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发展理论
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渊源、实践及启示
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渊源、实践及启示作者:方巍来源:《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1期摘要:随着我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发展型社会政策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
文章试图在区分产出主义、社会投资和包容性发展等三种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流派的基础上,从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类发展的福祉目标两个方面追踪其发展渊源,评述米奇利的社会发展思想在发展型社会政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探讨各国的实践模式,进而从国内外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发展背景的比较出发,探讨发展型社会政策在中国实现小康社会背景下的发展走向。
关键词:发展型社会政策;生产主义;社会投资;包容性发展中图分类号:C 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3)01000508随着我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发展型社会政策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一些研究纷纷试图以此为视角建立中国的发展型社会政策体系,并借此应对当前我国面临的众多社会问题。
与此同时,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国际影响也不断扩大,其理论研究与实践遍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但是,纵观国内外研究,学术界对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论内涵认识并不统一,对其发展渊源也有不同的看法。
本文试图在概述其理论形态的基础上,追溯其发展渊源,分析各国的实践模式,进而从国内外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演变背景的比较出发,探讨发展型社会政策在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社会背景下的发展走向。
一、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概述尽管作为一种理论形态时间不长,发展型社会政策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广为关注的焦点。
发展型社会政策又可称之为社会发展、发展性福利、社会投资、包容性自由主义和能动国家(enabling state)等[1],由此反映了不同学者对于该理论内容及其实现途径等方面的不同认识。
尽管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千差万别,但是在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发展型社会政策仍然有着共同的地方,那就是高度关注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注重社会政策的经济产出功能。
包容性发展理论
包容性发展理论“包容性”已成为我国新阶段中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政策关键词。
包容性发展要求机会供给、竞争参与及收益分享的有效协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我们也没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中国经济将会停滞不前。
但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拉大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严重问题,突出表现在收入份额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
30年前,我们感叹中国反映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过低,还不到0.3,那是一种不正常的状态。
30年后,我们又进入到了另一种不正常状态,2010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0.5,一跃而成为全球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这种锐变对于形成一个稳定的经济体是极其不利的,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基础结构在这种状态下其实并不稳定。
理论上看,一个国家内部最为稳定的结构被认为是椭圆形的社会阶层结构,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资源性的收入能够很好地补偿低收入群体。
而现在来看,巨大的基尼系数使我们相信中国的社会结构似乎和金字塔模式更为接近。
在金字塔模式下,国家所能获取的资源并不能很好地维系金字塔底部庞大人群的更好的需求,也难以创造足够的机会使金字塔底部人群的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有效的手段推进这种社会结构的变革,促进金字塔底部的人群在不受制度限制的情况下,进入到椭圆形的中部去,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面对的重要课题。
如果单纯依靠政策的补给,显然是力不从心和不可持续的,我们需要的是基于自然生存法则的、能让每一个自由人都有机会受惠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原先的发展模式似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而包容性的发展模式被认为是中国未来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
2009年11月,胡总书记出席新加坡亚太经合组织第17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就世界经济增长发表重要讲话,首次强调了“包容性、可持续、平衡的经济增长”。
简述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简述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VygotskyDevelopmentalTeachingTheory,简称VDT)以“发展性、包容性和文化性”为宗旨,主要由罗伯特赞科夫(Robert Vygotsky)提出。
