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人教版物理八下7.2弹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下7.2弹力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f09096d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5b.png)
人教版物理八下7.2 弹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2节《弹力》。
本节主要介绍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原因以及弹力的测量。
具体内容包括:1. 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弹力产生的原因: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形变,撤去外力后,物体试图恢复原状,对与其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
3. 弹力的测量:弹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
2. 培养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测量。
难点:弹力产生的原因的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绳子。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以及手对弹簧的力。
2. 概念讲解:介绍弹力的定义,解释弹力产生的原因。
3. 实验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的大小,让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作用下弹簧的弹力,并记录数据。
5.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弹簧门的开启原理。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并选出代表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弹力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产生原因: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形变,撤去外力后,物体试图恢复原状,对与其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
测量:弹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
七、作业设计1. 解释下列现象:为什么弹簧门能够自动关闭?答案:弹簧门关闭是因为门关闭时,弹簧发生形变,产生弹力,试图恢复原状,从而推动门关闭。
2.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张纸的弹力,并记录数据。
答案:根据实验结果,纸的弹力很小,几乎无法测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弹力的存在。
八年级物理下册7.2 弹力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7.2 弹力学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5eaa0bbf78a6529647d53c7.png)
八年级物理下册7.2 弹力学案(新版)新人教版7、2 弹力知识点一:弹力1、概念(1)橡皮筋、弹簧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像橡皮泥,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特性叫。
(2)思考:跳水运动员为什么要向下压跳板?拉弯的弓为什么能把箭射出去?我们将橡皮筋拉长,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总结: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拉弹簧时、感到它们对手有的作用,也就是说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而产生的力。
、、、支持力等都是弹力。
(3)乒乓球掉在地上马上会弹起来,是因为受到了力,它是由于乒乓球发生了而产生的。
2、弹力产生的条件(1)我们知道,力要想产生必须有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推力” “拉力”“压力”“支持力”等力发生时,这两个物体都发生了,所以,弹力要想发生,满足的第一个条件是;(2)我们虽然与弹簧发生了接触,但如果我们没有施加力的作用,或用力过大,撤去外力弹簧不能恢复原状,这时弹簧是没有发生弹性形变的,也不会产生弹力,所以产生弹力的第二个条件就是3、弹力的方向(1)用手指向下按压直尺,观察直尺与手的形变方向,体会直尺与手恢复形变的方向,感受手与直尺间的支持力、压力,分析支持力,压力的方向。
力方向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形变物体及形变方向手对尺子的压力尺子对手的支持力总结:从发生弹性形变物体的形变方向,恢复形变的方向和弹力方向的关系,用一句话概括弹力的方向:弹力总是。
4、弹性限度:轻拉弹簧后放手,弹簧会恢复原状;弹簧下调一袋面粉,弹簧会怎样?这说明了什么?知识点二:弹簧测力计1、弹簧测力计的构造(1)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
(2)物理实验中经常使用的测力计叫,观察其结构(拉环、挂钩、刻度板、指针、弹簧组成);并尝试用不同大小的力拉动弹簧测力计。
(3)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即:F=k△x,△x表示弹簧的伸长量,不是弹簧的长度。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2、结合以前学习的测量工具,想想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的注意事项:(1)使用前①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和、②观察指针是否指在,否则要调零。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2弹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2弹力](https://img.taocdn.com/s3/m/a8db762e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b9.png)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2弹力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弹力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和作用,并能运用弹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弹力的概念,了解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
2. 能运用弹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
2.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和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橡皮筋、气球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笔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解弹力的概念,通过展示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弹力。
2. 实验一:观察弹簧的弹性形变,让学生亲身体验弹力的产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弹簧在不同拉力下的形变情况,记录数据。
3. 实验二:探究弹力的作用。
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观察测力计的读数,了解弹力的作用。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4. 实验三:制作简易弹力器。
让学生用气球、橡皮筋等材料制作简易弹力器,观察其弹性形变和弹力的产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六、活动重难点1. 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
2. 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让学生掌握了弹力的概念和作用,但在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方面仍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床垫、弹力鞋等,并尝试制作相关的小发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弹力的概念引入:我选择了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弹力的概念。
