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汉代医简研究现状及展望
武威汉代医药1
![武威汉代医药1](https://img.taocdn.com/s3/m/423f6f3d580216fc700afdc3.png)
武威汉代医药简1972年11月在原武威县柏树公社下五畦大队早滩坡兴修水利时,在一座东汉初期的墓葬中发现了一批医药简,是现知我国年代较早,形式最完整、内容量丰富的医学验方著录,它反映了我国早期医学水平和中医药的临床治疗等真实情况。
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组定为国家级文物。
这批医药简共共92枚,其中78枚简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木简为松、杨两种材质,长23-23.4厘米,宽0.5-1厘米;简身明显留有上、中、下三道编绳痕迹。
简宽1厘米者共41枚,呈黑褐色,右侧刻有三角形锲口以固定编绳。
简宽0.5厘米者共37枚,呈浅黄色,保存较好,字迹清晰,除2枚外,皆无锲口,一简书“右治百病方”尾题。
简书内容相当丰富,它包括了临床医学、药物学、针灸及其它内容。
在临床医学方面,不仅有对疾病症状的描述和病名、病因、病理的记载,还有许多治病的方剂。
简所载的各科方剂共有30多个,计有内、外、妇、五官、针灸及其它各科的内容,保存非常完整。
在药物学方面,简中列举了约100多种药物,包括植物药多种,动物药12种,矿物药16种,其它药物9种,简文中还对这些药物的炮制、剂型以及用药方法、时间都有较详细的记载,在针灸学方面,简文记载有针灸穴位、留针方法、针灸禁忌等内容。
从简文的整体内容来看,具体有以下特点:其一,包含着“辩证施治”的方则。
“辩证施治”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早在《内经》中就已建立了这个观点,与武威医药简时代相近的张仲景曾提出“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症治之”,被医学界认为是体现了“辩证施治”具体方则的。
从武威医简的内容看来,把这个方则已具体运用到了临床治疗上。
其二,在药物学方面有突出的成就,简文中所记载的药物共100多味,其中69种见于《神农本草经》,11种见于《名医别录》,另外20多种都不见于以上两种药书,这充分说明简文在某些方面所反映的药物内容,较《神农本草经》有所发展。
而且还说明这些药物治疗性能在当时已被人们很好的掌握。
武威医简:两汉遗存书法国宝
![武威医简:两汉遗存书法国宝](https://img.taocdn.com/s3/m/b0eb0c1e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47.png)
武威医简:两汉遗存书法国宝在我即将要回学校的时候,妈妈跟我交待特别多:“记住要多喝热水,不要在口干的时候才去喝水,这时候你已经是脱水了!”我说:“妈妈,你记得要按时给我打钱,不要我叫你打钱的时候你才打,这时候已经是我要饿死的时候了!1972年11月从旱滩坡出土的92枚珍稀医药简牍中,有78枚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除了临床医学的巨大价值,武威汉代医简还是古代书法艺术作品中的稀有国宝,半个世纪以来,受到全球书法艺术界的推崇与热摹。
二类简中有26枚简为书体流畅的隶草,是国内外公认的中国古代书体出土作品中,最令人触目动魄的隶草经典;木牍83号甲乙牍点线飞舞势贯遒畅,神采夺目、气韵生动,神质情性同臻妙造,在两汉草书遗迹中是孤绝之作,是书法艺术中的稀有国宝。
古代汉字发展演变的“活标本”据1973年《文物》第12期发表的《武威汉代医简的发现与整理》,该墓葬中共发现木简78枚,木牍14枚。
简系松木和杨木所制,简长一般为 23厘米至23.4 厘米,简宽为1厘米和 0.5 厘米两种规格。
1厘米简共 41 枚,考古标记为第一类简;0.5厘米简共37枚,考古标记为第二类简。
简文系单行墨书,每行20字至40字不等,字体为隶书兼草;牍均系松木所制,略残损,部分字迹模糊不清,牍长22.7厘米至23.9 厘米,厚度为 0.2厘米至0.6 厘米不等。
牍文也是墨书,正反两面书写,每面行数不等,一般为2行,但亦有多达6行者。
简牍中可识别文字共3097个,字种数588个。
武威医简文字总体上来说是以隶书为主,但兼有草书、行书特点。
根据各简的书体风格,大致可作三大分类:(1)隶书,包括木简6号至41号,木牍80号、85号至88号、90号、92号。
(2)隶行,包括木简3号至5号、42号、43号、50号、 5l号、68号至71号、75号至77号,木牍 8l号、82号、89号及9l号。
(3)隶草,包括木简44号至49号、52号至67号、72号至74号、78号,木牍79号、83号、84号。
武威汉代医简“治诸癃方”治疗石淋临床疗效及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武威汉代医简“治诸癃方”治疗石淋临床疗效及与中医体质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6daa0fd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76.png)
光明中医2020 年6 月第35 卷第12 期CJGMCM June 2020. Vol 35. 12• 1793•武威汉代医简“治诸癃方”治疗石淋临床疗效及与中医体质的关系李晨龙1赵佥2马砚涛1杨碧霞2沈润辉2摘要:目的探讨武威汉代医简“治诸癃方”治疗石淋的效果及与石淋患者中医体质的关系。