它是在当时全球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趋势中形成的,意在探索心理发展如何影响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并为教育中心提供书面指导,以帮助学生实现最好的学习效果。
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提出了五条教学原则:一、重视学生之间的交往和相互学习:由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和分享交流,传播知识,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获得对社会的理解与认识。
二、给学生自主的空间:给学生自主行动的自由权,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的能力。
三、在活动中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在上课活动中,教师应适当提供想象空间,同时学生应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创新思维,通过它可以获得更多新鲜的学习经验。
四、倡导深化和反思:学生应吸收、反思和深化全面的知识,而不是转移性地记住一些知识点,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五、通过加强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学生的学习发展应有良好的评价机制,以便对学习过程及效果进行及时的反馈,从而使学生更加注重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成就。
以上是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这五条原则虽然很简单,但它们所做的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不仅让学生的学习越来越深化,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掘自我潜能,学以致用,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最终实现高效而有质量的学习。
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不仅在当时激发了世界教育的活力和激情,而且也指导今天的教育家开展教育实践,让学生能够获得更有效的学习体验。
此外,该理论也创造出了让学生受益匪浅的课程体系,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到学习的愉悦和快乐,更加能够提升学习热情。
总之,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育,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成就,是当今教育观念中不可或缺的教学理论之一。
包容性增长概念及实现途径
包容性增长概念及实现途径包容性增长((inclusivegrowth)是2007年由亚行提出并逐渐完善的一个概念。
2010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第五届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倡导实现包容性增长,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包容性增长这一新理念的提出,将会对未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包容性增长的涵义包容性增长提出后,尤其是胡锦涛主席的讲话发表后,在理论界引起了热议,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包容性增长的涵义作了诠释。
华东科技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建华认为:“包容性增长就是在机会平等基础上的增长。
就一国而言,包容性增长既要强调为所有人创造机会,又要让所有人获得机会。
”①黄铁苗认为:“包容性增长,是指人类在和谐精神的指引下,不同体制、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地区、民族,在促进人类进步的活动中,能够相容、相生、相协,以实现共赢共享的发展。
”②冷淑莲认为:“包容性增长彰显的是民本情怀,弘扬的是社会包容,追求的是社会和谐。
”③陆岷峰、张惠认为:“包容性增长强调经济增长可共享、可包容、可调节,是世界共同的价值观与发展目标。
”④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王领教授认为:“包容性增长。
必须强调两个方面,即参与和共享,这也是社会包容的基本含义。
”⑤包容性增长是在公平的基础上,由大多数成员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从而推动社会科学文明协调和谐发展的增长。
包容性增长作为一个还在逐步完善的概念,目前在理论界还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解释。
从包容性增长提出的背景和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看,我认为包容性增长的涵义主要应该包括: 1.包容性增长是一种公平共享的增长,既要让社会绝大多数成员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又要让社会绝大多数成员公平合理地享受经济增长的成果,让经济增长的成果公平地包容社会绝大多数成员。
2.包容性增长是一种协调和谐的增长。
协调增长表现为:区域经济的增长要协调.发达地区的增长要包容不发达地区的增长;城乡经济的增长要协调,城市的增长要包容农村的增长;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要协调,经济的增长要能够包容环境的改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要协调,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要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金融发展与包容性增长理论
中国金融发展与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分析王启利(兰州商学院金融学院甘肃兰州730020)摘要:本文根据中国金融发展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理论分析了中国金融发展与包容性增长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为了促进社会和谐,从金融发展的角度给出具体建议。
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发展使得国民收入差距显著增加,所以要使中国金融发展改善收入分配状况从而使全体人民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就必须:降低市场主体进入金融市场门槛;进一步调节收入分配;大力发展微型金融机构;扩大教育的覆盖面以增加收入者的人力资本。
