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光手术的历史现状和发展

合集下载

屈光手术发展史

屈光手术发展史

屈光手术发展史屈光手术是一种通过手术矫正眼球屈光度的方法,以达到不依赖眼镜或隐形眼镜即可达到清晰视力的效果。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屈光手术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的一种视力矫正方法。

本文将从屈光手术的起源、发展、技术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屈光手术的起源屈光手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德国。

当时,医生们发现,通过手术的方式可以治疗一些眼部疾病,如青光眼等。

然而,由于当时的技术和设备限制,手术的成功率并不高。

直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设备的改进,屈光手术才真正开始成为一种可行的视力矫正方法。

二、屈光手术的发展1. 切削术1980年代初,美国医生Stephen Trokel和Rangaswamy Srinivasan发明了一种用激光切削角膜的方法,即激光角膜切削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

这种方法通过激光在角膜上切削出一个几乎无痛的凹形,使角膜的曲率发生变化,从而达到矫正视力的效果。

LASIK手术的成功率高,恢复快,因此迅速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受欢迎的屈光手术之一。

2. 植入术1990年代初,医生们开始使用人工晶体植入术(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IOL)来治疗白内障等眼部疾病。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人工晶体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可以根据不同的屈光度进行选择。

植入术的成功率也逐渐提高,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屈光手术方法之一。

3. 激光表面磨镶术1990年代中期,医生们发明了一种新的激光手术方法,即激光表面磨镶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

这种方法通过激光在角膜表面进行切削,使角膜的曲率发生变化。

PRK手术的成功率比LASIK略低,但恢复时间更短,对角膜的损伤也更小。

三、屈光手术的技术1. 激光角膜切削术(LASIK)LASIK手术是目前最常用的屈光手术方法之一。

准分子屈光手术的发展史

准分子屈光手术的发展史

准分子屈光手术的发展史1949年,国外眼科专家开始开展角膜屈光手术治疗近视的研究。

第一阶段:PRK1983年,准分子激光成功切削动物眼角膜组织,1988年PRK进入人眼临床运用,91年获得批准推广,实现了人类告别近视的梦想,准分子激光手术正式踏入舞台。

PRK是在去除角膜上皮层后对角膜前弹力层进行激光切削。

因为破坏了角膜上皮层和前弹力层,导致术后疼痛、怕光、视力恢复较慢,有相当部分的回退和雾浊比例。

目前只有PRK的改良术式(LASEK和EPI-LASIK)有少量应用,只能矫正轻、中度近视。

第二阶段:LASIK1991年,LASIK在美国成功完成临床验证,1995年通过美国FDA获准,从此掀起了激光治疗近视的热潮,跟随着激光设备的发展使准分子激光手术进入成熟期。

LASI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是通过板层刀制作角膜瓣,在角膜基质层上进行激光切削。

因为激光只作用在基质层上,术后无疼痛、恢复快,并且视力稳定。

可以同步治疗远视、散光。

第三阶段:个性化LASIK(波前引导\Q值调整)2005年,准分子激光设备商推出的个性化切削系统得到了临床眼科医生的认可,实现对像差的个性化切削,达到高视觉质量。

个体化LASIK是对常规LASIK的激光束进行了优化,用于矫正低阶和高阶像差,对于高度数、高散光等患者术后视觉质量比常规LASIK更好。

第四阶段:SBK06年SBK进入临床运用,08年香港世界眼科大会上确定为准分子激光手术的新标准,准分子激光矫正术进入完美时代。

SBK(前弹力层下屈光性角膜成形术)准分子激光是一种在前弹力层下制作角膜瓣的LASIK手术。

由于基质的前三分之一是角膜最坚固的区域,相比于常规LASIK手术的制瓣方式,SBK更好的保护了角膜的完整性,提高视觉质量的同时降低了干眼症的比率,激光切削部位更靠近眼表,更安全。

