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内容概要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中国自古以来就拥有丰富而复杂的政治历史,这其中既有辉煌灿烂的时期,也有混乱动荡的时刻。
通过对中国历代政治的研究和思考,我们可以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为现代中国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以下是我对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一些读书笔记。
一、秦朝政治的得失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王朝,它的政治体制和行政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秦朝政治体制的过于集权和专制性质,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中央集权使得各地方贵族的权力受到压制,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其次,秦朝的中央集权使得政府机构庞大繁琐,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导致政府运转效率低下。
因此,我们应该借鉴秦朝政治的教训,避免权力过于集中,要兼顾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实现权力的平衡。
二、唐朝政治的得失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和强盛的时期,它有着先进的行政体制和制度。
唐朝实行科举制度,使得人才得以广泛选拔,政府机构高效运作。
然而,唐朝政治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唐朝政府过分依赖外族势力,导致难以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
其次,唐朝政府对地方权力过度干预,导致地方贵族的反抗和削弱。
所以,在现代中国,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对外族势力过度依赖,并保持地方的自治权。
三、明朝政治的得失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政治制度相对稳定。
明朝实行科举制度,使得社会上层有机会参与政治,起到一定的社会调节作用。
然而,明朝政治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首先,明朝政府对儒家思想的过分追求和依赖,导致了政府的僵化和保守,限制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明朝政府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往往停留在表面,没有触及到根本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从明朝政治的得失中吸取教训,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促进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四、清朝政治的得失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政治体制相对复杂。
清朝在政府组织、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方面有着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许多问题。
清朝政府过于依赖内廷的宦官和太监,导致政府的腐败和倒行逆施。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介绍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介绍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的讲稿整理而成,该书选取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来讲,这五个朝代大体可代表中国历史之全进程。
钱穆从人事和制度两方面重点考察一朝一代之政治得失,制度方面则侧重政府组织、财政税收、铨选制度与国防兵制,四项都可谓是立国之本。
该书总结了中国历史上种种政治形态产生的客观条件,分析了中国历代政治利弊得失以及最后瓦解的问题。
既收纳中国数千年历史全貌,又切中每一历史节点上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一)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最近我读了一本超级有趣的书,叫《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这本书就像是一个时光机器,带着我穿越到了古代,看到了好多好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
书里讲了好多朝代的故事呢。
比如说汉朝,那时候当官可不简单,要靠别人推荐。
就像我们班选班长,如果老师让同学们推荐,那被推荐的同学肯定得表现特别好才行。
汉朝就是这样,能被推荐当官的人,都得有真本事、好品德。
还有唐朝,唐朝可厉害啦!他们的考试制度让很多有才华的人都有机会当官,为国家做事。
这就好像我们参加比赛,只要努力准备,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就有可能得奖。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办法来管理国家,就像我们做游戏也有不同的规则一样。
古代的人们可聪明啦,他们想了好多办法让国家变得更好。
