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
第2节弹力-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教案(人教版)
教案:第2节弹力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教案(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6章第2节,具体内容包括:1. 弹力的概念:介绍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弹力产生的条件:直接接触且发生形变。
3. 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 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
5. 弹力的作用点:作用在物体发生形变的部分。
6. 弹力的作用:使物体恢复原状,与其他力的相互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方向、大小、作用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方向、大小、作用点和作用。
难点: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判断,弹力的作用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橡皮筋、气球等。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作业本、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弹簧被拉伸或压缩时产生的力。
2. 概念讲解:介绍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产生的条件、方向、大小、作用点和作用。
3. 实验演示:进行弹力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测量弹簧在不同形变程度下的弹力大小。
4. 例题讲解:运用弹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例,如弹簧门的原理、弹簧床的舒适性等。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弹力的问题,让学生现场解答。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弹力在实际中的应用,并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弹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的概念2. 弹力产生的条件:直接接触且发生形变3. 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4. 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5. 弹力的作用点:作用在物体发生形变的部分6. 弹力的作用:使物体恢复原状,与其他力的相互作用七、作业设计1. 解释下列现象:(1)弹簧门关闭时,为什么门会自动回弹?(2)为什么弹簧床睡起来会感觉舒适?2.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性:(1)只有弹簧才能产生弹力。
八年级物理《弹力》教学设计
2.教学难点
-弹性形变的理解:弹性形变与塑性形变的概念区分是难点,教师需要通过实物或模型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弹性形变的特点和判断标准。
-弹力方向的判断:对于弹力方向的判断,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教师应设计互动环节,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推拉物体,感受弹力的方向。
1.掌握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及方向,培养学生物理观念的形成;
2.通过观察弹性形变和弹力关系,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3.运用弹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增强学生科学思维能力;4.学习弹簧测力计的使,培养学生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能力;
5.了解弹力的应用,激发学生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弹力的基本概念。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如弹簧、橡皮筋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弹簧测力计的例子,了解弹力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测量力的大小。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弹力的方向、大小与弹性形变程度的关系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图示和实验举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在讲授弹力方向时,我尝试通过图示和实验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我意识到,或许可以设计更具互动性的教学活动,如让学生亲自体验推拉物体,感受弹力的方向,这样可能更有助于他们理解这一概念。
在讲解弹力与弹性形变程度关系时,虽然我安排了实验活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仍然对数据分析感到困惑。我考虑在下次教学中,加强对实验操作的指导,让学生在实验前明确目的和方法,以便能够更加准确地收集数据和进行分析。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弹力》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二节弹力二、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的基础研究方法之一是实验.自主学习,团结协作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观察和测量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
2、设计理念本节课设计理念是让学生边探究边思考边试着应用,因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遇到新器材,需要探索其使用方法的场合是很多的.这种科学探究精神和对未知事情的探索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3、教材地位分析本章是在前一节学过力的一般知识的基础上来研究力学中常见的弹力、重力和摩擦力,本章知识是学习后续知识以杠杆、滑轮、压强、功、机械效率的基础,因此本章是初中物理基础的一章。
本节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具体类型的力──弹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教学实践表明,弹力的概念难已概括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并不难学,引领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4、学情分析本节课通过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到弹性形变是物体的一种特性,进而自主弹力概念,通过用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尽量学生边思考边操作,自己摸索,从中学到规律性的东西,因为在新的课程理念中,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一个教学内容,同事还是一种精神---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探究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并会使用。
过程与方法1.经历弹性、塑性的体验,探究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关系;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会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理论服务于实践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弹簧伸长与受力的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精神,感悟物理与生活的和谐关系;3.关注日常生活,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乐于探索自然的奥妙。
