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分层精练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名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名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习目标】1.讲述淝水之战的过程,学习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

2.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理解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交融,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

3.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方式和意义。

【重点难点】1、重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自主学习】1.淝水之战:4世纪后期,族建立的统一了黄河流域。

年,与东晋展开了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此次战役后,很快土崩瓦解,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386年,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

年,北魏统一了北方。

3.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

迁都以后,接着又推行出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使用,禁用鲜卑语;以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等。

这些措施,促进了,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合作探究】1.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2.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3.评价北魏孝文帝。

4.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点?【当堂达标】1.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错误的是()A.淝水之战发生在4世纪后期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C.交战的双方是前秦和东晋D.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2.下面是同学们在课堂上表演的课本剧,请你判断一下,他们学习的内容是()3.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为改革深入进行提供条件的是( )A.整顿吏治 B.推行均田制C.迁都洛阳 D.提倡与汉族通婚4.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为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

”这一举措是()A.秦始皇统一文字 B.汉武帝独尊儒术C.孝文帝厉行汉化 D.武则天重用酷吏5.一位西域商人到北魏都城洛阳后,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A.宫殿巍峨屋宇华丽B.佛教寺院数以千计C.市场汇集四方商人D.满街都是说鲜卑语的汉族人6.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获得了成功,其主要原因是( )A.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B.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C.顺应历史发展趋势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7.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最能促进民族交融的是( )A、把土地分给农民B、迁都洛阳C、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D、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8.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点,那么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最基本原因是()A.反对各族的斗争B.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长期交往C.各族之间的战争D.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改革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十九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十九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晋军打败前秦军。苻坚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 影响
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胜败原 前秦 因分析
东晋
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 兵;自恃兵多势强;指挥失误
团结一致、从容应对;指挥得当
地位
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淝水之战形势图
从地图上来看,前秦和东晋两 个政权对峙。前秦皇帝苻坚踌躇满 志,欲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 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383年, 苻坚率80余万大军南下,企图灭亡 东晋,统一中国。双方对峙于安徽 寿阳的淝水,东晋虽然在实力上弱 于前秦,但在宰相谢安的主持与指 挥下,积极应战,最终取得胜利。 苻坚败退北方,前秦统治瓦解,北 方重新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 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 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魏陶俑
洛阳地区北魏墓葬出土的陶俑, 大致可分为文吏俑、武士俑、铠马 骑俑、骑马鼓吹俑群等种类。北魏 陶俑生动自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 中崇尚一种宁静和含蓄的理想境界, 形象写实,比例匀称自然,有清秀 端丽之感。对人物服饰、面部特征 的刻画更为注重。上图中的三位陶 俑,都着汉族的服饰,这表明北魏 时期民族交融的趋势在逐渐加强。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 地域上
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1)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 经济上 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 (2)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
汉族人民学习和接受内迁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 生活上
用具等
政治上 文化上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 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 制度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交融,有利于我 国北方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从奴 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同时,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 民族的大家庭中,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团结。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学整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3)引导:苻坚拥有80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秦军中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将士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秦军一退即溃;苻坚骄傲轻敌,战前不认真准备:东晋军队伍严整,勇敢善战;将领沉着冷静,调度有方。

过渡: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黄河流域。

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完全统一了北方地区。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北方各族交往频繁,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这种民族融合的趋势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得到了加强。

那么,北魏孝文帝迁都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说在他迁都洛阳后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得到加强?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内容,思考问题:①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②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①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一、北魏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二、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②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积极意义在于使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有巍峨的宫殿、华丽的屋宇、数以千计的佛教寺院。

洛阳的人口达到50万左右。

(2)引导:我曾说过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使一种趋势加强,请同学们想一下,孝文帝迁都后,使什么趋势加强了?使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加强了。

小结:因此,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除了使洛阳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外,还使原来在黄河流域出现的民族大融合趋势得到加强。

