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的主要观点
钱穆先生论近现代中国政治之得失
钱穆先生论近现代中国政治之得失钱穆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伟大的爱国者主义学者,自始至终都是具有强烈的汉民族主义情怀的史学大家。
小编的话:正所谓以史为鉴,方可知兴替,我们读历史、钻研历史,除了要了解我们民族的历来过往、激发我们对本民族的热爱与认同以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便是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反思自我,避免一次次的重蹈历史上的覆辙,正所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知耻方可后勇,认识到自身的缺陷与不足方能够真正的去复兴我们的民族。
有人说“汉民族不需要反思、反思是左派的行为、是民族自我矮化的行为”,更有甚者会说“汉民族的亡国纯属偶然、是周边狄夷变得强大了”,这种不思进取的想法才真真是阻碍民族复兴的绊脚石。
民族主义所依靠的不是自吹自擂,而是在反思中一步步前进,正是因为看到我们民族在以往的不足,所以再重新构建民族主义、再民族复兴之际才能够加以斧正、更好的朝正确的方面迈进,否则只会沦为“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悲剧。
我想,这并非是我们大家想要看到的结局。
钱穆老师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亦是深刻的反思了自汉代以来两千余年的弊端,截取正文如下:我并不曾说中国传统政治有利而无弊。
目下人类知识,也尚未能发展出一个永远有利而无弊的政府。
或恐人类知识,永不能发展出一个有利而无弊的政府来。
科举制度固是唐以下传统政治一最重要的奠基石,但在考试技术上,不知经过了多少次争论与改变,而终于到明中叶以后,仍不免有八股文出现。
这可说在最近几百年内的学术与人才方面,投下了最大的毒菌,此事人人能说,不烦再论。
现在且撇开不谈人事上那些愚昧与波折,让我们进一步来讨论中国传统政治本质上的几个缺点吧。
第一,是它太注重于职权分配之细密化。
好处在人人有职,每一职有它的独立性与相互间的平衡性,因此造成政治上之长期稳定。
而其缺点,则使政事不能活泼推进,易于停顿而麻痹化。
第二,是太看重法制之凝固性与同一性,此层与前弊相引而起。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从古到今概论了汉、唐、宋、明、清五个主要朝代在政府组织、人才选拔(考试与选举制度)、经济(赋税)制度和国防与兵役制度四个方面的得与失,初读振聋发聩,再读掩卷而思。
首先来谈谈研究的视角。
钱先生强调了对中国古代政治得失的研究要有历史眼光。
他认为中国秦以后的政治或社会是不能以专制黑暗一笔抹杀的,必须要深入了解历史事实,客观分析当时社会条件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实际效果,才能得出一个较公允的结论。
他认为国人对中国古代专制黑暗的断语,一是由于不了解,二是由于以现代的“时代意见”去评判千年前的历史。
这是有失公允的,也是不客观的。
对此,钱先生特别提出了要重视在历史上各制度实施时期之有关各方意见即“历史意见”。
他认为这才是“评判该项制度利弊得失的真凭据与真意见”。
这种“历史意见”就是当时的“时代意见”。
①我觉得这是有道理的,也是值得借鉴的。
其次谈谈研究的主导思想。
钱先生是通过人事来研究制度的。
他认为制度是围绕人事而变的,人事是制度订立、发展、流变之源。
“人事比较变动,制度由人创立亦由人改订,亦属人事而比较稳定,也可以规定人事,限制人事”。
我不确知钱先生所谓人事的明确定义,纵观此书似乎指具体的政治行为和政府运作。
钱先生认为制度要切合而不能违背人事,强调了制度的现实性、地域性、文化性和制度变迁的必然性,这固然是对的。
但他似乎不太重视制度的规范性和稳定性,不重视制度对人事的限制和巨大影响,认为人事是第一位的,决定性①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3页。
的,制度是第二位的、被决定的。
对此我是不太认同的,否则人事出了问题又如何解决呢?其实许多人事问题是可以通过先确立一制度,然后在此制度规范基础上予以解决的。
说到底制度并没有那么玄乎,细化到执行层面就是一种程序。
我们可以通过严格地执行程序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通过改变人们的行为来改变他们的思想进而改变群体的认同乃至文化。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10篇 - 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10篇- 读后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由钱穆著作,九州xx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1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能有帮助。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一):一点关于历史制度的重新认识这本书在灌输一种思想:任何一种制度都是建立在前一种制度的弊端上,我们不能脱离历史,就单纯的评论一项制度的好与不好。
作者把制度和“人事”分开讨论,但是我认为是制度的漏洞而使“人事”(人为的错误)蔓延。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二):历代得失制度与人事的对立变动是一国机制运转的真实机理。
读书论世当看天外之天,事外之事,走出繁琐的细节把握住大纲节要,宏通辨达,由过去观,为后世计。
