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2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真题实战演练 人民版选修1(1)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1.2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课件岳麓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1.2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课件岳麓版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 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 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 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 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 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3.北方民族大融合 (1)表现 ①胡汉差别逐渐消除,形成共同生活区域。 ②中原文化为各族接受,游牧文明成为中原文明的重要组 成部分。 (2)作用: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
考点二 王安石变法 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社会危机 (1)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以及向辽和西夏 交纳的“岁币”使北宋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 (2)边防危机:辽、西夏在边境侵扰,民族矛盾尖锐。 (3)政治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 锐。 2.有利条件 (1)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2)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 能力。解题时紧扣史料,结合“然役有轻重劳佚之不齐,人有 贫富强弱之不一,承平既久,奸伪滋生”“命官、形势占田无 限,皆得复役”“以避徭役”“困于繁数”“土地不敢多耕, 而避户等;骨肉不敢义聚,而惮人丁”等信息分析归纳其弊端 即可。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解题时 需要紧扣史料,“调整”可以结合“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亦 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等信息分 析归纳,目的可以从调整的内容方面分析,可以减轻农民的徭 役负担、保证了农民在土地上的劳作时间,从而达到最终增加 政府收入的目的。
【答案】 (1)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 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

人教版历史总复习专题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人教版历史总复习专题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例题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改革就是推
陈出新、除旧布新,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 发展。但改革的道路总是坎坷曲折的。阅读下列 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
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
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据记载,北魏统 治者对外战争,把掳掠来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
家的巩固方面分析。 答案 (1)措施:均田制。基本条件:政府能够掌握、 支配大批的无主荒地。 积极作用:均田制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 赋税和征发徭役;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
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经济的
恢复和发展等。(答出3点即可)
(2)问题:改革面临很大的阻力(或答迁都洛阳,阻力 重重)。 (3)现象: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影响: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北方社会的发展,为
军事 改变 上强 积弱 兵之 局面 保马法 法 军器监
鼓励百姓养马
监督制造兵器
节约了政府开 支,提高了马 匹质量和数量
产量、质量得 到提高
政治上 培养 改革科举 育才之 变法 改革学校 人才 制度 法
以经义取士 改组太学, 撰注教材
使王安石革新思 想得到广泛传播, 培养了改革人才
辨析比较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市易法
青苗法 募役(免 役)法
纳钱代役
农田水 改变 利法 上富 积贫 方田 国之 局面 均税法 法 经济
鼓励兴修水利
促进了农业生 产发展
限制了隐田漏 清丈土地,收取赋税 税行为,增加了 政府收入
将兵法
保甲法
在各路设负责操练 提高了军队战 军队的“将官” 斗力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配套课件 人民版选修1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配套课件 人民版选修1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 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 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 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 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 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 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 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 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 须作出抉择。
措施
内容
历史作用
革 实行汉制与 □9 移 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促进
除 风易俗,禁穿胡 了北方□10 民族大融合,为隋

服,改穿汉服,讲 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

汉话,改汉姓,与 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族通婚
二、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社会危机 ①“三冗”问题。
a.北宋增设官僚机构,官员数量大增,形成“□11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 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 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 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 因素。
【解析】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考 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以及从材料中提炼有效历史信息的能 力,考生答题时紧扣材料,提炼、概括归纳材料作答即 可。
【答案】 (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 国受传统束缚较少。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 功效明显。

2011高考历史 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课件 人民版选修1(福建专版)

2011高考历史 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课件 人民版选修1(福建专版)

3.如何认识封建政府对土地兼并的限制及作用? .如何认识封建政府对土地兼并的限制及作用? 土地兼并与封建政府有直接的利害冲突, 土地兼并与封建政府有直接的利害冲突,二者的矛盾在于争 夺财源,因而历代王朝都采取过抑制兼并措施。 夺财源,因而历代王朝都采取过抑制兼并措施。一是实行封 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保证农民有一定的土地。 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保证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如均田制的 实行。二是规定官、民可以占有田地的最高限额。 实行。二是规定官、民可以占有田地的最高限额。三是清查 大地主土地的实际数目,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 大地主土地的实际数目,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如北宋王安 石变法实行的“方田均税法” 但是, 石变法实行的“方田均税法”。但是,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 自身难以治愈的痼疾,以上措施只能在一定时期内奏效, 自身难以治愈的痼疾,以上措施只能在一定时期内奏效,最 后以失败告终。而北宋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 后以失败告终。而北宋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因而北宋 的土地兼并特别严重,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农民起义不断。 的土地兼并特别严重,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农民起义不断。
1.(2008·广东 阅读下列材料: 广东) 高 考 回 顾1.(2008·广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 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 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 徒二万余家于大宁, (413) 计口授田。 计口授田。” ——《魏书》卷三和唐长孺《 ——《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 朝隋唐史三论》 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太和九年(485), 下诏均给天下民田: 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 (485) 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 ——《魏书》 ——《魏书》卷一百一十

