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治疗湿热型痹证验案举隅

合集下载

武威汉代医简中的药名异写

武威汉代医简中的药名异写
维普资讯
12 ・ 50
中 华 医学 写 作 杂 志
20 0 2年
第 9卷
第 1 9期
Ct ̄ u ao d a w in 21 , ¨ 9 ln eo r l f i l ri - i j n me c t g {t v l .2 (
用“ ; 本经) “ ; 病 方) “ 根 、 根 、 ” 伤 寒 杂病 术” ( 用 术” < 用 林 林 菜 ;<
维普资讯
中华 医学 写作 杂 志
20 0 2年
第 9卷
第l q期
7 、 医 大 词 典 . 辑 委 女 会 中 医 大 词 典 中 药 分 衍 弟 一版 . 京 : 中 编 北 人
I 9
乐治之。苯、 9、 摹()瞿麦各六分, 实、 兔 滑石各 L 传半 ,
分 , 六 物 , 冶 合 , 方 寸 I。 酒 饮 , l 七。 病 立 f , 即 Ⅲ 凡 皆 以 S E六 童 石
(0 。 。 1)
干姜, 昧辛温。辛治胸满咳逆上气, 中, . 温. 止血
透 L 风口
至 < 医简> 它 异 写的 药 名 中如 : 其 泽舄 、 子、 药、 附 勺 勺药 、 风、 方 弓
秦 时 ” 经“约 秦 l 汉 期< > 是 汉; 本 大 5 来
末 年 。 < 方 > 古 学 者 们 研 究 / 病 考 I
集, 直至东汉时期才最后加工 成 ; 寒> \ 成刊 萄汉 药名的书写都很古扑。其中勺药、 勺药、 方风、 、 亭 山朱臾、 蘖米
《 经 ) 白 菌 桂 、 桂 之 分 , 今 用 桂 类 , 为 桂 之 皮 、 肉 水 虽 牡 而 均 | 仃
表1《 医简》 《 、病方》《 、本经> 辞典》 及《 比较 c 病方) 药名 f 本经) 药名 《 辞典) 药名

《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验案举隅

《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验案举隅

《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验案举隅作者:王福林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年第07期【摘要】文章报道了《武威汉代医简》治伤寒逐风方及治痹手足雍肿方加减治疗寒湿型类风湿关节炎1例,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及瘀方加减治疗湿热型类风湿关节炎1例,疗效满意。

【关键词】关节炎,类风湿;武威汉代医简;医案治伤寒逐风方、治痹手足雍肿方、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及瘀方均出自东汉早期的《武威汉代医简》[1]。

笔者采用《武威汉代医简》治伤寒逐风方(附子、蜀椒、泽泻、乌喙、细辛、白术等6味药组成)及治痹手足雍肿方(秦艽、附子2味药组成)[2]加减治疗寒湿型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显著;运用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麻黄、大黄、厚朴、石膏、苦参、制川乌、附子等7味药组成)及瘀方(当归、川芎、丹皮、漏芦、桂枝、蜀椒、虻虫等7味药组成)[2]加减治疗湿热型类风湿关节炎,现将临床治疗验案介绍如下。

1 寒湿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男,41岁,农民,2010年11月16日初诊。

患者因多年种菜浇水遇寒冷潮湿,又常骑摩托车受风着凉,致双手关节冰冷疼痛,逐渐肿胀、重着、麻木不适,且手腕亦肿痛,痛处固定,触及发凉,天气变化时加重,遇寒尤剧,得热则缓,畏寒喜暖,曾在当地某医院就诊,经检查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给予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祛风止痛胶囊等药,疗效不佳,病情渐重。

现双手近端指关节为甚,手指肿胀呈轻度梭形改变,掌指关节冰痛肿胀麻木,手腕亦冰凉肿痛,晨僵约1 h,接触冰水后有对称的手指间歇发白,并有发绀和潮红的阵发性雷诺氏现象。

舌淡胖、苔白腻,脉弦紧。

实验室检查WBC 12.5×109·L-1,ESR 32 mm·h-1,RF 27 IU·L-1,ASO 156 IU·L-1,CRP 8.9 mg·L-1。

中医诊断为历节风,辨证属寒湿阻络、气血郁滞。

西医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治宜温经散寒,祛湿通络,活血止痛。

武威汉代医简研究现状及展望

武威汉代医简研究现状及展望

武威汉代医简研究现状及展望甘肃省中医院张延昌(兰州 730050)摘要1972年11月在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甘肃武威的旱滩坡一带一座东汉古墓中发现了92枚医药简牍,据专家们考证,简牍的成书年代在公元一世纪左右。

本文简述了在武威汉代医简出土后近40年来,对武威汉代医简研究的概况,以及对医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几点建议和展望。

关键词武威;汉代医简;研究;展望1972年11月在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甘肃省武威县柏树乡下五畦村村民在旱滩坡兴修水利工程时,一座东汉古墓中发现了92枚医药简牍,经武威县文化馆、甘肃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对该墓进行了清理,称之为武威汉代医简。

据专家们考证,简牍的成书年代在公元一世纪左右。

武威汉代医简的出土,能使我们看到古医籍的原貌,它未经后人的改动,因此能真实地反映当时医药发展的水平,实为研究我国古代医药史的珍贵资料,在研究我国古代医药学方面更具有十分珍贵的科学价值和文献学价值。

本文仅就武威汉代医简研究成果作一概述,并对医简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几点建议和展望。

197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甘肃省博物馆和武威县文化馆合编的《武威汉代医简》一书。

该书根据武威出土的汉代医简实物,运用红外线摄像技术进行辨认,然后整理出摹本、释文、注释。

此书一出,为武威汉代医简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蓝本。

我们对武威汉代医简的研究是自1991年开始的。

一、研究概述(一)出版著作1、《武威汉代医简研究资料汇编》收集国内发表相关学术论文63篇,广泛收集武威汉代医简出土30年来的研究内容,并加入本人的研究成果,系科研资料。

2、张延昌朱建平编着《武威汉代医简研究》原子能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

3、张延昌主编《武威汉代医简注解》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6年3月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

全书分绪论、各论、武威汉代医简注解3章22节,共202页,236千字。

4、《甘肃古代医学》由甘肃省中医管理局组织编写, 2010.5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张延昌为副主编,完成第二篇“武威汉代医学”部分的撰稿,共256千字。