不要为眼前的形式和潮流的理论所束缚,而是应直面问题本身,切近观察,得出真实有效的结论。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三):流畅!酣畅淋漓!把汉、唐、宋、明、清的制度讲得很清楚,又不失重点!行文简练,但叙述清晰,很容易理解!钱宾四是教师出身的,可现在又有几个老师像他这样?现在的历史老师不是念课本就是在插科打诨,课内讲不好,讲些无聊的玩笑话!学生的辨别能力又差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四):历史佳作钱穆的书,我虽才看了《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以及现在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但都是一字不落,真真给他老先生震撼到了,因为他我才喜欢历史,知道历史的用处。
这本《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又一次给我疏导了各官职与制度方向知识,深入浅,大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五):非常值得一看的历史书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这本书讲了中国封建2xx年的历史,朝代的更替,格局的变化,政治的变革。
从政府的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和国防与兵役制度介绍汉、唐、宋、明、清的政治。
可以说是多方面让我们了解了那个神秘的中国历史。
这本书可以当成一本工具书,却没有那么枯燥乏味,但可以让人了解很多。
值得一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六):读《得失》要点士人政治的提出。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部深入浅出、发人深省的历史学著作。
通过对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进行精辟分析,钱先生引导我们反思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优缺点,以及这些制度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这部作品让我深刻体验到了钱穆先生深厚的史学造诣和国学底蕴。
他的文字流畅且富有洞见,使得原本复杂的历史事件和制度变得容易理解。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钱先生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上,而是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分析,提炼出了它们背后的政治智慧和人性光辉。
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被钱先生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辩护所吸引。
他批评了那些一味抹黑中国传统政治的言论,认为这些言论过于片面和偏颇。
钱先生强调,中国传统政治并非一团漆黑,而是有着许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优点。
例如,他提到了中央集权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促进社会流动方面的巨大贡献。
然而,钱先生也并非盲目乐观。
他清醒地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政治的缺陷,如君权过重、地方权力受限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历史上导致了诸多弊端,如政策执行不力、地方积极性受挫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剖析,钱先生提醒我们,在追求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应该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如何更好地平衡中央和地方、君权和民权的关系。
此外,《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还让我认识到了历史研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为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同时,历史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建立文化自信,让我们更加珍视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价值,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研究的意义。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部作品将继续引导我们反思历史、观照现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前天读完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书不厚,仅160多页,讲述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包括政府组织、考试、经济、兵役等制度。
读罢,仿佛重游了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而且是之前很少触及的中国政治史。