例如,我展示了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弹力。
这是因为我认为,通过直观的实例,学生能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弹力的概念。
2. 实验一:观察弹簧的弹性形变。
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亲身体验弹力的产生,通过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弹簧在不同拉力下的形变情况,并记录数据。
八年级物理下册 7.2弹力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7.2弹力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c5be8a8daef5ef7ba0d3ce6.png)
《弹力》本节首先从轻压直尺,拉橡皮筋等生活实例引出弹力;紧接着介绍一个弹力的实际应用——弹簧测力计,在了解弹簧测力计构造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学习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最后,安排了一个学生随堂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几个实际的力的大小。
【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的工具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养成独立动脑动手的习惯。
2.通过观察和活动,养成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教学难点】弹力的产生原因。
教具:弹簧、纸条、刻度尺、木板等一、新课引入: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
引入“弹性”概念。
用力挤压橡皮泥、面包,松手后没有恢复原状。
物体的形变有什么不同呢?二、知识讲解:弹性形变。
类似于弹簧,物体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弹性,物体发生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塑性形变。
类似橡皮泥,物体受力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塑性,物体发生的形变叫塑性形变。
弹性形变,可以理解为抗压能力强,你对他施加压力,他能恢复过来。
塑性形变,你给他的压力把他压坏了,已经无力反抗了,就被你塑形了,塑造性形变,恢复不了原状。
那么,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是不是就可以无限制的受到外力压迫呢?当外力足够大时,可以破坏掉物体的弹性形变的性质,这个范围称之为,弹性限度。
一切都是有限度的,适可而止。
当你在按压弹簧时,弹簧希望恢复原状,它也会对你的手施加一个力,这个力叫做弹力。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弹力是不是无条件的呢?我们之前学习力的时候,两个力之间是否有力的作用,是不是要有作用效果,这里我们会看到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这个是必然的,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那这个力不是弹力呢?不是的。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优质教案1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优质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8be2193b33687e21ae45a92f.png)
第二节弹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地条件;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地原理;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地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弹簧测力计地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地基本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地实例有浓厚地兴趣,体会科学技术地价值;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地探究,养成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科学道理地情感,提高探索新器件地能力;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地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地正确使用教学难点弹力地概念及产生条件教学方法一、实验法:通过学生实验,感悟弹力地概念,了解测力计地原理。
二、分析归纳法:通过观察及实际使用测力计归纳出正确使用测力计地一般方法,并学会使用测力计。
教学设计一、自主学习方案(一)温故力地作用效果有——力可以改变物体地,也可以使物体发生。
(二)知新1、阅读教材“弹力”,完成下列问题:(1)物体地特性叫做弹性。
物体受力发生形变,撤消外力后产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是物体由于而产生地。
2、阅读教材“弹簧测力计”,完成下列问题:(1)测量地工具叫做测力计。
(2)弹簧受到地拉力越大,弹簧地就越长,利用这个道理做成地测力计叫弹簧测力计。
(3)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测力计?举例:。
(4)弹簧测力计使用前要观察它地,认清它地每一小格表示。
检查它地指针是否指在。
测量前应把指针调节剂。
二、课堂导学方案教学点1 弹力1、动手体验、观察现象并回答问题:用手指分别按弹簧和橡皮泥,观察到弹簧和橡皮泥都发生了,然后撤去手指压力,观察到弹簧恢复到原来地形状,而像皮泥恢复到原来地形状。
我们把弹簧地这种特性叫。
橡皮泥地这种特性叫。
2、教师用自制地弹簧演示:用较大地力拉弹簧,使弹簧伸长后不能完全复原。
学生观察现象并回答问题:弹簧地弹性有一定地限度,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地,否则会弹簧。
3、用手压弹簧时,会感觉到弹簧也在压手。
弹簧对手地这种作用力就叫。
弹力是由于发生弹性形变地物体要恢复原状时,谁阻碍它恢复原状它就对谁产生弹力地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759aefc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aa.png)
4.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他们养成善于思考、勇于质疑的良好习惯。
教学设计具体安排:
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弹弓、弹簧等,引发学生对弹力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内容:讲解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弹力的计算等,结合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弹力的变化。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弹力现象,如弹弓、弹簧玩具、拉力器等,引发学生对弹力的思考。
2.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弹力现象?它们是如何产生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3.引导学生总结弹力的概念,即物体因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4.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总结,掌握弹力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观察法、数据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2.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3.弹力的测量方法及实验操作技巧。
4.应用弹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设想
1.采用生活实例导入,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弹力的存在,引发他们对弹力的兴趣。