临床上SBK分为MoriaOneUse-PlusSBK和Femto-SBK。

前者是通过预装刀片的一次性刀头(OneUse-Plus)角膜板层刀制作超薄角膜瓣;后者俗称飞秒激光,通过激光刀制作超薄角膜瓣。

屈光手术学PPT课件

屈光手术学PPT课件

分类
(2)眼内屈光手术 —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 —晶体前接触镜(ICL) —透明晶体摘除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
(3)其他手术 —后巩膜加固术(PSSO)
各种屈光性手术适用范围(参考)
二、屈光手术的术前评估
– 病史采集及检查前准备 – 视力:远、近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 – 裂隙灯检查:角膜、结膜、前房、晶体、玻
4. 缺点:
预测性较差,操作不当有较大回退,并发症 多,个体差异大,矫正范围有限(6D以下),角 膜结构破坏大,遇外伤易破裂,散光矫正效果差。
Mini放射状角膜切开术(MRK)
1. 原理:同放射状角膜切开术 2. 手术参数:
切口数目2-8条;放射状、切口长度1.5-2.5mm;切 口深度95%;光学区直径3-3.5mm,矫正度数-4D以下
—二十世纪30年代,日本眼科学者Sato从角膜后面 切开治疗近视,手术失败
—二十世纪60年代,Barraquer创立板层角膜屈光 手术,即角膜镜片术和角膜磨镶术,矫正高度近 视和无晶体眼
历史
—1974年,前苏联学者Fyodrov进行首例放射状角 膜切开术(RK),被认为是现代屈光手术发展 的开端
—二十80年代后期,开展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 切削术(PRK)和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
屈光手术学
.
目的要求
• 了解屈光手术的分类、原理及发展趋势 • 熟悉角膜屈光手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 了解角膜屈光手术眼用激光的特点 • 了解角膜屈光手术术前检查、术后处理的原则
一、概述
1. 定义 2. 历史 3. 分类
定义
何谓屈光手术?
用于改变眼的屈光状态或病理过 程的各种手术。
历史
—1708年Hermann Boerhaave提出透明晶体摘除术, 直到1894年才有临床报告

准分子屈光手术并发症及手术发展方向

准分子屈光手术并发症及手术发展方向

准分子屈光手术并发症及手术发展方向激光近视手术安全有效,但准分子屈光手术仍有极少数人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对准分子屈光手术,患者应该仍然要保持谨慎态度,屈光医师也应严格把握适应证,不能盲目扩大适应证,同时要大力推广先进技术,确保手术质量。

现就准分子目前常见问题综述如下。

圆锥角膜LASIK手术切削深度至角膜浅基质层,目前制作最薄角膜瓣的刀头为90刀,由于其机械因素,其角膜瓣厚度受到负压、刀速等影响可能很难保证每个患者的角膜瓣厚度为90μm,一般常规应该有20~30μm的误差预留,保证基质床有足够厚度,一些专家对手术后角膜基质的预留厚度由250μm底线提升至280μm,300μm甚至更多角膜厚度来防止术后角膜扩张的发生,尽管这样,术后还是有极少数人发生角膜扩张。

近年来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LASIK术后5年角膜前基质细胞密度减少18%,后基质减少22%,且在基质修复过程中,新产生的胶原纤维是插在原有切断的纤维之间,并未与切断的纤维末端连接,抗张强度明显减弱[1]。

对于一个正常角膜,角膜前1/3基质有高密度胶原纤维,因此抗张强度高,而后2/3基质抗张强度薄弱,所以术后角膜扩张的发生与角膜原有的生物力学改变有明显关系。

目前,LASIK手术切断前基质,对角膜生物力学改变的影响正在进一步研究之中,应该受到广大屈光医生的重视,加强这方面的基础临床研究。

另外,术前对亚临床圆锥角膜的筛查非常重要,这一部分患者是术后发生角膜扩张的高发人群,术前一定要严格筛查,一些医院为降低成本仍使用陈旧版本的角膜地形图仪,对明显的圆锥诊断尚可,但对亚临床圆锥角膜诊断往往靠医生的临床经验,诊断难免有误,使得一些不具备手术条件的患者入选,为手术留下隐患,我们应该引进先进的眼前节分析系统为手术保驾护航,尽量减少术后隐患。

干眼症准分子屈光手术后仍有一部分患者主诉1年后仍然依赖人工泪液来缓解干涩症状,甚至抱怨干涩症状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

屈光手术发展史

屈光手术发展史

屈光手术发展史
屈光手术是一种通过改变眼球形状来矫正视力的手术。

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医生们开始使用手术来治疗近视。

然而,这些早期的手术方法存在许多问题,包括高风险和不可逆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屈光手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20世纪60年代,医生们开始使用激光来进行眼部手术。

这种方法被称为激光角膜切削术(LASIK),它通过使用激光来切削角膜,从而改变眼球形状。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手术时间短,恢复时间快,而且效果稳定。