毕竟,中国历史更像是一部哲学史、文学史、艺术史甚至军事史,惟独少有谈及政治的部分。
读书时学唐诗宋词,所谓政治,也无非是作者被罢黜,郁郁不得志,如此作为讲述其文学价值的大背景而已。
贯穿全书,钱穆先生的一个观点是:任何一项政治制度,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观察,若仅以当前的标准来评价和看待历史,必然有失公允,得出偏激的结论。
这恰恰表明了钱穆先生写书时的环境。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写于上世纪50年代,相比现今,那时候的中国仍是弱国,弱国就容易自卑,自卑就容易自我否定。
书中,钱穆先生极力反对当时用“专制黑暗”评价中国政治制度的武断言论。
想来当时的中国,应该仍有不少五四新文化的遗风,在反思中国落后的原因时,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否定传统,并且是彻底的否定。
(其实,这种倾向现在也没有完全终止,我们常常碰到一些中国人,一遇到问题就开始抱怨“中国文化如何如何不可取,如何如何落后”,好似中国害了他。
)与那时相比,现今的中国自信了,也更理性了,我们能够正面自己的问题,也理直气壮的接受自己的优点。
百家讲坛的火爆就是最好的证明:无论它是否在以娱乐的方式讲述传统文化,但它毕竟证明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对传统、对历史乐于接触和探求了。
但这种理性在当时尚不存在。
对于当时抹杀历史的观点,钱穆先生在书中说:"我们不该单凭我们当前的时代意见来一笔抹杀历史,认为从有历史以来,便不该有一个皇帝,皇帝总是要不得,一切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只要有了一个皇帝,便是坏政治。
这正如一个壮年人,不要睡摇篮,便认为睡摇篮是要不得的事。
但在婴孩期,让他睡摇篮,未必要不得。
"书中随处可见从历史角度分析当时人所处的情境,以及对现代的影响。
《中 国历代政 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极具洞见的著作,通过对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政治制度的梳理与剖析,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全貌与得失。
读完此书,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一些读书笔记和思考。
汉代的政治制度,在钱穆先生的笔下显得尤为独特。
首先是政府组织,皇帝与宰相各司其职。
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着主权;宰相则是政府的领袖,负责实际的政务处理。
这种权力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政治的稳定与运行的效率。
然而,地方行政制度中的郡与县,却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发生了变化。
汉代的选举制度,以察举制为主。
这一制度在初期为国家选拔了不少优秀人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逐渐显现。
察举制的标准逐渐模糊,被世家大族所操纵,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汉代的经济制度,特别是赋税制度,经历了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的变化,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但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也引发了土地兼并等问题,为社会的动荡埋下了隐患。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其政治制度也有着显著的特点。
三省六部制的建立,使得权力更加分散和制衡。
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则分管具体事务。
这种制度设计,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决策失误。
唐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从州县两级变为道、州、县三级。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节度使权力过大,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使得唐王朝由盛转衰。
唐代的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考试科目增多,选拔范围扩大。
这为社会底层的人才提供了上升的通道,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和文化的繁荣。
然而,唐代的赋税制度,尤其是两税法的推行,虽然在短期内增加了财政收入,但长期来看,却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宋代在政治制度上,采取了重文轻武的策略。
枢密院掌军事,三司掌财政,中书省管行政。
这种权力的分散,导致了行政效率的低下。
而且,宋代为了防止地方割据,过度削弱了地方的权力,使得地方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往往无力抵抗。
