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发展三个维度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容性发展的三个维度解析
摘要:包容性增长有三个维度,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包容性关系,其次是人与社会的包容关系,最后是人与人的包容关系。
关键词:包容性发展;三个维度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1
2007 年亚洲开发银行第一次提出“包容性增长”,之后其内涵不断演变,我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多次谈到“包容性增长”,系统阐述了中国对包容性发展这一概念的看法及中国的实践,至此,“包容性增长”一词演变为“包容性发展”。包容性发展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包容性
人与自然关系的包容性,首先要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新的理解和思考。对自然和人的关系的思考,起点在人如何认识自然。不同的时代,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态度也不同。在原始渔猎时代,人类的生产能力和认识能力极其有限,面对强大的自然力量,人类对自然既依赖又敬畏。进入农业时代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开始从自然中慢慢独立出来,自主性有了提升,顺应自然依然是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
在中世纪之后,人类通过科学获得强大的技术手段和力量,开始干预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自然与人的关系从原来的人是自然的奴隶变成自然的主人。工业时代以来,在人类中心主义的观
念指导下,人类的贪欲得到极大的激发,大规模地对自然资源进行恶性开发和攫取,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日益矛盾加深,到20世纪中期,出现了人口危机、环境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等全球性危机。“这场全球性危机程度之深、克服之难,对迄今为止指引人类社会进步的若干基本观念提出了挑战。”[1]人类开始反思人类中西主义和科技主义给自然和人类自身带来的严重
后果。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给我们提供了解决全球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有:第一,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首先从发生学的角度出发,说明自然是人类的母体,人是自然界的最高产物。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对自然具界有根本的依赖性。“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2]第二,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料的来源。在自然界中,包括土地、阳光、空气、水等自然资源,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第三,承认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人类也是这一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第四,正由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界中的变化发展必须服从它自身的规律和法则。第五,把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研究作为整体的自然界和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之间的全面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是人类社会从自发阶段到自觉阶段的先决条件。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蕴含了人与自
然要相互包容的思想。首先,不管科学技术如何发展,人类也无法超越和凌驾与自然之上,人类依然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然要依赖于自然界,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基本事实。其次,人和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对自然良性的作用会引起自然良性的回应,恶性的作用则会引起自然恶性的回应。所以,人类不能随心所欲的利用科技改造自然,更不能把自然当做征服的对象,必须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自然必须和谐相处,包容发展,否则,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
二、人与社会关系的包容性
人与社会的包容性关系,是包容性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当下,穷国与富国、穷人与富人出现了巨大的鸿沟,包容性理论,首先是要消除这种巨大的鸿沟,促进共同发展。在一国内,也同样要消除不公正、不合理的政治经济制度,使每个人的发展成为目的,而不是手段。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对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解读中找到人与社会的包容性增长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和社会的关系是辩证而复杂的,首先,人与社会互为前提和基础。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人和社会史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3]“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是构成社会的单元和细胞,人的本质只能在人与人的各种交往关系中得到充分体现。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的活动
是有意识的活动,人对社会有一种能动的改造力量,人类活动的合力构成了社会发展的主线。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的创造史。其次,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互促进。一方面,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目的,离开了现实具体的个人,社会历史便失去了其存在的前提、内容和意义。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条件和手段,没有社会各方面的不断进步,人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其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的显著特征和根本标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5]。人的自由发展则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之上的个性的自由发展,也是个人联合起来的共同支配和控制其社会关系,共同驾驭外部世界,从而使人得到自主、自愿、自觉的发展。
因此人与社会的包容性关系,要求我们能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以包容的心态面对新生事物,以积极的姿态紧跟时代步伐;同时又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形成与该社会文化相适应的人格,自觉遵守该社会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个人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社会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和进步,个人才能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从而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同时在社会交往中,还需要制定一些基本的规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确保社会的有序运行,这些规则也反过来保障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人的自由发展不是随心所欲的发展,而是自己的发展不能以牺牲他人的发展为代价。所以,在未来的人与社会的包容性关系
中,必须是有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来保障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同时,每个人必须对社会负责任,来保障社会制度的公正公平,在自己发展的时候,也能促进他人的发展。
三、人与人关系的包容性
有公平合理的社会制度,也不能保证整个社会的包容和谐,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包容,也就谈不上社会的有序,甚至谈不上社会的存在。所以,人与人的关系如何,直接决定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影响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西方原子主义的思想中,人都以自我为中心,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所以霍布斯说人与人的关系就像狼与狼的关系,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在这样思想观念的指导下,世界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宗教冲突、种族冲突、领土冲突、恐怖事件等不绝于耳,当下的世界并不是一个和谐的、包容的世界。在一个国家内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也是矛盾重重,现代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福祉,相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面化、简单化,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益的交换,没有情感的交流。现代的人不管是发达国家的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觉得压力越来越大。所以,在未来的社会中,必须转变现在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树立一种包容的、和谐的价值理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丰富的人与人包容、和谐的思想。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要求自己要有爱心,并用“忠恕”之道和中庸之道将这个爱心落实到人际关系中,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和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