然而,LASIK手术也存在一些缺点。

例如,手术过程中需要切削角膜,这可能会导致一些并发症,如干眼症和角膜炎。

此外,LASIK 手术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角膜薄或角膜曲率过大的患者,可能不适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医生们开始研究新的屈光手术方法。

其中一种方法是表面光学切削术(PRK),它与LASIK手术类似,但不需要切削角膜。

相反,医生会使用激光来去除角膜表面的细胞,从而改变眼球形状。

PRK手术的优点是可以避免LASIK手术的一些并发症,但缺点是恢复时间较长。

另一种新的屈光手术方法是角膜环(ICL)植入术。

这种方法是将一个小型的人工晶体植入眼球中,从而改变眼球形状。

ICL手术的优点是可以适用于一些不适合LASIK或PRK手术的患者,如角膜薄
或角膜曲率过大的患者。

缺点是手术需要更长的时间,并且需要进行更多的检查。

总的来说,屈光手术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早期的高风险和不可逆性到现在的安全、有效和适用范围更广的阶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相信屈光手术将会变得更加安全、有效和普及。

屈光手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屈光手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12 ・ 36
M o e P a t a M e iie d m r ci l c d c n ,De e b r2 1 c m e 01 ,Vo . , o 1 123 N . 2
4 青 光 眼患者 的生活 质量 干预
青光眼有 识 , 到 青光 眼的 早期发 现 , 做 早期 治疗 。
以关注。 下列是公认的提高青光眼患者 生活质量的 目前在 青光 眼 的基 因治疗 , 干细胞 治疗 , 的降压 药 新
策略 :1早 期诊 断 , () 早期 治疗 , 护青 光 眼视 功 能是 物的研发方面有 了进展。 因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 保 基
提 高青光 眼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2 改善青光 在降眼压、视神经保护和抑制术后滤过泡瘢痕化 3 ()
虽然我国 的青光眼诊治工作取得 了很大的发 胞、 小梁 网等。 的降眼压 药物的研发 , 新 可以使用药 展, 由于我国不同区域 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但 各地眼 间隔延长, 每次用药后眼压维持时间更久, 提高患者
科 医疗 资 源 的配置 差距 较 大 ,导致 了全 国各 地 青光 的生活质 量 。
眼 患者 的心 理状 态 ;3进 行 系统及 个 性化 的健康 教 个方面。对晚期青光眼患者 ,由于神经节细胞大部 ()
育, 提 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 以 ( 建立青光眼患者的社 分凋 亡 ,干 细胞 替代 治疗是 一个很 有 前景 的 治疗措 4
区护理模 式;5提 高 青光 眼患者 治疗 的依 从性 。 () 施 。干 细胞 治疗 青光 眼可 能 的定位 点在视 神经 节 细
活质 量 量 表 ( t n l y ntueV s a F n t n 的结合对青光眼治疗 目标新 的认识和同时提高患者 Na o a E eIstt i l u ci i i u o

屈光手术史

屈光手术史

屈光手术史1. 引言屈光手术是一种通过改变眼球的形状来矫正屈光不正的手术方法。

自20世纪70年代起,屈光手术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视力矫正方法。

本文将深入探讨屈光手术的历史发展、不同的手术方法以及手术的效果和风险。

2. 屈光不正的定义和类型2.1 屈光不正的定义屈光不正是指眼睛无法正确聚焦光线,导致视力模糊或不清晰。

屈光不正主要分为近视、远视和散光三种类型。

2.2 近视近视是指眼睛聚焦光线时形成的焦点在视网膜前。

近视患者看近处物体清晰,而远处物体模糊。

2.3 远视远视是指眼睛聚焦光线时形成的焦点在视网膜后。

远视患者看远处物体清晰,而近处物体模糊。

2.4 散光散光是指眼睛的角膜或晶状体不规则,使得光线在不同的方向上聚焦在不同的点上。

散光患者可能同时存在近视或远视。

3. 屈光手术的历史发展3.1 早期的屈光手术早在2000多年前,古代埃及人就开始使用兽膜作为角膜的替代物进行角膜手术。

而在近代,医生们尝试使用手术来矫正近视和散光,但效果并不理想。

3.2 激光手术的崛起 20世纪70年代,激光技术的发展为屈光手术打开了新的局面。

最早的激光手术方法是激光角膜成形术(PRK),通过激光切割角膜组织来改变角膜曲率,从而矫正近视和散光。

3.3 准分子激光原理的应用准分子激光原理的应用使得近视手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近视手术中常用的准分子激光原理包括LASIK(拉-氏手术)和LASEK(拉-式表面上皮切除术)。