高中历史人民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

高中历史人民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

南京市永宁中学2023届高三历史复习精选专题巩固练(人民版,含解析):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孝文帝“移风易俗”改革措施中,不包括()A. “雅重门族”B. “剃发蓄辫”C. “班赐冠服”D. “断诸北语,一从正音”2.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当今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也要注重借鉴历史经验。

从孝文帝改革中我们得到的认识有( )①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②改革要注意策略,要有坚定的决心③改革要体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④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一帆风顺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③④3.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现象是()A.北方民族融合 B.北方的分裂与统一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完成 D.汉族地主势力的消长4.促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反映出()A、鲜汉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的高度B、鲜汉地主阶级之间的合作形成了新的统治集团C、鲜汉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D、强大的民族必然代替落后的民族,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主要是学习先进的汉文化5.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推行的一项改革措施,孝文帝推行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A.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B. 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C. 改鲜卑人为汉人D. 消灭了鲜卑陋习6.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为改革深入进行提供条件的是()A.整顿吏治B.推行均田制C.迁都洛阳D.提倡与汉族通婚7.关于北魏政权的发展史,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统一黄河流域后建立B.曾被其他政权吞并C.曾多次迁都D.统一北方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8.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恢复和发展北方经济以稳定统治B.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以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C.促进北方的民族融合以扩大统治区域 D.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9.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大影响是()A、减轻农民的负担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过程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巩固北魏的统治10.材料中诏令涉及的内容是()A、要求鲜卑人学说汉语B、要求鲜卑人改用汉姓C、提倡鲜卑人与汉族通婚D、要求鲜卑人改穿汉服11.北魏为强化对地方控制,取代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政策是()A. 均田制 B.俸禄制 C.三长制 D .租调制12.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了许多汉化政策,这些政策能够推广的根本原因是()A.改革由皇帝主持B.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C.汉族地主支持改革D.先进代替落后不会遇到阻碍13.促成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根本原因是()A.先进的经济形态B.民族融合的趋势C.南北方对峙的形势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14.“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精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高效演练人民版选修1

【精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高效演练人民版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2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高效演练人民版选修11.(2017·吉林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公元8年,西汉外戚王莽代汉建新。

建国后,王莽试图缓和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王莽改制”。

公元9年,王莽颁布了一道著名的变法诏令:“古者,设庐井八家,一夫一妇田百亩……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

秦为无道,厚赋税以自供奉,罢民力以极欲,坏圣制,废井田,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又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栏……奸虐之人因缘为利,至略卖人妻子,逆天心,悖人伦,缪于‘天地之性人为贵’之义。

……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买。

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

”诏令发布后的第三年,宣布取消“王田”“私属”制度:“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

犯私买卖庶人者,且一切勿治。

”——《汉书·王莽传》(1)根据材料指出王莽改制的目的。

并概括公元9年王莽变法诏令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王莽改制失败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第一问目的,从“坏圣制,废井田,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可知目的是抑制土地兼并,从“建国后,王莽试图缓和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可知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第二问内容,据材料分析概括即可。

第(2)题从材料可知原因带有复古色彩,违背历史潮流,采用高压手段,不得人心等。

答案:(1)目的:抑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

内容:全国土地改称“王田”,实行土地国有制,不得买卖;多占的土地分给宗族邻里;将奴婢改称“私属”,不得买卖;如果有人煽动人破坏法令,则将其流放至边境地区。

(2)原因:带有复古色彩,违背历史潮流;脱离社会实际;触犯地主和官僚集团的利益;采用高压手段,不得人心;错误吸取秦亡教训。

2.(2016·全国卷Ⅲ·T45)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课件 人民版选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课件 人民版选修1
基础梳理 考点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1.智者的选择——背景 (1)北魏建立:386 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历史 上称北魏,北魏逐渐成为黄河流域实力最强的政权。 (2)统一黄河流域:439 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历时一百余年十六 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3)孝文帝执政:拓跋宏 5 岁即位,其祖母冯氏文明太后执政,490 年,孝文帝亲政。 (4)社会问题严重、阶级矛盾激化,改革迫在眉睫。
二、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内容及作用
项目 领域
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 纳税户的负担有所减轻,增
就贱,用近易远”
加了政府收入
经济 上富 国之