关键词:金融发展、收入差距、包容性增长、小额信贷一、引言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近年的文献中得到了大量讨论。
但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及包容性增长之间的关系,却鲜有文献涉及,尤其是包容性增长这一新概念,它的含义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
包容性增长包括以下一些要素:让更多的人享受经济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加强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力建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等。
关于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三者之间的关系,Greenwood 和Jovanovic(1990)在一个动态模型中曾进行过讨论,并认为当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存在正向作用时,金融发展将会扩大收入差距,但随着经济增长而带动的收入增长,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入金融市场(由于进入成本是固定的),金融发展将逐渐有利于收入差距的缩小,即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倒“U”型曲线的轨迹。
Galor 和Zeira (1993)、Banerjee和Newman (1993)构造的理论模型则表明,在金融市场初始状态,即不完善的情况下,初始的收入差距并未随着经济增长而缩小。
反之,信贷市场的发展会降低收入差距。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的金融体系影响收入分配机制的基础上,对中国金融发展和包容性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控制其他因素(例如农村改革的进展、对外开放程度等)后,金融发展显著拉大了收入差距。
包容性治理
包容性治理
包容性治理是在社会治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包容性发展理论中“平等”“参与”“共享”理念“嫁接”而成的概念。
包容性治理将包容性发展与社会治理的价值理性与技术理性完美融合,其中,包容性是社会治理的核心价值,其关怀着眼于平等参与、平等对待和平等权利。
包容性治理一方面指包括弱势群体等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够实质性地参与治理过程,并影响与自身相关的决策,另一方面指治理制度和政策是包容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发展的,对所有社会成员而言是可行、负责和回应性的,治理制度与政策能够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并为不同群体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机会,如公正、健康和教育。
浅析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理论与包容性发展
发展观 进一步 丰 富和发 展 了马克 思主 义关 于 社会
发展 的代 价理论 。
再 次 , 出 了扬 弃 代 价 的 正 确 途 径 。 克 思 在 剖 提 马 把社会 历史 发展 与代 价联 系起 来考 察人 类 社会 发展 ,是 马克 思主义研 究 社会 历史 所坚 持 的一 贯方
义 认 为 , 社 会 发 展 代 价 的产 生 和 付 出代 价 又 是 以 历 史 前 进 作 为 - -
就 是包容 性 的发展观 , 是一种 低代 价 的发 展观 , 这 这
一
补 偿 的 。 马 克 思 指 出 :没 有 哪 一 次 巨 大 的 历 史 灾 难 “ 不 是 以 历 史 的 进 步 为 补 偿 的 。” 这 揭 示 了 代 价 是 社
严重 的环境 代价 。
系列消 极后 果 。从代价 的角 度可将 社 会发 展 分为三 种 形 态 : 代 价 的 发 展 、 代 价 的 发 展 、 代 价 的 发 无 高 低
展 。 代 价 的发 展 是 指 在 发 展 过 程 中 , 付 出 任 何 代 无 不
价 的发 展, 是一种 理想 化 的发展 模式 , 实 中是不 这 现 存 在 的。 此, 实 践中只 存在 高代 价和低 代 价两种 因 在
摘
要: 包容性发展进 一步丰富和发展 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 发展 的代 价理论, 出了在我 国社会 经济发展 中 指
走低代 价的发展道路 的一些措施。 容性发展奉行“ 包 以人为本” 的发展理念, 注重效率 与公平的有机结合, 坚持可持续
发 展 的 道路 。
关键词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代价论 ; 包容性发展 文章编号 :7— — 0 1- 0 — (O 10 — 2 — 2 9 8 7 8 72 4 2 3 2 l )3 0 5 0
从包容性增长到包容性创新:看西方包容性理论的发展演进
长, 并最 终 导 致 社 会 和经 济 的 不 可 持续 性 R a u n i —
科 学 基础 和未 来 的发 展趋 势
y a r 等学 者 ( 2 0 1 0 ) 指 出上述 情况 的出 现还 会带 来 一
系 列 问题 , 包括 : 社 会 公 共 制 度有 效 性 的降 低 , 资 源 利用 率 的下 降 , 社 会 凝 聚 力 的丧 失 , 社 会 冲突 的 增
展理论 、 利益相关者理论 、 创新理论对包 容性理 论发 展 的科 学依 托 , 在此 基础 上 , 提 出 了六个未 来 的研 究方 向 , 包
括: 政府 在推动包容性理论发展 中的政策与制度 支持研究 ; 农村等欠发达地 区包 容性社会管 理方 法的创新研 究 ; 中 国社会组织在 推动包容性发展 中的角色和作用研究 : 企业 在推动农 村等欠 发达地 区包容性 发展 中的角色研 究 ; 包 容性理论实践效果 与实践工具的评价研究 : 企业组织 内部的包容性创新理论 的发展研究 。 关键 词 : 包容性增长 ; 包容性发展 ; 包 容性 创新 ; 科学基础 ; 理论演进
国家所 面对 的贫 困化 增 长模式 引起 了很 多学 者 和研 究 组织 的关 注 。 在这 一背 景下 , 包 容性 的新 范式被 提 出来 , 以解决 人 们 的 困 惑 。包 容 性 理论 最 早 起 源 于 权 利贫 困和社会 排斥 理 论 。 1 9 9 0年世 界 银 行 又把 其 扩展 为 “ 广 泛 基 础 的增 长 ” 和 “ 对 穷 人 友 善 的 增 长” 。 亚 洲开 发 银 行 在 世 界 银 行 的理 论 基 础 上 提 出 了包 容性 理论 的核心 在 于全社 会人 类公 平合 理地 分
包容性增长理论下现代企业发展思考
层 面 思 考 自身 问题 , 运 用 包 容 性 思 想
合 理 地 处 理 这 些 问题 , 以 达 到 企 业 内 部 、 企 业 与 社 会 的 包 容 性 增 长 与 和 谐
共 享增长 . .
