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发展三个维度解析
包容性发展与社会冲突化解-最新资料
包容性发展与社会冲突化解一、包容性发展的内涵(一)包容性发展的定义目前对于“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在国内外理论界、学术界中众说纷纭,其中的一种说法就是,使世界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利益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二)包容性发展的内容包容性发展其实质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从公平的角度来讲包容性发展寓意着个人享有公平参与经济建设和享有各项权利的机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包容性发展”是通过社会公平从而实现了社会的可持续和谐健康的发展,即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协调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以人为本的发展是包容性发展的核心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1]。
人的问题是社会发展的本质和核心问题,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了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
人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既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也是社会历史活动的客体,是主客体的统一。
从这个角度来说,实现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是实现社会进步和飞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包容性发展所强调的以人为本,旨在解决现阶段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出现的关于人的发展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贫富差距、发展不均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包容性发展”旨在建立一种价值向导,即如何使全体公民都有权利享有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如何调节社会分配不公,区域差异日益严峻的问题,从而使人真正地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四)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构成重要维度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强调联系、规律、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他看来,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它必须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性,而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受制于客观规律,只有遵循客观规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不断地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才能促进人自身健康发展。
“包容性发展”内涵的维度解析
G r o w t h ” , 其 中 心 词 是 “G r o w t h ( 发展) ” , “ I n c l u . s i v e ” 应包含“ 社 会包容” 或“ 社会融合 ” 之 意。 … “ 包 容性 发 展 ” ( i n c l u s i v e g r o th w ) 最初是 2 0 0 7年 亚 洲 发展 银 行 提 出 的 , 是 基 于 中 国加 入 WT O 以 后, 经济 增长 迅猛 的事实 提 出来 的 , 也是 国际组 织 近年 间逐 渐完 善 的 一个 概 念 。2 0 0 7年 , 由林 毅 夫 主编, 庄 巨忠 、 汤敏 等 学者 编 写 的《 以共 享 式 增 长
促进社会 和谐》 一书正式 出版 , 这本书英文 版当
时译 成 中文 时 , 使用 了“ 共享式增长” 一词 , 实 际 上也有 人将 其译 成 “ 包 容性 增 长 ” 。 [ 2 胡 锦 涛 同 志
则 。综合 国内学 者 的 观点 , 笔 者 从 三 个 维 度 去 理 解“ 包 容性 发展 ”: “ 一个归宿” “ 两个 层 面 ” “ 四个
பைடு நூலகம்
[ 收稿 日期 ] 2 0 1 2 — 1 2 . 0 2
[ 作者 简介 ] 朱旭靓 ( 1 9 8 6 一) , 男; 赣 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2 0 1 0级硕 士研 究生 , 主要从事 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
理 论 与 方 法研 究 。
邱 小云( 1 9 6 5 一) , 男; 赣 南师范学 院副院 长、 教授, 硕 士生 导师 , 主要 从 事 高校 校 园文化 与 高等教 育
“ 包容 性发展 ” 是 一 种 世界 观 , 它是 对 人类 现 存 生 活不 断反思基 础 上 提 出 的 , 让 人 们用 “ 包容” 的眼光 看 待 世 界 ; 同时 也 是 一 种 方 法 论 , 它 是 继 “ 和谐社 会 理论 ” 和“ 科 学 发 展 观 理论 ” 后 又 一 个 指 导 中 国未 来可持 续 发展 的新 型引导 性理 念 。
ifi指标
IFI指标(Inclusive Development Index)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发展程度,以及是否能够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包容性发展的能力。
该指标由世界经济论坛制定,旨在更全面地衡量国家的发展水平,突出“包容性”的概念,体现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是否能够使所有人都受益。
IFI指标包含三个维度和十二个子指标,具体如下:第一维度:增长与发展子指标包括:实际GDP增长率、人均GDP、失业率、人口素质、基础设施发展。
第二维度:包容性子指标包括:财富分配不平等程度、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教育机会、健康保障、社会安全、人权和政治自由。
第三维度:可持续性子指标包括:能源效率、环境保护、绿色技术、企业社会责任。
IFI指标的计算方法相对复杂,需要使用大量数据和统计方法进行计算,但它的意义非常重要。
IFI指标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表现,同时也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是否能够实现包容性发展。
对于政府和国际组织来说,IFI 指标可以作为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重要参考。
在IFI指标中,包容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包容性发展意味着在发展过程中,所有人都能够分享发展成果,不会因为社会阶层或经济地位的差异而被边缘化。
包容性发展要求政府采取措施,确保所有人都有机会参与到发展过程中,同时也需要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机会和支持。
IFI指标的发布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一些国家认为IFI 指标没有充分反映自己在发展方面的实际情况,或者认为IFI指标存在一些缺陷。
但是,IFI指标作为一个全面衡量国家发展水平和包容性的指标,仍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通过IFI指标,我们可以更客观地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推动政府和企业改进政策和实践,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
双重文化视域下的五大发展理念
双重文化视域下的五大发展理念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充分理解和融合不同的文化视域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双重文化视域指的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同时存在着多个不同的文化体系,并且这些文化体系之间相互交织、相互融合。
