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包容性发展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2五心得体会
学习“十二五”规划心得体会明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认真落实“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这个新的起点上,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广大党员需要认真思考一个问题:做好相关准备了吗?首先是思想准备。
做好思想准备,最重要的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
有了正确的理念,我们才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始终保持正确方向,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次是知识准备。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重要任务,应当看到,这其中的每一项任务都是极其复杂艰巨的,都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
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停留在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上,而应按照中央关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自觉地加强学习、抓紧学习,掌握完成任务需要的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游刃有余,牢牢掌握主动权。
再次是工作准备。
为了保持工作的连续性,我们还应做好必要的工作准备,实现两个五年规划的有序衔接。
比如在改革方面,“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形成新形势下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为深化改革探求出路、寻找办法中国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五中全会将集中讨论审议“十二五”规划建议,勾勒出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此前的2010年9月16日,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的致辞中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长”的概念。
这一包含“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等深意的新概念,是否会如某些观察家的预测,被写入“十二五”规划,也颇为引人注目。
包容性增长概念及实现途径
包容性增长概念及实现途径包容性增长((inclusivegrowth)是2007年由亚行提出并逐渐完善的一个概念。
2010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第五届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倡导实现包容性增长,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包容性增长这一新理念的提出,将会对未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包容性增长的涵义包容性增长提出后,尤其是胡锦涛主席的讲话发表后,在理论界引起了热议,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包容性增长的涵义作了诠释。
华东科技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建华认为:“包容性增长就是在机会平等基础上的增长。
就一国而言,包容性增长既要强调为所有人创造机会,又要让所有人获得机会。
”①黄铁苗认为:“包容性增长,是指人类在和谐精神的指引下,不同体制、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地区、民族,在促进人类进步的活动中,能够相容、相生、相协,以实现共赢共享的发展。
”②冷淑莲认为:“包容性增长彰显的是民本情怀,弘扬的是社会包容,追求的是社会和谐。
”③陆岷峰、张惠认为:“包容性增长强调经济增长可共享、可包容、可调节,是世界共同的价值观与发展目标。
”④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王领教授认为:“包容性增长。
必须强调两个方面,即参与和共享,这也是社会包容的基本含义。
”⑤包容性增长是在公平的基础上,由大多数成员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从而推动社会科学文明协调和谐发展的增长。
包容性增长作为一个还在逐步完善的概念,目前在理论界还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解释。
从包容性增长提出的背景和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看,我认为包容性增长的涵义主要应该包括: 1.包容性增长是一种公平共享的增长,既要让社会绝大多数成员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又要让社会绝大多数成员公平合理地享受经济增长的成果,让经济增长的成果公平地包容社会绝大多数成员。
2.包容性增长是一种协调和谐的增长。
协调增长表现为:区域经济的增长要协调.发达地区的增长要包容不发达地区的增长;城乡经济的增长要协调,城市的增长要包容农村的增长;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要协调,经济的增长要能够包容环境的改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要协调,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要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五大发展理念看法
形式与政策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学号:1406170079班级:机械二班姓名:霍新宇对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看法即将开启的“十三五”规划,既是到2020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的5年规划,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首个五年规划。
全会及其通过的《建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描绘出新蓝图。
新的目标:保持中高速,实现全脱贫发展是硬道理。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但发展环境发生变化,各种风险和挑战将不断增多。
为此,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经济方面,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实现“两个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民生方面,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体制机制方面,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这使得全面小康的内涵更加清晰、全面和具体,是一个更高水平的发展目标。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全会强调,如期实现目标必须遵循“六个坚持”,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
更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强调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这五大理念深刻总结了中国实践的宝贵经验,充分体现了时代的新趋势、新特点,核心和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创新发展: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已走上全面创新之路。
当前,我国经济正在逐步从传统的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更多的依靠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质量,必须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强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机融合,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五大特征与五大途径
