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三部六病说
三部六病说“三部六病说”概述 (2010年04月07日)(2010-04-07 17:14:13)转载?标签: 杂谈分类: 医学论1.1三部六病的概念1.1.1三部六病的医学基础将人体划分为三部,即表部、里部和半表半里部,称为“三部”;表部是指以皮肤和肺为代表与空气接触的部分;里部是指以消化道为代表的与饮食接触的部分;半表半里部是表部与里部之间的以心脏为代表的与气血循行相关的部分;每部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法则,可分为阴阳两种病性的症候群,因此,三部共有六种症候群,称为“六病”;表部有太阳病和厥阴病;里部有阳明病和太阴病;半表半里部有少阳病和少阴病;1.1.2三部六病的哲学基础三部六病不仅可以作为医学的思辨框架,也有广阔的哲学基础;刘绍武对三部六病说的哲学基础做如下总结:“以小宇宙人体观的概念为基础,运用《周易》的哲学范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具,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作为医学思辩框架。
并以周易哲理为先导,结合《伤寒杂病论》及临诊经验为素材,构成三部六病理论体系,其实质内容就是“依部定证,据证定性,辨性定方,以方定名”的四定规范。
” 1.2三部六病说的核心内容刘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对三部六病学说进行总结、规范,把三部六病的精髓归结为“三纲六要”。
“三纲”:“思辨框架”:是三部六病;“理性规范”:是依部定证、辨证定性、据证定方、以方定名;“整体内涵”:是“八要素”,即是气血的统一性、生态的自主性、层次的有序性、动态的平衡性、结构的功能性、形神的一致性、意识的主导性、天人的合一性。
“六要”:“证的四性”:多样性、多义性、复合性、传变性;“四类”:合病、并病、兼证、合证;“四脉”:上鱼际脉、聚关脉、涩脉、长弦脉;“三化”:规律化、规范化、规格化;“三定”:定证、定方、定疗程;“八字诀”:立纲、归类、正误、补缺。
1.3三部六病的作用1.3.1三部六病是医学指导原则认识三部六病不能只停留在微观上,即从一方一病的效果上看待三部六病的优劣。
绍派伤寒三部六病和主要方剂
绍派伤寒三部六病和主要方剂***绍派伤寒,把机体假作六个层次。
太阳经主皮毛,主胸中,阳明经主肌肉,主脘中。
少阳经主腠理,主胸膈,太阴经主四末,主大腹,少阴经主血脉,主小腹。
厥阴经主筋膜,主少腹。
比如,小肚子没知觉,治肾灵,真准!再比如:某人说腿疼痒,什么地方疼痒呢?用手指按掐肌肉,感觉肌肉束的表面痒,用手指越掐越解痒。
治肝灵,神准!又比如,手指尖怕冻,脾阳虚。
绍派伤寒,将内与外各分六个层次,并融寒温于一炉。
历时十几代人才完成此辨证体系。
【丁庆学:伤寒六病辨证诠释】摘录:我认为刘绍武先生的部六病辨证中关于六经的定位更为合理。
表部指人体体表,包括头面和四肢,表阳证主要表现在头面发热,表阴证主要表现在四肢末端的发凉。
因为阳主升,阴主降,阳主热,阴主寒,故表阴之四肢末端发凉正合厥阴之本意,《灵枢·阴阳系日月》云:“此两阴交尽,故日厥阴。
”厥者,极也。
当阴极之时,故称厥阴。
厥阴为两阴交尽之所,阴尽阳生之处,其表现为四肢末端发凉。
关于伤寒六经辨证,有从经络解析,有从八纲解析,有从开阖枢解析,历代医家均有不同认识,解析角度不同,仔细读来又确实各有其道理,然待及临床,常常无所适从,疗效欠佳,本人仔细研读古今伤寒论医籍,结合临床实践,逐步认识到“天下大道,莫不至简”,故解析六经当从简,不应从繁。
解析六经从简者有二人:一是刘绍武先生的三部六病辨证,二是胡希恕先生的六经八纲辨证。
两种辨证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见下表。
病位胡希恕表证半表半里证里证阳证阴证阳证阴证阳证阴证太阳病少阴病少阳病厥阴病阳明病太阴病刘绍武表部病枢部病里部病阳证阴证阳证阴证阳证阴证太阳病厥阴病少阳病少阴病阳明病太阴病一、共同点上表看,六经八纲辨证与三部六病辨证的共同点都是把人体疾病分为三部分,每个部分均可分阴阳两种属性,故有六经病。
这三部疾病的具体内容如下。
1、表部病正邪交争于人体的体表,腠理、皮肤、肌肉、筋骨、肺泡之间等均属于表部。
(注:因喉、肺泡等与外界相通,寒温之邪犯肺,应归属于表证。
【马文辉:三部六病中的十二单证、合证、兼证与合病】8
【马文辉:三部六病中的十二单证、合证、兼证与合病】8第七、三部六病中的十二单证、合证、兼证与合病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将人体划分为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系统,即三部;每部中皆有寒、热、虚、实四类不同性质的病理反应,三部之中共计有十二单证。
同一部中阴阳属性相同的两种单证(如热证与实证,或虚证与寒证)相互复合称为六证;同一部中四种单证共存,表现为非寒、非热、非虚、非实的病证称为部证;同一部中阴阳属性不同的两个单证(如寒证与实证或,虚证与热证)相互复合或不同部位(两部或三部)的单证相合复合称为合证;六证或部证与其它部的单证相互复合称为兼证;不同部中的六证相互复合称为合病;六证、合证、兼证、合病、部证共存时称为杂病。
十二单证是组成病证的基本单元。
六证、部证与十二单证相互复合可推演出合证、兼证、合病、杂病。
所谓:病位虽广,不出表里枢三部,病性复杂,不越寒热虚实四性。
十二单证的不同组合方式可以涵盖机体所有的病证,机体可能出现的证型概率为4095种(C1 12+C2 12+……+C1112+C1212=4095),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规范化和数列化。
一、十二单证十二单证由六证分化而来,此处仅以表格形式罗列各单证的主证、治则、主药、类药和参考方剂。
部位证别主证类证治则主药类药参考方剂表部热证发热恶寒身热战寒,鼻煽喘急,脉浮数,头项强痛辛凉解表葛根菊花、银花、连翘、薄荷、青蒿、苇根银翘散;桑菊饮;苇茎汤实证无汗而喘无汗恶风,项背强几几,骨节疼痛祛风发汗麻黄苏叶、荆芥、羌活、独活、山椿柳、葱白三拗汤;三子养亲汤;消风散寒证恶寒,肢节痹痛四肢沉重,行动不便,肢冷畏寒温阳通脉桂枝桂皮、肉桂桂枝甘草汤;乌头汤虚证手足冷,脉细肢乏无力,懒动,脉沉微养血活络当归川芎、丹参玉屏风散;川芎茶调散;当归补血汤;牡蛎散里部热证日晡所潮热谵语,面垢,手足澉然汗出泻下里热大黄番泻叶清胃散;左金丸;凉膈散实证胃家实腹满而胀,大便硬软坚通便芒硝芦荟、麻仁、郁李仁五仁丸;禹功散寒证时腹自痛腹中冷,下利清谷,自利不渴温中散寒干姜砂仁、豆蔻、广木香、小茴香、荜拨、良姜理中汤;甘草干姜汤;吴茱萸汤虚证腹满食不下,胸下结硬健脾燥湿苍术白术异功散;四神丸;参苓白术散;枳术丸枢部热证胸中烦热身热烦,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口渴,身热或寒热往来清热泻火黄芩黄连、黄柏、栀子、石膏、知母、元参、竹叶栀子豉汤;导赤散;黄连解毒汤;清营汤实证胸中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躁急易怒,善太息疏郁理气柴胡香附、苏梗、乌药、郁金四逆散;柴胡疏肝散;越鞠丸寒证背恶寒身寒倦怠温通心阳附子乌头、天雄四逆汤;甘草附子汤虚证心动悸短气,虚烦不得眠,惕惕不安补益心气人参党参、太子参、黄精、玉竹独参汤;生脉饮二、合证合证由十二单证复合而来,可为两个单证相复合,也可为多个单证相复合。
《伤寒杂病论》三部六病的人体划分