3.4 飞秒激光的使用近年来,飞秒激光被引入到屈光手术中,为手术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和精确性。

飞秒激光技术可以在切割角膜组织时形成更精细的切割层面,减少手术后的并发症。

4. 屈光手术的常见方法4.1 LASIK LASIK是最常见的屈光手术方法之一。

该手术通过制作一个角膜瓣,削薄角膜并利用激光改变角膜形态来矫正视力问题。

LASIK手术具有恢复快、痛苦少的优点,但存在术后干眼、感染等风险。

4.2 PRK PRK是激光手术的早期方法之一。

屈光手术(全套340页PPT课件)

屈光手术(全套340页PPT课件)
• 2002年,法国moria公司生产特殊角膜板层刀, Pallikaris开展了epi-LASIK技术。
• 2003年,飞秒激光(femtosecond laser) • 2009年,全飞秒激光技术,因其局限性仍为
全面开展。
非激光的角膜屈光手术
• 1978年,Reynolds角膜基质环 (intrastromal corneal ring,ICR)。
• 1983年,美国Trokel等用193nm(ArF气体产生) 的准分子激光对角膜进行切削的实验研究。
• 1985年,德国Seiler等对盲眼进行散光矫正。 • 1987年,美国,McDonald等第一次用准分子激
光角膜表面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用于近视眼的治疗并取得 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 1999年,瑞士和美国开始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 化角膜切削临床研究。
• 我国2002年开始这方面的临床研究,2004年 热潮,以后逐渐冷却。
• 角膜镜片术(keratophakia) • 角膜磨镶术(keratomileusis)
矫正散光的手术
• 1869年Snellen,1890年Lans等开展角 膜前表面松弛性角膜切开术矫正散光 (astigmatic keratotomy,AK)。
• Worst设计了虹膜夹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
• Fyodorov(1986年)介绍了一种用于有 晶体眼的单片式硅胶人工晶体。
• STAAR公司,眼内植入性接触镜 (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
• 1987年,Medennium研发了硅胶的后房 型有晶状体眼屈光性晶体。
• 1894年Botes开展角膜楔形切除术 (wedge resection)。

近视矫正发展史

近视矫正发展史

近视矫正发展史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近视矫正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从最初的光学矫正,到手术治疗,再到隐形眼镜、激光手术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每一个进步都为近视患者带来了福音。

本文将详细介绍近视矫正的五个方面,带您领略近视矫正的发展史。

1.光学矫正光学矫正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当时人们开始使用凸透镜来矫正近视。

1792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提出了双凸透镜的概念,进一步提高了视力矫正的效果。

进入20世纪,随着眼镜行业的快速发展,光学矫正逐渐普及,成为近视患者最常见的一种矫正方式。

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近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1939年,匈牙利医生伊什特万·约瑟夫发明了角膜屈光手术,通过切除中央角膜来改变角膜曲率,从而矫正近视。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角膜屈光手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广受患者欢迎。

除了角膜屈光手术,晶体置换手术也是一种常见的近视矫正手术。

这种手术通过置换天然晶体来改变眼睛的对焦方式,从而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

然而,晶体置换手术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因此在进行手术前需要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

3.隐形眼镜隐形眼镜的出现给近视患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传统玻璃隐形眼镜自1950年代问世以来,已经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视力矫正方式。

然而,玻璃隐形眼镜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透氧性差、易碎等。

因此,高分子聚合物隐形眼镜应运而生。

这类隐形眼镜具有透氧性好、不易碎等优点,同时也具有更好的配适性。

进入21世纪,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隐形眼镜开始崭露头角。

生物隐形眼镜利用人体自身细胞或组织制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为近视患者提供了更为理想的视力矫正方式。

4.激光手术激光手术是近年来近视矫正领域的重大突破。

自1980年代准分子激光手术问世以来,激光手术已经经历了多次技术革新。

波长选择、冷激光和全飞秒激光等技术的应用,使激光手术的精度和安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屈光手术专题讲座

