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梳理归纳及复习要点
【精品】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全册)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要点归纳第一单元简易方程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例:x+50=150、2x=200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3、等式的性质:①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②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任然是等式。
4、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5、解方程60-4X=20,解4X=60-204X=40X=10检验: 把X=10代入原方程, 左边=60-4×10=20,右边=20,左边=右边,所以X=10是原方程的解。
方程左边=60-4×10=20=方程右边,所以X=10是方程的解。
6、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
奇数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个数=中间数8、四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两个数或首尾两个数的和×个数÷2(高斯求和公式)9、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B、理清题目的等量关系,C、设未知数,一般是把所求的数用X表示,D、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E、解方程,F、检验,G、作答。
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1、复式折线统计图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2、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步骤:①写标题和统计时间;②注明图例(实线和虚线表示);③分别描点、标数;④实线和虚线的区分(画线用直尺)。
注意:先画表示实线的统计图,再画虚线统计图。
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运算1.小数的认识:了解小数的概念和三位小数的意义。
2.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能准确理解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3.小数的比较:学会使用大小比较符号进行小数的比较,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4.小数的加减法: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能够熟练进行小数的运算。
5.小数的乘法:学习小数的乘法运算,能够进行小数之间和小数与整数的乘法计算。
6.小数的除法:掌握小数的除法运算,能够熟练进行小数与整数之间和小数之间的除法计算。
第二单元:图形的认识和运用1.图形的分类:了解常见的几何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并学会将图形进行分类。
2.图形的性质:掌握图形的各种性质,如边的个数、角的个数、图形的对称性等。
3.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学习计算图形的面积和周长的方法,能够准确计算各种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4.图形的位置关系:学会描述和判断图形的位置关系,如两个图形是否相交、是否相邻等。
5.图形的变换:了解图形的平移、旋转和翻转等基本变换,能够进行简单的图形变换操作。
第三单元:时间、长度和质量单位换算1.时间的认识和表示:学习常用的时间单位,如秒、分钟、小时,并掌握时间的读写和换算方法。
2.长度的认识和表示:了解常用的长度单位,如米、分米、厘米,能够准确表示和读取长度的数值。
3.长度单位的换算:学习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准确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计算。
4.质量的认识和表示:掌握常用的质量单位,如千克、克,并能够准确读取和表示质量的数值。
5.质量单位的换算:学习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准确进行质量单位的换算计算。
第四单元:分数的认识和运算1.分数的认识:了解分数的概念和分数的表示方法,能够描述分数的意义。
2.分数的读法和写法:学习分数的读法和写法,能够准确理解分数的整数部分、分子和分母的含义。
3.分数的比较:掌握分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能够根据分数的大小进行比较。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一、第一单元:数和数的运算- 理解整数的概念,包括正整数、负整数和零。
- 掌握整数的大小比较和顺序排列。
- 学会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包括正整数之间的加减运算,负整数之间的加减运算,以及正负整数之间的加减运算。
二、第二单元:小数的认识与认识- 理解小数的概念,包括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 掌握小数的大小比较和顺序排列。
- 学会小数的加减法运算,包括小数之间的加减运算和整数与小数之间的加减运算。
三、第三单元:长度的认识- 认识长度单位,包括厘米、分米和米,并能够互相转换。
- 了解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能够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比较。
- 研究长度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包括相同单位的长度加减运算和不同单位的长度加减运算。
四、第四单元:容积的认识- 认识容积单位,包括毫升和升,并能够互相转换。
- 掌握不同的容积,并能够用适当的容积单位进行测量和比较。
- 研究容积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包括相同单位的容积加减运算和不同单位的容积加减运算。
五、第五单元:质量的认识- 认识质量单位,包括克和千克,并能够互相转换。
- 了解不同物体的质量,并能够用适当的质量单位进行测量和比较。
- 研究质量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包括相同单位的质量加减运算和不同单位的质量加减运算。
六、第六单元:时间的认识- 认识时间的单位,包括秒、分、时和天,并能够互相转换。
- 掌握不同活动所需时间的概念。
- 研究时间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包括相同单位的时间加减运算和不同单位的时间加减运算。
七、第七单元:角度的认识- 认识角度的概念,包括直角、钝角和锐角。
- 了解不同角度的特征和分类。
- 研究角度的度量和比较,包括用直尺度量角度的大小。
八、第八单元:平方与平方根的认识- 了解平方的概念,包括正整数的平方和负整数的平方。
- 认识平方根的概念,包括正整数的平方根和非正整数的平方根。
- 研究求平方与开平方的计算方法。
九、第九单元:数据图的认识- 认识常见的数据图形式,包括条形图、折线图和饼图,并能够读取和分析图形中的数据。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复习总结归纳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方程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6、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7、三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3倍。
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
8、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①、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②、理清题目的数量关系。
③、设未知数,一般是把问题中的量用X表示。
④、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⑤、解方程。
⑥、检验。
⑦、答。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9.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够反映物体的变化趋势情况。
作图时要注意描点、写数据、连线。