《伤寒杂病论》三部六病的人体划分根据胡希恕、汤本求真等前辈先贤的研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其实是把人体划分为三部六病,再按寒热、虚实、气血、水食等不同情况,去研究人体对不同疾病所作出的对抗反应,并以此确定治疗方药,以帮助人体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一种思维模式。
那么这个三部六病在人体上是如何划分的呢?据研究,其划分方法为:假设你把人的内脏器官(包括脑)全部掏空,剩下的整个躯壳,包括皮肤、肌肉、骨骼,以及包裹在最外面直接与外界接触的东西,如毛发、眼的翳膜等等这些组织,全部归属于表。
所以骨病、风湿痛、关节炎、骨髓病、皮肤病、翳障、疮疡、疹、痘、癍、痧之类,基本上都归属于表病,或者是表里并病、表里合病。
再把整个消化道(但不是整个的消化系统),包括从口腔、食道、胃、肠道到肛门这一整个大通道从人的内脏器官中分离出来,这个部分就属于里。
所以饮食、消化、排泄的问题,与消化道的摄入与排出相关的病,基本上归属于里,或者是与里的并病或合病。
在除去上述表、里两部分后,剩下的全部人体脏器,包括脑、眼、耳、鼻、舌、心、肺、胆、脾、肾、膀胱、子宫、前列腺、卵巢、睾丸等等,以及循环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的一部分(主要是肝、胆、脾部分)、呼吸系统、发声系统、视听系统等等广大的人体组织和系统,都归属于半表半里。
所以这一部出现的病最千奇百怪、最多、最杂,涉及的脏器和系统也最多、最广,慢性病、奇难杂症、脏器衰竭或变异(如癌症)的病也最多。
有时候要是内脏功能的疾病,没有明显的表里见证的,其实也可以用这个方法分辨其是什么脏器,如果不是骨肉(表)、消化道(里),就基本可以确定为半表半里,所以眼病、耳病、鼻病等五观病,以半表半里、或是与半表半里的合病并病的机会为多。
另外,每部还有个内外的区分,就是凡是与外界直接接触的部分为外,不与外界相接触的部分为内。
比如,皮肤为表之外,肌肉、骨骼为表之内;口腔、肛门为里之外,肠道、胃为里之内;眼、耳、鼻、舌为半表半里之外,心、肺、脑等等为半表半里之内等。
马文辉《伤寒论》的三部六证九治法
马文辉《伤寒论》的三部六证九治法导读当我第一次读到刘绍武先生的三部六病学说的时候,的确“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因为这个理论体系,和胡希恕先生的理论体系惊人地相似。
后来,我又发现,其实“以八纲(气血)解六经”还有很多伤寒学家不约而同、殊途同归地发现并实践。
所谓“英雄所见略同”。
图为刘绍武老先生[(1907-2004),山西省襄垣县人,三部六病学说创始人,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伤寒论》的三部六证九治法马文辉,教授,主任医师。
1984年师从首届全国名老中医刘绍武老先生,开始三部六病学说的理论和临床研究。
现任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三部六病研究室主任,山西省中医药学会三部六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各位老师、各位前辈、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今天我给大家汇报的题目,叫《伤寒论三部六证九治法》,然后还有一篇论文叫《伤寒论的人体系统解剖思想》。
这次汇报是把两篇合在一起,我挑其中的一些内容来讲。
1、三部。
首先,我们中医目前有一个普遍错误的认识,就是说中医重功能轻结构,也就是说中医的脏腑讲的是功能的脏腑,而不是解剖的脏腑。
我从《伤寒论》的角度来解读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中医不是没有解剖,中医的脏腑不是功能脏腑,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解剖结构系统。
《伤寒论》把人体解剖结构给我们分为三大系统。
大家都知道提到《伤寒论》的时候,会提到表、里、半表半里,这就是一个结构概念,也是一个系统概念,它不是一个功能概念,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体的解剖系统学。
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在1800年以前,张仲景对人体已经具备非常完整的人体解剖系统学的这样一个结构思想,而不是我们今天大家说的中医是功能的,而不是结构的这样一个观点。
2、“三极之道”。
我讲第二个个人的概念:张仲景的人体表、里、半表半里三部的解剖结构思想,来源于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分为三”,就是“三才”思想的一个人体演化。
《道德经》里面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深挖“三部六病”理论体系 创新发展技术应用
深挖“三部六病”理论体系创新发展技术应用作者:杨洋刘俊英来源:《科学导报》2020年第86期传承经典,创新经方治疗体系“三部六病”是刘绍武先生以张仲景的《伤寒论》为基础,创新实践而发展起来的。
本人于1974年5月跟随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刘绍武老师学习“三部六病”两年,之后在从医的30余年中,一直遵循应用刘绍武老师“三部六病”的理、法、方、药为患者解除疾苦,使得数万名患者恢复健康,成为社会中的劳动者、建设者,这都是刘老师“三部六病”的功劳。
谈如何应用“三部六病”法则给患者治病之前,一定要先说刘绍武老师的医德医风对我的熏陶和影响。
在跟随他学习的那两年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学医先学做人!刘绍武老师看病不论贫富贵贱,不论职位高低,不论老幼残弱,对患者一视同仁,凡来诊者,一律亲切相待,认真细致地诊断治疗,尽量让患者少花钱或不花钱。
有一次,患者找到刘绍武老师看胃病,在诊脉时,他发现患者手腕部有一个腱鞘囊肿,形如豆状,犹如杏核大。
他将这一现象告诉患者,与此同时用手指将腱鞘囊肿掐掉,鞘内破裂,腱液已流,囊肿消失。
他又为患者按压了一会儿,直到囊肿全部消失。
此外,他每每遇到家境贫寒的患者,便为患者找一些不用花钱的偏方。
刘绍武老师诊治好了成千上万的疑难病症,患者为了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总会送一些礼物,但他一概拒收,婉言谢绝。
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我的道行,到什么时候也不能破坏我的这个道行。
”他一辈子清贫素食,不收患者分文,高风亮节、德高望重,非常令人佩服。
在跟随刘绍武老师学习“三部六病”时,他随时给我指教。
他表示,“三部六病”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作指导,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运用病症统一归类方法,局部与整体、共性与个性、内因与外因相结合。
用药的原则是,热药与寒药同用,补药与泻药同用,升药与降药同用,收药与散药同用。
四个矛盾点、八个矛盾面,除大寒、大热、大虚、大实之外,一切病症皆以协调法为主。
中医学是一个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的医学体系。
三部六病纲要
