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汉代医简中药外治法初探

合集下载

张延昌主任医师巧用《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治疗风湿病经验

张延昌主任医师巧用《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治疗风湿病经验

张延昌主任医师巧用《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治疗风湿病经验王智明;吴燕
【期刊名称】《中医研究》
【年(卷),期】2009(022)012
【摘要】@@ 张延昌主任医师是甘肃省名老中医,从事风湿病中医药治疗和研究三十余年.他潜心研究<武威汉代医简>,挖掘古医籍的精髓,古方今用,融会贯通,将<武威汉代医简>方药应用到风湿病的治疗上,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形成了治疗风湿病的独特方法,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张师巧用<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治疗风湿病的临床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总页数】3页(P44-46)
【作者】王智明;吴燕
【作者单位】甘肃省中医院风湿科,甘肃,兰州,730050;甘肃省中医院风湿科,甘肃,兰州,7300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93.21
【相关文献】
1.运用武威汉代医简"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治疗风湿病体会 [J], 王智明;吴燕;田雪梅;李伟青
2.张延昌主任医师运用《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治疗颈肩腰腿痛验案4则 [J], 王智明;田雪梅
3.运用武威汉代医简"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治疗风湿病体会 [J], 王海东;王智明;田
雪梅
4.张延昌主任医师治疗风湿病经验 [J], 汪建辉
5.《武威汉代医简》“和”“合和”正义——并就有关句读与张延昌先生商榷 [J], 段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文本挖掘分析武威汉代医简研究现状

基于文本挖掘分析武威汉代医简研究现状

基于文本挖掘分析武威汉代医简研究现状∗尚成英1,何霞霞21平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甘肃平凉744000;2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摘要]目的:挖掘分析武威汉代医简研究现状,以促进甘肃省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

方法:使用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选择主题词“武威医简”或“武威汉代医简”进行检索,利用文献分析软件Bibexcel统计关键词频次,并制作矩阵,采用NetDraw软件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采用SPSS21.0绘制聚类、多维尺度图谱。

结果:关键词共现分析发现,武威汉代医简的研究热点主要以中医药疗法、张延昌、验案、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主;关键词聚类分析发现,武威汉代医简的研究集中在文献及临床应用研究、学科应用研究、辨证论治的临床研究、武威汉代医简的个案研究方面;关键词多维角度分析发现,武威汉代医简的历史、医学成就、病种、学科研究处于核心地位。

结论:武威汉代医简研究突出了中医药特色,既有文献方面的内容,也涉及现代临床应用。

在今后的研究中要以患者为主体,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与理论挖掘分析武威汉代医简。

[关键词]武威汉代医简;研究现状;传承创新;文本挖掘[中图分类号]R2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9600(2021)01-0024-04Research Status of Wuwei Han Dynasty Medical Slips Based on Text MiningSHANG Chengying1,HE Xiaxia21Pingli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Pingliang744000,China;2Affiliated Hospital of Gansu Medical CollegeAbstract Objective:To unearth and analyze research status of Wuwei Han dynasty medical slips,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CM in Gansu province.Methods:Keywords“Wuwei medical slips”or“Wuwei Han dynasty medical slips”were chosen to search in CBM,literature analysis software Bibexcel was utilized to count the frequency of the keywords and make the matrix,NetDraw software used to draw the keyword co-occurrence map,and SPSS21.0to draw the cluster and multi-dimensional scale map.Results:Keyword co-occurrence analysis displayed that research hotspots of Wuwei Han dynasty medical slips mainly contained TCM therapy, Zhang Yanchang,the proven cases and rheumatoid arthritis;keyword clustering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tudy on Wuwei Han dynasty medical slips focused on the research on literature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ubject application research,clinical study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cases study;keywords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history,medical achievements,disease entities and subject study on Wuwei Han dynasty medical slips took up the core positions.Conclusion:Research on Wuwei Han dynasty medical slips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CM,both in terms of literature and modern clinical application.We should take the patients as the main body and use modern scientific technology and theory to unearth and analyze Wuwei Han dynasty medical slips in the future study.Keywords Wuwei Han dynasty medical slips;research status;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text mining1972年11月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柏树乡出土的汉代医学简牍,称武威汉代医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内容丰富且完整的汉代医药著作。

武威汉代医简出土四十年研究综述

武威汉代医简出土四十年研究综述

武威汉代医简出土四十年研究综述[摘要]武威汉代医简是我国医药文献的瑰宝,其与随后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张家山医药简等开创了医药文献研究的新局面。

自1972年武威汉代医简出土至今40年中,很多专家学者对这批医简进行了全面研究,主要集中在成书年代及所有者、文字考释、语言文字、简序与句读、书法、医简的临床运用等方面。

[关键词]武威汉代医简;医药文献;简牍研究[中图分类号]K8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2-0074-04武威汉代医简于1972年发掘于甘肃武威旱滩坡一座东汉墓中,共计92枚,内容涉及临床医学、药物学、针灸学等,其发现为医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1973年,《文物》第12期发表的《武威汉代医简的发现与整理》、《武威汉代医药简牍在医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和《对武威汉代医简的一点认识》三篇文章,对医简进行了初步的整理与研究。

1975年,甘肃省博物馆和武威县文化馆合编了《武威汉代医简》一书。

武威汉代医简一经公布,就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

研究专著有五部:日本赤堀昭《武威汉代医简研究》,张延昌、朱建平的《武威汉代医简研究》,张寿仁《医简论集》,张延昌的《武威汉代医简注解》以及中国简牍集成编委会的《中国简牍集成(武威医药简)》。

《武威汉代医简研究》是研究医简最早的专著;《武威汉代医简注解》是在《武威汉代医简研究》的基础上对医简包括句读、字词考释、药方研究、各科成就在内的综合性研究著作;《中国简牍集成(武威医药简)》更多侧重于文字的断句、标点和汇释。

但其中错误比较多,何茂活《中国简牍集成·武威医药简标注本指疵》对其中的疏误之处进行了指正。

关于武威医药简的学位论文有五部:陈魏俊《武威汉代医简文字考释》、于文霞《五十二病方》和《武威汉代医简》副词比较研究、吴婷《〈武威医简〉形声字研究》和刘立勋《武威汉代医简文字编及集释》,田河博士后出站报告《武威出土汉晋简牍整理与研究(武威医简部分)》(未刊)。

《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验案举隅

《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验案举隅

《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验案举隅作者:王福林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年第07期【摘要】文章报道了《武威汉代医简》治伤寒逐风方及治痹手足雍肿方加减治疗寒湿型类风湿关节炎1例,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及瘀方加减治疗湿热型类风湿关节炎1例,疗效满意。

【关键词】关节炎,类风湿;武威汉代医简;医案治伤寒逐风方、治痹手足雍肿方、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及瘀方均出自东汉早期的《武威汉代医简》[1]。