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关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的政府组织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表明了几个观点,一是对待中国古代政治,不能“把秦以后的政治统治,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我们要平心客观地来检讨中国文化”,二是要处理好人事与制度的关系,不能死搬硬套地用制度而不顾人事是否适用。
在这本十万余字的书中,作者选取政府组织、科举、兵役、赋税四个方面的政治制度,论述了汉、唐、宋、明四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得失,清朝本该也按此体例进行论述,但清朝是一个外来政权,因此钱穆先生特别强调了清朝“部族政权”的特点,也就没有按此体例论述。
汉代的中央政府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九卿是皇帝的私人机构,同时也要对宰相负责,宰相在春秋战国时是王室的管家,到后来因由私到公的演变而成为政府领袖,按照钱穆先生的观点,宰相在公私上还是分得不太清楚,一方面是皇帝的管家,另一方面又是国家公器——政府的首长;汉代的地方政府分为郡、县两级,郡守的级别与九卿等同,郡守调入中央即为九卿,郡守、县令在地方拥有很大权力,军权,财权,察举权,治民权等无所不包。
因此,中央的相权还能有效制约皇权,地方官的权限也很大,皇帝并不能形成专制。
及至唐代,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宰相实行“三权分治”,即中书省主发令,门下省有“封驳”权,而尚书省负责执行,这是一种集体宰相制,其特点是主逸臣劳。
尚书省分为六部,其排序大致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此六部制自唐代以至清代末年,推行了一千多年而未改动,只是次序略有变化。
唐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二级地方政府上加了一级观察使作为检察机构,后来演变成一级地方行政机构,以至于最后形成节度使藩镇割据,尾大不掉,唐逐渐衰弱以至于灭亡。
虽说唐代中央政府较汉代而言已从私过渡到公,在制度上有较大进步,但地方政府分级太多,尤其后来出现的节度使与中央分庭抗礼而使唐灭亡,并导致了五代十国的战乱。
因此,唐代皇帝也没有形成专制,反而受宰相和节度使制约。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读书报告其实,一直以来,我对于中国政治十分感兴趣,但却没有完完整整地读过任何一本关于中国政治的书籍。
直到大三上学期,在龙老师的推荐下,我才真正读完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著作。
虽然看起来有点费力,毕竟现代的语言与当时的还是有较大差异的,并且钱穆老先生的年代还带着部分的文言文语言,这本书还是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钱穆先生简要地表明了几个观点,一是对待中国古代政治,不能“把秦以后的政治统治,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我们要平心客观地来检讨中国文化”;二是要处理好人事与制度的关系,不能死搬硬套地用制度而不顾人事是否适用,实事求是是制定和执行制度的关键。
同时,在这本十万余字的书中,作者从政府组织、科举、兵役、赋税四个方面的政治制度,论述了汉、唐、宋、明、清五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得失,也让我对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发展更加的了解和熟悉。
纵观五个朝代的政治变迁和发展,我得出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一点感悟:一.中央集权和地方政治。
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一直是中国政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能否在地方上贯彻落实好中央的制度,能否根据各地不同情况来统筹兼顾,始终是个问题。
在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央集权地位一直在上升,相反地方政府权利逐步下降,从财政、人事、军事等各方面,中央即皇帝和各部能够充分根据自己的政见来向地方传达并实施,地方的空间在缩减,尤其在财政被卡死的情况下,很多事情办起来很为难。
另一方面,政令不通问题无时不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即使中央有看似合理英明的政策,地方政体是否执行,执行力度如何都得打个问号。
二.中西方制度所造成的思想差异。
孙中山曾经说中国古代政治比西方先进,此话非虚。
泱泱大国,封建制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越发完备和巩固,汉唐之时达到顶峰,盛极而衰,腐朽和专制越来越明显,终于到清代在内外的合力作用下把封建制度带到了终点。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阅读体会
个人主要看法和观点:
1、钱穆先生在谈到唐代的政治组织制度的时候,将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民主
制度比较,提出了相同之处:皇权受到制约。
皇权与制约的关系达到了微妙的
平衡,与西方民主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
钱穆先生抛开一切对中国已有的政治
评析,能够另辟蹊径地比较了相同之处,从而启示我们,与其直接学习西方,
我们自己古人的智慧是不是更加合理也更加是用于我们自己的整体呢?