三部六病纲要第三节论治的规律化辨证的正确与否,最终要通过论治来检验和修正。
辨证定方,以方定名,一证一方,针锋相对,非此方不能治此证,非此证不用此方。
只有方才能提示证的本质,反映证的长短曲折,掌握证的轻重缓急。
从而达到论治过程的高度规律化。
针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病证的表现形式,解决疾病的方法无外乎两大疗法。
一是凡机体出现对抗性疾病应变态势,表现为大热、大寒、大虚、大实之证时,则采用对抗的办法,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泄之,这叫做纠偏疗法。
一是凡机体出现非对抗性的疾病应变态势,表现为非寒非热非虚非实的阴阳错杂之证时,则采用非对抗的办法,平和阴阳,调畅气血,协调机能,这叫做协调疗法。
一、六病纠偏1、表阳病论治:⑴ 主方:葛根麻黄汤。
葛根30g、麻黄10g、杏仁15g、石膏30g、甘草10g。
主药:葛根、麻黄。
治则:辛凉解表。
太阳病的主方,过去一般认为是桂枝汤和麻黄汤。
这与理论和实践都是不相符的。
太阳病是表部阳性病,宜清热解表,而不能用热药治热病。
王叔和说:“桂枝阳盛,下咽则毙”。
热证用热药,乃火上浇油,抱薪救火。
根据《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将方中桂枝汤更为麻杏甘石汤,取名葛根麻黄汤。
⑵ 目证举例:麻杏甘石汤证:根据《伤寒论》第63条:“不可更行桂枝汤”。
可知,此证为太阳病热证,均有“发热恶寒汗出”。
虽误投桂枝汤,幸所误不甚,仍用麻杏甘石汤论治。
麻杏甘石汤方:麻黄10 g、杏仁15 g、石膏30 g、甘草10 g2、表阴病论治:⑴ 主方:当归桂枝汤。
当归15 g、桂枝10 g、白芍10 g、甘草10 g、细辛5 g、通草10 g、大枣10枚。
主药:当归、桂枝。
治则:温通血脉。
厥阴病的主方根据《伤寒论》第351条当归四逆汤列出。
当归活血补血,细辛、通草通经活络、沟通表里上下。
主治四肢厥逆,脉微欲绝,为厥阴病的主方。
为突出主药的作用,更名为当归桂枝汤。
三部六病学说
三部六病学说三部六病学说1、什么是“三部六病”?“三部六病”是已故全国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在毕生研习《周易》、《内经》、《伤寒论》基础上,结合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和唯物辩证法,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反复验证后,总结出来的理、法、方、药完备的全新中医学体系。
“三部六病”学术把人体划分为三个系统,表部与空气接触,并与之发生关系,完成气体交换和体温调节等功能;里部与饮食物接触,并与之发生关系,完成水谷的受纳、运输、消化、吸收、排泄等功能;枢部与气血接触,并与之发生关系,完成信息和营养的传输、配供、调节、统帅等功能。
三部发生病变,依据对立统一法则,把表现为兴奋的、进行性的属热属实的症候群称为阳性病;把表现为抑制的、退行性的属虚属寒的症候群成为阴性病。
这样,三部之中就可形成表阳病、表阴病、里阳病、里阴病、枢阳病、枢阴病六大类症候群,称之为六病。
2、“三部六病”学术是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典范。
“三部六病”学术充分遵循了中医药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既不排斥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又保持了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和学术本质。
(1)三部的划分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才”的宇宙观。
《周易》说:“兼三才而两之,故六。
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老子》也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伤寒论》把人体划分为表、里、半表半里。
三才之道,即“一分为三”,符合时空的划分,也符合人体发生学,三胚层学说。
(2)六病的划分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的属性论。
《周易》说:“一阴一阳则为道”。
《内经》也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杀死之本始,治病必求于本。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阴阳学说即“一分为二”,符合对立统一法则。
3、“三部六病”学术既是理论创新,也是临床技术创新。
中医药是一门实践医学,离开了临床实践,一切都是空谈。
面对当今社会疾病谱,中医药也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时代需求,在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上实现突破。
“三部六病”的“四脉”诊断法和“协调疗法”针对普遍存在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导致的“心身疾病”和部分疑难病症极俱可操作性和疗效优势。
【尹相乾:三部六病理论体系防治新冠肺炎的思路】
【尹相乾:三部六病理论体系防治新冠肺炎的思路】展开全文摘录:三部六病医学流派认为,人体是由动态气血和静态框架构成的整体,表里枢三系统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三系统可以通过气血沟通整体,所以通过刺激表系统达到调整枢系统和里系统的方法是可行的。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防控工作刻不容缓,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积极作用尤为重要。
中医三部六病学术流派以三阴三阳系统辨证体系对寒温进行了梳理,指出伤寒和温病可以进行初步的统一;对此次新冠肺炎应做到辨证论治,而不局限于病名之辨;中医三部六病学术流派对新冠肺炎的临床症状进行了辨证分析,提出相应的中医诊疗思路,为基层诊疗机构提供了防治方案;中医三部六病学术流派基于对人的整体气血的认识,总结出一套刺激表系统以增强肺卫之气的导引术,为预防新冠肺炎提供了经济、有效、便捷的方法。
通过自己所掌握的中医三部六病理论体系,为基层诊所、社区医院对新冠肺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1. 用三部六病的三阴三阳系统辨证体系来统筹寒温针对此次新冠肺炎,中医各家众说纷纭,有说伤寒,有言温病,究其原因,皆为病名之辩,是概念混淆造成的结果。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说过“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所以在《难经·五十八难》中提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有不同”的概念,自此伤寒和温病的概念开始产生区别。
然而伤寒和温病各有独自的理论,却有着相似的症状,均属于中医外感热病的范畴。