初二物理下册《弹力》教案
初二物理下册《弹力》教案一、知识概述在力学中,弹力是指伸长或压缩弹簧等弹性体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力。
所谓弹性体是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时,在外力去除后,能够恢复原状的物体。
常见的弹性体有弹簧、胶水、橡皮等。
力学家将弹力分为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两种类型。
弹性变形表示,当弹性体受到外力的挤压或拉伸时,它会发生形变,但是在外力去除之后,它会恢复原始状态。
相比之下,塑性变形表示,当弹性体受到外力挤压或拉伸而发生形变时,它不会恢复到原先的状态。
另外,在物理学中,弹性体具有以下特性:1.伸长或压缩弹性体的形变量与外力大小成正比关系。
2.弹性体的形变量与伸长或压缩方向成反比关系。
3.弹性体的形变量与材料的本身性质有关。
4.弹性体的形变与其长度成正比,即杨氏模量是一个常数。
二、教学目标1.了解弹性体的概念及弹性体产生弹力的基础知识。
2.了解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的区别以及它们的物理表现。
3.学会利用胡克定律来计算伸长或压缩的弹性体的形变量。
4.了解杨氏模量与弹性体材料的弹性有关,能够计算杨氏模量。
三、教学方法通过讲授、实验演示及讨论,以便使学生掌握弹性体的相关概念及弹力的产生原理;通过实验操作和运用公式计算,增强学生对弹性体特性以及杨氏模量的理解和使用。
四、教学内容及课时计划1. 弹性体和弹力的概念(1课时)•弹性体的定义和举例•弹力的定义和来源2. 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1课时)•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的区别•从物理角度介绍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的现象3. 胡克定律的讲解和实验演示(2课时)•胡克定律的定义及原理•利用弹簧、挂重物等进行实验演示•利用公式计算伸长或压缩的弹性体的形变量4. 杨氏模量的讲解和实验演示(1课时)•介绍杨氏模量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利用实验装置,测量杨氏模量•计算并比较不同材料的杨氏模量5. 课堂检测及总结(1课时)•带领学生回顾所学内容•进行练习和小测验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弹性体和弹力的概念•胡克定律的讲解及计算•杨氏模量的计算和应用教学难点•弹性形变与塑性形变的区别及其物理表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他们养成善于思考、勇于质疑的良好习惯。
教学设计具体安排:
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弹弓、弹簧等,引发学生对弹力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内容:讲解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弹力的计算等,结合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弹力的变化。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弹力现象,如弹弓、弹簧玩具、拉力器等,引发学生对弹力的思考。
2.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弹力现象?它们是如何产生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3.引导学生总结弹力的概念,即物体因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4.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总结,掌握弹力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观察法、数据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2.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3.弹力的测量方法及实验操作技巧。
4.应用弹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设想
1.采用生活实例导入,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弹力的存在,引发他们对弹力的兴趣。
-设想一:展示弹弓、弹簧等生活中的弹力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概念和作用。
1.请学生完成教材第7章第2节后的习题,特别是涉及到弹力计算和应用的问题,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7.2 弹力 课程教学设计
习二
小循环三分
三:
弹
簧
测
力
计
1. 指导学生进行活动: 用手拉橡皮筋,思
考橡皮筋形变程度与橡皮筋受到的拉力有
什么关系?
2.演示实验:
得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作用,展示弹簧测
力计的构造
3.阅读P7页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引导学
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总结弹簧测力计使
用方法。
活动
思考
观看
感悟
交流
记笔记
反
馈
练
习
三
巡视指导
面批面改
讲解易错点
独立练习
改正错题
交流反思巩固
合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本节要点,利用类似思
维导图的形式进行知识整合。
2.研究方法整理。
小组内交流
回顾展示
补劲度系数联想拓展
测1.课堂检测
2.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思考
讨论
展示
作业设置见课件独立完成整理错题
板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学设计
引入课题利用器材做实☆课题人教版八年级第七章力第2节弹力☆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由“弹力”、“弹簧测力计”两部分内容组成。
教材通过对弹性的感知来认识弹力,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是本节重要的实验教学内容。
2.教材利用撑竿跳高这一育项目让同学们认识弹性形变,比较生动,但是弹性、弹力这一概念比较抽象,教学中应多补充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弹性、弹力的概念。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是本节教学重点,应精心设计实验。
☆教学目标1.知道物体有弹性和塑性等不同的性质。
利用生活经验和实验,说明弹性和塑性的不同。
2.通过实验了解弹力产生原因,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弹力。
3.知道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越长,并能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4.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难点:弹性、弹力及产生条件;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的关系。
☆学情分析弹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但学生对弹性、弹性形变没有全面的理解,所以对弹力的教学应循序渐进。
☆教具和学具1.多媒体课件;2.橡皮泥、面团、气球,橡皮筋、钢尺、弹簧、弹簧测力计、钩码,弹簧测力计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复习提问教师活动1.力的单位是什么?2.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回答问题复习相关知识老师:同学们,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形状。
下面请大家跟随老师一起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这一层面出发做几个小实验。
实验前请同学们听清两个要求:一是用老师给你准备好的弹簧、橡皮筋、气球、橡皮泥、验、观察。