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10、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11、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12、2的倍数特征:末尾是0、2、4、6、8;5的倍数特征:末尾是0或5;3的倍数特征: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13、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作质数(素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作合数。
如果一个数的因数是质数,这个因数就是它的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作分解质因数。
14、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两个数的公因数也是有限的。
15、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数与量单位换算:长度、容量、质量的单位换算方法与步骤。
数的认识:数的读法、数的分类与数的大小比较。
分数分数的认识:分数的构成、分数的基本概念。
分数的化简:分数的化简方法与步骤、分数的最简形式。
分数的比较: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分数的顺序比较。
整数整数的认识:正整数、负整数、零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整数的加减:同号整数的加减法则、异号整数的加减法则、零与正整数、负整数运算规律。
四则运算加法:整数加法的概念、规律与运算法则。
减法:整数减法的概念、规律与运算法则。
乘法:整数乘法的概念、规律与运算法则。
除法:整数除法的概念、规律与运算法则。
综合运算:多个运算符号同时出现的整数四则运算综合练习。
几何图形点、线、面:几何图形基本概念及性质。
直线与曲线:直线与曲线的概念、直线的分类。
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水平、垂直、平行、相交的概念与判断方法。
相似与全等相似图形:相似的概念与判断方法、相似比例的计算方法。
全等图形:全等的概念与判断方法、全等图形的判定条件。
数据统计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概念与方法、调查数据的分类、选择合适的方式收集数据。
数据的整理:数据的整理方式与步骤、制作频数统计表和频数统计图。
数据的分析:数据的分析方法、数据的处理与解读、数据的总结与归纳。
以上为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的简要概述,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将能够掌握数与量、分数、整数、四则运算、几何图形、相似与全等、数据统计等基础数学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2020年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2020年6月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要点第一部分: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方程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6、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检验格式:60-4X=20 解4X=60-20 4 X=40 X=10检验:把X=10代入原方程, 左边=60-4×10=20, 右边=20, 左边=右边,所以,X=10是原方程的解.检验:方程左边=60-4×10=20 等于方程右边所以,X=10是原方程的解。
7、①、三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或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3倍。
②、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或者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
③、奇数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个数=中间数。
④、4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两个数或首尾两个数的和×个数÷2(高斯求和公式)8、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①、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②、理清题目的数量关系。
③、设未知数,一般是把问题中的量用X表示。
④、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⑤、解方程。
⑥、检验。
⑦、作答。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1、确定位置时,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
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2、数对(x,y)第1个数表示第几列(x),第2个数表示第几行(y),写数对时,是先写列数,再写行数。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梳理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简易方程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5、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6、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7、检验格式:60-4X=20 解4X=60-20 4 X=40 X=10 ①检验:把X=10代入原方程, 左边=60-4×10=20, 右边=20, 左边=右边,所以,X=10是原方程的解. ②检验:方程左边=60-4×10=20 =方程右边所以,X=10是方程的解8、解方程时应用的是等式的性质。
9、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
奇数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个数=中间数10、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B、理清题目的等量关系。
C、设未知数,一般是把所求的数用X表示。
D、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E、解方程F、检验G、作答。
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1、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2、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步骤:①写标题和统计时间;②注明图例(实线和虚线表示);③分别描点、标数;④实线和虚线的区分(画线用直尺)。
注意:先画表示实线的统计图,再画虚线统计图。
不能同时描点画线,以免混淆。
(也可以先画虚线的统计图)第三单元:因数和公倍数1、几个非零自然数相乘,每个自然数都叫它们积的因数,积是这几个自然数的倍数。
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绝不能孤立的存在。
2、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找因数的方法:成对的找。
如24的因数有:1、2、3、4、6、8、12、24。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方程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6、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7、三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3倍。
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
8、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①、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②、理清题目的数量关系。
③、设未知数,一般是把问题中的量用X表示。
④、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⑤、解方程。
⑥、检验。
⑦、答。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9.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够反映物体的变化趋势情况。
作图时要注意描点、写数据、连线。
