论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

合集下载

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的基本原则

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的基本原则

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的基本原则【摘要】本文就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的基本原则展开讨论。

在立法目的方面,法律的出台旨在规范网络舆论环境,维护社会稳定。

公平公正原则要求法律适用于所有人,保障舆论监督公平性。

言论自由原则则强调个人在发表意见时的自由权利。

依法治理原则意味着网络舆论监督应该建立在法律框架之下。

保护个人隐私原则要求法律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不受不必要的侵犯。

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的基本原则包括立法目的、公平公正、言论自由、依法治理和保护个人隐私。

这些原则将引导相关法律的制定与实施,促进网络舆论环境的良好发展。

的确立将为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基本原则、立法目的、公平公正、言论自由、依法治理、个人隐私、结论1. 引言1.1 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的基本原则网络舆论监督是当前社会中一个重要的问题,网络舆论能够迅速传播信息,影响社会舆论和公共意见。

网络舆论也存在很多负面影响,如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

为了规范网络舆论,加强舆论监督,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规制体系。

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的基本原则是立法目的、公平公正原则、言论自由原则、依法治理原则和保护个人隐私原则。

这些原则共同构成了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的基本框架,为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制定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时,立法目的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立法目的应该明确,目的是保护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

法律规定的内容应该公平公正,不偏不倚,保证各方的合法权益受到平等对待。

言论自由原则是民主社会的基本原则,也是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的重要内容。

言论自由是公民权利的一部分,但也不能滥用言论自由来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在舆论监督中,要注重言论自由与他人权利的平衡。

依法治理原则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也是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的重要依据。

只有依法治理,才能有效规范网络舆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

网络谣言法律规制研究

网络谣言法律规制研究

网络谣言法律规制研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谣言问题日益突出,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为了有效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各国纷纷加强了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研究。

首先,网络谣言的法律定义成为研究的重点。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虚假、不实或无法核实的信息,以煽动、误导或欺骗公众。

在法律规制研究中,对网络谣言的定义进行了明确,并与其他相关法律条文进行衔接,以便更好地查处和惩治网络谣言的行为。

其次,网络谣言的法律责任成为研究的关注焦点。

在法律规制研究中,普遍认为网络谣言的传播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对于网络谣言的传播者,应对其发布虚假信息的行为进行法律追责。

同时,对于网络平台提供商,也应加强对用户发布内容的管理和监管,对于违法信息要及时删除和屏蔽,减少谣言传播的影响。

再次,网络谣言的处罚机制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法律规制研究中,对于网络谣言的处罚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方面,应加大对网络谣言的处罚力度,例如加大对谣言传播者的罚款或者刑事处罚力度,以起到震慑作用;另一方面,应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对于未及时删除谣言信息的平台进行处罚,以促使网络平台更加积极主动地履行社会责任。

最后,网络谣言的预防和教育成为研究的重点。

在法律规制研究中,不仅要对网络谣言进行惩治,还应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和预防。

通过加强公众的媒体素养教育,提高公众识别谣言的能力,减少受到谣言的影响。

同时,通过加强网络平台的自律机制,提高平台审核和监管的能力,减少虚假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

综上所述,网络谣言法律规制研究对于有效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网络谣言的法律定义、法律责任、处罚机制以及预防和教育的规制研究,可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众利益,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

浅析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问题

浅析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问题

浅析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问题1. 引言1.1 网络言论自由的重要性网络言论自由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权是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共同财富,其中包括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等基本权利。

网络言论自由作为言论自由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和体现,是人权的一种新形式和新表达。

网络言论自由是民主社会的基础。

在民主社会中,人民享有在合法框架内自由表达意见、监督政府、参与决策的权利。

网络言论自由能够促进公民的政治参与和民主监督,加强政府的透明度和责任性,推动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网络言论自由是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动力。

网络言论自由能够促进知识传播和学术研究,推动社会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为科学技术创新提供更广泛的平台和机会。

通过网络言论自由,人们可以更自由地分享信息、交流观点,激发更多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网络言论自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在保障每个人在网络空间中的言论自由和表达权利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民主、法治的网络社会,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2. 正文2.1 网络言论自由的现状网络言论自由是指公民在网络空间内对信息进行传播、表达意见、批评、评论等言论活动的权利。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言论自由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和挑战。

网络言论自由的空间越来越广阔,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各种渠道发布言论,传播信息。

这为言论自由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也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快速。

网络言论也更易受到大众关注和传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与此网络言论环境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网络谣言、虚假信息、恶意言论等滥用言论自由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一些网络平台为了商业利益,可能限制甚至审查用户的言论,侵犯了用户的言论自由权利。

网络言论自由在当前呈现多样化、广泛化的趋势,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在理论上,人们对网络言论自由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在实践中,也需要对其进行规范和保护,以实现言论自由与社会稳定的平衡。

2.2 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保障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保障是保障公民在网络空间行使言论自由权利的重要一环。

网络言论的法律边界与责任

网络言论的法律边界与责任

网络言论的法律边界与责任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言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网络言论的自由和合法性却经常成为争议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网络言论的法律边界以及相关的责任问题,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平衡网络言论的自由和法律规制。

