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基本特点之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中医中药基础理论

中医中药基础理论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Unit5 Study skills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如efficient, effective, preview, review, summarise, memorise等,并能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
难点:运用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描述学习方法和个人学习习惯,以及运用所学进行口语交流和写作。
2.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自己学习方法的短文,要求至少80词,内容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短文要求结构清晰,语言准确,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
3.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一份为期一周的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及学习方法。在执行过程中,注意记录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以便在下次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享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真实语境,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流,提高英语听说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短文,学会使用略读和精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4.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汇报本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
3.教师点评各组的讨论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学习方法的优缺点,并鼓励他们尝试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一系列练习题,包括词汇填空、语法改错、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等,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练习题进行展示和讲评,指出共性问题,提醒学生注意。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学习方法和策略,强化重点知识。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主要包括整体观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中医学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了身体各部分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因此,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症状、体质等多个因素,以及与环境、情绪等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疾病。

辨证论治:中医学强调辨证施治,即通过全面观察、询问病史、望诊、闻诊、切诊等手段,对患者的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和辨别,从而确定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方法之一,它强调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通过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方法,中医学致力于恢复人体内部的平衡和协调,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中医学注重以治未病、调理阴阳、平衡气血等方法来维护健康,强调预防为主,注重个体的养生和健康管理。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学是一门复杂而深奥的学科,它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经历了千百年的积累和发展。

在运用中医学时,建议寻求专业的中医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以确保获得准确的诊断和科学的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概述3

辨证论治概述3

是病位、病性、病因、 是病位、病性、病因、病机的反映。
二、病、证、症的关系 症(Symptom)
即症状和体征 是疾病的外在表现和患者主观的异常感觉。 是疾病的外在表现和患者主观的异常感觉。
二、病、证、症的关系
证与病
• 病: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 证: 病因 病位 病性 病机 病势 表 证 风寒表证 风热表证 风寒 风热 肌表肺卫 寒 热 风寒袭表 风热袭表 邪正俱盛, 邪正俱盛,交争剧烈
辩证与辨证
辨证 辨: 分别,分析,明察 分别,分析, 证: 用人物、 (1) 用人物、事实来表明或断定 (2) 凭据,帮助断定事理的东西 凭据,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 meanings
辨证 [discriminate] :
辨析考证。 (1) 辨析考证。 辨白引证。 (2) 辨白引证。辨,通“ 辩 ”。
第八章
辨证论治概述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最基本的诊断和治疗 疾病的方法。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疾病诊治方面:确立了辩证论治的原则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
三、辨证和辨病的关系
三、辨证和辨病的关系
辨病为经,辨证为纬, 辨病为经,辨证为纬,既看到疾病发展的全过 又注意到疾病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 程,又注意到疾病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 以西医诊断为纲, 以西医诊断为纲,中医辨证为目
从现今临床看辨证论治的不足之处
无证可辨、 (一)无证可辨、施治亦难 (二)辨证的误差性和不确切性 (三)辨证论治有时寓有某些方面的不彻底性

辨证论治名词解释

辨证论治名词解释

辨证论治名词解释
辨证论治是一种临床医学治疗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的基本方法之一。

其核心思想是以辨证为基础,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辨证,即辨别疾病的特点、病因及表现,通过观察、询问、望闻问切等方式来获取与疾病有关的信息,进而辨证疾病的类型和病情。

论治,是指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辨治是辨证论治的关键环节,也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核心内容。

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它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各个器官、组织、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只有在整体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同时,辨证论治也注重个体差异,认为同一疾病不同患者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治疗方法应因人而异。

辨证论治的具体步骤包括四个方面:
1. 回顾病史: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生活习惯、饮食情况等,收集疾病发展的过程,为后续的辨证提供线索。

2. 观察症状:通过观察患者的体征,如面色、舌苔、脉象等,分析身体的表现,找出疾病的特点和规律。

3. 望闻问切:通过观察患者的形态、姿态、便便等,闻其气味,询问患者的症状和感受,以及切诊(通过脉搏的变化来判断疾病情况),全面了解患者的状况。

4. 辩证施治:根据对疾病的全面辨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如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等进行治疗,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总而言之,辨证论治是一种综合性的医疗方法,其旨在通过全面的辨证过程,找出疾病发生的原因和规律,从而采用个体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它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个体差异,是中医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中医辨证施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中医辨证施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中医辨证施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中华民族的健康保健和疾病治疗中。

