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简牍

合集下载

汉朝文书 (2)

汉朝文书 (2)

汉朝文书介绍汉朝(前206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它的建立与秦朝的衰落和崩溃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汉朝的统治下,许多文书被制作和使用,它们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汉朝文书的类型、制作和使用情况,以及对汉朝社会的影响。

汉朝文书的类型1. 简牍简牍是汉朝常用的一种文书形式,通常用竹木片或薄片制成。

它们主要用于记录个人事物,如土地所有权、契约、买卖合同等。

简牍被广泛使用,因为它们便于保存、传递和使用。

汉朝简牍的存世数量相对较多,为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2. 衙门文书衙门文书是汉朝政府机关使用的文书,用于管理和记录政务。

这些文书包括诏令、奏疏、告示等,记录了汉朝政府官员之间的通信、命令和行政措施。

衙门文书经常被用来调查案件、征收税收、制定政策等重要工作。

3. 诏令和敕书诏令和敕书是由汉朝皇帝发布的政府命令。

它们通常以书信形式出现,包括政令、制度规定、禁令等内容。

诏令和敕书的发布对整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被广泛分发给各地政府官员和军事将领,以确保政策的执行。

汉朝文书的制作和使用汉朝文书的制作和使用过程通常经历以下步骤:1.资料收集:汉朝政府官员收集相关信息,并制定适当的政策或法律文件。

2.起草:起草文书的工作由专门的官员负责,他们根据政府的要求和政策制定相应的文件。

3.审批:文书经过上级官员的审查和批准,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4.制作:文书的制作过程通常包括写字、雕刻、印制等步骤,根据不同的文书类型制定相应的制作方法。

5.分发和存档:文书制作完成后,根据需要进行分发给相关官员、军事将领或其他机构。

同时,一些重要的文书会被保存以备日后参考。

汉朝文书对社会的影响汉朝文书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规范政府行为:汉朝文书起到规范政府行为的作用,它们明确了政府的权力和责任范围,防止滥用职权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汉代简牍书信的形制特征

汉代简牍书信的形制特征

汉代简牍书信的形制特征郭炳洁(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河南洛阳471934) 摘 要:书信是汉代民众已经普遍使用的交际工具,其物质载体的制作样式和书写样式比较规范,具备一定的制作和书写规则:整齐划一的书牍长度;简短精练的篇幅;具有一定范式的格式用语。

这些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当时物质发展水平、政治制度以及人际交往礼俗等息息相关,是恢宏灿烂的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汉代;简牍书信;形制 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970(2019)06-0046-05 见字如面,书信在汉代已经是民众普遍使用的交际工具。

传世文献中的书信大多是内容节选,那些习以为常的固定格式、习惯用语、载体形式等湮没不见。

20世纪以来出土的汉代简牍中保存了大量当时的书信原本,其形制包括物质载体的制作样式以及书写样式比较规范。

以往学者多把研究的视野聚焦在简牍书信内容上,其形制特征鲜有人关注。

笔者认为,汉代简牍书信的形制具有一定规律,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当时的物质发展水平、政治制度以及人际交往礼俗等息息相关,是恢宏灿烂的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整齐划一的简牍长度宋朝以后,人们习惯用“尺牍”作为书信代称,这是汉代书信写作载体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尺牍之称明确了书信写作载体简牍的长度以及样式,即是汉一尺①的长方形木板,这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物中都可以得到证明。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曰:“牍,专谓用于书者……《蔡邕传》注引《说文》而曰长一尺。

按汉人多云尺牍,《史记》缇萦通尺牍,此臣得用于君也。

《汉书》陈遵与人尺牍,主皆藏去。

此施于齐辈者也。

”[1]318出土的书信牍长度基本约为汉一尺。

胡平生先生在列表统计了出土的西北边塞秦汉文书简牍长度后得出结论:“秦汉时期公私文书,不论竹、木简或木牍,长度大多为一秦汉尺(西北边塞屯戍简牍略不足一尺与超过一尺者,应看作当时尺度与制作的误差)。

”[2]笔者统计了近年来出土的安徽天长汉墓和长沙东牌楼简牍中完整的书信牍共计24枚,其长度在22厘米到24厘米之间。

汉代简牍是书法的基因库

汉代简牍是书法的基因库

汉代简牍是书法的基因库秦汉魏晋时期的简牍,自上世纪初以来被不断发现,以其庞大的数量,多样的书体,成为与“汉碑” 并峙的两座艺术高峰,世人第一次看到汉代的毛笔书写,中国的书法史从此改写。