武威汉代医简方药药理分析四则

武威汉代医简方药药理分析四则

膏药方( 这两则治百病膏药方是重复的方剂算为一
方 ) 计 6方 。现 在看 来 这 医 批 简所 记 的药 方 涉 及 共
的范 围较 宽 。
方 中体现 了我 国传 统 中医 的 内外 兼 治 , 重综 注
CH ij n EN We-u
( eat n o hns ag ae A ahge om l col Wec unC ut, D pr t f ieeLnu g , b i r r a Sho, nh a ony me C h N
Tb t uo om u rf tr f b 2 00, ih a rv c , h a ie nA t u o s ee ueo a6 30 ScunPoi e C i ) a n P c A n n
( 为了行 文方便 , 原文 引 出时一律采 取通 用简体 。 通假字已注出, 古今字异体采用现在通用字。 )
症状分析 : 咳而 上 气 , 由于寒 饮 郁 肺 , 气 不 宣 肺 而致 。喉 中如 百 虫 鸣状 , 阻 气 道 , 触 其 痰 而 有 痰 气 声 。久 咳 , 明病者 体 已虚 。 治时注 意 温补 。 说
忌。笔者试分析这些方剂 的药理 , 以供参考 。
1 治 久 咳上 气喉 中如百 虫 鸣状卅 岁 以上 方
原简 : 3 5 牍 7 “ 简 — , 9 治久 咳上气喉 中如百虫鸣 状卅岁以上方 , 柴胡 , 梗 , 桔 蜀椒各二 分。桂 , 乌喙
姜各 一 分 。 凡 六 物 治 和 合 丸 , 白密 ( ) 如 婴 以 蜜 大 ( ) 。 夜 含 三 丸 , ( ) 其 汁 甚 良” 。 樱 桃 消 稍 咽 …
陈 魏 俊
[ 摘要 ] 武威 汉代 医简是一批 中 医药方的 出土文献 , 一定程度上反 映 了东汉末 年的 中 医方 剂情 况。文章分析 了这批 医简

《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验案举隅

《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验案举隅
RF 2 0 I U ・L - , AS O 1 5 5 I U ・L - , CRP 6. 1 mg・L- ,
水 后有对 称 的手指 间歇 发 白,并 有发 绀和潮 红 的阵 发性 雷诺 氏现象 。舌淡 胖 、苔 白腻 ,脉弦 紧 。实验
室 检查 WB C 1 2 . 5 ×1 0 ・ L ~,E S R 3 2 mm ・ h ~,R F
作者单位 :定 西市 中医院 ,甘肃
定西
7 4 3 0 0 0
风 湿 病 与关 节炎 2 0 1 3年 第 2卷 第 7期 R h e u ma t i s m a n d A ̄ h r i t i s 2 0 1 3, V o 1 . 2 , No . 7
27 I U ・L~, AS O 1 5 6 I U ・L~, CRP 8. 9 mg・L ~。
患 者双 手指 、掌指 关节 冰冷疼 痛及 肿胀 麻木 等症 状
缓解 ,嘱忌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注意患指保暖。半
年 后 随访 ,患者诸 症 消失 ,手指 关节 活动 可 。 按 :患 者 因素体 阴气偏 胜 ,阳气 不足 ,外感 寒
中医诊 断为历 节 风 ,辨 证属寒 湿 阻络 、气血 郁滞 。 西 医诊 断为类 风 湿关节 炎 。治宜 温经散 寒 ,祛湿 通
简》 ¨ 。 笔者采用《 武威汉代医简 》 治伤寒逐风方( 附 络 ,活血止痛 。给予 《 武威汉代医简 》治伤寒逐风
子 、蜀椒 、泽泻 、乌 喙 、细辛 、白术等 6味药组成 ) 方 及 治痹手 足雍 肿方 加减 。 药用 制川 乌 6 g ( 先煎 ) 、
肿 胀麻 木 ,手腕 亦 冰 凉肿 痛 ,晨 僵 约 1 h ,接触 冰
缓解 ,手腕冰凉肿痛消失。停 中药外洗 ,继 中药 内

《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治疗寒湿型痹证验案举隅

《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治疗寒湿型痹证验案举隅

子( 先煎) , 9g 细辛 5g 威灵仙 1 , , 2g 羌活 1 , 2g 泽泻 9g 苍 ,
术 9g 秦 艽 9g 白芍 1 , 芪 2 , , , 5 黄 g 0g 白术 1 , 归 1 , 5 当 g 5g
薏苡仁 3 , 0g青风藤 2 , 0 丹参 2 , g 0g 乌梢蛇 9 , 生甘草 9 。 g g l / , 煎 , 2次 温 服 。外 洗 处 方 : 川 乌 5 , 草 乌 剂 d水 分 生 0g 生 5 , 0g 桂枝 5 , 0g 生艾 叶 5 , 0g 细辛 3 , 0g 蜀椒 3 , 0g 伸筋 草
且舒 筋 活 血 ; 芪 补气 升 阳 , 水 消 肿 ; 黄 行 白术 补 气 健 脾 , 湿 燥
利 水; 当归、 参活血止痛 ; 丹 乌梢蛇 治风 湿顽痹 、 肌肤不仁 ;
秦艽 祛风湿 , 舒筋络 , 止痹痛 , 神农本草经》 “ 寒热邪 《 日:主
气, 寒湿 风痹 肢 节 痛 , 水 利 小 便 ” 白芍 、 草 缓 急 止 痛 , 下 : 甘 且 甘 草 能解 川 乌 、 子之 毒 。诸 药 合 用 具 有 温 阳 散 寒 , 湿 通 附 祛 络 , 血 止痛 之 功 , 合 中药 外 洗 , 效 更 佳 , 中 病 机 而 获 活 配 疗 切
关键词
中图 分 类 号 : 2 5 8 R5.2
武威 汉代医简 中记载 了多种治疗痹 证 的方法 , 中论 其
及 痹 证 的 方 剂 6首 , 见 痹 证 自古 以来 就 是 一 种 临 床 常 见 可 的难 治 顽 症 [ ] 笔 者 采 用 武 威 汉 代 医 简“ 。 治伤 寒 遂 风 方 ” ( g 、 椒、 泻 、 喙、 辛、 O子 蜀 泽 乌 细 白术 6味 药 组 成 ) 治 痹 手 合“

运用武威汉代医简“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治疗风湿病体会

运用武威汉代医简“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治疗风湿病体会

运用武威汉代医简“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治疗风湿病体会标签:武威汉代医简;“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风湿病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是武威汉代医简牍类第85甲、乙所载方药,其方为治疗男子七疾、七伤而设,原方组成为:桔梗十分、牛膝、续断、防风、远志、杜仲、赤石脂、山茱萸、柏实各四分、肉苁蓉、天雄、虵各三分。

全方以补肝肾、强筋骨、祛风寒为功效,主治男性疾病属于肝肾不足,筋痿骨弱者,其主治病症的病机与一些难治性风湿病的病机非常吻合,笔者在临床中使用该方加减治疗疑难风湿病,每获良效,现将使用的点滴体会报道如下。

1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男,18岁,2008-07-01初诊。

主诉:下腰痛3年加重12天。

现病史:患者入院前3年因久坐后出现下腰部的困痛,疼痛程度中等,尚能忍受,活动后减轻,未予重视,疼痛明显时口服止痛药后缓解,入院前12天因打篮球后出现下腰部疼痛明显加重,活动受限,双膝关节酸困不适,故来我科诊治。

查体:腰臀部尤其双侧骶髂关节处压痛明显,左侧髋关节内收明显受限,双“4”字试验阳性,骨盆挤压及分离试验均阳性,枕墙距、胸廓活动度、指地距、改良的Schober试验均正常,饮食可,二便调,舌淡,苔白,脉沉弱。

辅助检查结果示:血沉51mm/h,C反应蛋白16.8mg/L,HLA-B27阳性,抗核抗体及结核抗体均阴性,肿瘤系列正常,骶髂关节CT 示:双侧骶髂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有梳齿样改变,关节面不光整,局部硬化。