中医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包括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本文将就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进行探讨,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辨证施治的理念。

一、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1.辨证求因: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思想是要寻找疾病的根本原因,而不仅仅是治疗症状。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常常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或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因此,辨证论治的第一步就是要准确地辨别病人的病因,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2.辩证论治:中医辨证施治的特点是要根据辨证结果确定治疗方案。

辨证是指根据患者体质、病情、病史及脉象、舌象等资料,综合分析病因、病机等,确定疾病所属的病证,并根据辨证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3.辨证施治:中医辨证施治的目的是要通过治疗方法来调整和恢复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辨证施治的方法主要包括草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中药外治等。

二、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1.望诊:中医辨证施治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来判断疾病的病机。

一般情况下,苍白的面色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红润的面色可能与阳气亢盛有关,而舌苔的颜色和脱落状况则可以反映出消化系统和身体内部的状况。

2.闻诊:中医辨证施治的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咳嗽声、呼吸声等来判断疾病的病机。

例如,声音低沉可能与气虚有关,咳嗽声重可能与痰湿阻碍有关。

3.问诊: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环节之一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病情和身体状况等来判断疾病的病机。

问诊主要是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病因、病情和症状,从而综合分析疾病所属的病证。

4.切诊:中医辨证施治的一种特殊方法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病机。

中医认为,脉搏的形态和强度可以反映出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的运行情况。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又称辨证施治。

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

辨证即是认证识证的过程。

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这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

因而,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

所谓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两部分。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

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

辨证论治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

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

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如脉象、舌象),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加以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基础知识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是对人的整体观念,二是对疾病的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1.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2.论治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二、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一)阴阳五行学说 1.阴阳的概念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 2.阴阳学说的内容3.五行的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4.五行生克乘侮五行之间并不是静止地、孤立地存在,五行学说以五行之间的相生和相克联系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相乘和相侮,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的协调平衡被破坏后的相互影响。

5.相生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作用。

规律:6.相克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

规律:7.相乘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规律:8.相侮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规律:相克与相乘、相侮的异同:相克——正常、生理相乘、相侮——异常、病理相乘与相侮的不同:相乘与相克次序一致相侮与相克次序相反(二)藏象 1.五脏肝、心、脾、肺、肾。

2.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称为六腑。

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4.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胆:贮存与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胃:主受纳与腐熟水谷。

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糟粕,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使之成大便排出体外。

膀胱:贮尿和排尿。

三焦:有总司人体的气化作用,为水液代谢的通路。

中医的基本特点:辨证论治

中医的基本特点:辨证论治

运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病史有关情况,进行分析、综合、辨明病理变化的性质和部位,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候”,这个过程就是“辩证”。

“论治”,就是在辨证基础上,根据正邪情况而确立的治疗法则。

因此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亦为辨证的目的,又是对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

“证”与“症”的概念不同。

“症”是症状,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等;“证”是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各种症状的概括,包括病变部位、原因和性质,以及致病因素与抗病能力相互斗争情况等,它深刻、全面、正确地的映了疾病的本质。

辨证论治不同于“对症治疗”,以及现代医学所说的“辨病治疗”。

疾病的不同阶段可出现不同的证候,不同的疾病,也可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同样的证候。

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则治疗方法有异,如水肿(肾炎)患者,初期发热、恶寒、浮肿、小便不利等为“风水证”,治宜宣肺发汗,利水退肿;后期见腰酸、肢冷、畏寒、面白、浮肿等为“肾阳虚衰证”,治当温肾扶阳。

不同的疾病只要证候相同,便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如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等病,均属中气下陷所致,皆可用益气升阳的方法治疗,这就是中医学常说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中医对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中医对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中医对辨证论治的重要性中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疗理念以辨证论治为核心。