-设想一:展示弹弓、弹簧等生活中的弹力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概念和作用。
1.请学生完成教材第7章第2节后的习题,特别是涉及到弹力计算和应用的问题,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2节《弹力》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2节《弹力》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88d3bf4a8114431b80dd875.png)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2 节《弹力》教课方案2.经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研究,培育学生乐于研究平时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感情、培育学生研究新器件的能力。
3.经过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培育学生勤于着手的科学态度和谨慎仔细的科学作风。
二、教课重难点与弹力相关的现象在平时生活中学生常常有到,弹簧伸长与外力的关系又是制作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丈量力,是进一步学习重力、浮力、简单机械等知识的必备技术。
对弹力的观点只需求认识它是如何产生的,不用剖析它的三因素,要点放在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丈量力的大小,让学生边研究边思虑边试着应用,为学生在此后的工作与生活中碰到新器械,需要研究其使用方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三、教课策略经过前面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一些力的相关知识,知道了力的作用成效,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对弹力的感性认识许多,生活中林林总总的弹簧随地可见,弹力的应用也好多,所以能很自然地经过实验或实例引入弹力的教课。
教课中要着重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发掘,表现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使抽象的物理观点变为生动形象的认知对象,进而有效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悉识、提高能力。
弹簧测力计制作原理、丈量力的方法是本节课的要点和难点。
经过研究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指引得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进而自己制作弹簧测力计。
关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能够指引学生阅读说明书、察看结构、练习使用、沟通总结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一直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培育他们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四、教课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弹簧、弹簧测力计、橡皮筋、橡皮泥、钢尺、头发等。
五、教课过程教课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导入新课(5 分钟)播放视频:撑杆跳高、跳板跳水等体育竞赛场景。
思虑:撑杆跳高、跳板跳水竞赛中运动员如何才能获得好成绩?蹦极中的选手为何着落到最低点后又会上涨呢?学生观看,感悟思虑,沟通,此时不用回答感觉力与美的联合,激发学习兴趣。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2节弹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2节弹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3110040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73.png)
2.拓展建议:
(1)让学生阅读科普文章,并撰写读后感,加深对弹力的理解。
(2)鼓励学生观看实验视频,并进行实验操作,增强对弹力实验的理解和兴趣。
(3)引导学生阅读学术论文,了解弹力的研究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
(1)弹力的概念:弹力是指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恢复力,它是一种接触力。
(2)弹力的产生原因:当物体发生形变时,其内部会产生一种恢复原状的力,即弹力。
(3)弹力的作用:弹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弹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是一种常用的测量弹力的工具,其原理是根据弹簧的伸长量来计算弹力的大小。
3.实验器材:准备弹簧测力计、弹簧、钩子等实验器材,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如果涉及实验,可以安排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弹力的作用效果,增强学生对弹力的感性认识。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设置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以便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同时,可以准备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方便教师进行板书和演示。
(4)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弹力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5)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如通过网络资源、图书馆书籍等方式,了解更多关于弹力的知识。
(6)建议学生参加相关的科学竞赛或研究项目,如制作弹力小制作、参与弹力实验研究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七、重点题型整理
1. 填空题:
2. 能够运用弹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例,如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等。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弹力的影响因素。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能够运用弹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春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春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216b3cf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6f.png)
春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弹力★整体设计说明★本课由日常生活中多见的一些有关形变的现象入手从而引出弹性及弹力概念的教学,再根据弹力的概念引出测量力的工具——弹簧测力计的教学。
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又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
★教材分析★本节课由弹力、弹簧测力计两部分组成。
弹力是三种基本多见力之一,是物体受力分析的基础知识。
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初中力学知识占有严重地位。
★教法建议★本课有两个内容:知道弹力的概念,认识并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上节力的作用效果入手,结合日常生活中一些多见的形变现象引出弹力的概念。
让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以及它的工作原理,设计实验让学生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这节知识内容较少,第一块知识弹力熟悉抽象,第二块知识弹簧识测力计简单没趣,如何吸引学生是关键。
