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0 捕蛇者说学案 语文版
《捕蛇者说》学案柳宗元因王叔文关系,被贬为永州作司马。
在永州近十年,写了不少文章。
我们过去曾读过的《小石潭记》就是当时写的《永州八记》之一。
今天学的《捕蛇者说》一文也是那一时期所写的。
柳宗元受到排挤,贬居永州,在政治上很不得意,但困苦的生活经历和黑暗的社会现状,加深了他对现实的认识,使他对人民的疾苦有所同情。
这篇《捕蛇者说》就是通过记述一个捕蛇者的悲惨生活,突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个中心思想。
关于“说”“说”是一种文体,主要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本文是通过记事来说理,即通过对“捕蛇者”蒋氏的遭遇的述说说明“赋敛之毒”这个中心。
本文以记叙为主,结合适当议论、抒情。
开头由蛇毒写到捕蛇,引出捕蛇者,然后详记捕蛇者的话,最后推出结论,提出题意。
文章前两部分是记叙,后一部分的议论则是前面记叙的必然归结。
学习本文,默读课文的全部注释,扫清字词障碍,再默读一遍课文,了解课文概貌。
思考1、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异蛇”之毒?这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暗示了当时的世上还有比毒蛇更毒的东西,使读者产生了急切读下去的愿望。
这一段重在写“毒蛇”之异,从三个方面加以描绘:一是颜色之异,二是毒性之异,三是用途之异。
注意首句的省略句“触草木,尽死”,“尽死”前省去的主语应是“草木”,其余皆省去“毒蛇”。
小结:写“异蛇”剧毒,而“永之人争奔走焉”。
2、蒋氏的自述反映了什么?文章在这一段着重写什么?如果说第1段是概述,从第2段开始便转入到具体的描述。
引出了主人公“捕蛇者”——蒋氏。
先写蒋氏三代捕蛇之“利”,继而写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于是”,有的“几死者数矣”。
一个“且曰”,将写“利”转为写“害”,再写蒋氏的神情“貌若甚戚”,极其生动地写出了“捕蛇”并非好事,“争奔走焉”实属无奈,字里行间,深含悲苦。
“利”与“害”关系,跌宕有致。
3、作者是怎样描写蒋氏“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的?文章通过对“捕蛇”、“赋敛”之间“利”与“害”的一系列对比,说明了“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捕蛇者说》优质教案(优秀8篇)
《捕蛇者说》优质教案(优秀8篇)背诵第四段。
篇一强记:给5分钟时间,背下来。
范背:教师背第四段,学生心里默背。
试背:请三位学生分别背诵。
齐背:全体学生齐背两遍。
[说明]指导背书时,提示学生结合前面对本段层次、内容的分析来背诵。
教学过程:篇二一集体疏通文意。
二人小组提出有疑难的语句,其他同学解答,都解答不了的,教师提示或自己直接解答。
[说明]书上注解比较详尽,学生能读懂大部分语句的意思。
疑难多出在没有注解的语句上。
例如“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教师引导学生先弄明白“若”“复”“赋”“甚”四个字的意思,然后启发学生断句(读准句中停顿),最后结合“则吾斯役之不幸”引导学生考虑疑难句的句意,他们便会明白了。
疏通文意,切忌逐字逐句的'对译,着重在明白每句主要的意思。
有时弄明白一个词或两三个词,整句就明白了,但即使这样,也是以疏通句子的大意为重点,不必讲解古代汉语语法知识,确有必要讲时,也要适度,为明白句意服务。
同请几个学生每人一段串译大意。
疏通文意。
篇三二人小组,对照注解疏通每一句大意。
布置作业:一熟读课文,至少读两遍。
二完成课后练习三(做在书上)。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篇四(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柳宗元的文学常识及“说”的体裁特点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3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诵文章能了解文章大意2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在熟悉文章的主要的内容前提下,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篇“说”,让学生理解蒋氏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害而求免于苛税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的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行,也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同学们,“蛇”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下面请同学来谈一谈。