在中医理论中,辨证论治指的是根据患者的实际症状和体质特点来辨明病证,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在中医实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中医对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一、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独特特色中医学说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内部各脏腑器官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患者的疾病症状需要从整体上来考虑。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独特特色之一,通过观察、问诊、望闻问切等手段,全面分析病情,找出病因、病机,进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这种独特的诊疗方法是中医与西医的最大不同之处,也是中医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二、辨证论治能够准确定位疾病根源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通过辨证可以准确定位疾病的根源,找出病因所在。

在实际治疗中,如果医生能够准确辨明患者的症状特点和体质特点,就可以根据辨证结果来调整治疗方案,针对性更强,治疗效果也更好。

一句话,辨证论治能够帮助医生更准确地把握疾病的本质,提高治疗成功率。

三、辨证论治注重个性化治疗在中医看来,同样的病症可能由不同因素引起,患者的体质和环境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疾病的表现和发展。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辨证论治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才能更好地治疗疾病,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个性化治疗也是中医对辨证论治的重要性所在,这是西医所缺乏的。

四、辨证论治能够减少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中医治疗注重调理阴阳、平衡脏腑功能,倡导“以草则草,非草则非草”,即在治疗过程中如果不需要使用药物就不轻易使用药物,减少不必要的药物干扰。

而西医治疗则往往以西药为主,药物副作用普遍存在。

辨证论治可以帮助医生更精准地把握疾病的特点,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五、结语总的来说,中医对辨证论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以其独特的辨证论治理念和方法,为世界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古代,受到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

对于事物的观察分析方法,多以“取类比象”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

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

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

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

也就是说,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

人体的这种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

五脏是代表着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个系统之中。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

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在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浅谈中医的辨证论治

浅谈中医的辨证论治

浅谈中医的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三大特点之一,同时也是中医药的生命基石。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造就了伟大的中医药。

使中医药学流传至今、经久不衰的发展动力即来自于“辨证论治”,它也是古代唯物主义辨证法哲学思想的根本体现。

一、概述1、辨证论治的概念所谓辨证论治——既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有关疾病的各种现象和体征加以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则称为辨证。

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又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同时也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

因此说,辨证论治的过程,也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

同时,辨证论治又是治疗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再现,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法则。

2、对证与症的认识证与症音同而概念不同。

症——即指某种病中的症状,如:咽喉肿痛、嗳气、头晕、恶心、心烦等。

证——即指证候,它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所表现出的各种症状的概括。

由于它辨证地分析了病变的部位,原因和性质,因而它比症状就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所以说中医认识与治疗疾病基本上是从辨证入手,然而加以论治。

举例说明:脾虚泄泻证——是中医内科泄泻中的一个辨证的结果。

它即说明了病变的部位在脾,病理是虚证,临床表现是泄泻,致病因素是湿邪(因为脾喜燥而恶湿,湿伤脾阳则泄泻)。

从而指出了治疗方向,应该是健脾燥湿。

病理病机:病变部位——脾;病理属性——虚;临床表现——泻;致病因素——湿;治疗方法——健脾燥湿。

二、辨证论治的意义为什么要辨证论治?弄清这个问题,须从两个方面论述。

1、正确认识中医的整体观念祖国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是劳动人民在自然界和疾病的长期斗争中,在朴素的唯物主义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特的理论体系。

她不仅把人体看成是一个整体,而且还认为人与自然界以及周围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中医诊断辩证的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辩证的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辩证的名词解释中医诊断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特点是以辨证论治为主要方法。

辨证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了解其病史、生活习惯等多方面信息,来判断病因、病机,进而确定治疗方案的过程。

辩证是指在辨别疾病的基础上,分辨疾病的具体特点,以及辩别疾病的发展、变化趋势等。

本文将对中医诊断辩证进行详细的名词解释。

一、辨证中医辨证:它是根据患者的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询问病史和病程,对疾病的变化动态进行观察和判断,以找到病的本质、性质和规律,达到“辩明正气邪,辨出虚实滑”的目的。

辨证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皮肤、粘膜、目、舌质、舌苔等,来了解患者的外貌、面色、目神、舌质等情况。

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来判断患者是否有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病史、病程、症状等,来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肿块等,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病变程度等。