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10、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11、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12、2的倍数特征:末尾是0、2、4、6、8;5的倍数特征:末尾是0或5;3的倍数特征: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13、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作质数(素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作合数。
如果一个数的因数是质数,这个因数就是它的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作分解质因数。
14、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两个数的公因数也是有限的。
15、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例:x+50=150、2x=2002、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3、等式的性质:①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②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任然是等式。
4、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5、解方程60-4X=20,解4X=60-204X=40X=10检验: 把X=10代入原方程, 左边=60-4×10=20,右边=20,左边=右边,所以X=10是原方程的解。
6、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7、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
奇数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个数=中间数8、四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两个数或首尾两个数的和×个数÷2(高斯求和公式)9、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B、理清题目的等量关系,C、设未知数,一般是把所求的数用X表示,D、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E、解方程,F、检验,G、作答。
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1、复式折线统计图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2、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步骤:①写标题和统计时间;②注明图例(实线和虚线表示);③分别描点、标数;④实线和虚线的区分(画线用直尺)。
注意:先画表示实线的统计图,再画虚线统计图。
不能同时描点画线,以免混淆。
(也可以先画虚线的统计图)第三单元因数和倍数1、几个非零自然数相乘,每个自然数都叫它们积的因数,积是这几个自然数的倍数。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要点第一单元方程1. 等式: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注意方程是等式,又含有未知数,两者缺一不可)方程和算术式不同。
算术式是一个式子,它由运算符号和已知数组成,它表示未知数。
方程是一个等式,在方程里的未知数可以参加运算,并且只有当未知数为特定的数值时,方程才成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等式>方程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解方程: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6.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7.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意义:用方程式去解答应用题求得应用题的未知量的方法。
8.列方程解答应用题的步骤(1)弄清题意,确定未知数并用x表示;(2)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3)解方程并检验。
8.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1)综合法先把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再找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
这是从部分到整体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已知到未知。
(2)分析法先找出等量关系,再根据具体建立等量关系的需要,把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的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进而列出方程。
这是从整体到部分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未知到已知。
9.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范围:小学范围内常用方程解的应用题:(1)一般应用题;(2)和倍、差倍问题;(3)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4)分数、百分数应用题;(5)比和比例应用题。
10.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资料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资料
一、数的认识
1.自然数:
2.整数:
3.分数:
4.小数:
5.数的大小比较:
6.数轴:
二、乘法运算
1.乘法的概念:
2.乘法的性质:
3.乘法的运算法则:
4.乘法的应用:
三、除法运算
1.除法的概念:
2.除法的性质:
3.除法的运算法则:
4.除法的应用:
四、小数计算
1.小数的加减法:
2.小数的乘法:
3.小数的除法:
4.小数的应用:
五、整数计算
1.整数的加减法:
2.整数的乘法:
3.整数的除法:
4.整数的应用:
六、分数计算
1.分数的加减法:
2.分数的乘法:
3.分数的除法:
4.分数的应用:
七、平方数与平方根
1.平方数的性质:
2.平方根的概念:
3.平方数的运算:
4.平方根的运算:
八、长方体
1.长方体的结构特点:
2.长方体的面积计算:
3.长方体的体积计算:
九、图形的认识
1.平面图形:
2.立体图形:
3.图形的属性:
十、图形的分类
1.三角形:
2.四边形:
3.多边形:
4.圆:
十一、图形的计算
1.图形的周长计算:
2.图形的面积计算:
十二、时间和日期
1.时钟:
2.日期:
3.时间的计算:
以上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总复资料,希望对大家的研究有所帮助。
五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重点知识点大全
五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重点知识点大全五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重点知识点一、图形的变换图形变换的基本方式是平移、对称和旋转。
1、轴对称: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1)学过的轴对称平面图形:长(正)方形、圆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任意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2)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3)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4)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①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②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③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对称图形包括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
平行四边形(除棱形)属于中心对称图形。
2、旋转: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着一个顶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另一个图形的变化较做旋转,定点O叫做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叫做旋转角,原图形上的一点旋转后成为的另一点成为对应点。
(1)生活中的旋转:电风扇、车轮、纸风车(2)旋转要明确绕点,角度和方向。
(3)长方形绕中点旋转180度与原来重合,正方形绕中点旋转90度与原来重合。
等边三角形绕中点旋转120度与原来重合。