2、想到了蛇,同学们就联想到了“凶狠、残忍”这些词语,就感到恐惧。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柳宗元又是怎样说说捕蛇人的事的。
《捕蛇者说》学案
《捕蛇者说》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说”的特点。
2. 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 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词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4. 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一、学习过程:1、本文选自作者是时期著名家家,著有,是之一。
2、“说”是。
用以、或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相当于现在的。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啮()挛踠()()莅事者()大戚()得而腊之()曩()恂恂()当其租入()几死者数矣()日蹙()殚()其地顿踣()瘘疠()()谨食之()视其缶()相藉()以俟()夫()观二解释实词1、第一段:(1)产:()(2)异:()(3)黑质()白章()(4)啮人()(5)无御之者()(6)腊()之以为饵()(7)可以()(8)已()大风、挛踠、瘘、疠(9)杀三虫()(10)其始()(11)以王命聚之()(12)岁()赋()其二()(13)募()有能捕(14)当()其租入()(15)争奔走()焉()2、第二段:(1)专( )其利( )(2)吾祖死于是 ( )(3)今吾嗣()(4)几( )死者数( )矣(5)貌( )若( )甚戚者()(6)余悲()之(7)若毒()之乎(8)余将告于莅事者()(9)更()若()役()(10)复()若赋()3、第三段:(1)蒋氏大()戚()(2)汪然()出涕()(3)哀而生()之乎(4)则吾斯役()(5)久已病()(6)居是()乡(7)积()于今(8)乡邻之生()(9)日蹙()(10)殚()其地之出()(11)竭()其庐()之入()(12)号呼()而转()徙( )(13)顿踣()(14)触()风雨骇()者(15)犯()寒暑()(16)呼嘘毒疠()()(17)往往()而死者相藉( )(18)曩()(19)其室十无()一焉(20)悍()吏(21)恂恂()(22)隳()突()乎南北()(23)哗然()(24)虽()鸡狗不得宁()焉(25)视其缶()(26)叫嚣()乎东西()(27)弛然()(28)谨食()之(29)时()而献焉(30)退而甘()食其土之有()(31)以尽吾齿()()(32)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33)熙熙()(34)旦旦()有是()哉!(35)则已()后()矣4、第四段:(1)苛政猛于虎也()(2)吾尝疑乎是()(3)犹信()(4)孰()知(5)故()为之说(6)以()俟()夫()观()人风()5、古今异义(1)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古义:今义:(2)可以已大风古义:今义:(3)往往而死者相藉古义:今义:二、整体感知1、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2、课文一共写了几件事?主要写的是哪件?三、深入探究(一)、第一段:1、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异蛇”之毒?2、“毒蛇”之异,从哪三个方面描绘的?(二)、第二段1、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中所反映出的蒋氏的遭遇。
《捕蛇者说》学案3
《捕蛇者说》学案3
《捕蛇者说》学案3
捕蛇者说(学案)
学习目标:
1.“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
3.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预习新知。
1.柳宗元,字(),()代文学家,他擅长写散文,是()之一。
2.“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或叙事兼议论,或议论兼叙事,将议论和叙事结合起来,以说明一个道理,我们学过的有《》,《》,《》。
3.注音。
啮()挛()踠()莅()
嗣()殚()蹙()隳()
缶()疠()熙()俟()
相藉()当()其租入几()死者数()矣
二.自主合作学习。
今义:
3.一词多义。
为: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故为之说
已:可以已大风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若:貌若甚戚者
若毒之乎
毒:若毒之乎
熟知赋敛之毒…
四.问题探究。
1.永州所产之蛇有什么特点?
2.永州人为什么争捕毒蛇?
3.永州人争捕毒蛇说明了什么?