本着让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自主发展的目标,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扩展学生实践研究的范围,诱发学生主体探究的动机,使学生在深层次的探索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艰难和胜利,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挥;给学生一个困难,让学生自己去克服;并从活动中中不断强化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法引导★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弹力概念的教学。
然后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设计实验方案来进一步认识弹簧测力计。
明确弹簧测力计的作用以及它的工作原理。
这样安排学生学习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自然也就加深了理解。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3)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
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学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16c1330aa00b52acec7ca9e.png)
7.2弹力一学习目标:知道弹力是因为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经过研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意会弹簧测力计的原理;经过察看和实验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能正确使用弹力测力计。
经过实验操作学会弹簧测力计丈量力的大小。
认识生活中的弹簧测力计。
二重难点:要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难点:弹力的观点三教师预设问题:一、创建情形:学生竞赛:使劲拉橡皮筋,将橡皮弹出去。
看谁弹得远。
二、自主学习,合作研究,展现报告:(一)、形变、弹力活动:手压气球、手拉橡皮筋、压缩弹簧你的感觉手压气球、手拉橡皮筋、压缩弹簧,物体发生形变的同时,因为要恢复形变,会敌手一个力的作用。
物体的形状的改变叫形变,它分为塑性形变和弹性形变。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所产生的力叫弹力。
拉长的橡皮筋若撤去外力(手的拉力)会完整恢还原状,这类形变属于弹性形变;而泥团捏成泥人后,没有外力的作用下是不会恢还原状的(变为),这类形变属于塑性形变。
注意:压力、支持力、拉力本质就是弹力。
(二 ) 、研究物体形变的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1、架高塑料尺,将不一样的重物摆放在塑料尺上,察看塑料尺的曲折程度;2、( 1)给弹簧施加不一样的拉力,察看有何不一样的现象;( 2)给弹簧施加不一样的压力,察看有何不一样的现象。
小结: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
3、在一段弹簧上分别挂 1 个、 2 个、 3 个钩码,用刻度尺分别丈量出弹簧的长度和挂钩码后弹簧的总长度,注意找寻此中的规律。
总结:在弹性范围内,弹簧所受外力越大,形变也越大。
(在弹性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它所遇到的拉力成正比。
)说明:弹簧测力计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工作的,能够来丈量力的大小。
丈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在实验室中常用弹簧测力计来丈量力的大小。
(三)、沟通、议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1、察看弹簧测力计,说出它的主要构件名称、丈量范围、分度值。
弹簧测力计主要由弹簧、挂钩、指针、刻度盘构成。
弹簧测力计的刻度盘上表示的最大测量值是5N,分度值是0.1N。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2弹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2弹力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930082d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c5.png)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计算方法等知识点。
2.强调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判断和计算方法等知识点。
4.创设情境,激发思维: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如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合作学习,促进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弹力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6.适时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7.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结合弹力知识,教育学生要尊重科学,勇于探究,关注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安全意识。
8.课后拓展,提升能力:布置具有思考性和实践性的课后作业,如调查生活中的弹力现象、设计弹力应用小制作等,巩固课堂所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弹力现象为引入,如弹簧床、橡皮筋、弹弓等,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共同原理。
6.个体关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弹力的产生条件及其与形变的关系。
2.弹力的方向判断和计算方法。
3.实验操作中数据的准确测量和分析。
4.将弹力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导入式教学,引发学生兴趣:以生活中的弹力现象为切入点,如弹簧床、弹弓等,让学生思考弹力是如何产生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https://img.taocdn.com/s3/m/8a82bd7db9d528ea80c779c7.png)
课题 5 7.2弹力膜开I 新捋I士答人学习1感知目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百尺、橡皮筋、橡皮泥、弹簧测力计、Flash课件教师活动1、弹性和塑性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1)如图12-2-1所示,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 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备学生分小组实验学生实验(一):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弹[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力持变形后的形状。
学生实通过实验、讨论使学生对弹性有更进一步的理解,通过发表见解,(二)养学生实验1表述能力实验探究7.2《弹力》教案1. 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知识目标2. 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1.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能力目标2. 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1,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清感目标3, 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重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重难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方法点------ 中考撷要.关于弹力的概念和新教材中新增的, ----------以前的中考中没涉及到.~~但一于弹簧测难力计的正确使用是历年中考中常考的内容.我们要注重理解弹力的概念及弹力产生的条件,同点时对弹簧测力计也要熟练掌握其使用方法.(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三)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学生实验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了。