面团、钢尺等器材来做实验;二是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注意分析这些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创设情景,吸引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进行新课 1.指导学生按下列要求做实验,观察现象:学生代表演示学习弹性(一)弹力(1)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撤去力,弹簧恢复原来长度。
实验,同学们和塑性,培1.弹性和塑性(2)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被拉长;撤去力,橡皮筋恢复原状。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2篇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4一、教材分析教学大纲对弹力没有作要求,原教材也没有列出,只要求理解弹簧秤的原理,学会用弹簧秤。
由于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同时它又是制作和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原理,课程标准将它纳入教学内容: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和实验了解它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新教材在编写这部分内容时,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如拉橡皮筋、弹簧等,让学生感受它们对手有力的作用,从而引出弹力的概念。
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自制弹簧测力计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知道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建立弹力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通过制作,探究学习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
三、教学方法建立弹力概念主要通过演示观察、学生操作和交流讨论的方式;学习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弹簧测力计的制作主要是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主要是通过交流评估的方式进行。
四、教学过程(一)塑性、弹性、弹力概念的教学由直观到抽象,从现象中归纳出事物的共同特征,得到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
(1)活动感受:学生的课桌上备有弹簧、橡皮筋、一段导线铜心、一段钢丝,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把玩等活动感知这些物体的特点。
提问:通过大家的观察、动手活动,你们对上述事物都有哪些想法?点评:上述提问不具有任何方向性的提示和诱导,因而具有很大的开放性。
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彻底的解放,学生很可能会在物体(物质)的导电性、金属与非金属等方面加以认识,会有许多新奇的想法。
学生也会在物体能够恢复原状或不能够恢复原状方面加以描述,对塑性、弹性、弹力等概念逐渐明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2弹力教学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计算方法等知识点。
2.强调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判断和计算方法等知识点。
4.创设情境,激发思维: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如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合作学习,促进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弹力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6.适时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7.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结合弹力知识,教育学生要尊重科学,勇于探究,关注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安全意识。
8.课后拓展,提升能力:布置具有思考性和实践性的课后作业,如调查生活中的弹力现象、设计弹力应用小制作等,巩固课堂所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弹力现象为引入,如弹簧床、橡皮筋、弹弓等,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共同原理。
6.个体关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弹力的产生条件及其与形变的关系。
2.弹力的方向判断和计算方法。
3.实验操作中数据的准确测量和分析。
4.将弹力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导入式教学,引发学生兴趣:以生活中的弹力现象为切入点,如弹簧床、弹弓等,让学生思考弹力是如何产生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初中物理下册弹力备课教案
备课教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弹力》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 让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能够正确测量力的大小。
3. 培养学生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2. 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讲解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条件。
2. 讨论法:讨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 演示实验法:演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橡皮泥等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2. 新课教学:(1)讲解弹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2)讲解弹力产生的条件:直接接触和发生弹性形变。
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1)介绍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弹簧、刻度尺、指针等。
(2)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3)演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调零、测量、读数等。
4. 学生动手实践:(1)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交流讨论,分享实验结果。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条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拓展思考: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然后讲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最后进行动手实践和总结拓展。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六、教具准备1. 弹簧测力计2. 刻度尺3. 橡皮泥4. 钢尺5. 多媒体课件七、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
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课题 5 7.2弹力膜开I 新捋I士答人学习1感知目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百尺、橡皮筋、橡皮泥、弹簧测力计、Flash课件教师活动1、弹性和塑性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1)如图12-2-1所示,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 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备学生分小组实验学生实验(一):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弹[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力持变形后的形状。