西医诊断:强直性脊柱炎。

中医诊断:痹证,证属肝肾不足,寒湿阻络型。

治宜补肝肾,强筋骨,散寒除湿,通络止痛。

给予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加减,药物组成:桔梗15g、牛膝15g、续断15g、防风10g、远志10g、杜仲15g、赤石脂10g、山茱萸10g、鸡血藤15g、黄柏10g、肉苁蓉10g、附片10g先煎、威灵仙15g、熟地10g、桂枝10g、蜈蚣2条,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患者自诉下腰痛明显减轻,腰部功能部分恢复,但腰背部久坐时间长后仍感僵硬疼痛,查:舌淡,苔薄白,脉沉。

罕见的汉代墨迹:《武威汉代医简》简牍

罕见的汉代墨迹:《武威汉代医简》简牍

罕见的汉代墨迹:《武威汉代医简》简牍
《武威汉代医简》又称《凉州汉代医简》,成书年代约东汉以前,本医简是1972年11月在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医学简牍,也是迄今所发现的汉代比较丰富而完整的医药著作的原始文物。

共有92枚,其中木简78枚,木牍14枚。

内容除有内、外科疗法、药物及其炮制、剂型、用药方法以外,还记述了针灸穴位、刺疗禁忌等。

针灸内容较少,大约占9枚汉简,自简19至简21,是记录针灸治疗腹胀病方法。

简文中载有“三里”、“肺俞”的穴名。

自简22至25则记录针灸禁忌。

简文中写着人从一岁至一百岁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在针灸治疗时,应注意禁忌的器官部位。

据考古研究发现,简26、27也似属针灸方面的记录。

史册记载,汉简直到南北朝后期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有学者把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武威汉简和甘谷汉简号称中国“四大汉简”。

- end -。

武威汉代医简出土四十年研究综述

武威汉代医简出土四十年研究综述

武威汉代医简出土四十年研究综述[摘要]武威汉代医简是我国医药文献的瑰宝,其与随后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张家山医药简等开创了医药文献研究的新局面。

自1972年武威汉代医简出土至今40年中,很多专家学者对这批医简进行了全面研究,主要集中在成书年代及所有者、文字考释、语言文字、简序与句读、书法、医简的临床运用等方面。

[关键词]武威汉代医简;医药文献;简牍研究[中图分类号]K8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2-0074-04武威汉代医简于1972年发掘于甘肃武威旱滩坡一座东汉墓中,共计92枚,内容涉及临床医学、药物学、针灸学等,其发现为医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1973年,《文物》第12期发表的《武威汉代医简的发现与整理》、《武威汉代医药简牍在医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和《对武威汉代医简的一点认识》三篇文章,对医简进行了初步的整理与研究。

1975年,甘肃省博物馆和武威县文化馆合编了《武威汉代医简》一书。

武威汉代医简一经公布,就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

研究专著有五部:日本赤堀昭《武威汉代医简研究》,张延昌、朱建平的《武威汉代医简研究》,张寿仁《医简论集》,张延昌的《武威汉代医简注解》以及中国简牍集成编委会的《中国简牍集成(武威医药简)》。

《武威汉代医简研究》是研究医简最早的专著;《武威汉代医简注解》是在《武威汉代医简研究》的基础上对医简包括句读、字词考释、药方研究、各科成就在内的综合性研究著作;《中国简牍集成(武威医药简)》更多侧重于文字的断句、标点和汇释。

但其中错误比较多,何茂活《中国简牍集成·武威医药简标注本指疵》对其中的疏误之处进行了指正。

关于武威医药简的学位论文有五部:陈魏俊《武威汉代医简文字考释》、于文霞《五十二病方》和《武威汉代医简》副词比较研究、吴婷《〈武威医简〉形声字研究》和刘立勋《武威汉代医简文字编及集释》,田河博士后出站报告《武威出土汉晋简牍整理与研究(武威医简部分)》(未刊)。

让汉代医简《治百病方》悄然复活

让汉代医简《治百病方》悄然复活

让汉代医简《治百病方》悄然复活说到我国古代医学,可能很多人都知道《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很少人听说《治百病方》,它是一部出土于武威的简牍本医籍。

这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比较完整的内容丰富,范围广泛的医药筒牍。

(东汉早期的文物)省文物考古所副所长张德芳介绍,1972年11月,武威旱滩坡兴修水利时发现了一座墓葬,年代大约为东汉初年。

后来,从墓中整理出土了简牍92枚,简牍装在一个麻质囊袋中,置于棺内死者头顶。

棺前竖木质鸠杖一根,可以推测墓主人可能是一个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老中医。

医简的出土引起了国内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字学家、中医学文献研究和临床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和重视。

治百病方》中已能灵活运用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的方法。

该书所录30余个方剂中,几乎全为复方,且剂型多样,包括汤、丸、膏、散、醴、栓等。

并载药物近百种,其中半数为《伤寒杂病论》所用这批医简的内容全属医方类,每一条目列方名、病名、症状、药物名、用药剂量、服药方法、针灸穴位、禁忌等。

全书体例多是一病一方,共存医方30个,涉及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针灸科。

方剂中所列药物有100多种,其中有69种见于《神农本草经》,11种见于《名医别录》,还有20多种为上述两医书中所未收。

这些药物在简牍中大都是作为复方成分出现的,一个方剂用药可多达15味。

这部木简医书包括了临床医学,药物学、针灸学的丰富内容。

对于这部简本《治百病方》,中医界一般都会把它与出土于马王堆三号汉墓的简本《五十二病方》作比,《五十二病方》堪称“方书鼻祖”,但学界公认武威汉墓出土的《治百病方》内容更完整,更具体,更明确。

它反映了汉代的医学水平,表明当时中医的临床医疗,不仅已牢固地树立了“辨证施治”的原则,而且已形成了较严整的科学体系,对于校订古代医药文献,弥补方剂学的某些空白起到了重要作用。

武威汉简的医方于今人是否有效,我们不得不提到省中医院风湿病科主任张延昌,他从1991年致力于研究武威汉代医简,先后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了《武威汉代医简研究》《武威汉代医学注解》等3本医学专著,并完成“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方药临床应用研究。

武威汉简医方(全)甘肃

武威汉简医方(全)甘肃

武威汉简医方(全)甘肃武威汉简医方()甘肃1五淋散治诸癃,石癃出石,血癃出血,膏癃出膏,泔淋出泔,湿热下注,日久不愈之石淋,血淋,膏淋,泔淋各种湿热淋症古方白术6分干姜6分瞿麦 6分菟丝子7分滑石7分桂枝半分为末食方寸匕,日六七次酒送服病立愈石即出淋症论多为小便不利,有刺疼感此方以利水为主,从伤寒论里面看,五苓散猪苓散里面的术是白术此方应该也是白术才对,姜当为干姜2白水候方治男子五劳七伤,一曰阴寒二曰阴萎三曰阴衰四曰囊下湿痒黄汁出辛涌五曰小便有余六曰茎痛如淋状七曰精自出空居独举临事不起起死与玉户中意常欲得妇女,更甚者时腹中痛下溺膀胱此病名曰内伤桔梗十分牛膝续断防风远志杜仲赤石脂山茱萸柏子仁各四份肉苁蓉附子山药蛇床子共十五为末缺三味3建威将军散治婚后常年不育栝楼根十分附子五分牛膝四份续断四份远志五分石菖蒲二分为末饭后服久病者三十日平复,百日无疾苦。

