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平行线教案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4《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1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4《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平行线的性质》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4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平行线的传递性质、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的基础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线的概念,但对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度关系还不够了解。
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所不同,逻辑思维能力也各有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总结,逐步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传递性质,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总结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行线的传递性质,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平行线性质的灵活运用,角度关系的推导和证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几何图形,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折纸、拼图等动手操作活动,观察和体验平行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平行线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总结,得出平行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图片、图形和实例,制作PPT。
2.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直尺、圆规等。
3.学生活动材料:准备折纸、拼图等动手操作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线现象,如楼梯、铁路等,引导学生回顾平行线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1《平行线的性质(第2课时)》教学设计(两套)
5.3.2平行线的性质(第2课时)平行线的性质(二)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2.理解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3.能够综合运用平行线性质和判定解题. 重点、难点重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综合应用,两条平行的距离,命题等概念. 难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注意: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三种,另外还有平行公理的推论)2.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3.完成下面填空.已知:如图,BE 是AB 的延长线,AD ∥BC,AB ∥CD,若∠D=100°,则∠C=_____, ∠A=______,∠CBE=________.4.a ⊥b,c ⊥b,那么a 与c 的位置关系如何?为什么?cb二、进行新课1.例1 已知:如上图,a ∥c,a ⊥b,直线b 与c 垂直吗?为什么?学生容易判断出直线b 与c 垂直.鉴于这一点,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1)要说明b ⊥c,根据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意义, 需要从它们所成的角中说明某个角是90°,是哪一个角?通过什么途径得来?(2)已知a ⊥b,这个“形”通过哪个“数”来说理,即哪个角是90°.(3)上述两角应该有某种直接关系,如同位角关系、内错角关系、同旁内角关系,你能确定它们吗?让学生写出说理过程,师生共同评价三种不同的说理. 2.实践与探究(1)下列各图中,已知AB ∥EF,点C 任意选取(在AB 、EF 之间,又在BF 的左侧).请测量各图中∠B 、∠C 、∠F通过上述实践,试猜想∠B 、∠F 、∠C 之间的关系,写出这种关系,试加以说明.E D C B AFECBAFECBA(1) (2) 教师投影题目:学生依据题意,画出类似图(1)、图(2)的图形,测量并填表,并猜想:∠B+∠F=∠C.在进行说理前,教师让学生思考:平行线的性质对解题有什么帮助? 教师视学生情况进一步引导:①虽然AB ∥EF,但是∠B 与∠F 不是同位角,也不是内错角或同旁内角. 不能确定它们之间关系.②∠B 与∠C 是直线AB 、CF 被直线BC 所截而成的内错角,但是AB 与CF 不平行.能不能创造条件,应用平行线性质,学生自然想到过点C 作CD ∥AB,这样就能用上平行线的性质,得到∠B=∠BCD.③如果要说明∠F=∠FCD,只要说明CD 与EF 平行,你能做到这一点吗?以上分析后,学生先推理说明, 师生交流,教师给出说理过程.FEDCB A作CD ∥AB,因为AB ∥EF,CD ∥AB,所以CD ∥EF(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 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所以∠F=∠F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因为CD ∥AB.所以∠B=∠B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所以∠B+∠F=∠BCF. (2)教师投影课本P23探究的图(图5.3-4)及文字.①学生读题思考:线段B 1C 1,B 2C 2……B 5C 5都与两条平行线的横线A 1B 5和A 2C 5垂直吗?它们的长度相等吗?②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线段B 1C 1,B 2C 2……,B 5C 5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直线A1B5和A 2C 5,并且它们的长度相等.③师生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下定义.学生分清线段B 1C 1的特征:第一点线段B 1C 1两端点分别在两条平行线上,即它是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第二点线段B 1C 1同时垂直这两条平行线. 教师板书定义:(像线段B 1C 1)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 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④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来定义两条平行线的距离.F EDCBA教师画AB ∥CD,在CD 上任取一点E,作EF ⊥AB,垂足为F.学生思考:EF 是否垂直直线CD?垂线段EF 的长度d 是平行线AB 、CD 的距离吗? 这两个问题学生不难回答,教师归纳: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可以理解为: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教师强调: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处处相等,而不随垂线段的位置改变而改变. 3.了解命题和它的构成.(1)教师给出下列语句,学生分析语句的特点.①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②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③对顶角相等;④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同位角不相等.这些语句都是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断. (2)给出命题的定义.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教师指出上述四个语句都是命题,而语句“画AB ∥CD”没有判断成分,不是命题.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是命题和不是命题的语句. (3)命题的组成.①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②命题的形成.命题通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有的命题没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题设与结论不明显,这时要分清命题判断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已知事项,再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 师生共同分析上述四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重点分析第②、③语句. 第②命题中,“存在一个等式”而且“这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是题设, “结果仍是等式”是结论。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2 平行线的判定(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5.2.2 平行线的判定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理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