(3)引导:同学们,孝文帝迁都时是不是非常顺利?(不是)(4)提问:有哪些不利因素呢?一些保守的鲜卑贵族不愿离开平城。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二、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看法,但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容易片面化。
基于此前的学习,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分立情况基本了解,但对于政权分 立的时代,北方出现的人口迁移情况以及民族融合的表现和意义知之较少,对此现 象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学校具有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学生具备一定操作信息技术工具的能 力,并乐于通过生动丰富的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合作学习。
战争相似?
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 裂和混战状态。 4. 学生回答:巨鹿之战、Βιβλιοθήκη 文明的磨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北方的这种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又持续了多久?最
后被谁再次统一?我们继续学习下一幕:文明的磨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鲜卑族是我国四世纪后期东北地区的一
支少数民族,经过发展,统一了黄河流域,并采取了很
展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一句话:野蛮的征 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2)小组讨论,归纳总
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结:①都洛阳;②说汉语;
③穿汉服;④改汉姓;⑤
文明的交融——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方式:展示“胡床”、“椅子”、“方凳”,“烙
通婚姻;⑥用汉制;⑦习
饼砖画”、“汉人胡食图”及“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 汉礼。
请思考:孝文帝为何要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都后
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汉化措施:课件展示材料,根据材料归纳讨论孝 2. (1)迁都洛阳。
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并进行一场缩句游戏:你能将孝
文帝迁都后的改革措施浓缩一下吗?看谁缩减得最好
最妙?(要求用三个字来概括,中间一个字用“汉”字)
想一想,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有什么影响?
多措施巩固统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作为一名历史小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

栏目索引
例1 (2019广东茂名期末)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这些战
役闪烁着古代军事家的智慧。以下属于该类型战役的有 ( )
①巨鹿之战 ②赤壁之战
③官渡之战 ④淝水之战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 项羽歼灭秦军主力的巨鹿之战,曹操打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
联军打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打败前秦的淝水之战,这些都属于中国
栏目索引
5.(2017湖南邵阳中考)近几年,网上热议“中国会不会因北京持续雾霾 而迁都”问题。网友吴铭说,“有迁都的可能性”,我国历史上就曾因 种种原因而发生多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明成祖 等统治时期都迁过都。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 ( ) A.长安 B.洛阳 C.应天 D.燕京 答案 B 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北魏孝文帝为了接受汉 族先进的文化,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故 选B。
栏目索引
初中历史(人教版)
七年级 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栏目索引
本课内容概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北方民族交融时期。西晋末年,战乱频繁,中原 人口剧减,少数民族加快了内迁速度。在北方各民族政权彼此攻战中, 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较晚内迁的鲜卑族,以国 家政权力量推行汉化,大大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各民族间相互 学习,取长补短,形成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并为隋 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栏目索引
3.北魏孝文帝说过:“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 甚难。”这段话清晰地表明了北魏孝文帝迁都是因为 ( ) A.受到其他民族的侵扰 B.仰慕洛阳的繁华 C.要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D.要扩大鲜卑族的统治地区和影响 答案 C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等可判断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是 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2017_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

2017_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东 前秦
北魏
汉姓
汉水 以少胜多
鲜卑族 洛阳 汉语
汉服
D B B B
答:苻坚;氐族。 答: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答:没有。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从前秦看:前秦军队内 部不团结;指挥不当;苻坚狂妄自大,骄傲自满。从东晋看:广大将士 士气高昂,团结一致,指挥得当。
B
A A
C D
B B
B
答:北魏孝文帝。 答:要求改鲜卑姓为汉姓,拓跋改姓为元。 答:提示: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发展。
平城
洛阳
答:为了进一步接受和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答:态度坚决,对反对派毫不姑息。 答:促进了民族交流,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2019-2020】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

【2019-2020】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2019-2020】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案新人教版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部门: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学习目标1.了解前秦和淝水之战的相关内容。

2.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二、自主预习1.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西至,北大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

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3.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

4.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三、合作探究1.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2.如何评价孝文帝?四、随堂演练1. 导致前秦政权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2.北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A.氐族B.鲜卑族C.契丹族D.匈奴族3.“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下列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A.盘庚B.汉武帝C.北魏孝文帝D.秦始皇4.《爱我中华》歌词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北魏时,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其主要措施是()A.实行三长制B.严惩贪污受贿C.实行均田制D.迁都洛阳、学汉语、通汉婚、改汉姓5.北魏孝文帝改革与秦国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A.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B.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C.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五、课后反思【答案】二、自主预习1.汉水龟兹2.北魏 4393.君主专制制度4.汉语三、合作探究1.原因:前秦:(1)骄傲轻敌;(2)军队内部有很多其它少数民族的人,不够团结,军心不齐。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Hale Waihona Puke 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战 1.背景: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 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时间:383年。 3.交战双方:前秦和东晋。 4.经过:苻坚征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南下,企图灭亡东晋,东 晋以8万精兵应战,双方在淝水展开决战,前秦大败,苻坚负伤逃回北 方。 5.特点: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6.影响: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 混战的状态。
【问题2】 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探究(1)北魏统一北方以后,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为顺应 这一趋势,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发展,促进 了北方民族大交融。 (2)孝文帝改革是北方民族交融发展的结果,也是北方长期以来两 种社会形态斗争的结果,改革给这一历史进程作了总结。 (3)北魏统治者改革的主观动机,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 其手段强调同化。但由于改革适应了少数民族封建化和民族交融 的客观历史趋势,因而有力地促进了这一历史进程。
1
2
3
4
5
6
7
一、选择题 1.“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巨鹿之战 D.淝水之战
)
关闭
D
答案
1
2
3
4
5
6
7
2.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羌族
)
关闭
B
答案
1
2
3
4
5
6
7
3.魏晋南北朝时期,极大地顺应了我国北方“胡人汉服”“汉人胡食” 等民族大交融发展趋势的政治改革家是( ) A.商鞅 B.张骞 C.北魏孝文帝 D.班超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内容教材P86~P89,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目标1.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史实。