一、网络言论自由的基本原则网络言论自由作为一项基本权利,被许多国家的法律法规所保护。

人们有权利在互联网上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以及接受广泛的信息。

二、网络言论的限制条件然而,网络言论自由并非无条件的。

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一些限制条件被提出,以规范网络言论的范围。

1. 法律禁止的言论任何一种社会组织都需要正当法制来规范社会行为,网络社会也不例外。

法律明确规定了一些在网络上严格禁止发布的信息,如涉及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暴力、淫秽和侵犯他人隐私等。

2. 侵权责任对于网络上的虚假言论、诽谤行为等,法律也规定了侵权责任。

当网络言论造成了对他人利益的侵害,受害人有权要求侵权者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网络平台提供者也应承担一定的过错责任。

三、网络言论的法律边界确定网络言论的法律边界是保障网络言论自由与维护社会秩序之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法律层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而言,以下几个方面是需要被注意的。

1. 公共利益的维护网络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表达,对于制造社会危害、破坏民族团结、散布谣言等言论,法律有权采取有限制的措施。

在维护公共利益、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合法的言论规制是有必要的。

2. 隐私和个人权益的保护网络言论自由并不等于可以随意侵犯他人的隐私和个人权益。

个人的隐私是应受到法律保护的,网络公开言论的自由应当在隐私权的法律边界内行使。

3. 职业道德与法律约束网络言论活动的从业者,如自媒体人、博主、网络主播等,应对自己的言论负有一定职业道德和法律约束。

他们有责任确保其言论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合法性,并为其言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网络平台的责任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网络平台有责任对用户的言论进行一定的审查和管理,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共利益。

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研究

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研究

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研究网络言论自由是指在互联网上,个人或集体可以自由表达观点、发表言论的权利。

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使得言论传播的渠道更加广泛,而网络言论的法律规制也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法律的角度探讨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并探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相关问题。

一、网络言论的重要性及挑战网络言论自由作为言论自由的一种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为个人提供了表达观点、参与公共讨论的平台,促进了公民的政治参与与社会监督。

其次,网络言论自由推动了信息传播的畅通,加速了知识和文化的传播。

最后,网络言论自由对舆论监督起到了积极作用,使权力不能被滥用,同时也为个人权益的维护提供了有效途径。

然而,网络言论自由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网络言论自由容易被滥用,出现恶意攻击、谣言传播等不良现象。

其次,网络言论没有实体界限,虚拟性强,容易导致言论无法追责。

再次,网络言论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往往超出了传统媒体,容易引发社会恐慌与舆论风波。

最后,网络言论自由与其他基本权利、价值之间可能产生冲突,如个人隐私权、商业秘密等。

二、相关法律规定为了保障网络言论的自由与秩序,各国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规定。

在国际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言论自由和信息自由的普遍声明》,明确规定了言论自由的范畴与限制。

根据该声明,言论自由的行使应当受到法律的限制,不能损害国家安全、公共秩序、公民健康、道德与公德等。

在中国,网络言论自由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保护。

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然而,这种自由并不是无限制的,根据中国的法律法规,对网络言论进行了一定的限制,以保障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

中国的网络言论自由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禁止恶意攻击他人、传播谣言等行为;二是保护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禁止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言论;三是对有害信息进行管理和审查,以保护未成年人和公众安全;四是对网络服务提供者加强管理,承担相应的监管责任。

网络谣言犯罪的刑法规制

网络谣言犯罪的刑法规制

网络谣言犯罪的刑法规制网络谣言犯罪是指在互联网和其他网络平台上散布虚假信息、编造、传播谣言,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行为。

虽然网络发展给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信息渠道,但同时也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散布谣言、损害社会利益的渠道。

为了规范网络行为,保护公共利益,我国制定了相关法律规定,对网络谣言犯罪进行刑法规制。

我国《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明确规定:“编造虚假的恐怖信息、疫情信息、灾害信息、警情信息等,扰乱公共秩序或者引起公共恐慌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这一规定对于编造、散布虚假信息犯罪进行了明确界定,为打击网络谣言提供了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规定:“利用互联网、通信工具散布谣言,造成恶劣影响的,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这一规定放宽了构成犯罪的条件,不仅对散布谣言造成恶劣影响的行为进行了罪名规定,还包括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情况。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四条规定:“散布虚假恐怖信息、导致不良后果的,或者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这一规定则对散布虚假信息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进行了行政处罚。

网络谣言犯罪的刑法规制对于打击谣言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打击网络谣言犯罪的难度也在增加。

对于网络谣言的查证、定性和量刑,需要依赖于技术手段和证据的确凿性,这对于执法机关来说是一个挑战。

对于网络谣言犯罪的罚则是否过重也值得关注。

虽然网络谣言犯罪对社会造成了危害,但对于一些无恶意传播谣言、并未造成实际后果的行为,是否过于严厉地追究刑事责任需要进行评估。

加强网络监管和舆论引导也是防止网络谣言犯罪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健全网络监管机制、加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加强网络素质教育等方式,可以提高公众的辨别能力,减少网络谣言的传播和影响。