4鸣喉丸治久咳上气喉中百虫鸣状三岁以上方柴胡桔梗川椒各两份桂枝乌头生姜各一份和丸以白蜜大如樱桃昼夜含三丸消咽其汁液跟伤寒论里面喉中如水鸡声的射干汤治同射干麻黄汤主要由射干9克(三两);麻黄9克(四两);生姜9克(四两);细辛3克(三两)等构成,主治痰饮郁结,气逆喘咳证,症见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或胸膈满闷,或吐痰涎,苔白或腻,脉弦紧或沉紧。

5治久咳逆上气汤紫苑七束麦门冬一升款冬花一升石膏半升白芷一束五味子一升桂一尺密糖半升枣三十枚半夏十枚煮汁服用日三次6伤寒逐风汤附子三分川椒三分泽泻五分乌头三分细辛五分白术五分为末酒送服日三饮主治关节肿胀疼痛痛有定处,晨僵屈伸不利,遇寒则痛剧,畏寒怕冷,症属于风寒湿阻者。

7治痹手足臃肿方秦艽五分附子一份为散饭后服日三以愈为度治疗风寒湿痹骨节疼痛及手足臃肿等症8解腹方麻黄三十分大黄十五分厚朴石膏苦参各六分乌头附子个二分愈伤寒逐风主治风寒湿邪外侵渐次化热出现肢节红肿热痛,或发热不解可用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结节性红斑等风湿热痹者9风寒失音方白术防风细辛生姜桂枝附子川椒桔梗各二两感受风寒出现的声音嘶哑久治不愈者10怯淤方当归二分川穹二分牡丹二分漏芦二分桂枝二分川椒一分虻虫一分加工为散酒送服日三服治疗血淤闭经积聚跌打淤痛各种淤血症11治久泄肠辟脓血医不能治者黄连四份黄芩赤石脂龙骨人参干姜桂枝各一份为丸用米汤送服肠中痛加甘草二分,多血加桂枝二分,多脓加赤石脂二分,多热利加黄芩一份。

武威汉代医简方剂学30个?武威汉简

武威汉代医简方剂学30个?武威汉简

武威汉代医简方剂学30个武威汉简
第三章武威汉代医简的方剂学成就
第一节方剂种类
武威汉代医简共载内、外、妇、针灸等科方剂三十多首,分别是:一、内科方
治久咳上气喉中如百虫鸣状卅岁以上方(两则)
治伤寒逐风方
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
治心腹大积上下行如虫状大痛方
治伏梁裹脓在胃肠之外方
去中令(冷)病后不复发[插图]方
治久咳逆上气汤方
治痹手足(臃)种(肿)方.
治久泄肠辟不能治皆谢去方
东海白水侯所奏方
治恶病大风方
二、外科方
治诸[插图](癃)(方)
治金创止痛令创中温方
治金创内漏血不(出)方
治金创止痛方
治金创内瘗(痉)创痒(养)不痛腹胀(张)方
治金(创)肠出方
治痂久创及马[插图]方
治人卒雍(痈)方
治狗啮人创痛方
治漡(汤)火涷方
治溃医不能治禁方
三、妇科方
治邚(妇)人膏药方(二则)
四、五官科方
治雁声□□□言方
治目恿(痛)方
五、针灸科方
(治)寒气在胃脘腹懑肠□(方)
六、其他
千金膏药方
百病膏药方(二则)
以上都是比较完整可以辨认的方剂。

此外,还有一部分残简的方剂未计算在内。

中医杂谈—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注解及临床运用第二十九期讲座

中医杂谈—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注解及临床运用第二十九期讲座

中医杂谈—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注解及临床运用第二十九期讲座小编导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医经验的丰富会让我们医术突飞猛进,今天带大家继续来学习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注解及临床运用,让大家了解特色中药药剂及其合理的使用。

方十三【医简释文】终古毋子治之方活楼根十分,天雄五分,牛膝四分,续断四分,昌蒲二分,凡六物皆并冶合和,以方寸匕,一为后饭愈。

久病者卅日平复百日毋疾苦建威耿将军方良禁千金不传也。

(84乙)【句读补正】终古毋子。

治之方:活楼根②十分,天雄五分,牛膝四分,续断四分,昌蒲二分,凡六物皆并冶合,和,以方寸匕一,为后饭,愈。

久病者,卅日平复,百日毋疾班苦。

建威耿将军方良,禁,千金不传也。

(84乙)【注解】①漡:“疡”的通假字。

《说文》:“头创也”。

《尔雅·释训》注:“创也”。

《素问·风论》:“故使肌肉愤而有疡。

”注:“创也”。

②活楼根:应为栝楼根。

活,“栝”的误写。

《神农本草经》谓其味苦,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

补虚安中,续绝伤”。

【方名】终古毋子治之方(建威耿将军方)【组成】活楼根十分、天雄五分、牛膝四分、续断四分、□□五分,菖蒲二分。

【用法】六物皆并冶合和,以方寸匕一,为后饭,愈。

久病者卅日平复,百日毋疾苦。

【功效】补肾滋阴,强腰壮筋。

【主治】用于治疗肝肾亏虚,腰痛膝软,阳痿、尿频及不孕症等。

【方解】终古毋子,即婚后年长不能生育。

“活”用作“栝”,“活楼根”即“天花粉”。

“冶合”,即将药物加工炮制。

“方寸匕”,古代药剂量名,《本草经集注·序例》:“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为度。

”一方寸匕约为今之6~9g。

方中所述药物六味,其中一味尚不能辨认,通观全方药味组成及主治,猜测也可能仍是一味补肾滋阴,强腰壮筋之品。

栝楼(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在主治方面,《名医别录》主胸痹,悦泽人面。

《本草图经》主消渴。

《注解伤寒论》泄胸中郁热。

《本草纲目》润肺燥,降火,治咳嗽,涤痰结,利咽喉,利大肠,消痈肿疮毒;天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中医杂谈」—「微课堂」—武威汉代医简内科方的加减运用(二)

「中医杂谈」—「微课堂」—武威汉代医简内科方的加减运用(二)

「中医杂谈」—「微课堂」—武威汉代医简内科方的加减运用(二)导读:在讲解本课题前,先简要讲一讲如何学习方剂学的问题,方剂都是历经临床验证的医家临证经验的总结,是方剂中之精华,也正是我们所要掌握的最基本内容。

方剂是中医学理、法、方、药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好经典方剂,是我们步入医门的必由之路。

把学到的方剂运用于临床,由“规矩”变为“方圆”,并在临证中学会加减变化更是临床取效的关键。

如已故名医程门雪评叶天士医案所言“加减变换之美,从来所无”、“知常则以达变”,当行医10年、20年,有了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之后,就要逐步摆脱方剂的约束,以追求更好的临床疗效。