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五大特征与五大途径作者:冯俏彬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8年第1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五大特征第三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增加。
产业经济学告诉我们,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形态上呈现出从低级向中级、高级不断攀升的特征,这是产业演变的自然规律。
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各项指标都呈现出转型升级的明显信号,第三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达到50.6%。
近两年来,这一趋势仍然处于稳步增长之中,据有关部门测算,2017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9%。
从未来看,随着产业分工的深化特别是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加深,我国服务业还将迎来快速发展、深度发展的时期。
这表明,推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应当是其中一个主要的着力点。
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年均增速达到9.8%,被誉为经济发展史上难得一见的增长奇观。
但总体而言,我国过去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建立在要素大量投入、粗放使用的基础之上,为此所付出的环境、资源、生态、社会代价十分沉重,可持续性堪忧。
推动我国经济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就是要进一步树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力量”“技术进步是经济繁荣的根源”的理念,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破除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员流动的障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努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特别是要抓住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抓住未来二三十年间互联网对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进行全方位改造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爆发性增长可能性,推动我国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
吉林省普通高中联合体2022高二政治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吉林省普通高中联合体2022高二政治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答题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
2.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3.考生作答时务必将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将非选择题答案用0.5毫米黑色的签字笔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4.考试完成后,将答题卡上交,其它试卷考生自己留存。
第Ⅰ卷 (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正确的是()A.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B. 哲学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总和C. 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D.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中国科考船“蛟龙”号下潜最大深度达到 5268 米。
通过海下多个小时的工作, 科研工作者发现了多种海底生物,并测算出结核覆盖率约为 50%,验证了世界的物质性。
“蛟龙”下潜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再次证明()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②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④哲学源于追问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的不同回答C. 重视物质生活还是重视精神生活D.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又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4.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①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②自然界由数目不同、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③气者,理之依也④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A.③→④→② B.②→③→④ C. ②→①→③ D.③→②→④5.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于2022年8月13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
大会公告指出:“围绕学以成人的主题,着重开拓人的多重维度,并探究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拓宽哲学领域,回应当代新涌现出的各类全球性议题;哲学家应与其他人文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者在一起,在经济、社会、政治和等领域,在多元化文化和各类传统之间,进行相辅相成的合作与互动。
包容性发展——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益 。具体到现实 中必须把握三条 : 1从 交流 的 包容度 看 : 调在尊重 各 国主权 和发展模式 的 . 强 前提下 , 世界范 围内平 等地实现经济 、 在 政治 、 文化等方 面交往 与交流 。 2从制 度的 包容度 看 : . 强调在所 构建 的国际经济政 治文化 秩序 中, 规则 的公平 合理与共 同遵守 。 3从 共 同利益 实现的 包容度 看 : . 强调各 国在经济政 治文化 的交流过 程中求 同存异 , 以实 现世 界最大多数人 民根本 利益为
目的。
国应少对 抗 、 多对话 、 沟通 , 多 减少傲 慢和偏见 , 国要 承担共 各 同但有 区别 的责任 , 承担 与 自身发展水平 以及经 济实力相一致 的国际义务 。 坚决反对一些发达 国家 的人鼓噪 中国等新兴经济 体必须承担更 大的 “ 国际责任 ” ,以借机推诿 自身应承担 的责
互渗透 与融合及不 同文明的全球整合 ; 是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在 坏 。 3权 力集 中在 几乎不受任何监督控制 的少数 几个经济单位 . 时间 和空 间维度上 的全球扩散 ; 是人类 利用高科技成果 进行 的 手 里。国家权力受到全球 和地 区机 构及 其规则 的限制 , 正从 政 全球信息传 递和交 流与构建 。全球 化的本质是 流动的现代性 。 治家 手中转 向董事会会 议室 。现今 , 世界 5 0家公 司操 纵着全 0 随着各 国经济联 系 日益一体化 , 尤其是 金融市场一体化 程度不 / 国民生产 总值 和 3 3的 / 4的全球 贸易。2 0 0 8年爆发 的金融 断加深 ; 全球 网络 、 和技术联 系 日益一体化 , 信息 尤其是 技术标 球 1 危机恰好体现 了“ 华尔街 ” 监督权力” 对“ 的绑架 。 准一体化 水平不断 提高 ; 全球 自然灾难 和核扩散影 响 日益一体 可见 ,全球化 以来贫富不均现象在全球范围总体恶化加剧 化, 尤其是透明度一体 化程度不断 上升 ,1 [ 1 全球化 已成 为当今时
新十二五计划