网络谣言犯罪的刑法规制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共利益的必要手段。

浅析网络诽谤犯罪的法律规制

浅析网络诽谤犯罪的法律规制

浅析网络诽谤犯罪的法律规制网络诽谤犯罪是指通过互联网发布、传播虚假、歪曲、侮辱他人的信息,以达到诽谤、中伤、恶意抹黑他人之目的的违法行为。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传播广泛性,网络诽谤犯罪给受害人造成的损害往往更为严重和长久,因此需要有相应的法律规制来保护受害人的权益。

我国对网络诽谤犯罪进行了法律规制,主要涉及刑法和互联网管理法规。

刑法对网络诽谤犯罪有明确规定。

根据我国刑法第246条和文学创作被释放犯罪记录在案第253条之规定,网络诽谤犯罪分为两种形式:以公开方式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公布或者制作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的,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这些规定明确了网络诽谤犯罪的性质和处罚标准,为司法机关打击该类犯罪行为提供了依据。

互联网管理法规也对网络诽谤犯罪进行规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不得利用互联网传播虚假信息或者恶意篡改、删除他人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可以处以行政拘留、罚款等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诚信保护支持法》也规定了加大对网络谣言、网络诽谤行为的法律惩处力度,在维护网络诚信和保护公民权益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对网络诽谤犯罪提起诉讼的程序也得到了法律规制。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受害人可以通过提起民事诉讼或向公安机关报案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审理此类案件时,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保全措施,如要求被告删除不实信息、赔偿受害人经济损失等。

现实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网络环境的匿名性使得打击网络诽谤犯罪的难度增加,很多时候无法追踪到实施者,进而无法进行处罚。

相关实施细则的不完善以及执行力度的不足也会影响到打击网络诽谤犯罪的效果。

网络诽谤犯罪的法律规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犯罪成本,保护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要做好网络诽谤犯罪的法律规制还需要不断进行完善、细化。

浅析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问题

浅析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问题

浅析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问题1. 引言1.1 网络言论自由的重要性网络言论自由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障了公民的言论权利,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网络言论自由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络言论自由是言论自由的延伸。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通过文字、言辞等形式进行言论,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成为了一个更加开放、广泛的舆论平台。

网络言论自由使得人们可以更便捷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促进了公共讨论和民主决策的形成。

网络言论自由是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

通过网络言论自由,人们可以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促进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领域的发展。

网络言论自由能够帮助人们更快地获取信息,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可靠性。

网络言论自由是个人权利的保障。

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网络言论自由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平等、开放的表达空间。

在网络言论自由的保障下,人们可以更自由地发表意见,倡导自己的理念,维护自己的权益。

网络言论自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自由意志和尊严的体现。

我们有必要加强对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保护,保障公民的言论权利,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2 法律规制的必要性法律规制在网络言论自由中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维护社会秩序:网络言论自由虽然重要,但过度的网络言论可以引发社会不稳定甚至动荡。

法律规制能够有效限制网络言论的过度,维护社会秩序。

2. 保护个人权益:网络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攻击他人或传播谣言。

法律规制在此起到了保护个人权益的作用,确保每个人都能在网络空间中受到尊重和保护。

3. 规范网络管理:网络言论自由与网络管理之间需要平衡,法律规制可以帮助规范网络管理,确保网络言论自由的同时不影响社会稳定和秩序。

4. 防止网络暴力:网络言论自由的滥用往往会导致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而法律规制可以有效预防和打击网络暴力行为,保护公众安全和社会和谐。

可以看出,法律规制对于网络言论自由的保障和促进是至关重要的。

网络言论自由的实然弊端及法律规制

网络言论自由的实然弊端及法律规制

网络言论自由的实然弊端及法律规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言论自由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热点话题。

然而,网络言论自由的盲目放任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弊端。

本文将就网络言论自由的实然弊端进行探讨,并分析法律规制在其中的作用。

一、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网络言论自由的实然弊端之一是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

互联网的匿名性和广泛性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布信息,而不受到实际情况的约束。

这为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谣言、假新闻和不实言论轻易蔓延,对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然而,法律规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国家针对网络虚假信息进行了立法,例如《网络安全法》和《公安部网络谣言打假办法》等。

这些法律规定了网络言论的底线,对恶意传播虚假信息者进行了严厉的惩罚,有力地维护了网络言论环境的健康。

二、网络暴力和侮辱随着网络言论自由的放任,网络暴力和侮辱行为也日益增多。

人们利用网络的匿名性,肆意发表侮辱性言论和攻击他人,甚至导致了一些严重的后果。

这种情况严重侵犯了个人的尊严权和人格权,给受害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国纷纷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

例如,某些国家规定,在网络上侮辱他人、散布仇恨和歧视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并对违法者予以处罚。

此外,网络平台也增加了举报机制和审核制度,通过监控和管理争议性言论,限制了网络暴力和侮辱的蔓延。

三、隐私泄露和个人信息安全网络言论自由的另一个实然弊端是隐私泄露和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在网络上,人们的个人信息容易被他人获取和利用,给个人隐私带来了巨大威胁。