2.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内容及其影响。

3.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改革内容及影响之间的关系。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北魏孝文帝北魏有一位著名的皇帝,他接受汉族文化,大力推行改革。

你知道他是谁吗?他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呢?在改革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哪些阻力?又是怎样冲破这些阻力的?归纳导入:他是北魏孝文帝。

他为了接收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大力改革。

他的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他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

让我们一起学习本课吧。

二、教材引导自主学习1.自读教材。

2.结合学生用书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

三、聚焦主题合作探究我国古代有几位知名的皇太后,像汉朝的吕太后、窦太后、北魏的冯太后以及唐朝的武则天等,都很有作为。

冯太后是我们今天要涉及的一位。

她是汉族人,知书达理,聪明果断。

临朝听政,执掌北魏大权二十年。

在这期间,她参照汉族的文化制度,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

她辅助的小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为汉文化忠实的推行者。

冯太后的称号是“文明太后”。

小皇帝叫拓跋宏,就是北魏的孝文帝。

后来,他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

他有哪些作为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探究一:民族融合的历史大趋势【活动一】阅读教材,并观察教材P89页的两幅图片。

【小组讨论】1.这些文字和图片反映了什么现象?2.这说明了什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历史大趋势?【归纳】说明民族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因为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成为历史的趋势。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新人教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新人教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课题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型新课授课时间 11月教案号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正确的民族观念。

3、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穿越时空隧道为纽带,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再通过动手操作,换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通过缩句游戏文帝的改革措施,最后在歌声中对学生完成民族观的正确引导,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交融的前提条北方民族大交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中华民族造的。

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难点①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课时安排 1课时教具多媒体预设教学方法阅读指导讨论法、教学环节教学内容预设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二)课件演示学习目标、导读提纲(三)中原的过程的直观印象,从而“五胡”中哪一个民族的势力逐渐对学生的成果展示给予及时的鼓励图仔细观看组织学生自学:(四)检测(五)探究新课:融入生活学情景,促成生成新的教学资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向汉族学习现在,老师和同学们坐着时光机穿些不便之处呢?并对当今皇帝孝文情景,作找出孝文穿越时空隧道,通过师生合作、生生互作展开合理想象。

来培养学生体验历史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此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在歌声中,学生慷慨激昂,展现祖国未来美好的明天!快速提出问题找一找:今天民族融合的现象点击课件:探索与发现点击课件:民族政策点击课件:歌曲《爱我中华》针对遇到纷献计献阅读教材用彩笔帝的改革分析措施孝文帝分析材料思考:改快速回答说一说,欣赏今风情板书设计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淝水之战二、北魏建立及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问题讨论,使教学效果很好。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能说出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致脉络,淝水之战的简况和北方少数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教学过程活动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程导入复习导入:西晋灭亡后,内迁各族和汉族在黄河流域先后建立了多个政权,史称“十六国”。

提问:那位同学能用一两个字概括当时中国北方的特点?假如你是当时北方地区的一员,你会怎么做?回忆思考并作答温故知新,导入新课,使学生从已有知识点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新课的兴趣。

新课教学一、淝水之战西晋灭亡后,内迁各族和汉族在黄河流域先后建立了多个政权,史称“十六国”,这一时期各国彼此攻伐,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1.战乱的北方在四世纪后期出现了一个强大的政权,氐族的苻坚建立了前秦,与东观看图表,怎一个乱字了得东汉末年以后,北方少数民族陆续迁到中原地区,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民族交融已经形成趋势。