在过去的2010年中,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导向型行业的影响已经凸显出来,服装、玩具、机电类产品的出口形势越来越严峻。如果资本项目在“十二五”期间完全放开的话,人民币将会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这是大学生就业在“十二五”期间面临的一个较大挑战。
在过去的2010年中,富士康跳楼事件、南海本田罢工事件等从不同侧面说明了当今劳动关系的复杂性。在“十二五”期间,诸如此类的事件可能还会发生,建设和谐劳动关系的任务非常艰巨,政府、工会和企业都会加大对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如劳动关系专业、民法专业,等等。
经济发展转型亟需大学生提升竞争力
第一,发展低碳经济会影响某些传统行业的规模扩张,进而影响这些行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到,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在“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将会是某些国家部门的工作重点,很多小规模的煤厂、电厂、水泥厂、造纸厂等将会被关停。这将加重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中国社会经济未来五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次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包容性增长” ,是对未来 5 年、10 年乃至更长时 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次定调。发改委国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认为, “十二五”时期国家会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资扶持政策。 我们关注经济发展方式,为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新变化,保 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和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的战 略目标,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整体转型。因此,加快经济 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所面临的最重大的任务。我们知道过 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一些专家认为,“十一五”期间,党和国家在统筹国 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背景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大 幅提升,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 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庆典、 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 高度重视民生、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取得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 胜利。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 2020 年完成这个目标,目前已经‘赛程过 半’‘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 , 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 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 风险挑战。 我们作为共产党的后备军,应时刻关注党的方针路线,坚决执行,同时向大 家宣传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内容,让大家了解会议的议程。同时认真学习,了解会 议主要内容,快速提升自己。当然,在学习、国家时事政治、自身素质的提高等 各方面,我还存在很多不足,希望党支部能够多多关注我的成长和努力,并给予 提醒和帮助和考验。相信通过我的努力和党支部的帮助和考验,我会在各方面都 有所进步。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将牢牢记住自身使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 继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服务他人的能力,为建设幸福校园尽自己一份力量。
论我国经济社会包容性发展
论我国经济社会包容性发展摘要:包容性发展作为一种发展理念是对传统发展观的丰富性发展,体现了当代社会对发展公平性要求和发展价值的主导取向新的定位,作为一种发展的价值取向是对以往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进一步扩展,强调发展主体的多元性和发展内容的丰富性和非排斥性,发展主体之间以及发展主体在发展起点、发展过程、发展结果的平等性与公平性。
从发展的重点来看,包容性发展特别强调社会各阶层尤其是社会底层阶层平等的参与发展过程和分享发展成果,是面向大众的发展。
关键词:包容性发展公平发展大众参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分享发展成果十二五规划纲要包容性发展作为一种发展理念是对传统发展观的丰富性发展,体现了当代社会对发展公平性要求和发展价值的主导取向新的定位,作为一种具有新的价值取向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是对以往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发展主体的多元性和发展内容的丰富性、兼容性,非排斥性,强调发展主体之间以及发展主体在发展起点、发展过程、发展结果的平等性与公平性。
从发展主体所包含的主要对象来看,既包括自然,也包括社会以及人本身,包容性发展也就是关于自然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及其内在关联性。
从发展地域联系来看,既包括国内的发展也包括国际的发展。
从发展的重点来看,包容性发展特别强调社会各阶层都要平等的参与发展过程和分享发展成果,关注社会底层阶层的参与发展,尤其是关注弱势群体的参与发展问题。
包容性发展是面向和惠及大众的平等的公平公正的发展。
人类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无不存在包容性问题,但不都属于包容性发展的内容,包容性发展只是包容性问题中的一部分。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价值取向,是对“分配与增长并重”和“满足人类基本需要”这一为发展经济学所认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价值取向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从其内容来看,包容性发展蕴含自然、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和人自身等各方面兼容性发展协调发展等十分丰富的内容,而这些领域中又都包含各自具体的包容性发展问题。
包容性增长:我国开放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贸 易 自由化 、推 进 全 球 多边 合 作 、构 建 新 兴 经 济体 间 的新 型伙 伴 关 系三 方面 。
【 关键词】 包容性增长 后 危机 时代
开放 经济
【 中图分类号】F 2 10
/
I
T E RTC L O I N 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研 究 H O E I 。 Z 。 A H RO
、
、
置 /
社会发展机会两个层面 ,个人发展机会包括个人受 教
果均等 ,往往结果公 平表现 为合理差距的存在。公平 各环节相互联系 ,起点公平 和过程公平必然导致结果 公平 。但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不等 于结果均等 ,两个
环节公平而导致 的结果差距 往往是 当前公平观可接受
育机会 和医疗保健机会 ;社会发展机会则包括就业机
会 、政治参 与机会等 内容 。为 了保障公平的实现 ,必
须从系统观视角构建公平保 障机制 ,包括公平 内容和
公平环节两个方位。
的 ,相 反 ,起点和过程不公平而导致 的不合理差距却
是必须摒弃的。
国摆脱危机 的唯一 出路 ,为此 ,我 国应 当更加强调构
国开放经济发展 的有效路径选择 。
一
、
我 国实现 包容 性增 长的 国 内践行 路径
我国推进包容性增长的国内践行路径有三 ,即: 路径之一 :转 变经济增长方式 ,实现经济平稳 可 持续发展 我 国实现包容性增长 ,应该 以生 产发展 、生活富