有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平台发布他人的私密照片、个人信息等,给受害者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损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和政府部门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例如,某些国家规定未经个人同意泄露他人隐私是违法的,并规定相应的罚款和刑罚。

此外,一些互联网公司也加强了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并提供了更加严格的用户隐私协议,提高了个人信息的安全性。

网络谣言犯罪的刑法规制

网络谣言犯罪的刑法规制

网络谣言犯罪的刑法规制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谣言的数量和影响力逐渐增大,给社会治安和公共秩
序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我国制定了相关的刑法规制来打击
网络谣言犯罪,具体内容如下: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八条,虚假诽谤罪,重罚网络谣言带来的
恶劣影响
1.如果人员散布虚假的、未经证实的消息或者提供虚假的证据,使他人受到刑事处罚、行政处罚或者其他处罚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较轻的,可以处五
日以下拘留或者罚款。

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五十条,网络用户有义务对自己发布的信
息负责任,不得散布虚假信息并引发社会恐慌
1. 网络运营者应当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防
止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

2. 网络运营者发现用户发布的虚假信息时,应当及时删除或者屏蔽,并保存有关记录,配合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协助查处违法犯罪活动。

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违反国家规定,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可以处警告、罚款或者十日以下拘留
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七十九条,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人
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的网络谣言犯罪,将受到相关刑法规定的惩罚
综上所述,网络谣言犯罪已得到一定的法律惩罚和社会谴责,但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
更新和发展,网络谣言犯罪威胁的严重性也在不断增加,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法
律的规制力度,以实现网络治理的长期稳定和公正性。

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的基本原则

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的基本原则

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的基本原则网络舆论监督是指通过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等途径,对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人物进行舆论监督和评论的一种行为。

在网络舆论监督中,大众可以通过互联网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监督政府和公共机构的行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公共利益。

由于网络舆论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也存在着虚假信息、谣言传播和人身攻击等不良现象,因此需要法律规制来维护网络舆论的公正和健康发展。

在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中,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和网络空间的公共秩序。

第一,言论自由的保障。

言论自由是一项基本的人权,也是民主社会的基础。

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必须要保障公民在网络空间的言论自由,允许他们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监督和评论。

只有在言论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才能够得到保护。

法律规制不能对合法的言论进行限制,而应该对违法的言论进行惩处。

第二,平等和公正的原则。

在网络舆论监督中,每个公民都应该享有平等的表达权利,无论是普通公民还是公共人物。

法律规制需要确保所有的言论和评论都能够得到公正对待,不应该因为言论的内容或者发言的身份而被歧视或者压制。

对于虚假信息、谣言和人身攻击等不良现象,也应该进行公正的处理,不应该出现双重标准。

依法治理的原则。

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必须依据法律和法治原则进行。

即使在网络空间,也不能够违反法律进行言论和评论,任何人都不得利用言论自由进行煽动、侮辱、歧视、谣言传播等违法行为。

法律规制需要对违法行为进行明确的界定,并对违法行为进行相应的处罚。

第四,民主参与的原则。

网络舆论监督不仅仅是少数人的行为,更应该是广大公民的参与。

在法律规制中应该重视民主参与的原则,通过公众听证、互联网调查、舆论征集等方式,让广大公民参与到网络舆论监督的过程中来。

这样不仅能够增强舆论监督的公众性和民主性,还能够使法律规制更加符合社会公众的需求和愿望。

第五,多元共生的原则。

网络空间是一个多元共生的空间,各种不同意见和声音都应该得到尊重和包容。

网络时代的言论自由及其法律规制

网络时代的言论自由及其法律规制

网络时代的言论自由及其法律规制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不断扩大,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思想的重要平台。

言论自由作为一项基本权利,应该在网络时代得到充分保障。

然而,言论自由也需要法律的规制,以确保网络环境的健康、和谐和安全。

本文将探讨网络时代的言论自由及其法律规制。

一、网络时代的言论自由意义重大言论自由是一项基本人权,它对于个体自由表达、追求真理、推动社会进步和维护民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时代的言论自由不仅可以让人们自由表达意见和观点,还能够促进信息的传播和共享,丰富公众对各种问题的认知。

1. 个体表达自由网络时代的言论自由使个体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和感受。

每个人都有权利发表独立的议论,受到公正的对待,并且不会因为发表与主流观点不同的言论而受到歧视和打压。

这为个体建立自信、拓宽思维空间和实现人生目标提供了机会。

2. 推动社会进步言论自由在网络时代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上思想和观点的交流能够促进人们对各种问题的思考,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

通过开放的言论环境,人们可以积极讨论问题、研究解决方案,促进社会进步的步伐。

3. 维护民主制度言论自由是维护民主制度的基石。

网络时代的言论自由为人们提供了直接参与公共事务和政治讨论的平台。

公民可以通过网络传播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民意,参与公共决策过程,推动民主化进程和政权的问责制。

二、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原则网络言论自由的实现需要法律的规制,以保障社会秩序、个人权益和网络环境的健康稳定。