方法选取2019年7月一2020 年1月西和县中医医院收治的泌尿系上尿路结石患者11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其中对照组46例,试验组70 例。
试验组予以补液、利尿、解痉止痛、体外冲击波碎石、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口服颗粒剂“治诸癃方”连续治疗5 d。
观察舌苔、填写《中医体质量表》,分析中医证型;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尿PH值、尿电导率;记录并分析2组患者自 入院之日起1个月内体外碎石频次及复诊次数。
结果西和县泌尿系结石患者多为痰湿体质,证型多为寒湿证;经5 d治疗后,试验组尿pH值较对照组显著碱化(尸<0.05);尿电导率显著下降(P< 0.05);整体体外碎石次数及门(急)诊复诊次数减少(P< 〇.〇5)。
结论“治诸癃方”以温阳利水祛湿为法,与西和县石淋患者中医体质及证型相符,并能改善患者尿pH值及尿电导率,降低体外碎石次数及复发率。
关键词:泌尿系上尿路结石;石淋;武威汉代医简;治诸癃方;中医体质d o i:10. 3969/j.issn.1003-8914.2020. 12.007 文章编号:1003-8914(2020)-12-1793-04泌尿系结石疾病是全世界公共卫生的一项重大负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在美国,尿石症的发生率为8% ~ 15%,导致美国国家卫生保健系统每年为此花费约40亿美元[1]。
随着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增加,泌尿 系结石的患病率也在增加[2’3]。
近年来,我国泌尿系结石的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已成为全球三大结石高发地区之一[4’5]。
《武威汉代医简》21~25简补正及其文化探源
![《武威汉代医简》21~25简补正及其文化探源](https://img.taocdn.com/s3/m/8393c98e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ad.png)
《武威汉代医简》21~25简补正及其文化探源段祯;王亚丽;殷世鹏【摘要】The words inWuWeiMedicalBambooSlipsoftheHanDynastyfrom 21 to 25 bamboo slips were supplemented and corrected, the eight diagrams, jiuye, nine-grid pattern and the one were explored, "disease treatment avoid mind byHuangDi" was compared withHuangDiXiaMoJing,NIANShrineinNineLawto find the source and basis of acupuncture contradiction, it was considered that it shared cultural source with "nine", such as jiuye, nine-grid pattern and jiubu in ancient times.%对《武威汉代医简》21~25简所脱失文字进行补正,探究八卦、九野、九宫、太一,并比较“黄帝治病神魂忌”与《黄帝虾蟆经·年神舍九部法》,指出“黄帝治病神魂忌”针灸禁忌内容与古代如九野、九宫、九部等“九”数有关的文化现象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头。
【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年(卷),期】2016(029)009【总页数】4页(P40-43)【关键词】医简;补正;天人合一;九宫;九部;太一【作者】段祯;王亚丽;殷世鹏【作者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甘肃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191972年出土、经现代学者整理的《武威汉代医简》(以下简称《医简》)一书出版40年来,经各界学者的不断研究,已取得了不少进展,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挖掘和研究。
基于文本挖掘分析武威汉代医简研究现状
![基于文本挖掘分析武威汉代医简研究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800842e9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38.png)
基于文本挖掘分析武威汉代医简研究现状∗尚成英1,何霞霞21平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甘肃平凉744000;2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摘要]目的:挖掘分析武威汉代医简研究现状,以促进甘肃省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
方法:使用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选择主题词“武威医简”或“武威汉代医简”进行检索,利用文献分析软件Bibexcel统计关键词频次,并制作矩阵,采用NetDraw软件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采用SPSS21.0绘制聚类、多维尺度图谱。