宋代名医徐叔微云:“余读仲景书,用仲景法,而未尝泥于仲景方,斯谓得仲景之心”。

徐灵胎在《兰台轨范》序中指出:“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或病名同而病因异,或病因同而病证异,则又各有主方,各有主药。

”已故名中医蒲辅周先生更进一步强调“一人一方”。

他说:“医生没有‘通关钥匙’,看病就如同拿钥匙开锁,一千把锁,就要一千把钥匙。

就是所患病状完全相同,但人有男女老幼,地有南北西东,时有春夏秋冬,质有刚强柔弱,就要求我们同中求异,做到‘一人一方’,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习用套方套药的路子,提高疗效。

”明乎此理,临证之际,有现成方可用者用之,不合适的加减变换之,完全不对路子,无方可用者,则因证立方,自辟蹊径。

正如建楼房和住新房的过程,建楼房只是设计师、建筑师修成的框架,我们买楼房大多是“土坯房”,按照买房人的要求,装潢为不同的风格后,才能成为住户的新住房,所以方剂只不过是框架结构的“土坯房”。

事实上,医生的许多好处方,都是这样“逼”出来的。

一个问题的豁然领悟,一个相似病案提供的医疗经验,一首名方的化裁,一两味药的灵活运用……无不使你茅塞顿开,想到又可治好一位病人,又能解决一道难题,顿觉“灯花亦灿烂”。

虽然“天下之病,千端万绪,而我之设方亦千变万化”,但“千变万化之中,实有一定不易之法,即或有加减出入,而纪律井然。

武威汉代医简出土30年来发表著作论文题录

武威汉代医简出土30年来发表著作论文题录

武威汉代医简出土30年来发表著作论文题录甘肃省中医院(兰州,730050) 张延昌 张宏武 关键词:武威汉代医简 著作论文题录 30年 1972年甘肃武威旱滩坡地带兴修水利工程时,在一座东汉土圹墓中发现了92枚医药简牍,称之为“武威汉代医简”(以下简称“医简”)。

这些医药简牍的出土,是1949年以来我国文献考古工作中很重要的发现之一,为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等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最为重要的是在研究我国古代医药学方面具有十分珍贵的科学价值。

正如戴应新在《解放后考古发现的医药资料考述》一文中称武威汉代医简“是祖国医籍链上重要的一环”(见“题录7”)。

医简中记载的医学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针灸等方面,尤其是医简中记载的方剂和药物更引起现代临床工作者的重视,至今出版研究专著2本,撰写研究论文数十篇,现就本人收集的医简出土后30年来有关研究“医简”已发表的著作、论文、科普及有关书中所载内容摘要,以题录形式整理如下,以供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1、甘肃省博物馆,等1武威旱滩坡汉墓发掘简报[J ]1文物,1973,(12):1212、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室。

武威汉代医药简牍在医学史上的重要意义[J ]1文物,1973;(12)13、罗福颐1对武威汉代医药简的一点认识[J ]1文物,1973,(12):3014、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县文化馆合编1武威汉代医简[M ]1第1版1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15、张天1介绍我国第一部方剂学——武威汉代医药简[J ]1科学普及,1977,(9):3416、柴中元,等1《武威汉代医简、瘀方》的临床应用[J ]1中医药学报,1981,(4):3817、戴应新1解放后考古发现的医药资料考述[J ]1考古,1983,(2):18018、古川1一部距今1900年的医方书——武威医简[N ]1健康报,1983,9,1819、上海中医学院主编11984年中医年鉴[M ]1第1版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433110、何双全1《武威汉代医简》释文补正[J ]1文物,1986,(4):39111、刘纲1《武威汉代医简》大黄 考释[J ]1中药材,1986,(5):44112、刘纲1《武威汉代医简》药物炮制[J ]1中华医史杂志,1987,17(1):25113、王辉1《武威汉代医简》疑难词求义[J ]1中华医史杂志,1988,18(2):22114、林宝成,等1武威汉代医简牍简介[J ]1甘肃中医,1990,3(2):34115、陈国清1《武威汉代医简》释文再补正[J ]1考古与文物,1990,(4):91116、马继兴主编1中医文献方法论[M ]1第1版1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484,498117、张延昌1武威汉代医简中的外治疗法[J ]1甘肃中医,1991,4(2):32118、张延昌1武威汉代医简痹证方药考[J ]1甘肃中医,1991,4(4):29119、张定华1武威汉简中的中医男科学成就[J ]1甘肃中医,1992,5(2):331—62—2003年第4期20、张剑峰,等1《武威汉简》的外治特点[J ]1甘肃中医,1992,5(3):38121、张延昌1从武威汉代医简治久咳方谈肺肾关系[J ]1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2,11(4):44122、张延昌1《武威汉代医简》最早提出了’活血化瘀”治法[N ]1中国中医药报,1992,7,17123、张延昌,等1武威汉代医简中的服药方法及调护[J ]1中西医结合研究,1993,13(1):11124、丁铭,等1《武威汉代医学简牍》骨伤方药探析[J ]1中国中医骨伤科,1994,2(1):41125、张延昌1浅谈《武威汉代医简》中的活血化瘀[J ]1甘肃中医,1994,7(3):2126、张延昌1浅谈武威汉代医简对痛证的论述[J ]1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4,11(4):49127、张显成1简帛医书药名释读续貂[J ]1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4,11(4):46128、张延昌1武威汉代医简出土后的研究现状[J ]1甘肃科学学报,1995,7(2):50129、张延昌1武威汉代医简中的食疗内容[N ]1中国中医药报,1995,1,9130、张延昌,等1略谈武威汉代医简中的针灸特色[J ]1吉林中医药,1995,(10):3131、张丽君1《武威汉代医简》“ 考释[J ]1中华医史杂志,1996,26(1):53132、张丽君1《武威汉代医简》“ 膊”考释[J ]1中华医史杂志,1996,26(2):119133、张定华,等1从《武威汉简》看仲景学说[J ]1甘肃中医,1996,9(2):6134、薛媛1《武威汉代医简》中的针灸学特点[J ]1甘肃中医,1996,9(3):7135、张延昌,朱建平主编1武威汉代医简研究[M ]1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6:12136、蓝寿梅1《武威汉代医简》的辨证论治[J ]1中华医史杂志,1997,27(4):247137、张延昌1《武威汉代医简研究》简介[J ]1亚洲医药,1997,(11):26138、杜勇1《武威汉代医简》考释[J ]1甘肃中医,1998,11(1):7139、刘明武1中医活血化瘀理论溯源[J ]1辽宁中医杂志,1998,25(11):512140、杜勇1《武威汉代医简》42、43简考释[J ]1甘肃中医,1998,11(5):78141、张剑峰1《武威汉代医简》的五官病治疗特点[J ]1甘肃中医,1998,11(6):10142、张延昌1武威汉代医简[N ]1兰州晚报,1999,2,22143、郝晋东,等1武威汉代医简的针灸学内容[J ]1中国针灸,1999,(1):633144、赵光树,等1《武威汉代医简》与《五十二病方》的药物比较研究[J ]1中国中药杂志,2000,25(11):694145、李具双1《武威汉代医简》的用字特点[J ]1中医文献杂志,2001:(2):7146、陈文豪1二十世纪出土秦汉简帛概述。