(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四)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学生观察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021年八年级物理下册 7. 弹力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21年八年级物理下册 7. 弹力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806c18ee518964bce847cad.png)
2021年八年级物理下册 7.2 弹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在常见的力的现象中,知道哪些力是弹力;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及正确使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动手实验操作、探究;(2)体验;(3)交流与合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重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及使用方法。
难点:弹簧测力计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器材:学生分组实验:弹簧测力计、钩码4个、橡皮筋、弹簧、铁架台、刻度尺。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设情境,导入弹性]1.小实验:用一只手指轻轻按另一只手肌肉处(按下去时凹进去,松开手时又复原)2.用手压握力计,松手后握力计复原,生活中还有没有其它的物体也可以撤销手力后可以复原呢?(尺子,弹簧,橡皮筋等)出示各种各样的握力器供学生选择实验。
点评:我们把物体在撤去力后可以复原的性质叫做弹性,这种受力时可恢复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动手实验,亲身体验,主要观察形变。
积极回答。
思考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属于这种形变并回答。
【板书设计】7.2 弹力1.弹力: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2.弹簧测力计。
(1)构造:刻度盘、弹簧、指针。
(2)正确使用方法a、了解量程。
b.明确分度值。
c、校零。
d.测力时,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
【教后反思】本节课的重点是弹力的方向,在讲述弹力的方向时,我先让学生做几道关于弹力方向的练习题,然后,让几个学生到讲台上解题,这样,我能很好地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掌握情况做出正确的教学策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然后针对学生各方面的看法,进行评讲,使学生的印象变得非常深刻,掌握程度得到提高。
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0a935d7a417866fb94a8e23.png)
7.2 弹力教学过程设计123420XX—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指导思想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内涵性发展。
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
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生物教学自如化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
主要工作一、教研组建设方面:、深入学习课改理论,积极实施课改实践。
、以七年级新教材为“切入点”,强化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
、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把先进理念学习和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以学促研,以研促教,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益,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抓好“五关”。
()备课关。
要求教龄五年以下的教师备详案,提倡其他教师备详案。
要求教师的教案能体现课改理念。
()上课关。
()作业关。
首先要控制学生作业的量,本着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精神,要在作业批改上狠下工夫。
()考试关。
以确保给学生一个公正、公平的评价环境。
()质量关。
、加强教研组凝聚力,培养组内老师的团结合作精神,做好新教师带教工作。
二、常规教学方面:加强教研组建设。
兴教研之风,树教研氛围。
特别要把起始年级新教材的教研活动作为工作的重点。
、教研组要加强集体备课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法探讨疑难问题由备课组长牵头每周集体备课一次,定时间定内容,对下一阶段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教研组活动要有计划、有措施、有内容,在实效上下工夫,要认真落实好组内的公开课教学。
、积极开展听评课活动,每位教师听课不少于20节,青年教师不少于节,兴“听课,评课”之风,大力提倡组内,校内听随堂课。
、进一步制作、完善教研组主页,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
我们将继续本着团结一致,勤沟通,勤研究,重探索,重实效的原则,在总结上一学年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
人教版物理八下7.2弹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下7.2弹力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2b8b785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51.png)
2.结合课堂学习内容,观察生活中至少三个利用弹力的实例,并简要说明其工作原理。
要求:实例需真实可信,原理描述清晰,能够体现弹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弹力与弹性形变程度的关系。
要求:实验设计合理,操作安全,数据记录准确,能够得出明确的结论。
(3)结合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策略:
(1)利用实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提炼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3)采用分组合作、交流分享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设计梯度性的练习题,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学生年龄特点: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探究欲望。但同时,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有限。
2.知识背景: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等基础知识,为本节课学习弹力奠定了基础。然而,弹力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其影响因素。
4.写一篇关于弹力的小短文,内容包括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影响因素以及你在生活中的一个弹力应用实例。
要求:短文结构清晰,语言表达流畅,能够反映出你对弹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分类,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要求:做好笔记,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标注,以便在课堂上提问和讨论。
2.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提炼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2节弹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2节弹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c8dbc80e87101f69f31954a.png)
第七章第2节《弹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弹力。
2.通过实验,探究并验证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3.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与弹力有关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见到,弹簧伸长与外力的关系又是制作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是进一步学习重力、浮力、简单机械等知识的必备技能。