结果:关键词共现分析发现,武威汉代医简的研究热点主要以中医药疗法、张延昌、验案、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主;关键词聚类分析发现,武威汉代医简的研究集中在文献及临床应用研究、学科应用研究、辨证论治的临床研究、武威汉代医简的个案研究方面;关键词多维角度分析发现,武威汉代医简的历史、医学成就、病种、学科研究处于核心地位。
结论:武威汉代医简研究突出了中医药特色,既有文献方面的内容,也涉及现代临床应用。
在今后的研究中要以患者为主体,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与理论挖掘分析武威汉代医简。
[关键词]武威汉代医简;研究现状;传承创新;文本挖掘[中图分类号]R2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9600(2021)01-0024-04Research Status of Wuwei Han Dynasty Medical Slips Based on Text MiningSHANG Chengying1,HE Xiaxia21Pingli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Pingliang744000,China;2Affiliated Hospital of Gansu Medical CollegeAbstract Objective:To unearth and analyze research status of Wuwei Han dynasty medical slips,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CM in Gansu province.Methods:Keywords“Wuwei medical slips”or“Wuwei Han dynasty medical slips”were chosen to search in CBM,literature analysis software Bibexcel was utilized to count the frequency of the keywords and make the matrix,NetDraw software used to draw the keyword co-occurrence map,and SPSS21.0to draw the cluster and multi-dimensional scale map.Results:Keyword co-occurrence analysis displayed that research hotspots of Wuwei Han dynasty medical slips mainly contained TCM therapy, Zhang Yanchang,the proven cases and rheumatoid arthritis;keyword clustering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tudy on Wuwei Han dynasty medical slips focused on the research on literature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ubject application research,clinical study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cases study;keywords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history,medical achievements,disease entities and subject study on Wuwei Han dynasty medical slips took up the core positions.Conclusion:Research on Wuwei Han dynasty medical slips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CM,both in terms of literature and modern clinical application.We should take the patients as the main body and use modern scientific technology and theory to unearth and analyze Wuwei Han dynasty medical slips in the future study.Keywords Wuwei Han dynasty medical slips;research status;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text mining1972年11月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柏树乡出土的汉代医学简牍,称武威汉代医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内容丰富且完整的汉代医药著作。
武威汉代医简出土四十年研究综述