以下是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原则:1. 法律平等原则网络时代的言论自由法律规制必须遵循法律平等原则。

所有公民在言论自由上都应该受到平等对待,不受政治、种族、性别、宗教等身份特征的歧视。

法律不能因为特定身份而对某些人进行特殊限制或保护。

2. 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发布违法犯罪信息。

法律规制网络言论自由的同时,也要追求打击网络犯罪的目标。

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的基本原则

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的基本原则

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的基本原则网络舆论监督是指通过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等载体,对公共事件和社会问题进行监督和舆论引导的行为。

在网络舆论监督中,法律规制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规范网络舆论监督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的基本原则十分重要,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

第一,保障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是一个现代社会的基本权利,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的首要原则就是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

公民有权利对公共事件和社会问题进行监督和表达意见,而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应当保证公民在网络空间中享有基本的言论自由,不受非法干扰和限制。

第二,平等保护。

在网络舆论中,每个公民都应当受到平等的保护,无论其社会地位、财富和政治倾向如何。

法律规制应当保证网络舆论监督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不偏袒任何一方利益,确保每个公民都能够平等地行使言论自由,参与到网络舆论监督中来。

言论负责。

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肆意传播谣言和捏造事实。

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应当规定公民在进行网络舆论监督时,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不得散布谣言、诽谤他人,以及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对于网络舆论中的虚假信息和不实言论,应当追究相关责任,并依法进行惩处。

第四,保护隐私权。

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应当保护个人的隐私权,不得通过网络舆论监督的形式侵犯他人的个人隐私。

在进行网络舆论监督时,公民应当尊重他人的个人隐私,不得恶意披露他人的私人信息,以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诚信原则。

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应当倡导公民在进行网络舆论监督时,要本着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得散布虚假信息、恶意造谣,严禁恶意攻击、诽谤他人。

诚信是一种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在网络舆论监督中同样适用。

第六,法治精神。

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应当贯彻法治精神,明确规范网络舆论监督的行为标准和法律责任,加强对网络舆论监督的监管和管理。

加强对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等运营主体的监督和管理,保障公民在网络舆论监督中的合法权益。

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

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

浅论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来临,信息在对网络这一高新技术媒介的依附下传播得越来越快,但其中不乏谣言的混杂与作乱。

针对上述问题,现行规范体系中却处处空白,法律在面对网络谣言的巨大危害时显得捉襟见肘,有效规制网络谣言显得迫在眉睫。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法律的治理将网络谣言纳入法制的轨道。

[关键词]网络;谣言;法律规制一、现实状况我国现存法律体系在规制网络谣言方面存在制裁规范缺失,防范体制混乱,刑事惩罚与行政措施力度不衔接等问题。

我国治理网络谣言的现行法律规范主要有:《突发事件应对法》第65条——“编造并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而进行传播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暂停其业务活动或者吊销其执业许可证”;《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刑法》第103条第二款——“煽动分裂国家罪”,第105条第二款——“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第246条——“诽谤罪”,第221条——“侵犯商誉罪”和第291条之一—“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

可以看出,在网络谣言的治理问题上,我国法律对于制裁对象、制裁行为和制裁方法方面虽做出了相应规定,但从最近发生的网络谣言事件来看,政府在预防和及时平息谣言方面反应的迟缓,网络运营商在过滤网络信息方面的不作为,谣言的社会危害性与违法者受到制裁程度的不均衡等问题,法律均未作出明确规定。

这成为网络谣言横行的主要原因。

二、规制建议(一)加强对政府自身的法律规制1.切实落实行政公开法律制度,强化公共事件的信息公开现代国家政府为履行职责,必须掌握大量民众无法获取的信息,因而其信息公开便成为公众了解公共生活必不可少之因素。

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

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

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网络上的言论自由问题备受关注。

网络言论自由既是一种基本权利,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然而,由于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匿名性,网络言论往往脱离了常规言论的管控范畴,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针对这一现象,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出台相关法律规制,以平衡网络言论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探讨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问题。

一、背景介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

网络言论的自由与传统媒体相比,更加便捷和快速,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任意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

然而,由于网络言论的特殊性,一些人滥用这种自由,恶意传播谣言、进行人身攻击等,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

二、言论自由的限制1. 法律保护的界限网络言论自由并非绝对,国家法律对其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针对特定的内容,如泄密信息、垃圾信息、有害信息等,国家法律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

言论自由的限制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确保社会公共秩序的稳定,二是保护个人的权益和名誉。

2. 法律规范的措施为了加强对网络言论的规范,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法律措施。

例如,在中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对网络言论自由做了相关规定,其中明确了禁止利用互联网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等活动的行为。