荚键 词 :包容 性 增 长
发 展
平 等 发展
企 业
譬 蠢 l
2 0 年 , 洲 开 发银 行 在 一份 亚 洲 发 07 亚 展 展 望 报 告 中 提 出 “包 容 性 增 长 ”
企业 与其上 下游合作 企业之间 目前存
在 着较 为 严 重 的 问题 ,大部 分 企 业 为 了 降
现 包 容性 增 长 ,首 先要 处理 好企 业 与其
员工之 间的包 容关 系。
低 自身的成 本 ,选择 将成 本转移给上下游
企 业 承 担 ,这是 一种 损人 利 己 的 行 为 ,是
主雇 员双方之 间互动 沟通 、 面协 调 、 全 公
平 正义 、和睦相 处 的和谐劳 动关系 。
企 业 对 外 的 包 容 性 增 长
企业对 外的包容 包括企业 对企 业的包 容 、企 业对社会 的包容 、企业 对 自然环境
的包 容 。
( )企 业 对 企 业 的 包容 一
程 中 的机 会 均 等 、 公 平 分 享 以及 和 谐
尽 最 大 的 努 力 做 到 共 享 情 报 信 息 ,争 取
做 到全体 企 业 员工不 仅 了解 本部 门的状
包 性 长 论 容 增 理 下
现代企 业发震思 考
■ 龚 荒 副教授 周 巍 ( 中国矿业 大学管理学院 江苏徐 州 2 1 1 i 2 16)
◆ 中 图 分 类 号 :F 7) 丈 献 标 识 码 :A 2( 企 业合理 发展 的一个 重要 思想 ( 立企业 与供 2 1 0) 应 商 之 间的信 息 共享 机制 ,保 证 双方 能
包容性重要性
包容性在社区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一个包容性的社区能够吸引不同背景 的居民参与,促进邻里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共同解决社区问题,提升整体 生活质量。
包容性与国家稳定
国家的包容性直接影响其稳定性。包容性政策能减少民族和宗教间的摩擦 ,促进各群体的共同发展,从而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基础,提升国际社 会的和平形象。
现了真正的文化互鉴和包容。
佛教文化包容性
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 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汉 传佛教。佛教文化通过其教义中的慈悲为 怀、普渡众生的理念,表现出对不同信仰 和文化的包容性,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共存 。
民族融合包容性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体现了中华文明的 包容性。从秦汉时期的多民族融合到清朝 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通过不断吸纳和 融合各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多元一体 格局,这种包容性保证了中华文明的长久 繁荣。
包容性在文化传承中 作用
中华文明包容性特性
儒家思想包容性
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强 调仁爱、礼义、中庸等价值观。儒家思想 通过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体现了对不同意见和行为的宽容与接纳
,为社会和谐提供了理论基础。
丝绸之路包容性
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的重要通道,也是文化包容性的生动体现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 叶等商品和技术传播到西方,同时西方的 音乐、艺术、香料等也进入中国市场,实
重视发展的质量和公平性。
包容性增长核心要素
包容性增长包含两个核心要素:一是经济 的科学增长,二是所有社会成员的参与和 共享。只有当经济增长与社会成员的参与 和福利提升相结合时,才能真正实现包容
性增长。
包容性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包容性发展的理论内涵探析
A Study on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Inclusive
Development
作者: 卢宁[1,2]
作者机构: [1]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杭州311121;[2]浙江省委党校浙江省科学发展观与浙江发展研究中心,杭州311121
出版物刊名: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5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4期
主题词: 包容性发展;包容性增长;科学发展;社会公平
摘要:“包容性”理念是在包容性增长概念中提出和发展的。
包容性发展是包容性增长理论逻辑的发展提升,是基于后改革时代出现的新问题而提出的新命题,是对中国经济社会未来发
展方向的一种前瞻性判断。
包容性发展的理论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包容性发展的对象要义
为社会群体之间的包容、人与自然之间的包容:二是包容性发展的增长要义为保证稳定、持续、高效的经济增长占有更加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三是包容性发展的发展要义为坚持以人为本
为核心、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包容性发展的路径要
义为发展民生经济、促进社会公平。
中国金融发展与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分析
中国金融发展与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分析作者:王启利来源:《时代金融》2011年第12期[摘要]本文根据中国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差距之间的关系,理论分析了中国金融发展与包容性增长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为了促进社会和谐,从金融发展的角度给出具体建议。
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发展使得国民收入差距显著增加,所以要使中国金融发展改善收入分配状况从而使全体人民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就必须:降低市场主体进入金融市场门槛;进一步调节收入分配;大力发展微型金融机构:扩大教育的覆盖面以增加收入者的人力资本。
[关键词]金融发展收入分配差距包容性增长小额信贷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近年的文献中得到了大量讨论。