百年中,众多书家从简牍特别是汉代简牍中汲取养分,并以此对简牍书法艺术进行创作实践。

这其中有王世镗、于右任、王蘧常、启功等著名书家。

近年来,不少书法人把关注力投向简牍。

在汉简当中有一些书法珍品,可以作为今人临习的法帖。

比如居延汉简、连云港尹湾汉简·神乌傅、敦煌马圈湾汉简、武威汉简。

本文为大家分享这四种汉代简牍,一起来了解当时的书风和用笔特点。

01、居延汉简居延汉简历经三次科学发掘,出土简牍数量众多,书体丰富,其中以隶书和章草极具代表性。

隶书以部分《甲渠候官文书》、《相利善剑》为代表。

草书代表作是《永元器物簿》。

02、武威汉简甘肃省武威市汉墓中出土的简牍,统称武威汉简。

武威汉简大约书于西汉末期至东汉初年,包括《仪礼》简、王杖诏令简和医药简牍等。

武威汉简,以其数量多、保存好、内容丰富、史料可贵等独有的特点构成了中国简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仪礼简、王杖简、医药简都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03、连云港尹湾汉简·神乌傅《神乌傅》竹简,是我国最早的一篇俗赋,文风浪漫。

此赋的书法价值堪称一绝,用笔奇丽,神采飞扬,字字若行云流水,又蕴含古朴凝重。

04、敦煌马圈湾汉简敦煌马圈湾汉代简牍,1979年出土于甘肃敦煌西北95千米处的汉代烽燧遗址。

共1217枚。

内容涉及玉门关及其边塞防御、屯兵屯田、民族关系以及西汉后期到王莽时期汉新王朝同西域的关系。

简牍书法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快速书写的实际需要而形成的,与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不仅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书写风格,而且促进了文字和书体的演变,因此,简牍书法极具学习和研究价值。

近年新出土两汉简牍墨书大全(之东汉篇)收藏贴!

近年新出土两汉简牍墨书大全(之东汉篇)收藏贴!

近年新出土两汉简牍墨书大全(之东汉篇)收藏贴!【月雅撷藏】A 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概况[13]2010年夏,长沙市五一广场地铁施工中,1号窖出土了一批东汉简牍。

简牍发现于该窖1至3层,据整理者初步推测约有万枚左右。

简牍分木质和竹质两大类,形制可分为木牍、两行简、小木简、封检、封泥匣、签牌(木楬)、竹简、竹牍、削衣、异形简等类,木简多为单面书写,少量为双面书写,竹简均为单面书写。

简牍主要形制及尺寸有:木牍类。

根据形制分三种:普通木牍、长木牍、“┗”型牍。

普通木牍:长25厘米以内、宽3.5厘米以上;长木牍:长25厘米以上,体形较大,如简J1③:198—16,长47、宽7厘米;“┗”型牍一端厚一端薄,文字写于薄端内侧。

两行简。

数量最多,一般书写两行字,长22—23.5、宽2.5—3.5厘米。

封检。

分为3种:A型:两端相同、均设封泥槽,均横向设三道槽,文字书写于封检中部区域;B型:中间设封泥槽,纵截面呈“┻”形,两边书写文字;C型:一端设封泥槽,截面为“F”形。

木楬。

根据木楬上部形状分为4种:上部为“凸”字形及整体六边形;上部为半圆形;上部为三角形;上顶部平齐或三角形、上部两侧有三角刻槽。

竹简。

长22—23.5、宽0.5—1.6厘米。

长沙五一广场简牍的内容与年代: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内容丰富,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诸多领域,大都属公文类。

1号窖位于东汉时期长沙郡府衙所在地,这批简牍绝大多数为下行文书及上行文书,主要是长沙郡及门下诸曹、临湘县及门下诸曹的下行文书,临湘县、临湘县下属诸乡、亭的上行文书,亦有与外郡县的往来文书。

文书的责任人或撰写者多为各级官吏。

该批简牍书于东汉中期偏早,简牍上的纪年有“章和”、“永元”、“元兴”、“延平”、“永初”等年号,其中最早者为汉和帝永元二年(90年),最晚者为汉安帝永初五年(112年)。

五一广场简牍墨书简析发掘简报称,五一广场东汉简牍的书写者大多为各级官吏,书体相对端正,草体较少,隶书居多,结构平正,波挑分明,也有一些字迹趋于楷化写法;草书见于名籍及批示文字,略带隶势,可称作隶草。

汉代简牍书法形态研究

汉代简牍书法形态研究

汉代简牍书法形态研究
汉代简牍书法形态研究是对汉代简牍文物中的书法形态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学科。

汉代简牍是汉代人们用竹简、木简等材料写就的文书资料,保存至今,成为研究汉代历史、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源。