务发 展 、人 才优先 、以用 为本 、创 新机 制 、高端 引 领 、整体开发 。重点 突出创新 性科技人才和经济社会 各部 门发展所需 的紧缺人才培养和开发 。充分利用 时 代 的机遇 ,积极 引进海外 高尖 人才 ,鼓励外 国留学生 和 国外精英人才 向我国移民和来华就业 ,推动用人机
社会包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社会包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一个社会中,包容是推动社会和谐、稳定以及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社会包容是指一个社会对于各种不同群体和个体的接纳程度。
当一个社会具备较高的包容性时,不同的群体和个体能够相互理解、和谐共处,并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经济增长往往会得到更多的机会和动力。
首先,社会包容能提供一个开放多元的创新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一个包容性较高的社会对于不同意见和观点采取开放的态度,鼓励不同群体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
这样的环境能够激发创新和创造力,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
举个例子,当社会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持开放态度,并且能够容纳他们的观点和想法时,这些人们就能够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观念和思维模式,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其次,社会包容有助于减少社会不平等,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在一个包容性较低的社会中,不同的群体可能面临机会不平等和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从而导致社会不稳定和不公平。
相比之下,一个包容性较高的社会能够消除或减少这些不平等现象,提高整个社会的稳定性和公平性。
当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公平的机会和资源时,他们会更有能力参与经济活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此外,社会包容还能够增强社会凝聚力,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持。
在一个包容性较高的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更加紧密,人们更容易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
这种社会凝聚力能够提高整个社会的合作效率和创造力,为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比如,在一个具有高度社会凝聚力的社会中,人们更愿意相互合作,共同面对挑战,并寻求一起发展的机会,这样的社会更容易实现经济增长。
最后,社会包容对于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也有着重要作用。
在一个包容性较高的社会中,每个人都能够受到公平的对待和尊重,享受到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这种社会环境让人们感到被接纳和重视,从而提高其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而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又将反过来促进个体的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从而为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申论范文:以开放合作之姿走好发展之路3篇
申论范文:以开放合作之姿走好发展之路3篇申论范文:以开放合作之姿走好发展之路1申论范文:以开放合作之姿走好发展之路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经济发展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开放合作成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十四亿人口的大国,也在逐步加强其开放合作,在实践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因此,本文的主旨在于探讨如何以开放合作之姿走好发展之路。
首先,开放合作可以带来资源和技术方面的优势。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经济发展还面临着不少的瓶颈和机遇,例如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等。
因此,它需要依靠外部的资源和技术以推进经济发展。
开放合作可以为我国带来大量的外部资源和技术,进而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例如,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我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投入。
这些投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优势,都可以对我国的经济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推动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不断提高。
其次,开放合作也可以带来远大的市场潜力。
我国拥有巨大的市场规模和潜力,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关注和投资。
这也是推进我国开放合作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开放合作可以促进经济活力的释放,进而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例如,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不断推进两国在贸易、投资、金融、程渠建设等领域的沟通和合作。
这将进一步优化我国与阿拉伯国家的贸易结构,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此外,开放合作也可以促进人才交流和文化融合。
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蕴深厚的大国,其文化和人才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影响力。
因此,如何通过开放合作将这些优势和影响力发挥出来,也必须加以重视。
开放合作可以促进技术合作和人才的双向流动,扩大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增强国际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例如,我国与非洲国家合作在贸易、人文交流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合作计划,以推进双方间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合作计划将为中国和非洲之间的文化交流桥梁搭建起一座稳定的长期合作平台。
包容性发展
包容性发展2019年,胡锦涛在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时提出,要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
之后,这一词汇立刻成为我国经济学界和媒体�注的焦点。
今年4月14~16日召开的“2019年博鳌亚洲论坛”更是将主题设定为“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区域内以及全球经济共享发展的愿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论是对于国内经济发展还是对外经济发展,实现内外包容性发展应该成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
包容性发展的实质内涵“包容性发展”的概念最早由亚洲开发银行提出,它是在世界银行早期的“广泛基础的增长”、“对穷人友善的增长”以及“共享式增长”等概念的基础上,完善和发展而形成的世界经济发展主题。
与之前的经济发展概念不同,包容性发展理念强调经济发展不仅要普惠穷困群体,而且要对中产阶级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给予足够的重视。