五.课外延伸。
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你应该怎么做?。
捕蛇者说 教案
捕蛇者说教案教案名称:捕蛇者说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捕蛇者说》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关爱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捕蛇者说》的主要观点和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关爱和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1.理解并分析《捕蛇者说》中的比喻和隐喻。
2.就《捕蛇者说》中的主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学准备:1.复印《捕蛇者说》的课文。
2.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通过播放一段有关蛇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蛇的兴趣和好奇心。
2.师生互动,讨论:“你对蛇有哪些了解?你觉得蛇有什么特点?”阅读和分析(15分钟)1.师生共同阅读《捕蛇者说》的课文,并理解其中的意思。
2.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确保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3.分析课文的文章结构和段落的主题。
讨论和思考(15分钟)1.提问:“捕蛇者说”这篇文章主要在传达什么信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2.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意见,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蛇的形象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自己对环保的认识和态度。
比喻和隐喻(10分钟)1.解释文章中出现的比喻和隐喻,引导学生发现并分析其中的意义。
2.提问:“捕蛇者说”中的比喻和隐喻有什么作用?对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有何影响?扩展阅读(10分钟)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自然和环保的文章或故事,拓宽视野。
2.学生选择一篇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进行阅读,并写下自己的读后感和思考。
总结和概括(10分钟)1.回顾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探讨,确保学生对《捕蛇者说》的理解。
2.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和情感表达,并展示自己的思考。
3.强调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将环保的理念应用到生活中。
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作业:学生写一篇关于环保的短文,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表达对环保的看法和行动。
2.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多关注自然环境,了解更多关于保护环境的信息。
《捕蛇者说》教案学案
《捕蛇者说》教案主备课:张红梅2015.9.教学目标一、本文在于揭露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表现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二、背诵第4、5段,注意语调,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了解“乎”和“而”的多种用法。
四、理解并掌握“对比”的写法。
教学设想一、课文第4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1 蒋氏自陈心曲的话是全文主体,要着重领会。
(重点)2 运用对比的写法,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
(难点)二、紧扣课文的“阅读提示”和课后有关练习读课文。
三、采用“读读、议议”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简介作者。
2 回忆学过的“说”,讲清这一文体的特点。
3 引导学生看课文“阅读提示”,了解背景和写作目的。
二、指导预习1 参照课文注释,阅读全文。
2 弄清“永州之人争捕异蛇”的原因。
3 了解“黑质而白章”和“得而腊之以为饵”两句中“而”所表示的关系。
4 掌握实词“质”“章”“啮”“当”“已”“得”“赋”等含义;了解“可以”的古今不同用法及“腊”的活用。
三、研析新课指导学生朗读第1段并疏通文义。
(1)让学生试译,师生共同研讨。
明确①“黑质而白章”中“而”表南并列关系。
②“得而腊之以为饵”中“而”表示承接关系。
③“可以已大风”中的“可以”,是“可以用来”,今义“可以”是“能够”的意思,是一个词。
④“腊”,干肉,名词,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把肉晾干”。
⑤找出写“蛇毒性之剧”的句子。
(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⑥找出写“蛇的医疗功效”的句子。
(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杀三虫。
)(2)提问:蛇毒性如此剧烈,永州人为何“争奔走焉”?明确:因为“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可以“当其租入”。
(3)小结:文章一开始叙述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的医疗功效是为下文作铺垫。
关键是“当其租入”和“永之人争奔走焉”这两句——捕的蛇可抵交租税,永州的人才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这就暗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作者字字都是客观叙述,而全文主旨已寓其中。
《捕蛇者说》中考复习学案
《捕蛇者说》中考复习学案一、文学常识及课文理解1、关于作者:柳宗元,字子厚(773~819年),河东(今永济县)人,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改革家。
他积极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2、关于“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可以记叙,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如《马说》说明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道理;《爱莲说》说明了“莲,花之君子者也”的道理. 《捕蛇者说》说明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道理。
3、本文显著的特点是对比手法的运用。
从开篇到结束,无不用强烈鲜明的对比来增强效果。
如文章开头用毒蛇的毒“以啮人,无御之者”,咬了谁,都不免一死,可“永之人争奔走焉”,这形成强烈反差。
在中间蒋氏的答话中,处处运用对比:捕蛇与纳税两者不幸程度相对比;60年乡邻非死即徙与蒋氏“独存”相对比;悍吏骚扰乡民的情形和自己弛然而卧相对比;自己一年冒死危险两次与“乡邻旦旦有是”相对比。
二、字词积累(1)重点词语黑质:黑色的质地。
白章:白色的花纹。
去死肌:去除坏死的肌肉。
岁赋其二:每年征收两次。
赋,征收,敛取。
当其租入:抵他的税收。
当,抵。