![武威汉代医简出土四十年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2583ffdb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21.png)
武威汉代医简出土四十年研究综述[摘要]武威汉代医简是我国医药文献的瑰宝,其与随后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张家山医药简等开创了医药文献研究的新局面。
自1972年武威汉代医简出土至今40年中,很多专家学者对这批医简进行了全面研究,主要集中在成书年代及所有者、文字考释、语言文字、简序与句读、书法、医简的临床运用等方面。
[关键词]武威汉代医简;医药文献;简牍研究[中图分类号]K8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2-0074-04武威汉代医简于1972年发掘于甘肃武威旱滩坡一座东汉墓中,共计92枚,内容涉及临床医学、药物学、针灸学等,其发现为医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1973年,《文物》第12期发表的《武威汉代医简的发现与整理》、《武威汉代医药简牍在医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和《对武威汉代医简的一点认识》三篇文章,对医简进行了初步的整理与研究。
1975年,甘肃省博物馆和武威县文化馆合编了《武威汉代医简》一书。
武威汉代医简一经公布,就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
研究专著有五部:日本赤堀昭《武威汉代医简研究》,张延昌、朱建平的《武威汉代医简研究》,张寿仁《医简论集》,张延昌的《武威汉代医简注解》以及中国简牍集成编委会的《中国简牍集成(武威医药简)》。
《武威汉代医简研究》是研究医简最早的专著;《武威汉代医简注解》是在《武威汉代医简研究》的基础上对医简包括句读、字词考释、药方研究、各科成就在内的综合性研究著作;《中国简牍集成(武威医药简)》更多侧重于文字的断句、标点和汇释。
但其中错误比较多,何茂活《中国简牍集成·武威医药简标注本指疵》对其中的疏误之处进行了指正。
关于武威医药简的学位论文有五部:陈魏俊《武威汉代医简文字考释》、于文霞《五十二病方》和《武威汉代医简》副词比较研究、吴婷《〈武威医简〉形声字研究》和刘立勋《武威汉代医简文字编及集释》,田河博士后出站报告《武威出土汉晋简牍整理与研究(武威医简部分)》(未刊)。
汉朝的医学研究疾病防治与药物研发
![汉朝的医学研究疾病防治与药物研发](https://img.taocdn.com/s3/m/74502149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7e.png)
汉朝的医学研究疾病防治与药物研发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王朝,也是医学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汉朝,医学研究以及疾病防治和药物研发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汉朝医学的特点以及在疾病防治和药物研发方面的贡献。
一、汉朝医学的特点汉朝医学以传统的黄帝内经为基础,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医学体系。
汉朝医学强调“辩证论治”的原则,即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判断病症所在,然后针对性地治疗。
此外,汉朝医学还注重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重视采用草药等自然物质治疗疾病。
二、疾病防治在疾病防治方面,汉朝医学家广泛开展了疫病的防治工作。
汉武帝时期,医生张仲景撰写了《伤寒杂病论》,其中收集了大量的病症案例和治疗方法。
这部经典著作被后人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并对疾病的防治做出了重要贡献。
另外,汉朝还重视病原学的研究。
医学家对各种传染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试图找出疾病的病因和传播途径。
他们发现了蚊虫传播疟疾和鼠类传播鼠疫等现象,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为后来的疾病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疾病预防方面,汉朝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他们实行了严格的疫情监测制度,建立了医疗机构和药店以供人们就医和购买药物。
此外,他们还提倡个人卫生,推广饮食调理和锻炼身体的方法,以增强人民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三、药物研发汉朝医学家在药物研发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他们根据自然界中草药的特性,针对不同的疾病开发了许多草药方剂。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华佗创制的著名方剂“四逆汤”,用于治疗中风和中暑等疾病。