双重文化视域下的发展理念可以为我们指明发展的方向,并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
以下是双重文化视域下的五大发展理念:一、包容性发展:双重文化视域下的包容性发展是指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包容。
在一个包容性社会中,各个文化群体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并且能够与其他文化群体进行对话和交流。
这种包容性的发展模式有助于促进社会的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凝聚力,使各种文化能够共存、共荣。
二、创造性发展:双重文化视域下的创造性发展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能够产生新的创意和想法。
通过将不同的文化元素进行融合,可以创造出具有独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这种创造性的发展模式有助于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拓宽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提升社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三、可持续发展:双重文化视域下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之间实现平衡和协调的发展。
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中,各个文化群体能够共享资源、共同发展,并且能够为未来的世代保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有助于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和繁荣,使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短期的经济增长,而是长期的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四、教育性发展:双重文化视域下的教育性发展是指通过教育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在一个教育性发展的社会中,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能力。
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双重文化视域下的社会。
五、平等性发展:双重文化视域下的平等性发展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和公正的发展。
在一个平等性发展的社会中,各个文化群体能够享受到平等的权益和机会,并且能够参与到社会的决策和管理中。
sdg目标解析
SDG,指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联合国在2015年制定的全球发展目标,旨在从2015年到2030年间以综合方式彻底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的发展问题,转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SDG共包括17个具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涵盖了一系列议题,包括消除贫困、消除饥饿、健康、教育、制度发展、法制建设、性别平等、经济增长、气候变化等。
这些目标的制定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繁荣、社会公平和环境可持续性。
以下是部分SDG目标的解析:•SDG 2:零饥饿。
目标是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可持续农业。
•SDG 4:优质教育。
目标是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
•SDG 5:性别平等。
目标是实现性别平等,增强所有妇女和女童的权能。
•SDG 6:清洁饮用水和环卫设施。
目标是为所有人提供水和环境卫生并对其进行可持续管理。
•SDG 9:产业创新和基础设施。
目标是建造具备地域灾害能力的基础设施,促进具有包容性的可持续工业化,推动创新。
•SDG 11:可持续城镇。
目标是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社区。
•SDG 12:负责任消费和生产。
目标是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
•SDG 14:保护海洋生态。
目标是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SDG 16:公正、和谐和包容社会。
目标是创建和平、包容的社会以促进可持续发展,让所有人都能诉诸司法,在各级建立有效、负责和包容的机构。
这些目标的最终目的是确保未来世代的福祉,并减少全球不平等、环境破坏和社会不公正等问题。
SDG提供了一个全球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框架,吸引了来自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企业和公民社会等各个部门的合作。
包容性治理: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有效选择
包容性治理: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有效选择作者:姚文东来源:《领导科学论坛》2021年第11期摘要: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现已成为我国城市民族工作的重点内容。
然而,当前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仍然面临着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化管理体制薄弱化、社区治理的行政化、社区活动参与主体的单一化、社区居民嵌入的浅层化、社区信息化建设不足等多重困境,亟须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理方式。
本文首先通过总结以往相关研究,发现包容性治理的治理主体多元、治理程序公正、治理成效共享与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现阶段建设理念具有一定的内在耦合性;然后提出构建以包容性机制为主导的治理理念来优化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治理模式;最后,从公共空间、社会文化、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等四个层面出发,提出构建以包容性治理为根本的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体制机制,以此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时代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新格局。
关键词:包容性治理;民族互嵌式社区;社区治理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1)11-0022-07基金项目:2021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研究生项目“空间交融视域下云南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研究”(2021Y057)。
一、问题的提出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1],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旗帜和道路作出了最新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要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基于此,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治理现代化这一议题就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居民不断向大城市迁移,一方面促进了多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城市各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治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在居住结构、居民关系和社区文化层面,尽管城市多民族社区现已基本构建起三个方面的互嵌格局,但面对城市社区族群流动性和族群文化多样性的挑战,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仍面临着诸多困难[2]。
