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弹力 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2节-弹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2节-弹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2节弹力一、教学内容1. 弹力的概念:介绍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及其作用。

2.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 弹力的测量:介绍弹力的测量方法,以及如何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

4. 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弹力布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

2. 培养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能够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

3. 引导学生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2.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 弹力的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绳子、泡沫球等。

2. 学具:学生手册、笔记本、签字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和恢复原状的过程,引出弹力的概念。

2. 讲解弹力的定义:弹力是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能够使物体恢复原状。

3. 讲解弹力的产生条件:物体必须发生形变,且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4. 讲解弹力的作用:弹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讲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变化,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6. 讲解弹力的测量方法: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形变下的弹力,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7. 举例说明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弹力布等。

8.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关的练习题目。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的概念2. 弹力的产生条件3. 弹力的作用4.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5. 弹力的测量方法6. 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2. 请说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 请举例说明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弹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掌握较好,但在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弹力的测量方面仍需加强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 弹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弹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 弹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弹力的定义,知道弹力是一种接触力,发生在直接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之间。

2. 弹力的产生:让学生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即物体之间必须直接接触,并且发生弹性形变。

3. 弹力的方向:让学生知道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 弹力的大小:让学生了解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5. 弹力的作用点:让学生知道弹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形变部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是一种接触力,发生在直接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之间。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即物体之间必须直接接触,并且发生弹性形变。

3. 让学生知道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并能够判断弹力的方向。

4.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判断弹力的大小。

5.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弹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形变部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弹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2. 弹力的方向和大小。

3. 弹力的作用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橡皮筋、气球、钩码等。

2. 学具:笔记本、尺子、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气球,感受气球的弹力。

2. 概念讲解:介绍弹力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弹力是一种接触力,发生在直接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之间。

3. 产生条件讲解:讲解弹力产生的条件,即物体之间必须直接接触,并且发生弹性形变。

4. 方向讲解:讲解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5. 大小讲解:讲解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6. 作用点讲解:讲解弹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形变部分。

7. 例题讲解: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橡皮筋的弹力,让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人教版物理八下7.2弹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下7.2弹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下7.2 弹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2节《弹力》。

本节主要介绍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原因以及弹力的测量。

具体内容包括:1. 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弹力产生的原因: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形变,撤去外力后,物体试图恢复原状,对与其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

3. 弹力的测量:弹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

2. 培养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测量。

难点:弹力产生的原因的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绳子。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以及手对弹簧的力。

2. 概念讲解:介绍弹力的定义,解释弹力产生的原因。

3. 实验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的大小,让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作用下弹簧的弹力,并记录数据。

5.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弹簧门的开启原理。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并选出代表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弹力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产生原因: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形变,撤去外力后,物体试图恢复原状,对与其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

测量:弹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

七、作业设计1. 解释下列现象:为什么弹簧门能够自动关闭?答案:弹簧门关闭是因为门关闭时,弹簧发生形变,产生弹力,试图恢复原状,从而推动门关闭。

2.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张纸的弹力,并记录数据。

答案:根据实验结果,纸的弹力很小,几乎无法测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弹力的存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7.2弹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7.2弹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1. 弹力的概念:了解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弹力的产生:学习弹力产生的条件,即物体必须发生形变。

3. 弹力的方向:掌握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 弹力的测量:学习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 让学生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即物体必须发生形变。

3. 让学生明白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 培养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方向的关系。

2.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条件以及弹力的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橡皮筋、钩码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生活中的弹力现象,如拉伸弹簧、挤压弹簧等。

2. 概念讲解:介绍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3. 产生条件讲解:讲解弹力产生的条件,即物体必须发生形变。

4. 方向讲解:通过实验和演示,让学生明白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5. 测量方法讲解:介绍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讲解如何测量弹力。

6. 例题讲解: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

7.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弹力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的概念2. 弹力的产生条件3. 弹力的方向4. 弹力的测量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为什么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2.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钩码的重力,并将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3.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方向以及测量方法?2. 拓展延伸:研究弹力的应用领域,如弹簧、弹性材料等,并探讨弹力在其他学科中的重要性。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2弹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2弹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2弹力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弹力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和作用,并能运用弹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弹力的概念,了解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