2.能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来推理判定方法2和判定方法3。
3.能够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探究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领悟归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1课时共2课时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教学难点】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的应用.五、课前准备教师:课件、三角尺、直尺等.学生:三角尺、铅笔、练习本.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3)图1, 图2中的直线平行吗?你是怎么判断的?相交在同一平面内平行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直线叫做平行线.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有两种: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平行公理的推论(平行线的传递性):如果两条直线平行于同一条直线,那么两条直线平行.同学们想一想:除应用以上两种方法以外,是否还有其它方法呢?(二)探索新知1.出示课件5-7,探究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教师问:我们已经学习过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的方法.如何画平行线呢?学生答:一、放;二、靠;三、推;四、画.教师问:画图过程中,你发现什么角始终保持相等?学生答:同位角始终保持相等.教师问:直线a,b位置关系如何?学生答:直线a,b位置关系是平行.教师问:将其最初和最终的两种特殊位置抽象成几何图形,你能画出来吗?学生答:如下图所示:教师问:由上面的操作过程,你能发现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吗?师生一起解答: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总结点拨:(出示课件8)判定方法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教师问:你能利用几何语言描述一下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吗?学生答:∵∠1=∠2,∴l1∥l2.教师总结如下:几何语言:∵∠1=∠2 (已知),∴l1∥l2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考点1:利用同位角相等判定两直线平行下图中,如果∠1=∠7,能得出AB∥CD吗?写出你的推理过程.(出示课件9)师生共同讨论解答如下:解:∵∠1=∠7(已知),∠1=∠3 (对顶角相等)∴∠7=∠3(等量代换)∴AB∥CD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总结点拨:准确识别三种角是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的前提条件,本题中易得到同位角(“F”型)相等,从而可以应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出示课件10,学生自主练习后口答,教师订正.2.出示课件11,探究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教师问: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时得到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由同位角相等可以判定两直线平行,那么,能否利用内错角来判定两直线平行呢?学生答:猜想可以利用内错角来判断两直线平行.教师问:如图,由∠3=∠2,可推出a//b吗?如何推出?师生一起解答:解:∵∠2=∠3(已知),∠3=∠1(对顶角相等),∴∠1=∠2.(等量代换)∴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2)判定方法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教师问:你能利用几何语言描述一下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吗?学生答:几何语言:∵∠3=∠2(已知),∴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考点2:利用内错角相等判定两直线平行完成下面证明:如图所示,CB平分∠ACD,∠1=∠3. 求证:AB∥CD. (出示课件13)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证明:∵CB平分∠ACD,∴∠1=∠2(角平分线的定义).∵∠1=∠3,∴∠2=∠3.∴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总结点拨:准确识别三种角是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的前提条件,本题中易得到内错角(“Z”型)相等,从而可以应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出示课件14,学生自主练习后口答,教师订正.3.出示课件15,利用同旁内角互补判定两直线平行教师问:如图,如果∠1+∠2=180°,你能判定a//b吗?学生答:能判定a//b.教师问:请写出解答过程.学生答:证明:∵∠1+∠2=180°(已知),∠1+∠3=180°(邻补角的性质),∴∠2=∠3(同角的补角相等)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6)判定方法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教师问:你能利用几何语言描述一下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吗?学生答:几何语言:∵∠1+∠2=180°(已知),∴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考点3:利用同旁内角互补判定两直线平行如图:直线AB、CD都和AE相交,且∠1+∠A=180º .求证:AB//CD .(出示课件17)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证明:∵∠1+∠A=180º(已知),∠1=∠2 (对顶角相等),∴∠2+∠A=180º(等量代换)∴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师生共同归纳:准确识别三种角是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的前提条件,本题中易得到同旁内角(“U”型)相等,从而可以应用“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出示课件18,学生自主练习,教师给出答案.教师:学了前面的知识,接下来做几道练习题看看你掌握的怎么样吧.(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19-26)练习课件第19-26页题目,约用时20分钟.(四)课堂小结(出示课件27) ),),(五)课前预习预习下节课(5.2.2第2课时)的相关内容.知道判定平行线的方法,会灵活应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解决问题.七、课后作业1、教材第14页练习第1,2题.2、七彩课堂第18-19页第5、6、9题.八、板书设计:1.知识梳理平行线的判定⎩⎪⎨⎪⎧⎭⎪⎬⎪⎫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2.考点讲解考点1 考点2 考点3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本节课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平行线的画法入手,引入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在此基础上提出: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内错角相等时,是否两直线也平行?同旁内角之间又分别有怎样的关系时两直线平行呢?由此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也给学生提供了探索所学内容的平台,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七年级下册《平行线》说课稿
七年级下册《平行线》说课稿七年级下册《平行线》说课稿1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熟练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
2、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3、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平行线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说重点难点重点:巩固对平行线的认识,会用三角尺和直尺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
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和一组平行线。