这种药物方剂以及其他许多方剂在当时获得广泛的应用,并且对后来的中医药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此外,汉朝医学家还注重矿物和动物等其他资源的利用。
他们发现了一些矿物和动物的药用价值,并将其应用于药物研发中。
例如,黄帝内经中就提到了使用砒石治疗寒湿疹等病症的方法。
总结起来,汉朝医学在疾病防治和药物研发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进展。
汉朝医学的特点,如循证治疗、强调经验总结以及使用自然物质治疗,至今仍然对现代医学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武威汉代医简》的内科学成就(2)
![《武威汉代医简》的内科学成就(2)](https://img.taocdn.com/s3/m/66120d41be1e650e52ea9914.png)
磐!壤医蓊誊j:《武威汉代医简》的内科学成就张廷蓦’,田雪梅1,张宏武’,榻挟德2(1甘肃省中医院,甘肃兰州730050;2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美懿溺:武我;汉戎燕篱;爨磅学;孛落蕊砖研究中嘲分类号:K87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852(2005)05一0013一03在鞫际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r}_=地一武威,1972年11月出土的武威汉代医简(姒下称“医简”),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涉及范固乏广,在当时是空前的。
武藏汉代疆簿麴发现,不仅是我蔼考占工作鹄一个重大霞获,也是我国医药学界的一件大事。
它为我国的历史学者,瘀;二甜方串其谴寒酸约物凉遇致撩。
她矫,水牛角、板蓝根也较常用.二者能入衄凉Jfl】,解毒清热,且板蓝报归肺经.针对瘸键,直达病所。
桑叶也是必翔药,归肺缀,苫、甘、寒,匿豁瓣密黪热gl起,耀其清静蕊鞋浓萁标。
23活胤化瘀首选怖金,其性蓄寒,入血分而活血破瘀.《要药分剂》论述又可凉血,同时可配以川牛膝娥王不留行,裁嚣眯甘苦,苫#&泻火又堰血遥络,后者《本草求囊》载“其能走盘分,技走丽不守”,既行锺止,霄防止出血之意,亦可根据病情同时选用。
2.4养阴降火因热邪晨易伤人体的阴液,所以在清热的目对要注蠢养戮。
糕涯多选臻生地、玄参,氍涛热凑盘又养龋降虫,以标本兼顾,弼时二药叉德增液润厮,玎使热痹白。
F而去。
另外,也常酉己伍天门冬,劂萁性甘、寒,归属肺经,《本革纲目》日:“晨门冬,润燥潋阴,降火清肺之药氇。
”3病案攀例案1杨菜,女,23岁,瘴癌半年泉,劳为黑头样粉刺,分布予面颊、壤头韶,肩背档散楚。
面帮浊糕,经前期加壤,车瘸不痒,瀚蹒可。
二经调,嚣红苔薄黄,虢弦数。
方药如下:金银花30g,连翘15g,豫腥草20g,荣叶30g.丹皮15g,野菊花12g,赤芍15g,水牛角15g,郁金15g,王不留行12g,t转串膝15g,天门冬20g,玄参30g,自鲜戏lsg,蕊‘草10g。
罕见的汉代墨迹:《武威汉代医简》简牍
![罕见的汉代墨迹:《武威汉代医简》简牍](https://img.taocdn.com/s3/m/ccf9802d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54.png)
罕见的汉代墨迹:《武威汉代医简》简牍
《武威汉代医简》又称《凉州汉代医简》,成书年代约东汉以前,本医简是1972年11月在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医学简牍,也是迄今所发现的汉代比较丰富而完整的医药著作的原始文物。
共有92枚,其中木简78枚,木牍14枚。
内容除有内、外科疗法、药物及其炮制、剂型、用药方法以外,还记述了针灸穴位、刺疗禁忌等。
针灸内容较少,大约占9枚汉简,自简19至简21,是记录针灸治疗腹胀病方法。
简文中载有“三里”、“肺俞”的穴名。
自简22至25则记录针灸禁忌。
简文中写着人从一岁至一百岁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在针灸治疗时,应注意禁忌的器官部位。
据考古研究发现,简26、27也似属针灸方面的记录。
史册记载,汉简直到南北朝后期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有学者把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武威汉简和甘谷汉简号称中国“四大汉简”。
- end -。
武威旱滩坡汉墓发掘简报——出土大批医药简牍
![武威旱滩坡汉墓发掘简报——出土大批医药简牍](https://img.taocdn.com/s3/m/dc7374f5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e5.png)
作者: NULL
作者机构: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武威县文化馆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18-22页
主题词: 武威医简;汉墓;汉代;出土;滩坡;医药;墓葬;祁连山北麓;甘肃省博物馆;简册
摘要: <正> 1972年11月,武威县柏树公社下五畦大队在旱滩坡兴修水利工程时,发现一处汉墓。
在当地党政领导的重视和贫下中农的保护下,由武威县文化馆、甘肃省博物馆对该墓进行了清理,现将具体情况,分述于后。
一、墓葬位置和墓葬结构此墓位于武威县南二十华里之旱滩坡,紧依祁连山北麓。
由此东南方向绵延五十里即为磨咀子,在这一带山坡和台地上,保留着许多汉代墓葬。