笔者采用《武威汉代医简》治伤寒逐风方(附子、蜀椒、泽泻、乌喙、细辛、白术等6味药组成)及治痹手足雍肿方(秦艽、附子2味药组成)[2]加减治疗寒湿型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显著;运用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麻黄、大黄、厚朴、石膏、苦参、制川乌、附子等7味药组成)及瘀方(当归、川芎、丹皮、漏芦、桂枝、蜀椒、虻虫等7味药组成)[2]加减治疗湿热型类风湿关节炎,现将临床治疗验案介绍如下。

1 寒湿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男,41岁,农民,2010年11月16日初诊。

患者因多年种菜浇水遇寒冷潮湿,又常骑摩托车受风着凉,致双手关节冰冷疼痛,逐渐肿胀、重着、麻木不适,且手腕亦肿痛,痛处固定,触及发凉,天气变化时加重,遇寒尤剧,得热则缓,畏寒喜暖,曾在当地某医院就诊,经检查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给予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祛风止痛胶囊等药,疗效不佳,病情渐重。

现双手近端指关节为甚,手指肿胀呈轻度梭形改变,掌指关节冰痛肿胀麻木,手腕亦冰凉肿痛,晨僵约1 h,接触冰水后有对称的手指间歇发白,并有发绀和潮红的阵发性雷诺氏现象。

舌淡胖、苔白腻,脉弦紧。

实验室检查WBC 12.5×109·L-1,ESR 32 mm·h-1,RF 27 IU·L-1,ASO 156 IU·L-1,CRP 8.9 mg·L-1。

中医诊断为历节风,辨证属寒湿阻络、气血郁滞。

西医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治宜温经散寒,祛湿通络,活血止痛。

【特色专栏】第七期《武威汉代医简》与《伤寒杂病论》的相关性讨论——张延昌

【特色专栏】第七期《武威汉代医简》与《伤寒杂病论》的相关性讨论——张延昌

【特⾊专栏】第七期《武威汉代医简》与《伤寒杂病论》的相关性讨论——张延昌中医杂谈,等你⼀起来谈中医,谈学习,谈养⽣,谈经验,谈⾏医故事!导引⼩伙伴们,中医杂谈为您推出的新栏⽬《武威汉代医简》已经学习了六期。

本期⼩郎中要给⼤家分享的是张延昌教授第七期《武威汉代医简》与《伤寒杂病论》的相关性讨论。

详细内容您可在本⽂左下⾓点击阅读原⽂即可,跟⼩郎中⼀起欣赏吧!请在WIFi状态下观看!(⼟豪随意)课件整理:苏义祯讲课内容:回顾历史,汉代处于秦统⼀全国,建⽴我国第⼀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王朝以后,经济⽂化迅速发展,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综观武威医药简牍全⽂,似乎是当时医家的⼀部读书和医疗实践的记录,记载了作者个⼈医疗⼼得和当时较有实⽤价值的⽅剂,从中可以窥见汉代早期祖国医学的发展⽔平,这正是《伤寒杂病论》问世的临床基础。

本世纪七⼗年代出⼟的《武威汉代医简》,是迄今所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医药著作的原始⽂物之⼀,它在⼀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代早期的医药⽔平和真实情况。

由于《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其原本均已佚失,我们所见的是经过历代辗转传抄、修订和刊印的,具有⼀定的局限性。

从祖国医学发展史⽽⾔,⼀般认为,张仲景继承了《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结合⾃⼰长期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进⼀步运⽤辨证思维,东汉末年(约公元200—210年)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了理、法、⽅、药成套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成为我国第⼀部医学理论与临床诊断治疗紧密结合的典籍。

然⽽,祖国医学渊源流长,但汉及汉以前医集存世甚少,对考证仲景⽅药渊源及其同时代⽅药状况,造成了极⼤的困难。

武威汉代医简为东汉早期的医学著作奠定了医学基础,它的出⼟,对探讨《伤寒杂病论》⽅药渊源提供了⼀些有⼒的证据。

⼀、对成书年代的讨论根据⽢肃省博物馆初步考证,武威旱滩坡古汉墓,从墓室结构形制、殉葬品和墓中出⼟的五铢钱分期断代特点推断,当属东汉早期墓葬,早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

《武威汉代医简》组方用药特点及治痹方药的辨证要点

《武威汉代医简》组方用药特点及治痹方药的辨证要点

《武威汉代医简》组方用药特点及治痹方药的辨证要点小编导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医经验的丰富会让我们医术突飞猛进,今天带大家学习《武威汉代医简》组方用药特点及治痹方药的辨证要点。

首先介绍甘肃中医学院公共课部段祯,王亚丽撰文“《武威汉代医简》组方用药特点”1972年出土又经现代学者整理后出版的《武威汉代医简》(以下简称《医简》)一书,其内容抄成时间介乎《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之间。

《医简》因形态上的原始性及其内容伪讹(e)绝少的特点,在中医文献研究中有着传世文献无法比拟的优势,其所载之30余方,据书中所言,效果大都“良甚”、“病立愈”、“立不痛”“勿传”等。

研究这些方剂的组方用药特点,对于探明中医方剂组方用药之经验传承与嬗(shan)变(蜕变)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医简》方、证及组成清楚的30首(不含重出者4首)方剂进行简要探析,发现其组方用药有如下特点。

一、方小药精,力专效弘《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君-臣二,制之小也;君-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据此,可将不超过9味药组成的方剂称为“小方”。

据我们统计,《医简》30首方剂中药物在9味以内者有28首,占93%,其中由1味、3味、4味药组成的方剂各占10%,由2味药组成的方剂占20%。

据此可以得出《医简》善用小方的结论。

《褚氏遗书·除疾》云:“制剂独味为上,二味次之,多品为下。

”《旧唐书·许胤(yin)宗传》亦云:“夫病之于药,有正相当者,唯须单用一味,直攻彼病,药力既纯,病即立愈。

”褚、许二贤所言未免绝对了些,但其用意皆在明示医者组方时应做到药纯力专,避免杂乱掣肘。

《医简》诸多小方皆组织谨严、配伍精当,施之于用,力专效弘。

如治痹手足臃肿方(81 ),重用祛风除湿之秦艽,配以回阳救逆、散寒除湿之附子,效力专一,以解风寒湿邪互结所致之痹证;治心腹大积上下行如虫状大痛方(44-45),重用斑蝥以逐瘀散结,配地胆以逐瘀消癥,复以桂温经通阳以增强逐瘀散结之效,选药精纯,配伍严密,治疗各种原因所致之癥瘕积聚疼痛剧烈者。

罕见的汉代墨迹:《武威汉代医简》简牍

罕见的汉代墨迹:《武威汉代医简》简牍

罕见的汉代墨迹:《武威汉代医简》简牍
《武威汉代医简》又称《凉州汉代医简》,成书年代约东汉以前,本医简是1972年11月在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医学简牍,也是迄今所发现的汉代比较丰富而完整的医药著作的原始文物。

共有92枚,其中木简78枚,木牍14枚。

内容除有内、外科疗法、药物及其炮制、剂型、用药方法以外,还记述了针灸穴位、刺疗禁忌等。

针灸内容较少,大约占9枚汉简,自简19至简21,是记录针灸治疗腹胀病方法。

简文中载有“三里”、“肺俞”的穴名。

自简22至25则记录针灸禁忌。

简文中写着人从一岁至一百岁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在针灸治疗时,应注意禁忌的器官部位。