2、还有一点中国制度的先进性,钱穆先生也着重写道,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这
个制度即使后来存在着无数的不合理,但是无论从现代的眼光,还是古代的世
界分析,能够将人才选拔制度扩大到所有阶级,并且以一种较为公平公正公开
的形式选拔都是中国古人的杰出智慧,而这种智慧不仅仅影响了中国甚至影响
了整个世界的发展。
读后主要困惑与问题:
钱穆先生在提到满清的时候,此处是整本书备受诟病。
说其“只有权术没有制度”对中国的统治完全依靠“部落统治”。
将“满清”“蒙元”与中国分裂开来。
这一点我对钱穆先生的看法持保留意见。
我认为首先清朝的统治,是有制度的因素存在的,这个制度可能就是集权不断强化的制度,而且清朝部落文化中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也是值得学习的制度,类似于西方民主社会的贵族议会制度。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理想国 出品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理想国出品读后感第一篇范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在历史研究领域的一大力作,由理想国策划出版。
读罢此书,深感钱穆先生对历史真相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钱穆先生在书中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从夏商西周,到元明清,每一个朝代的兴衰成败,都有其内在的政治原因。
作者指出:“政治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是导致历史变革的关键。
”这一观点贯穿全书,让人对中国历史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书中对许多历史事件进行了重新审视,揭示了历史背后的真实动因。
例如,作者在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指出:“秦始皇统一六国,并非单纯的武力征服,而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实现了政治制度的创新。
”这种观点不仅新颖,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钱穆先生在书中对历代政治得失的剖析,往往一针见血。
如他所说:“政治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空谈理论。
”在分析唐朝的衰落时,作者认为:“唐朝的衰落,与其说是由于外患,不如说是由于内政腐败。
”这样的观点不仅犀利,而且有助于我们从中吸取教训,为现实政治提供借鉴。
在书中,钱穆先生旁征博引,触类旁通,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
如在探讨宋朝的政治制度时,他指出:“宋朝的政治制度虽然有其优点,但过于重视文官,导致军事力量的衰弱,这是其最终灭亡的重要原因。
”这样的分析,既尊重了历史事实,又具有现实意义。
书中原文:“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研究历史,可以使人明智。
”这正是钱穆先生希望通过本书传达给读者的观念。
通过对历代政治得失的剖析,钱穆先生旨在让我们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我国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第二篇范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深刻的政治哲学思考。
从全新的视角来看,钱穆先生的作品是对权力、治理与人性三者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探讨。
它超越了传统的历史叙述,将政治的得失放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而揭示了中国古代政治运作的深层逻辑。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作为一部历史学著作,它以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府组织、教育选举、经济赋税、国防兵役制度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制度诞生的背景和历史的沿革演绎来分析,通过对其必然性、偶然性和当时的实际要求来检讨得失。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钱穆先生的学术造诣之深厚。
他通过对历史细节的敏锐捕捉和深入剖析,展现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政治特点和优劣得失。
同时,他以历史的眼光,对当代中国政治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首先,钱穆先生在书中强调了制度的重要性。
他认为,制度是立国之本,一个好的制度能够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一个不合适的制度则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
因此,对于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需要谨慎对待,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人民的需求进行调整和完善。
其次,钱穆先生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提出了对于现实政治的深刻思考。
他认为,政治制度的变迁要跟随现实的需要,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
同时,他也指出了个人权威和独裁的危害性,强调了民主和自由的重要性。
此外,钱穆先生还对中外制度进行了比较。
他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在某些方面比西方先进,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完美的。
相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也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历史对于现实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实社会和政治制度,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钱穆先生的学术观点也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了历史和现实的关系。
总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历史学著作。