包容发展与社会公平的实现
包容发展与社会公平的实现近年来,包容发展和社会公平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如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包容和公平,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包容发展和社会公平两个方面,探讨实现它们的重要性和难点。
一、包容发展1、什么是包容发展包容发展是指只要是符合市场规律和法律法规的经济活动,都应该得到允许和支持的一种发展模式。
不同于传统的“一刀切”式的发展模式,包容发展更加注重差异化和多元化,通过鼓励创新和创业,赋予个体更多的权利和自由,为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在包容发展中,强调的是不断优化市场环境,降低进入门槛,减少不必要的规制,允许更多的新兴产业和新业态的涌现,以此推动经济和社会不断进步。
2、为什么要实现包容发展包容发展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它有以下优势:(1)增强市场的包容性与灵活性,促进市场活跃度的提高。
(2)为中小企业和个体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3)加强人才和技术的交流,推进产业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
(4)通过包容发展,实现资源配置和分配的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3、如何实现包容发展实现包容发展需要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加强监管和管理,推进相关政策法规的改革,减少官僚主义和权力寻租。
企业需要注重自身品牌建设和社会责任,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员工福利。
个人也需要积极参与到创业和创新中来,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市场竞争意识,以此推动包容发展的实现。
二、社会公平的实现1、什么是社会公平社会公平是指社会资源和财富的合理分配,是社会和谐和稳定的重要基础。
在一个公平的社会中,每个人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应得的回报和机会,不受出身、地位、财富等因素的影响,人人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
2、为什么要实现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公平有以下优势:(1)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减少社会矛盾和不公现象的发生。
(2)增强人民群众对政府和国家的认同和支持。
(3)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人民的生活品质。
发展 概念-定义说明解析
发展概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发展是指事物在不断演进、成长和进步的过程。
无论是个体还是社会,发展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发展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包括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
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涵盖了人类进步的方方面面。
在当代社会,发展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核心任务。
国家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异也是引发各种问题和挑战的原因之一。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还包括社会公平、人民福祉、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发展是一项综合性的任务,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共同努力和协调。
在个体层面,发展也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
人们希望通过学习、工作、锻炼等方式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和价值的实现。
同时,个人的发展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包括社会环境、经济条件、教育资源等等。
因此,为了实现个人的发展目标,需要积极主动地寻求机会和资源,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总而言之,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既包括国家层面的全面进步,也包括个人层面的自我实现。
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发展都是一个不断追求进步的过程。
只有不断地发展,我们才能够不断地进步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各个章节和内容安排,并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导航。
本文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和阐述。
首先,本文将通过引言部分引入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引言部分包含了概述、文章结构、目的和总结四个方面。
在概述部分,将对发展概念进行简要介绍,并阐述本文对于发展的理解和看法。
接着,文章结构部分将对本文的章节和内容安排进行介绍,使读者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清晰的指引。
在目的部分,将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和意图,为读者建立期望和预期。
最后,在总结部分,将对整个引言部分进行概括和总结,为正文部分做好铺垫。
接下来,正文部分将按照以下要点进行论述。
第一个要点将对发展概念的起源和演变进行探讨,介绍发展概念的不同观点和理论,以及其在不同领域和学科的应用。
包容性增长的内涵阐释、思想基础及构成要素
包容性增长的内涵阐释、思想基础及构成要素内容摘要:作为我国过去发展观的逻辑拓展、思想创新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总结性表述,包容性增长的概念不但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一脉相通,而且是一种实现公正性、公平性及合理性的全新价值理念,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机会平等参与共享包容性增长作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和谐型社会建设主题中应有之意、未来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总结性表述及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两大重要战略思想的逻辑拓展,包容性增长的概念于2007年首次由亚行提出,且期间经亚行、世行及相关政策机构的系统研究而理论化,由胡锦涛主席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致辞中强调后,成为国内学界、政界、思想界及相关政策机构分析的焦点和争论的热点,广泛见诸于旨在减少不平等、贫困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研究领域。
包容性增长的内涵探析包容性增长是在总结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增长理念,虽受到普遍关注、认可甚至接受,但至目前为止并无一个统一和公认的概念,即人们对包容性增长内涵的认识和定位存在显著不同,这是因为研究者思考问题的维度、观察现实的角度不同所致。
但仔细推敲后不难知,学者们的研究角度和关注对象、内容虽各有侧重,但一般皆认为包容性增长是参与经济增长过程和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及其从事这两者活动所应需的“机会平等”的一种探索,故“参与”、“分享”及“机会平等”是包容性增长的要义。
作为发展经济学的一个新概念,包容性增长一词译自英语复合词“Inclusive Growth”,以“增长(Growth)”作为核心词,常与“经济的(Economic)”搭配使用。