争奔走焉: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争,争先恐后。
奔走,忙着去做(某种事情)。
三世:三代。
父子相继叫一世。
死于是:死在这件事上。
若毒之乎:你痛恨这事吗?毒,痛恨,怨恨。
莅事者:管理政事的人,指地方官,莅,治理。
更若役:更换你的差役。
役,劳役,给官府出劳力做事。
汪然:泪水盈眶的样子。
积于今:累计到现在。
积,一年一年地累计起来。
殚其地之出:把他们土地上的出产全部交出去。
竭其庐之入:他们家里的收入全部交出去。
庐,房舍,家。
死者相藉:死人互相压着,形容死的人多。
藉,铺,垫。
今其室十无一焉:现在十家中剩下不了一家了。
哗然而骇:喧闹叫嚷着惊拢(乡村的气势)。
虽鸡狗不得宁焉: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谨食之:小心地喂养它。
(2)一词多义之:永州之野产异蛇(结构助词,的)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代词,指蛇)若毒之乎(代词,指捕蛇这件事)故为之说(指示代词,这、此)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去)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翻译)已:可以已大风(动词,止,治愈)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已经,副词)齿:以尽吾齿(年龄)唇亡则齿寒(门牙)毒:若毒之乎(痛恨,怨恨)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毒害,危害)焉:永之人争奔走焉(代词,之,文中指捕蛇这件事)且焉置土石(于何,在哪里)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语气词)若:貌若甚凄者(好像)若毒之乎(代词,你)食:谨食之(喂养)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吃)于:余将告于莅事者(介词,给)积于今六十岁矣(到)吾祖死于是(在)苛政猛于虎也(比)其:当其租入(代词,他的)专其利三世矣(这个,指捕蛇当其租入一事)视其缶(那个)而:黑质而白章(连词,表并列关系)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连词,表顺接)君将哀而生之乎(连词,表并列,译为并,并且)而乡邻之生日蹙(连词,表转折,译为可是)号呼而转徙(连词,表修饰,可译为“地”“着”)退而甘食其土之有(连词,就)三、重点句子翻译。
捕蛇者说导学案doc
《捕蛇者说》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文学常识。
2.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了解“乎”、“而”的多种用法。
学习重点:疏通理解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学习难点:掌握好文言实词。
知识链接:简介“说”: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大多是一事一议,往往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
形式上则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议边叙。
一、课前预习:1.文学常识:《捕蛇者说》的体裁是,作者是,世称字,朝著名的文学家,是“”之一,他的作品收集在。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啮()得而腊.()之挛()踠()瘘()疠()当.()其租入嗣()几.()死者数.()莅()蹙()殚()踣()死者相藉.()曩()隳()恂恂.()而起缶()谨食.()之敛()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3.在横线上填出各句省略了的主语: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永州之野.()(2)去死肌()(3)乡邻之生日蹙()(4)今吾嗣.为之十二年()(5)若毒.之乎()(6)貌若甚戚.者()(7)君将哀而生.之乎()(8)时.而献焉()(9)永之人争.奔走焉()二、合作探究(小组探讨)1.解释下列各组中的加点字:(1)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2)更若.役貌若.甚戚者(3)又安敢毒.邪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4)岁赋.其二复若赋.(5)谨食.之退而甘食.其土之有(6)“之”的解释:无御之者太医以王命聚之问之言之余悲之君将哀而生之乎谨食之(7)“是”的解释:吾祖死于是自吾氏三世居是乡吾尝疑乎是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2.找出下列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1)汪然出涕(2)则久已病矣(3)以尽吾齿(4)向吾不为斯役(5)又安敢毒也3.翻译下列句子(1)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2)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优秀5篇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优秀5篇《捕蛇者说》教案篇一一、字音字形1 选出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2 为黑体的字选择正确读音(1)得而腊之以为饵()a xīb là(2)当其租入()a dāng b dàng(3)几死者数矣()a jī b jǐ(4)往往而死者相藉()a jí b jiè(5)鸡狗不得宁焉()a níng b nìng(6)谨食之()a shí b sì(7)更若役()a gēng b gèng3 选出黑体字音、形全对的一项()a 腊之以饵ěr募有能捕之者mù貌若甚戚者qì 熙熙而乐xīb孰知赋敛之毒shú 以俟夫观人风者sì呼嘘毒疠,xū 号呼而转徒xǐc 吾恂恂而起xún 视其缶fǒu则弛然而卧chí悍吏之来吾乡hànd 叫嚣乎东西xiāo 哗然而骇者hài无御之者yù岂若吾乡邻qǐ二、词语1 选出下列黑体词解释有误的两项()2 为句中黑体词选择正确释义(1)向吾不为斯役()a 从来b 目标c 过去d 接近(2)久已病矣()a 生病b 困苦不堪c 缺点d 损害(3)犯寒暑()a 违反b 发生c 冒d 侵害(4)竭其庐之入()a 收入b 参加c 合乎d 由外进内(5)故为之说()a 原因b 故意c 熟悉的d 所以(6)以尽吾齿()a 牙齿b 说到c 年龄d 口齿(7)专其利三世矣()a 集中在一个方面b 享有c 专门(8)殚其地之出()a 超出b 拿出c 出现d 出产3 黑体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得而腊之(晾干的肉)死者相藉(枕垫)b.当其租入(抵)几死者数矣(差点儿)c.吾祖死于是(这件事)争奔走焉(行走)d.熙熙而乐(快乐的样子)饥渴而顿踣(顿足捶胸)三、朗读、背诵1 选出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a 君┃将哀而生之乎?b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教案
捕蛇者说教案目的通过学习古代民间故事《捕蛇者说》,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化自信心。
教材《捕蛇者说》是一则流传于中国古代的民间故事。
教学内容第一课:了解故事1.介绍故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2.通过阅读、分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并提出问题。
第二课:解读寓意1.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寓意;2.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探讨故事中的道理。