据考古研究发现,简26、27也似属针灸方面的记录。

史册记载,汉简直到南北朝后期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有学者把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武威汉简和甘谷汉简号称中国“四大汉简”。

- end -。

《武威旱滩坡汉代医简》与痛证-最新资料

《武威旱滩坡汉代医简》与痛证-最新资料

《武威旱滩坡汉代医简》与痛证《武威旱滩坡汉代医简》出自甘肃省武威旱滩坡墓群,共出土竹简七十八枚,木牌十四枚,共计简牌九十二枚。

简牌年代为后汉光帝建武年间(约为公元25至55年间)。

所载医简药方约三十余剂,包括内科、外科、妇科、耳鼻喉科、眼科等,所列药品近百种,并详细记载病名、病情、药物、剂量、配药、服药方法、服药时间、针灸穴位、经络、针刺禁忌、药物禁忌、生活禁忌以及药方主治范围等。

其中关于止痛的简牍有17枚(简12枚,牍5片)。

所载止痛方有12首,约占所载全部方剂的34%。

具体包括瘀方、治金创止痛令中温方、治金创止痛方、治目痛方、治百病膏药方、治心腹大积上下行如虫状方、治狗啮人创痛方、千金膏药方、治痹手足臃肿方、白水侯所奏治男子有七疾方、治东海白水侯作奏方、治久泻肠辟方。

这些方药用来治疗因瘀、因金创、因狗啮、因寒气湿、因?瘕、因久泄、因湿所致的痛证,如瘀血痛、血府痛、背痛、金创痛、狗啮人痛、痹痛、心寒气胁下痛、?瘕痛、疮痛、喉痛、心腹痛、咽痛、齿痛、头痛风、目痛、肠中痛、茎中痛、淋痛、腹中痛等近20种。

止痛的方法多采用活血行气、通络止痛之法,而用药的方法也多种多样。

除了内服之外,有外敷、膏摩、外涂等。

还有"卧药中"等治疗方法。

在治疗效果上也颇令人满意,如“良”、“良甚”、“立不痛”,以致于“勿传”外人。

由此可见当时医家对于痛证已有足够的重视,并在痛证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遣方用药等方面有相当高的认识水平和较为丰富的治疗经验。

对于其中所记载的一些遣方用药及治疗方法至今为现代医家所常用。

由于它未经后代医家增删、修改,因此能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医药水平,对于研究中医学的发展、沿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运用武威汉代医简“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治疗风湿病体会

运用武威汉代医简“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治疗风湿病体会

运 用武威 汉 代 医简 “ 东海 侯所 奏 方 ’ 治 白水 ’治疗 风湿 病体 会
王智明 吴 燕 田雪梅 李伟 青
兰州 705 300 甘 肃省 中医院风湿病 科 ,甘 肃
【 关键词 】武威 汉代医简 : “ 东海 白水侯所奏方 ”;风湿病 治 【 中图分类号】R 一 3 2 O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 5 7 (0 0 02 9 2 0 7 8 1 2 1 )1 — 3 —
经 验
交 流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 iee J u n l fE h o dc e a d E h o h r e hn s o r a t n me i n n t n p a ma y o i -2 9 ・ 3
Ex e in e S rn p re c ha i g
治 东海 白水侯所奏 方是 武威汉 代医 简牍类第 8 甲、 乙 5 所 载 方 药 ,其 方 为 治 疗 男 子 七 疾 、七 伤 而 设 ,原 方 组 成 为 : 桔 梗十 分、牛膝 、续断 、防风 、远 志 、杜仲 、赤石脂 、 山 茱 萸 、 柏 实 各 四 分 、 肉 苁 蓉 、 天 雄 、 她 各 三 分 。 全 方 以补 肝 肾、强筋 骨 、祛风寒 为功 效 ,主 治男 性疾病 属于肝 肾不 足 ,筋痿 骨弱 者,其主 治病 症的病 机与 一些难 治性风湿 病 的病机 非常吻合 ,笔者 在 临床 中使 用该 方加减 治疗疑 难风 湿病 ,每获 良效 ,现将 使用的点滴体会报道 如下。 1 强 直 性 脊 柱 炎 患 者 ,男 ,l岁 ,2 0 — 7 0初 诊 。主诉 :下 腰痛 3 8 080—1 年 加 重 l 天 。现 病 史 : 患 者 入 院 前 3 因 久 坐 后 出现 下 腰 部 2 年 的困痛 ,疼痛程 度 中等 ,尚能忍受 ,活 动后减 轻 ,未 予重 视 , 疼 痛 明 显 时 口服 止 痛 药 后 缓 解 , 入 院 前 l 天 因 打 篮 球 2 后 出 现 下腰 部 疼 痛 明显 加 重 , 活 动 受 限 , 双 膝 关 节 酸 困 不 适 ,故来 我科诊 治 。查 体 :腰臀部 尤其双 侧骶髂 关节 处压 痛 明 显 ,左 侧 髋 关节 内 收 明显 受 限 , 双 “ ”字 试 验 阳 性 , 4 骨 盆挤压及 分 离试验均 阳性 ,枕墙距 、 胸廓活动 度 、指地 距 、 改 良的 S h b r 验 均 正 常 ,饮 食 可 ,二 便 调 , 舌 淡 , coe试 苔 白, 脉 沉 弱 。辅 助 检 查 结 果 示 : 血 沉 5 m / ,C 应 蛋 白 1mh 反 1.m / ,HA B 7 性 ,抗核 抗体及 结 核抗体 均 阴性 , 6 8 gL L —2 阳 肿 瘤 系 列 正 常 ,骶 髂 关 节 C 示 :双 侧 骶 髂 关 节 间 隙 变 窄 , T 关 节面有 梳齿样 改变 ,关节 面不光 整 ,局 部硬化 。西医诊 断 :强直 性脊 柱炎 。中医诊 断 :痹 证 ,证属肝 肾不足 ,寒 湿 阻络 型。治 宣补肝 肾 ,强 筋骨 ,散寒 除湿 ,通 络止痛 。 给 予治 东海 白水 侯所 奏方 加减 ,药物 组成 :桔 梗 1 g 5 、牛 膝 1g 5 、续 断1 g 5 、防风 1 g 0 、远 志 l g O 、杜 仲 1 g 赤石脂 5、 lg O 、山茱萸 1 g O 、鸡血 藤 1 g 5 、黄 柏 1 g O 、肉苁 蓉 l 、附 O g 片 lg 煎 、威灵仙 1g O先 5 、熟 地 l g O 、桂 枝 l g 蜈 蚣 2 , 7 O、 条 剂 ,水煎服 ,每 日l 。二诊 :患者 自诉下腰痛 明显减轻 , 剂 腰部功 能部分恢复 ,但腰背部久坐 时间长后仍感僵硬疼痛 , 查 :舌 淡,苔 薄 白,脉 沉 。治疗有 显效 ,守方 继进 ,去远 志 、防风 ,加狗脊 、羌活 、青风藤 以疏经通络 ,缓急止痛 。 三 诊 :下腰痛基 本消 失 ,腰 部功 能恢复 正常 ,病 情基 本控 制,去蜈 蚣之燥 烈 ,瞩患者 将药粉 碎装胶 囊 ,坚持服 用 , 年回访,病情平稳 。 按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病机为肝 肾不足,寒湿 阻络 , 肝 主筋 , 肾主 骨,肝 肾不足 ,肝不 足 以柔筋 ,肾不足 以养 骨 ,致骨 弱筋 痿 ,加之 感 受寒湿之 邪 ,寒性 收引 ,湿 性粘 滞 ,且腰 为下焦肝 肾所居 ,气血不通 ,不通 则痛 ,故 见腰 部 疼痛 ,缠绵难 愈,因此 ,该病病变 以肝 肾不足为本 ,寒湿 阻 络 为标 ,治东海 白水侯所奏方 功效 为补肝 肾、强筋骨 、祛 风 寒 ,方中牛膝、续断、杜仲 、黄柏 、肉苁蓉、熟地补肝 肾,益