包容性增长中作为定语的“包容(Inclusive)”有“兼容并包”或“兼容并蓄”之意:一种主动、积极的意愿,体现出以我为主的包容,既能容许对立面的存在,又以积极、开放的心态交流、学习,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地丰富、充实发展完善自己,进而增强其生命力。
包容性领导的探索性研究
包容性领导的探索性研究摘要:包容性领导的概念正在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对包容性领导的定义,学术界没有统一的认识,基于中国文化对包容性概念的理解,梳理包容性相关学术研究、文献,通过探索性访谈研究,对包容性领导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并提出包容性领导的价值关键词:包容性领导;中国文化;访谈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6)01005306一、前言包容性概念是目前社会、组织管理共同关注的热点。
2011年,主题为“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的博鳌亚洲论坛在中国海南举行。
“包容性发展”的理念以其高度的现实性与深刻的思想性,开始得到关注[1]。
在经济发展方面,2010年举行的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了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对“包容性增长”进行了论述。
陈柳钦认为,包容性增长是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状态的一种描述,并且这种状态至少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二是对所有社会成员的包容;三是平等的机会利用,这三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2]。
而实施包容性的社会政策应从弱势群体本身出发,倡导人人机会均等,从而用这种机会均等消灭因个体背景不同而产生的社会不平等[3]。
在企业管理中,包容性被视为一种组织文化或一种领导方式,在多样性越发复杂的组织管理中将对组织发展起到特别的作用,因此值得进行研究关注[4]另外一方面,新生代员工进入公司中对组织管理正带来越来越多挑战。
不同年代的人经历不同的成长环境,带来更多个体差异,文化多样性越来越受到组织的关注,在不同组织中不同年代的人群的理念和行为表现与其他群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形成了更复杂的组织多样性,这给组织管理带来更多复杂性。
迫切需要适应多样性管理的领导力理论的提出因此,从包容性发展看包容性社会,再到组织管理,为适应多样性的组织,我们拟探索包容性领导的概念,对现有学者关于包容性领导的概念的文献进行回顾梳理,结合对全国分布的员工关于包容性领导的访谈,提出包容性领导的概念,再对包容性领导的实践意义提出思考与建议本文认为,包容性领导行为在中国环境下既与上述定义有类似之处,也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定义。
发展的原则的名词解释
发展的原则的名词解释一、引言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也是各国共同的目标。
然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不仅仅意味着经济的繁荣,还要兼顾社会的进步、环境的保护以及人民的福祉。
为了更好地理解发展的本质,本文将解释发展的原则,探讨其内涵和实践意义。
二、均衡发展的原则均衡发展是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指的是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发展。
这个原则着眼于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以避免经济的单一依赖或剥夺社会和环境资源。
而在实践中,均衡发展需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以确保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和社会的包容性。
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以来最为重要的发展原则之一,强调满足今天的发展需求,而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发展权益。
在具体实践中,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协调,通过采用可再生能源、推进循环经济和生态补偿等方式,有效地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
同时,可持续发展也需要纳入社会、文化、教育等维度,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四、包容性发展的原则包容性发展是发展的重要理念之一,主张追求广泛社会参与,确保每个人都能分享发展的成果。
包容性发展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着力解决社会不平等和贫困现象。
在实践中,包容性发展需要制定公平的政策,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分配,并改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普及程度,以减少社会的不平等。
五、创新发展的原则创新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指的是通过科技、技术和创新思维推动经济的增长和社会进步。
创新发展强调探索新的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和科学技术,以提升竞争力和社会效益。
同时,创新发展也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创新的激励和保障。
六、和谐发展的原则和谐发展是发展的理念之一,强调追求社会、政治、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
和谐发展重视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在实践中,和谐发展需要关注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倡导文化多样性和互相尊重。
包容性创新概念、特征与关键成功因素
包容性创新概念、特征与关键成功因素一、概述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而包容性创新,作为一种强调广泛参与、共享成果的创新模式,正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包容性创新不仅关注技术的突破和产品的升级,更强调在创新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和利益,旨在实现社会整体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包容性创新的概念源于对传统创新模式的反思和拓展。
传统创新往往聚焦于少数精英群体或特定领域的需求,忽视了更广泛的社会群体的利益。
而包容性创新则致力于打破这种局限性,通过引入多元化的参与主体、采用灵活多样的创新方式,使得创新成果能够惠及更广泛的社会群体。
包容性创新具有一系列显著的特征。
它强调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
包容性创新注重创新过程的开放性和透明性,鼓励不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以促进创新的深度和广度。
包容性创新还强调创新成果的共享性,即创新成果应当惠及所有社会群体,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少数人或特定领域。
在推动包容性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其关键成功因素。
政策环境是包容性创新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
政府需要制定有利于包容性创新的政策措施,为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
市场需求是包容性创新的根本动力。
只有深入了解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和痛点,才能开发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技术创新也是包容性创新的核心要素。
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可以提高创新效率和质量,推动包容性创新的深入发展。