我也要好好学习,变得像他们一样聪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二)亲爱的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分享我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感受。
这本书里讲了好多古代的故事,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宋朝。
宋朝的时候,军队的管理和以前不太一样。
皇帝怕将军权力太大造反,就经常换将军,结果军队的战斗力下降了。
这就好比我们踢足球,总是不停地换队长,大家都不知道听谁的,那肯定踢不好球呀!还有明朝,明朝废除了丞相,皇帝一个人要管好多事情,累得不行。
这让我想到,如果我们班没有了班长,老师什么都要自己管,那得多辛苦呀!《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三)小朋友们好呀!我读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感觉收获满满,现在就来和你们说一说。
书里讲了很多朝代的政治制度,比如秦朝。
秦朝统一了六国,实行了郡县制,把国家分成好多小块,派官员去管理。
这就像我们把教室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有组长,这样管理起来就更方便啦。
再说说清朝,清朝有很多严格的规矩,官员们都要遵守。
这就好像我们在学校要遵守校规一样,如果不遵守,就会受到批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四)小朋友们,我最近读了一本很厉害的书叫《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现在我来讲给你们听。
读书笔记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宋)
读书笔记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宋)第一部分讲宋代政府组织。
第一,宋之于唐,只能在政治制度方面只能说是小有改动,而大的政治制度并无建立,有形势的变化而无制度的确立。
第二,宋之相权,相较于唐,也弱了许多,宰相不在执掌军事,财政也独立出来了,不由宰相掌管,用人之权也另设部门掌管,军事、财政、用人之权皆被剥夺,宰相之权削弱至此。
相权一弱,君权自然强势起来。
第三,相权虽弱,但还是有宰相这一职位,相权还是有其制度保证,北宋相权也是有能力制衡君权的。
相权的散、弱是其特点,而非君权的专、暴。
宋朝皇帝也并无特别暴虐之主,有宋一代,皇室还是极为优待士大夫阶层的,毕竟与读书人共天下。
第四,主讽谏皇帝的谏官也变为纠察宰相政府,进一步削弱相权。
第五,宋之地方权力也进一步被削弱,中央集权程度进一步加剧。
地方贫弱无力,国力全在中央,中央一乱,全国无可救者。
第二部分讲宋之考试制度。
第一,宋代考试制度,大都沿袭唐制。
第二,唐时考试选拔出来人才大多为门阀世家之子弟,而宋之选拔出来的大都为穷苦书生。
未经累世衣冠之家的家风教育,政治传统的熏陶,一心只为做官而读书,十年寒窗苦读,底蕴浅薄。
第三,汉唐之人才选拔出来,读书只是其一方面,选拔既重才学,也讲实务,而非宋之紧靠一场考试便能确定。
做官的人才考察到底不够全面。
第三部分讲宋代税赋制度。
宋代税赋援用唐之两税制,只不过更坏,无有建立。
第四部分讲宋代兵制。
第一,宋代重文轻武,兵制极坏,无所建树。
第二,宋代国防政策为防御性,因其中央政府建都开封,无险可守,能胜不能败,一败则亡国。
第三,宋代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比之汉唐不及甚矣。
唐之将都经过专门训练,而宋之将大都为文官担任,虽宋也有一定数量的名将,但这无关大局,因其没有这方面的制度。
第五部分宋代综述。
宋代虽然武功不行,但因其极为倚重读书人,愿与读书人共治天下。
所以其文学思想领域还有建树,文治之功不可小觑。
宋朝从建立到灭亡,周边都有大量威胁,外族势力随时入侵,其国土疆域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王朝,但因其中原在手,文化道统袭传而下,以得国不正开始,能享国三百多年,全靠一种策略维持,就是优待读书人。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七篇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七篇【篇一】前段时间,我们中青二班三支部主要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模块,几位老师的精彩报告和实践教学,让我对“民主政治”这个主题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充满兴趣、充满热情地读起了史书,特别是渴望重回中国历朝历代寻求政治体制的发展和变化。
于是,我读起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一、《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总体内容《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就我国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介绍和对比,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
可以说,该书是一本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非常精彩。
二、回顾五个朝代的政治体制首先谈谈对汉朝的认识。
可以说,汉朝是吏治相对较好的一个朝代,官员总体人数少,只有中央和地方两级,而且中央和地方官员之间的流动属于正常行为,没有高低之分。
汉朝的经济发展也还可以,“三十税一”,总的来说老百姓的税收是相对低的。
皇帝和宰相分工也非常明确,君权和相权大致是并列的,宰相具有管理政府的实权。
汉朝的选举是举荐制,理念是很好的,不过举荐制也有不公平的地方,就是只有富人才有条件读书,穷人失去读书和当官的机会。
再谈谈唐朝,唐朝和汉朝时我国历史中最为鼎盛的时代。