改变 积贫 局面
市易法 青苗法
在开封设“市易 务”
青黄不接之时,政 府借钱或粮食给
农民
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和操纵 市场,增加了政府收入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 削,增加了政府收入
3.北方民族大融合 (1)表现 ①胡汉差别逐渐消除,形成共同生活区域。 ②中原文化为各族接受,游牧文明成为中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作用: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考点二 王安石变法 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社会危机 (1)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以及向辽和西夏交纳的 “岁币”使北宋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 (2)边防危机:辽、西夏在边境侵扰,民族矛盾尖锐。 (3)政治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 2.有利条件 (1)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2)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答案】 (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 缚较少。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

2019年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2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真题实战演练 人民版选修1

2019年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2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真题实战演练 人民版选修1

2019年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第2讲北魏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真题实战演练人民版选修11.(xx·福建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

……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

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解析:本题以对民族关系的认识为切入点,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促进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作用。

第(1)问,要仔细阅读材料,将其主张分类归纳。

第(2)问,要结合材料二、三来分析其作用。

对民族关系的认识,要建立在肯定民族融合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促进作用的基础之上。

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

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2.(xx·烟台调研)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2课时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新人教版选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2课时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新人教版选修1

第2课时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1.北魏孝文帝改革:(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2.王安石变法:(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1.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历史作用;(2)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及成功的原因。

2.王安石变法:(1)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目的、内容及作用;(2)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教训。

对应学生用书P223,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社会矛盾(1)阶级矛盾:北魏统治腐败,徭役赋税繁重,人民起义不断,阶级矛盾尖锐。

(2)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

2.有利条件(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2)冯太后的改革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

(二)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措施内容历史作用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限制了土地兼并,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考核官吏政绩决定任期,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巩固了政权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和政治稳定,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革除旧俗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禁穿胡服,改穿汉服,讲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王安石变法(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1.社会危机(1)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以及对辽和西夏的“岁币”使北宋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

(2)边防危机:辽、西夏在边境侵扰,民族矛盾尖锐。

(3)政治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

2.有利条件(1)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修12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修12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1-2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训练题1.孝文帝是中国著名的改革家,其改革措施多次被后人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高祖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兴。

今欲断北语,从正音。

年三十以下,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书·献文六王传·咸阳王禧传》材料二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提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

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请回答:(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推行策略如何?(2)概括材料二中赵翼的观点。

你如何理解赵翼这一观点?解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从后人对其评价的角度考查。

第(1)问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注意对材料的正确解读。

第(2)问先判断材料观点,后对其进行评价,注意全面性与客观性。

答案(1)中心内容:推广汉话(汉化政策)。

策略:按年龄逐步推行;严厉惩罚故意违反者。

(2)观点: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

理解:该观点是片面的。

“汉化”政策有利于北魏社会的进步。

该观点全盘否定了北魏“汉化”举措的积极作用,北魏政权的败亡与“汉化”措施无关。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披发之人。

”——《魏书·咸阳王禧传》材料二陆法言著《切韵》,时俗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

——《苏氏演义》卷上提示:陆法言是隋代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关于汉字读音的专门书。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一从正音”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试分析“陆法言现象”。

【试题精集】新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第2课时北魏孝文帝改革.doc

【试题精集】新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第2课时北魏孝文帝改革.doc

新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第2课时北魏孝文帝改革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

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材料二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

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1)材料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有何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次改革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问,第一小问,商鞅主张“重农抑商”,材料信息反映了这一思想。

第二小问从重农抑商对农业、商业发展的影响角度分析。

第(2)问,从材料信息中对土地分配可知是均田制。

从材料中“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等信息入手分析“原因”。

第(3)问,回忆教材知识,从变法的积极影响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1)思想:重农抑商。

影响:成为中国封建政府的基本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的繁荣,但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措施:均田制。