同时,通过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和监管,起到了限制网络言论的负面影响。

三、言论自由与公共利益的平衡1. 追求舆论质量网络言论自由与公共利益的平衡,需要追求舆论质量的提高。

在网络言论自由的前提下,提倡良好的网络道德,鼓励公开透明、理性辩论,并加强对虚假信息和谣言的打击。

只有良好的网络言论环境,才能更好地实现公众参与决策、监督政府等社会功能。

2. 加强内容监管为了平衡网络言论自由与公共利益,有必要加强对网络内容的监管。

在尊重言论自由的前提下,依法对网络平台进行管理,规范网络言论传播。

刑法毕业论文 网络诽谤行为的刑法规制

刑法毕业论文 网络诽谤行为的刑法规制

刑法毕业论文网络诽谤行为的刑法规制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快速发展,网络诽谤行为愈发猖獗,给社会秩序和个人声誉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针对这一现象,各国纷纷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网络诽谤行为进行刑法规制。

本论文将重点探究网络诽谤行为的刑法规制问题。

二、网络诽谤的概念及特点网络诽谤是指通过网络媒介,对他人进行污蔑、侮辱或虚假陷害的行为。

相较于传统形式的诽谤行为,网络诽谤具有以下特点:1. 匿名性:网络诽谤者常常隐藏身份,以假名或匿名账号发布恶意言论,增加了查处难度。

2. 传播迅速:网络以其高速传播的特点,使得网络诽谤行为能够快速影响和波及更多人群,造成更大的社会伤害。

3. 污名永久:一旦网络上发布了诽谤信息,即便删除也有可能被他人截图或转载,形成永久存在的污名。

三、国内网络诽谤行为的刑法规制我国针对网络诽谤行为的刑法规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刑法第246条:明确规定散布谣言、捏造事实等行为,造成重大恶劣社会影响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 刑法第253条:明确规定对他人进行侮辱、诽谤,造成重大恶劣影响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3. 刑法第285条:明确规定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侮辱等行为,情节严重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四、其他国家网络诽谤行为的刑法规制比较1. 美国:美国根据第一修正案保护言论自由的原则,在网络诽谤行为方面采取了宽容立场。

除非涉及到明显的诽谤、谎言散布等,否则大部分网络诽谤行为都不构成犯罪。

2. 英国:英国采取了相对严格的立场,任何在网络上散布恶意、虚假信息的行为都可能构成诽谤罪。

根据相关法律,被害人可以要求发布诽谤信息的人公开道歉、赔偿经济损失,并将相关报道删去。

3. 德国:德国法律对网络诽谤行为进行了严格的规制,任何发布明显虚假、有害的信息都将被认定为违法行为,并会受到严厉处罚。

我国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

我国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

我国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言论自由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作为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传媒工具之一,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广泛交流的平台。

然而,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也给言论自由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我国对网络言论自由进行了法律规制。

首先,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5条规定:“公民有言论、新闻、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网络言论作为公民表达意见的一种方式,享受宪法所保障的基本权利。

然而,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和传播的广泛性,网络言论的法律规制迫在眉睫。

为了规范网络言论,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于2017年6月1日正式实施。

该法旨在保护网络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促进网络信息化建设和利用。

这部法律规定了网络运营者的责任和义务,明确了网络用户的权利和义务,并加强了对网络信息的管理和监督。

该法中第二十五条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不得为用户提供匿名服务。

”这个规定旨在规范网络用户的行为,防止网络舆论导向偏差,并确保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此外,我国的刑法也对网络言论自由做了规定。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条之一规定:“网络用户因发送、传播被认定为非法信息,被判处刑罚的,对个人声誉的恶意侵害,除不应承担民事责任外,还应当受到刑事制裁。

”这意味着网络用户在发表言论时需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散布谣言、种族歧视、辱骂他人等非法信息,否则将面临刑事追责。

除了上述法律法规,我国还有一些针对特定网络行为的准则。

例如,针对社交媒体平台的《中国网络文化管理暂行规定》规定了网络用户使用社交媒体应遵守的规则。

此外,对于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隐私的言论,相关部门也有权采取措施进行监管和审查。

尽管我国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网络言论进行规制,但是言论自由的边界还存在争议。

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的基本原则

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的基本原则

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的基本原则网络舆论监督是指通过互联网对社会事件、公共事务进行监督和评论的行为。

在网络时代,舆论监督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促进政府的公正执政、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增强社会的公共信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舆论监督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虚假信息、谣言的传播等,这些问题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了规范网络舆论监督行为,保障公共利益,许多国家都推出了相应的法律规定。

在中国,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保障言论自由言论自由是一项基本人权,也是现代国家的民主制度的基石。

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应当以保障言论自由为基本原则,保障公民在网络空间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

这包括对于公民在网络上发表意见、批评、探讨公共事务、监督政府等行为的保护。

法律也应当对那些散布虚假信息、诽谤他人、侵犯他人隐私等行为做出限制,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二、推动政府公开透明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应当推动政府的公开透明,保障公民对政府的监督权利。

政府部门应当主动向公众公开政务信息,接受公众的监督和评论。

政府部门在接受网络舆论监督时,应当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公民的批评和监督,积极回应公众的关切,并及时解决问题,以增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

四、促进网络舆论监督的健康发展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应当促进网络舆论监督的健康发展,鼓励公民在网络空间中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推动社会进步。