看看唐朝的政治体制,相权被分割了,分成了三省六部制,不过呢,相权还是有的,只是相互牵制罢了。
地方管理和汉代就有差距了,县的数量增加了。
再说选举,汉朝是采用科举制的,这个制度对于选拔人才更有效了。
府兵制的军事制度,后来也还是出了问题了,形成了军事割据。
书中谈的的第三个朝代是宋朝,宋朝是文人治国,但政治体制太弱了,特别是军事上,以防守为主,不敢进攻,节节败退。
宋代的中央政府的首领宰相被进一步削掉了军权和财权。
而钱先生在表现士族政府对于皇权的退让时,以宋初宰相让座的缘由出发对于历史演变剖析的入木三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汉代
(地方政府组织)
中央政府
刺史
读书人的政府
御史大夫
郡
太守 地位与 九卿平等 (全国一百 多个郡)
太守
中央特派专员 (全国十三个区)
汉代
(选举制度)
太学(甲科为 郞乙科为吏)
光禄勋
(门房)(大内总管)
吏
(地方任职)
县
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政策存心在 引导民间聪明才智者,不准为 私家财力打算无限发展,只鼓 励人为大学者,当大官,却不 奖励人为大商人,发大财
明代
从明朝起,没有了宰相,出现九卿,即六部、都察院、通政 司和大理院的整合,直接对皇上负责。皇上统管一切,这对 皇上的素质要求很高。但中国古代似乎有个规律,即刚开始 的当政者都很勤奋,越往后越怠政,哪个朝代都没有挣脱过。 这就是监察制度不完善和法制不健全造成的。当皇上不理朝 政时,矛盾就激化了,接近皇上的人们干预朝政,政府内部 出现不和谐因素,你争我夺。经济改革并不顺利,且对明朝 的武功知之甚少,似乎除“土木堡之变”之外,很少有失利 的记载,使人们觉得明朝的军事还不错。明朝地方政治制度 最大的变革是承袭元代的行省,将省级规划正式确立,形成 省、道、府、县地方四级体系,而非汉唐时的郡县两级体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穆
东华大学 自动化1304
主要内容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应邀
演讲的演讲记录稿稍加修改而成。虽然 该书只选择了汉、唐、宋、明、清五个 代代来分别讲述,但正如其前言所说, 这五个代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代 代,大体可以代表中国历史的全过程。 全书分为五讲,每讲又分别从政府的组 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国防与兵 役制度四个方面,论述各代的政治制度 及得失、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 揭示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又澄清 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向读 者展现了一部简明的“中国古代政治制 度史”。
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一篇: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关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的政府组织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表明了几个观点,一是对待中国古代政治,不能“把秦以后的政治统治,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我们要平心客观地来检讨中国文化”,二是要处理好人事与制度的关系,不能死搬硬套地用制度而不顾人事是否适用。
在这本十万余字的书中,作者选取政府组织、科举、兵役、赋税四个方面的政治制度,论述了汉、唐、宋、明四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得失,清朝本该也按此体例进行论述,但清朝是一个外来政权,因此钱穆先生特别强调了清朝“部族政权”的特点,也就没有按此体例论述。
汉代的中央政府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九卿是皇帝的私人机构,同时也要对宰相负责,宰相在春秋战国时是王室的管家,到后来因由私到公的演变而成为政府领袖,按照钱穆先生的观点,宰相在公私上还是分得不太清楚,一方面是皇帝的管家,另一方面又是国家公器——政府的首长;汉代的地方政府分为郡、县两级,郡守的级别与九卿等同,郡守调入中央即为九卿,郡守、县令在地方拥有很大权力,军权,财权,察举权,治民权等无所不包。
因此,中央的相权还能有效制约皇权,地方官的权限也很大,皇帝并不能形成专制。
及至唐代,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宰相实行“三权分治”,即中书省主发令,门下省有“封驳”权,而尚书省负责执行,这是一种集体宰相制,其特点是主逸臣劳。
尚书省分为六部,其排序大致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此六部制自唐代以至清代末年,推行了一千多年而未改动,只是次序略有变化。
唐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二级地方政府上加了一级观察使作为检察机构,后来演变成一级地方行政机构,以至于最后形成节度使藩镇割据,尾大不掉,唐逐渐衰弱以至于灭亡。
虽说唐代中央政府较汉代而言已从私过渡到公,在制度上有较大进步,但地方政府分级太多,尤其后来出现的节度使与中央分庭抗礼而使唐灭亡,并导致了五代十国的战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解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解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从政府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四个方面对中国历史上主要朝代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分析和比较,阐述了其得失之处。