若你是魏孝文帝,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这些改革到底起到什么作用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教师总结:生产生活技术:互相学习从事农业生产和畜牧经验社会生活:汉族逐渐接受他们的服装、饮食等政治制度: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施行君主专制制度民族关系: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学生思考并讨论总结北魏孝文帝的各项改革措施迁都洛阳,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以汉服替代鲜卑服,把鲜卑姓氏改为汉姓,鼓励鲜卑人与汉人贵族联姻,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和律令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北方各民族向中原迁移后,都出现了哪些大的变化?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引导学生客观的认识和分析历史人物附:随堂检测1.“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这两个成语出自中国古代史上的(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2.淝水之战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结果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其原因不包括( )A.东晋团结一致B.前秦部队民族矛盾尖锐C.东晋实力强大D.苻坚骄傲自满3.《魏书·任城王传》记载:“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知识点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战
1.前秦的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淝水之战:383年,苻坚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东晋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东晋军队大败前秦军。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措施:迁都洛阳。

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3.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概况: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这一时期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2.影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淝水之战形势图。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当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当

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龙岗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当堂达标(无答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龙岗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当堂达标(无答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龙岗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当堂达标(无答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当堂达标—《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单项选择题(共6题,共86分)1.淝水之战是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其交战的双方是( )A.前秦与东晋B.前秦与西晋C.北齐与东晋D.北周与西晋2。

淝水之战后,哪一政权统治迅速瓦解( )A.前秦B.北魏C.成汉D.南燕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但也出现了几次局部统一。

其中,439年就有一个政权完成了北方统一。

它是由下列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A.匈奴B.鲜卑C.羯D.羌4。

据史书记载:“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表明北魏孝文帝下令鲜卑贵族和官员()A.采用汉姓B.改穿汉族服装C.学习汉语D.与汉人通婚5.北魏孝文帝改革带头纳汉女为妃;改姓为元;对30岁以下仍讲胡语者“降爵黜官”。

孝文帝的这些措施( )A.促进了民族交融B.有利于北魏统一全国C.得到了全体贵族的支持D.阻碍了汉族文化发展6.历史图片往往能再现当时的历史现象,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A.民族交融B.中外交往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二、材料分析题(共1题,共14分)1.识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目标】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投鞭断流” “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在这一战役中,号称拥有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的八万守军打败的呢?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是否蕴含着某些必然性?今天我们学习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来探讨这些问题,下面请同学们依据导读提纲预习课本。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1.淝水之战的时间、战争的双方、经过、结果及影响是什么?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影响是什么?3.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过程、具体表现和影响是什么?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淝水之战1.学生根据课本简述前秦建立的背景及其强盛的原因。

2.小小故事会:用“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讲述淝水之战的大致过程。

3.根据课本简述淝水之战的影响。

4.学生讨论: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归纳总结:A.从前秦方面看:(1)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氐族贵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获胜。

(2)秦军劳师远征,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B.从东晋方面看:(1)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团结作战。

(2)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5.学生讨论: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的哪几次战争相似?从以少胜多的特点来看,淝水之战同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相似。

相关链接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主要有:①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打败秦军主力。

②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从而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

理解“民族交融”的含义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 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 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 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 收。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游牧民族 鲜卑 (胡人) 匈奴
名师导引:
前秦:(1)骄傲轻敌 (2)军队内部有很多其它少数民族的 人,不够团结,军心不齐。 (3)前秦军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东晋:(1)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2)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
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
而在于(人3心)的采向背取、正战确术的的战得略当等战等术。。
• 思考:
一千五百年过去了,中华文明延续到今天,人们对 孝文帝的功过作出了不同的评判:
1、有人说,孝文帝的汉化措施最终导致了鲜卑族的 消亡,是鲜卑民族的千古罪人! 2、也有人说:孝文帝的改革又一次激活了华夏民族 的性格和精神,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的发展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 治家、改革家。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北朝时期居住在北方的敕勒族的民歌,也在鲜卑 族中传唱。你知道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个朝 代吗?你想了解鲜卑族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孝文帝推行 的改革吗?
1
淝水之战
2 北魏孝文帝改革
3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淝水之战形势图
十 已 下