原因:百姓贫困,人民流离失所;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3)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制,增强了秦国的综合国力,为后来统一全国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奠定了基础,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第四页,共25页。
2.措施(cuòshī)
措施
均田 制
三长 制
整顿 吏治
迁都 洛阳
移风 易俗
具体内容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 种,土地不得买卖
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实行俸禄制,国家统一筹集,按 级别高低发给官吏;制定惩治贪 污的办法 公元493年,以“南伐”为名迁 都洛阳
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变制 度、通婚姻、改籍贯
第十八页,共25页。
1.进步性 (1)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军事 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tǒngzhì)危机进行大刀阔斧地改 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①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可 能性 ②改革的主要措施 ③改革的影响与评价
①王安石变法的必要性 ②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 ③王安石变法的作用与评价
第二页,共25页。
第三页,共25页。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北魏政权建立并统一北方,为改革奠定了基础。 (2) 北 方 民 族 融 合 趋 势 的 发 展 , 但 社 会 (shèhuì) 经 济 发 展 缓 慢。 (3)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阶级矛盾、民族矛 盾。 (4)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
改革科举制度,惟才用 人
作用
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 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 取得了一定成效
节省了军费开支,改变了 宋军原有的编制,使宋军 的战斗力有了一定提高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 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 扩大统治基础
第九页,共25页。
3.评价 (1) 增 加 了 政 府 的 财 政 收 入 , 加 强 (jiāqiáng) 了 国 家 军 事 力 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 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2)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 封建统治危机;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指导巩固提升训练(含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指导巩固提升训练(含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指导巩固提升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1.(2013·厦门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材料二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不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书·咸阳王元禧传》材料三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1)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这项改革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三,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分析这些改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

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

……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

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材料二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膏,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续通鉴长编》材料三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

后之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

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旦而更。

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可反矣。

——《日知录》(1)材料一与材料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2)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民本思想对今天有何现实意义?(3)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二比较,有何相同点和区别?(4)三段材料作者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有无区别?为什么?(2)王安石的“民”侧重指的是农民,他的“关心疾苦”是指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政府的收入,减轻农民的负担,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2课时 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 选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2课时 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 选修1

第2课时北魏孝文帝改革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

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材料二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

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1)材料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有何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次改革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问,第一小问,商鞅主张“重农抑商”,材料信息反映了这一思想。

第二小问从重农抑商对农业、商业发展的影响角度分析。

第(2)问,从材料信息中对土地分配可知是均田制。

从材料中“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等信息入手分析“原因”。

第(3)问,回忆教材知识,从变法的积极影响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1)思想:重农抑商。

影响:成为中国封建政府的基本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的繁荣,但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措施:均田制。

原因:百姓贫困,人民流离失所;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3)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制,增强了秦国的综合国力,为后来统一全国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奠定了基础,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人民一轮复习随堂巩固训练:第讲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与王安石变法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人民一轮复习随堂巩固训练:第讲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与王安石变法

1.(2013·江苏南京调研)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庚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

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

——《战国策》材料二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

今恃多官众吏,官立丞、监。

夫置丞立监者,且以禁人之为利也;而丞、监亦欲为利,则何以相禁?……别其势,难其道,故曰:其势难匿者,虽跖不为非焉。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

私利塞于外,则民务属于农;属于农则朴,朴则畏令。

——《商君书》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斗,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秦国民风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为转变民风所采取的措施。

(3)据材料三,简析秦国民风变化带来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答案](1)特点:尚武(强悍);轻义(重利);缺乏诚信。

(2)措施:刑罚平等,废除贵族特权;采用分权办法,加强官吏职权管理;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重视农业,让农民专心务农。

(3)影响:治安稳定,社会和谐;百姓富足,国家富强;人民勇于为国战斗,军队战斗力增强。

(4)启示:改革须关注民风问题;合理制定与严格执行法律制度是引导民风的重要手段之一;转变民风有利于凝聚力量(或社会和谐)。

2.(2013·山东烟台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昔以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包藏隐漏,废公罔私。

富强者并兼有余,贫弱者糊口不足。

——《魏书·食货志》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孝文帝改革是“消极的汉化”,是北魏政治危机的开端。

另一种观点认为,孝文帝改革把拓跋部的政权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符合历史必然趋势的。

(1)为解决材料一中问题,北魏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2)你同意材料二中哪一种观点?说明理由。