它不仅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和变迁,还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思考和建议。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我们理解历史和现实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报告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报告《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报告一、书籍概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的一部经典之作,通过对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各种制度的优点和缺陷。
本书按照历史顺序,从汉代一直讲述到清代,重点分析了各个朝代在制度设计上的特点和得失。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和政治制度的复杂性。
二、主要内容1.汉代: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治久安的封建王朝,其政治制度奠定了后世的基础。
钱穆先生指出,汉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崇尚儒家,兼顾法家”,这一特点在选举制度、宰相制度、地方制度等方面都有体现。
选举制度方面,汉代采用察举制,重视品德和才能的选拔,但也存在世家大族垄断权力的弊端。
宰相制度方面,汉代设立三公九卿,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但也存在权力过于分散的问题。
地方制度方面,汉代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相结合,既保证了中央集权,又照顾了地方利益。
2.唐代: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其政治制度也有很多创新之处。
钱穆先生认为,唐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重视科举,抑制门阀”。
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平和广泛,但也存在考试内容单一、忽视实践能力的问题。
此外,唐代设立三省六部制,使得宰相权力更加分散,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
地方制度方面,唐代实行州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宋代: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和文化最繁荣的朝代之一,但其政治制度却备受争议。
钱穆先生指出,宋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强干弱枝,重文轻武”。
这一特点在军事制度、官僚制度、财政制度等方面都有体现。
军事制度方面,宋代实行募兵制,军队战斗力下降,导致对外战争频频失利。
官僚制度方面,宋代官员数量庞大,行政效率低下,且存在严重的贪污腐败问题。
财政制度方面,宋代实行专卖制度和高额税收,虽然增加了财政收入,但也加重了人民负担。
4.明代: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其政治制度也有很多独特之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近日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颇有启发。
此书就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五个朝代汉、唐、宋、明、清的四个方面政府职权的分配、考试和选举制度、政府的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概括主要内容,叙述演变历程,指陈利弊得失。
书中语言生动通俗完全出乎我对于政治类书籍的预想;其看待事物的方式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更是发人深思,让我受益良多。
下面谈谈我读完此书的一些浅薄认识。
一、看问题时要用联系的观点钱穆先生指出,“要讲某一代的制度得失,必须知道在此制度实施时期之有关各方意见之反映。
”此处的意见钱穆先生称之为历史意见,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时代意见,即后世在自己的时代背景下对历史制度做出的评价。
为何钱穆先生更强调注重历史意见?因为历史意见有着时代意见所不能代替的价值。
南橘北枳的道理大家都明了。
在同一时空下,同一物种只因种植在不同地域就结出了不同的果。
而给出时代意见的后世者与提供历史意见的当事人不仅在学识、阅历、认知上已然不同,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更已是时移世易、沧海桑田。
时代意见也就无法包含历史意见中那些源于亲身经历者的真实而客观的切身体会。
所以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充分考虑到时代背景、国别族群、地域风土、文化习俗、科学教育等各个影响认知的因素,才能设身处地去体会原汁原味的感受,做出客观而理性的判断。
二、研究事物时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钱穆先生在书中写到,“政治是文化中重要一机构,决不会随随便便无端产生出某一制度的。
”所谓“不会随随便便无端”,也就是说事物的产生必有其因果和依据,更是有其一定的规律、路径和内在深意值得挖掘探究的。
例如,汉代的兵役制度规定男子23岁起开始服兵役。
为何是23岁呢?钱穆先生研究认为,这是由当时的农业经济所决定的。
原因有二。
一是汉代耕作主要依靠人力来完成,生产力不发达,而无法实现多产。
过早的让男子服兵役会减少农业上的劳动力。
二是遵循农业耕种规律,壮丁劳作三年后便会有一年的积蓄用来照顾家人,即“三年耕,有一年之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解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解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从政府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四个方面对中国历史上主要朝代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分析和比较,阐述了其得失之处。
以下是对这本书的一些解读:
1. 政府组织: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制度,但在这个制度下,政府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却有着很大的差异。