本质上来说,包容性发展概念是一个操作性的战略方针,其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嬗变。
因此,对这一概念的认识仍然存在诸多模糊的地方。
但是,就现在人们对包容性发展的认识而言,应该对两个层面的问题有正确理解。
首先,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包容性发展并不是通过牺牲经济效率追求社会公平,其实质包含两个层面:从公平角度出发,包容性发展提倡的是所有个体分享参与经济发展和获取经济发展成果的机会;从效率角度出发,包容性发展则暗含了通过社会公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同时,从战略实施覆盖的范围出发,包容性发展是一个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概念,其内涵不仅包括一国国内经济的协调和共享发展,更包括了全球不同地域的个体享有平等的经济参与和自我发展的机会和权利。
为什么我国要实现包容性发展对于我国而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论对于国内经济发展还是对外经济发展,实现内外包容性发展应该成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
首先,实现国内经济均衡协调发展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战略方针,实施了非平衡发展战略,通过战略性产业政策使生产要素向出口部门集聚,快速推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同时推进沿海开放战略,加速释放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潜力,由此创造了30年平均经济增长率接近10%的“中国奇迹”。
新发展理念公务员读本(附正确答案)
新发展理念公务员读本1.关于绿色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2分]A绿色发展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向B绿色发展是人与自然协调共赢的发展路径C绿色发展不会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不断创新D绿色发展要求我们要转变当前经济发展方式正确答案: C2.准确理解共享发展理念的涵,需要处理好共建、共富和共享的关系。
下列关于三者的关系,表述错误的是()。
[2分]A共富是共建和共享的经济指向B共建是共享和共富的前提基础C共享是共建和共富的外延和目标D共富和共享是共建的必然结果正确答案: D3.绿色文化的构建是一场意义深远的全方位的绿色社会革命,下列关于构建绿色文化措施要求不包括()。
[2分]A从社会心理到文化价值观B从管理到体制C从观念到行为D从物质到非物质正确答案: D4.的十六大后,同志多次强调:“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
”他明确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要靠是()。
”[2分]A知识的力量B科技的力量C知识的支持D科技的支持正确答案: B5.创新发展理念涵丰富、外延宽广,其重点任务包括创新理论、创新动力、创新空间、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制度等几个重要方面。
下列关于创新空间的说确的是()。
[2分]A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夯实创新基础B拓展产业发展空间赢得创新优势C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做实创新支撑D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夯实创新基础正确答案: C6.关于同志关于创新发展的论述,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2分]A同志是在党的十七大后,对创新有了多次论述B同志是在党的十六大后,对创新有了多次论述C同志没有对创新发展做出过论述,这是同志的首创D同志是在党的十八大后,对创新有了多次论述正确答案: B7.关于共享的发展理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2分]A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B共享发展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C共享发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和共产党的宗旨D共享发展理念是我们党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经验的首创正确答案: D8.追求全面开放是提高开放水平的必然。
社会包容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社会包容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社会变革的加剧,社会包容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愈发紧密。
社会包容性的经济发展是一个多元和可持续的过程,它旨在解决社会不公平现象,并确保经济增长的长期可持续性。
本文将探讨社会包容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首先,社会包容是指每个人都能够公平平等地参与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能力。
社会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消除贫困和减少社会不平等。
经济发展是实现社会包容的基础。
通过创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和改善社会福利,经济发展可以帮助人们摆脱贫困,提高生活水平。
然而,经济发展本身并不一定能够实现社会包容。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并没有带来真正的社会包容,反而加剧了社会不平等。
以下是一些导致社会不包容的因素:首先,教育不公平是导致社会不平等的主要原因之一。
虽然教育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但在一些地区,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公平。
这使得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不平等的鸿沟。
其次,就业机会的不平等也是导致社会不平等的重要因素。
在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就业机会的分配非常不平衡。
缺乏就业机会使得一部分人无法脱离贫困,同时也限制了他们的社会参与能力。
除此之外,社会不包容还与种族、性别和年龄歧视等因素有关。
在一些社会中,特定的群体面临着经济、政治和社会参与的限制。
这种歧视导致社会不平等的加剧,阻碍了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为了实现社会包容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第一,扩大教育机会,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通过提供良好的教育,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孩子,可以打破贫困的循环,并提高他们在经济和社会中的参与能力。
第二,促进就业机会的平等分配。
政府应该采取措施鼓励私人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特别是为贫困和弱势群体创造机会。
此外,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也是提高就业机会平等性的重要手段。
社会包容性对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作用
社会包容性对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作用社会包容性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社会包容性是指一个社会对各种不同群体的包容和接纳程度。
一个拥有高度社会包容性的社会能够有效地解决社会矛盾、减少不公平现象,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探讨社会包容性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首先,社会包容性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一个包容性社会能够兼容并蓄各个群体之间的差异,减少社会冲突和不稳定因素的产生。
例如,无论是种族、性别、宗教还是文化差异,一个包容性的社会都能为不同群体提供相应的平等机会和权益保护,从而加强社会的稳定性和秩序。