会利用画垂线和画平行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回忆一下,什么叫平行线?2、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我们怎么样才能画出一组平行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画平行线板书课题:画平行线二、探究新知1、可以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步骤:1)用左手固定直尺,用右手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着直尺,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2)将三角尺紧贴着直尺移动位置,再画出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与第一步画出的直线平行。
可以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两条直线是不是互相平行。
2、大家用自己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自己画一组平行线,然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检查,对方画的是否平行。
3、小组活动:在你所画的这组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全班汇报小结:平行线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学生汇报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
学生认真观察后叙述画平行线的步骤学生画一组平行线,组内的同学互相检查。
小组讨论后全班汇报复习所学的平行线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使学生掌握画平行线的方法,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平行线间的距离是相等的4、小组讨论:怎样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长方形的对边是互相平行的。
相邻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可以用垂线或平行线的方法来画。
全班汇报组内研究的画法: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再过两个端点在线段的同侧分别画两条与它垂直的2厘米长的线段,最后把两条线段的端点用线连接起来。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最新6篇)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最新6篇)平行线的判定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理解判定定理的证法。
2、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判定定理,会用判定公理及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
3、通过第二个判定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进行推理的能力。
4、使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只有学好文化知识,才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从而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二、学法引导1、教师教法:启发式引导发现法。
2、学生学法:积极参与、主动发现、发展思维。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判定定理的推导和例题的解答。
(二)难点使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
(三)解决办法1、通过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现定理,解决重点。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行完成推理过程,解决难点及疑点。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三角板、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过设计练习,复习基础,创造情境,引入新课。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探索新知,练习巩固,完成新授。
3、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完成小结。
七、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定理的推理,并能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整体感知以情境创设,设计悬念,引出课题,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发现新知,以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复习引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和一种判定方法,根据所学看下面的问题(出示投影)。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2题。
师:你能说出有什么条件,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学生活动:由第l、2题,学生思考分析,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教师将第3题图形画在黑板上。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理由,同角的补角相等。
师:要求学生写出符号推理过程,并板书。
【教法说明】本节课是前一节课的继续,是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通过第1、2两题复习上节课所学平行线判定的两个方法,使学生明确,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初中平行线的判定教案
初中平行线的判定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平行线的定义,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能够运用判定定理进行证明。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定义,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三角板、直尺、橡皮擦、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含有平行线的图片,如教室的黑板、自行车的轮胎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平行线的特点。
2. 教师总结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二、探究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给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三、例题讲解1. 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判定方法进行解答。
2.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回指导。
3. 学生汇报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练习巩固1.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并讲解。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方法。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平行线,拍摄照片,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行线,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的特点,从而引入平行线的定义。
在探究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时,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例题讲解和练习巩固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体来说,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5.2.1平行线数学教案
5.2.1平行线数学教案
标题:平行线数学教案
一、教案目标
1. 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基本概念
2. 学会如何识别和判断平行线
3. 掌握平行线的相关性质和定理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1. 引入新课:
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平行线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平行线。
2. 新课讲解:
(1) 定义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平行线的表示法:用符号“∥”表示,例如:“AB∥CD”表示直线AB与直线CD平行。
(3) 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4) 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3. 实例解析:
选取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
4. 练习与讨论:
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然后进行集体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
1. 激发兴趣: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实践操作: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评估
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质量等。
2. 结果评价:通过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
1. 反思教学过程,找出存在的问题。
2. 根据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七年级数学平行教案2
七年级数学平行教案2课题名称: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a.掌握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b.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如同位角、内错角等;c.能够运用平行线性质求解相关几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a.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b.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c.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2.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难点:1.运用平行线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1.教材《数学七年级上册》;2.板书: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平行线的性质;3.彩色草图、直尺、量角器;4.相关练习题。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5分钟)1.提问:什么是平行线?是否认识平行线的特点和性质?2.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回忆平行线的定义,导入本课的学习内容。
Step 2 探索平行线的判定条件(15分钟)1.示范法:通过板书练习题,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共同探讨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
2.引导学生总结: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什么?Step 3 引入平行线的性质(10分钟)1.板书展示平行线的性质,并举例说明每个性质。
2.学生讲解:请一名学生讲解同位角和内错角的概念和性质。
Step 4 运用平行线性质解题(25分钟)1.通过彩色草图和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相关几何问题。
2.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内的学生互相讨论并解答问题。
3.教师巡视各小组,及时指导和纠正学生的错误。
Step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1.提问:两条平行线的同位角相等是否可以反过来成立?引导学生总结同位角的性质。
2.展示同位角的其他性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鼓励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Step 6 课堂检测与作业布置(5分钟)1.随堂检测:出示一些简单的选择题,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册中的相关习题,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平行线的判定》是学生在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本节课通过探究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推理的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并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几何基础知识,对直线、射线、线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观察和推理方面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产生混淆,教师需通过举例、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清晰理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平行线的定义,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平行线的定义及其性质。
2.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运用直观演示法,帮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概念。
3.采用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利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教具,如直尺、三角板等。
2.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例题。
3.准备练习题,以便在课堂巩固环节进行训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线现象,如操场、教室地板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平行线有什么特点?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2.呈现(10分钟)介绍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
通过展示PPT和教具,讲解平行线的概念,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平行线的特征。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在此过程中,可设置一些判断题,让学生上台板书答案,以加深对平行线判定方法的理解。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1 平行线
5.2.1 平行线教学设计课题 5.2.1 平行线单元第五单元学科初中数学年级七下学习目标1.了解平行线的概念,能说出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2.能叙述平行线的概念,通过观察实际模型,直观感知并记住基本事实(即平行公理);3.会用符号语言表示平行公理及其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4.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了解平行线的概念,能叙述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难点会用符号语言表示平行公理及其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呢?预设答案: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追问: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两直线不相交的例子吗?教师通过层层提问,引出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举例通过现实生活背景,让学生初步感受相交与不相交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为引出新课的学习埋下伏笔.讲授新课【合作探究】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11页思考,观看动画,回答问题.阅读思考环节,并观看动画,回答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直观了解两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平行,并旋转过程中,直线a与直线b有没有不相交的位置呢?答:存在这时,我们就说直线a与直线b平行.记作:a//b归纳: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相交和平行两种位置关系.教师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感受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不重合的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相交和平行.【总结归纳】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平行线的定义包含三层含义:①“在同一平面内”,是前提条件.②“不相交”,就是没有交点.③平行线指的是“两条直线”,而不是两条射线或线段.