屈光手术专题讲座

LASIK手术
即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通过激光 切削角膜表面,改变角膜曲率,矫 正患者视力。
LASEK手术
即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通过激 光切削角膜上皮和浅层角膜组织, 改变角膜曲率,矫正患者视力。
其他手术方式
如P-L手术等,适用于高度近视、角 膜薄等特殊情况下。
03
屈光手术适应症和并发症
屈光手术适应症
术前术后注意事项及护理
术前注意事项
01
02
03
术前眼部检查
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包 括视力、眼压、角膜厚度 、角膜曲率等,以确定是 否适合接受屈光手术。
术前用药
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一 些抗感染和抗炎药物,以 减轻术后眼部炎症和感染 的风险。
停止佩戴隐形眼镜
在术前一周,停止佩戴隐 形眼镜,以使角膜恢复自 然状态。
手术矫正过度或不足, 使得术后视力仍然不理 想,需要二次手术或其 他治疗方法。

术后视力可能回退到术 前状态,特别是有高度 近视家族史的患者更容 易出现。
手术会破坏眼部表面泪 膜,导致干眼症状,部 分患者可能需要长期使 用人工泪液。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晕光 、夜视力下降、角膜对 外伤更加敏感等症状。
04
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眼部护理
控制用眼时间
遵循医生的建议,使用指定的眼药水,以减 轻眼部不适和炎症。
在术后一周内,尽量避免长时间使用电脑、 手机等电子设备,以免影响视力恢复。
避免眼部感染
定期复查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手部清洁,避免用手揉 眼睛,以防感染。
在术后一周、一个月和三个月,进行复查, 以评估手术效果和眼部健康状况。
近视矫正
适合于年度近视增长超过50度 且合并有眯眼、视疲劳等症状

角膜屈光手术的发展趋势

角膜屈光手术的发展趋势
上, 人们发 现 ,K 手术矫正 近视 的度数有 限 , R 预测性 还 不 十分准确 , 以及术 中 、 后可能 发生较 为严重 的并 发 术
症, 故在兴奋之余又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反思和探寻 , 是 否还有一种更为安全 、 更为有效 的方法来替代 R K手
术 呢?
上世 纪 9 代 , o年 准分 子激 光 矫 治 近 视 技 术 诞 生
2 目前 角膜屈 光手 术的研 究热点
或 是隐形 眼镜 )似 乎没有 更好 的解 决办 法 。为解决 屈 , 光 不正 问题 , 虽然人 们 已进 行 了多种不懈 的努 力 , 针 如 灸、 眼液 、 耳贴 、 等 , 结果并 不令人 满意 。 磁疗 但 在上 世纪 4 0年代 , 日本 的佐 滕教授 已尝 试从 角 膜 内表面与外 表面联 合作 放 射状 切 开 治疗 近视 , 然 初 虽 见 成效 , 随之而来 的大泡 性角膜 炎 、 膜 内皮 失代偿 但 角 等并 发症使得 该手 术 不 得不 终 止应 用 。然 而 , 们探 人
度 在改变角 膜屈光 状 态 中 占有重 要地 位 , 而 奠 定 了 从 现 代放射状 角膜切 开术 的基 础 , 在 实 践 中取 得 了成 并 功 。随着各 国学者 的竞相 努力 以及 检测设 备 和手术 器 械 的不断完善 ,K 手术 迅 速 风靡 全 球 , 在 眼屈 光 发 R 这 展 史上具 有 划 时 代 的 意义 。在 大 量 临床 工 作 的基 础
l ea e ti D K 、 下 层 间感 染 、 别 是 瓣 与 基 a lr r is L ) 瓣 m l k at, 特
质床不 能 良好 愈合 , 留下 了潜 在 的危 险 。已有 不少 关 于 L SK术 后几 年在钝性 眼 外伤 的情 况下瓣 被掀开 的 AI 报道 。角膜瓣 的制 作似乎成 了 L S AI K的双刃 剑 。怎样 才能更好 地解 决这 些 问题 ? 同时人 们对 手术效 果也提 出 了更 高 的要求 , 光手术 不但要 明显 提高裸 眼视力 , 屈 还 要保证 良好 的视 觉 质 量 !人 们 对 于术 后 眩 光 、 比 对 敏感度 下降 以及像 差增加 等关 系到视觉 质量 的问题也 更 加关 注 。这一切 就决定 了 目前 角膜 屈光手术 的研究 热点 和今后 的发展 方 向。 2 1 检 测设备 和手 术设备 的进一 步完 善 . 俗话说 : 工 欲善其 事必先 利其 器 。无论 是保 障手术 安全还 是提高 手术 质量 , 首先 要有 良好 的检 测设 备 和 手 术设 备作 后 盾 。为了更好 地检 查视 觉 质量 , 人们 不 断研 发 和 完善 波前像 差仪 、 比敏 感度仪 、 对 眩光 仪等 。就波前 像差仪 而言 , 目前 临床 上普 遍 采用 主 观 和客 观 两 种像 差仪 来 测 量波前 像差 。主 观像 差 仪 : 点 的清 晰 度依 据 患者 像