旋转的性质:(1)图形的旋转是图形上的每一点在平面上绕某个固定点旋转固定角度的位置移动;(2)其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3)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4)两组对应点非别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相等,都等于旋转角;(5)旋转中心是不动的点。
3、对称和旋转的画法:旋转要注意:顺时针、逆时针、度数二、因数和倍数1、整除: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自然数,并且没有余数。
整数与自然数的关系:整数包括自然数。
2、因数、倍数:大数能被小数整除时,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小数是大数的因数。
例: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1)数a能被b整除,那么a就是b的倍数,b就是a的因数。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梳理归纳及复习要点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梳理归纳及复习要点一、知识点梳理归纳第一单元:简易方程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作等式。
如:20+30=50a+20=30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如:X+Y=40,30+b=50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如:20+30=50是等式,但不是方程,它不含有未知数。
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
如x=30是20+x=50的解,不能说30是20+x=50的解。
6、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作解方程。
解方程步骤:(1)写解;(2)=上下对齐;(3)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4)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把求得的解代入原方程,看等号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7、三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3倍。
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
8、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①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②理清题目的数量关系,找准等量关系式。
③设未知数,一般是把问题中的量用X表示。
④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⑤解方程。
⑥检验。
(把方程结果代入原题检验)⑦写答句。
注意书写应规范:设句中要有单位名称,求得的x的值的后面不写单位名称。
9、找等量关系的方法:①根据条件想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②根据计算公式确定等量关系。
③稍复杂的条件可以画出线段图找等量关系。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1、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直接表示增减变化的速度,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2、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步骤:①写标题和统计时间;②注明图例(实线和虚线表示);③分别描点、标数;④实线和虚线的区分(画线用直尺)。
注意:先画表示实线的统计图,再画虚线统计图。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复习总结归纳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方程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6、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7、三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3倍。
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
8、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①、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②、理清题目的数量关系。
③、设未知数,一般是把问题中的量用X表示。
④、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⑤、解方程。
⑥、检验。
⑦、答。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9.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够反映物体的变化趋势情况。
作图时要注意描点、写数据、连线。
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10、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11、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12、2的倍数特征:末尾是0、2、4、6、8;5的倍数特征:末尾是0或5;3的倍数特征: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13、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作质数(素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作合数。
如果一个数的因数是质数,这个因数就是它的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作分解质因数。
14、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两个数的公因数也是有限的。
15、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 下 知识整理
(下册)小学数学五年级第1单元方程1.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 等式的性质:①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②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3. 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4. 注意点:①解方程要写“解”;②列方程解应用题要写“解”和“设”。
号相当于分数线。
4. 带分数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叫做带分数。
5. 分数化成小数=0.5=0.25=0.75=0.2=0.4=0.6=0.8=0.125=0.375=0.625=0.875≈0.333≈0.667通分过程中,相同的分母叫做这几个分数的公分母。
通分时,一般用原来几个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5. 分数的大小比较①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大。
②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反而小。
③分母不相同,分子也不相同的分数:可以先通分,再比较大小;也可以先化成小数,再比较大小。
第7单元统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容易看出两组数据的大小关系,而且容易看出两组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
第8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①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②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进行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再根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③计算结果如果不是最简分数,要通过约分,化成最简分数。
第10单元圆1. 圆的认识(1)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半径,通常用字母r表示。
(2)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直径,通常用字母d表示。