二、证候中医证候:它是指通过对患者的辨证,得出的一组有证据、有依据、有客观存在的病状和体征的总称。

证候是中医辨证的基本单位,是辨识疾病的依据。

证候分为主症和兼症。

主症是指患者主要的症状,常常是疾病的特点所在;兼症是指患者伴随出现的次要症状。

三、辩证名词解释1. 气虚气虚是指机体的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血不足的状态。

气虚主要表现为气短懒言、心悸气短、乏力、出汗多等。

气虚可以分为脾气虚、肺气虚、肾气虚等不同类型。

2. 阳虚阳虚是指机体的阳气不足,表现为畏寒怕冷、肢体乏力、舌淡苔白等。

阳虚可分为气阳虚、阳虚血亏等不同类型。

3. 阴虚阴虚是指机体的阴液不足,表现为潮热盗汗、口干咽燥、心烦悸动等。

阴虚可分为肝阴虚、心阴虚、肾阴虚等不同类型。

4. 痰湿痰湿是指体内湿气聚集,阻滞气血运行的状况。

痰湿主要表现为胸闷腹胀、食欲不振、体重增加等。

痰湿可分为湿热痰浊、湿热痰瘀等不同类型。

5. 血瘀血瘀是指机体的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血液淤滞的状态。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讲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一)整体观点的概念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

(二)整体观念的内容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五脏一体观人体以五脏为中心(2)形神一体观(3)物质与功能一体观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二、辨证论治(一)症、证、病的概念症,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

病,即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异常病变过程,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二)辨证与论治的概念1.辨病与辨证的关系感冒是一种“疾病”,“症状”是临床表现,如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证”是属于风寒还是风热感冒。

咳嗽是一种“疾病’’,“症状”是临床表现,如咳嗽声重、恶寒发热、社苔薄白、脉浮紧;“证”是风热犯肺还是风寒犯肺。

2.“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即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患者机体的反应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异病同治”,则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来治疗。

第二节:阴阳学说(环球医学网提供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讲义|2016执业药师考点串讲复习笔记)一、阴阳的属性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阴阳的可分性,即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如昼为阳,夜为阴。

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

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并贯穿于预防与康复等医疗保健实践的过程。

中医学在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过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一、症、证、病的基本概念(一)症的基本概念症,即症状和体征,是机体发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表现,包括患者所诉的异常感觉与医生所诊查的各种体征。

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易怒、舌苔、脉象等,都属症的概念。

症是判断疾病、辨识证的主要依据,但其表现的是疾病的表面现象甚至假象,所以未必能完全反映疾病和证的本质。

同一个症状,可由不同的致病因素引起,其病机不尽相同,也可见于不同的疾病和证中。

孤立的症状或体征不能反映疾病或证的本质,因而不能作为治疗的依据。

(二)证的基本概念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概括。

如脾胃虚弱证,病位在脾胃,病性为虚。

证是病机的概括,病机是证的内在本质,证所反映的是疾病的本质。

证候,即证的外候,是指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本质有机联系的反应状态,表现为临床可被观察到的症状等,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如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黄,舌淡红苔白,脉沉缓,属于脾胃虚弱证的证候表现。

证具有个体差异性、时相性、空间性和动态性特征。

其一,证的个体差异性。

由于人的体质差异,故感受同一病邪,可能表现为不同的证。

即便同一病证,由于个体反应性差异,也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其二,证的时相性。

同一疾病,由于所处于阶段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因而证也不同,如积聚,在初期、中期和晚期的不同阶段,证会发生变化。

其三,证的空间性。

如感冒,与不同地域的气候有关,形成风寒感冒证、风热感冒证、暑湿感冒证等。

其四,证的动态性。

由于疾病受内外环境多种因素影响,可不断发生变化,故证在疾病过程中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因此,在临床辨证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证的个体差异性、时相性、空间性和动态性特征,才能进行正确判断。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之中医理论基础(一)考点复习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之中医理论基础(一)考点复习

考点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考点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 (1)症、证、病的概念分类内容病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机演变的异常生命过程,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症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机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2)“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分类概念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患者机体的反应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来治疗 【最佳选择题】 某女,38岁。

自觉咽中不适,如有物梗塞,胸闷,经前乳房胀痛,舌苔白腻,脉弦滑。

辨证为痰气互结证。

所谓“证”是指 A.症状表现 B.病机概括 C.诊断方法 D.疾病名称 E.疾病过程『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证是病机概括。