武威旱滩坡汉代医简治咳二方分析

武威旱滩坡汉代医简治咳二方分析

武威旱滩坡汉代医简治咳二方分析发表时间:2013-06-06T11:48:57.50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1期供稿作者:徐弘君王志元[导读] 武威旱滩坡汉代医简,出自甘肃省武威旱滩坡墓群,共出土竹简七十八枚,木牌十四枚,共计简牌九十二枚。

徐弘君王志元(山东省禹城市中医院山东禹城 251200)【关键词】武威医简中医中药咳嗽【中图分类号】R222.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1-0335-02 武威旱滩坡汉代医简,出自甘肃省武威旱滩坡墓群,共出土竹简七十八枚,木牌十四枚,共计简牌九十二枚。

简牌年代为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约为公元25至55年间)。

所载医简药方约三十余剂,包括内科、外科、妇科、耳鼻喉科、眼科等,所列药品近百种,并详细记载病名、病情、药物、剂量、配药、服药方法、服药时间、针灸穴位、经络、针刺禁忌、药物禁忌、生活禁忌以及药方主治范围等,内容极其丰富,是研究中国古代医学之重要资料。

我们对治咳二方进行分析药方,由此二药方,可窥见汉代看病的观念,以及药方之宝用价值。

治久咳上气方治久咳上气、喉中如百虫鸣状、卅岁以上方:柴胡、桔梗、蜀椒各二分,桂、鸟喙、姜各一分,凡六物,冶合和丸以白蜜,大如樱桃,书夜含三丸,消咽其汁,甚良。

(武威医简3、4、5条)治久咳逆上气汤方治久咳逆上气汤方:茈菀七束,门冬一升,款东一升,橐吾一升,石膏半升,白口一束,桂一尺,蜜半升,棘川果,半夏十枚,凡十物,皆父且,半夏毋父且,洎水斗六升,炊令六准,浚去宰,温饮一小杯,日三饮,即药宿当更沸之,不过三、四日逾。

(武威医牌八十A)通过对上述二方分析我们发现(1)、武威医简所载止咳药方,主治久咳之症,而[喉中如百虫鸣状]则形容哮喘之声。

茈胡、桔梗、姜皆为润肺药物,而蜀椒、桂则为温里药物,合之颇能收止咳、祛寒之疗效总观木牌八十A、B两面之药方,若以单一药物而言,紫菀、门冬、款东、石膏、半夏均能收止咳或止痰,与补肺之效。

汉代医简 辨证先声——武威汉代医简及其价值

汉代医简 辨证先声——武威汉代医简及其价值

武威汉代医简中,第五个方为 “ 瘀 方” ,所 列 药物为 “ 乾当归二分、芎 隱 二分、牡丹二分、漏芦 二分、 蜀 椒 一 分、 虻 一 分 ” ,并 载 当 “ 以淳酒和 饮” 。“ 瘀方” 的开头提到 “ 瘀方” 之 “ 瘀” ,末尾 还提到 “ 久瘀” 之 “ 瘀” ,可见古人早已知晓 “ 瘀” 则为病,久病必瘀,以及 “ 久瘀” 难医之理。武威 汉代医简 根 据 瘀 血 证 的 形 成、致 病 特 点 用 “ 瘀” 、 “ 积” 、“ 徵” 来描述是准确的。为此提出的活血化 瘀治法一直沿用至今,是十分科学的。对治 “ 瘀” 的具体方药、剂量、制法、用法,以及应用酒的行 气作用,以助中药的活血功效,体现了对中医学中 “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理论的具体运用。对于久 瘀之患则以活血化瘀虫类药物,搜剔络道,而增强 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的作用,表明了治法用药上的 灵活性,展示了武威汉代医简最早提出活血化瘀治 法的历史功绩。
2 0 1 3年 4月 第 1 5卷 第 4期
中国现代中药 M o d e r n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A p r 2 0 1 3 V o l 1 5 N o 4
´µ¶·¸¹º»¼
— — —武威汉代医简及其价值
戴恩来1 ,金华1,张延昌2,朱向东1,李金田1
[ 通讯作者] 戴恩来,E m a i l :d e l @g s z y e d u c n
·3 4 7 ·
2 0 1 3年 4月 第 1 5卷 第 4期
中国现代中药 M o d e r n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A p r 2 0 1 3 V o l五分,凡五物皆冶 合,方寸匕,酒饮,日三饮” 。“ 治鲁氏清行解解腹 方:麻黄卅分,大黄十五分,厚朴、石膏、苦参各 六分,乌喙、附 子 各 二 分,凡 七 物 皆 并 冶 合,和, 以方寸匕,一饮之,良甚。伤寒逐风” 。 《 伤寒论》 、《 金匮要略》与武威汉代医简牍的很 多论述颇为相似。如 《 金匮要略 · 肺痿篇》 “ 咳而上 气,喉中水鸡声” 的条文,与简牍中的 “ 治久咳上 气,喉中如百虫鸣状”这段文字简直如出一辙。但从 辨证论治的水平上分析,医药简牍尚处在初期阶段。 尽管如此,医药简牍所载的内、外、妇、五官、 针灸各科医方 3 0余个,几乎全是复方,每方剂少则 1~ 2味,多则 1 5~ 1 6味,说明复方已成为当时临床 治疗上 的 普 遍 方 法。从 单 味 药 到 半 夏 秫 米 汤 诸 类 《 内经》 十三方的简单复方,再到武威汉代医简所 记载复杂复方,无疑是临床医学上的一大飞跃,也 为 《 伤寒论》 这样不朽传世名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3 武威汉代医简的临床价值 武威汉代医简除了 “ 原汁原味” 地记载了汉代 医学的发展状态而具有极其珍贵的文献学价值外, 还因为医简处在 《 黄帝内经》 与 《 伤寒杂病论》 之 继往开来的特殊历史时期,故而对研究汉代 《 黄帝 内经》 、《 神农本草经》 的继承与发展,特别是在探 讨 《 伤寒杂病论》 形成渊源方面更具有学术价值。 3 1扩展药物种类 《 神农本草经》 被后世誉为 “ 本草学经典” ,对 以后的药物方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武威汉 0 0余种药物,其中 6 9种见于 《 神农 代医简记载了 1 本草经》 ,1 1种见于 《 名医别录》 ( 药名完全相同或 基本相同) ,另外 2 0种不见于这两本本草书。这充