3. 半圆的面积是圆面积的一半。
S半圆=πr2÷24. 大小两个圆比较,半径的倍数=直径的倍数=周长的倍数,面积的倍数=半径的倍数25. 周长相等的平面图形中,圆的面积最大;面积相等的平面图形中,圆周长最短。
6. 圆环的面积一般是用外圆的面积减去内圆的面积,还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苏教版五年级下数学知识重点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资料和知识重点第一单元方程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等式>方程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6、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
奇数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个数=中间数7、4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两个数或首尾两个数的和×个数÷2(高斯求和公式)8、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B、理清题目的等量关系。
C、设未知数,一般是把所求的数用X表示。
D、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E、解方程F、检验G、作答。
第二单元确定位置1、确定位置时,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
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2、数对(x,y)第1个数表示第几列(x),第2个数表示第几行(y),写数对时,是先写列数,再写行数。
3、从地球仪上看,连接北极和南极两点的是经线,垂直于经线的线圈是纬线,经线和纬线、分别按一定的顺序编排表示“经度”和“纬度”,“经度”和“纬度”都用度(°)、分(′)、秒(″)表示。
4、将某个点向左右平移几格,只是列(x)上的数字发生加减变化,向左减,向右加,行(y)上的数字不变。
举例:将点(6,3)的位置向右平移2个单位后的位置是(8,3),列6+2=8;将点(6,3)的位置向左平移2个单位后的位置是(4,3),列6-2=4。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要点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要点第一单元简易方程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等式>方程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5、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6、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7、检验格式:60-4X=20解4X=60-204X=40X=10检验:把X=10代入原方程,左边=60-4×10=20,右边=20,左边=右边,所以,X=10是原方程的解.检验:方程左边=60-4×10=20=方程右边所以,X=10是方程的解8、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
奇数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个数=中间数10、4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两个数或首尾两个数的和×个数÷2(高斯求和公式)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B、理清题目的等量关系。
C、设未知数,一般是把所求的数用X表示。
D、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E、解方程F、检验G、作答。
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1、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2、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步骤:①写标题和统计时间;②注明图例(实线和虚线表示);③分别描点、标数;④实线和虚线的区分(画线用直尺)。
注意:先画表示实线的统计图,再画虚线统计图。
不能同时描点画线,以免混淆。
(也可以先画虚线的统计图)第三单元:因数和公倍数1、几个非零自然数相乘,每个自然数都叫它们积的因数,积是这几个自然数的倍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梳理归纳及复习要点一、知识点梳理归纳第一单元:简易方程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作等式。
如:20+30=50a+20=30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如:X+Y=40,30+b=50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如:20+30=50是等式,但不是方程,它不含有未知数。
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
如x=30是20+x=50的解,不能说30是20+x=50的解。
6、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作解方程。
解方程步骤:(1)写解;(2)=上下对齐;(3)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4)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把求得的解代入原方程,看等号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7、三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3倍。
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
8、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①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②理清题目的数量关系,找准等量关系式。
③设未知数,一般是把问题中的量用X表示。
④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⑤解方程。
⑥检验。
(把方程结果代入原题检验)⑦写答句。
注意书写应规范:设句中要有单位名称,求得的x的值的后面不写单位名称。
9、找等量关系的方法:①根据条件想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②根据计算公式确定等量关系。
③稍复杂的条件可以画出线段图找等量关系。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1、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直接表示增减变化的速度,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2、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步骤:①写标题和统计时间;②注明图例(实线和虚线表示);③分别描点、标数;④实线和虚线的区分(画线用直尺)。
注意:先画表示实线的统计图,再画虚线统计图。
不能同时描点画线,以免混淆。
(也可以先画虚线的统计图)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1、4×3=12,4和3都是12的因数,12是4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一定要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2、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3、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4、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6、8;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或5;3的倍数特征: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2和5的倍数特征:个位是0。
4、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作质数(素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作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如果一个数的因数是质数,这个因数就是它的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作分解质因数。
如:14=2×718=2×3×35、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用符号(,)表示。
几个数的公因数也是有限的。