学生实通过实验、讨论使学生对弹性有更进一步的理解,通过发表见解,(二)养学生实验1表述能力实验探究7.2《弹力》教案1. 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知识目标2. 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1.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能力目标2. 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1,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清感目标3, 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重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重难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方法点------ 中考撷要.关于弹力的概念和新教材中新增的, ----------以前的中考中没涉及到.~~但一于弹簧测难力计的正确使用是历年中考中常考的内容.我们要注重理解弹力的概念及弹力产生的条件,同点时对弹簧测力计也要熟练掌握其使用方法.(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三)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学生实验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了。
(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四)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学生观察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人教版物理八下7.2弹力教学设计
2.结合课堂学习内容,观察生活中至少三个利用弹力的实例,并简要说明其工作原理。
要求:实例需真实可信,原理描述清晰,能够体现弹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弹力与弹性形变程度的关系。
要求:实验设计合理,操作安全,数据记录准确,能够得出明确的结论。
(3)结合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策略:
(1)利用实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提炼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3)采用分组合作、交流分享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设计梯度性的练习题,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学生年龄特点: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探究欲望。但同时,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有限。
2.知识背景: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等基础知识,为本节课学习弹力奠定了基础。然而,弹力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其影响因素。
4.写一篇关于弹力的小短文,内容包括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影响因素以及你在生活中的一个弹力应用实例。
要求:短文结构清晰,语言表达流畅,能够反映出你对弹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分类,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要求:做好笔记,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标注,以便在课堂上提问和讨论。
2.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提炼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课程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第七章第二节弹力(两课时)一、学习目标设置(一)设置学习目标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及解读2.2.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2.4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
会测量力的大小。
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教学参考书:(版本:2013年)1.知道物体有弹性和塑性等不同的性质。
利用生活经验和实验,说明弹性和塑性的不同。
2.通过实验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弹力。
3. 知道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收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越长,并能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4.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教材分析1.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上一节课的基础之后学的内容,它要用上节的内容来学习,因为要用到本节课讲的弹簧测力计所以它也是后面课程的基础,足见其难其重要。
2. 教材以学生生活出发,引出弹力、弹簧测力计和使用的学习。
3.教材内容“动手动脑学物理”4.学情分析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教学实践表明,弹力的概念是学生难于接受的,因此教材中没有给弹力下定义。
日常生活中应用弹力的地方很多,学生有一些熟悉的弹力的例子,可只作为学生获得形成概念的感悟.但是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还不清楚。
基于以上方面的思考,本课题学习目标制定如下:(二)学习目标表述:1.通过对直尺、橡皮筋、橡皮泥施加力的作用,说出弹性和塑性的区别。
分析事例归纳出弹力产生的条件。
能说出几种常见的弹力。
2.通过感受拉弹簧时力的大小和观察到的现象,说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通过观察弹簧测力计,说出它的结构、量程、分度值,通过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归纳出使用时要注意的地方。
(三)评价方式设置:目标1:提问式评价目标2:提问式评价目标3:提问式评价二、学习过程预设引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节弹力。
新课:目标 1.通过对直尺、橡皮筋、橡皮泥施加力的作用,说出弹性和塑性的区别。
分析事例归纳出弹力产生的条件。
八年级物理教案《弹力》
八年级物理教案《弹力》一、教学目标1.了解弹簧的基本结构和材料;2.掌握弹簧的压缩弹性和拉伸弹性;3.熟悉胡克定律及其公式;4.能够计算简单的物体与弹簧之间的弹性力。
二、教学内容1.弹簧的基本结构和材料;2.弹簧的压缩弹性和拉伸弹性;3.胡克定律;4.弹性力的计算。
三、教学重点1.学生对弹簧的基本结构和材料的掌握程度;2.胡克定律的理解和公式的掌握;3.弹性力的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难点1.胡克定律的理解和公式的应用;2.弹性力的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验演示的方法。
六、教学流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知识,了解弹簧的基本结构和材料,并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延伸。
2. 介绍弹簧的压缩弹性和拉伸弹性(20分钟)1.讲解弹簧的压缩弹性和拉伸弹性的基本概念;2.展示相关实验,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深入理解弹簧的压缩弹性和拉伸弹性。
3. 介绍胡克定律(30分钟)1.讲解胡克定律的概念和公式,让学生了解弹簧的弹性形变与受力之间的关系;2.运用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胡克定律。
4. 计算弹性力(30分钟)1.通过数学公式推导,讲解如何计算弹性力;2.运用实际例题进行弹性力计算的实战演练。