第三课:写作训练1.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和个人写作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并教授写作技巧;2.让学生尝试写一篇文体不限,字数不限的文章,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捕蛇者说》这则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的背景、主要人物和情节;2.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寓意,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化自信心。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故事中的道理;2.如何引导学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方法本教案主要采用讲授、讨论、写作训练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故事内容。
教学过程第一课1.利用多媒体讲解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及《捕蛇者说》的故事background。
2.分组讨论,并通过提问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故事细节detail。
3.整理学生的讨论内容,以适当比例引导发言的方式,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主要结论conclusion。
第二课1.分享学生对故事的理解与感悟insight。
2.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的寓意,并与学生分享与自己生活相关的故事或遭遇,以寻找故事与生活的关联connection。
3.分组集体讨论、老师点评。
第三课1.分组或个人讨论,多角度分析故事的寓意、故事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学习的方法等话题,及教授写作技巧。
2.撰写文章、分享感想。
总结通过《捕蛇者说》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培养了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提高了道德情操和文化自信心。
同时也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与时俱进”这一道理,增强了文化传承的信念。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7篇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7篇《捕蛇者说》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一、理解并掌握“质、赋、嗣、蹙、藉、徙、俟”等文言实词,了解“乎”、“而”的多种用法。
二、认识“说”这一文体的特点及对比的写法。
三、理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一中心文句以及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感情。
教学设想一、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说”这一文体和特点;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第4段从语言角度分析、第5段从思想角度分析是难点,必须引导学生力求正确把握。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捕蛇者说》写于作者在永州任职时,是柳宗元的散文名篇。
课文通过捕蛇者蒋氏对其祖孙三代为免交赋敛而甘愿冒着死亡威胁捕捉毒蛇的自述,反映了中唐时期我国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或叙事兼议论,或议论兼叙事,将叙事和评论结合起来,以说明一个道理。
二、讲析课文引导学生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第1段。
教师适时做以下点拨:1、重点词语和文句质:质地,东西的主体。
这里指基本颜色。
章:花纹。
啮(niè):咬。
腊(某ī):干肉。
文中用作动词,把肉晾干。
岁:每年。
当(dàng):抵充、顶替。
永之人争奔走焉:永州的老百姓争先恐后地忙着去做这件事。
焉,兼词,于此,为这件事。
2、提问: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异蛇”之毒?明确:(1)这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线,暗示了当时的世上还有比毒蛇更毒的东西,使读者产生了急切读下去的愿望。
(2)这一段重在写“毒蛇”之异,从三个方面加以描绘:一是颜色之异,二是毒性之异,三是用途之异。
(3)注意首句的省略句“触草木尽死”,“尽死”前省去的主语应是“草木“,其余皆省去“毒蛇”。
小结:写“异蛇”剧毒,而“永之人争奔走焉”。
3、指名朗读第2、3两段提问:蒋氏的自述反映了什么?文章在这一段着重写什么?明确:如果说第1段是概述,从第2段开始便转入到具体的描述。
《捕蛇者说》学案
《捕蛇者说》学案一、文学常识填空。
1、《捕蛇者说》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家,著有____________。
本文是柳宗元被贬到_________时写的。
文中的“苛政猛于虎也”出自。
2、说,是一种_______兼_______的文体,是为了说明。
二、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黑质.而白章.()()②以啮.人()③腊.之()④已.大风()⑤岁赋.其二()⑥当.其租入()⑦奔走..()⑧吾嗣.()⑨大戚.()⑩若.毒之乎()⑾更若役.()⑿汪然..()⒀哀而生之..乎()()⒁斯.役()⒂向.吾()⒃病.矣()⒄殚.其地()⒅竭.其庐.()()⒆犯.寒暑()⒇隳.突()(21)恂恂..()(22)视其缶.()(23)弛然..()(24)时.而献焉.()()(25)熙熙..()(26)苛政..()(27)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三、比较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词义的异同。
①可以已大风已,古:________今:_________②得而腊之以为饵腊,古:________今:_________③君将哀而生之乎?生,古:________今:_________④今虽死乎此虽,古:________今:_________⑤则久已病矣病,古:________今:_________四、重点句子的翻译。
1、可以已大风、挛碗、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永之人争奔走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精品]《捕蛇者说》导学案.doc
九年级语文《捕蛇者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词语。
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的写法。
3.把握文章“赋敛毒于蛇”的主题和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学习重点:理解本文衬托、对比的写法。
学习难点:把握文章“赋敛毒于蛇”的主题和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唔() 御() 得而磴()之( )曙() 步() 寻()其租入S ()JL ()死者厳() 章()事者日蹙( )殍() 转徙() 顿蹟() 呼曬( )霎() 睜()吏B()突恂炮()而起爭() 谨食()之•茁()政孰() 知以俟()夫()观人风者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瞳之以为饵岁赋其二寻其租入苕澤之乎攀其地之出以尽吾酋纠傑夫观人风者得等阿吾不为斯役3.读准下列句子的停顿,并用“ / ”划出来。