其次,社会包容性能够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
一个包容性的社会充分发掘和利用各个群体的潜力,不管其背景或特点如何,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教育、培训和就业机会。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整体的劳动力素质,还有效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此外,社会包容性能够推动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一个包容性的社会鼓励不同群体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各个领域的知识共享和技术创新。
多元化的视角和经验能够激发出更多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包容性也能够确保各个群体的利益得到平衡,防止负面的外部性和资源过度开采。
还有,社会包容性能够推动消费市场的扩大和发展。
一个包容性的社会使得更多人能够获得合理的收入和福利,提高了人口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
这将促使企业调整其产品和服务,更好地适应不同群体的需求,从而推动消费市场的扩大和发展,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作用。
另外,社会包容性有助于提高社会资本和信任度。
在一个包容性的社会,人们更加乐于彼此合作和共享,建立起更密切的社会联系和网络。
这些社会联系对于各类资源的流动和分配非常重要,更有利于企业和个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参与和成功。
此外,社会资本的积累也有助于降低社会的交易成本,增强社会的信任度和合作意愿。
最后,社会包容性有助于建立可持续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
社会包容性对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作用
社会包容性对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作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经济的可持续性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然而,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包容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社会包容性指的是社会对各个群体的包容和关怀程度,即不论个人的种族、性别、年龄、宗教信仰、残疾等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无关的因素如何,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和受益于经济活动和社会服务。
首先,在一个包容性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经济活动。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残疾人还是非残疾人,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获得技能,并参与到劳动力市场中。
一个包容性的劳动力市场意味着没有人会因为个人身份的原因而被剥夺就业的机会。
这不仅对个体来说是一种公平和尊严的体现,也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的发展。
其次,社会包容性对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
在一个包容性的社会中,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为社会创造价值。
这种人才的多样性不仅能够推动创新和创造力的提升,还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研究表明,具有较高的社会包容性的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增长方面表现更为出色。
这是因为社会包容性能够减少经济中的不平等现象,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使创新和企业的多元化发展。
另外,社会包容性也对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具有积极作用。
一个没有社会包容性的社会将面临着各种社会问题,如社会不平等、社会冲突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还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相反,一个具有较高社会包容性的社会将更加稳定,并且能够更好地应对社会挑战,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社会包容性对于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个包容性的社会能够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基本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这种社会关怀和保护不仅有利于社会和谐,还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并为他们提供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力时,经济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社会包容性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社会包容与经济发展
社会包容与经济发展作为一个社会共同体,社会包容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社会包容可以定义为一个社会对不同群体的认同、尊重和接纳程度。
在一个包容性较高的社会中,人们可以不受性别、种族、宗教、经济地位等不同因素的限制,平等地享受社会资源和机会。
社会包容不仅对个人发展至关重要,也对整个社会的繁荣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首先,社会包容对个人发展至关重要。
在一个包容性较高的社会中,个人才能得以充分发展自身的潜力与才干。
无论是哪个群体的个体,他们都有应有的机会去追求教育、职业和人生的理想。
社会包容的背后是机会平等的观念,它能够消除各种歧视,给予每个人在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实现自己的可能性。
只有在一个包容的社会中,人们才能够在公平的起跑线上享受发展的机会。
其次,社会包容对于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在一个包容性较高的社会中,多样性的观点和经验能够刺激创新和创造力的发展。
不同背景的人们带来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这种多元化可以有效地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同时,社会包容还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扩大经济的规模和深度。
包容性较高的社会能够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的存在,让更多的人共享经济发展的红利。
社会包容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一个相对贫困和不平等的社会往往会导致社会紧张和不稳定,从而对经济产生负面的影响。
例如,贫困和不平等可能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进而增加社会动荡和不稳定因素。
这种不稳定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和吸引投资,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相反,一个包容性较高的社会能够减少社会冲突和不稳定因素,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然而,实现社会包容并非易事。
社会包容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努力,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制定公平的法律和政策,确保各个群体都能够平等地享受社会资源和机会。
企业应该采取包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给予每个员工公平的机会和待遇。