与其讨论新冠肺炎究竟是伤寒还是温病,不如从症候群中入手,区分阴阳,厘清寒热虚实,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经方“方证对应”的优势。
三部六病学术流派借助《伤寒论》三阴三阳的内容,总结出三阴三阳系统辨证体系,分别是:太阳证为表阳证,少阳证为枢阳证,阳明证为里阳证,厥阴证为表阴证,少阴证为枢阴证,太阴证为里阴证,构成人体表里枢三大系统。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1]中说“温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始手太阴”、“伤寒由毛窍而入,自下而上,始足太阳”,以病位而言,温病自口鼻,而伤寒自毛窍,看似不同,实则都是在表系统。
【三部六病慢性六病的证治】
【三部六病慢性六病的证治】
慢性六病的证治
三部的慢性六病是气血长期的反复的较规律固定的慢性逆偏。
先是出现三部的功能性病变,久则易由量变发生质变而出现器质性病变。
在治疗这类慢性病时要诊断清其气血慢性偏逆的较规律固定的状态形式,制定好相应的方药,较长时间地一直服下去,使这个较规律固定的气血逆偏状态逐渐恢复正常而疾病痊愈,不达疗程病难痊愈。
这就是刘老百剂不更方而治愈顽固病的原理所在。
机体虽有三部之分,但其是整体之内的三部,各部只是相对地成为一个系统,绝对不能独立存在,生理上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病理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在慢性六病中,这个原理就更突出了。
定
三部的慢性六病很少有像急性三阳病那样独立存在的情况。
这是因为无论是何部的何病证,只要是长期地存在,必然要影响他部乃至整体,而表现为整体气血不协调的状态。
三部的慢性六病只是这种整体气血不协调的基础上,以某病的病理状态较为突出而定为某部病。
慢性六病的病性在其急性发作时其寒热虚实表现较为明显,那就按急性六病论治。
在慢性时期大部分病性表现不典型,常常是此处寒而彼处热,此处虚而彼处实,寒热虚实似乎都有而又不能明确。
那么如何定其病性呢?
事实上任何事物绝对中立是没有的,或多或少总要有一点偏向。
所以在难分清寒热虚实的情况下,哪个病较突出就定为哪个病证。
这样将病位与病性相结合,何部何病较为突出就定为何部何病。
所以慢性六病的辩证只是较模糊地分为六病,而较难细地再分十二个单证。
协调疗法主要是针对上述这些病程较长,在整体气血长期不协调的基础上以某部某病较突出的规律固定的慢性六病而立的。
三部六病医学理论中证的规范
三部六病医学理论中证的规范证的规范⼆、证的规范证是疾病症状的相容性聚类。
1、六病证疾病按病位(三部)及病性(阴阳),症状可以概括为六类,就是六病证,即表部太阳病证、厥阴病证,半表半⾥部的少阳病证、少阴病证和⾥部的阳明病证、太阴病证。
六病证包括纲领证及类证。
纲领证是每⼀证的代表证,类证是⾮代表证。
纲领证是共性,类证是个性。
类证的名称是以治疗此证的⽅剂命名,如太阳病的类证⿇杏⽯⽢汤证。
(1)太阳病证,是表部的阳性证。
太阳病证中的纲领证就是葛根⿇黄汤证,类证包括⿇杏⽯⽢汤证等⼀系列证。
(2)厥阴病证,是表部的阴性证。
厥阴病证中的纲领证就是当归桂枝汤证,类证包括当归四逆汤证、桂枝汤证等⼀系列证。
(3)少阳病证,是半表半⾥部的阳性证。
少阳病证中的纲领证就是柴胡黄芩汤证,类证包括黄连阿胶汤证、栀⼦豉汤证等⼀系列证。
(4)少阴病证,是半表半⾥部的阴性证。
少阴病证中的纲领证就是⼈参附⼦汤证,类证包括炙⽢草汤证、⽣脉散证等⼀系列证。
(5)阳明病证,是⾥部的阳性证。
阳明病证中的纲领证就是⼤黄芒硝汤证,类证包括⼤承⽓汤证、⼩承⽓汤证、调胃承⽓汤证、⼤陷胸丸证、⽠蒂散证等⼀系列证。
(6)太阴病证,是⾥部的阴性证。
太阴病证中的纲领证就是苍术⼲姜汤证,类证包括旋复代赭汤证、桃化汤证、厚朴汤证、⼤建中汤证等⼀系列证。
2、三部证同⼀部位不可同时出现相反的证,但可以是病在同⼀部,但病性尚未分化清楚,也就是病性并⾮是阳或阴,这时称为并病。
三部并病有三,即表部并病证,⾥部并病证和半表半⾥并病证。
3、12单证阳证是由热和实构成,阴证是由寒和虚构成。
因此病证可分化为热证、寒证、实证、虚证,这些证称为单证。
这样每⼀部均有四个单证,三部共有12个单证。
单证是类证的特殊情况,是证的基本单位。
单证的⽅剂有主药及类药之分,据此可以将药物进⾏分类。
4、整体证整体证有三,即整体阳证、整体阴证及整体并证。
整体阳证是病性表现为热实、病位难于确定的证;整体阴证是病性表现为寒虚、病位难于确定的证;整体并证是是病位及病性均不能确定的证。
中医“三部六病医学流派”学术思想研究
《中医“三部六病医学流派”学术思想研究》2023-10-25CATALOGUE目录•中医“三部六病医学流派”概述•中医“三部六病医学流派”的源流与演变•中医“三部六病医学流派”的临床应用•中医“三部六病医学流派”的现代研究与展望•中医“三部六病医学流派”的传承与弘扬•中医“三部六病医学流派”的国际交流与影响01中医“三部六病医学流派”概述定义与背景中医“三部六病医学流派”是一种独特的医学流派,其名称来源于中国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的“三部六病”理论。
该流派强调以“三部”(上部、中部、下部)和“六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为基础,将人体划分为六个区域,并通过对这六个区域的辨证施治来治疗疾病。
该流派的产生背景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医学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也发生了变化。
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不断提高,医学家们开始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从而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医学流派。
中医“三部六病医学流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中医“三部六病医学流派”的主要观点是认为人体是由六个互相联系的区域组成的,每个区域都与一定的脏腑器官相对应。
当某个区域发生病变时,将会影响与之相联系的脏腑器官的功能。
因此,该流派主张通过调整各个区域的平衡来治疗疾病。
该流派的理论基础是“三部六病”理论,即认为人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上部、中部、下部),每个部分又可以分为两个区域(阴经、阳经)。
当某个区域的阴阳经失衡时,将会导致该区域的病变。
因此,该流派的治疗方法是通过对各个区域的辨证施治来调整阴阳经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主要观点与理论中医“三部六病医学流派”作为一种独特的医学流派,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通过对该流派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现代中医临床提供借鉴和指导。
此外,该流派的治疗方法强调调整阴阳经的平衡,这与现代医学对于人体平衡的认识相吻合。
因此,研究中医“三部六病医学流派”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部六病”学说介绍