以下是对这本书的一些解读:
1. 政府组织: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制度,但在这个制度下,政府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却有着很大的差异。
例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明朝的内阁制度,都是为了加强皇权而设立的,但在实际运行中,却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2. 考试和选举:考试和选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钱穆先生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举制度,它不仅为政府选拔了人才,也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向上流动的通道。
3. 赋税制度:赋税制度是中国古代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经历了从实物税到货币税的转变,这个转变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4. 国防与兵役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方面。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经历了从征兵制到募兵制的转变,这个转变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军事技术的进步。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政治制度史著作,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政治制度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评价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评价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评价因政治观点不同而有所不同。
下面是一种普遍的评价:1. 封建时代(秦朝-清朝)在封建时代,中国政治的主要特征是以帝王为中心的专制制度。
这种政治制度的得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得:- 统一大国:封建时代的政治体系有助于中国实现多个朝代的统一,并使整个国家的管理和决策流程更加集中和高效。
- 礼仪文明:封建时代强调尊重和遵循传统礼仪,使中国社会形成了严谨的社会等级和家族道德,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失:- 封建等级制度:封建时代的政治制度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等级分化,使得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分裂加剧,给百姓带来了不平等和苦难。
- 学术思想的束缚:封建时代的政治体系对思想和学术自由有所限制,使得中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相对滞后。
2. 民国时期(1912-1949)民国时期是中国的共和政治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政治经历了较大的变革。
这一时期的得失评价如下:得:- 政治体制变革:民国时期实行了较为自由的政治制度,包括宪政和选举制度,使中国人民享有了更多的言论和参政自由。
- 新文化运动:民国时期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解放和革新,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失:- 内战和动荡:民国时期的政治不稳定,内战和地方割据严重,这给中国的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困难。
- 缺乏政治稳定和领导层建设:民国时期政府的稳定性较差,政治腐败和权力斗争等问题频发,导致政府难以有效治理国家。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 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实行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得失如下:得:- 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共和国时期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和现代化建设,包括农村土地改革、工业化进程和现代教育体系建设等。
- 稳定的政治秩序:共和国时期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制度,强调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党的领导,有助于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
失:- 政治自由的限制:共和国时期实行了集中的政治体制,限制了个人的思想和言论自由,以及多党制度和选举制度等政治权利。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内容概要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内容概要中国历代政治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话题,每一个朝代都有其得失之处。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伟大的统治者,也有一些昏庸的君主。