这包括鼓励公民对社会事件、公共事务进行监督和评论,鼓励各界人士参与网络舆论监督,提高公民的监督意识和能力。

法律也应当对那些利用网络舆论监督进行谣言传播、煽动民族仇恨、宣扬暴力等行为做出限制,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建立健全的网络舆论监督体系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应当促进建立健全的网络舆论监督体系,完善网络舆论监督机制。

这包括建立健全的网络舆论监督法律法规系统,加强对网络舆论监督行为的管理和规范;建立健全的网络舆论监督责任制,明确政府部门、网络媒体、平台运营者等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健全的网络舆论监督投诉机制,为公民提供投诉、举报的渠道,及时解决网络舆论监督中的问题。

网络谣言是否应该受到法律制裁辩论辩题

网络谣言是否应该受到法律制裁辩论辩题

网络谣言是否应该受到法律制裁辩论辩题
正方观点:
网络谣言应该受到法律制裁。

首先,网络谣言的传播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
影响,可能导致人们产生恐慌、误解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

例如,2013年,一条
关于“南京大屠杀遗址被改造成垃圾场”的谣言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引发了社会的愤怒和恐慌,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

其次,网络谣言的传播也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和隐私权,违反了法律的相关规定。

名人名言中,美国前总统林肯曾说过,“人们可以欺骗一时,但不能欺骗永远。

”这句话告诉我们,谣言终将被揭穿,而传播谣言的人也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因此,网络谣言应该受到法律制裁,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

反方观点:
网络谣言不应该受到法律制裁。

首先,法律制裁对网络谣言的传播可能会对言
论自由产生不良影响,限制了公民的言论权利。

名人名言中,英国哲学家弥尔斯曾说过,“没有真理,就没有自由。

”这句话告诉我们,言论自由是民主社会的基石,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

其次,法律制裁可能会对网络监管产生过度干预,增加了司法机关的负担。

经典案例中,2016年,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网络侵权
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规定了网络谣言的法律责任,但同时也引发了对言论自由的担忧。

因此,网络谣言不应该受到法律制裁,应当通过其他途径加强网络监管,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

综上所述,网络谣言是否应该受到法律制裁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兼顾言论
自由和社会秩序的平衡。

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加强网络监管、提高公民的媒体素养等途径来有效应对网络谣言的传播。

浅论公众人物发表网络言论的义务界限及其法律规制

浅论公众人物发表网络言论的义务界限及其法律规制

浅论公众人物发表网络言论的义务界限及其法律规制公众人物在社交网络上发表言论,无论是针对政治、社会事件,还是个人观点,都可能影响到社会舆论的走向和人们的观点。

公众人物在发表网络言论时往往需要考虑到自己的义务界限和法律规制,以避免引发不必要的社会纷争和法律风险。

本文将就公众人物发表网络言论的义务界限及其法律规制进行浅论。

公众人物在发表网络言论时应当遵守的义务界限包括尊重他人的言论权、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操守。

公众人物作为社会的风向标和榜样,其言论往往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应当谨慎对待自己的言论,尊重他人的言论权,不随意攻击他人,更不得散布谣言和不实信息。

公众人物还应当遵守社会公德,不得发表涉嫌恶俗、低俗或者违反社会公序良俗的言论,不得传播不良信息,引起社会不良风气。

作为公众人物,其言论也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所从事的行业领域,因此应当遵守职业操守,不得发表违背行业规范和道德底线的言论。

公众人物在发表网络言论时也需要遵循相关的法律规制。

尤其是在言论涉及到政治、宗教、国家安全等敏感领域时,公众人物需要格外谨慎,以免触犯法律。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法规,公众人物在发表网络言论时可能触犯的法律包括侮辱、诽谤他人,散布谣言和不实信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等。

这些行为往往都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因此公众人物需要遵守法律规定,在发表言论时慎之又慎,避免触犯法律红线。

公众人物在发表网络言论时也需要考虑到网络言论的特殊法律规制。

根据我国《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规定,公众人物在发表网络言论时需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得利用互联网传播违法信息,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

公众人物在发表网络言论时还需要遵守网络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规定,不得利用网络传播病毒、木马等恶意程序,不得非法获取、控制他人的网络信息等。

公众人物在发表网络言论时需要遵守的义务界限和法律规制非常明确,需要谨慎对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 的信息。 ” 国 内学者王国华等认为,网络谣言可定义为在网上生成
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共同抵制网络谣言,营造健康文 明的网络环境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识。本文通过分析
近五年来的主要热点网络谣言事件 ,探讨我国法律在 规制网络谣言方 面的不足,并试着提出相应的法律
播的媒介转向了网络平台。综上分析,我们可以从法
三、网络谣言的扩散因素
谣言的传播是一个信息扩散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
个不断创造和变异的过程。在谣言的形成阶段 ,只有
律角度将网络谣言定义为:在网络上生成或发布并传
播的,没有事实根据或捏造的虚假信息。
少数人作为信源相互议论,此后谣言借助网络平台加
奥尔波特认为:“ 谣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
中传播 ,目前没有可靠证 明标准的特殊陈述。 ” 美
国学者彼得森和吉斯特认为: “ 谣言是在人们之间私
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 、事件或问题的未经 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 法 国学者卡普费雷则认为: “ 我们称之为谣言的,是在社会 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
并 以严 格 、长 效 的 执 法 消 除 网络 谣 言 的 生 存 时 空 。
[ 关键 词 ] 网络 ;谣 言 ;法律 规 制 [ 中 图分 类 号 ] D 9 1 2 [ 文献 标 识 码 ] A [ 文 章编 号 ] 1 0 0 8— 9 3 1 4( 2 0 1 3 )O 1— 0 0 8 5— 0 5
建议 。
或发布并传播的未经证实的特定信息。 根据上述定
义,谣言没有真假之分,因为是未经证实的信息,所