武威汉代医简出土30年来发表著作论文题录

武威汉代医简出土30年来发表著作论文题录

武威汉代医简出土30年来发表著作论文题录甘肃省中医院(兰州,730050) 张延昌 张宏武 关键词:武威汉代医简 著作论文题录 30年 1972年甘肃武威旱滩坡地带兴修水利工程时,在一座东汉土圹墓中发现了92枚医药简牍,称之为“武威汉代医简”(以下简称“医简”)。

这些医药简牍的出土,是1949年以来我国文献考古工作中很重要的发现之一,为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等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最为重要的是在研究我国古代医药学方面具有十分珍贵的科学价值。

正如戴应新在《解放后考古发现的医药资料考述》一文中称武威汉代医简“是祖国医籍链上重要的一环”(见“题录7”)。

医简中记载的医学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针灸等方面,尤其是医简中记载的方剂和药物更引起现代临床工作者的重视,至今出版研究专著2本,撰写研究论文数十篇,现就本人收集的医简出土后30年来有关研究“医简”已发表的著作、论文、科普及有关书中所载内容摘要,以题录形式整理如下,以供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1、甘肃省博物馆,等1武威旱滩坡汉墓发掘简报[J ]1文物,1973,(12):1212、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室。

武威汉代医药简牍在医学史上的重要意义[J ]1文物,1973;(12)13、罗福颐1对武威汉代医药简的一点认识[J ]1文物,1973,(12):3014、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县文化馆合编1武威汉代医简[M ]1第1版1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15、张天1介绍我国第一部方剂学——武威汉代医药简[J ]1科学普及,1977,(9):3416、柴中元,等1《武威汉代医简、瘀方》的临床应用[J ]1中医药学报,1981,(4):3817、戴应新1解放后考古发现的医药资料考述[J ]1考古,1983,(2):18018、古川1一部距今1900年的医方书——武威医简[N ]1健康报,1983,9,1819、上海中医学院主编11984年中医年鉴[M ]1第1版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433110、何双全1《武威汉代医简》释文补正[J ]1文物,1986,(4):39111、刘纲1《武威汉代医简》大黄 考释[J ]1中药材,1986,(5):44112、刘纲1《武威汉代医简》药物炮制[J ]1中华医史杂志,1987,17(1):25113、王辉1《武威汉代医简》疑难词求义[J ]1中华医史杂志,1988,18(2):22114、林宝成,等1武威汉代医简牍简介[J ]1甘肃中医,1990,3(2):34115、陈国清1《武威汉代医简》释文再补正[J ]1考古与文物,1990,(4):91116、马继兴主编1中医文献方法论[M ]1第1版1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484,498117、张延昌1武威汉代医简中的外治疗法[J ]1甘肃中医,1991,4(2):32118、张延昌1武威汉代医简痹证方药考[J ]1甘肃中医,1991,4(4):29119、张定华1武威汉简中的中医男科学成就[J ]1甘肃中医,1992,5(2):331—62—2003年第4期20、张剑峰,等1《武威汉简》的外治特点[J ]1甘肃中医,1992,5(3):38121、张延昌1从武威汉代医简治久咳方谈肺肾关系[J ]1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2,11(4):44122、张延昌1《武威汉代医简》最早提出了’活血化瘀”治法[N ]1中国中医药报,1992,7,17123、张延昌,等1武威汉代医简中的服药方法及调护[J ]1中西医结合研究,1993,13(1):11124、丁铭,等1《武威汉代医学简牍》骨伤方药探析[J ]1中国中医骨伤科,1994,2(1):41125、张延昌1浅谈《武威汉代医简》中的活血化瘀[J ]1甘肃中医,1994,7(3):2126、张延昌1浅谈武威汉代医简对痛证的论述[J ]1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4,11(4):49127、张显成1简帛医书药名释读续貂[J ]1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4,11(4):46128、张延昌1武威汉代医简出土后的研究现状[J ]1甘肃科学学报,1995,7(2):50129、张延昌1武威汉代医简中的食疗内容[N ]1中国中医药报,1995,1,9130、张延昌,等1略谈武威汉代医简中的针灸特色[J ]1吉林中医药,1995,(10):3131、张丽君1《武威汉代医简》“ 考释[J ]1中华医史杂志,1996,26(1):53132、张丽君1《武威汉代医简》“ 膊”考释[J ]1中华医史杂志,1996,26(2):119133、张定华,等1从《武威汉简》看仲景学说[J ]1甘肃中医,1996,9(2):6134、薛媛1《武威汉代医简》中的针灸学特点[J ]1甘肃中医,1996,9(3):7135、张延昌,朱建平主编1武威汉代医简研究[M ]1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6:12136、蓝寿梅1《武威汉代医简》的辨证论治[J ]1中华医史杂志,1997,27(4):247137、张延昌1《武威汉代医简研究》简介[J ]1亚洲医药,1997,(11):26138、杜勇1《武威汉代医简》考释[J ]1甘肃中医,1998,11(1):7139、刘明武1中医活血化瘀理论溯源[J ]1辽宁中医杂志,1998,25(11):512140、杜勇1《武威汉代医简》42、43简考释[J ]1甘肃中医,1998,11(5):78141、张剑峰1《武威汉代医简》的五官病治疗特点[J ]1甘肃中医,1998,11(6):10142、张延昌1武威汉代医简[N ]1兰州晚报,1999,2,22143、郝晋东,等1武威汉代医简的针灸学内容[J ]1中国针灸,1999,(1):633144、赵光树,等1《武威汉代医简》与《五十二病方》的药物比较研究[J ]1中国中药杂志,2000,25(11):694145、李具双1《武威汉代医简》的用字特点[J ]1中医文献杂志,2001:(2):7146、陈文豪1二十世纪出土秦汉简帛概述。

武威汉墓医简探秘

武威汉墓医简探秘

武威汉墓医简探秘1972年11月,甘肃武威旱滩坡在修建水利工程时,意外发现了一座东汉时期的古墓。

考古人员发现,墓中有一座炕形的陈棺台,台前立着一根顶部装饰着鸠鸟的木杖,棺木打开,墓中仰卧着一位老人,胸口下覆盖着彩绘的布匹,头前的布袋中装着一卷折叠起来的简书。

甘肃武威磨嘴子18号墓出土鸠杖据《后汉书》记载,“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欲老人不噎。