例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明朝的内阁制度,都是为了加强皇权而设立的,但在实际运行中,却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2. 考试和选举:考试和选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钱穆先生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举制度,它不仅为政府选拔了人才,也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向上流动的通道。
3. 赋税制度:赋税制度是中国古代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经历了从实物税到货币税的转变,这个转变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4. 国防与兵役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方面。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经历了从征兵制到募兵制的转变,这个转变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军事技术的进步。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政治制度史著作,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政治制度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师钱穆为你讲解中国历代政治的得与失
大师钱穆为你讲解中国历代政治的得与失说起中国的历史,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封建制度大国,而这一概念的形成,只怕也是来源于中国的皇帝制度。
在常人的眼里,皇帝掌握着国家的一切,皇权的不断扩张,让权力高度集中,让国家没有了民主,于是中国的两千年历史,就成为一部封建专制的皇权历史,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似乎能给我们一个解答,这本书主要讲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政治制度存在的方式、原因,以及各种政治制度的雏形与演变、好处与坏处,分别从皇家、政府、地方、赋税、科举等方面进行了讲解,通过作者的讲解,让人对这所谓两千年的封建历史,又有了不一样的认知。
首先,作者提出了任何时代所产生的社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必然是历史、文化、现实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我们脱离了历史所属的时代背景,而单一的去说某一社会问题,那肯定是错误的。
比如,中国的皇帝制度是最受一般人诟病的,尤其再与别国的人民公意或民选制度相比,就更受批评,但中国皇帝制度的产生,其本身就是中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
因为在中国的秦、汉时代,国家的疆土面积,早和现在差不多。
同时中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千万个农村,户籍人口至少在几千万以上,这么多的人口,分散居住在全国各地。
如此广的范围、如此多的人口、如此分散的居住,再加之受当时的交通、信息状况所限制,又怎么可能实现所谓的民主选举呢。
所以,在传统的农耕文化和现实情况的双重作用下,中国的皇帝制度在当时的政治条件上,是一种不得已或说是一种自然的办法,皇帝制度对中国来说,是一种政治的自然选择。
由这一事例可知,社会问题的存在,是历史、现实、环境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解决社会问题的政治制度,也往往受到历史、现实、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社会问题与政治制度是一种孪生关系,他们既相辅相成,也相生相杀。
其次,作者提出某一政治制度的好坏,必须由当时的真实情况来评说,我们不能单凭自己所处的时代,来主观的评论当时的政治,甚至认为只要是封建制度里的所有东西就都没有好的东西,而是要真正的了解当时的情况,从而有一个客观的判断。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篇一: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关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的政府组织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表明了几个观点,一是对待中国古代政治,不能“把秦以后的政治统治,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我们要平心客观地来检讨中国文化”,二是要处理好人事与制度的关系,不能死搬硬套地用制度而不顾人事是否适用。
在这本十万余字的书中,作者选取政府组织、科举、兵役、赋税四个方面的政治制度,论述了汉、唐、宋、明四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得失,清朝本该也按此体例进行论述,但清朝是一个外来政权,因此钱穆先生特别强调了清朝“部族政权”的特点,也就没有按此体例论述。
汉代的中央政府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九卿是皇帝的私人机构,同时也要对宰相负责,宰相在春秋战国时是王室的管家,到后来因由私到公的演变而成为政府领袖,按照钱穆先生的观点,宰相在公私上还是分得不太清楚,一方面是皇帝的管家,另一方面又是国家公器——政府的首长;汉代的地方政府分为郡、县两级,郡守的级别与九卿等同,郡守调入中央即为九卿,郡守、县令在地方拥有很大权力,军权,财权,察举权,治民权等无所不包。
因此,中央的相权还能有效制约皇权,地方官的权限也很大,皇帝并不能形成专制。
及至唐代,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宰相实行“三权分治”,即中书省主发令,门下省有“封驳”权,而尚书省负责执行,这是一种集体宰相制,其特点是主逸臣劳。
尚书省分为六部,其排序大致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此六部制自唐代以至清代末年,推行了一千多年而未改动,只是次序略有变化。
唐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二级地方政府上加了一级观察使作为检察机构,后来演变成一级地方行政机构,以至于最后形成节度使藩镇割据,尾大不掉,唐逐渐衰弱以至于灭亡。
虽说唐代中央政府较汉代而言已从私过渡到公,在制度上有较大进步,但地方政府分级太多,尤其后来出现的节度使与中央分庭抗礼而使唐灭亡,并导致了五代十国的战乱。