个人则应该树立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念。
社会包容性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社会包容性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当今社会,社会包容性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动,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社会包容性的概念指的是社会对各种不同群体的能力,包容和接纳各种不同的背景、信仰、文化、性别和身体条件。
而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会剥夺后代子孙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社会包容性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首先,社会包容性有助于实现经济的公正和平等。
一个社会包容性的社会可以消除或减少不平等的现象,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机会。
当一个社会的机会公平分配,富裕和贫穷之间的差距较小,就可以实现经济的公正和平等。
这有助于避免社会的分化和紧张局势,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社会包容性有助于激发创造力和创新。
一个社会包容性的环境可以容纳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理念,鼓励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当不同的思想和思维方式相互碰撞时,就会激发出新的创意和发展。
一些研究表明,多样化和包容性的团队更有可能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创新。
因此,社会的包容性对于经济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社会包容性可以促进社会的凝聚力和团结。
当一个社会能够包容各种不同的群体和意见时,人们更有可能相互理解和支持。
这有助于构建一个团结和谐的社会,减少社会冲突和紧张。
而团结和谐的社会可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基础。
相反,如果一个社会存在着排斥和歧视,社会矛盾将持续加剧,给经济带来不稳定的不确定性。
此外,社会包容性可以促进人力资本的培养和发展。
一个社会包容性较高的社会,更有可能为所有人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培训机会。
这有助于培养更多的人才,提高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水平。
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如果一个社会存在着教育和机会的不平等现象,将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的不稳定。
最后,社会包容性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可持续性。
一个社会包容性的社会能够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和挑战,减轻负面影响。
当一个社会能够包容和接纳各种不同的群体时,就能够更好地应对经济和环境的变化。
国家公务员最新时事: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国家公务员最新时事: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时事政治:发展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正确认识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需要我们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也要遵循社会规律,实现以人为本的包容性发展。
世间万物,规律支配。
社会运行同样有其规律,是一个客观必然过程。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交织,互为依托,又相互制约。
发展的主体是人,发展的目的是人。
人又是社会之人,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发展,也是社会的发展。
只有遵循社会规律,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协调,坚持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发展进程,共同享有发展成果,实现包容性发展,才能彰显大写的“人”字。
这样的发展才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才是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
遵循社会规律实现包容性发展,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新常态下,我们可以不必纠结于速度,而用更大的精力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发展,让更多的发展成果落实到群众身上。
速度的底线是保证就业、是保证人民生活改善。
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三期叠加,必然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改善民生和社会建设任务十分繁重,更加需要平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
这就要求我们加大改善民生和社会建设力度,化解突出矛盾,为人民办实事,让人民得实惠,不断提高发展的包容性,把发展中的“人”字写得更大,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是促进公平正义的发展。
发展以人为本,发展属于每个人,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打破阶层固化、利益藩篱,让每个人拥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机会,使不同社会群体、市场主体各得其所、各展其能,为发展夯实最广泛、最深厚的社会根基。
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是注重民生改善的发展。
改善民生已取得巨大进步,但还有不少历史欠账和薄弱环节,人们向往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住房、更可靠的社会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现包容性发展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
作者:曾铮时间:2011-04-27 浏览次数:299 次
2010 年,胡锦涛在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时提出,要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
之后,这一词汇立刻成为我国经济学界关注和媒体热炒的焦点,体现出我国对国内经济协调发展的期许。
最近召开的“2011 年博鳌亚洲论坛”更是将主题设定为“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区域内以及全球经济共享发展的愿景。
一、包容性发展的实质内涵
“包容性发展”的概念最早由亚洲开发银行提出,它是在世界银行早期的“广泛基础的增长”、“对穷人友善的增长”以及“共享式增长”等概念的基础上,完善和发展而形成的世界经济发展主题。
与之前的经济发展概念不同,包容性发展理念强调经济发展不仅要普惠穷困群体,而且要对中产阶级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给予足够的重视。
本质上来说,包容性发展概念是一个操作性的战略方针,其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嬗变。
因此,对这一概念的认识仍然存在诸多模糊的地方。
但是,就现在人们对包容性发展的认识而言,必须对两个层面的问题有正确理解。
首先,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包容性发展并不是通过牺牲经济效率追求社会公平,其实质包含两个层面:从公平角度出发,包容性发展提倡的是所有个体分享参与经济发展和获取经济发展成果的机会;从效率角度出发,包容性发展则暗含了通过社会公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同时,从战略实施覆盖的范围出发,包容性发展是一个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概念,其内涵不仅包括一国国内经济的协调和共享发展,更包括了全球不同地域的个体享有平等的经济参与和自我发展的机会和权利。