包容性创新作为一种强调广泛参与、共享成果的创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包容性创新的研究和实践,推动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拓展,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1. 包容性创新的定义与背景包容性创新是指一种以广泛社会群体,特别是那些在传统创新体系中常被边缘化的群体(如低收入人群、残障人士、偏远地区居民等)为中心的创新活动。
人的发展视域下的包容性发展
人的发展视域下的包容性发展包容性发展是指一种追求公平、公正、人权和普惠的发展模式。
在人的发展视域下,包容性发展需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尊严和人的权利。
通过提供平等的机会,消除贫困和不平等,促进公民参与和社会凝聚,实现每个人的潜能充分发展,实现可持续和公正的发展。
首先,包容性发展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不仅关注经济方面的增长,还包括教育、卫生、环境、社会等各个领域。
只有满足人民的各种需求,使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健康、教育、文化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此外,包容性发展还关注弱势群体的特殊需求,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平等的机会和资源,实现与其他人一样的发展机会。
其次,包容性发展注重人的尊严。
人的尊严是指每个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不论他们的性别、年龄、种族、宗教、残疾或其他身份特征。
包容性发展推动消除对弱势群体的歧视和不平等对待,维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
同时,包容性发展还关注社会的道德和价值观,推动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在整个社会中得以实现。
第三,包容性发展注重人的权利。
人的权利是指每个人都应享有的一系列自由和权利。
包容性发展关注人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和文化权利等各个方面的权利,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到决策过程中,享有平等的发言权和决策权。
此外,包容性发展还关注人的基本权利,如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平等权利等,使每个人都能够在社会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最后,包容性发展需要推动公民参与和社会凝聚。
公民参与是指每个人都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事务,并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和决策作出贡献。
包容性发展需要营造一个开放、透明和民主的环境,鼓励人们参与到社会组织、政府机构和社区项目中,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
同时,包容性发展还需要增强社会的凝聚力,通过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盟、加强社会的信任和相互尊重,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总之,人的发展视域下的包容性发展强调平等、尊严、权利和参与。
只有在所有人都能够享受平等的发展机会和资源,体现人的尊严和权利,实现公平和公正,促进社会的凝聚和和谐,才能实现可持续、公正和有价值的发展。
如何理解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如何理解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如何理解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7月2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相比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更多地强调把“人的发展”统筹到“发展”的概念中,使经济发展更有利于人的发展,更好地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包容性发展”概念的由来1997年印度学者GSKrishnan提出了“包容式创新”这一概念,这里的“包容”指的是创新无处不在且人人有责。
后来,印度国内的实践也证明了这种“鼓励个人、企业和组织投入知识创新过程”的包容性发展政策不仅有利于经济弱势者的创新,也提高了经济弱势者吸收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对印度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在减贫战略(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y,PRS)研究过程中将这种“人人有责、鼓励和支持弱势”的“包容性”特征用来描述“发展”的内涵,包容性发展的概念正式出现。
此后,在2010年的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发表了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在2010年的亚太经合组织第十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再次提出,要“倡导包容性增长,增强内生动力”。
2011年博鳌亚洲论坛以“包容性发展”作为这一届年会的主题,希望在亚洲地区倡导和推动更为公平和均衡的新发展方式,胡锦涛同志在开幕式上发表以“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为主题的演讲,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获得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
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包容性发展”的提出是各国对此前各自“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重新审视和思考,试图寻求一种能够对国家的健康发展注入持续、稳定推动力的方式——人人都能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人人都能从发展中受益。
数字经济、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
数字经济、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1. 引言- 数字经济的概念与发展趋势- 普惠金融的含义与作用- 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2. 数字经济对普惠金融的影响- 数字经济的特征与优势- 数字经济对普惠金融的支持与促进作用- 数字经济如何在普惠金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3. 普惠金融的元素与实践- 普惠金融的核心元素:金融创新、金融基础设施、金融教育等- 全球普惠金融实践案例分析与借鉴- 普惠金融的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4. 数字经济、普惠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数字经济与普惠金融对于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普惠金融如何在区域发展中发挥作用5. 数字经济、普惠金融与社会包容性- 社会包容性的定义与意义- 数字经济和普惠金融对于社会包容性的促进作用- 数字经济和普惠金融如何更好地实现社会包容性6. 包容性增长的实现途径与政策支持- 政策创新与协同:数字经济、普惠金融和包容性增长- 促进公平的政策选择:基础设施、教育、社会保险、社区发展等- 制定可持续的政策目标:2030议程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7. 数字经济、普惠金融与中国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数字经济和普惠金融对于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 中国对于数字经济和普惠金融的政策和实践8. 总结与展望- 数字经济、普惠金融和包容性增长的关系与作用- 未来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 研究的不足与拓展方向。
一、引言在数字化时代,数字经济、普惠金融和包容性增长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议题。