“三部六病”学说介绍整体的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骨髓、肌肉、气血、神经等等不同的组织构成。
他们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协调一致,体现着人的生理功能,维持着人的新陈代谢。
人体的结构虽然很复杂,但从整体的观念上看,人有暴露于自然界的外层,有包裹在里的内层,有介于内外之间的实质层。
这三个部分构成三个系统,分担着整体的功能。
三部的综合构成整体。
“证”是中医论治的依据,是疾病存在的方式和运动发展的状态,以及这种方式或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达,是机体具有器质性病变或功能性改变的表现形式。
“证”不是疾病本身,而是疾病本质的反映。
六病的“证”包括纲领证、核心证、单证、类证。
纲领证是六病的主证,是划分疾病属性的主要标准,是临床辨证的重要依据,具体内容如下:太阳病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或咳喘少阳病胸中热烦,胸满,发热或往来寒热,咽干,口苦,小便黄赤阳明病胃家实,发潮热,自汗出,大便难厥阴病手足逆冷,脉细,恶寒,肢节痹痛少阴病心动悸,短气,背恶寒,或脉微细太阴病腹满,时腹冷痛,或吐,或利核心证是纲领证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症状或体征,是决定六病病位的主要依据,据此可以对疾病做出定位和定性的辨证结果,其内容如下:太阳病头项强痛少阳病胸中热烦阳明病胃家实厥阴病手足逆冷少阴病心动悸太阴病腹满单证即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的热证、实证和厥阴病、少阴病、太阴病的虚症、寒证,它们是一切疾病的基础证。
阳性阴性热实虚寒表部表部热证表部实证表部虚证表部寒证中部中部热证中部实证中部虚证中部寒证里部里部热证里部实证里部虚证里部寒证类证是指除纲领证外,六病的其它证。
对于临床辨证,反应在三部上的六病,有其重点的部位,每病核心证的部位,就是该病的重点辨证部位。
一、表部1、太阳病重点辨证部位:“头项强痛”为太阳病的核心证,头部是太阳病的重点辨证部位。
2、厥阴病重点辨证部位:“手足逆冷”是厥阴病的核心证,手足是厥阴病的重点辨证部位。
二、中部(半表半里)1、少阳病重点辨证部位:“胸中热烦”为少阳病的核心证,胸中为少阳病的重点辨证部位。
新书丨三部六病普及、初级、中级教程
新书丨三部六病普及、初级、中级教程“三部六病学说”介绍三部六病学说是山西著名老中医、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之一刘绍武先生创立的医学理论。
该理论是刘绍武先生研究《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理论和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
三部六病学说由著名中医学家刘绍武创立的医学理论。
按照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建立《内经》和《伤寒论》理论的'三部六病说'。
其思想基础是根据一般系统论的原则,把整体划分为表、半表半里、里三个不同的空间,每一部以阴阳不同的病性,划分为六类证候集合群,谓之六病。
机体患病的空间位置虽广,但不超过三部;病情变化尽管多种多样,但不越六病,据此便可创立与此相应的理法方药体系,解决目前的中医分科重复多样的问题,充分体现了系统的辨证论治原则,将有利于中医的整理和提高。
“三部六病”流派学科带头人——马文辉介绍马文辉,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三部六病”医学流派学科带头人。
临床擅长治疗脾胃病、风湿免疫病、肿瘤病、老年病,对心身疾病尤为独到。
现任北京三部六病中医研究院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特聘专家,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三部六病研究室主任,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全科医生分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古代经典名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中医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西省老年医学会社区卫生分会会长。
曾获第二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首届名医”、山西省优秀青年科学技术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之星”等荣誉。
担任山西省卫生厅高级职称评审专家中医组成员。
承担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项,山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项,山西省卫生厅科技攻关项目2项。
主编学术著作11部,参编著作3部,发表论文40余篇,研制开发了六类制剂品。
《三部六病普级教材》简介《三部六病普及教程》是针对非医中医爱好者和刚接触三部六病的中医药学生,普及和推广三部六病学术的科普教程。
内容包括五个部分:三部六病医学流派历史沿革、三部六病纲要图表、三部六病讲义、三部六病口诀和歌诀、人物简介。
三部六病
三部六病第一章思辨框架第一节三部划分人体有三个系统构成:表、里、枢合称三部。
三部为病:表部形成:表阳病、表阴病。
里部形成:里阳病、里阴病。
合称六病。
枢部形成:枢阳病、枢阴病。
一、表部表部的概念:凡是与空气外界相接触的部位都属表部的范畴。
包括肌表、肺系、生殖系、部分神经系等。
表部又称天部,通天而摄天阳之气以自用。
表部功能1、肺与皮毛的关系。
2、皮毛与腠理的关系。
腠理:是皮毛之下,即皮肤的汗腺、皮脂腺、血管、淋巴管、关节腔、神经和肌肉,在分泌、吸收、排泄、代谢、感觉、免疫、反射、保护、调节体温和运动等方面于关重要。
二、里部里部的概念:凡是和饮食物接触的部分都属里部的范畴。
在人体,上自口腔,下至肛门,由平滑肌组织构成一条粗细不匀、弯曲不等的空腔器官构成了一个完整体系,其特点烛适应饮食,完成饮食物的摄取、消化、吸收、排泄。
里部功能1、胃与六腑的关系:2、六腑与水液谢:3、“脾主运化”和胰与小肠在里部的功能:胰脏是里部第二大消化腺,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组成。
内分泌部主要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外分泌部分分泌胰液。
这些分泌液在消化和代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脾主运化主要指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三、枢部枢部的概念:凡是和气血接触的部分都属于枢部的范畴。
1、心脏的主导作用:2、血液的营养、保卫功能:3、肝脏、肾脏的调节、代谢功能:4、气血的载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异名同类。