汉代简牍书法形态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书法风格研究:通过对多种不同时期、来源的汉代简牍文物的比较研究,分析其字体的形态特点、笔画结构、笔画书写的规律等,探究汉代简牍书法的风格特征和演变规律。

2. 字体分类研究:对于汉代简牍中出现的各种不同字体进行分类研究,如隶书、篆书、草书、楷书等,分析其特点和变体,并对其在文物中的具体运用进行考察,为后续的字体研究提供基础。

3. 作者鉴定研究:通过对汉代简牍中的签名、款识等信息进行考证,对简牍的作者进行鉴定,从而了解当时的书法家、官员、文人等的书法成就和风格特点,推测当时的书法流派和学派发展。

4. 时代背景研究:研究汉代简牍书法的变化趋势和时代背景的关系,分析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对书法风格和形态的影响,揭示汉代简牍书法与时代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对汉代简牍书法形态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汉代的书法艺术与文化传承,并为后世书法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汉代的简牍帛书

汉代的简牍帛书

释文:华 商尉史周 育当为
君牛不相 当杀廿
予恩己决 恩不十月 尽五年九月戍卒折伤 牛车出入薄
建始二年十月尽三年 九月吏受府记
竟宁元年正月吏妻子 之入关致籍
建始五年四月府所下 礼分算书
鸿嘉二年五月以来吏 对会入官夹
西汉中晚期的《居延简》
西汉中晚期,隶书臻于全面成熟,蚕头雁 尾、逆入平出的隶书典型华饰风格和笔法 特征开始普遍出现于这一时期的作品中。
居延汉简的发现
发现于甘肃北部的额济纳河流域的古“居延”地区,此 地是驻军屯田之地,故简牍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日常 生活等各个方面。
首次发现于1930年。前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居延地区一 次性发掘出土汉简一万余枚。轰动了整个世界,人们把
殷墟甲骨文、北京故宫内阁大库档案、敦煌遗书和居延
汉简并称为二十世纪古文献四大发现。 从1972年开始,考古界又在居延地区进行了为期四年
无论从实物资料看,还是从文字演变规律看,章草的 产生都是在西汉末期至东汉初期。因为成熟的隶书 产生于西汉早中期,规整的隶书出现于东汉中晚期。 根据草化先于规整化的基本规律看,章草的出现也 应该是在西汉末至东汉早期之间。
西汉时3期新的莽《居、延东汉汉简-代丞相表御作史品令牍》;
新莽时期的《始建国木牍》 东汉武威《仪礼简》 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27年)写成的《居
《居延误死马驹册》是由隶书 向草书过渡时期,飘逸书风的 典型代表。
东汉武威医药木牍
武威医药木牍写 于东汉早期。此 木牍是医家记录 医药验证,字多 粗率,属章草, 书体凝练宽疏, 运笔随心所欲自 在畅达,呈现天 真烂熳的情趣。
居延永元7年兵器簿(公元95年)
1930年出土 居延永元7年兵器簿
延误死马驹册》 东汉早期的《武威医药木牍》 东汉居延永元7年(95年)兵器簿

汉简名词解释

汉简名词解释

汉简名词解释
汉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书写形式,也称为"简牍"。

它是用竹简或木简等材料制成的薄片,上面刻写着文字。

汉简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起源于战国时期,主要使用于秦朝和西汉时期。

以下是对一些汉简常见名词的解释:
1. 汉简(Hanjian):指的是使用汉字书写的简牍。

这些简牍通常刻有文字,记录了古代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包括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

2. 竹简(Zhujian):指的是用竹子制成的简牍。

竹简是最常见的汉简材料之一,它们通常由竹片削薄而成,然后在上面刻写文字。

3. 木简(Mujian):指的是用木头制成的简牍。

与竹简不同,木简是用木材制作的简牍,也可以刻写文字。

4. 简字(Jianzi):简字是指刻在汉简上的汉字。

这些字体通常比较简练,筆势迅疾,有时会略有变形。

5. 墓志铭(Muzhiming):墓志铭是刻在墓碑上的文字记录,通常用来纪念和追思逝者。

一些汉简也包括了墓志铭的形式,记录了古代人物的姓名、生平事迹等信息。

这些名词解释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汉简及其相关概念。

汉简作为中国古代文献的珍贵遗存,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西汉简牍书的渊源与流变

西汉简牍书的渊源与流变

西汉简牍书的渊源与流变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字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见证了各个时代的繁荣与衰落。

而在中国历史上,西汉简牍书作为珍贵的历史遗产,为我们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风采。