永州之野产异蛇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弾③为了。
“故为之说”。
意为医治。
“可以已大风”。
②已经。
“比吾乡“岁赋其二”。
②租赋。
“孰知赋敛之毒……”“可以已……痿、病”。
②疫病,疫气。
“呼嘘“当其租人”。
②收入。
“竭其庐之入”。
“岁赋其二”。
②年。
“积于今六十岁矣”。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简介“说”这种文体 学生放声自读课文小组合作,理解阅读 问题讨论,各抒己见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二、课堂学习(一) (二) (三) (四) (五) (六)1、 你认为捕蛇者到底是“幸”还是“不幸”呢?2、 作者用“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对蒋氏作介绍,有何深 刻含义?3、 在和作者对话的过程当中,蒋氏的心情反常而复杂,请用自 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4、 文中是如何运用对比和反衬的手法突出中心的?请说出来! (七)实词总结为:①作,制成。
最新整理柳宗元《捕蛇者说》教案精选
最新整理柳宗元《捕蛇者说》教案精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柳宗元的文学常识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3、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4、了解“说”的体裁特点(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诵文章能了解文章大意2、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在熟悉文章的主要的内容前提下,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篇“说”,让学生理解蒋氏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害而求免于苛税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的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行,也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2、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教学难点:1、文中“而”等虚词的用法和含义2、正确评价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设想:《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
教学中始终要注意这点。
本文词语量大,实词以数十计,虚词“之、以、而、乎、焉”等均各有多种用法。
讲明词义(实词、虚词),这是本文教学中要用相当时间来完成的重要任务。
逐句、逐段讲解。
加强诵读、背诵练习。
教具准备:1、收录机、投影仪、光碟。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同学们,昨天上课我们已经了解了《捕蛇者说》这篇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大意;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文章内容。
下面,请大家自读课文并找出文中能表现中心的语句。
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师板书课题。
二、课前梳理1、自由阅读课文思考并讨论回答下列问题:(播放媒体课件出示思考题)①自由阅读课文,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交流中心句:A、指名试说。
九年级语文《捕蛇者说》教案
九年级语文《捕蛇者说》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捕蛇者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例如“捕蛇者说”、“赋敛”、“租税”等。
(3)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如实词推断、虚词辨析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写和对话,推测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2)认识捕蛇者与农民的对比,理解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的道理。
(3)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培养关爱弱势群体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捕蛇者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如倒装句、被动句等。
(2)通过课文内容推测人物心理和情感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导入方式:图片展示、问题引导等,引发学生对课文《捕蛇者说》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深入理解课文,解决疑难问题。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巩固所学内容。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捕蛇者说》。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熟练程度。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角色扮演等方式,营造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参与度。
最新《捕蛇者说》教案设计(优秀3篇)
最新《捕蛇者说》教案设计(优秀3篇)《捕蛇者说》优质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本文在于揭露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表现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2.注意语调,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乎”和“而”的多种用法。
4.理解并掌握“对比”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1.理解两篇文章的主题。
2.学习文中词语的用法。
3.理解并掌握《捕蛇者说》“对比”的写法。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代杰出的文学家。
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
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
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
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任刺史。
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
《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
“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
《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