第二节六病的产生第二章整体内涵第三章理性规范三部六病辨证论治体系分为整体辨证、系统辨证和局部辨证三大体系。
第一节证的研究一、证的四性:1、证的多样性2、证的多义性3、证的传变性4、证的复合性二、证的四类似:1、合病2、并病3、兼证4、合证三、脉的四象寸口脉可以反映全身的气血脏腑功能的生理状况,寸口脉搏是全身气血信息的窗口,是机体在寸口部的全息。
寸口脉是人体的微缩,好似平卧的人体。
头颅颈胸腔膈上腹胁脐腹腰小腹上竟上上附子中附上是附下下竟下大鱼际寸部关部尺部尺部1、溢脉:也叫上鱼际脉。
刘绍武 三部六病
刘绍武“三部六病”第一篇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学术渊源与三部的划分三部六病学说是中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刘绍武先生(1907-2004)多年研习《伤寒论》后提出的崭新学说。
该学说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形成了一套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完整体系。
他来源于《伤寒论》,又是对《伤寒论》的继承和发挥。
马文辉系刘绍武先生弟子,三部六病医学流派学科带头人,第二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承担多项省级和国家级课题,培训基层医生千余名,编写了以《刘绍武讲评〈伤寒杂病论〉》和《刘绍武三部六病传讲录》为代表的多部学术著作,发表了以《古天文历法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思辨框架》、《〈伤寒论〉的三部定位和六病辨证》等为代表的专业论文四十余篇,研制开发了皮康合剂等六类制剂品种。
三部六病学说依据人体可区分为整体、系统、局部组织器官三个层次,逐渐形成了整体气血论、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局部证治观三部分内容,其中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是三部六病学说的主体部分。
本系列的前半部分着重讨论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整体气血论将在本系列稍后篇章中详细论述,局部证治观由于体系庞大,内容丰富,限于篇幅,不能尽述,故在本系列最后篇章中举具体疾病为例加以论述,以呈现其基本面貌。
一、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学术渊源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是以《伤寒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伤寒论》的哲学思想源于《周易》“一分为二”和“一分为三”的思想;《伤寒论》受《内经》影响也很深,但并非借鉴了其经络思想,而是取法于《素问•阴阳离合论》中“开阖枢”的思想。
《周易》“一分为二”的阴阳属性论是《伤寒论》辨证分型的总纲。
一分为二、阴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宇宙间的普遍法则,《伤寒论》把这种阴阳属性论引入了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同时把抽象的哲学阴阳变为具体的医学阴阳。
《周易》“一分为三”的三极结构论是《伤寒论》辨证定位的基础。
三极上中下,三才天地人,三极和三才是《周易》结构层次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优质实用课件精选三部六病讲义
方剂 白虎汤 竹叶石膏汤
栀子豉汤
黄连阿胶汤 麻杏石甘汤 调胃承气汤 葛根芩连汤 大黄黄连泻 心汤 白虎加人参 汤
附子泻心汤
枢阴证的证治
• 核心证:心动悸。 • 纲领证:心动悸,背恶寒,短气,或脉微细。 • 诊断部位:心背。 • 治则:温补法,温阳益气。 • 主方:附子人参汤:附子5-10g、人参10g(党参
聚 脉 证
大柴胡汤以 顽固性口腔溃疡、梅核气、食
陈皮代枳实,道炎、食道憩室、贲门痉挛、
加党参、甘 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
草
扭转、消化道肿瘤、胆石症
调肠 协调基方加陈皮30g、 覆 调胃舒郁汤 十二指肠炎、慢性结肠炎、肠
解凝 白芍30g、川楝子15g、 脉 加川楝子、 易激综合症、慢性阑尾炎、前
汤 小茴香10g、大黄10g 证 小茴香
熟地30g、山药30g、 车前子30g、五味子15g、 柴胡15g、黄芩15g、党参30g、 苏子30g、川椒10g。
调整植物 神经功能 紊乱
调肝 补胰猪胰
糖尿病的整体论治
分 期
脉证
人群特点
胰岛素释放试 验
治则
方剂
初 期
口 溲脉一渴 溢,引 。形饮,体消渐谷瘦善,饥舌,红饮而一燥,年下年症龄,以少多病内而程,轻40多合。岁两并以
30g)、茯苓15g、麦冬15g、五味子15g。 • 主药:附子。 • 副主药:人参(党参)。
枢阴证的特殊治疗
方剂
治法
症状
真武汤
温通心阳 逐水利湿
枢阴证兼见腹痛,小便不 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 利者
茯苓四逆汤
益阴固阳
枢阴证兼见手足逆冷,小 便不利,烦躁者
四逆加人参汤
回阳救逆 生津益血
《伤寒论》的三部六证九治法
《伤寒论》的三部六证九治法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马文辉《伤寒论》把人体分为三个系统,六类疾病症候群,九大治疗方法。
一、三部的划分1、表部系统:凡是和空气直接接触的部位都属于表。
《内经》曰:“肺与皮毛相表里。
”故肌表和肺系均属表部的范畴,完成呼吸功能,以通天。
2、里部系统:凡与饮食物接触并行消化、吸收、排泄的部位都属里,即《伤寒论》所称之“胃家”,以通地。
3、半表半里系统:介于表里之间的部位,即半表半里,实则是与血液接触的部位,包括整个循环系统,心为之主,以通人。
二、六证的确立疾病的属性不外阴阳两类:依对立统一法则,把正胜于邪的实热、亢奋、进行性症候群的统称为阳性病,把邪盛正衰的虚寒,抑制、退行性的症候群统称为阴性病。
《伤寒论》将其命名为:表部的太阳证、厥阴证,里部的阳明证,太阴证,半表半里部的少阳证,少阴证。
1、六病提纲及其证治(1)太阳证根据《伤寒论》第1条的太阳病提纲,并参考第7条:“病有发病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太阳证应有发热,且以“恶寒发热”为特征。
因表部以自汗为虚,无汗为实,且结合第31条看,补入“无汗”。
又因“肺与皮毛相表里”,“温邪上爱,首先犯肺”,所以肺系咳喘之症当列入主症为妥,但因咳喘未必人人皆见,故冠以一“或”字。
这样太阳证的提纲修改为:“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或咳喘。
”太阳证之治,当辛凉解表。
过去以麻黄汤、桂枝汤为其主方,但是以热治热,犹抱薪救火。
麻黄、桂枝汤证只是太阳病的一种证型,而非太阳证。
通过多年实践,以葛根合麻杏石甘汤作为太阳证的主方,命名为“葛根麻黄汤”,方中葛根辛凉以散太阳之热,麻黄辛温以驱太阳之实,余药清热宣肺止咳平喘以解表部之实热。
(2)厥阴证素以第326条为提纲,从原文看,“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均属里部症候。