【小试牛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平行线. ×(2)没有公共点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3)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段是平行线. ×解析:(1)、(2)忽略了“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3)没有弄清两条线段的平行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教师设置抢答环节,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巩固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合作探究】转动木条a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使得直线a与直线b平行?答:有且只有一个通过教师引导,归纳平行线的概念学生思考并抢答问题学生观看动画,并思考举手回答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得到两直线位置关系只有平行和相交.深入理解平行线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巩固平行线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平行的情形只有一种.教师演示动画,学生观察、思考,作答.如何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呢?能画几条?教师提出问题,引出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平行线的画法.如图,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出几条?答:有且只有一条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尝试画出过点B的平行线,教师巡视检查,各小组完成情况,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提示,最终讲师在黑板演示画图过程,并总结归纳画平行线的步骤.总结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直线的平行线的步骤:①“一重合”:三角板的一边与已知直线重合;②“二靠紧”:把直尺靠紧三角板的另一边;③“三移动”:沿直尺移动三角板,使三角板与直线重合的边过已知点;④“四画线”:沿三角板过已知点的边画直线如图,再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出几条?答:有且只有一条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让学生动手操作画过点C的平行线,通过画过点C 与过点B的平行线,让学生感受平行公理,最后教师给出平行公理的文字语言.直线b与直线c平行吗?教师引导让学生观察出直线b、c的平行关系,从而引出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先分小组操作,并交流派代表发言或展示动手操作,思考回答问题与老师一起总结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总结出画平行线的方法.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平行公理,并得出公理,并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即符号语言.线也互相平行.几何语言:如果b//a,c//a,那么b//c.【典型例题】例1:如图,CD∥AB,CE∥AB,试说明C、D、E三点共线.解:因为CD∥AB,CE∥AB所以CD∥CE∥ABCD和CE在同一条直线上.(平行公理)C、D、E三点共线【教学建议】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课堂练习】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A.平行或垂直B.平行或相交C.垂直或相交D.平行、垂直或相交答案:B2.经过一点A画已知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A.0条B.1条C.2条D.0条或1条答案:D如图所示,AD∥BC,E为AB的中点,(1)过点E作EF∥BC,交CD于点F;(2)EF和AD平行吗?说明理由;(3)用测量法比较DF和CF的大小.解:(1)如图.(2)平行.因为AD∥BC,EF∥BC,所以EF∥AD(平行公理的推论)(3)DF=CF【教学建议】教师给出练习,随时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并给与指导,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适当分析讲解.思考并积极回答.自主完成练习通过例题,规范学生对解题步骤的书写,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了解学习效果,让学生经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给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空间.课堂小结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节课所讲解的内容. 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板书1.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2.平行公理及其推论:(1)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2)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3.例题讲解。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5.2平行线及其判定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希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行线及其判定的知识。首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我发现同学们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讲授过程中,我也发角、内错角等概念上存在一定的困惑。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主题上稍显偏离,没有完全聚焦在平行线的实际应用上。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提高讨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同学们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但仍有个别同学存在疑问。为此,我计划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消除困惑,确保每个人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2.教学难点
a.平行线判定方法的推理过程;
-对于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判定方法,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实例和图示进行详细讲解。
b.画平行线的实际操作;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画线不准确、方法不熟练等问题,需要教师耐心指导,反复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平行线的基本概念、判定方法和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平行线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画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同位角、内错角等概念,我会通过图示和实际操作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平行线相关的实际问题。
7.4平行线的判定-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7.4 平行线的判定-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本次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如何判定两条线段之间是否平行,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掌握平行线的概念,了解平行线的性质;2.掌握判断两条线段是否平行的方法;3.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内容及安排学习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平行线的概念;2.学生了解平行线的性质;3.学生能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述平行线。
教学过程1.用纸板模拟两条平行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样子,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理解平行线的概念;2.让学生通过多个实例来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如平行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线段的距离相等等;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两条线段,让学生通过比较它们在直角坐标系中的斜率来描述是否平行。
判断两条线段是否平行教学目标1.学生掌握判断两条线段是否平行的方法;2.学生了解两条平行线的关系。
教学过程1.通过多个实例来教授判断两条线段是否平行,如通过比较它们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斜率来判断;2.让学生自己思考两条线段是否平行,并互相讲解自己的思路和方法。