1957年和1959年、1973年先后在这一带发掘了四十余座汉代墓葬,。
武威医简语言文字学价值述要
![武威医简语言文字学价值述要](https://img.taocdn.com/s3/m/d2e1db1e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bf.png)
武威医简语言文字学价值述要何茂活【摘要】武威汉代医简形成于东汉早期,是珍贵的医药学著作,也是语言文字研究的重要史料,在文字、词汇、语法及辞书编纂等方面均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及价值.学界对上述意义价值的研究尚不充分,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期刊名称】《河西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26)003【总页数】6页(P64-69)【关键词】武威汉代医简;简牍书法;汉字学;语源学【作者】何茂活【作者单位】河西学院中文系,甘肃,张掖,7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09.2武威医简是1972年出土于武威旱滩坡的一批医药简牍,计有木简 78枚,木牍14枚。
[1]这批简牍的文献价值当然主要体现在医药学方面,但作为形成于东汉早期的珍贵文物,其语言文字学方面的价值也是不容低估的。
30多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讨论了这批简牍中的语言文字问题,或考释疑难字词,或考察文字异写,或分析词语构造,或探讨其中某类词的数量及分布情况等等。
总体来讲,学界对武威医简语言文字价值的研究尚不全面和系统,因此本文试从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对武威医简语言文字学方面的价值予以粗略梳理,以期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和探讨。
武威医简中的可识读文字约3097个,其中字种数为 588个。
[2]这些文字实例虽不能代表当时语言文字的完整情况,但窥斑见豹,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当时社会用语用字的大致风貌。
这批简牍在文字学方面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显现汉字形体“篆—隶—楷”演变的真实轨迹武威医简形成于东汉早期。
根据多位专家的研究结果,具体形成时间大约在公元25~106年之间。
[3]此时汉字的规范字体已由篆书变为隶书。
隶书的的成熟,大约在汉武帝时代,此后至汉昭帝、宣帝时代,隶草渐趋成熟。
武威医简中一方面还残留着部分篆籀特点,一方面又超越了规范隶书的阶段,因此其字体特点可谓承前启后,尽态极妍。
医简中有许多字在字形结构及笔画形态上明显保留了篆籀文字的特点。
_武威汉代医简与_伤寒杂病论方药渊源张延昌
![_武威汉代医简与_伤寒杂病论方药渊源张延昌](https://img.taocdn.com/s3/m/443d20ff856a561252d36f35.png)
·72 ·中华医史杂志2006 年4 月第36 卷第2 期Chin J Med Hist April 2006, Vol 36, N o.2《武威汉代医简》与《伤寒杂病论》方药渊源张延昌孙其斌杨扶德牛崇信·论著·摘要由于汉及汉代以前的医集存世甚少, 因此对考证《伤寒杂病论》方药渊源及其同时代方药状况造成极大困难。
对1972 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汉代医简进行了考证后认为, 武威汉代医简被考古学家推测为东汉早期的医学著作, 据此推论《武威汉代医简》将对探讨和研究在相距150 年的东汉末年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方药渊源提供证据。
关键词《武威汉代医简》 ;《伤寒杂病论》;方药;渊源Wuwei Handai yi jian (Wuwei Medical Bamboo S li ps of the Han Dynasty)as evidential material for ex-ploring the origin of Shang han Za bing Lun (Tredtise on Cold Pathogenic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Z H A N G Y an chang SU N Qi bin Y AN G Fu de et al .Gansu Prov incial Hospital o f T r ad itionalChinese Medicine , L anzhou , 730050 , China Gansu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 icine ,Lanzhou, 730000, China.A bstract Since there ar e only very few Chine se medical literature in the Han and pr eceding dy-nasties ex ta nt , it is v ery difficult to inv estiga te the o rig ins of bo th the her bs and for mulas in the book Shanghan Z abing L un (T reatise on Cold