第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三部六病学说对糖尿病的辨证论治
三部六病学说对糖尿病的辨证论治三部六病学说把人体分为三个系统,表部、里部、枢部。
表部与空气接触,吸氧排二氧化碳,完成气体交换;里部与饮食物接触,摄取水谷精微,排泄糟粕:枢部与血液接触,完成人体的血液循环和人体细胞自身代谢。
三部发生病变,依据对立统一法则,非阴即阳,在表部形成表阳病和表阴病,在里部形成里阳病和里阴病,在枢部形成枢阳病和枢阴病。
在本学术思想指导下,笔者对糖尿病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组方原则进行了探讨,通过临床近百例的分期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一糖尿病的病因、病机三部六病学说认为,糖尿病是在遗传因素的前提下,以自身免疫功能下降和长期不良情绪影响下而致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同时,以大脑下丘脑及垂体气化功能不足为内因,加之感染、饮食以及医源性的诱发而导致的气机不畅,精、血、津、液气化功能失调,多处脏腑功能受损的糖代谢失常的整体局部相关病变。
气血的正常运行依赖于它的升、降、聚、散四种功能的和谐。
如果气血的功能发生病变,机体则表现出四种病理反应——阳亢、气郁、血乱、痰凝,从而成为引发各种疾病的内在原因和病理基础。
二辨证分型刘绍武老师通过60余年的临床探索,经过千万病例的反复验证,找到了诊断整体气血功能失调的客观指标——四脉证。
1.上鱼际脉证寸口脉越过腕横纹,甚者脉充皮下,可见其搏动,直达手掌大鱼际。
疾病应变态势呈现阳亢性病理反应,多为交感神经功能亢奋,病位在头胸。
传统中医称之为“肝阳上亢”,治疗大法为平亢潜阳,我们方选调神汤。
糖尿病初期多见上鱼际脉,属“上消”范畴。
症见:口渴引饮,消谷善饥,饮一溲一,形体渐瘦,舌红而燥,脉滑数或洪大。
本型病程持续短,患病年龄小,一般多在二年以内,以40岁以下居多,胰岛素均值与血糖均值呈正相关,合并症少而轻。
2.聚关脉证寸口脉关部独大,甚者如豆状,搏动明显,高出皮肤,寸尺俱弱,故称聚关脉。
其多与迷走神经兴奋有关,疾病应变态势呈现阴性病理反应,病位多在横膈以下,肚脐以上的胸胁部位,包括肝、胆、脾、胰、胃、肠等脏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马文辉第一篇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学术渊源与三部的划分三部六病学说是中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刘绍武先生(1907-2004)多年研习《伤寒论》后提出的崭新学说。
该学说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形成了一套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完整体系。
他来源于《伤寒论》,又是对《伤寒论》的继承和发挥。
马文辉系刘绍武先生弟子,三部六病医学流派学科带头人,第二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承担多项省级和国家级课题,培训基层医生千余名,编写了以《刘绍武讲评〈伤寒杂病论〉》和《刘绍武三部六病传讲录》为代表的多部学术著作,发表了以《古天文历法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思辨框架》、《〈伤寒论〉的三部定位和六病辨证》等为代表的专业论文四十余篇,研制开发了皮康合剂等六类制剂品种。
三部六病学说依据人体可区分为整体、系统、局部组织器官三个层次,逐渐形成了整体气血论、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局部证治观三部分内容,其中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是三部六病学说的主体部分。
本系列的前半部分着重讨论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整体气血论将在本系列稍后篇章中详细论述,局部证治观由于体系庞大,内容丰富,限于篇幅,不能尽述,故在本系列最后篇章中举具体疾病为例加以论述,以呈现其基本面貌。
一、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学术渊源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是以《伤寒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伤寒论》的哲学思想源于《周易》“一分为二”和“一分为三”的思想;《伤寒论》受《内经》影响也很深,但并非借鉴了其经络思想,而是取法于《素问?阴阳离合论》中“开阖枢”的思想。
《周易》“一分为二”的阴阳属性论是《伤寒论》辨证分型的总纲。
一分为二、阴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宇宙间的普遍法则,《伤寒论》把这种阴阳属性论引入了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同时把抽象的哲学阴阳变为具体的医学阴阳。
《周易》“一分为三”的三极结构论是《伤寒论》辨证定位的基础。
三极上中下,三才天地人,三极和三才是《周易》结构层次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结构是功能之本,无结构也就无功能,离开了三极结构,阴阳将无所依托,不复存在。
《伤寒论》把三极思想引入辨证论治后,即形成了“三部”的概念。
《周易》的“三极六爻”思想是《伤寒论》“三部六病”的渊源。
六爻是卦的基本单位,是结构和功能的高度统一。
《伤寒论》把“三极六爻”思想引入辨证后,就形成了“三部六病”的辨证方法。
三部为表部、里部、枢部(亦称半表半里部);六病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三部之中发生病变,兼三部而两之,故成六病。
《内经》中的“三阴三阳”有多种含义,大家较为熟悉的是其作为经络命名时的含义。
经络之阴阳由络属脏腑及循行部位所决定,在表在外者属阳,在里在内者属阴。
十二经络发生病变后临床表现多为线型分布,或反应于所络属的脏腑。
《伤寒论》六病的命名与《内经》十二经脉不属于同一个概念范畴。
六病取法于《素问?阴阳离合论》之“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的阴阳论述,所以表阳为开,表阴为阖,里阳为阖,里阴为开,一开一合,对立互根;半表半里居中为枢。
三部阴阳开合失常,就会出现六病。
三部是对机体结构层次的划分,六病是三部之中所发生的病理性反应。
六病的阴阳是用以说明疾病的时间、空间、属性。
二、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中三部的划分人体结构虽然复杂,但均可以抽象为暴露于自然界的表部,包裹在内的里部,介于两者之间的枢部(亦称半表半里部)。
在人体这个圆筒结构内,装填着担负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系统、器官和组织。
1.表部人体中与外界相接触的部分和支撑机体的躯壳框架为表部。
表部以肺脏为主导,在动物进化过程中,肺脏逐渐取代了皮肤呼吸的功能,肺与皮毛关系密切,功能相连。