应用所学知识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过程1.通过多个实例来教授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如通过道路中的标线来判断是否平行等。
教学反思通过层层剖析,学生们已经能够准确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如纸板模拟、思维创造等,深受学生们的喜欢。
同时,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注意,要让学生多做实验和练习,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2.3.2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2.3.2平行线的性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下数学》2.3.2平行线的性质是学生在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以及平行线的基本概念之后的一个单元。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究平行线的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过程,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并熟练运用平行线的性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初步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等基本概念,对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平行线的性质,他们可能还停留在直观的感受上,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引导、启发、激励,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够熟练运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猜想能力、验证能力和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2.难点:平行线性质的证明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法: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过程,自主探究平行线的性质。
3.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形素材,如直线、射线、线段、平行线等。
2.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直线、射线、线段等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直线、射线、线段和平行线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猜想平行线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猜想,并尝试用已知知识验证平行线的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一些典型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初中两直线平行教案
初中两直线平行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两直线平行的概念,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图形直观感知能力。
教学重点:1. 两直线平行的概念及性质。
2.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直尺、三角板等绘图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日常生活实例,如双轨铁路、尺子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平行线?2. 学生分享对平行线的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平行线的定义。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利用PPT或黑板,展示直线和平行线的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平行线有哪些性质?2.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并板书平行线的性质。
3. 讲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实践并理解判定方法。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2.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评价。
四、应用拓展(10分钟)1. 出示实际问题,如道路设计、建筑设计等,引导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补充并强调重点。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习、应用拓展和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两直线平行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图形直观感知能力。
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5.3 平行线的性质(第1课时)(学生独立回忆,思考并回答问题。
)【承上启下。
】2、师: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又各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二、探究合作交流一1、画两条平行线a//b,然后画一条截线c与a、b相交,标出如图的角. 度量所形成的8个角的度数,把结果填入下表:(学生自学,独立思考并回答问题)角∠1 ∠2 ∠3 ∠4度数角∠5 ∠6 ∠7 ∠8度数2、观察、猜想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截得的同位角有什么关系?生回答可以用度量的方法或剪切的方法来验证。
(多媒体展示)3、如果改变截线的位置,你发现的结论还成立吗?(学生分组讨论,观察、思考问题)4、如果两直线不平行,上述结论还成立吗?变式1:已知条件不变,求∠3,∠4的度数? 变式2:已知∠3 =∠4,∠1=47°,求∠2的度数? 四、走进生活1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A =100°, ∠B =115°,梯形的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时,通过实例,培养学生分 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具体的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 ,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服务于实际生活。
】五、巩固提升 六、总结升华、反思提升1.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填写下表:2.运用平行线性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3.本节课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些?4.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或疑惑? 归纳:性质:线的关系←角的关系判定:角的关系→线的关系【学生对本节课进行知识梳理,巩固教学目标。
】A BCD七、板书设计:5.3平行线的性质(第1课时)。
初中数学认识平行线教案
初中数学认识平行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和判定,能运用平行线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逐步养成言之有理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平行线的性质:(1)平行线上的对应角相等。
(2)平行线之间的夹角相等。
(3)平行线与截线所成的角相等。
3. 平行线的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和判定。
2.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实物展示,如黑板、书桌等,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平行线,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平行线的定义,通过图示和实例使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概念。
3. 性质讲解:(1)利用教具演示,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上的对应角相等。
(2)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平行线之间的夹角相等。
(3)利用几何画板或实物,展示平行线与截线所成的角相等。