他们的执政政策对中国历史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之处。
首先,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外交政策和经济发展等方面。
在政治制度方面,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主要表现在是否建立了有效的统治体系和治理机制。
有些朝代建立了高效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国家政权,确立了明确的继承制度,如秦朝、唐朝、明朝等;而有些朝代政治混乱,朝令夕改,统治者轻视政治制度建设,导致政权不稳定,如五代十国、南北朝等。
其次,在行政管理方面,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表现在是否实行科学的治国理政政策和行政管理制度。
有些朝代在行政管理方面做得很好,建立了完善的官僚体系,推行了有效的政治改革和官员选拔制度,如汉朝、宋朝、清朝等;而有些朝代政治腐败,官员贪污腐化,政治机构臃肿,导致政府行政效率低下,如西周、东汉、清朝末期等。
再者,在外交政策方面,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主要体现在对外政策的开放与封闭,以及对外关系的处理。
有些朝代实行开放政策,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加强外交交往,提高国家国际地位,如唐朝、明朝、清朝初期等;而有些朝代实行封闭政策,排外主义,导致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处于被动地位,如元朝、明朝末期等。
最后,在经济发展方面,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表现在是否实行科学的经济政策和财政管理制度。
有些朝代在经济政策方面做得很好,实行了有效的税收政策,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如汉朝、唐朝、宋朝等;而有些朝代经济政策混乱,税收过重,导致农民负担沉重,社会经济发展受阻,如元朝、明朝末期等。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评价,取决于统治者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决策的准确性。
历代政治得失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天的政治决策者和治国者,仍然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需要认真总结,吸取教训,以便更好地治理国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主要内容
4. 兵役制度:未详细提及,但强调军事制度的变化与影响。
清代
1. 制度与法术:部族政权下的政府,军机处与六部尚书制度。
2. 考试制度:部族政权下的考试制度,科举制度的影响与变化。
3. 财经赋税:未明确提及具体财经制度,但强调税收与统制政策。
1. 政府组织:中央的三省六部制,地方政府州、县三级划分,观察使与节度使制度。
2.。
3. 财经赋税:租庸调制与两税法,财政掌握在三司。
4. 兵役制度:府兵制度,寓农于兵,但后来失败。
宋代
1. 政府组织:中央集权,宰相职权削弱,审官院设立,谏官与台官独立。
4. 兵役义务:未详细提及,但强调军事制度与国防弱点。
综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通过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
2. 考试制度: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影响社会学术空气复活。
3. 财经赋税:地方财富全部转运到中央,差役法与免疫法。
4. 兵役义务:未明确提及具体兵役制度,但强调中央集权与地方无存储。
明代
1. 政府组织:中央政府与内阁制度,地方政府与省区制度,监司官与督抚制度。
2. 考试制度:进士与翰林院,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主要内容
朝代
主要内容概述
汉代
1. 政府组织:皇权与相权,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与刺史制度。
2. 考试监察:未明确提及具体考试制度,但强调士人政府形成与崇尚文治。
3. 财经赋税:轻徭薄赋,三十税一;土地私有与盐铁政策。
4. 兵役义务:全国皆兵,包括卫兵、戍兵与地方兵役,以及力役制度。
唐代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一讲主要内容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一讲主要内容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一讲主要内容1近日浅读钱穆先生所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感悟如下。
整体而言,本书系统论述了自汉朝至清朝的政治、人事、经济和军事制度,语言平实,内容精辟。
本书对于汉唐政治论述最为精彩,对于明清的论述却有失客观。
尤其是对于清朝几乎全盘否定,“私货”较多,这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所致。
关于经济制度,关键就是土地与赋税。
客观来讲,自汉以后,中国土地公有化的尝试大体都失败了,土地兼并基本不可逆转。
当代的中国,原则还是保持了土地公有制,政策空间大、政策工具多,但是近20年来基本处于裹足不前、“遮遮掩掩”的状态,相关制度尚不如明朝“鱼鳞图”先进。
针对房地产问题,大体上还是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行政命令与市场管控措施,没有采用变革制度的改革手段解决,即不敢改,更不想改。