因此,皮肤、运动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外周神经等属于表部范畴。
表部的功能是适应环境,并与之发生密切关系,以完成呼吸、运动、体温调节和与外界的信息互换。
2.里部人体中和饮食物相接触的部分为里部。
在人体,上自口腔,下至肛门,以平滑肌组织为主形成了一条粗细不匀、弯曲缠绕的管道,构成了有机的里部系统,这其中胃承担着“主受纳”的功能,在饮食物的传输方面起主导作用。
《伤寒论》中用“胃家”代表胃、小肠、大肠等腑系统;小肠承担着“主运化”的功能,小肠将经过胃初步腐熟的食糜充分消化、吸收,使水谷精微进入体内。
因此,里部的功能是适应饮食,完成水谷和水液的摄取、消化、吸收、排泄。
3.枢部人体中通过大血管与心脏相连的部分为枢部。
枢部以心为主导,表部吸入的清气和里部吸收的水谷精微注于心,合化为赤而变成新鲜血液。
血液在心脏的推动下,环周不休,营养周身,人体中任何一处都要受血液的灌注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血液无处不到,是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中枢神经、心、肝、胰、脾、肺、肾、内分泌腺体等内脏都属于枢部的范畴。
枢部横跨表里二部,其功能是沟通表里内外,因此枢部又叫半表半里部。
4.表部、里部、枢部共同构成有机的整体表部、里部、枢部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每一部都不能离开整体而单独存在。
表部与空气接触,吸清吐浊,完成气体交换;里部与饮食物接触,运化水谷,完成营养物质的吸收和糟粕的排泄;由表部摄取的清气和里部摄取的水谷精微,在体内通过一系列的生化过程形成血液。
血液的循环,沟通了表里,形成了枢部(半表半里部),初步达成了机体的完整和统一。
肺脏既是表部的主导器官,又是枢部的重要器官,因为在肺脏的终末结构肺泡的两边,一边是外界的空气,另一边是川流的血液,肺脏通过其特有的结构将外界与血液联系起来,血气屏障是血气交换的通路和场所,因此肺脏具有二相性,为表部与枢部的中介脏器。
肝脏和胰脏既是里部的重要器官,又是枢部的重要器官,肝脏和胰脏是体内第一和第二大消化腺,其分泌的胆汁、胰液、多种激素和酶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关系密切,里部吸收的水谷精微也均需通过肝脏进入体循环,血食屏障是血食交换的通路和场所,因此肝脏和胰脏具有二相性,为里部与枢部的中介脏器;肾脏是枢部的重要器官,通过血尿屏障调节血水关系,主管水液代谢的调节,表部通过汗液,里部通过大便亦参与水液调节,因此肾脏为表里二部的中介脏器。
心脏是枢部的主导器官,心主血脉,血走全身,三部的相互联系要通过枢部完成,心脏为三部的中介脏器。
当体内各部分处于阴平阳秘的状态时,正常的生理功能得以发挥。
当体内任意一部分出现偏盛偏衰的状况时,就会发生各种疾病。
当机体各部出现实性或热性改变时,会发生三阳证(表阳证、里阳证、枢阳证);出现虚性或寒性改变时,会发生三阴证(表阴证、里阴证、枢阴证)。
三阳证和三阴证是体内矛盾相互对立的结果,有时阳性和阴性的表现会因一定的条件,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使得疾病只表现出所在部位的部性,而呈现出非寒非热非虚非实的混合性,这种状态称为“部证”。
三阴三阳证和每部的部证均对应一种治疗方法,以下三篇将详细论述三部六证九治法。
思考题:1.三部六病学说分为哪三部分?其划分依据是什么?2.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中的“三部”分别指什么?“六病”分别指什么?“三部”的范畴各是什么?“三部”各有什么功能?第二篇三部六病表部证的证治根据矛盾对立统一的原则,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可能会发生对立性的反应,也可能会发生统一性的反应。
当发生对立性反应时,机体会出现阳性和阴性两种变化,三部会出现六类不同的证候群,即六证;当发生统一性反应时,机体会出现只表现出病变所在部位的部性而寒热虚实属性并不明显的证候群,即三部的部证。
本篇主要探讨表部表阳证、表阴证和表部部证的证治。
以后两篇将分别讨论里部和枢部疾病的证治。
任何一种疾病都有其独特的证候,称为纲领证,亦称主证。
纲领证中有的证候是疾病主要矛盾的暴露,对诊断起决定作用,称为核心证。
纲领证之外,往往还有许多其他证候,称为一般证。
诸多证候中核心证是主导,无此证则诊断不能成立;纲领证是疾病诸多证候的重要代表,是伴随核心证而存在的。
因此,临床辨证只要有核心证,即可确诊。
如果纲领证俱在,则诊断更为全面。
三部六病针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病证的表现形式形成了两大疗法,一是当机体出现对抗性的疾病应变态势,表现为大热、大寒、大虚、大实之证时,采用对抗的方法,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泄之,称为纠偏疗法;一是当机体出现非对抗性的疾病应变态势,表现为非寒非热非虚非实的阴阳错杂之证时,采用非对抗的方法,平和阴阳,调畅气血,协调机能,称为协调疗法。
六证为机体出现对抗性的疾病应变态势,故治疗六证选用纠偏疗法;三部的部证为机体出现非对抗性的疾病应变态势,故治疗三部部证选用协调疗法。
一、表阳证的证治核心证:头项强痛。
纲领证:头项强痛,发热恶寒,脉浮,或咳喘。
诊断部位:头部。
治则:汗法,辛凉解表。
主方:葛根麻黄汤(即麻杏甘石汤加葛根):葛根30g、麻黄10g、杏仁15g、石膏30g、甘草10g。
主药:葛根。
副主药:麻黄。
表阳证的主证根据《伤寒论》第1条、第7条、第31条选出。
头为诸阳之会,邪气侵袭肌表,首先表现在头面,故头项强痛为表阳证的核心证。
表阳证为表部的实热证,阳证必发热,表阳证的发热当为发热恶寒并见;自汗为表虚,无汗为表实,故表阳证当有无汗;肺与皮毛相表里,故表阳证当有咳喘,但咳喘未必人人皆见,故为或然证。
从体内驱除病邪有三条途径:分别为发汗、利小便、通大便。
表阳证部位在表,病性属热,故治疗宜用汗法,辛凉解表。
因第31条项背强几几与第1条头项强痛性质相同,强度不同,故借第31条葛根汤中之葛根做主药,与辛凉剂麻杏石甘汤组成表阳证主方葛根麻黄汤。
葛根麻黄汤中,葛根性凉,既可发汗解表,又能清热生津为主药;麻黄发汗力强,驱邪外出为副主药;石膏清热解表,可限制麻黄之过汗;麻黄佐杏仁,可宣降肺气以定喘;甘草可安胃和中。
[医案举例]温某,男,48岁。
1973年9月下旬,因事夜出,时届中秋,深夜已凉,着衣单薄,次日遂发热恶寒,咳嗽无汗,头痛体痛。
诊其脉浮而数,苔薄而白,舌尖红,为表阳证,与葛根麻黄汤1剂,服药后一刻钟,觉周身发热,继而汗出,约2时许,汗止热除。
一夜安睡,病即霍然。
(马文辉.刘绍武三部六病传讲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05.)二、表阴证的证治核心证:手足逆冷。
纲领证:手足逆冷,脉细,肢节痹痛。
诊断部位:四末。
治则:温通法,温通血脉。
主方:当归桂枝汤(即当归四逆汤):当归15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10g、细辛5g、通草10g、大枣10枚。
主药:当归。
副主药:桂枝。
表阴证的主证根据《伤寒论》第337条、第351条选出。
手足距离心脏最远,表部虚寒时,手足逆冷首先出现,故手足逆冷为表阴证的核心证。
表虚气血周流不畅,故脉细;气血循行不利,不通则痛,故肢节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