《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治疗寒湿型痹证验案举隅

《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治疗寒湿型痹证验案举隅

《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治疗寒湿型痹证验案举隅王福林【摘要】治伤寒遂风方、治痹手足雍肿方均出自武威汉代医简,临床实践证明以之治疗寒湿型痹证,临床疗效显著.【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年(卷),期】2010(023)007【总页数】2页(P11-12)【关键词】《武威汉代医简》;痹证;医案【作者】王福林【作者单位】定西市中医院风湿科,甘肃,定西,74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5.82武威汉代医简中记载了多种治疗痹证的方法,其中论及痹证的方剂6首,可见痹证自古以来就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难治顽症[1-2]。

笔者采用武威汉代医简“治伤寒遂风方”(附子、蜀椒、泽泻、乌喙、细辛、白术6味药组成)合“治痹手足雍肿方”(秦艽、附子2味药组成)加减治疗寒湿型痹证,每可获效,现举验案3则如下:案1王某,男,19岁,2007年2月10日初诊。

患者于2005年1月因多次以凉水洗衣,复感风寒,致双手关节冰冷疼痛,痛处固定,逐渐肿胀、重着、麻木不适,触及发凉,天气变化时加重,遇寒尤剧,得热则缓,畏寒喜暖,曾在兰州市某医院就诊,经检查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给予布络芬、双氯芬酸钠肠溶片等药口服,疗效不佳,病情渐重。

现手指、掌指关节冷痛、肿胀、麻木,手腕亦冰凉肿痛,双手指关节肿大呈梭形改变,晨僵约1小时多,接触凉水后有对称的手指间歇发白及阵发性雷诺氏现象。

舌淡胖,苔白腻,脉弦紧。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WBC)12.5×109/L,血红蛋白(HGB)136 g/L,血沉(ESR)32mm/h,类风湿因子(R F)27μm o l/L,抗溶血性链球菌“O”试验(A SO)156μm o l/L,C-反应蛋白(C R P)8.90m g/L。

诊断:痹证,辨证属寒湿阻络,气血郁滞。

治以温经散寒,祛湿通络,活血止痛。

处方:制川乌(先煎)6 g,桂枝12 g,制附子(先煎)9 g,细辛5 g,威灵仙12 g,羌活12 g,泽泻9 g,苍术9 g,秦艽9 g,白芍15 g,黄芪20 g,白术15 g,当归15 g,薏苡仁30 g,青风藤20 g,丹参20 g,乌梢蛇9 g,生甘草9 g。

《武威汉代医简》

《武威汉代医简》

《武威汉代医简》1.摘要:本文对《武威汉代医简》中“父且”一词进行了考释,认为“父且”是“?咀”之古字,指用刀斧及砧板将药物砸、切细碎,以便煎制。

“?咀”是“父且”的后起别字。

1972年,甘肃武威出土汉代医简92枚,其中简78枚,牍14枚。

在这些简牍中,“父且”一词共出现8次:①蜀椒一升,付子廿果,皆父[且]。

(17)②凡七物,皆父且。

(47)③治千金膏药方:蜀椒四升,弓穷一升,白芷一升,付子卅果,凡四物,皆冶,父且,置铜器中……(57~58)④付子一分,早(皂)荚一分,皆并父且 (71)⑤枣卅枚,半夏十枚,凡十物,皆父且。

(80甲)⑥半夏毋父且,洎水斗六升,炊令六沸。

(80乙)⑦蜀椒一升,干当归二两,皆父且之,以骆苏煎之……(87甲)⑧凡四物,父且,渍以醯三升……(89甲)其中第一例疑脱“且”字。

关于“父且”一词,《武威汉代医简》(文物出版社,1975年)在第17简“皆父”下解释说:“‘皆父’,‘父’下脱‘且’字,应为‘父且’,即将药物切碎之意,后世作‘?咀’。

”按这一解释,“父且”与“?咀”应是古今字关系。

为进一步考辨二者的关系,笔者查检了几部语文工具书,结果在《辞海》、《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中均无“父且”而只有“?咀”的词条。

《汉语大字典·口部》:“?咀,中医用语。

在无铁器时代,用口将药物咬碎,如豆粒大。

以便煎服。

后来改为将中药切片、捣碎或锉末,但仍用此名。

”《汉语大词典·口部》“?咀,中医药学用语。

将药料切细、捣碎、锉末,如经咀嚼,称为?咀。

”《辞海》、《辞源》的解释也与此相似。

这种解释源自元代王好古《汤液本草》:“?咀古之制也。

古者无铁刃,以口咬细,令如麻豆为粗药煎之……今人以刀器锉细如麻豆大,此?咀之易成也。

”按照辞书的解释,“?咀”就是咀嚼,那么“父且”就应该是通假字(本有其字的假借字),即同音通假,省略意符的通假字。

笔者认为《武威汉代医简》的解释是正确的,“父且”应是“?咀”的正字,而“?咀”却是“父且”的后起区别字,或曰俗字。

《武威汉代医简》“芎藭”臆说

《武威汉代医简》“芎藭”臆说

《武威汉代医简》“芎藭”臆说段祯;王亚丽【摘要】运用偏旁分析、辞例比较的方法,指出《武威汉代医简》88甲、乙所载“治妇人高(膏)药方”中“弓(蔽)((霉))”之“(嵌)((豢))”当释作“(竆)”,为“(竆)”、“藭”之异体、俗体抑或误写字.“弓(竆)”即“弓窮”,为“芎藭”之通假字.“芎藭”活血祛瘀止痛之功与“治妇人高(膏)药方”调经止痛、消肿散结之义若合符节.同时为“治妇人高(膏)药方”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思路,也为研究月经失调、痛经等疾病辨证用药的嬗变规律提供了资料借鉴.【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3(019)009【总页数】3页(P987-988,995)【关键词】武威汉代医简;妇人高(膏)药方;弓竆;芎藭【作者】段祯;王亚丽【作者单位】甘肃中医学院公共课部,兰州 730000;甘肃中医学院公共课部,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191 引言1972年出土、经现代学者整理的《武威汉代医简》(以下简称《医简》)一书出版30多年来,经前贤时彦的不断研究,已取得了不少创获。

但仍有一些问题悬疑未决,影响了对《医简》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本文仅就《医简》88甲“治妇人膏药方:楼(蒌)三升、当归十分、白茝四分、付子卅枚、甘草七分、十分、菒草二束,凡七物,以朌膊高舍之”,以及简88乙“治妇人高药方:楼(蒌)三升、甘草七分、付子卅枚、菒草二束、十枚、白茝四分、当归十分,凡七物,以朌膊高之”中“”与“”的释读作一些补充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医简》88甲、乙二简所载“治妇人高(膏)药方”的组成完全相同,可以肯定“”与“”为同一药名。

《医简》整理小组将“”“”释作“弓大”,并认为“弓大”不见《神农本草经》,待考。

”[1]张显成先生《简帛药名研究》也释作“弓大”[2],未指明何物。

张延昌先生《武威汉代医简注解》说:“弓大,药名,待考。

[3]”如依上述学者所言,将“()”字释作“大”,如果其中的“”确为文字,那么它的音义是怎样的呢?再者,语言学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一个词汇从产生到消亡必有一个过程,从历时的角度看,它应该在其前后的文献中有所反映;从共时的角度看,它应该反映在与其同时代的文献中。