但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及包容性增长之间的关系,却鲜有文献涉及,尤其是包容性增长这一新概念,它的含义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
包容性增长包括以下一些要素:让更多的人享受经济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加强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力建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等。
而包容性增长主要切实的表现在收入差距方面,所以对收入差距的研究能够很好地反映包容性增长程度。
一、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差距的传导机制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效应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金融发展通过麦金农导管效应直接减少了贫困,即人们可以通过直接参与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来提高收入和待遇,这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为人们提供金融服务。
在我国这种直接效应并不大,因为最能反映金融发展的是信贷业务,而专门针对中小企业或个人的小额信贷自身的高边际成本而使低收入者无法获得银行贷款,这时金融发展限制了低收入者,对低收入者不利。
除了信贷业务,其他金融体系的基本业务能够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也不明显。
第二个方面,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间接地减少贫困。
这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第二个阶段是经济增长影响收入分配。
具体说来,不论从金融生产作为生产的投入要素,还是金融系统便于储蓄聚积、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公司控制及产品交换,最终都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这两条途径来影响经济增长,并且金融深化对大多数欠发达国家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这在我国也同样适用,金融不断深化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城镇空间发展的经典理论
1.1.1.1城镇空间发展的经典理论(只写论文主题相关的理论)1.1.1.2区域空间结构理论(1)古典区位理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市场区位论)(2)极化发展理论(3)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点轴开发理论:由我国地理学家陆大道系统提出。
点轴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在重视“点”同时,还强调“点”与“点”之间的“轴”作用。
“点”指各级中心地,起带动区域发展的作用,“轴”指在一定方向上联结若干不同级别的中心城镇而形成的相对密集的人口和产业带1。
1984年陆大道认为“无论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大规模开发的初期及稍后一段时期,由于资金、物力和区域基础设施的限制,只能集中在少数几个点或地带。
这样,较之分散投资而形不成集聚效果的情况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2。
点轴理论认为,工业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城市或企业的优区位,并呈点状分布。
点和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换的需要,通过交通线路、动力供应线、通讯线、水源供应线等相互连接形成轴。
要优先发展条件较好的点和轴,从而带动区域整体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发展轴线逐步向较不发达地区延伸,逐步形成新的发展中心,不同级别的增长中心和发展轴线组成社会经济的空间网络3。
通过网络发展,逐步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
(4)包容性增长理论(5)圈层结构理论(6)梯度开发理论梯度开发理论最早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Raymond Vernon)等人提出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论”。
后由胡佛和我国经济学者总结发展为区域经济开发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各区域的发展往往存在着发展次序的先后和1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37.2陆大道.2000年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地理科学,1986(V ol.6,No.2).3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地理科学,2002(V ol.6,No.2).发展水平高低的梯次;梯次水平主要由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特别是主导产业部门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决定;高梯度地区是新产品、新技术、新思想和新的生产经营管理与组织方法的发源地;产业结构的更新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命周期的衰退,逐步有次序地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多层次转移和推进;梯度推进过程,是在动态上产生的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区域经济发展次序上应先支持和促进高梯度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收益,带动和促进低梯度地区经济发展”。
包容性发展视角下的农村创新系统重构
根据联 合国发展计 ̄ (ND ) J U P 的定 义 ,包 容性发展指边
缘群体( 不论性 别 、种族 、年龄 、信仰 、残疾 或贫穷) 能够参
与并从 中获益 的发展 。包 容性发 展致力 于解决世界 各地经 济快速增长 同时 日益加深 的不 平等现象 。
12 理 论 基 础 .