本文将探讨西汉简牍书的渊源、流变及其独特特点,以呈现这一重要历史文物的文化价值。

西汉简牍书起源于秦朝,随着纸张的普及,逐渐被替代。

然而,在纸张出现之前,竹简和木牍是人们常用的书写材料。

西汉时期,由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简牍书达到了鼎盛时期。

西汉简牍书的发展历程十分丰富。

从不同时期来看,西汉早期,由于秦朝的影响,书写还带有浓厚的篆书风格;中期则逐渐向隶书转变;到了晚期,楷书和行书等字体开始出现,为后来的纸张书写奠定了基础。

不同地点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简牍书风格,如湖南长沙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简牍书,就是典型的代表。

西汉简牍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书写材料、形式、内容和笔墨等方面。

竹简和木牍作为书写材料,具有易得、轻便和耐久等特点,能够很好地保存下来的历史文物。

从形式上看,简牍书多以单行、竖排形式书写,字体多采用隶书或草书,结构严谨,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再者,内容方面,简牍书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包括政府文书、儒家经典、医学著作等,为我们了解西汉社会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笔墨方面,简牍书的笔法自然流畅,刚健有力,体现了古人高超的书法技艺。

西汉简牍书对于历史文化、思想学术和文学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简牍书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西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珍贵资料。

通过阅读这些史料,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西汉社会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

简牍书作为儒家经典的载体,对于思想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在西汉时期占据了主导地位,简牍书的传承与发扬为后世的儒家思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简牍书的文学艺术价值也不容忽视。

通过对简牍书的研究,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人高超的书法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后来的书法创作提供了灵感和借鉴。

汉代简牍形制规格与字体变化关系

汉代简牍形制规格与字体变化关系

汉代简牍形制规格与字体变化关系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汉代简牍形制规格与字体变化关系汉代简牍作为古代重要的书写载体,其形制规格与字体变化关系,反映了当时文字的发展与应用。

书法发展史汉代简牍帛书

书法发展史汉代简牍帛书
居延汉简表达了“人对世界征服之中的古拙气势的美〞。 虽为典型庶民化书风,但较马王堆帛书,它将隶变进程又大大推进了一步。从居延甲渠道侯官五凤二年名籍简、居延甲渠鄣侯谊
简可以看出,居延汉简彻底洗尽篆意、泯除篆书不规则的空间构造,开场呈现出方扁峻折隶意的整饬化,这说明隶书空间构造的 完型已是指日可待。
第十七页,共36页。
诏书二字令人个汉隶时代的“绝 唱〞,远远超过了我们的 想象力。
居延少字数签
第十八页,共36页。
西汉汉简 小结
从严格意义上讲,西汉简帛书还够不上成熟的汉隶,而只是处于隶变过程中的不定型隶书形态。 从西汉隶书的开展来看,简帛书实际分化为两条演进线索:一为隶书的正化,一为隶书的草化。前一条演进线索在东汉早期简册趋
内容极其丰富,对研究汉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法律、民族、宗教以及社会生活状况等,发挥着补史、证史 和史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第十一页,共36页。
居延汉简的书风特点
为日常功用的书写,加之书手文化程度较低,因此书风粗暴朴实、不受拘谨。大部分文字形态变化很大,自由奔放,无造作之感。 有的假设篆假设草,浑然一体;有的波磔奇古,形意俱足;有的敦厚朴茂,风韵飘逸,形成了汉代书法艺术绮丽多姿的景象。
无论从实物资料看,还是从文字演变规律看,章草的产生都是在西汉末期至东汉初期。因为成熟的隶书产生于西 汉早中期,规整的隶书出现于东汉中晚期。根据草化先于规整化的根本规律看,章草的出现也应该是在西汉末至 东汉早期之间。
第二十四页,共36页。
3 新莽、东汉代表作品 西汉时期的居延汉简-丞相御史令牍; 新莽时期的始建国木牍 东汉武威仪礼简 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27年〕写成的居延误死马驹册 东汉早期的武威医药木牍 东汉居延永元7年〔95年〕兵器簿

近年新出土两汉简牍墨书大全(之西汉篇)

近年新出土两汉简牍墨书大全(之西汉篇)

近年新出土两汉简牍墨书大全(之西汉篇)近年新出土两汉简牍墨书(之西汉篇)文/王晓光简牍帛是上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在已面世的楚秦汉晋简牍中,两汉简牍帛是大宗,进入21世纪以来,又有多例汉简出土面世。

本文对近十来年新出土的西汉简牍进行粗略考察,简要叙述、分析这些新出简牍情况及墨书特色。

北大西汉简2009年初,北京大学获得一批从海外回归的西汉简,这批简共编号3346个,其中完整简约1600枚,残断简1700余枚,简长分三种,长简约46厘米,中简约29.5—32.5厘米,短简约23厘米。