2. 能运用弹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

2.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和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橡皮筋、气球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笔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解弹力的概念,通过展示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弹力。

2. 实验一:观察弹簧的弹性形变,让学生亲身体验弹力的产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弹簧在不同拉力下的形变情况,记录数据。

3. 实验二:探究弹力的作用。

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观察测力计的读数,了解弹力的作用。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4. 实验三:制作简易弹力器。

让学生用气球、橡皮筋等材料制作简易弹力器,观察其弹性形变和弹力的产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六、活动重难点1. 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

2. 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让学生掌握了弹力的概念和作用,但在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方面仍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床垫、弹力鞋等,并尝试制作相关的小发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弹力的概念引入:我选择了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弹力的概念。

例如,我展示了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弹力。

这是因为我认为,通过直观的实例,学生能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弹力的概念。

2. 实验一:观察弹簧的弹性形变。

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亲身体验弹力的产生,通过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弹簧在不同拉力下的形变情况,并记录数据。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让他们在合作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增强自信心。
4.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他们养成善于思考、勇于质疑的良好习惯。
教学设计具体安排:
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弹弓、弹簧等,引发学生对弹力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内容:讲解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弹力的计算等,结合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弹力的变化。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弹力现象,如弹弓、弹簧玩具、拉力器等,引发学生对弹力的思考。
2.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弹力现象?它们是如何产生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3.引导学生总结弹力的概念,即物体因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4.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总结,掌握弹力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观察法、数据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2.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3.弹力的测量方法及实验操作技巧。
4.应用弹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设想
1.采用生活实例导入,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弹力的存在,引发他们对弹力的兴趣。
-设想一:展示弹弓、弹簧等生活中的弹力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概念和作用。
1.请学生完成教材第7章第2节后的习题,特别是涉及到弹力计算和应用的问题,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新版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2节弹力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2节弹力教案
5.培养学生关注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弹力的概念:理解弹力是由于物体形变而产生的力,明确产生弹力的条件。
-胡克定律:掌握弹力与物体形变程度的关系,并能运用公式F=kx进行计算。
-弹力的方向:了解弹力方向与物体形变方向的关系,能正确判断弹力的方向。
-弹力的应用:了解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测力计、弹跳球等。
举例解释:
-弹力的概念:强调弹力产生的前提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如拉伸弹簧、压缩橡皮筋等。
-胡克定律: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理解公式F=kx中k为弹簧常数,x为弹簧伸长量。
-弹力的方向:以压缩弹簧为例,说明弹力方向与弹簧压缩方向相反。
举例解释:
-弹力的方向判断:通过图示和实验,让学生明白弹力方向与物体形变恢复方向一致,而非施力方向。
-胡克定律的应用:通过具体例题,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弹簧常数k,并进行计算。
-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需指导学生正确操作仪器,记录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和强调,通过举例、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关注学生的难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克服困难,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进行得如火如荼,大家积极参与,展示成果时也能看出他们对弹力的理解有所加深。但我也注意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操作不够规范,对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也存在一定问题。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弹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觉得这个环节很有意义,不仅让学生们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容易偏离主题,需要我在旁边适时引导,帮助他们聚焦关键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7.2弹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7.2弹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7.2 弹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弹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原因、弹力的测量以及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产生原因,掌握弹力的测量方法。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弹力的产生原因2. 弹力的测量方法3. 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绳子、钩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进而引出弹力的概念。

2. 讲解弹力的概念讲解弹力的定义,让学生明白弹力是一种接触力,只有在物体相互接触时才会产生。

3. 讲解弹力的产生原因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弹簧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形变,引导学生理解弹力的产生原因。

4. 讲解弹力的测量方法介绍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测量弹力的大小。

5.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6.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度的弹力,并记录实验数据。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的概念2. 弹力的产生原因3. 弹力的测量方法4. 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解释弹力的概念,并给出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2. 描述弹力的产生原因,并简要说明实验如何验证这一点。

3.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度的弹力,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弹力的基本知识。

在实验环节,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了实践能力。

在联系生活实际的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学习兴趣。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但部分学生在理解弹力产生原因方面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辅导。