而赋税制度的难点在于如何向富人收税,通过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起到“节制资本”,甚至“引导资本”的作用。
客观来讲,历朝历代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向富人收税”的问题,甚至还出现“政府租税愈轻、地主愈便宜”,农民给地主交租愈多的情况(当下广东也有此趋势)。
个人认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点有二:一是需要有强势政府,消除“皇权不下县”,保持政府对“毛细血管”的控制;二是有系统精确的'“册籍制度”,因为很多朝代税改的起因都是“册籍混乱”导致政府收不上税,可以推广使用区块链技术彻底解决“人为造假”“年久失真”等难点问题。
关于人事制度,关键是解决官员怎么来、怎么上的问题。
从最初的贵族世袭、到举孝廉、到九品中正制、再到唐以后的科举制,整体趋势是扩大人选范围、竞争性选拔、标准化考试。
这也给我们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提供了思路,比如建立更大范围的人才市场、破除人才流动的制度性壁垒、巩固并深化竞争上岗制度、将组织遴选与量化考核向结合等。
当然,本书对于八股文制度的抨击有失偏颇。
八股文本质上是一种标准化考试,仅靠“八股取士”与孟董提的“逢提必竞”一样,都是一项制度走向绝对化、极端化的表现,但制度本身并无问题。
好书推荐—《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好书推荐—《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自秦统一六国以来,中国实现了中央集权的统一,进入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时代,政治制度也相较于商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自此开始,直至清朝灭亡,中国的政治制度不断沿袭、变革,一方面其内涵广阔、内容复杂,另一方面制度间的因果与承袭关系难以把握,令初学者在短期内难以理清头绪。
钱穆先生所著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对于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若干基本面貌,把握政治制度的关键和政治变化的总体规律,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字宾四,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国学大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1912 年起,钱穆曾在多地担任小学和中学教师。
1930 年,钱穆受顾颉刚推荐,被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跻身学术界。
抗战前,钱穆先生曾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学校担任教授;抗战时,他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齐鲁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主讲文史课程,抗战后于1949 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
钱穆先生擅长考据,毕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探求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精华,高举现代新儒家的旗帜,构建出了以文化阐释为核心的“新史学”,在经学研究和史学研究的方法论上也取得了相当成绩,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除《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外,钱穆先生还著有《国史大纲》、《秦汉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著作,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钱穆先生体例清晰,短小精悍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简洁明了,通过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府组织、考试与监察制度、赋税制度和兵役制度四个维度,简明扼要的介绍了中国古代主要的政治制度。
这一特点也与本书的由来有关,本书作为钱穆先生讲演稿的整理,本书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兼顾了读者的接受能力,将纷繁变化的政治制度简明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同时,本书篇幅虽短,却重点突出,例如在分析政府组织制度时,注重皇权与相权间的权力分配、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以及中央政府的组织形式等关键内容,以点带面,重点突出,通过对于关键制度的阐释构建出了政治制度的全貌,利于读者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概要
中央政府
读书人的政府
太守 地位与
九卿平等 (全国一百 多个郡)
郡 县
太守
吏
(地方任职)
刺史
御史大夫
中央特派专员
(全国十三个区)
汉代
太学(甲科为郞、乙科为吏)
(选举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政策存心在 引导民间聪明才智者,不准为 私家财力打算无限发展,只鼓 励人为大学者,当大官,却不 奖励人为大商人,发大财