【最佳选择题】 根据中医理论,“症”“证”“病”含义不同,下列表述属“证”的是 A.胸痛彻背 B.痰浊痹阻 C.郁证 D.脘腹痞满 E.活血化瘀『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痰浊痹阻属于证。

AD是症状、C是病名。

E是治法。

考点二、阴阳学说考点二、阴阳学说 1.阴阳的属性 白天:上午——阳中之阳,下午——阳中之阴 夜晚:前半夜——阴中之阴,后半夜——阴中之阳 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对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阳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对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阴 2.阴阳的相互关系分类内容对立制约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消长平衡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相互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阴阳的互根互用,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3.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病机证型治法治则阴阳偏盛阳盛—实热证“热者寒之”,又称“治热以寒”“损其有余”“实则泻之”阴盛—实寒证“寒者热之”,又称“治寒以热”阴阳偏衰阳衰—虚寒证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又称“扶阳益火”“补其不足”“虚则补之”阴衰—虚热证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又称“滋阴壮水”阴中求阳:用补阳药时,佐用补阴药阳中求阴:用补阴药时,佐用补阳药 技巧: 谁虚治谁,治谁谁虚 谁虚求谁,求谁谁虚 【最佳选择题】 根据阴阳相互关系,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属于阴阳的 A.相互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是属于阴阳对立制约。

中医总结-辨证论治概述+八纲+病邪

中医总结-辨证论治概述+八纲+病邪

《辨证论治概述》辨证论治——中医学的灵魂● 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辨证论治的历史 ● 孕育于《内经》 ● 发挥于《伤寒杂病论》 一、辨证论治的含义 1、 什么是辨证论治?辨 —— 辨别、明察 证 —— 证候 论 —— 评定、决定 治 —— 治疗(1)对证的认识是理解辨证论治的关键证(Syndrome )——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特性概括,包含着病因、病位、性质、正邪力量对比状况等。

(疾病的本质反映)(2)辨证论治的概念辨证的过程,是对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患病过程等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和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论治的过程,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对病证具体施治的过程。

(3)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

● 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治疗结果又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辨证和论治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统一。

2、 证与病和症的关系症(Symptom )—— 指单个的症状,如头痛、发热、腹痛等。

(疾病的外在表现) 证(Syndrome )——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特性概括,包含着病因、病位、性质、正邪力量对比状况等。

(疾病的本质反映)病(Disease )—— 是指病名,反映疾病的全部过程和基本规律,如感冒、黄疸。

(疾病全过程基本矛盾的概括)认识疾病的过程治疗疾病的过程病症证证与病和症的关系示意图3、证的现代研究●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科技部、中医药管理局历年均将证的研究作为重点资助领域;●证是机体整体对致病动因作出反应所处的状态;●血瘀证、肾虚证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4、中医常见的辨证方法八纲辨证——总纲脏腑辨证——内伤杂病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外感病三焦辨证各有侧重,相互补充二、辨证论治的特性1、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Treating the Same Disease with Different Methods)同一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表现出的证不同,因而应采取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和实践方法,它是基于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原则,通过辨别疾病的病机、辨别病因病机对症论治的一种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具有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思路,它强调整体观念,重视疾病与人体整体的关系,注重调和阴阳平衡、调节人体气血津液功能,以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一、辨证论治的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中对于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

辨证,即根据疾病表现的特点和相关的临床资料来判断疾病的类别、病机和病因等。

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论治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的,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疾病是整体的一个具体表现,所以治疗上也需要考虑整体调节、个体差异、局部治疗等。

二、辨证的方法中医辨证的方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1. 望诊:医师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舌质、脉搏等来判断病机。

比如,脉搏浮大可见于气虚,舌苔白腻可见于湿热等。

2. 闻诊:医师通过听取病人的声音、咳嗽声等来辨别病机。

比如,声音低沉、嗓音嘶哑可见于肺热。

3. 问诊:医师通过与病人交谈了解病情,包括发病时间、病情轻重、伴随症状等。

比如,问及大便干燥、舌苔黄腻等。

4. 切诊:医师通过触诊或按诊来判断病机。

比如,腹部按压疼痛可见于寒热。

这些方法相互印证,结合病人的整体情况来进行辨证。

三、论治的原则根据辨证的结果来论治,有以下几种原则:1. 辨病机:根据辨证结果来判断疾病的病机,即病变的机理和病理过程。

比如,寒热病机、虚实病机等。

2. 辨病因:根据辨证结果来找出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

比如,寒热外感、情志不愉快等。

3. 辨病势:辨别疾病的轻重缓急,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 辨病情:辨别疾病的阴阳盛衰、气虚、气滞、湿热等,以确定治疗的方法和药物。