7.2弹力—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7.2弹力—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教案:7.2 弹力—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的第七章第二节,主要涉及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弹力的方向以及弹力的测量。

具体内容包括:1. 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形变,想要恢复原状而对接触物体产生的力。

2. 弹力的产生: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弹力的产生与物体的材料、形变程度等因素有关。

3. 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 弹力的测量:弹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弹簧测力计等工具进行测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产生、方向和测量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弹力的概念、产生、方向和测量。

难点:弹力方向的判断,弹力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细线、桌子等。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弹簧被压缩后释放,让学生感受到弹力的存在,引发学生对弹力的好奇心和兴趣。

2. 讲解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的定义,强调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形变,想要恢复原状而对接触物体产生的力。

3. 演示弹力的产生:使用弹簧测力计,压缩弹簧并释放,观察弹簧的弹力对钩码的作用,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弹力的产生。

4. 讲解弹力的方向:解释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和判断弹力的方向。

5. 演示弹力的测量: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形变程度下的弹力,让学生了解弹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测力计进行测量。

6. 练习与应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练习,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物体的重力、弹簧的弹性系数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弹力的定义、产生、方向和测量方法。

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描述弹力的概念。

2. 解释弹力是如何产生的?3. 弹力的方向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2节弹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2节弹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2节弹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弹力的概念:介绍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以及弹力的方向。

2.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3. 弹力的作用:探讨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弹性体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

2. 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弹力。

3. 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2.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 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橡皮筋等。

2. 学具:学生手册、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和恢复过程,引出弹力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以及弹力的方向。

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并进行现场演示。

4. 例题讲解:运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弹力,讲解测量方法和结果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弹力,并记录结果。

6. 弹力的作用:探讨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弹性体等。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的概念2. 弹力的产生条件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4. 弹力的方向5. 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下列物体的弹力,并记录结果。

(1)一颗橡皮擦(2)一张纸(3)一根铁丝2. 答案:(1)橡皮擦的弹力:N(2)纸的弹力:N(3)铁丝的弹力:N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弹力的存在。

在讲解弹簧测力计时,注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课堂练习环节,让学生独立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弹力,巩固所学知识。

2. 拓展延伸:探讨弹力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工程、科技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2弹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2弹力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计算方法等知识点。
2.强调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判断和计算方法等知识点。
4.创设情境,激发思维: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如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合作学习,促进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弹力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6.适时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7.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结合弹力知识,教育学生要尊重科学,勇于探究,关注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安全意识。
8.课后拓展,提升能力:布置具有思考性和实践性的课后作业,如调查生活中的弹力现象、设计弹力应用小制作等,巩固课堂所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弹力现象为引入,如弹簧床、橡皮筋、弹弓等,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共同原理。
6.个体关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弹力的产生条件及其与形变的关系。
2.弹力的方向判断和计算方法。
3.实验操作中数据的准确测量和分析。
4.将弹力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导入式教学,引发学生兴趣:以生活中的弹力现象为切入点,如弹簧床、弹弓等,让学生思考弹力是如何产生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2弹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2弹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2弹力教案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幼儿阶段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注重了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想象力。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物操作和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弹力的产生和作用,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并能够运用弹力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弹力的概念,了解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 能够通过实物操作和观察,体验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弹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难点:弹力的作用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橡皮筋、气球、塑料尺等。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张纸、一支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弹簧、橡皮筋、气球等教具,让孩子们观察并猜测这些物品的特性。

2. 讲解:向孩子们讲解弹力的概念,即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并解释弹力的产生原因。

3. 实验:让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弹簧、橡皮筋、气球等物品在拉伸或压缩后的恢复情况。

4. 讨论:让孩子们分组讨论弹力的作用和应用,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5. 练习:让孩子们运用弹力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用弹簧制作一个简易的弹簧测力计。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弹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难点:弹力的作用和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次活动,我发现孩子们对弹力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通过实验观察到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但在弹力的应用方面,部分孩子还不太能理解,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练习。

拓展延伸:可以让孩子们回家后,观察和思考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弹力现象,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重点和难点解析:对于这些重点细节,我想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关于弹力的产生和作用,我通过展示弹簧、橡皮筋、气球等教具,让孩子们亲眼看到这些物品在拉伸或压缩后的恢复情况,从而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弹力的存在。