5. 小结(10分钟)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七、教学评估1.学生手写笔记,记录学习过程与所得知识;2.让学生各自列举一些有关弹簧压缩弹性、拉伸弹性与弹性力计算的实际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和总结;3.进行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了解问题,引导他们通过实践理解理论。
教师应该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1力弹力word教案17
力、弹力教学目标1、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3、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4、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重点难点分析1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及使用方法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通过观察,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
教学流程安排集体智慧(以知识体系为主)个性设计(二次备课)教学后记(1)力是什么①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力呢学生举例回答②观察与思考(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图片)同学们想一想这些例子,有什么共性?④教师活动:有力发生时,物体之间总会发生推、拉、提、压等动作,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如果我们把上述例子中具体物体的名称去掉,用“物体”代替,那么力的概念就可以总结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
(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2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同样是物体,这两个物体该如何区分呢?3学生得出结论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多媒体投影)(2)形变与弹力活动一:试一试请同学们对直尺、弹簧、橡皮泥、橡皮筋、气球等器材施加力,感受一下力的存在!思考:①当我们对它们用力时,物体一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②当我们停止对它们用力时,物体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通过实验发现:①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变化,使物体的形状和体积发生了改变。
②橡皮筋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来形状,橡皮泥撤去外力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
而你的手又有什么样的感觉呢?结论:1、我们把物体形变后,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的形变称弹性形变2、物理学上把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拉力和压力都属于弹力(3)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也越大根据这个结论人们制造出了测量力的工具——弹簧测力计备课组长审核签名:年级主任复核签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弹力》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二节弹力
二、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的基础研究方法之一是实验.自主学习,团结协作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观察和测量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
2、设计理念
本节课设计理念是让学生边探究边思考边试着应用,因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遇到新器材,需要探索其使用方法的场合是很多的.这种科学探究精神和对未知事情的探索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3、教材地位分析
本章是在前一节学过力的一般知识的基础上来研究力学中常见的弹力、重力和摩擦力,本章知识是学习后续知识以杠杆、滑轮、压强、功、机械效率的基础,因此本章是初中物理基础的一章。
本节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具体类型的力──弹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教学实践表明,弹力的概念难已概括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并不难学,引领学生从生活走向
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4、学情分析
本节课通过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到弹性形变是物体的一种特性,进而自主弹力概念,通过用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尽量学生边思考边操作,自己摸索,从中学到规律性的东西,因为在新的课程理念中,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一个教学内容,同事还是一种精神---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探究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并会使用。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弹性、塑性的体验,探究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关系;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会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理论服务于2.实践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弹簧伸长与受力的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精神,感悟物理与生活的和谐关系;
3.关注日常生活,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
活中去,乐于探索自然的奥妙。
四、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五、教学难点:弹力概念的理解
六、教学准备:
教师器材:拉力器、弹簧、橡皮筋、橡皮泥、钢尺、橡皮筋、橡皮泥、钢尺、弹簧,纸,气球,面团,细铁丝,弹弓,塑料小猪,企鹅、弹簧测力计若干多组。
学生器材:钢尺,弹簧,纸,气球,橡皮泥,橡皮,橡皮筋。
七、教学过程:
八、教学反思:
1、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探究和测量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对弹力和弹簧测力计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同时课堂学习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
2、提倡使用自己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
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具体感知了弹弓、直尺、弹簧、橡皮筋、气球等生活中常见
的物品,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3、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积极主动地思维。
教
学过程中,不管是对问题的讨论还是设计制作,都给了学生充分发挥思考的余地;实验室提供的器材也有许多可以互相代替的,并且允许学生自己寻找材料,这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
4、不足之处:学生的交流合作、团结互助精神可能不够,从而影响
教学进程和教学效果,对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弹力还不能正确认识,如压力,拉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