近视眼的治疗进展和新技术介绍

近视眼的治疗进展和新技术介绍

近视眼的治疗进展和新技术介绍近视眼是一种常见的视力问题,其主要特征是通过眼镜或隐形眼镜纠正可以让患者清晰地看到远处的对象。

然而,近视眼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近视眼的治疗进展迅速,新技术的出现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一、矫正视力的传统方法过去,治疗近视眼的主要方法是通过配戴眼镜或隐形眼镜来矫正患者的视力问题。

这种方法是被广泛接受且有效的,但存在一些不便之处,如需要经常更换眼镜、带眼镜不方便进行一些体育活动等。

此外,隐形眼镜佩戴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眼部感染等问题。

二、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是近年来治疗近视眼的一项重要技术进展。

这种手术通过激光对角膜进行修剪,改变其曲率,从而纠正近视眼。

手术时间短,恢复迅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常见的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包括LASIK(角膜磨削术)和PRK(角膜表面刮削术)等。

这些手术基于预先制作的曲面模板,通过调整角膜形状,使光能在视网膜上正确聚焦,从而改善视力。

三、角膜塑形镜角膜塑形镜是一种特殊的隐形眼镜,通过塑形角膜来矫正视力。

患者在晚上睡觉时佩戴这种镜片,镜片可以通过轻微改变角膜形状来矫正近视眼。

第二天早上起床后,患者可以取下镜片,整天享受清晰的视力。

这种方法特别适合那些不能或不愿意进行手术的患者,同时也能够避免隐形眼镜佩戴可能带来的不适。

四、角膜屈光环角膜屈光环是一种新型的治疗近视眼的手术方法。

这种手术通过在角膜边缘植入一种可调节的环状物来改变角膜形状,从而矫正近视眼。

与激光手术相比,角膜屈光环手术过程更为简单,且具有可逆性。

同时,这种手术方法还可以治疗其他屈光不正问题,如散光等。

五、电子屏幕提醒及眼保健操随着现代技术的普及,人们使用电子屏幕的时间越来越长。

然而,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可能会对眼睛造成伤害,进而加剧近视眼的发展。

一些应用程序和设备已经出现,可以设置电子屏幕使用时间的提醒,提醒用户进行眼保健操以缓解眼部疲劳。

屈光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现状与展望

屈光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现状与展望

屈光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现状与展望摘要:专用晶体的植入始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人工材料的发展和发展,手术设备和技术的更好使用以及手术安全理念的提高。

根据从各种材料中获得的经验和在植入晶体方面取得的进展,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植入正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应用。

迄今为止,已经证明这是一种有效、安全、可靠、稳定的纠正屈光不正现象的方式。

本文对屈光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现状展开分析与展望。

关键词:屈光晶体;晶体植入;临床现状与展望屈光晶体植入是一种人工晶体植入预期的屈光不正校正,达到校正坍缩的目的。

它的光学理论是要在角膜和晶状体之间安装人工屈光镜,矫正眼睛折射能力的相对冗余或弱点,目标是眼矫正。

眼后锐度的质量得到了保证,甚至得到了提高,并且不可能通过假眼进行直接转换。

但是,如果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或其他眼部治疗,可以及时清除亚油酸。

屈光移植技术的显著优点是可逆性和并发症。

毕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未经治疗的情况下成功地创造了良好的光储备,比如眼镜和netzhaut隐形眼镜,屈曲手术的临床预期非常高,这使得这种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

1屈光晶体植入与角膜屈曲手术及晶状体透明提取方法的比较为了矫正平滑,以前的大多数手术都是按照预期的角膜前表面矫正量进行重建的,也可以去除透明水晶图形,以人工替代晶状体。

这些手术既有简便安全的优点,也有自身的缺点,关于肌腱-12.0D的患者,要预测角膜向下感染,厚度与相关性的关系很难确定,假设角膜表面或环形皮肤两侧光滑,角膜的光学完整性发生变化,导致其光学质量的损失,导致手术后技术来源的重大纠缠。