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课题 5 7.2弹力膜开I 新捋I士答人学习1感知目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百尺、橡皮筋、橡皮泥、弹簧测力计、Flash课件教师活动1、弹性和塑性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1)如图12-2-1所示,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 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备学生分小组实验学生实验(一):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弹[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力持变形后的形状。

学生实通过实验、讨论使学生对弹性有更进一步的理解,通过发表见解,(二)养学生实验1表述能力实验探究7.2《弹力》教案1. 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知识目标2. 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1.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能力目标2. 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1,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清感目标3, 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重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重难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方法点------ 中考撷要.关于弹力的概念和新教材中新增的, ----------以前的中考中没涉及到.~~但一于弹簧测难力计的正确使用是历年中考中常考的内容.我们要注重理解弹力的概念及弹力产生的条件,同点时对弹簧测力计也要熟练掌握其使用方法.(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三)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学生实验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了。

(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四)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学生观察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7.2 弹力一、教学内容1. 弹力的概念:向学生介绍弹力的定义,即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弹力的产生:讲解弹力产生的原因,即物体内部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3. 弹力的方向:强调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 弹力的大小:介绍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5. 弹力的测量: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用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方向和大小。

2. 培养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程度的关系。

2. 重点:弹力的产生原因、方向和大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绳子、气球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气球,感受气球的弹力。

2. 概念讲解:向学生介绍弹力的定义,解释弹力产生的原因、方向和大小。

3. 实验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形变程度下的弹力大小,让学生观察弹力与形变程度的关系。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

5. 例题讲解:讲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弹力知识设计一个简易的起重机。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的概念2. 弹力的产生原因3. 弹力的方向4. 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系5.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弹簧在拉伸5cm时的弹力大小。

答案:根据胡克定律,弹力F=kx,其中k为弹簧常数,x为形变程度。

假设弹簧常数k=10N/cm,则弹力F=10N/cm × 5cm = 50N。

2. 题目:设计一个简易的起重机,利用弹力原理工作。

答案:学生可以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弹力知识,设计一个简易的起重机,如使用弹簧作为起重机的提升装置,通过调整弹簧的形变程度来控制起重机的重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7.2弹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7.2弹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7.2弹力一、教学内容1. 弹力的定义:弹力是指物体由于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弹力的大小: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程度有关,形变程度越大,弹力越大。

3. 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 弹力的作用点:弹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形变部分。

5. 弹力的产生条件:弹力的产生需要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并且发生形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定义、大小、方向、作用点和产生条件。

2. 培养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弹力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系,弹力的方向。

2. 教学重点:弹力的定义、大小、方向、作用点和产生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泡沫球、木板。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一套、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泡沫球,观察泡沫球产生的力。

2. 概念讲解:介绍弹力的定义、大小、方向、作用点和产生条件。

3. 实验探究: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弹簧在不同形变程度下的弹力大小,并记录实验数据。

4. 例题讲解:讲解弹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弹簧门的原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解答与弹力相关的题目。

7. 板书设计:弹力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作用点:形变部分产生条件:相互接触、发生形变8. 作业设计题目1:判断题(1)弹力是指物体由于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程度无关。

()(3)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同。

()答案:(1)√(2)×(3)×题目2:选择题(1)下列哪个选项描述的是弹力的特点?()A. 弹力是指物体由于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B. 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程度无关。

C.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同。

D. 弹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形变部分。

答案:A(2)下列哪个选项描述的是弹力的产生条件?()A. 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并且发生形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2节弹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2节弹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2节弹力一、教学内容1. 弹力的概念:介绍物体由于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包括拉力、压力和支持力。

2. 弹力的产生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才会产生弹力。

3. 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 弹力的大小: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形变程度越大,弹力越大。

5. 弹力的作用点:弹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形变部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能够运用弹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的方向和大小。

2.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橡皮筋、弹簧、气球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作业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拉伸弹簧,感受弹力的存在。

2. 概念讲解:介绍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

3. 实验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形变程度下的弹力大小,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数据。