5. 辨病位:判断疾病的部位和范围,以便进行局部治疗。

四、辨证老法和辨证新法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不断发展和创新。

传统的辨证主要依靠医师的经验和辨识能力,如面色、舌苔等的观察。

中医的精髓—辨证论治

中医的精髓—辨证论治

中医的精髓—辨证论治每每听说的“辨证论治”到底是什么意思?望⽽知之谓之神,闻⽽知之谓之圣,问⽽知之谓之⼯,切⽽知之谓之巧。

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中医临床思维的过程,是中医学的特点和精华,是中医学术特点的集中表现,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辨证论治的特点】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对疾病的⼀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法,任何疾病的发⽣、发展,总是要通过症状、体征等疾病现象去认识疾病的本质的。

症:是指疾病的个别表⾯现象。

是病⼈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改变,如头痛、发热、咳嗽、恶⼼、呕吐等,⽽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则称为体征,如脉象、⾆苔等。

症状是疾病的客观表现,是认识疾病和进⾏辨证的主要依据。

证:是由症状组成的,⼜称证候。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阶段的病理概括,它所包含的内容为疾病处于某⼀阶段的各种临床表现。

反映了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性、病位,以及疾病的发展趋势;反映了机体⾃⾝的调节能⼒;反映了机体与外界环境的联系;为治疗提供了正确的⽅向。

由于证包括了病变的原因、部位、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的病理变化本质,因⽽它⽐症状更全⾯、更深刻、更正确地揭⽰了疾病的本质。

病:是疾病,⼀种病理过程。

在⼀定致病因素的作⽤下,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阴阳失调、⽓⾎杂乱,表现出脏腑组织的⽣理功能或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和机体对环境适应能⼒的下降,妨碍了机体正常的⽣命活动,因⽽出现⼀系列的症状和体征,进⽽影响机体的活动能⼒,便称之为疾病。

病、证、症:症与证虽然与病有密切关系,但疾病既不单是⼀个突出的症状,也不单是⼀个证候。

每⼀种病都有它的发病原因和病理变化,其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可产⽣不同的证候。

每种病所表现出来的证候⼜因⼈、因时、因地⽽异,各种不同的证候⼜有相应的治疗原则。

可见疾病与单⼀的症状和证候是不同的,病、证、病三者既有密切联系,⼜有严格区别。

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结合现代医学的各种检查反馈,将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以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

中医简答

中医简答

中医简答:1.试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密切相连性思想及其与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

恒动观念: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都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从病因作用于机体到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整个疾病过程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

一切病理变化都是阴阳矛盾运动失去平衡、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

治病必求其本,治疗应以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的动态平衡为基本原则,运用对立统一的运动观指导临床治疗。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是中医临床的诊疗特点,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它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两个内容,即“辨证”和“论治”,辨证是确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二者密切相连,不可分割。

2何谓辨证论治?中医的辨证方法主要有哪些?辨证论治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两个内容,即辨证和论治。

辨证:就是将望、闻、问、切等诊法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发展阶段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或病。

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中医的辨证方法: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其中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

3按生理功能,脏腑可分哪几类?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如何?脏腑,是内脏的总称,依其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三类: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五脏多为实质性脏器,其共同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化生和储藏精气。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六腑多为中空管腔性脏器,其共同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奇恒之腑多为中空有腔的脏器,形类似于“腑”而不同于腑,其生理功能“藏而不泻”,类似于脏。

4精、气、血、津液与脏腑相互关系怎样?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脏腑生理活动的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的基本特点之辨证论治
一、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辨证论治为辨证和论治的合称,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慑动观念和辩证观念的具体体现,既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又是诊断和防治疾病的基本方法,是中医学术特点的集中表现,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1.症、证、病的概念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通过一定的症状、体征等疾病现象而表现出来的,人们也总是透过疾病的现象去揭示疾病的本质。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临床表现以症状、体征为基本组成要素。