深部角膜切开明显影响角膜的生物动力平衡,纤细的人不适合这种手术。

而年轻患者的晶状体摘除会失去调节功能,无法获得完整的视力矫正,也因为手术眼缺乏晶状体眼,容易出现视网膜脱离、黄囊水肿、白内障等一系列并发症。

这两种操作的共同缺点是它们不是不可逆转的如果手术后出现并发症它们的安全将受到一定的影响[1]。

中国屈光手术行业前景分析

中国屈光手术行业前景分析

中国屈光手术行业前景分析一、近视矫正手段概述屈光手术矫治近视的效果显著。

在近视防治的主要类型中,框架眼镜因其方便、经济和安全的特点渗透率最高,适合青少年等治疗过程中需要短暂使用或者频繁调整参数的患者。

角膜接触镜与角膜直接接触,减少框架眼镜距离眼较远所致的放大率改变,但可能引起异物感、角膜炎症等并发症。

角膜接触镜分为硬性接触镜和软性接触镜,角膜塑形镜(OK镜)为特殊设计的透气性硬性接触镜,通过佩戴使角膜中央区域弧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平,可暂时性降低近视度数,用于控制青少年600度以下近视进展速度。

目前药物治疗尚无确切定论,未进入临床指南推荐。

屈光手术矫治近视效果显著,包括角膜屈光手术和眼内屈光手术,角膜屈光手术是主流方式,近十几年术式快速进化,眼内屈光手术非目前主流治疗选择,但凭借可逆性和适应症广的优点,未来占比有望持续提升。

屈光术式进化推动量价齐升。

屈光矫治主流术式历经多次迭代,均带来手术量和客单价的快速增长。

1987年出现的PRK首次将准分子激光用于治疗近视,有效提高手术精确度,之后不断进化进一步减少副反应,至今仍有一席之地。

1990年出现的LASIK首次将角膜磨镶术与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割术结合起来,解决了PRK术后的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问题,使角膜屈光手术成为世界主流。

2003年以来,美国飞秒激光“角膜刀”得到广泛应用,FS-LASIK(半飞秒)随后也在中国迅猛发展。

2010年,SMILE手术更进一步,完全用飞秒激光切削透镜,无需准分子激光,减少不良反应,术后愈合快,近几年手术量高速增长,推动屈光手术量价齐升。

ICL术后视力良好。

据《白皮书》数据,各术式患者裸眼远视力均值从术前的0.08提升至术后1周的接近1.1,术后1年则超过1.1,其中ICL手术后1年平均视力1.05。

二、近视手术市场现状我国屈光手术量和渗透率逐年上升,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眼内屈光手术治疗范围广、可逆性强,可避免角膜屈光手术并发症。

屈光的发展趋势

屈光的发展趋势

屈光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屈光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定制化:越来越多的人对个性化定制有需求,屈光也会越来越注重个性化定制,例如根据每个人的眼睛形状、度数等特点定制眼镜和隐形眼镜。

2. 无框化:无框镜框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因为它们轻便、舒适、不易碎裂,同时可以减少压力点对皮肤的损害,未来越来越多的人将选择无框镜框。

3. 互联网医疗:互联网上的屈光检查和产品购买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自动屈光度数检测、眼科问诊服务和在线眼镜定制等,将为用户带来更加便利和快捷的服务体验。

4. 开发新产品: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新产品推出,例如智能隐形眼镜、治疗性隐形眼镜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在1780年,有人就提出摘除透明晶体可以矫正高度近视,1894年Fukala 报告了手术结果。

1898年荷兰Lans发现灼烧角膜可以改变屈光力,。

Wray(1914年)和O·Connor(1993年报道了热灼矫正角膜散光).Bock(1939年)用电凝固术、中村明(1941年)用热灼法都曾治疗过近视。

真正在角膜上实施手术以治疗近视的先驱是日本的佐藤勉(Sato,1939年),他从圆锥角膜患者在角膜破裂以后因角膜变平使近视降低的现象得到启发,第一个采用放射状角膜切开术矫正近视眼。

手术早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因当时人们尚未发现角膜内皮维持角膜透明的重要作用,而此手术方式又损伤了角膜内皮细胞,约3/4的病例在10多年后因角膜水肿或大泡状状角膜病变而行角膜移植手术。

哥伦比亚眼的Barraquer创立了板层角膜屈光手术,用直接改变角膜厚度的方法达到了改变角膜屈光度的目的。

前苏联Fyodorov(1973年)偶尔在一眼外伤患者发现角膜伤口愈合后,其原来的近视明显降低,于是创立了早期的放射状角膜切开手术(PK),并于1979年首次报道角膜前表面放射状切开矫正近视及散光比较满意的效果,这是角膜屈光手术的开端,对发展角膜屈光手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提出了现代PK最重要的手术原则:(1)只能在角膜前表面进行手术;(2)保留角膜中央视区越小,屈光矫正效果越大;角膜切开越深,矫正效果越大;(3)建立了手术计算公式,在术前对患眼进行计算后决定手术量及获得手术后满意的效果。