4. 判定讲解:(1)利用图示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明白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利用几何画板或实物,展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5. 练习与巩固: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平行线知识的掌握程度。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平行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掌握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和判定。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平行线-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平行线-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平行线。
2.掌握判断线段是否平行的方法。
3.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判断线段是否平行。
2.平行线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1.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判断线段是否平行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利用物理实验或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并与垂直线做对比,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2. 呈现通过幻灯片展示平行线的特点和性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和几何性质。
3. 讲解根据教材内容,讲解判断线段是否平行的方法,并进行示范和演练。
同时,讲解平行线的性质并指导学生运用几何公设进行推导和证明。
4. 练习让学生自己判定线段是否平行,并进行验证。
同时,给学生练习平行线的性质运用,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应用技巧。
5. 总结学生对平行线的性质和应用进行总结,理清思路,并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践练习,检查学生对平行线的概念、判断方法和应用技巧的掌握情况。
2.通过课堂讨论和练习,检查学生对平行线的理解与逻辑推理能力。
六、教学拓展1.拓展平行线的应用场景,让学生认识到平行线的普适性和应用性。
2.引导学生进行多样的几何实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几何直觉。
七、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实际场景和生动的解说,让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
但在训练学生理解与应用能力方面,还需要更多的练习和辅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实操能力。
2024年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通用
2024年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难点:平行线判定与性质的综合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校园内的道路、操场等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平行线。
2. 例题讲解(1)讲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2)讲解平行线的性质: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两条平行线,并用圆规和直尺进行测量,验证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让学生观察练习册上的图形,判断哪些角相等,哪些角互补。
4. 知识巩固通过多媒体展示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2. 平行线的性质: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下列各组线段是否平行,并说明理由。
(2)如图,已知AB∥CD,求∠AEC的度数。
2. 答案:(1)线段①③⑤平行,理由略。
(2)∠AEC=60°。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掌握情况较好,但部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平行线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5. 板书设计的清晰度和逻辑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准确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教案七年级数学平行线教案通用9篇七年级数学平行线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进一步了解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掌握有关的符号表示;(2)让学生经历用三角板、量角器画平行线的方法,积累操作经验;(3)在实践操作中,探索并了解平行线的有关性质;2、数学思考能在观察和想象两直线存在平行关系,并在实践、探索中获取平行线的有关性质。
3、解决问题能在观察、想像、实践、操作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初步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4、情感与态度目标认识到通过观察、想象、实践、操作、归纳可以获取数学知识,体验数学活动富有探索性,人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平行线”是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二节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三个课时,这一课时是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在这一课时里,通过让学生观察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模型,想象有转动的过程中存在有相交的情况,从而得出概念及平行公理,那么本课时教学内容的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在观察、想象两条线存在平行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两直线平行的有关性质,为今后学平行线的判定做好铺垫。
本课设计的主要思路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实践、操作等方式,使学生经历实践、分析、归纳等过程,从而获得相关结论。
学生在观察、实践、操作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想象木条在转动过程中的位置变化情况;2、实际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是平行线段,要把它们看成直线;3、强调画平行线时要使用工具,不能徒手画,还注意不能只画横平或竖立的图形,要让学生画出一些变式图形。
三、学校与学生情况分析万宁市第二中学是万宁市一所普通中学,大部分的学生来自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一般。
我校七年级的学生没有通过选拔考试,只是按要求就近入学。
因此,大部分学生的基础以及学习习惯较差。
但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淡化了知识传授、接受学习、模仿训练等传统的模式,而注重学生学习兴趣与态度的培养,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另外,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都具有好动、好胜、好强的心理特点,现在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学生已初步形成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学风,学生之间互相提问的生生互动的氛围已逐步形成。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教案2教学目标1.经历从性质公理推出性质的过程;2.感受原命题与逆命题,从而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公理与判定公理的区别,能在推理过程正确使用.对话探索设计〖探索1反过来也成立吗过去我们学过:如果两个数的和为0,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反过来,如果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和为0.显然,这两个句子都是正确的.现在换一个例子:如果一个整数个位上的数字是5,那么它一定能够被5整除.对吗?这句话反过来怎么说?对不对?结论:如果一个句子是正确的,反过来说(因果对调),就未必正确.〖探索2上一节课,我们学过: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反过来怎么说?猜一猜:它还是对的吗?〖探索3(1)用三角尺画两条平行线a、b.说一说:不利用第三条直线能画出两条平行线吗?请画出第三条直线(把它记为c),并说明判定这两条直线平行的根据(公理或定理);(2)在(1)中再画一条直线d与直线a、b都相交,找出其中的一对同位角,用量角器量出它们的度数验证你原来的猜测.结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与平行线的判定公理一样,这个结论也是基本事实,即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出来的结论,我们把它叫做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它是平行线的第一条性质.