武威汉代医药1

武威汉代医药1

武威汉代医药简1972年11月在原武威县柏树公社下五畦大队早滩坡兴修水利时,在一座东汉初期的墓葬中发现了一批医药简,是现知我国年代较早,形式最完整、内容量丰富的医学验方著录,它反映了我国早期医学水平和中医药的临床治疗等真实情况。

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组定为国家级文物。

这批医药简共共92枚,其中78枚简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木简为松、杨两种材质,长23-23.4厘米,宽0.5-1厘米;简身明显留有上、中、下三道编绳痕迹。

简宽1厘米者共41枚,呈黑褐色,右侧刻有三角形锲口以固定编绳。

简宽0.5厘米者共37枚,呈浅黄色,保存较好,字迹清晰,除2枚外,皆无锲口,一简书“右治百病方”尾题。

简书内容相当丰富,它包括了临床医学、药物学、针灸及其它内容。

在临床医学方面,不仅有对疾病症状的描述和病名、病因、病理的记载,还有许多治病的方剂。

简所载的各科方剂共有30多个,计有内、外、妇、五官、针灸及其它各科的内容,保存非常完整。

在药物学方面,简中列举了约100多种药物,包括植物药多种,动物药12种,矿物药16种,其它药物9种,简文中还对这些药物的炮制、剂型以及用药方法、时间都有较详细的记载,在针灸学方面,简文记载有针灸穴位、留针方法、针灸禁忌等内容。

从简文的整体内容来看,具体有以下特点:其一,包含着“辩证施治”的方则。

“辩证施治”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早在《内经》中就已建立了这个观点,与武威医药简时代相近的张仲景曾提出“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症治之”,被医学界认为是体现了“辩证施治”具体方则的。

从武威医简的内容看来,把这个方则已具体运用到了临床治疗上。

其二,在药物学方面有突出的成就,简文中所记载的药物共100多味,其中69种见于《神农本草经》,11种见于《名医别录》,另外20多种都不见于以上两种药书,这充分说明简文在某些方面所反映的药物内容,较《神农本草经》有所发展。

而且还说明这些药物治疗性能在当时已被人们很好的掌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治疗湿热型痹证验案举隅作者:王福林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年第05期【摘要】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瘀方均出自武威汉代医简,通过临床观察,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及瘀方加减治疗湿热型痹证疗效显著。

【关键词】关节炎,痛风性;结节性红斑;鹤膝风;武威汉代医简;痹证;湿热型;医案“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及“瘀方”均出自东汉早期的武威汉代医简[1]。

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由麻黄、大黄、厚朴、石膏、苦参、制川乌、附子等7味中药组成。

功效:清热除湿,祛风止痛。

主治:风寒湿邪外侵,渐次化热,出现肢节红肿热痛,或发热不解等证,可用于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结节性红斑等中医辨证为风湿热痹者。

瘀方,由当归、川芎、牡丹皮、漏芦、桂枝、蜀椒、虻虫等7味中药组成。

功效:养血活血,利气解郁。

主治:血滞经闭,癥瘕积聚,跌打瘀痛等各种瘀血证候[2]。

笔者采用武威汉代医简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及瘀方加减治疗湿热型痹证,获得良效,现举验案3则,与同道共享。

1 鹤膝风患者,男,30岁,2009年6月20日初诊。

主诉:左膝部肿痛灼热约8个月,加重2个月。

患者于8个月前因在建筑工地施工被雨淋湿时间过长,致左膝关节肿胀疼痛,继则天气阴冷下雪,左膝关节肿痛加剧,逐渐出现关节发红灼热,关节局部扪之灼手,按之濡软,小溲黄。

曾在本公司医务所治疗,给予肌注青霉素,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药物,症状有所好转。

但近2个月来病情加重,左膝关节红肿热痛难以步履,膝肿大而胫渐枯细,功能活动受限。

舌淡红、苔黄腻,脉滑数。

实验室检查:WBC 11.2×109·L-1,HGB 132 g·L-1,ESR 32 mm·h-1,RF 10 U·L-1,ASO 235 U·L-1,CRP 7.3 mg·L-1。

X线检查:左膝关节骨质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鹤膝风,属湿热痹阻证。

西医诊断:膝关节滑膜炎。

治宜清热除湿,活血通络。

给予《武威汉代医简》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及瘀方加减。

处方:炙麻黄9 g、生石膏20 g、酒大黄9 g、苦参9 g、厚朴9 g、苍术9 g、黄柏9 g、川牛膝10 g、生薏苡仁30 g、忍冬藤30 g、当归15 g、川芎9 g、牡丹皮10 g、漏芦10 g、蜀椒5 g、土鳖虫6 g、生甘草6 g。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二诊(6月27日):服上药7剂,左膝肿胀疼痛灼热明显减轻。

上方减生石膏,加生黄芪30g,继服10剂。

三诊(7月7日):患者症状消失,已能慢步行走,功能活动基本正常。

实验室检查:WBC 8.2×109·L-1,HGB 135 g·L-1,ESR 15 mm·h-1,RF 10 U·L-1,ASO 185 U·L-1,CRP 7.2 mg·L-1。

守上方7剂巩固治疗,嘱忌服鱼腥、蒜椒等腥燥易发食物,适当加强功能锻炼。

5个月后来述,病已痊愈,能参加正常工作。

按:鹤膝风以膝、肘关节肿大变形,肌肉瘦薄,骨节显露,肢体形如鹤膝之状为特征。

由调摄失宜,足三阴经亏损,风寒湿之邪乘虚而入所致。

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3]。

患者因在建筑工地施工长期慢性劳损,复感寒湿侵袭,可使膝部逐渐出现肿胀、关节功能障碍,则形成膝关节滑膜炎。

患者为青壮年,阳气旺盛,则寒湿之邪郁久化热,故膝关节肿痛灼热,日久胫渐枯细。

方中麻黄宣肺利水,配石膏引麻黄入里,并减缓其发汗作用,石膏又清水湿中所挟之热,而逐表里之水湿,治关节红肿热痛有良效[4];酒大黄活血作用较好,配土鳖虫具有活血逐瘀止痛之功;苦参能清热燥湿,厚朴长于行气燥湿;苍术、黄柏名二妙散,有清热燥湿之功,对足膝肿痛效著,配牛膝补肝肾,壮筋骨,又能引药下行;薏苡仁利水渗湿,用于风湿痹痛,既能渗湿,又能舒筋脉,缓和挛急;忍冬藤能清络中之热,通络中之滞,凡四肢关节红肿热痛为必用之品;当归补血活血,善止血瘀之痛,川芎通利散瘀,活血行气,二者组方,名佛手散,是治疗瘀证之名方;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漏芦苦寒,清热解毒,促使患膝红肿消散;少佐蜀椒纯阳之品,可佐制黄柏之苦寒,温中止痛;甘草缓急止痛,缓和药性。