二、为什么我国要实现包容性发展
对于我国而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论对于国内经济发展还是对外经济发展,实现内外包容性发展应该成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
首先,实现国内经济均衡协调发展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战略方针,实施了非平衡发展战略,通过战略性产业政策使生产要素向出口部门集聚,快速推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同时推进沿海开放战略,加速释放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潜力,由此创造了三十年平均经济增长率接近 10%的“中国奇迹”。
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开始逐步突显出许多负面问题,比如收入分配格局失重、投资消费结构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区域差距扩大等结构性问题层出不穷,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特征。
在这些问题的困扰下,一些学者认为,支撑我国过去三十年经济快速发展的“全球化红利”、“人口红利”、“技术后发红利”以及“体制变革红利”等正面因素正在衰退和消失,按照现有研究所表明的经济发展现实规律,人均 GDP 刚刚超过4000美元的我国很有可能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由此,如何从非平衡和非均衡发展转变为包容性发展,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其次,实现对外经济的包容性发展应该成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战略的核心。
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世界第一大贸易体。
根据世界银行预测,到 2015 年,我国在全球 GDP 中的比重将上升到 16.9%,与美国的差距将缩小到 1.4 个百分点,我国与美国将成为全球经济的两个“极点”。
虽然我国经济的人均相对总量还远远不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但是巨大的绝对经济规模使得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经济影响力开始逐步提升。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必将对全球经济产生更大的影响。
过去三十多年,我国能够轻松享受全球化分工带来的“斯密增长”,但是随着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参与
到全球化进程中来,我国要保留现有的“分工存量”都十分困难,更不要说创造新的生产份额了。
可以预见,我国在仍然没有进入富裕国家行列的情况下将担负更多全球经济协调发展的责任,如何在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分享我国经济发展成果,在一定区域和范围内主导实现包容性发展,将成为未来我国对外经济战略的重要内容。
三、如何实现我国内外经济的包容性发展
针对我国现实面临的内外问题,以包容性发展作为战略导向,应该从多个层次改变过去的内外经济发展战略,从多个层次实现有效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内外经济的协调发展。
国内经济包容性发展要实现三类发展,即个人公平发展、部门协调发展和地区平衡发展。
第一,实现个人公平发展,即实现个人同等参与经济发展进程和平等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首先,要实现经济发展的普惠共享,加快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形成合理的要素报酬机制;并大力实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扩大社保体系的覆盖面。
同时,则要从长远出发,让更多的人自由选择地更好加入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加快发展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使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社会就业和人的自我实现。
第二,实现经济部门间的协调发展,即建立合乎要素结构和持续性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首先,要正确处理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在实现工业内部结构优化的同时,大力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从资金和技术两个方面“反哺”农业,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形成结构合理的三次产业结构。
同时,要加快攀升全球产业链,利用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的附加值,实现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协调发展。
第三,实现地区平衡发展,即实现区域间经济发展机会均等和经济差距缩小。
首先,要消除地区壁垒,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区际产业分工格局,实现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
同时,要逐步缩小不
同地区居民所享受的公共产品的差距,实现各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控制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并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在空间上的协调。
对外经济包容性发展则要实现四类发展,即与发达国家共赢发展、与新兴市场国家协调发展、与资源型国家互补发展、与贫困国家对接发展。
第一,要调整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继续实现共赢发展。
随着外部市场需求难以持续以及一些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以及“扩大出口”等战略的实施,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现行的贸易分工关系和经济交往方式都难以持续。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要实现和发达国家的共赢发展,就必须加强在技术层面的沟通和交流,而不仅仅局限于生产分工,通过扩大从发达国家的商品进口和加快形成国际技术联盟,构建新的互利发展模式。
第二,要积极与新兴市场国家开展紧密合作,实现协调发展。
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在世界 GDP 总量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到 2015 年,新兴经济体在世界 GDP 总量中的比重将突破一半,达到 52%。
我国和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在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上具有某些类似的特征,这就要求必须双方加强协作,争取新兴经济体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携手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国际分工模式,并加强低碳经济领域的合作,构筑协调发展的经济关系。
第三,要加快与资源型国家形成互补经济关系的长效机制,实现互补发展。
从长期来看,全球资源短缺现象将成为常态,资源型国家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将占有极为特殊的地位。
我国要逐步推进与资源型国家建立资源供应的长效机制,并加快“走出去”开发资源的步伐,最终形成与资源型国家的互补发展。
第四,要将对外援助与对外投资结合起来,实现与贫困国家的对接发展。
要积极推进对外援助,并帮助贫困国家加强经济能力建设,提升其自我发展能力,以此为基础加快我国对这些地区的商品出口;同时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配置资源,形成与以非洲国家为代表的贫困国家之间的对接发展。
来源:长策智库[关闭][收藏][打印]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