1. . 1排斥和社会 不平等 2
亚 洲 四小龙 均经历 了类似 以工业为 导 向的发展历 程 ,
其经验 被概括为“ 以出 口为导 向的发展” ,这意 味着 必须 从 国际市场获 取技术 和需求 以克服本 国市场规模 有 限的制
约 。但 在 当前 经济危机 环境下 ,国际市 场无法 提供足够 的 需求 。我 国的可持续发 展必须从 根本上 依赖 于经济体 的创
式提 出 了挑 战 ,如何 在新 形势 下通过创 新 实现 农村地 区包容 性发展 已成 为政 策要 点 。这 需要 在厘 清 包容 性
发展理 论的基 础上 ,认识 到农业 和农村 产业 集群 包容 性发展 的重要 性 ,并对 已有的农 业和农 村产 业集群 创
新 系统进行 重构 ,从 而 实现 包容性 、 可持 续 、平衡 的经济 增长 。 关键词 :包容 性发展 ;农 业创新 系统 ;农 村 产业集群 创新 系统 ;重构 中图分 类号 :3 33 F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0 1 7 4 (0 0 1- 0 2 0 10 — 3 82 1 )7 0 2 — 3
发展的定向性名词解释
发展的定向性名词解释当谈到发展时,我们常常用到一系列定向性的名词,这些名词指向不同的方向和目标,以指导社会、经济或个人的发展。
本文将解释几个常见的定向性名词,并探讨它们对于各个领域的意义和作用。
一、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定向性名词,它强调在满足当代需求的同时,要保护和提升未来世代的生活质量。
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一种更加综合、长远的发展观念。
在经济层面上,可持续发展鼓励创新和产业升级,以促进经济繁荣和持续增长。
在社会层面上,它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公平正义,以确保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在环境层面上,可持续发展要求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以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利用。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当代已经越来越重要,对于实现全球的生态平衡和人类的可持续繁荣至关重要。
二、创新发展创新发展是指通过创新和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驱动力,它带来新业务、新产品和新市场,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在技术领域,创新可以促进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国家的竞争力。
在社会层面上,创新可以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创新发展既需要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也需要企业和个人的积极参与和投入。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创新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它为我们带来无限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三、包容性发展包容性发展是指在发展过程中照顾到所有社会群体和个体的利益,消除社会不平等,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包容性发展着眼于解决贫困、不平等和社会排斥等社会问题,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在经济层面上,包容性发展要求实现广泛的就业和减少贫困,以改善生活质量和提升福利水平。
在教育和健康领域,包容性发展倡导普及教育和全民医疗保障,以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
包容性发展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指向,它强调人的尊严和权益,要求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总结起来,可持续发展、创新发展和包容性发展是指导社会、经济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定向性名词。
包容性发展的理论构架探究
2012年第12期改革与战略N0.12.2012第28卷(总第232期)RE F OR MA T l0N&S TR AT EGY(Cu m u la t i v el y.N O.232)经济与制包容性发展的理论构架探究度研究李双荣,郗永勤(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摘要】文章转引包容性发展含义是指边缘群体能参与并能通过参与从中受益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文章从经济包客、环境包容、社会包容和文化包容四个方面提出了包容性发展的理论构架,并对理论构架进行了图解,【关键词】包容性发展;理论构架;图解【中图分类号】F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36X(2012)1 2—0022—04The T h e o re t i c a l F ram ewo rk of I nclusive De v el op me ntLi Shu angr ong,X i Y on gq in(College of P u b l i c Admini stration,F uzhou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108)Abs tr ac t:B as ed o n the de fi ni ti on of i nc lu si ve develop ment,this essay co m es up with a theor eti ca l fr am e wo rk of inclusive de ve lo pm en t wh i ch i n cl u d e s ec on o mi c inclusion,environmental in c lu si o n,s o ci al i n cl u s io n and cu ltu ral i n c lu s i o n,a n d then gives a di ag ra m to illustrate it.m o Z王<>Z口∽<叫m互卫m∽>乃。
社会平等与包容性发展演讲稿
社会平等与包容性发展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关于社会平等与包容性发展的话题。
社会平等和包容性发展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要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心和努力实现的目标。
首先,让我们来思考一下什么是社会平等。
社会平等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拥有
相同的财富和资源,也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机会和待遇。