北大西汉简内容属古代书籍,不见官方文档、私人文书等,因此又称“西汉竹书。

”[1]北大汉简内容有近20种古代文献,涉及《汉书·艺文志》的六大门类。

北大西汉简北大汉简书法特色:北大简诸篇书写风格不尽相同,墨迹风格不下十种[3]。

总的看一派成熟汉隶风范,法度谨严,书写工整规范,不妨作为武帝间隶书成熟化、定型化的标杆墨迹。

北大简墨字极尽横扁之形,大小匀整;波势磔角适中,少有过分的笔画延展与夸饰,仅在古意略浓些的《苍颉篇》中存有少量左右下方的弧形笔;点画平行列置现象十分突出,结构讲究均衡有序。

其中,《赵正书》、《周驯》、《妄稽》等更接近成熟八分的水准。

水泉子汉简2008年,甘肃永昌县水泉子汉墓M5中出土一批木简,其中较完整的有700多枚,简长19—20、宽约0.6—2厘米,该墓年代约在东汉中期以后。

木简内容分字书、日书两种。

字书主要是《仓颉篇》,共130枚(段)、约900字,字体间杂古形、异体,或是刻意复古,有些含篆体结构,抑或是汉代人对先秦古文字的简俗写法,即所谓“隶古定”。

[4]日书则为标准隶书,分栏书写,从两栏至六七栏不等,其内容与云梦、放马滩秦简等日书有同有异。

水泉子简谢家桥西汉简2007年11月,湖北荆州关沮乡谢家桥1号汉墓出土竹简208枚、竹牍3枚,简长23、宽0.45—0.75厘米,一枚牍长23.6、宽2.8厘米,其余两枚略小。

山西境内首批汉代简牍出土,来感受下北大考古的含金量!

山西境内首批汉代简牍出土,来感受下北大考古的含金量!

⼭西境内⾸批汉代简牍出⼟,来感受下北⼤考古的含⾦量!编者按⼭西境内、黄⼟⾼原半⼲旱地区⾸次发掘的汉代简牍成套的漆奁盒与铜镜、琴瑟乐器组合漆案、漆盘、漆⽿杯、漆纚冠铜印、⽟印、串珠……今年夏天这些汉代⽂物从太原东⼭古墓中重见天⽇太原东⼭古墓M6的实验室考古⼯作。

参与这次考古⼯作的,不仅有北⼤太原市⽂物考古研究所合作,从今年暑期开始展开了太原东⼭古墓北京⼤学考古⽂博学院与太原市⽂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学考古⽂博学院⽂物的发掘与保护当中,北⼤考古⽂博学院的师⽣,还有⼏位来⾃北⼤化学与分⼦⼯程学院的同学。

考古实践中,他们把书本上的化学知识书本上的化学知识真正⽤到了⽂物的发掘与保护跨学科的优势得到集中体现和应⽤。

接下来,就⼀起来分享这些北⼤师⽣挖到国宝的神奇经历吧!01新式实验室考古在太原东⼭汉墓展开2013年以来,⼭西省太原市的⽂物考古⼯作者在太原东⼭发现了西汉时期的古墓群,并推测其主墓可能属于西汉代王及王后,这是近年汉代考古的重⼤发现之⼀。

2018年暑期,北京⼤学考古⽂博学院受邀参与了该墓地祔葬墓M6的实验室考古⼯作,与当地的考古⼯作者⼀起,实践了⼀种新的实验室考古⼯作模式。

实验室考古⼯作现场北⼤研究⽣进⾏红外摄影北⼤研究⽣进⾏取样应急保护⼏个步骤有机结合,能有效辨识腐朽严重的⽂物遗存,提取易被忽略的考古学信息,实施针对分析鉴定、应急保护⼏个步骤有机结合发掘清理、分析鉴定这种实验室考古新模式将发掘清理性保护措施。

这次考古⼯作出⼟了成套漆奁盒与铜镜、琴瑟乐器组合、漆案、漆盘、漆⽿杯、漆纚冠、铜印、⽟印、串珠等珍贵⽂物,并获得重⼤发现,出⼟⼤批⽊质简牍。

现已运抵北京⼤学考古⽂博学院,即将开展后续保护和整理⼯作。

这是在⼭西境内、同时也是黄⼟⾼原半⼲旱地区⾸次发现简牍⽂物。

这批汉代简牍现已运抵北京⼤学考古⽂博学院联合⼯作组开展实验室考古发掘考古发掘中的⽂物02考古⽂博学院的⽊质⽂物保护研究在北京⼤学考古⽂博学院⽂物保护专业,胡东波教授从事⽂物保护⼯作与科研已经有三⼗多年了。