对弹力的概念只要求了解它是怎样产生的,不必分析它的三要素,重点放在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让学生边探索边思考边试着应用,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遇到新器材,需要探索其使用方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三、教学策略通过前面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一些力的有关知识,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对弹力的感性认识较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弹簧随处可见,弹力的应用也很多,因此能很自然地通过实验或实例引入弹力的教学。
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挖掘,体现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成生动形象的认知对象,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弹簧测力计制作原理、测量力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探究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引导得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从而自己制作弹簧测力计。
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说明书、观察构造、练习使用、交流总结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弹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的探究,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过程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难点:
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及使用。
【教法与学法】
1.教法:“探究式”教学模式,边实验、边总结并应用启发式的综合性教学法。
2.学法:学案导学自学、小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
【探究新课堂】
【课前准备】
弹弓、气球、弹簧、橡皮泥、塑料直尺、弹簧测力计、钩码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教师让一个学生用弹弓打粉笔头,学生操作后,教师提出问题:是什么力把粉笔头打出去?学生凭感觉回答,教师由此引入新课。
【新授课】
(一)认识弹性和塑性
1.学生体验:让学生分别挤压气球、拉伸弹簧、挤压橡皮泥等物体,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1)手施加的力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2)撤去手上的力,物体的形状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根据学生回答引出弹性和塑性。
2.弹性和塑性
弹簧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则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我们把像弹簧这类物体所具有的这种特性,叫弹性。
发生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注意: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形变就无法自动恢复,我们把这个限度叫作弹性限度。
塑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二)认识弹力
1.学生体验:用手拉弹簧,弹簧发生形变,体验弹簧对手有力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接着提问:这个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观看撑竿跳的视频和再次体验用弹弓打粉笔头后回答。
2.弹力
(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产生的这种力叫弹力。
(2)分析定义:教师提出问题:
由定义可知:
弹力的产生条件是什么?
弹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
弹力的方向怎样?
在学生讨论分析后回答。
(3)认识拉力、压力、支持力
教师通过一个图片,如图,引导学生认识支持力和压力都是弹力,通过拉弹簧,体验、认识拉力是弹力。
教师强调:
①弹力的大小是随着物体形变程度的变化而变化的;②对同一物体而言,发生的弹性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③具有弹性的物体不一定具有弹力,弹性物体只有在发生弹性形变时才具有弹力。
(三)弹簧测力计
1.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作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力用得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
教师提出问题:弹簧受到的拉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有什么关系?(拉力越大伸长量越长)
学生实验,得出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观察实物认识构造:主要是由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盘等组成。
观察:学生看课本图7.2-2,了解在物理实验室中常用的几种弹簧测力计。
3.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①拉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指到1 N、3 N、5 N并分别感受力的大小。
②让学生测出1个、2个钩码对测力计的拉力。
③测量身边小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a.把文具袋悬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测出文具袋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b.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拖动桌面上的文具袋,测量文具袋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教师点拨。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1)了解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使用时测量的力不能超过量程,以免损坏测力计。
(2)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处,若不在,应调零。
(3)使用前,最好用手轻轻地拉挂钩几次,防止因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的摩擦而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4)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的受力方向和弹簧的中轴线方向一致。
(5)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和收获?
【板书设计】
第2节弹力
1.弹性和塑性:
(1)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弹簧测力计:
(1)原理: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越长;
(2)构造:弹簧、指针、刻度板、挂钩、吊环、外壳;
(3)使用:
①观察测力计的量程及分度值,加在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其量程;
②使用前将测力计的指针调到零刻度线上;
③使用前,最好用手轻轻地拉挂钩几次,防止因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的摩擦而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④使用时力的方向应与弹簧的轴线一致;
⑤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板面垂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