相反,社会平等更多地是指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不受种族、性别、宗教、性取向或身体状况的限制。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努力消除社会中的歧视和不公平现象,让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尊严和自由。
而包容性发展,则是指社会应该容纳和尊重每个人的差异性,不论是文化背景、宗教信仰还是生活方式。
包容性发展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少数群体的需求,更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稳定和繁荣的社会。
只有当每个人都感到被尊重和包容,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要实现社会平等与包容性发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需要共同
努力,从个人做起,从社会各个层面做起。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和法律,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和平等。
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对多元文化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包容性思维。
企业和组织应该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不论是性别、种族还是性取向。
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和包容他人,不论是在工作场所还是日常生活中。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社会平等与包容性发展而努力。
让我们为一个
更加公正、平等和包容的社会而努力奋斗,让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尊严和自由。
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容性发展理论“包容性”已成为我国新阶段中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政策关键词。
包容性发展要求机会供给、竞争参与及收益分享的有效协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我们也没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中国经济将会停滞不前。
但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拉大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严重问题,突出表现在收入份额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
30年前,我们感叹中国反映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过低,还不到0.3,那是一种不正常的状态。
30年后,我们又进入到了另一种不正常状态,2010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0.5,一跃而成为全球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这种锐变对于形成一个稳定的经济体是极其不利的,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基础结构在这种状态下其实并不稳定。
理论上看,一个国家内部最为稳定的结构被认为是椭圆形的社会阶层结构,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资源性的收入能够很好地补偿低收入群体。
而现在来看,巨大的基尼系数使我们相信中国的社会结构似乎和金字塔模式更为接近。
在金字塔模式下,国家所能获取的资源并不能很好地维系金字塔底部庞大人群的更好的需求,也难以创造足够的机会使金字塔底部人群的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有效的手段推进这种社会结构的变革,促进金字塔底部的人群在不受制度限制的情况下,进入到椭圆形的中部去,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面对的重要课题。
如果单纯依靠政策的补给,显然是力不从心和不可持续的,我们需要的是基于自然生存法则的、能让每一个自由人都有机会受惠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原先的发展模式似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而包容性的发展模式被认为是中国未来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
2009年11月,胡总书记出席新加坡亚太经合组织第17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就世界经济增长发表重要讲话,首次强调了“包容性、可持续、平衡的经济增长”。
2010年 9月,胡总书记出席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再次强调了“包容性发展”。
“包容性”已成为我国新阶段中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政策关键词。
“包容性发展(inclusive development)”的概念可以追溯到社会排斥理论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Amartya Sen的福利经济学理论,前者始于上世纪 60年代西方国家对贫困以及剥夺概念的探讨,后者关注个人生存和发展能力,关注公平、正义等问题,关注人类福利的增长。
在包容性发展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亚洲发展银行和世界银行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早在 1966年亚行就提出“要对地球的和谐增长做出贡献”,其后的减贫战略(EPRS)和第二个中期战略(Medium term strategy Ⅱ)更是将包容性增长作为优先发展战略。
亚行对包容性增长的官方解释为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即贫困人口应享有平等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权利,参与经济增长并做出贡献,而在分享增长成果时不会面临权利缺失、体制障碍和社会歧视。
世行对包容性增长理念的理解集中体现在《世界发展报告2006:公平与发展》中,报告认为最好的减贫政策需要建立包容性的制度,提供广泛的机会,而不是将增长政策和公平政策割裂开来。
包容性发展理念的形成是人们对贫困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权利贫困”揭示贫困的本质是贫困者所享有“权利”的贫困。
当贫困者的权利受到剥夺时就造成机会、参与及分享的不平等,从而产生社会排斥。