书法发展史201汉代的简牍帛书

书法发展史201汉代的简牍帛书
201汉代的简牍帛书
一、西汉的简帛——隶书字体的形成 二、新莽及东汉时期——章草的产生 三、汉代其他书法墨迹
导言



研究隶变的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主要依据是简牍帛 书(简帛)和石刻。 简帛是目前我们所见到的较早的书法墨迹。 简牍指竹简、木牍,也就是对古代书写文字的竹片、木 片的概称。 分析简帛的艺术特征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时间流程上分析,后期的书写与前期的书写,从 文字和艺术性看都具有“进化”的特征. 2、从空间地域上看,不同的地域可产生不同的书写风 格; 3、除了时空上的差别外,书写材料的不同也可以导致 风格的差异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实物证据,一是文字演变的基本规律。有 了实物证据而不符合文字的演变规律,这个证 据应该先存疑,如果仅从规律出发推断而缺乏 实物证据,也不可急于下结论。只有当两者互 相印证、互相符合时才可作出大致判断。


文字的发展演变存在着一个基本的规律:当一种字 体成熟之后,它便向着两个方向发展,要么草化, 要么更加规整化。金文发展到石鼓文后,一方面走 向绝对的精整——小篆问世,另一方面就背道而驰 向草化方向发展——草篆产生了。草篆就是早期的 隶书,当它发展为成熟的隶书之后,依旧向着两个 方向发展,一是走向规整化——东汉后期典型的规 范的隶书产生;一是走向草化——草隶出现。草隶 就是草书的先声——章草。 无论从实物资料看,还是从文字演变规律看,章草的 产生都是在西汉末期至东汉初期。因为成熟的隶书 产生于西汉早中期,规整的隶书出现于东汉中晚期。 根据草化先于规整化的基本规律看,章草的出现也 应该是在西汉末至东汉早期之间。
居延汉简的书风特点


为日常功用的书写,加之书手文化水平较低,因而书风 粗犷朴实、不受拘束。大部分文字形态变化很大,自由 奔放,无造作之感。有的若篆若草,浑然一体;有的波 磔奇古,形意俱足;有的敦厚朴茂,风韵飘逸,形成了 汉代书法艺术绮丽多姿的景象。 居延汉简体现了“人对世界征服之中的古拙气势的美”。 虽为典型庶民化书风,但较《马王堆帛书》,它将隶变 进程又大大推进了一步。从《居延甲渠道侯官五凤二年 名籍简》、《居延甲渠鄣侯谊简》可以看出,《居延汉 简》彻底洗尽篆意、泯除篆书不规则的空间结构,开始 呈现出方扁峻折隶意的整饬化,这表明隶书空间结构的 完型已是指日可待。

书法作品 汉简 作品介绍

书法作品 汉简 作品介绍

书法作品汉简作品介绍
汉简,顾名思义,是指汉代的简牍,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简通常采用隶书、草书等字体,书写在木简或竹简上,内容多为公文书信、书籍抄写等。

汉简的发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也为我们了解汉代书法艺术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汉简书法作品风格独特,具有古朴、自然、大气等特点。

其笔法灵活多变,线条粗细不一,笔画轻重有度,结体则或扁或方,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同时,汉简作品在章法上也颇具特色,有的布局紧凑,行距相等;有的则行距错落,大小不一。

这种章法上的变化,使得汉简书法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自然、生动的美感。

汉简书法作品的珍贵之处在于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汉简作为历史文献资料,为我们了解汉代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同时,汉简书法作品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代表之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笔法技巧对后世的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汉简书法作品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通过对汉简书法作品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汉代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中国书法的演变和发展。

汉代简牍发展历程

汉代简牍发展历程

汉代简牍发展历程
汉代简牍是指汉代时期使用的简单木牍,用于写作、记录和传递信息。

以下是汉代简牍的发展历程:
始于战国时期:简牍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主要是用竹木制成的简来记录文字,以传递信息和进行交流。

融合秦代制度: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朝统一了文字、度量衡等制度,也对简牍进行了规范和统一,使其在秦朝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汉代制度规范:在汉代,简牍的使用进一步得到了推广和规范。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简牍所,负责管理和发放简牍。

汉朝对简牍的需求日益增加,简牍使用逐渐普及。

发展多样化:汉代简牍的发展不仅限于文字记录,还延伸到画像、契约、官方文件等多个领域。

例如,各级政府机构、寺庙、商家等都使用简牍进行管理和记录。

内容丰富多样:汉代简牍中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包括政府文件、法律文书、文学作品、商业契约、私人书信等。