4. 例题讲解:讲解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现象,如弹簧门、弹力鞋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拉扯弹簧玩具等。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弹力的应用,并提出问题和建议。

7. 板书设计: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

8. 作业设计:题目1:判断下列现象中,哪些是弹力的作用?(1)拉伸弹簧玩具。

(2)踩踏气球。

(3)推拉门。

答案:弹力的作用有(1)(2)(3)。

题目2:根据弹力的产生条件,解释为什么弹簧被拉伸后会恢复原状。

答案:弹簧被拉伸时,发生了弹性形变,产生了弹力,弹力作用于弹簧使其恢复原状。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弹力的存在,再通过概念讲解、实验演示和例题讲解,使学生掌握弹力的基本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学设计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弹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施力物体。

2. 让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3. 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施力物体。

2. 重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绳子、钩子。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和恢复情况。

2. 概念讲解:介绍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施力物体。

3. 实例分析:让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构造,了解其制作原理。

4. 操作演示:教师演示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学生跟随操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6. 知识拓展:介绍弹力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弹簧床垫、弹簧座椅等。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的概念2. 弹力的产生条件3. 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4.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你身边两个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2.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数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弹力的存在。

在讲解弹簧测力计时,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但在课堂时间的安排上,可以更加合理,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实践。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调查生活中利用弹力原理制作的物品,下一节课分享交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弹力的概念讲解弹力是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形变,外力消失后,物体试图恢复原状,这时就会产生弹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2节弹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2节弹力教学设计
4.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总结弹力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5.针对教学难点,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和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突破难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弹力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例如,探讨弹力在跳水、撑杆跳高等运动项目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4.设计实际生活中的弹力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2.通过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弹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认识。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需要实事求是、敢于质疑。
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探究弹力产生条件的兴趣。通过设计有趣的实验和实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突破弹力产生条件这一难点。
2.在弹力测量教学中,采用分组实验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3.针对胡克定律的教学,采用逐步推导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公式F=kx。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弹簧常数k的含义,提高学生运用胡克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了解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弹簧秤、弹性碰撞等,提高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弹力的产生条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数据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胡克定律,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弹力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弹力
——新授课
★整体设计说明★
本课由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有关形变的现象入手从而引出弹性及弹力概念的教学,再根据弹力的概念引出测量力的工具——弹簧测力计的教学。

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又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

★教材分析★
本节课由弹力、弹簧测力计两部分组成。

弹力是三种基本常见力之一,是物体受力分析的基础知识。

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初中力学知识占有重要地位。

★教法建议★
本课有两个内容:知道弹力的概念,认识并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上节力的作用效果入手,结合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形变现象引出弹力的概念。

让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以及它的工作原理,设计实验让学生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这节知识内容较少,第一块知识弹力熟悉抽象,第二块知识弹簧识测力计简单枯燥,如何吸引学生是关键。

本着让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自主发展的目标,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扩展学生实践研究的范围,诱发学生主体探究的动机,使学生在深层次的探索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挥;给学生一个困难,让学生自己去克服;并从活动中中不断强化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法引导★
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弹力概念的教学。

然后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设计实验方案来进一步认识弹簧测力计。

明确弹簧测力计的作用以及它的工作原理。

这样安排学生学习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自然也就加深了理解。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3)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并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现象、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2.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2分钟)
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初步知识,请同学们思考下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学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师:给学生准备一个弹簧、一根橡皮筋、一块橡皮泥和一段铜丝。

分别请同学上来用力拉弹簧、橡皮筋,挤压橡皮泥和弯折铜丝。

松手后,观察他们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弹簧和橡皮筋松手后又恢复了原状;橡皮泥和铜丝松手后不能恢复原状。

教师:请同学们列举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类似现象。

学生甲:射箭时箭射出后弓会恢复原状;
学生乙:跳水运动运在跳板上起跳后跳板会恢复原状;
学生丙:面粉团可以捏成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它不能够恢复原状。

教师: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造成这些不同现象的原因吗?学了这节课之后你们就能够明白了。

【设计意图】从力的效果着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发现力的作用效果能使物体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

从而引入对新课的教学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35分钟)
1.弹力
教师:同学们已经观察到了在自然界中有些物体能像橡皮筋一样拉伸后能够恢复原状,这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我们称为弹性;而像橡皮泥一样拉伸后不能够恢复原状的这也是物体的一种性质,我们称为塑性。