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正音。
啮( ) 腊( ) 挛( ) 踠( ) 瘘( ) 疠( )当( )其租入嗣( ) 几( )死者数( )矣莅( )蹙( ) 殚( ) 踣( ) 死者相藉( ) 曩( )隳( )恂( ) 缶( ) 谨食( )之熙( ) 以俟( )夫( )四、朗读课文。
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
读毕,酌情讲评。
五、默读,根据注释理解课文。
六、布置作业1.弄懂词句。
2.思考各段段意。
第二课时学习重点:1.第1—3段的实词词义、虚词用法。
2.段意概括。
学习过程:逐段讲解课文第1段一、全班同学齐读。
《捕蛇者说》教案3
捕蛇者说教案3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捕蛇者说》的主题和核心思想。
2.学习小说《捕蛇者说》的情节和结构。
3.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4.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小说《捕蛇者说》的情节和结构。
难点:小说《捕蛇者说》的主题和核心思想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1 引导学生回忆上次课学习的内容,引入新课。
2. 学习过程2.1 第一遍阅读教师让学生围绕小说《捕蛇者说》的内容进行自由阅读。
学生可以自行选择阅读时间,但应该在教师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并做好阅读笔记。
阅读结束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问答,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并对阅读理解进行简单的检测。
2.2 第二遍阅读2.2.1 带着问题阅读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小说主要讲述什么?•小说中有哪些比喻?•小说的情节有哪些高潮?•小说的结局给我们什么启示?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时对相关问题进行标记,在阅读结束后进行分享,交流,最后统一回答以上问题。
2.2.2 审美阅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对小说进行整体理解和审美评价。
2.3 情节分析2.3.1 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笔记,讲述小说的整体结构和主要情节。
2.3.2 教师在讲解中加入自己的剖析和解析,帮助学生对小说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2.4 主题分析2.4.1 讲解小说的主题和核心思想。
2.4.2 对小说的主题和核心思想进行深入的揭示和剖析,帮助学生对小说有更全面的理解。
2.5 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个性化阅读提高活动,比如小组分工阅读,角色扮演,书法朗诵等。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我整个掌握了小说《捕蛇者说》的情节和结构,同时也理解了小说的主题和核心思想。
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参与积极,对小说的阅读和理解都有所提高。
但是,还有一些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方面的教学。
19、捕蛇者说学案
19、捕蛇者说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的意义及用法;2、学习运用对比、衬托,突出中心的手法;3、把握“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主题;过程与方法采用朗读—质疑—赏析—探究的学习模式;以读为主轴:诵读——疑读——议读——品读,读懂古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理解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从而增强对新社会的热爱。
学习内容:重点:在过程中进一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能根据上下文推测文意,梳理文章大意;难点:理解文章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实。
学习过程与方法: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2、学习第一节学习重点:朗读课文,把握第一节大意。
学习难点:掌握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一、知识链接【作家作品】1、关于作者柳宗元2、关于“说”这种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
“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
【文言文翻译方法回顾】(1)我们现代汉语中一般用去表达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的意思。
所以翻译时可以。
(2)国名、地名、人名、官名、书名、帝号、年号、器物名称、度量衡等专有名词。
(3)文言中有些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判断句、反问句等,平时遇到要及时积累,学会如何去调整句序如何去翻译。
练习多了就会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4)文言句式注重简练往往承前承后或固定省略某些句子成分,翻译时注意。
【时代背景】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
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这年他32岁。
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
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
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
九年级语文《捕蛇者说》教案
九年级语文《捕蛇者说》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捕蛇者说》。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捕蛇者说》。
2.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2. 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捕蛇者说》的背景和作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解释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学习(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结构,总结文章的主题。
(2)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文章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讨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行课堂交流和分享。
5. 课堂小结(1)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提醒学生课后进行复习和巩固。
6. 布置作业(1)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学习,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课后练习和拓展阅读作业,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13课捕蛇者说教案