网络谣言的法律定义
以无法确定真假。 汉语中的 “ 谣言”与英语 的 “ r u m o r ”意义并不
谣言的英文名为 r u m o r ,《 韦伯斯特英文大字典》
将之解释为一种缺乏真实依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 时难以辨别真伪的闲话、传闻或舆论。社会心理学和
高校 基本科研 业务 费专项资金资助 [ 作者简介 ]谢永江 ( 1 9 7 3一 ) ,男,江西人 ,法学博士 ,北京邮电大学人 文学院副教授 ,北 京邮电大学互联 网治理 与法律 研究中心研 究员,主要研 究领域为经济法和网络法;黄方 ( 1 9 8 8 一) ,女,湖北人 ,法学硕士 ,北京邮 电大学
国 家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201 3.1
法 治 政 府 建 设
论 网 络 谣 言 的 法 律 规 制
谢 永 江 ,黄 方
( 北 京 邮 电 大学 ,北 京 1 0 0 8 7 6 )
[ 摘
要 ] 网络 谣 言 的 本 质是 虚 假 信 息 , 网络 谣 言 的 特 点 决 定 了其 比传 统 谣 言 的 危 害 更 大 , 已成 为
社 会 公 害。 我 国现 行 法律 制 度 在 规 制 网 络 谣 言 方 面 存 在 立 法 不 完 善 、 执 法 不 力 、 网络 实名 制 效 果 不 明
显 、政 府 信 息 公 开 制度 不健 全等 问题 。 建 议 完善 民 事 诉 讼 、刑 事 自诉 、 刑 事 责任 和 政 府 信 息 公 开 制 度 ,
( 一)造谣者的情感宣泄和 剐有用心。这是从传 播源的角度看网络谣言的产生。任何谣言的产生都有 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一方面,在社会转型期的中
乱公共秩序的”行为予以治安行政处罚。从上述规定 可知,我国法律 上认定的 “ 谣言”应 当属于经证 实
网络谣言不同于传统谣言的以上特点,决定了网
络谣言的社会危害性比传统谣言危害范围更广,后果 更严重 , 应采取Fra bibliotek施进行规范。
的 “ 虚假”信息,而不是 “ 未经证实”的信息。 网络谣言与传统谣言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传
[ 收稿 日期]2 0 1 2— 1 2— 0 1
完全相同。《 辞海》 中对谣言的解释有二:一为民间 流行的歌谣或谚语。二为没有根据的传闻或凭空捏造 的话。如谣传、造谣。显然,汉语 日常语境中的 “ 谣
[ 基金项 目] 北京邮电大学青年科研创新专项课题 《 网络谣 言网络诽谤法律规制研 究》 ( 2 0 1 2 R C 1 1 0 2 ) ,本课题得 到 了中央
人文学院网络治理专业研 究生 .

8 5・
圈 家 仟 改 掌 院 学 报
2 01 3.1
法 治 政 府 豫 设
言”应该是指虚假的信息。对于未经证实的、真假难 辨的信息 ,人们习惯上称之为 “ 传言” 、“ 传闻” 。
谣言在我国现行法律上没有明确定义,但有所规
掘活动,使得围绕谣言事件的新闻源越来越广 ,并进
新媒体时代以网络为主要媒介,网络的开放性、
即时性、平等性为公民获取信息、自由言论提供 了宽 松的环境,但也产生 了大量的 “ 网络垃圾” 。网络谣 言即被列为 “ 网络十大罪状”之一, ¨ 已成为一大社 会公害,严重侵犯公民权益,损害公共利益,危害国
传播学上多使用这一解释。例如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讨论 , 形成一个持续的连锁反
应 。有些讨论者不满足于只提供信息 ,还会加人个人 情绪和看法 , 运用自己的思维将谣言进行重新解释和
构建 ,因此很有 可能使得 信息 变异,进一 步混 淆
视听。
范。例如 《 刑法》第 1 0 5条对 “ 以造谣、诽谤或者其 他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行 为定罪处罚; 《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 2 5条对 “ 散布 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
二、网络谣言的特点
网络谣言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方式,虽然与传统谣
言的本质相同,但它具有如下特点。
( 一 ) 网络 谣 言 的传 播 速 度 更 快 ,影 响 范 围 更
快传播,迅速传 给谣 言的次级源地,进而再传 给他
人 ,从而形成一种 “ 锁链式传播”模式。 网络谣言 的扩散是由造谣者、传谣者 、网络媒介和政府等多个 主体的行为因素共同促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