”墓主人身份甘肃武威地区的汉墓中多次出土了鸠杖,可见对七旬老人赐以鸠杖的优抚制度在东汉时确实存在的。

旱滩坡的墓葬中出土的鸠杖也证实了墓主人是一位年过七十的老者。

墓主人头前布袋中所装的简书必然是这位老人生前常用之物,经学者研究,这批简牍共92枚,简文结尾有“右治百病方”尾题,是一部医方书。

由此可见,这位墓主人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医生。

《治百病方》这部《治百病方》中保存了比较完整的医方30余个。

如“治风寒逐风方”、“治久咳逆上气汤方”、“治金创止痛方”、“治妇人膏药方”、“治目痛方”等,共 30 多个,涵盖了内、外、妇、五官、针灸等各科内容。

医简中所列药物近百种,其中69种见于《神农百草经》,11种见于《名医别录》。

治病所用的剂型有散剂、膏剂、丸剂、栓剂、汤剂等,对于药物的炮制加工也有不少论述。

医简将炮制加工称为“治合”,其中颇为具体地介绍了半夏、狼毒这两种有毒药物的炮制方法,与今天所用的加工方法十分相似,显示古代医家对于炮制毒性药物已有不少经验。

成书年代根据墓中所出五铢钱、墓葬形制、随葬品及简文字体和写法判断,《治百病方》的成书时间是东汉早期,正处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之间的特殊历史时期。

治疗原则书中治疗方法已初步体现出辨证施治的精神。

如简79、简80甲、80乙所述病名、主症基本相同,但所用药物却大相径庭,前方以热药为主,如桂枝、蜀椒等,后方以寒药为主,如石膏等,体现了“同病异治”的施治原则。

_武威汉代医简_中的推拿手法_孙其斌

_武威汉代医简_中的推拿手法_孙其斌

D O I :10.138885/j .issn.10000-2812.2002.02.034·48 ·兰州医学院学报2002年6月第28卷第2期JLanzhouMe dColl, Jun.2002, Vol28, №2将中药加清水500 毫升, 煎至150 毫升去渣留汁, 每付中药水煎两遍, 药汁混合, 分两次温服, 每日1 剂。

3 治疗结果本组12 例, 服药后身热均退, 疗程2 ~7 天, 服药2 剂发热消退者3 例, 4 剂者6 例, 7 剂者3 例,有效率100 %。

4 讨论骨科手术后非感染性发热和手术本身的创伤反应有关, 手术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创伤性或缺血性组织损伤, 造成组织失活、组织碎片脱落、异物存留、血肿形成等后果。

创伤反应引起机体代谢过盛, 失活的细胞、组织碎片等亦可作为“致热源”引起发热;术中、术后血液和体液丢失, 疼痛刺激大脑和内分泌器官亦可引起发热[ 1] , 这种发热即我们一般所说的术后“吸收热”。

常为术后低热, 持续1 ~4 天后自行消退, 其发热能加速抗体形成及加强单核吞噬细胞的活动和增强人体各系统功能和代谢,有利于机体抵抗感染和术后的康复。

而骨科手术后顽固性非感染性发热, 由于其发热长期反复, 不但使人体分解代谢增强而使能量物质大量被消耗,有时甚至能引起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不利于机体术后的康复。

这种发热的病因和机制目前并不十分明了, 但常见于手术创伤较为严重的病人, 从本组病人的手术来看, 亦比较符合。

据此作者推测, 此种发热也是手术后的“吸收热”, 但由于手术创伤性较大等原因, 创伤的负反应表现相对较为强烈, 所以发热长时间反复不愈。

中医学虽然没有手术后发热的论述, 但手术也是一种医源性的损伤, 手术后的发热即属于损伤后发热。

关于损伤后发热中医辩证常有瘀血发热(瘀热型)、阴虚发热(阴虚内热型)和毒邪发热(毒邪型)三种证型。

毒邪发热为开放性损伤邪毒外侵引起感染的发热, 这种情况不属于本文的讨论范围。

《武威汉代医简》中塞耳法浅析

《武威汉代医简》中塞耳法浅析

《武威汉代医简》中塞耳法浅析
齐银辉
【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
【年(卷),期】2018(031)005
【摘要】目的:探讨《武威汉代医简》中的塞耳法,为中医外治法治疗耳聋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武威汉代医简》塞耳法主治病证、方药组成、制备方法及用量用法进行文献分析,结合诸多医家对塞耳法的应用研究,探讨《武威汉代医简》塞耳法的诊疗特点及医学价值.结果:《武威汉代医简》塞耳法选用膏方外用塞耳治疗耳聋病,用药精炼、方证合一,具有操作简单、直达病灶、作用持久等特点,是后世塞耳法的雏形.结论:《武威汉代医简》塞耳法开创了外治法治疗耳聋病的先河,具有珍贵的医学价值,值得进一步发掘和应用.
【总页数】2页(P23-24)
【作者】齐银辉
【作者单位】甘肃省中医院,甘肃兰州7300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092
【相关文献】
1.汉代医简辨证先声——武威汉代医简及其价值 [J], 戴恩来;金华;张延昌;朱向东;李金田
2.《武威汉代医简》用字的构形模式分析——武威医简用字"六书"分析之一 [J],
何茂活;程建功
3.从《武威汉代医简》说"转注"与"假借"——武威医简用字"六书"分析之二 [J], 何茂活
4.<武威汉代医简>中的推拿手法 [J], 孙其斌;唐致霞
5.《武威汉代医简》中塞耳法浅析 [J], 齐银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延昌主任医师运用《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治疗颈肩腰腿痛验案4则

张延昌主任医师运用《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治疗颈肩腰腿痛验案4则

张延昌主任医师运用《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治疗颈肩腰腿痛验案4则王智明;田雪梅【摘要】张延昌主任医师为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专家,甘肃省名中医,从事中医药工作40 a余年,专科从事治疗和研究风湿病20 a.文中介绍张延昌主任医师运用《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治疗颈肩腰腿痛验案4则,总结其经验,充分显示了古方治疗今病的可行性和辨证论治的重要性.【期刊名称】《中医研究》【年(卷),期】2016(029)003【总页数】4页(P51-54)【关键词】《武威汉代医简》;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药疗法;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药疗法;急性膝关节滑膜炎/中医药疗法;风湿性关节痛/中医药疗法;经验;张延昌;主任医师【作者】王智明;田雪梅【作者单位】甘肃省中医院张延昌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甘肃兰州730050;甘肃省中医院张延昌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甘肃兰州73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5张延昌主任医师为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专家,甘肃省名中医,从事中医药工作40 a余,专科从事治疗和研究风湿病20 a余。

他挖掘并潜心研究古医籍的精髓,融会贯通,将《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方药巧妙运用到颈肩腰腿痛的治疗上,取得较好疗效。

现将张延昌主任医师运用《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治疗颈肩腰腿痛的经验介绍如下。

患者,女,45岁,2014年7月3日初诊。

主诉:左手指麻木疼痛2个月。

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手指麻木疼痛,主要为拇指、食指和中指,掌面麻木疼痛明显,同时伴有项部僵硬、发紧感,于当地某诊所行颈部按摩后,虽颈部僵硬、发紧感减轻,但手指麻木疼痛无缓解,给予中药(具体不详)口服,效果不明显。