第13《捕蛇者说》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柳宗元。
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
2在了解内容的前提下,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熟悉的主要内容的前提下,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
2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而”等虚词的用法和含义。
2正确评价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时安排2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
同学们,“毒蛇”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提起了蛇,同学们就联想到了“凶狠”“恐怖”这些词语,就感到恐惧。
那你们想知道天天面对这种毒蛇,而且以捕蛇作为自己职业的人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千多年前永州人的捕蛇的奇特生活。
(通过学生对毒蛇的认识,引导他们体会捕蛇者的艰辛,一方面能使学生对主题有更好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介绍作者及“说”这种文体。
请同学们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教师强调重点内容。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杰出的文学家。
早年曾在朝中做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
唐顺宗永贞元年(80),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史称“永贞革新”。
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
但这次革新很快就失败了。
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
最后死在柳州。
《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他擅长写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文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我们曾经学习过《马说》。
这种文体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
“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涵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
《捕蛇者说》中就蕴涵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
这篇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体会这些特点。
三、朗读文,纠正字音。
1教师范读。
2检查预习情况,正音正字。
啮()腊()挛()()瘘()疠()当()其租入嗣()几()死者数()矣莅()蹙()殚()踣()曩()隳()恂()缶()谨食()之熙()以俟()夫()3请三四名同学分别朗读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捕蛇者说》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说”的特点。
2. 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 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词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4. 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一、学习过程:
1、本文选自作者是时期著名家家,著有,是之一。
2、“说”是。
用以、或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相当于现在的。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啮()挛踠()()莅事者()大戚()得而腊之()曩()恂恂()当其租入()几死者数矣()
日蹙()殚()其地顿踣()瘘疠()()
谨食之()视其缶()相藉()以俟()夫()观
二解释实词
1、第一段:
(1)产:()(2)异:()(3)黑质()白章()(4)啮人()(5)无御之者()(6)腊()之以为饵()(7)可以()(8)已()大风、挛踠、瘘、疠
(9)杀三虫()(10)其始()(11)以王命聚之()(12)岁()赋()其二()(13)募()有能捕(14)当()其租入()(15)争奔走()焉()
2、第二段:
(1)专( )其利( )(2)吾祖死于是 ( )(3)今吾嗣()(4)几( )死者数( )矣(5)貌( )若( )甚戚者()(6)余悲()之(7)若毒()之乎(8)余将告于莅事者()(9)更()若()役()(10)复()若赋()3、第三段:
(1)蒋氏大()戚()(2)汪然()出涕()
(3)哀而生()之乎(4)则吾斯役()(5)久已病()
(6)居是()乡(7)积()于今(8)乡邻之生()
(9)日蹙()(10)殚()其地之出()(11)竭()其庐()之入()(12)号呼()而转()徙( )(13)顿踣()(14)触()风雨骇()者(15)犯()寒暑()(16)呼嘘毒疠()()(17)往往()而死者相藉( )(18)曩()(19)其室十无()一焉(20)悍()吏(21)恂恂()(22)隳()突()乎南北()(23)哗然()(24)虽()鸡狗不得宁()焉(25)视其缶()
(26)叫嚣()乎东西()(27)弛然()(28)谨食()之(29)时()而献焉(30)退而甘()食其土之有()(31)以尽吾齿()()(32)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33)熙熙()
(34)旦旦()有是()哉!(35)则已()后()矣
4、第四段:
(1)苛政猛于虎也()(2)吾尝疑乎是()
(3)犹信()(4)孰()知(5)故()为之说
(6)以()俟()夫()观()人风()
5、古今异义
(1)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古义:今义:(2)可以已大风古义:今义:(3)往往而死者相藉古义:今义:
二、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课文一共写了几件事?主要写的是哪件?
三、深入探究
(一)、第一段:
1、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异蛇”之毒?
2、“毒蛇”之异,从哪三个方面描绘的?
(二)、第二段
1、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中所反映出的蒋氏的遭遇。
2、蒋氏的自述反映了什么?
(三)、第三段
1、作者是怎样描写蒋氏的“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的?(完成表格)
2、由此你看到一个怎样的社会现状?
(四)、第四段
1、文章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2、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四、归纳总结
1、蒋氏的遭遇不可谓不悲惨,可是课文中为什么却说蒋氏是“专其利”呢?蒋氏他自己也认为这是“利”吗?追问:蒋氏认为捕蛇之“利”表现在哪些地方?
2、作者是如何通过娓娓的叙事带给我们震撼的力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