我们认为,包容性发展理念的核心在于消除贫困者权利的贫困和所面临的社会排斥,实现机会平等和公平参与,使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所有群体都能参与经济增长并做出贡献,同时合理分享增长成果。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包容性发展的过程是不断降低社会排斥的过程。
社会排斥最初提出主要是针对那些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并且无法受到社会福利系统保护的群体,主要包括精神及身体上残疾、老龄化的、毒品吸食者、自杀者等等( Saith,2001)。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这一概念被进一步扩展,突破了原有在法国提出的相关概念,它包括了长期持续的失业以及不稳定的社会联系( Saith,2001)。
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大家对公民权利理解的提升,社会排斥要求将经济和社会的要求进行有力地整合,以重新建立大家对社会系统的认识 (Commins,2004)。
Burchardt等 (1999)提出了一个二维约束的排斥性定义,他们认为:当个体存活在这个社会系统中,却不能参与到普通公民能参与的活动中去的时候,他或她即可视为被社会排斥了。
而现在,社会排斥更被认为是一个多维的动态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一个能够保证社会公民有效参与社会活动系统的失效 (Shucksmith & Chapman,1998; European Council,2004),包括经济生产、福利分享权利的剥夺、社会群体联系的缺失以及政治权利的剥夺,在这时,社会排斥已经是具有“过程性”、“复杂性”以及“内在原因性”的概念了(Peace,2001)也就是说,社会排斥既受到主观个体能力的影响,也受到客观事实限制的影响,同时还可能受到历史条件限制的影响,从而社会排斥是一个具有继承性的动态过程,这就决定了包容性增长需要拥有一套能够具有弥补性能力的动态制度,同时也会是一个动态性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则是降低社会排斥因素的过程。
通过对排斥性因素的排除,实现个体能够获得公平的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机会以及成果的分享 (Ali & Hyun,2007; Ali & Zhuang, 2007; Klasen,2010)。
包容性增长要求机会供给、竞争参与及收益分享的有效协同。
包容性的社会不但能为社会个体提供自由的生产机会和公平的竞争环境,还需要有良好的收益分享系统,进行合理的互补。
包容性发展的社会不但要求个体能够获得足够的收益分享,更需要提供个体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在这种竞争环境下,能够体现个体自然竞争的法则。
合理的信息互动机制、政策设计机制将保障个体参与经济生产、实现个体能力体现的渴望,有效地分享机制保障,个体能够为最大化地体现其价值,从而实现能动性的调动。
1、包容性发展,要求合法个体都拥有平等的发展权,强调始源、过程公平,通过政策、过程理性看待结果。
包容性的社会要求个体在合法的领域内拥有自由的发展权利,在这样的条件下,个体的发展不会受到历史、地理以及外部客观因素的限制,自由的竞争结果体现了在同一起点条件下个体能力的差异。
即包容性社会的制度设计具有良好的回溯性弥补功能,有利于弥补由于外部客观限制导致的能力上的后天发展,这就要求在起点不平等的情况下,合理地向弱势群体倾斜。
而对于具有公平起点的竞争,保证竞争过程中政策、信息、互动的自由和平等。
从一定意义上讲,通过保证机会供给、竞争参与过程的公平性保证、结果公平的可观测性和可度量性,来保证弱势群体对结果公平的合理认同。
这意味着,保证机会和参与包容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结果包容,尤其是对于弱势群体而言,通过保证机会供给、参与竞争公平,才能最大化地保证他们对社会未来希望的认同和感知。
公平是包容性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则,在机会供给、竞争参与以及结果分享中,共同强调政策公平的始源性、强调执行过程的公平性,通过政策以及执行过程的公平保证结果的公平性。
2、包容性增长,强调发展过程中机会获取的公平以及参与竞争过程中的公平。
公平意味着对于这些设定的流程以及待执行的流程是:(1)透明的,有弹性的、可矫正的;(2)有代表性的,不会对任何一方造成歧视或者偏袒;(3)严格按照法律、合同条文执行(Luo,2007)。
在包容性发展的过程中,强调执行过程中的透明、互动性,每个个体拥有自由的、平等的参与权,信息知情权和分享权,对于参与规则,参与竞争的个体能够获得详细的了解,并能和相关方进行持续的互动,参与规则的制定和执行被严格遵守,并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包容性发展的过程更是体现国家执行能力、国家力量的过程,伟大的国家在于其拥有一套伟大的制度及严格精确的执行模式,国家力量的缺乏在于制度约束执行能力的欠缺。
保证政策制度的公平是包容性发展的制度基础,而竞的体现和保障。
3、最大化发展过程中,社会利益的共享,是包容性增长的最终目的。
国家即人民,一个国家的未来体现于人民的未来。
包容性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最大化地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动性,促使要素能够有效地参与生产,并按照其在生产中的投入获得合理的分配所得,实现人人都能从社会发展中受益,最大化地提升人民的能动性。
分享包容度不仅仅体现于社会资源的丰富程度,更体现于其依据个体本身的能力、历史、地理等客观约束条件下资源的有效共享,强调再分配的合理性,突出对能力、历史遗留反哺的功能,即分享政策的合理性,而分享的包容度最终体现为依据分享政策严格的执行分享的过程,制度、政策执行将决定弱势群体对于结果的认同度,分享仅仅是我们对执行过程的期望。
即最终的分享并不是我们的所有,现今中国社会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在于简单地把结果数字化,包括简单地利用拉闸限电的方式实现碳减排的目标,用 GDP的方式衡量区域经济水平,用基础设施、公共资源品的投入衡量区域的包容度等,产业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和区域特性的不同,必然决定不同的衡量结果,我们不能刻意强求结果的一致性。
增长是包容性发展的必要基础,包容性的发展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具弹性。
增长本身并不意味着包容性的提升,但增长是包容性发展的基础,增长将提升社会福利的基础总量,给予社会发展需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资源,但发展所提供和带来的福利的增长,需要通过更加有效的制度设计来实现最优化的社会运行模式,良好的制度设计将是发展性的系统与包容性发展系统的本质区别。
同时,也只有拥有充裕的分配资源的社会,才能实现足够的机会、资源的供给,为发展提供充裕的机会和自由参与的权利。
在包容性发展的模式下,那些可持续性强、主动性程度高的发展模式被当作发展的主流,广泛地参与和平等的机会获取是这样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的基础,效率和公平的平衡成为我们实践的主要追求。
在这种发展模式下,追求自身的发展,将被看作是每一个独立个体应有的权利,创造和提供这种发展机会才是资源供给者所需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