美国Bores从Fyodorov那里学习后从1978年到1984年在美国共实施了近15万例手术,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实验室研究为这一手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改进了检查仪器与手术器械;2.简化科手术计算公式并使手术操作规范化;3.进行了系统性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

我国朱志忠(1981年)在自制手术放大镜下进行了PK手术,证明手术对3D以内的近视治疗效果可靠、安全简便、无严重合并症。

1983年美国Trokel等人先用193nm的氟化氩准分子激光进行角膜切削的实验研究,1987年美国McDonald等第一次运用于近视眼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此后全世界掀起了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PRK)矫治近视的高潮。

1986年Ruiz报告用近视性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

此术要点是用微型角膜刀切削出一片游离瓣膜,按一定屈光度在角膜基质上进行二次切削,此次切削的深度和面积决定了矫正的屈光度数,最后将角膜瓣膜复会原位。

由于第二次切削时很难保证与第一次切削中心重合,术后容易发生中心视区偏离,屈光预测性不理想,散光不能控制。

1990年希腊的Pallikaris将以往的角膜磨镶术与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结合起来,提出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解决了PRK术后的haze 问题。

1999年,意大利Camellin在美国白内障年会上首次报道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采用20%酒精和机械的方法制成一个角膜上皮瓣,激光切削后恢复原位以减少HAZE,2002年Pallikaris创用角膜上皮刀取代酒精,达到安全、简便、快速的目的。

2003年以来美国得到推广运用的激光角膜刀,用超高频率的飞秒激光取代了微型角膜刀,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此外非激光的角膜手术也在发展中。

1978年Reynolds首先提出在角膜胖周边放射状切开植入角膜基质环,从塑角膜形状的概念,通过扩展或压缩环的直径改变角膜前表面曲率从而矫正近视或远视。

美籍华人Liang(1994年)等以Hartmann-shack波前像差感受器测量人眼屈光系统整体像差,并采用自适应光学系统是受试者视力达到2.0,1999年瑞士和美国分别开始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角膜切削的临床研究。

我国从2002年开始这方面的研究。

远视角膜屈光手术也始于1964年,方法是用角膜刀将角膜前层切下,冷冻后用车床将切下部分进行球面切削,再缝回原位使角膜周边部变薄从而矫正近视或远视。

角膜镜片术是将角膜板层切开,将另一人的角膜切削成凸透镜,夹镶于切开的板层之间以矫正远视,此外还有使用合成材料的角膜镜片术。

1890年代Lans等提出角膜松解切开术,又称为散光性角膜切开术(AK)及角膜楔形切开术,方法是切除一条或一对楔形的角膜组织达到矫正角膜散光的目的。

除了在角膜上实施角膜屈光手术之外,人们逐渐意识到眼内手术矫正屈光不正的作用,而且越来越多的被更多的医生和患者接受。

早在1708年Boerhaave就提出摘除透明晶状体以矫正高度近视眼的屈光不正,1889年法国人Fukala再次提出并展开了手术。

随着眼底检查技术及设备的不断提高,手术安全性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人们反复群衡利弊后,终于把透明晶状体置换术作为矫治近视和高度远视的一种可能选择的屈光手术。

上世50年代开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开展以来,在人工晶体矫正无晶体眼屈光特状态的基础上,Strampelli设计了用于超高度近视有晶体眼的负屈光度人工晶体,Barraquer首次报告了PMMA材料的房角固定型人工晶体结果。

1989年Baikoff在前人设计的基础上成功设计出前方型人工晶体(AC IOL)。

West设计了虹膜爪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

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PC PRL)的概念源于前苏联的Fyodorov。

之后Medennium研发了一系列硅胶的后房型有晶体眼
屈光性晶状体。

巩膜手术最早由Muller采用持刀部巩膜环切术,原苏联眼科医生首次报道用后巩膜加固术治疗近视眼。

人们也在一直探索老视屈光手术的治疗的可行性,前睫状巩膜切开术、巩膜扩张术、激光老视逆转术等等也在不断研究中。


屈光手术的发展路程并非一路平坦,但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从未在失败中放弃过努力,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我们将继续前进,接近并最终达到人类理想的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