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山汉代医简古脉书中的异体字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家山汉代医简古《脉书》中的异体字考【摘要】在汉字发展史上,西汉文字处于从古文字到今文字的过渡完成阶段,具体的用字现象在实物文字材料中体现得尤为真切。
通过调查考释张家山汉简《脉书》中出现的异体字的使用情况及成因和沿革,来反映西汉早期用字的一个侧面。
【关键词】张家山汉简;脉书;异体字
1 —喉(二例)
在(喉)中,痛,(喉)踝。
(简四)
谨按:这里需先辨别“”、“侯”二字。
“”,《说文·矢部》曰:“春飨所也,从人从厂,象张布,矢在其下。
”“”在甲骨文金文就已经出现,还出现于范阳侯壶、孔碑等。
在这种意义上,传世文献多用“侯”,见于《广韵·侯部》,《诗经·齐风·猗嗟》:“终日射侯,不出正兮。
”《仪礼·乡射礼》曰:“乃张侯下网。
”郑玄注:“侯,谓所射布也。
”另见于曹全碑。
后来“侯”被借来表示官位。
“”与“侯”的不同是由篆转隶的过程中对笔画的取舍不同形成的,“”出现的时间比“侯”早,为造意的本字,后来“侯”逐渐代替“”,成为正字。
“喉”、“”和“”、“”两组异体字与“”、“侯”的情况相同。
“喉”,
《说文·口部》曰:“喉,咽也。
从口侯声(段玉裁注作从口声)。
”“”见于武威汉代医简。
另《正字通·口部》曰:“喉,声气所出入通于肺。
《说文》本作。
”《集韵·韵》曰:“喉,《说文》:‘咽也’,或从肉。
”“”还见于《类篇·肉部》:“咽也。
”“”、“喉”二字是更换形符构成异体的关系。
“”未见于字书和其他文献。
2 —浸(二例)
在目,泣出为(浸),脉蔽童子为脉(浸)。
(简二)
谨按:浸,《说文·水部》曰:“,水。
从水,声。
”段玉裁注:“隶作浸。
”《广韵·侵部》曰:“浸,浸淫也。
”,《康熙字典·水部》曰:“,与浸、同。
”如《史记·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曰:“扶,城阳顷王子。
”司马贞索隐:“《汉表》作‘挟术’,在琅琊,音浸。
”出土文献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令力黑浸行伏匿”(十六经·○八○)浸、字形右部的差异是汉字在篆变隶的过程中,对原篆形的取舍不同而已。
后世“浸”行而“”废。
3 —(一例)
在踝下,痈,为()。
(简十二)
谨按:“”,病名。
踝下生痈名。
《灵枢·痈论》曰:“(痈)发于内踝名曰走缓,其状痈也,色不变,数石其输而止其寒热,不死。
发于足上下,名曰四淫。
其状大痈,百日死。
”“走缓”与“四淫”都是浸淫蔓延之意,病名“”或取义于此。
《广韵·寝部》曰:“,痛。
”“”字不见于后世字书和传世文献,笔者认为这与第2例的情况类似。
4 —痔(三例)
痈如枣,为牡(痔);其痈有空,汁出,为牝(痔)。
(简十二)
(痔),痛,痛,足小指踝,为十二病。
(简一九)
谨按:痔,病名。
《说文·疒部》曰:“痔,后病也。
从疒,寺声。
”《释名·释疾病》曰:“痔,食也。
虫食之也。
”古人认为痔是虫食所致。
“牡痔”、“牝痔”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
“”,从广,侍声,为书写简省并更换声符形成的异体,未见于字书和传世文献。
5 —(一例)
为()。
(简一五)
谨按:“”见于《说文·疒部》:“,恶疾也。
从疒,虿省声。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