容 不 可
猝 革 。
性 已 久
年 三 十
已 上 ,
一 从 正
音 。
今 欲 断 北 语
说汉语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
全的人,主要是担心漏掉重要内容,影响以后的复习与思考.,这样不仅失去了做笔记的意义,也将课堂“听”与“记”的关系本末倒置了﹙太忙于记录, 便无暇紧跟老师的思路﹚。 如果只是零星记下一些突出的短语或使你感兴趣的内容,那你的笔记就可能显得有些凌乱。 做提纲式笔记因不是自始至终全都埋头做笔记,故可在听课时把时间更多地用于理解所听到的内容.事实上,理解正是做好提纲式笔记的关键。 课堂笔记要注意这五种方法:一是简明扼要,纲目清楚,首先要记下所讲章节的标题、副标题,按要点进行分段;二是要选择笔记语句,利用短语、数 字、图表、缩写或符号进行速记;三是英语、语文课的重点词汇、句型可直接记在书页边,这样便于复习时查找﹙当然也可以记在笔记本上,前提是你 能听懂﹚;四是数理化生等,主要记老师解题的新思路、补充的定义、定理、公式及例题;五是政治、历史等,着重记下老师对问题的综合阐述。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问题思考:
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 现、评价及影响分别是什么?
(1)表现:
①经济;②政治;③文化。
(2)评价: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
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 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 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 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 得当。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目标导学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问题思考:
北魏是何时建立的?又是何时统一北方的? 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
背景: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 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 在中原却很风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知识点一淝水之战
1.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A)
A.东晋——前秦
B.西晋——东晋
C.前秦——西晋
D.前秦——北魏
2.导学号79594175许多成语故事都有它的历史渊源。

下列与淝水之战这一历史事件有渊源的成语典故是(D)
①破釜沉舟②四面楚歌③草木皆兵④风声鹤唳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淝水之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

在这次战役中前秦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D)
A.前秦军队战斗力不强
B.前秦军队战线太长
C.前秦军队不习水战
D.前秦军队不得人心
知识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4.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地区并建立政权,其中,北魏政权是哪个民族建立起来的(B)
A.匈奴
B.鲜卑
C.羯
D.氐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

下列政权曾经统一过北方的是(C)
①曹魏②西晋③东晋④北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和下面的历史短剧台词(片段)相关联的是(D)
A.商鞅变法
B.秦统一六国
C.张骞出使西域
D.北魏孝文帝改革
7.导学号79594176观察右图“身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形象”。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D)
A.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B.穿汉服显示贵族身份
C.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D.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
8.当你重回498年的北魏的时候,下面的现象你不可能看到的是(B)
A.在洛阳的街头,人们都穿着汉族服装
B.在朝廷中大臣在用鲜卑语向皇帝汇报
C.一家人正在举办婚礼,新郎是鲜卑人,新娘是汉族人
D.鲜卑人在学校中学习儒家经典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材料二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猝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魏书》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哪次变法的措施?
(2)材料二中的“高祖”指谁?“北语”是指我国古代哪个少数民族的语言?
;鲜卑族。

(3)让历史照亮未来,上述改革者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有坚强的毅力;重用人才;善于学习等。

(只要言之有理,观点正确,答对任意一条即可)
知识点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0.以下两幅有关北魏时期的图片,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A)
A.民族交融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11.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交融景象。

对出现这一景象影响最大的历史事件是(B)
A.张骞通西域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文景之治”
D.巨鹿之战
12.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既是原因又是结果的是(D)
A.迁都洛阳
B.军队战斗力提高
C.社会矛盾激化
D.北方民族大交融
13.(2016山东济宁)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下边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C)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4.下列著名战役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B)
①官渡之战②巨鹿之战③淝水之战④赤壁之战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③②④
D.②③①④
15.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D)
A.受到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侵扰
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
D.接受和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16.导学号79594177学者晁福林认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把民族交融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下列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表述,正确的是(D)
①让鲜卑贵族改用汉姓②将都城迁往咸阳③鲜卑贵族必须说汉话④鼓励鲜卑人穿汉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④
17.下边是小明同学整理的某皇帝施政政策要点。

这些政策产生的结果是(D)
A.推进大一统格局
B.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C.加快江南经济开发
D.促进北方民族交融
18.分析下列情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人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自己所有。

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1)上述情景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改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官员联姻。

(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
19.(2016四川泸州)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

《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
黜。

”该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D) 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
C.改穿汉服
D.学说汉语
20.(2016山东青岛)中国古代,“衣服有制”。

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

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体现这一特点(C)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隋文帝
21.改革(变法)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富国强】
材料一商鞅变法的措施:改革土地制度,国家承认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励农耕;奖励军功,贵族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世袭特权;迁都咸阳,推行县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商鞅变法打破旧贵族特权的措施。

,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移风易俗】
材料二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猝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魏书》(2)除材料二中的规定外,“高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法律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总结影响改革成功的因素。

,统治者支持变法,改革者的决心和勇气等。

(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