数字经济以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涵盖了各个行业和领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而普惠金融是指在金融服务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机制、开发产品和改进方式等手段,使广大民众轻松享有充足、便捷、安全和可负担的金融服务。
而包容性增长则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所有人都能够受益。
本文从数字经济、普惠金融和包容性增长三个维度出发,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促进作用,进一步阐述数字经济、普惠金融和包容性增长的内涵和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什么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应当做些什么?下面介绍可持续发展的三个重要维度:
一、经济维度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推动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并提升社会整体福祉水平。
具体而言,我们需要实施一些集成政策,如强化金融体系、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宏观稳定政策实施,以降低债务风险、扩大有效投资,提升经济、融资和法规环境等,这些措施能有效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维度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还应该加强环境保护,落实永续发展战略,通过科学指导,实施节能减排、生态补偿等措施,加快实施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战略,加强综合治理,提升环境法规保护水平等。
三、社会维度
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要注重提升社会整体福祉水平,努力有效改善人民生活,实施促进包容性社会发展的政策,加强劳动就业、社会阶层
动态平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加强公共服务和制度建设,强化民主法治,推动和平发展。
开放包容融汇发展
开放包容融汇发展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开放包容融汇发展成为了各个领域不可或缺的要素。
开放,指的是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的程度;包容,指的是对不同观点和意见的接纳与包容;融汇,指的是各种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与交流;发展,指的是全方位的进步与完善。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开放包容融汇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实践中促进发展。
一、开放:融入国际大家庭如今,全球经济已经实现了高度的互联互通。
国家之间的界限看似变得模糊,各国之间的联系却日益紧密。
开放的国家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称,更好地利用全球资源,通过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开放包容的态度可以吸引外来资本、技术和人才,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
同时,开放也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让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以传承和发展。
二、包容:共生共赢的思维模式包容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也是社会进步和稳定的基石。
包容能够让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得到平等对待,从而形成更加完善的决策和政策。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包容是不可或缺的。
只有在包容的环境下,人们才能够相互尊重、和谐相处。
包容还可以为创新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因为不同的观点和经验可以互相借鉴和补充,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三、融汇:文明的交流与碰撞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融汇是指在开放包容的前提下,各种文化在互联互通中产生相互交流与融合的过程。
通过融汇,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文化成果,拓宽我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同时,融汇也能够让自己的文化更好地为他国所接受,实现文化软实力的传播。
融汇促进了文明的互鉴与碰撞,为全球化时代的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发展:开放包容融汇的综合效益开放包容融汇发展是一种综合效益,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经济方面,开放包容可以引进外来投资和技术,扩大市场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在政治方面,包容可以凝聚各界力量,形成更加广泛的合作共识。
在文化方面,开放包容融汇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开放包容多元发展
开放包容多元发展开放包容多元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旨在促进和谐共处、繁荣发展。
它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经济、文化、教育、政治等,为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和多元的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开放包容多元发展的意义和措施。
一、经济领域的在经济领域,开放包容多元发展意味着鼓励国内外各类企业和投资者的参与和竞争。
这有助于增加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动力。
开放包容的政策可以吸引外商投资和跨国公司,促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传播。
同时,也应鼓励本土企业的创新和竞争,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在贸易领域,开放包容多元发展意味着促进自由贸易和互利合作。
通过减少贸易壁垒和限制,可以拓展市场,促进国际间的贸易和投资流动,提高国内外市场的互动和互补。
同时,还应注重保护本国市场的利益,保障国内产业的发展,避免贸易带来的不均衡问题。
二、文化领域的在文化领域,开放包容多元发展意味着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存在和发展。
这包括倡导文化多样性、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以及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
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可以激发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
同时,也需要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三、教育领域的在教育领域,开放包容多元发展意味着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为每个人的发展创造条件。
这包括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打破地域和家庭条件对教育的制约,提高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
同时,还需要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课程和教育方式,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政治领域的在政治领域,开放包容多元发展意味着倡导民主和法治,尊重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
这包括建立公平公正的选举制度,加强公民的参与和监督,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
