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中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合作教学法初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教学中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合作教学法初探

[摘要]目前信息技术基础课的内容大多以操作实践为主,而教师也大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完成教学目标。但由于学生的先备知识存在差别,接受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也各有不同,所以,如果简单地实施任务驱动的方法,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文章主要论述了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合作教学法,以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学习素质教育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与计算机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任务驱动,注重实践”。它很适合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因为该类课程大多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由于这些课程知识内容更新很快,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信息时代与学科知识发展的特点。但是如果简单地实施任务驱动的方法,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在布置课堂操作任务后,一些学生可能只用半小时就完成了,而另一些学生可能直到整堂课结束也还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由于主要看重结果,往往会忽视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和协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任务驱动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辅之以科学的设计和实施方法,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经过这几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笔者认为,任务驱动的课程设计,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质量。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任务设计的优化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以及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小组合作学习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具有很多优势,但是,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否能取得成功,有一个首要前提,那就是任务的设计必须科学合理。因此,在组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前,首先必须充分重视任务的设计,使之从各方面得到优化。

1.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任务驱动”的本意是让学生完成一个包含一定具体知识或能力训练的实际任务,从而达到某个教学目标。因此,任务不是目的,任务只是手段而已。在设计任务时,一定要有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使设计的这个任务是一个典型的任务,切不可为了任务的所谓“完美”,而偏离本课的教学目标,或者造成教学目标的不清,应该按照“从大到小、逐步细分”的思路,每一个教学目标都要有相应的任务与之相对应,并形成一个训练主题互不重复的系统整体的任务框架。

2.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任务是手段,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是任务驱动的目的。因此,应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基础,避免由于任务的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任务的重点和难点不可过多,一般只能是一至两个,让学生有“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喜悦感。任务的提出甚至可以由师生共同讨论或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提出,这样的任务可能更符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特点,使学生根据自己内在的需要去探究和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在计算机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能根据一个实际需求完成一个任务,它强调要构造一个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情境,一个曾经发生过、将来还会发生的任务,这是一个大的任务,它可以分成一系列小的模块或子任务,随着学习进程分步骤完成。因为信息技术内容广而杂,若一次让学生感到困难太多,强度太大,则容易使其产生畏难情绪。任务要具有可操作性,要注意机房等实际情况,避免“纸上谈兵”。

3.任务设计要具有层次性。合理分解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分解任务是将一个大的任务分成若干个子任务,再将子任务往下分,直到每个子任务可操作或执行为止。在这些子任务中,有很多是以前没学过的知识或技能技巧,即隐含了新的知识点,这时就需要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任务)的欲望,教师要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任务情景,通过讲解、示范等多种教学方法,尽量不让学生对任务产生太大的畏难以致抵触情绪。教师要做到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任务的分解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际上,在计算机教学中,每一章是一个大任务,每一小节是一个子任务,每一小节中又包含几个二级子任务。如“Word的使用”这一章,Word的使用是大任务,大任务下有四个一级的子任务:编辑文档、制作表格、插入图片、排版与

打印,在四个子任务中又分别有若干个二级子任务。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完成一个个二级子任务,学生可自由发挥,教师指导。随着任务分析的深入细致,使整个章节不断完整,结构不断清晰。这实际上是将教学的内容拆解为一个个的“任务”,逐步地展示、布置给学生。然后综合每人的“任务”成果,制作出一个完整的Word文档。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实例以供参考,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功能或任务是可以通过学习完成的。这样可以逐步消除学生对完成任务的畏惧感,树立信心,使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4.任务设计要具有合作性。协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来进一步完成和深化对主体的意义建构。通过这种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开阔思路,产生对知识新的认识与理解。由于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因此任务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小组各成员的分工需要,要让任务的完成必须依赖于小组内全部成员的努力,并能把总任务分解成小组内不同能力类型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的分任务。这样可充分调动小组内每个成员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到合作带来的效率,促进小组成员间情感的交流,提高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难度较大的任务更多地需要借助协作学习方式,比如插入图片、艺术字、文本框等。这些内容除了操作性知识外,还有其他的很多操作,需要学生去处理、解决。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学生可以先查阅有关的教材、资料,在上机实践中,逐步地理解、模仿、改造,进行自主学习;然后教师鼓励大家共享资料,讨论交流,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还可以进行指导与帮助,比如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案等,以利于任务的实现与完成。

三、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