弹性: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特性叫弹性,这样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塑性: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原状的特性叫塑性,这样的形变叫塑性形变;
教师: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下具有弹性性质的物体。

现在老师手上有两个一样的小弹簧,首先请两个同学上来拉伸它,其中一位同学轻轻的拉伸它,另一个同学用你最大的力去拉伸它。

台下的同学请观察下两者的不同。

学生:轻轻拉伸的弹簧松手后它能够恢复原状,并且它的形变比较小;用力拉伸的弹簧松手后未能恢复原状,并且它的形变很大。

教师:可见具有弹性的物体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弹性的,对它来说必须要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可能它就不具有弹性了。

那么再请一个同学上来挤压下弹簧,请你告诉同学在挤压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我感受到在挤压过程中弹簧对我的手有力的作用,越往下挤感受到这个力越大。

教师:对于这种具有弹性的物体当我们让他们发生弹性形变时我们会感受到一个力,我们把这样的一个力就定义为弹力。

弹力: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下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首先根据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我们知道产生弹力必定两个物体得相互接触,在没有发生形变时,哪怕两个物体接触也不会感受到弹力。

可见弹力的产生条件:(1)相互接触;(2)发生弹性形变。

教师:弹力在生活中的表现有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

那么请同学们联系生活中的物品和生活玩具,哪些是利用弹性工作的?
学生:弓箭、撑高跳竿、拍打的篮球等都是运用弹力工作的。

2.弹簧测力计
教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个弹簧,请一个同学上来用不同的力来拉动弹簧,同学们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呢?
学生:在不同的力作用下,弹簧拉伸的长度会不一样长。

教师:那么弹簧拉伸的长度到底和它所受的拉力存在怎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就设计实验来探究下弹簧伸长量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实验步骤:(1)将弹簧悬挂在支架上,测量出弹簧原长记录在表格中;
(2)在弹簧上挂一个50g的钩码,计算出钩码的重力,测算出弹簧的长度,并将拉力,弹簧的长度及伸长的长度填表;
(3)在弹簧上加挂一个50g的钩码,重复以上步骤;
(4)在弹簧上再加挂一个50g的钩码,重复以上步骤。

教师:请同学们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学生:弹簧伸长量与拉力大小成正比。

教师:请同学们讨论下能不能根据弹簧的伸长量和拉力大小成正比这一原理制作一个能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呢?
活动:学生自制弹簧测力计
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室里的弹簧测力计。

(1)构造:弹簧、指针、挂钩、刻度盘
(2)单位:标识在弹簧测力计刻度盘的上方,是“N”
(3)量程:弹簧测力计刻度盘上的最大示数
分度值:从0N到1N之间有十个小格,每一小格代表0.1N
(4)制作原理:弹簧伸长的长度和拉力成正比
(5)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观察量程和分度值,便于读数;
2.观察指针是否在零点,否则要调零;
3.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防止弹簧卡壳;
4.测力时,要使弹簧的方向和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5、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板面垂直。

教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分组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的物体,看看哪个小组测得又快又准。

三、课堂小结(2分钟)
让学生归纳这节课学到的知识。

四、课堂例题(5分钟)
1.用手拉弹簧测力计越来越费力,是因为()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因为人是受力的物体,所以感到费力
C.弹簧越来越紧,阻力大,拉起来费
D.弹簧的伸长越长,所需拉力越来越大
2.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面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A.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不得倾斜
B.使用前必须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上
C.使用中,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
D.使用时,必须注意所测的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3.下列关于弹力产生条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有弹力产生
B.只要两个物体相互吸引就一定有弹力产生
C.只要物体发生运动就一定受到弹力作用
D.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会产生弹力
五、达标测试(5分钟)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单独完成达标测试的8道题,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

六、布置作业(1分钟)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设计★
1.弹性: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特性叫弹性,这样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2.塑性: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原状的特性叫塑性,这样的形变叫塑性形变。

3.弹力: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4.弹力的产生条件:(1)相互接触;(2)发生弹性形变。

5.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原理及使用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室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