6、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用符号[,]表示。
几个数的公倍数也是无限的。
7、两个质数(素数)的积一定是合数。
举例:3×5=15,15是合数。
8、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的倍数。
举例:[6,8]=24,(6,8)=2,24是2的倍数。
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乘积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
举例:[6,8]=24,(6,8)=2,24×2=6×89、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较小的数,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数。
举例:15和5,(15,5)=5,[15,5]=15。
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举例:3和7,(3,7)=1,[3,7]=21相邻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9,8]=72,(9,8)=1特殊关系的数(两个都是合数,一个是奇数,一个是偶数,但他们之间只有一个公因数1),比如4和9、4和15、10和21,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一般关系的两个数,求最大公因数用小数列举法或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用大数翻倍法或短除法。
10、和与积的奇偶性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加数中有1个、3个、5个……奇数时,和一定是奇数。
例:1+3+5+…+29的和是奇数,加数是15个,15是奇数,和就是奇数;加数中有2个、4个、6个……奇数时,和一定是偶数。
1+3+5+…+27的和是偶数,加数是14个,14是偶数,和就是偶数。
乘数都是奇数时,积也是奇数。
如:1×3×5=15乘数都是偶数时,积也是偶数。
如:8×4×10=840几个乘数中,只要有一个偶数,积一定是偶数。
如:3×5×7×2=210(2是偶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分母越大,分数单位越小,分数单位是由分母决定的。
2、在描述分数的意义时,要找准单位“1”,像1节课23小时,一根绳子长,23米,这种分数后带单位名称的情况,单位“1”就是“1小时”、“1米”这样的一个计量单位;若分数后无单位,则单位1在给定的情境中寻找。
3、举例说明一个分数的意义: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3份;还表示把3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1份。
37吨表示把1吨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3份;还表示把3吨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1份。
4、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5、真分数小于1。
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真分数总是小于假分数。
能化成整数的假分数,它们的分子都是分母的倍数。
反过来,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都能化成整数。
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
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
带分数都大于真分数,同时也都大于1。
6、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可以写成a÷b=ab(b≠0)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还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
7、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如果是一位小数就写成十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就写成百分之几,是三位小数就写成千分之几,……8、把假分数转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分子除以分母,如果分子是分母的倍数,可以化成整数;如果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可以化成带分数,除得的商作为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作为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把带分数转化成假分数的方法:分母不变,整数部分乘分母再加上分子,作为假分数的分子。
9、看一个带分数里面有几个分数单位,通常要先把带分数转化成假分数,再看分子是几,就有几个分数单位。
10、把不是0的整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用整数与分母相乘的积作分子。
11、大于37而小于57的分数有无数个;分数单位是17只有47一个。
12、分数大小比较方法:通分法、化成小数比较法、二分之一比较法、1的比较法。
分数小数大小比较方法:把其中的分数化成小数比较或把其中的小数化成分数比较。
13、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14、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作约分;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作最简分数。
约分时,通常要约成最简分数。
约分方法:直接除以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15、把几个分母不同的分数(也叫作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作通分;相同的分母叫作这几个分数的公分母。
通分时,一般用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16、求一个数是(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列算式计算,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再写成分数。
17、重点题:把一袋3千克的糖果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分得这袋糖果的几分之几?是几分之几千克?1÷8=183÷8=38(千克)答:每人分得这袋糖果的18,是38千克。
解答这类题,要看清是求分率还是求具体数量。
当()后不带单位时,是求分率,应想分数的意义,把总数看成单位“1”,1÷平均分成的份数=每份占总数的几分之一;如果()后有单位,求具体数量时,要想除法的意义,用总数量÷平均分成的份数=每份的数量。
王阿姨用20千克花生榨了7千克油,平均每千克花生可以榨油多少千克?7÷20=720(千克)平均榨1千克油要用多少千克花生?20÷7=207(千克)解决此类问题时,要找清平均分的总量,要求的是哪个量,就把题中哪个量当成总量去平均分。
要求“平均每千克花生可以榨油多少千克”,要用“油的千克数÷花生的千克数”;而求“平均榨1千克油要用多少千克花生”,要用“花生的千克数÷油的千克数”。
18、分数大小比较的应用题:工作效率大的快,工作时间小的快。
19、一些特殊分数的值:12=0.514=0.2534=0.7515=0.225=0.435=0.645=0.818=0.12538=0.37558=0.62578=0.875116=0.0625316=0.1875516=0.31251 20=0.05125=0.04150=0.021100=0.01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1、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先把几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
(通分—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或相减,得数能化简的要化简)2、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都是1的分数相加,得数的分母是两个分母的积,分子是两个分母的和。
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都是1的分数相减,得数的分母是两个分母的积,分子是两个分母的差。
3、分母分子相差越大,分数就越接近0;分子接近分母的一半,分数就接近12;分子分母越接近,分数就越接近1。
4、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没有小括号,从左往右,依次运算;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
15、整数加法的运算律,整数减法的运算性质同样可以在分数加、减法中运用,使计算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