唐
宋
明
清
土地问题没有解决, 为着财政收支以及
形成兼并,减轻租 征收手续方便,牺
税,惠及地主而非 牲了土地平均分配
农民
的理想
军队到地方派差, 地方没有兴家
门第消失,农户散 漫,舞弊取巧规制 赋役的黄册与鱼鳞
册最终废弃。
差役,田租分分合 合,地丁合一,实
际税赋还是增加
全国皆兵制,数量 多,操练简,有名
无实
序
第一因:在中国,文化精神偏重在人文界,儒家抱负即是修齐治 平,这既是文化追求,也是一种政治抱负。要想客观地来检讨传 统中国文化,自该检讨传统政治。
第二因:政治制度,必得自根自生。我们专求模仿西方的制度, 但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结果还要追随他人的人事,十分愚蠢。
心得
汉,唐,宋,明,清政府组织
入仕
自由报名,由尚书 礼部举行考试,吏 部分发任用,培养 在于门第,考察律
诗
制度愈加严格,防 县考-省试—会试, 部族政权下的考试
止作弊,考察经义 进士及第,满三年
制度
考试,入翰林院,
成为大官。考察八
股文
节制资本,土地归 租庸调制—两税制, 两税制,差役制度
农民私有,允许自 随地摊派,改收货
读书笔记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汉)
读书笔记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汉)本节第一部分讲汉代政府组织。
作者从皇室与政府、中央政府的组织、地方政府组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四方面来讲述。
首先皇室与政府二者分开,所有一切实际事务归属与宰相,宰相才是实际政治的领袖,即皇权与相权之分。
其次中央政府的一切组织也属于宰相,均对宰相负责,宰相对皇帝负责。
然后地方政府为郡县制,为地方长官负责本地一切政事。
最后中央对地方的领导体现在对地方长官的领导,地方上的事务只需向中央进行报备,中央进行督查,而中央对地方的具体事务不直接干预。
读了这一部分就很困惑。
皇帝与宰相到底是何关系?宰相对一切实际事务负责的权力有多大?如果全部由宰相负责,那皇帝的权力岂不是很小?如果宰相对一切实际事务负责的权力的根基是皇权,那有谈何相权?权力就这么多,相权大了,皇权就小,反之一样,那么这种制度又怎么会出现?当然反过来一想,历史就是如此,汉代的政治制度就是这样。
至于为什么是这种而不是另外一种,谁知道呢?我们不需要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这样的制度,对当时及后世的政治人事与社会的影响。
不要试图去假设,而要考察这个存在的事实产生的影响,在历史中的意义。
第二部分讲汉代选举制度。
汉代选举制度从开始的不定期推荐和特殊人才需要推荐,到后来的举孝廉。
这套选举制度有什么说的呢?只能说为后面的门第世家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讲汉代经济制度,也就是赋税制度。
汉代税赋得失作者也考察了,即称得上“轻徭薄赋”,但是汉代土地私有,允许个人间土地进行交易,致使土地兼并之风不绝,而轻徭薄税也只针对自耕农及有田产者,而佃租却超过赋税,政府给出的优惠,绝大部分好处都被大地主拿走了,因此就造成了贫者无立锥之地。
第四部分讲汉代兵役制度。
汉代兵制为全面皆兵,兵役主要三种,一是到中央军去服役,一是去边境戍边,一是在原地方服役。
去中央服役则什么都不需要准备,来回路费,服役期间吃喝均无政府承担,为期一年,而戍边则需自带甲胄粮草,不过三日即可,地方服役更简单了,每年秋天操练一次,为期一月。
读书笔记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唐)
读书笔记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唐)第一部分讲唐代政府组织。
第一,唐代相较于汉代,皇帝与政府之间关系并无多大变化。
变的主要是中央政府的组织制度,即由原来汉代的三公九卿制变为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原来政府由领袖制变为委员制,同样的权利由原来的宰相一人掌握,现在变为几人共掌宰相职权。
第二,唐代地方与中央的关系。
唐代地方分州县,汉则为郡县。
唐之州县较汉之郡县小,同时地方长官的权力也较汉代小,汉代地方长官能征辟属吏,而唐则不能,汉之郡守与中央九卿品秩相同,唐之州刺史则低,汉之地方官升迁流转较易,唐则难。
及至唐代中央之集权高于汉代,中央已经侵夺地方施政职权,中央还派出人员去地方,致使地方层级增加,地方长官地位愈卑。
因此造成后期地方藩镇割据,尾大不掉,反过来致使中央积弱。
第二部分讲唐代之考试制度。
人才选拔制度几经演变,由汉之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唐时已成科举考试之制。
这个考试制度的变化也可看出整个历史发展中统治阶级的变化。
从最初的少数读书人中选择,而最初的少数人也很好的利用其知识资本成为高门世家,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读书人越来越多,哪些门第阀阅已经不能与力量逐渐壮大的广大寒门读书人相抗衡了,这些寒门学子也需要修齐治平,不甘于处于被统治者阶级了,他们已经成为了新生的政治力量,至唐已经可以撇开世族独掌政治了,而皇权也需要这股力量来打破平衡,所以掌控了几百年上千年政治的门阀世家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三部分讲唐代之赋税制度。
唐代的赋税制度即租庸调制和两税制。
唐初是租佣调制,而租佣调制则来源于均田制,这是南北朝出现的制度,或许可以追溯到曹操的屯田制。
均田制的思想就是人有其田,田的所有权是政府,这一制度的存在保证了最下层的民众能够有饭吃,为民置产,当然最初也许不是这个意思,可能是增加政府收入,因为那时的世家豪族占有大量的土地人口,交的税却很少。
但是作为一个农业社会,土地才是最本质的资本,不管是谁,都希望自己的土地多多的,所以统治阶级本身便不允许所以土地成为国家的,只有土地私有才能安心。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的一部概述简明、观点独到的史学著作,其分汉、唐、元、明、清五个朝代解析了古代中国在政府组织、考试选拔制度、经济制度、兵役制度等方面的成败得失。