〖探索4如图,请画直线c截两条平行线a、b;再在图中找出一对内错角.同学们一定能从直觉判断这对内错角也是相等的.也就是说: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它是平行线的第二条性质.现在我们来试一试:如何根据性质1说出性质2成立的道理.如图,∵a∥b(已知),∴∠1=∠3(____________________).又∠3=________(对顶角相等),∴∠1=∠2(___________).以上过程说明了:由性质1可以得出性质2.〖探索5我们学过判定两直线平行的第三种方法: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地说: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把这条定理反过来,可以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猜一猜:把这条定理反过来以后,还成立吗?〖练习P22练习说一说:求这三个角的度数分别根据平行线的哪一条性质?〖作业P25.1、2、3〖补充作业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1)若a∥b,可以得到∠1=∠2.根据什么?(2)若∠1=∠2,可以得到a∥b.根据什么?(注意:(1)、(2)的根据一样吗?)七年级数学平行线教案3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平行线的特征,能灵活地利用平行线的三个特征解决问题.2.继续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数学语言的训练,使学生能用数学语言叙述平行线的特征,并能用初步的数学语言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3.使学生理解平移的思想,知道图形经过平移以后的位置,并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4.通过利用“几何画板”所做的数学实验的演示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即在图形的运动变化中抓住图形的本质特征,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通过课堂设疑,培养学生勇于发现、探索新知识的精神.6.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直观感知并操作确认,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使之爱学、会学、学会、会用.二、教学重点平行线的三个特征.三、教学难点灵活地利用平行线的三个特征解决问题.四、教学过程老师:同学们,如图所示,是我们大连的马栏河,河上有两座桥:新华桥和光明桥.河的两岸是两条平行的公路:黄河路与高尔基路,某测量员在A点测得.如果你不通过测量,能否猜出的度数是多少?王亮:.老师:他到底猜得对不对呢?下面我们要先做一个实验,拿出尺子,画两条平行的直线a、b,第三条直线l和这两条直线相交,标出所得到的角,用量角器量出各个角的度数,观察当两直线平行时,各种角有什么关系.学生动手按要求做实验.老师:将你发现的规律与组内同学进行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与研究.老师:请每组派一名代表将你们得到的规律写到黑板上,并结合你画的图讲解你们组的结论.第1组学生代表:如果两直线平行,同位角就相等。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教案4教学设计(一)情境引入演示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模型(如课本p13图5?2-1)让学生观察,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直线a与b不相交的位置呢?这时,直线a与b的位置关系如何?在这种位置时,又有哪些性质?揭示课题(板书):5.2.1平行线(二)探讨“情境引入中的问题”活动一:活动内容: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两直线被第三直线所截的模型,进行转动操作实践(固定b与c,转动a)。
活动方式:每位同学都动手实践,同桌互相交流,并在班上反馈。
提出问题:(1)转动a,直线a从在c的左侧与直线b相交逐步变为在右侧与b相交,大家仔细观察,再想象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存在a与b不相交的位置?(2)在生活的身边,有很多线是平行的,大家找一找,我们教室里的哪些线是平行的?校图内有哪些线是平行的?(3)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平行线,也找出了很多的平行线,那究竟怎样的线叫平行线?(4)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活动结论:①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②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与平行。
注:教师通过实例告诉学生,平行线必须在同一平面内。
活动二:活动内容:让学生回忆活动一或让学生再次转动木条a,并仔细观察其变化情况,在黑板上出示课本p14图5.2-3,让学生画平行线。
活动方式:每位同学都动手操作实践,以前后桌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并选出一位代表在班上反馈。
提出问题:(1)在活动一:转动木条a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使得a与b平行?(2)让学生拿出工具画图,在p14图5.2-3中,试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出几条?再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出几条?活动结论: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活动三: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自己准备好的图片(课本p14图5.2-2),让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交流。
活动方式:每位同学都仔细观察分析,以前后桌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并选出一位代表在班上反馈。
提出问题:(1)平行线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有时也可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教师出示如课本p14图5.2-2的左图),在这一个图片中,哪些线是平行线?他们之间又有什么位置关系?(2)在体育活动中也存在着平行线(教师出示如课本p14图5.2-2的右图),在这个图片中,旅游池中的隔道绳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3)以上两个实例中,说明了平行线具有什么性质?活动结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三)知识的巩固与应用1、课本p19习题5.2第7题。
2、选择题(用小黑板展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过任一点p可以作已知直线a的平行线。
b、同一平面内的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是平行线。
c、过直线外一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d、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四)小结从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由学生自己小结)(1)知识内容小结:①平行线的定义及其符号表示法。
②平行线的两条性质。
(2)学习方法小结:可以通过观察、想象、实践、分析等方式,来获得平行线的有关知识。
(五)作业布置课本p20习题5.2第11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来完成,上完这节课后,自我感觉比较好,因为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比较积极、主动,由于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对模型、图片都比较感兴趣,全班学生都认真、主动地参与了观察、想象、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得出结论。
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感到不足的地方:第一,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够好,有少部分的学生虽然积极参与了活动,但难于得出结论;第二,在实践画图的过程中,操作显得不够熟练;第三,由于学校班额的人数过多,在小组讨论、发表意见时,不能够让所有小组的代表都有发言机会。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教案5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并掌握它们的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会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证明。
(2)过程与方法:在定理的学习中,锻炼观察能力,尝试与他人合作开展讨论、研究,并表达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课堂练习中,体验几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区别。
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