现症:颈部多点压痛明显,颈臂牵拉试验及扣顶试验阳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涩。

颈椎正侧位X线片检查示:颈椎生理曲度存在,颈5~7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颈6,7椎间隙变窄。

西医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

中医诊断:痹证,辨证为寒湿瘀阻型。

活血化淤的历史沿革(一)

活血化淤的历史沿革(一)

活血化淤的历史沿革(一)【关键词】活血化瘀;,,历史;,,考证中医活血化淤治疗法是针对血淤证而设立的,其形成历史悠久,发展迅速,应用广泛,自古以来,即为众多医家所重视。

因此,了解活血化淤治法的形成与发展,寻求源流,考其宗祖,推其演变,求其发展,对中医医疗及科研工作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笔者就其源流与发展作如下探讨,以供同道参考。

1《武威汉代医简》首提活血化淤治法《武威汉代医简》是远在《黄帝内经》之前约一世纪中叶成书的一部木质简牍。

据专家考证,这些木质简牍医方和马王堆汉墓医书系我国同时发现最古老的医书。

简牍共92枚,其中记载活血化淤治法的就有9枚。

简文中所载治“淤”的具体方药体现了对后来中医学中“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理论的具体运用。

对于久淤之患则以活血化瘀峻药-虫类药物搜剔络道,增强通经活络作用,显示了其治法用药上的多样性。

同时表明《武威汉代医简》最早应用了活血化淤治法。

2《内经》奠定了活血化淤理论基础《内经》中虽无淤血一词,但有“血凝涩”“血脉凝泣”“脉不通”“恶血”“留血”“血着”等30余种近似淤血名称的记载,并在一些篇章里谈到了淤血产生的原因及瘀血导致的症状。

在治疗上,《内经》指出了以疏决通导为主的基本治疗原则。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血实者宜决之”,《素问o至真要大论》指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坚者消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

《素问・汤液醪醴论》曰:“去菀陈痤”。

《灵枢・小针解篇》曰:“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

”以上可以认为是活血化淤治法的理论雏型,形成了活血化淤的基本概念,从而为后世医家研究发展活血化淤理论、创制活血化淤方药奠定了理论基础。

3《伤寒杂病论》首创淤血的辨证论治汉・张仲景是血瘀理论的奠基人。

他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篇”中总结前人的经验,首先提出了“瘀血”这个名称,并用活血化淤法治疗各科疾病,开后世淤血证之先河。

久病入络,淤血内阻,加重病情,治当活血化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 ,0 6 20.
医简第 6 7 载 : 鼻 中当腐 血 出 , 脓 出去死 9~ 1 “ 若 肉, 用代庐 如 , 豆各一分 , 合和 , 药 巴 并 以絮 裹 药 塞 鼻 , 息 肉皆 出 。鼻不 利 , 诸 药用 利庐 一分 , 磨 二分 , 亭 付子 亭磨 一分 , 荚一 分 , 早 皆并 父且 和 合 , 以醇 醯渍 , 卒时 去宰 , 汁 灌 其 中。 这 里 指 出 了鼻 病 经 治 疗 , 以 ” 鼻 中溃疡 化脓 、 败脓 血 排除后 , 以用柔 软 的细 棉 腐 可 条裹代 庐 如 、 豆 两 味 药 塞 鼻 , 以祛 除 腐 烂 的死 巴 可
文章编号 :0 1 6 1 ( 0 10 0 7 0 10 — 9 0 2 1 ) 8— 0 7— 3
[ ] 其 斌 . 威 汉 代 医 简 中 的推 拿 手 法 [ ] 兰 州 医 学 院 学 3孙 武 J.
报 ,0 2,8( : 8 2 0 2 2) 4 .
[ ] 延 昌 , 建 平 . 威 汉 代 医 简 研 究 [ . 京 : 子 能 4张 朱 武 M] 北 原
3 药 物 熏 蒸 法
疾 病 的一种 方法 , 用 曾青 、 使 戎盐 和 人 乳 汁 混合 , 调
匀, 装入 铜器 内备 用 , 有 眼 痛 时直 接 贴 患处 治 疗 ; 待 外科, 简第 8 7云 : 治 狗 啮 人 创 恿 方 , 狼 毒 以 傅 “ 烦 之 , 乾者 , 以膏 傅 之 。 说 明 敷 法 在 汉 代 已广 泛 创 和 ”
止 。 这 是 一 种 原 始 治 疗 疾 病 的 方 法 , 现 了 当 时 医 体 者 已 经 能 够 利 用 热 能 治 疗 寒 冷 疾 病 并 取 得 了 后 不 复 发的效 果 , 是 现 代红 外线 、 疗 、 疗 、 蒸 等治疗 也 热 沙 熏
பைடு நூலகம்
肉 , 果鼻 腔不 通 气 , 用 利庐 、 如 就 亭磨 、 荚用 酒浸 泡 早 取 汁 , 鼻 , 谓 我 国最 早 的滴 鼻剂 。 灌 可 另外 , 医简 虽 没 有 明确 阐 明妇 科 局 部 药 物治 疗
中 图 分 类 号 :2 4 R4
文 献 标 志 码 : B
药乾 , 复涂之 , 如前 法 , 三涂 , 去其故 药 , 毋农者 , 其 行
愈, 已有农者 , 。毋得 力 作 , 溃 禁食 诸 采 ” 意思 是 将 , 药物涂 在痈上 面 , 中央 留 出钱 币大 小的皮 肤不涂 药 , 药 干后 , 按照前 面 的方法 再涂数 次 , 次涂 药前必 须 再 清 洁皮肤 , 否则 药层 过厚 , 影响药 物 的吸收 。对于 涂 药后 的转 归 , 化脓者 , 未 痈将 消退 ; 成脓 者 , 药后将 涂 使脓 液早 日破溃 而愈 。另外 , 涂药 时有 饮食禁 忌 , 不 能吃 辛辣刺 激性 食 物 。对 于 口腔科 、 鼻病 亦 可 用 涂
中医 研 究 2 1 0 1年 8月 第 2 4卷 第 8期
T M R sA gs 2 1 12 o8 C e. uut 0 1Vo.4N
于深 七尺 、 五尺 的坑 中 , 宽 点火 , 羊矢 燃尽 时 , 待 用绳 索将 横木 吊在 坑上 , 者躺 在横 木 上 , 患 等热 气尽 时 为
正如 《 理瀹 骈文 》 言 : 外 治之 理 即 内治之 理 , 治 所 “ 外
之药 即 内治 之药 , 异者 , 耳 。 在所 发 现 的 9 所 法 ” 2枚 武威 汉代 医简 中 , 药外 治 法所 用 之 广 、 式 之 多 、 中 方 治疗部 位之 全均 为其他 医籍 所罕 见 。现 将武 威汉代