这些简牍的内容记录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的信息。

张家界出土的东汉简牍——古人堤木牍

张家界出土的东汉简牍——古人堤木牍

张家界出土的东汉简牍——古人堤木牍1987年4月至8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自治州文物工作队和大庸市文物管理所联合对古人堤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在遗址中的T1(2)(3)(4)层,共发现简牍90片,其形制有牍、楬、封检等,但均残破严重。

木牍一般长22.2—23cm,宽2.6—3.0cm,厚0.3cm,形制特别宽的达6.5cm,不见编联痕迹;封检规格大小不一,大的16×6.3cm,厚1cm,小的长、宽约2—3cm,均为墨书,少数残牍有多次使用的痕迹,从残损的字迹看,个别木牍书写后又削成木签或木楔以作它用。

简文中有“永元元年”“永初四年”等纪年,“永元”是汉和帝年号,永元元年是89年;“永初”是汉安帝年号,永初四年是110年,这说明简牍年代在东汉中前期。

简牍的书写方式既有单面书写、双面书写,还有双面倒错书写的,个别的侧缘还留有墨痕。

另外还有三件人像图案木片,上有楔口,当为捆扎悬挂用,但其图像形态诡异,作用不明。

古人堤简牍的内容丰富,大致可分为六类,分别是汉律、官府文书、书信及礼物楬、历日表、九九乘法表和医方等。

发现的汉律仅两块木牍,且残破严重,仅残存了《贼律》律文数条和一份汉律目录的部分栏目墨迹而已。

官府文书中多涉及官曹的名称与事务。

如编号为10的封检上,正面为:“充长之印,兵曹掾猛使福以邮行,永元元年十二月廿日辛丑起廷”;背面文字为:“……中右部士卌人,剽(骠)骑士卌人,黄弩卅三人,雁门士五十三人,中部士卅四人,扬武士卅四人,威武士卅六人,惟管卅三人,伏波卅四人,城中左部卅六人……”这应该是兵曹官吏移送兵员的文书,东汉时的张家界乃充县所在地。

书信中的公私书信大都十分残破,历日表则书写于汉律牍之背面,残存共计三段,可缀连为一篇。

九九乘法表仅一件,仅存的文字是“……四五廿……七九六十三、五七卅五、四六廿四、三五十五、六九五十四……四七廿八、三六十八、二五一十”。

医方仅存两块木牍,编号为1的木牍较为完整,其自署曰“治赤榖方”(图1)。

汉代简牍帛书书法艺术

汉代简牍帛书书法艺术

汉代简牍帛书书法艺术汉代简牍帛书书法艺术在西汉晚期造纸术发明之前,古人的普遍书写材料是竹木简牍。

直到东晋以后,着造纸技术的提高和产量的增加,纸才逐渐取代了竹木嫌帛。

西汉至东汉中期以前社会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仍然主要是竹简和木牍,我们今天通过考古发掘所能看到的这一时期的主要书法遗迹也以简牍为主。

帛书则因为丝帛价格高昂,不可能普及,只能用于某些特殊场合,而且不容易保存,因此汉代帛书的数量虽然众多,能保存至今且被考古发掘的很少。

1973年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大批西汉帛书,为我们留下了汉代帛书的珍贵资料。

这一批帛书都书写于西汉早期,包括帛书《老子》、《周易》以及其他一些先秦古籍及地图等,共约12万字,为多人书写。

其中《老子》甲本秒写于汉高祖时期,字体为古隶,接近篆书,字形较长,和秦代隶书差别不大,同音假借的现象比较普遍,它说明秦代的“书同文”工作贯彻得并不彻底。

《老子》乙本约抄写于惠帝和吕后时期,字形以扁方为主,波碟等分书特征比较明显,工整、端庄而富于变化。

马王堆帛书为我们留下了隶书从古秦隶向汉代隶书过渡的典型遗迹。

除了马王堆帛书之外,最著名的.汉代帛书遗迹是1973年出土于甘肃金塔汉代肩水金关遗址的书写于一幅红色丝织物上的墨书《张掖都尉棨信》,六字用篆书写成,为当时出人边境关隘的官方通行证。

篆书规范飘逸,说明当时在重要的正式场合仍然习惯于使用篆书。

汉代简牍有一定的制度。

竹简主要用竹片削制,然后编制成册,以利书写保存。

木质的简牍多以松木、柳木为主。

汉代的简册按不同的书写内容有一定的长度规定,一般的简片长23厘米左右,宽1厘米,厚0.2至0.3厘米。

汉代的1尺约合23.5厘米,一般简札约长1尺,这类竹简主要用于书写普通书籍、书信和文牍,所以后世以“尺牍”作为书信的代称。

皇帝的诏书长1尺1寸,有时使用专门的书体书写。

儒家经典的长度为2尺4寸,即55-56厘米。

官府文书用简长2尺,称为“檄”。

书写法律条文的竹简长3尺,为汉简中最长的。

汉简的分类

汉简的分类

汉简的分类
汉简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以简制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