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钱穆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钱穆篇一: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有感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有感钱穆,这个名字在过去上学的时候,从来没有听过,后来才知道钱先生是一位历史学家、教育家,被中国学术界尊其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
偶然,看到凤凰网上的一段视频才知道毛泽东曾对胡适、傅斯年、钱穆的批评,了解到了为什么之前,自己不能看到或听到钱穆的文章的原因了。
就历史角度来看,任何对历史事件的观点很难抛开作者的阶级观点及个人好恶,真正的“董狐直笔”的事件是很难出现的。
但是,钱穆先生的文章中,我们能够找到一种以其个人观点为主线的一条线索,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对我们从个人角度去审视中国历史益处极大。
本书从汉、唐、宋、明、清这几个主要朝代入手,从政府组织、选官、经济或是赋税、军事或是兵役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制度的发展史,脉络清晰、分析深刻,值得一看,值得细看。
我分析此书有这样几个值得指出的地方,以供读者对照,也是一家之言。
第一,爱国主义的渗透。
我们说历史学科就应该在德育渗透上起到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作用,历史课标要求“认同中国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
反观我们中学课本中,的确有对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赞颂,可是在政治上有突出了黑暗,秦始皇的暴政、汉武帝的穷兵、唐玄宗的奢靡、元朝的残暴、明清的专制,彷佛走进中国古代史好像除了几个劳什子的科技、艺术成就,别的尽是人民的水深火热,可是为什么中国去延续了这么多年,中国的政治、文化却有这么广泛的影响呢。
钱先生在书中给了我们解释,通过读其书,我们知道其实中国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的制定都有其历史的背景,制度出现问题也伴随着人事出现问题,例如,宋代募兵制,钱先生从地理因素、历史条件等多个方面分析了宋代出现“冗兵”“冗吏”的缘由,让我们更清晰的掌握了宋代备受斥责的积贫积弱现象,个人觉得要比中学课本中皇帝昏庸等介绍更容易让人接受,也更容易让人认识中国历史是值得我们尊重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在这近两个月的暑假里,拜读了钱穆先生的作品《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我深有感悟。
钱穆先生作为一位史学大家在这本书中为读者构建起一个骨架,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并对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在序言中钱穆先生就向我们说明了一个道理: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绝不该忽略中国传统政治。
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我们应该秉承着历史的眼光理性看待其利弊,既不能一味否定,亦不能全盘肯定。
钱穆先生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
在辛亥革命后,由于革命宣传导致人们把秦朝以后的政治传统一味用“专制黑暗”来形容,这正是对历史的误解。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者一面高举民主大旗,一面痛陈旧传统,旧文化之弊端,却以为照搬西方制度能解决中国之困局。
然而并非如此,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死的制度绝不能配上活的人事。
基于此钱穆先生觉得有必要作一书来扭正大家对历史的认识。
出于诸多考虑,钱穆先生只选择了汉,唐,宋,明,清五代作为代表作《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全书总共五讲,第一讲是汉朝,钱穆先生为我们介绍了相关汉代的种种,包括汉代政府组织,选举制度,经济制度,兵役制度和得失检讨。
其中最让我映像深刻的是钱穆先生的总结。
我们都知道的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利不断削弱,汉朝也不例外。
汉朝皇帝为了防止大权旁落,亲自庶务,导致尚书省权力日渐加大,而于此与此相反的是,外朝权力日益削减,难以遏制內朝之权,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汉代有王莽代汉,而王莽正是由內朝发展起来的。
对于汉朝的经济状况而言,情况并非乐观。
首先便是贫富差距过大,如古书有言:“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对如今也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第二讲是唐朝,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历史的黄金时代,相比于汉代政治,唐朝的中央集权也变得愈发强烈。
唐朝的中央政府组织是三省六部制,这和前朝的三公九卿制有很大的差别,最大的不同便是相权的分割和皇权的加强。
三省分别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合一才相当于汉朝的宰相,这无疑是中央集权的加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的主要观点
首先要讲一代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
第二,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
第三,制度虽像勒定为成文,其实还是跟着人事随时有变动。
第四,某一项制度之逐渐创始而臻于成熟。
第五,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
第六,我们讨论一项制度,固然应该重视其“时代性”,同时又应该重视其“地域性”。
推扩而言,我们应该重视其“国别性”。
第七,说道历史的特殊性,则必牵连深入到全部文化史。
政治只是全部文化中一项目。
必需知道在此制度实施时期之有关各方意见之反映。
这些意见,才是评判此项制度之利弊得失的真凭据真意见。
此种意见,我将称之为“历史意见”,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
这些意见比较客观而真实。
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判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
政府是怎样的组织的呢?因为一国的政权,究竟应该交付与哪些人,这是第一义。
至于政府内部各项职权之究应如何分配,属于第二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