症状是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是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改变,如头痛、发热、咳嗽、恶心、呕吐等。

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则称为体征,如舌苔、脉象等。

广义的症状包括体征。

证,又称证候。

证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核心。

其临床表现是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以及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是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全面揭示疾病本质的症状和体征。

其本质是对疾病处于某一阶段的各种临床表现,结合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从而对疾病的致病因素、病变部位、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趋势,以及机体的抗病反应能力等所作的病理概括。

它标志着机体对病因的整体反应状态,抗病调控的反应状态。

如“脾阳虚证”,其病位在脾,病因是寒邪为害,病性为寒,病势属虚。

这样,病位之脾,病因病性之寒,
病势之虚,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脾阳虚证”。

证是由症状组成的,但它不是若干症状的简单相加,而是透过现象抓住了具有本质意义的辨证指标(症状),弄清其内在联系,从而揭示疾病的本质。

可见,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所以症与证的概念不同。

病,又称疾病,是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出现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演变过程,具体表现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各阶段的相应证候。

病是由证体现出来的,反映了病理变化的全过程和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症、证、病的关系:症、证、病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三者均统一在人体病理变化的基础之上;但是,症只是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证则反映了疾病某个阶段的本质变化,它将症状与疾病联系起来,从而揭示了症与病之间的内在联系,而病则反映了病理变化的全部过程。

2.辨证和论治的含义及其关系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辨证的关键是“辨”,辨证的过程是对疾病的病理变化作出正确、全面判断的过程,即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分析并找出病变的主要矛盾。

所谓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也是研究和实施治疗的过程。

合而言之,辨证论治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对四诊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出证
候,并以证为据确立治疗原则和方法,付诸实施的过程。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通过论治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

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

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

二、辨证论治的运用
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中医临床思维的过程。

1.常用的辨证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常用的辨证方法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病因辨证等。

这些辨证方法,虽有其各自的特点,在对不同疾病的诊断上各有侧重,但又是互相联系和互相补充的。

2.辨证论治的过程
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运用四诊对病人进行仔细的临床观察,将人体在病邪作用下反映出来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根据“辨证求因”的原理进行推理,判断其发病的病因。

再结合地理环境、时令、气候,病人的体质、性别、职业等情况具体分析,从而找出疾病的本质,得出辨证的结论,最后确定治疗法则,选方遣药进行治疗。

这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基本过程。

3.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在辨证论治中,必须掌握病与证的关系,既要辨病,又要辨证,
而辨证更重于辨病。

证是疾病不同阶段、不同病理变化的反映。

因此,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可出现不同的证候,要根据不同证候进行治疗。

如温病的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就是温病过程中四个不同阶段的病理反映,应分别治以解表、清气、清营、凉血等法。

同病可以异证,异病又可以同证。

如同为黄疸病,有的表现为湿热证,治当清热利湿;有的表现为寒湿证,又宜温化寒湿,这就是所谓同病异治。

再如,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性质相同的证,因而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

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等,是不同的病,但如果均表现为中气下陷证,就都可以用升提中气的方法治疗。

由此可见,中医治病主要的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证”的区别。

相同的证,用基本相同的治法;不同的证,用基本不同的治法。

即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方法去解决的原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中国古代的科学思维主要是直观综合的思维方式。

观察是中国传统思维的起点,由现象以辨物是其重要观察方式。

而这种现象是建立在感觉器官基础之上的观察。

事物的现象是宏观与微观的统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观察已从宏观世界进入到微观世界,既立足于感官的观察,又借助于科学仪器,延伸感官的直觉观察,以弥补其不足。

中医学在辨证过程中所取得的四诊资料,是靠感官直接观察而获得的,人们感觉器官直接观察的局限性决定了望、闻、问、切四诊资料的局限性。

因此,辨证既要基于感官直接观察,从宏观、整体上
把握疾病的现象,又要不囿于感官的直接观察,而应用各种科学方法和手段去获取感官直接观察难以取得的资料,使观察更科学、更全面,把辨证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也是中医学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