诸药配伍,具有清热除湿,宣痹通络,活血止痛之功,药简效专,方证相符,故诸症悉除。

2 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男,35岁,2010年4月16日初诊。

主诉:右足拇趾肿痛灼热,伴踝部肿痛热约1年,加重1周。

患者于1年前因居住冷凉潮湿,又恣食酒肉,渐感右足第一跖趾关节肿胀疼痛,继之局部肿痛灼热,并右踝关节肿痛热不适,呈间歇性发作,昼轻夜重,发作时疼痛难忍,足不能履地,行走困难。

曾在当地医院就诊,经检查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给予口服秋水仙碱等药,其肿痛有所缓解,但病情时轻时重,近1周突发加剧。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实验室检查示WBC 10.5×109·L-1,ESR 36 mm·h-1,CRP 8.4 mg·L-1,UA 450 μmol·L-1。

中医诊断:痛风,属湿热阻络证。

西医诊断:痛风性关节炎。

治宜清热解毒,祛湿通络,活血止痛。

给予《武威汉代医简》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及瘀方加减。

处方:苍术10 g、黄柏9 g、酒大黄9 g、苦参9 g、川牛膝10 g、厚朴9 g、当归15 g、川芎9 g、牡丹皮10 g、漏芦10 g、土茯苓30 g、萆薢30 g、全蝎5 g、桂枝6 g、蜀椒3 g、甘草6 g。

水煎服,每日1剂。

医嘱:治疗期间禁酒,禁食富含嘌呤的食物,如海鲜及动物内脏;禁用浓茶、咖啡、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饮水,多排尿,注意休息,抬高患肢。

二诊(4月26日):服上药10剂后,患者右足拇趾关节及踝部肿痛热明显减轻,能慢步行走。

继如上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三诊(5月2日):又服上药7剂后,患者症状消失。

嘱继服中药10剂,口服别嘌醇每次100 mg,每日2次,定期复查。

3个月后复查:患者病情痊愈,右下肢功能活动正常。

实验室检查:WBC 7.2×109·L-1,ESR 12 mm·h-1,CRP 6.2 mg·L-1,UA 151 μmol·L-1。

按:痛风性关节炎属“痹证”范畴。

病因多为风、寒、湿、热,但亦与血瘀有关。

按一般风、寒、湿、热治疗,奏效缓慢,必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可收到较捷之效。

由于患者因多进酒肉厚腻之味,易化生湿热;又居住潮湿,感受外湿积渐日久,郁而化热;湿热之邪阻滞气机,使气血不畅而瘀血内生,故湿热瘀是导致本病的重要因素。

湿热瘀为有形之邪,阻遏经隧,气血不得流通,故患足跖趾关节红肿灼热,疼痛剧烈,功能活动受限。

方中苍术、黄柏、牛膝名三妙丸,有清热燥湿之功,又牛膝补益肝肾,引药下行;苦参清热燥湿,厚朴行气燥湿;酒大黄活血通络,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漏芦苦寒,清热解毒,《本经》曰:“主皮肤热毒,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

”重用土茯苓、萆薢,《滇南本草》曰:土茯苓利湿祛风,能治“筋骨挛痛”,现代研究提示,土茯苓有促进尿酸排泄作用,配萆薢长于利湿化浊,舒筋通络,增强清化湿浊之力;当归、川芎活血通经止痛;全蝎既能解毒散结,又能通络止痛;少佐桂枝与蜀椒温热之品,一则佐制黄柏之苦寒,二则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旨在温通血脉,引药直达病所[5]。

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祛湿通络,活血止痛之功,故能取得满意疗效。

平时应限制摄入酒肉厚腻之味,慎起居,注意肢体保暖,以防复发。

3 结节性红斑患者,女,39岁,2011年6月5日初诊。

主诉:两小腿散在性红斑结节肿痛约1个月。

患者于1个月前早晨上山锻炼,劳累过度,感受外邪,致两小腿伸侧散在性红斑结节,大小不等,触之灼热,压之痛甚,伴全身发热,头痛咽痛,继则肢节酸痛沉重,下肢浮肿,功能活动受限。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实验室检查:WBC 8.6×109·L-1,HGB 145 g·L-1,ESR 25 mm·h-1,RF 16 U·L-1,ASO 215 U·L-1,CRP 8.5 mg·L-1。

中医诊断:瓜藤缠,属湿热下注证。

西医诊断:结节性红斑。

治宜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给予《武威汉代医简》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及瘀方加减。

处方:忍冬藤20 g、败酱草15 g、地龙9 g、漏芦12 g、苦参9 g、厚朴9 g、薏苡仁30 g、酒大黄9 g、当归15 g、川芎9 g、牡丹皮10 g、赤芍12 g、水牛角12 g、川牛膝12 g、桂枝5 g、生甘草6 g。

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6月12日):服上方7剂,患者双小腿红斑结节肿、痛、热明显减轻,红斑色泽变淡,结节变小,发热亦减轻。

守上方加白花蛇舌草15 g,内服治疗。

三诊(6月22日):服上方10剂,诸症消失。

再服上方5剂,以巩固治疗。

嘱勿过劳,避免风、寒、湿、热之邪侵袭。

5个月后随访,病已痊愈,未见复发。

按:本案患者以湿热下注,凝滞血脉,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闭阻所致[6]。

治宜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则使热清湿除,瘀去络通,肿消痛止。

方中忍冬藤、败酱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之功,配地龙咸寒,其性下行,清热通络,宜用于湿热痹红肿疼痛;漏芦清热解毒,消痈散结,《药性论》曰:“治身上热毒风生恶疮,皮肤瘙痒瘾疹。

”苦参清热燥湿,解毒利尿,可使湿热之邪外出;厚朴燥湿行气,薏苡仁健脾利湿;酒大黄、当归、川芎活血行气,散瘀通络;牡丹皮性味和缓,善清血中伏热,凉血而生新,活血散瘀,配赤芍相须为用,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而增强凉血与化瘀之效;水牛角清热解毒,活血化斑;牛膝性善下行,走而能补,可行血脉,补肝肾,消瘀血,祛风湿;桂枝温通血脉,与当归、川芎、赤芍同用,以通经活血;生甘草可清热解毒,调和药性。

因病证相符,用药得当,故临床收效甚捷。

4 小结武威汉代医简共92枚,其中论及痹证的13枚,占14.13%。

武威汉代医简共记载方剂30余首,其中论及痹证的方剂6首,占20%。

这说明论述痹证在武威汉代医简中占有重要地位,武威汉代医简中运用了多种治疗痹证的方法,可见痹证自古以来就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难治顽症[1]。

笔者认为,武威汉代医简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的配伍特点是寒热并用,若湿热型痹证治疗不当,用药寒凉太过,则病未愈而阳先伤,给后期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

本方中少佐温热之品与大剂苦寒之药相伍,一则佐制大黄、石膏、苦参之寒凉,二则温经通络,故寒热并用,疗效更佳。

武威汉代医简瘀方中妙用虻虫逐瘀通利血脉治痹,故若病邪深入经隧骨骱,可在清热除湿、活血化瘀的药物中酌选加具有钻透搜剔作用的地鳖虫、全蝎、地龙、蜈蚣等虫类药,每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殊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