同时,也需要充分尊重和妥善处理不同利益集团的诉求,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对抗。
综上所述,开放包容多元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繁荣的必然要求。
发展多样性与包容性
发展多样性与包容性在当今社会中,发展多样性与包容性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多样性指的是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种族、文化、性别、性取向、能力水平、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而包容性则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并接纳这些差异,构建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发展多样性与包容性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
首先,发展多样性和包容性有助于促进创新和发展。
一个接纳多样性的社会能够吸引来自不同背景的人才,他们带来了不同的思维方式、经验和知识。
当不同的观点和观念相互碰撞、交流和融合时,往往会产生创新的思考和独特的解决方案。
这样的环境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潜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发展多样性和包容性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和平等的社会。
在一个包容性的社会中,每个人都能够被平等对待,并能够获得公平的机会和资源。
无论是种族、性别、宗教还是性取向,都不应成为一个人获得教育、就业、健康等基本权益的障碍。
通过打破歧视和偏见,我们能够建立一个基于公正和平等原则的社会制度,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并实现自己的梦想。
此外,发展多样性和包容性还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能够容纳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各个群体之间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
这样的社会更加具有活力,人们能够融入其中并认同这个社会的核心价值。
相反,一个缺乏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社会容易出现冲突和矛盾,导致社会的动荡和分裂。
因此,发展多样性和包容性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最后,发展多样性和包容性也是我们应尽的道义责任。
每个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并享有基本的人权和尊严。
我们应该摒弃偏见和歧视,打破身份的障碍,让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展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改变我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培养尊重他人的习惯和意识,以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
总之,发展多样性与包容性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至关重要的。
它不仅能够促进创新和发展,构建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还是我们应尽的道义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容性发展的三个维度解析
摘要:包容性增长有三个维度,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包容性关系,其次是人与社会的包容关系,最后是人与人的包容关系。
关键词:包容性发展;三个维度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1
2007 年亚洲开发银行第一次提出“包容性增长”,之后其内涵不断演变,我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多次谈到“包容性增长”,系统阐述了中国对包容性发展这一概念的看法及中国的实践,至此,“包容性增长”一词演变为“包容性发展”。
包容性发展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包容性
人与自然关系的包容性,首先要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新的理解和思考。
对自然和人的关系的思考,起点在人如何认识自然。
不同的时代,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态度也不同。
在原始渔猎时代,人类的生产能力和认识能力极其有限,面对强大的自然力量,人类对自然既依赖又敬畏。
进入农业时代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开始从自然中慢慢独立出来,自主性有了提升,顺应自然依然是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
在中世纪之后,人类通过科学获得强大的技术手段和力量,开始干预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自然与人的关系从原来的人是自然的奴隶变成自然的主人。
工业时代以来,在人类中心主义的观
念指导下,人类的贪欲得到极大的激发,大规模地对自然资源进行恶性开发和攫取,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日益矛盾加深,到20世纪中期,出现了人口危机、环境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等全球性危机。
“这场全球性危机程度之深、克服之难,对迄今为止指引人类社会进步的若干基本观念提出了挑战。
”[1]人类开始反思人类中西主义和科技主义给自然和人类自身带来的严重
后果。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给我们提供了解决全球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有:第一,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首先从发生学的角度出发,说明自然是人类的母体,人是自然界的最高产物。
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对自然具界有根本的依赖性。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2]第二,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料的来源。
在自然界中,包括土地、阳光、空气、水等自然资源,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
第三,承认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人类也是这一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
第四,正由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界中的变化发展必须服从它自身的规律和法则。
第五,把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研究作为整体的自然界和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之间的全面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是人类社会从自发阶段到自觉阶段的先决条件。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蕴含了人与自
然要相互包容的思想。
首先,不管科学技术如何发展,人类也无法超越和凌驾与自然之上,人类依然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然要依赖于自然界,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基本事实。
其次,人和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对自然良性的作用会引起自然良性的回应,恶性的作用则会引起自然恶性的回应。
所以,人类不能随心所欲的利用科技改造自然,更不能把自然当做征服的对象,必须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自然必须和谐相处,包容发展,否则,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