看完这部作品,不仅让我深而广地领略到了中国历史之宏伟,更重要的是,我从钱先生精炼的话语中读到了很多于我们今天制度建设颇有价值的东西。
在此,我想通过引述我在读书过程中看到的一些精髓语句,来分享自己的认识与感悟。
钱穆先生在评论汉代察举制时曾说:“惟其一切制度都不会永远好下去,才使我们在政治上要继续努力,永久改进。
”诚然,某一制度是不可能永恒的,即便在当前它是表现得多么完美。
因为所有的制度都是适应社会生产力的产物,那么如果经济发展,经济基础发生变化,身为上层建筑的制度就必须跟着改变;而这正是人类社会发展颠扑不破的真理。
所以说,现在的中国是改革的中国,而且必须是改革的中国,只有在这种改革的急迫感下随时代不断革新,才能探寻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制度,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面对人们对自己传统政治文化的全盘否定心态,钱先生在书中说:“今天我们却把历史切断,一概想模仿外国制度,而美其名曰革命。
其实革命的本质,应该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的,绝非是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的。
”这句话在当时是为了警戒妄图全盘西化的人们,要他们看清中国现实,不要为制度而革命,而应为现实立制度。
这句话若放在今天,我觉得,则是叮嘱改革者们一定要结合自身国情改革;国外的有益制度应该多吸收,但切莫忘了那些制度所植根的土壤,一味的空洞嫁接只会让原本美好的制度之蕊凋落。
在论述宋代的人事侵夺制度威严时,作者一句“无制度的政府,哪能有好施为,哪能有好结果”令我印象深刻。
这一句似乎是一语道破了制度建设之重要意义。
现代的政府都是在法制环境下运作的政府,其运转得正常,靠的就是完善周全的制度。
可反观中国现在的各级政府,不难发现“人”所产生的影响依然很大,很多事都是依从领导开展,而非制度;这便是中国政治中“人事”的因素。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分享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钱穆先生的作品《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先简单介绍一下作者吧!钱穆是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但是他却只有高中学历。
就这样的学历,在他35岁时候被顾颉刚推荐到燕京大学担任国文讲师,55岁时候在香港创办的新亚书院是现在香港大学的前身,北京大学的未名湖就是他给起的名字。
为什么要给大家分享这本书呢?因为钱穆先生有这样一段话: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应当对其本国历史略有所知并附着一种温情与敬意。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介绍的就是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府组织考试、兵役以及经济制度。
书里面描绘的唐朝兵役制度令我感到震惊,唐朝兵役制度叫府兵制,府是指军事区域,军事驻扎地称之为府。
唐朝政府根据各家的财富和产业状况把户民分为九个等级,下三等级户民是没有资格去当兵的,政府在中上等级的民户选取自愿参军的人去当兵。
当兵人家的赋税是全免的,但军人是没有饷银,而且一切随身的军需武装也需要军人自办。
这样的人家集合上1200户,便组成一个府,就是现在的军区。
在唐朝,这样的府有时多有时少。
唐朝全国大概有600—800个,假设一个府有1000人,唐朝全国也就大概有军队60—80万,这80万军队不需要国家的一粒米,一文钱来供养,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土地。
他们一方面保家卫国,一方面自力更生。
在唐初,府兵外出打仗阵亡了,军队马上把各册呈报给中央。
中央政府马上安排地方政府到阵亡士兵的家里去做抚恤工作,送他勋爵,给他赏银,通常是阵亡士兵的棺木还没运回来,政府的一切抚恤工作就已经办妥了。
这等事是关系极大的,尤其是对军队的精神上有说不尽的鼓励。
我们现在看西方国家有的在这样做,我们国家早在唐代就已经这样做了。
到了晚唐时期,政府和军队还是犯了一个松懈病,士兵阵亡了军队不能马上把各单呈报给中央,中央政府也不能马上通知地方政府去进行抚恤工作,仗打完了,士兵复原了,阵亡士兵的家属还不见政府派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内容概要
中国的历代政治得失非常广泛且复杂,不同朝代有着各自独特的政治特点与成就,总结其得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得失观点:
得:文化与科技成就:在历史的各个时期,中国都取得了许多文化和科技上的成就。
比如,在汉代、唐宋时期的文化繁荣,科技方面的发展就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的发明。
制度建设:不同朝代在政治制度方面的探索和建设,如秦始皇的统一度量衡、汉武帝的推行科举制度、唐太宗的开元盛世等等。
对外开放与影响力:有些朝代通过丝绸之路等与外部世界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扩展了中国的影响力。
失:政治动荡与内乱:许多朝代都经历了政治动荡、内乱,如战乱频繁、王朝更迭等,比如春秋战国时期、五代十国时期等。
社会不公与剥削:一些朝代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阶层分化、贫富差距扩大,导致了社会不公和民生困苦。
文化衰退与科技停滞:在某些时期,由于战乱等原因,文化和科技方面出现了停滞甚至衰退。
外来入侵与国家分裂:部分朝代经历了外族入侵,如蒙古的入侵、清朝的满族入主等等,导致国家分裂和统治变迁。
每个朝代的得失都有其特点和复杂性,这只是一个概要。
通过具体分析每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得失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