稀, 不成 形 , 多用千 金膏 药方 和百病 膏药方 , 同时 , 涂
步 的发 展 , 涂 之 , 之 ” “ 摩 的完 美 结 合 对 现 代 的 中
法 常与摩 法结 合使用 。药 物贴敷 疗法 在武 威汉代 医 简使 用 范 围 较 广 泛 , 眼 科 , 第 1 如 简 6云 : 治 目恿 “
4 2 塞 鼻 法 和 灌 鼻 法 .
[ ] 肃 省 博 物 馆 , 威 县 文 化 馆 . 威 汉 代 医 简 [ ] 北 1甘 武 武 M .
京 : 物 出 版 社 ,9 5 文 17 .
[ ] 延 昌 . 威 汉 代 医 简 注 解 [ . 京 : 医 古 籍 出 版 2 张 武 M] 北 中
方, 以春 三 月 上 旬 治 药 , 曾青 四两 , 盐 三 两 , 冶 戎 皆 合, 以乳 汁和 , 以铜 器 , 盛 以傅 目 良。 这是 治 疗 眼 部 ”
医临床 推 拿 仍 有 重 要 的 指 导 意 义 及 运 用 前 景 … 。
医简 第 6 ,7载 : 头 恿风 涂之 , 66 “ 以三 指摩 。 提 出了 ”
用 于 治 疗 痂 、 创 等 多 种 疾 病 , 其 效 甚 良 , 用 辅 灸 且 所
简第 4 ,9记 载 了一 种特 殊 的熏蒸疗 法 , 去 中 84 “ 令 病后 不复发 方 , 地长 与人等 , 穿 深七 尺 , 五尺 , 横 用
料 为骆驼 乳治 成之 酥 , 在创 面上起 保护 膜 的作 用 , 敷 又 “ 之 三 沸 药 取 以 傅 之 ” 到灭 菌 消 毒 的作 用 。 煎 起
治 疗 手 段 亦 运 用 的 得 心 应 手 , 医 理 论 及 治 疗 疾 病 中
的 水 平 在 这 一 时 期 也 有 了 相 当 的 规 模 , 对 后 世 产 并
医简第 6 6载 : 气 龙 , 药 以毂 塞 之 耳 , “ 裹 日壹 易 之 。 说 明气 聋 病 的治 疗 是将 药裹 在 细 纱 类 布 中 , ” 由
身机 能 , 而达 到消 肿 、 痛 、 痒 、 寒 、 风 的 目 从 止 止 散 祛
的。 4 特 殊 部 位 药 物 治 疗 法
4 1 塞 耳 法 .
综 上 所 述 , 汉 代 的 西 北 边 塞 简 牍 的 作 者 对 疾 在 病 的 了 解 和 认 识 已 达 到 了 相 当 高 的 水 平 , 疾 病 的 对
通过 “ ” 药物 直接接 触皮 肤 , 过 “ ” 涂 使 通 摩 增加 了药
物 的吸 收 , 的 作 用 和 疗 效 明 显 优 于 单 纯 的 “ 它 涂 之 ” “ 之 ” 这种 治 疗 方 法 在 汉 代 已经 广 泛 使 用 , 、摩 , 在 武 威 汉 代 医 简 这 段 过 渡 时 期 , 医 外 治 法 有 了 进 中
法治 疗 , 简第 6 载 “ 恿涂 之 ” “ 衄涂 之 , 如 4 齿 和 昏 鼻 中 生 恶 伤 涂 之 ” 。
我 国很早 就有 中药 外 治法 治 疗 疾 病 的记 载 , 如
《 礼记》 中说 “ 有 疮 则沐 , 头 身有 疡 则 浴 ” 说 明头 和 ,
身体 的疾 病可 以通 过 沐 浴 即外 治 法 来 治疗 , 治 法 外 和 内治法 治疗机 制是 一致 的 , 只不过 给药途 径不 同 ,
内、 、 外 口腔 等 多个 学 科 , 简 第 6 如 6载 “ 恿 风 涂 头 之 ” 简第 6 , 7载 “ 生 恶 气 涂 之 , 膏 药 大 良, 身 此 勿得
传 ” 简 第 6 6 详 细 介 绍 了 药 物 涂 法 治 疗 痈 疮 的 具 , 0,I
治病 , 当祛 寒 , 者热 之 , 干羊矢 为原料 , 其置 法 寒 用 将
方 法 , 从 牍第 8 但 8甲 、 8 第 8乙治 妇 人 膏 药 方 的 使 用 方 法 及 所 载 于 傅 法 之 后 , 测 可 能 为 局 部 使 用 的 方 推
药。
5 小 结
的雏形 。该 法 虽然 简 单 , 但将 热 力 和药 物作 用 结 合 起 来 , 进 腠理 疏 通 、 血 流 畅 , 促 气 改善 局 部 营 养 和全
医简 的中药外 治法 介绍 如下 。
1 药物 贴敷 疗法 武威 汉代 医简 药物贴 敷疗 法主 要包 括敷法 和涂 法, 是采 用药 汁 、 汁 、 膏 、 植物 油和药 物涂 在皮 菜 药 动
肤表 面 治疗疾病 的一种方 法 。药物贴 敷疗 法不仅 可 使药 物直 接作用 在 病 变部 位 治 疗 局部 病 变 , 且 也 而 可在 穴位 贴敷 , 过经 络 内属 脏腑 、 络 肢 节 、 通 通 外 沟
表里 、 贯穿 上下 的 作用 治 疗 全 身疾 病 。 敷法 和 涂法
虽然均 为将 药物 贴在 病 变 部 位 治疗 疾 病 的方法 , 但 在 武威 汉代 医简里 , 两种 方法 是有 区别 的 , 敷法 所用
药 物 较 厚 , 成 型 , 敷 时 间 长 ; 法 则 所 用 药 物 较 多 贴 涂
简 第 6 ,1 6 6 ,7均 为 涂 法 治 病 , 疗 疾 病 涉 及 0 6 ,4,6 6 治
白羊矢 乾之十馀 石 , 置其 院中 , 火其 上 , 矢尽 , 从 羊 索
横木 院上 , 取其 卧 , 卧其 5 , 人 亢上 热气尽 乃止 , 其病 者
慎勿 得 出见 ” 中令 病 , 说 为 腹 部怕 冷 的 疾病 , 。 一 一 说 为 寒 冷 所 致 的病 , 管 是 哪 种 , 病 因 素 均 为 寒 邪 不 治
中 医研 究 2 1 0 1年 8月 第 2 4卷 第 8期
T M R s A g s 2 1 o. 4 N . C e. u u t 0 1V 12 o 8
文 章 编 号 :0 1 6 1 ( 0 1 0 0 7 0 10 — 9 0 2 1 ) 8— 0 6— 2

头 恿 风 可 以 将 干 金 膏 药 方 涂 于 头 上 , 用 三 指 摩 的 并
方法来 治疗 。医简第 6 ,4载 : 逆 气 吞 之 , 36 “ 喉痹 吞 之 摩之 , 心腹 恿吞 之 , 嗌恿吞 之 , 血府 恿吞 之摩 之 , 咽
( ) 之 。 这 里 提 出 了 喉 痹 、 府 恿 、 乾 3种 疾 乾 摩 ” 血 咽 病 均 可 通 过 口服 千 金 膏 药 方 加 按 摩 的 方 法 来 治 疗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