甲、丙类属于官吏简,内容主要记载汉代政务,尤其是一些军政大事或重要的文书档案;乙类属于一般吏民简,内容多为私人活动记录;
以简长为标准分为简、稿、残简、片札几类。

简是完整的汉简,长度一般都在三尺左右;稿多半是些单片,无固定长短,内容为文书、信函、交易契约等;残简是打成捆的残片,其内容或若干片札连缀起来便成一篇;片札则是单独一件,多的是三五个片札绑在一起,也有单个使用的。

以制作材料不同分为木简、竹简、铁制的幡和锲。

汉简是出土的中古简牍之一,保存了汉代人日常使用文书以及各种律令、诏令、经籍等一手文书,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以上几种分类方式可以结合使用,以便更全面地了解汉简的种类和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简牍
汉代的书法有两大系统,一是碑刻文字,一是简牍墨迹,它们都是在纸未发明以前或未大量使用以前的书籍文献。

由于材料不同,书写的工具不同、内容不同,形制不同及书写者的身份不同,因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汉简书写的文字内容或是书信记事,或是公文报告,因而不拘形迹,草率急就者居多。

汉简受简面狭长、字迹小的限制。

但章法布局仍能匠心独运,错落有致,随意挥洒。

汉简的文字,篆、隶、真、行、草(章草)各体具有。

汉简在书写思想上没有受到那么多的束缚,因此,表现出丰富的创造力,最终成为由篆隶向行揩转化的过渡性书体——汉简。

在《居延汉简》、《武威汉代医简》中有大量的墨迹出现,这可以和敦煌的《敦煌汉纸墨迹》相比较。

体势近楷书、行书等各种书体。

从竹木简所看到的书法艺术,是研究秦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

史册记载,汉简直到南北朝后期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有学者把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武威汉简和甘谷汉简号称中国“四大汉简”。

墓葬汉简批次——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陆续发现,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批:
1959年7月,甘肃省武威磨嘴子6号汉墓出土竹木简500枚左右,主要部分是《仪礼》的9篇抄本,约抄写于西汉末至王莽时期。

1972年,湖南省长沙马王堆1 号汉墓(下葬年代约当文帝晚年)出土竹简312枚,是记载随葬物的“遣册”。

1972年4月,山东省临沂银雀山1号汉墓(约当武帝初期)出土竹简6000枚左右,但大部分已残碎,包含《孙子》、《齐孙子》(即《孙膑兵法》)、《晏子》、《太公》、《尉缭子》等古书的部分抄本,以及很多其他古书(绝大部分是佚书)。

同时发掘的2号汉墓出武帝元光元年历谱一份。

1972年,甘肃省武威旱滩坡汉墓(约当东汉前期)出土医方简牍一批。

1973年,河北省定县40 号汉墓(为西汉晚期的中山王墓)出土一批已经炭化的残碎竹简,字迹尚可勉强辨认。

其中有《论语》、《文子》、《太公》等古书的部分抄本,以及内容大都见于《孔子家语》、《说苑》、《大戴礼记》等书的一些儒家作品。

此外还有《六安王朝五凤二年正月起居记》等。

1973年和1975年,考古工作者两次发掘了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的西汉前期墓地,在好几个墓里都发现了遣册。

1973年发掘的10号墓里,还发现了内容主要为乡文书的一批竹简和木牍。

1973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文帝十二年下葬),
除了出土大批珍贵帛书外,还出土竹木简600余枚(包括少量木牍),一部分是遣策,一部分是讲养生之道和房中术的书。

1977年,安徽省阜阳双古堆1号汉墓(约当文帝时)出土竹简一批,其中有《诗经》、《仓颉篇》等书的部分抄本,可惜都已残碎。

1978年7月,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115号汉墓(约当西汉晚期)出土残木简400枚,内容多为军法。

1983年12月~1984年1月,江陵张家山247号、249号、258号三座西汉前期墓出土大量竹简。

247号墓出简1000多枚,其中有汉律、《秦谳书》、《盖庐阖闾》、《脉书》、《引书》、《算数书》和历谱、遣策等。

249号墓有《日书》。

258 号墓有历谱。

80年代,江苏省仪征县胥浦101号汉墓(属西汉末年)出先令券书等简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