[答案](1)推行均田制;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第2讲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回扣丰于卸迟丿❷聚焦・高频考点程课时提能演练积累二备课素材』.... 温•提示7 ..........4果您在"本葆件的| 注中出现压和仁1 :有幻灯片,重复打开可止常观1回扣•主干知识井有不便.裁请谅解!1 ........................................ <5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 社会矛盾(1) 阶级矛盾:北魏统治腐败,徭役赋税繁重,人民起义不断,阶级矛盾尖锐。

(2) 民族矛盾: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导致矛盾尖锐。

2. 有利条件(1)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2) 冯太后的支持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

【史论要旨]北魏统一北方之后,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但鲜卑族落后的政治制度却引起了严重的社会矛盾f使整个北魏的统治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因而孝文帝的改革是历史的必然,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改革。

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意义和历史作用1.内容及意义措施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考核官吏政绩决定任期,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巩固了政权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限制了土地兼并,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三长制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意义措施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公元495年迁都洛阳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和政治稳定,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2.历史作用(1) 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缓和了民族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快乐考生】2015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第2讲北魏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真题实战演练人民版选修
1.(2010·福建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

……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

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解析:本题以对民族关系的认识为切入点,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促进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作用。

第(1)问,要仔细阅读材料,将其主张分类归纳。

第(2)问,要结合材料二、三来分析其作用。

对民族关系的认识,要建立在肯定民族融合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促进作用的基础之上。

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

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2.(2014·烟台调研)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

永兴五年(413),“徙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受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共同之处?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被沿用到唐代中期。

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哪些改革措施?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渊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解析:从“土地分配方式”扩展到孝文帝改革的所有内容及影响。

解答本题时,一要注意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应用;二要注意材料信息与课本知识的联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第(1)问首先提炼材料信息,然后进行比较,找出其相同点。

第(2)问结合课本知识回答即可。

第(3)问要从孝文帝改革的“渊源”和“影响”两个方面作答。

答案:(1)按人口分配土地。

(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

(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

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

3.(2013·山东卷)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

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

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

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

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局限性及史学研究方法。

第(1)问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立新法扰民”“钱既出而差役如故”“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等,联系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即可。

第(2)问既要看到话本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又不能过分夸大其价值。

话本属于文学作品,其史料价值需要用其他史料印证。

答案:(1)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的不满。

(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4.(2014·合肥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
居……
——司马光《家传集》材料二:(司马光说)“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材料三: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

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针对“兵”“农”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例)?这两项改革措施分别是为了改变北宋怎样的局面?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司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

(3)分析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这种态度的主要原因和真实意图。

(4)对于是否变法,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根本目的有无区别?为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归纳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1)问要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

第(2)问要从材料信息中得出司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

第(3)问要从梁启超的阶级属性及政治主张来分析。

第(4)问要从王安石与司马光的阶级属性分析。

答案:(1)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等。

为了改变北宋积弱的局面。

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等。

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的局面。

(2)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

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

(3)原因: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变法维新。

意图:借用王安石变法阐述自己的变法思想。

(4)没有区别。

原因: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都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

5.(2013·江苏南京二模)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

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材料二:教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背以下大改革冢也。

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

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咎耶。

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

……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

……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

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则材料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异同。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和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评析这一立足点转变的原因。

解析:第(1)问考查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答题的角度分为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不同点要结合材料进行组织答案;第(2)问考查立足点并分析立足点转变的原因,答题时注意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

答案:(1)同:都认为孝文帝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功,促进了北魏政权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加速了北魏向汉族封建王朝模式的转换(或汉化、封建化都可)。

异:材料一认为孝文帝改革过大于功,改革中蕴含着危机;在盲目的汉化过程中鲜卑族的勇武之风变为汉族的文弱之风,激化了内部矛盾,是导致北魏政权由盛转衰的根源,加速了北魏的衰亡。

材料二驳斥了孝文帝改革导致北魏衰败的观点,认为孝文帝是历史上的大改革家;改革功大于过,改革革除了鲜卑族陋习,促使北魏走向文明和强盛,加速了北魏融入中华民族的进程和北方的民族融合;改革是隋唐制度创新的源头。

对中国发展贡献巨大。

(2)立足点:材料一以汉族为中心,站在鲜卑族文明发展的角度;材料二站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角度。

原因: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倡导五族共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民一律平等,这些思想必然反映在中华民国时期的教科书中;中华民族的观念逐渐形成,历史教科书负有建构中华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感的历史使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