二、人与社会关系的包容性
人与社会的包容性关系,是包容性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当下,穷国与富国、穷人与富人出现了巨大的鸿沟,包容性理论,首先是要消除这种巨大的鸿沟,促进共同发展。
在一国内,也同样要消除不公正、不合理的政治经济制度,使每个人的发展成为目的,而不是手段。
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对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解读中找到人与社会的包容性增长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和社会的关系是辩证而复杂的,首先,人与社会互为前提和基础。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人和社会史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
“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
”[3]“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是构成社会的单元和细胞,人的本质只能在人与人的各种交往关系中得到充分体现。
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的活动
是有意识的活动,人对社会有一种能动的改造力量,人类活动的合力构成了社会发展的主线。
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的创造史。
其次,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互促进。
一方面,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目的,离开了现实具体的个人,社会历史便失去了其存在的前提、内容和意义。
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条件和手段,没有社会各方面的不断进步,人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其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的显著特征和根本标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5]。
人的自由发展则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之上的个性的自由发展,也是个人联合起来的共同支配和控制其社会关系,共同驾驭外部世界,从而使人得到自主、自愿、自觉的发展。
因此人与社会的包容性关系,要求我们能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以包容的心态面对新生事物,以积极的姿态紧跟时代步伐;同时又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形成与该社会文化相适应的人格,自觉遵守该社会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个人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社会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和进步,个人才能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从而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同时在社会交往中,还需要制定一些基本的规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确保社会的有序运行,这些规则也反过来保障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人的自由发展不是随心所欲的发展,而是自己的发展不能以牺牲他人的发展为代价。
所以,在未来的人与社会的包容性关系
中,必须是有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来保障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同时,每个人必须对社会负责任,来保障社会制度的公正公平,在自己发展的时候,也能促进他人的发展。
三、人与人关系的包容性
有公平合理的社会制度,也不能保证整个社会的包容和谐,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包容,也就谈不上社会的有序,甚至谈不上社会的存在。
所以,人与人的关系如何,直接决定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影响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西方原子主义的思想中,人都以自我为中心,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所以霍布斯说人与人的关系就像狼与狼的关系,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
在这样思想观念的指导下,世界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宗教冲突、种族冲突、领土冲突、恐怖事件等不绝于耳,当下的世界并不是一个和谐的、包容的世界。
在一个国家内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也是矛盾重重,现代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福祉,相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面化、简单化,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益的交换,没有情感的交流。
现代的人不管是发达国家的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觉得压力越来越大。
所以,在未来的社会中,必须转变现在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树立一种包容的、和谐的价值理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丰富的人与人包容、和谐的思想。
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要求自己要有爱心,并用“忠恕”之道和中庸之道将这个爱心落实到人际关系中,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和融
洽。
忠恕之道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说,从积极方面就是忠,指尽己之力以助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6]。
从消极的方面来说,就是恕,指推己之心及人而宽恕人:“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孔子的忠恕之道,就是告诉人们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成人成己。
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待人接物要把握好尺度,做到公正、正确、合适。
中庸的最高境界即“随时以处中”,在不同的场合都能达到“中”,能够恰如其分的处理好各种关系及做好自己应作的事情。
做到了中庸,也就达到了和谐。
包容性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包容、人与社会包容,人与人包容,包容既是经济发展的条件,也成为经济发展的目的,使经济发展的成果能为整个社会共享,无论是单个的人,还是整个社会,都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美]阿尔温?托夫勒.陈峰,译.第三次浪潮[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84:17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5:38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5:53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0:85.
[6]论语?雍也.
[7]论语?卫灵公.
作者简介:巴文泽(1973-),男,甘肃民乐人,许昌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儒家哲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般项目《科学发展中的包容性增长研究》阶段性成果,批准号11bks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