Pathogenic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and the statusof tha t of the contempora ry perio d.T he Chinese medical bamboo slips of the Han dynasty unear thed from the to mbs in W uw ei, G ansu P rov ince in 1972, had been speculated by a rcheo lo gists to be amedical lit-er ature w ritten in the ea rly pe rio d of the Easte rn Han Dynasty , or , 150 yea rs earlier than the time Z ha ng Z hongjing' s boo k written at the e nd of the Easte rn Han dynasty , T hus, itcan pro vide evidence for the study on the so urce of herbs and for mulas in Shanghan Z abing L un .Key words Wuwei Handai Y ijian Wuwei Medical Bamb o o o S lips of the Han Dy nasty ;ShanghanZabing Lun (Treatise on Cold Pathogenic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Herbs and formula;O rigin从祖国医学发展史而言, 一般认为, 东汉末年(约公元200 210), 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 结合自己长期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 进一步运用辨证思维, 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了理、法、方、药成套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成为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与临床诊断治疗紧密结合的典籍。
《武威汉代医简》
![《武威汉代医简》](https://img.taocdn.com/s3/m/6679fad2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b7.png)
《武威汉代医简》1.摘要:本文对《武威汉代医简》中“父且”一词进行了考释,认为“父且”是“?咀”之古字,指用刀斧及砧板将药物砸、切细碎,以便煎制。
“?咀”是“父且”的后起别字。
1972年,甘肃武威出土汉代医简92枚,其中简78枚,牍14枚。
在这些简牍中,“父且”一词共出现8次:①蜀椒一升,付子廿果,皆父[且]。
(17)②凡七物,皆父且。
(47)③治千金膏药方:蜀椒四升,弓穷一升,白芷一升,付子卅果,凡四物,皆冶,父且,置铜器中……(57~58)④付子一分,早(皂)荚一分,皆并父且 (71)⑤枣卅枚,半夏十枚,凡十物,皆父且。
(80甲)⑥半夏毋父且,洎水斗六升,炊令六沸。
(80乙)⑦蜀椒一升,干当归二两,皆父且之,以骆苏煎之……(87甲)⑧凡四物,父且,渍以醯三升……(89甲)其中第一例疑脱“且”字。
关于“父且”一词,《武威汉代医简》(文物出版社,1975年)在第17简“皆父”下解释说:“‘皆父’,‘父’下脱‘且’字,应为‘父且’,即将药物切碎之意,后世作‘?咀’。
”按这一解释,“父且”与“?咀”应是古今字关系。
为进一步考辨二者的关系,笔者查检了几部语文工具书,结果在《辞海》、《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中均无“父且”而只有“?咀”的词条。
《汉语大字典·口部》:“?咀,中医用语。
在无铁器时代,用口将药物咬碎,如豆粒大。
以便煎服。
后来改为将中药切片、捣碎或锉末,但仍用此名。
”《汉语大词典·口部》“?咀,中医药学用语。
将药料切细、捣碎、锉末,如经咀嚼,称为?咀。
”《辞海》、《辞源》的解释也与此相似。
这种解释源自元代王好古《汤液本草》:“?咀古之制也。
古者无铁刃,以口咬细,令如麻豆为粗药煎之……今人以刀器锉细如麻豆大,此?咀之易成也。
”按照辞书的解释,“?咀”就是咀嚼,那么“父且”就应该是通假字(本有其字的假借字),即同音通假,省略意符的通假字。
笔者认为《武威汉代医简》的解释是正确的,“父且”应是“?咀”的正字,而“?咀”却是“父且”的后起区别字,或曰俗字。
《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注解
![《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注解](https://img.taocdn.com/s3/m/5711b335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1f.png)
《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注解
张延昌;杨扶德;田雪梅;张宏武
【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
【年(卷),期】2004(017)011
【摘要】1972年11月,甘肃省武威县境内出土了珍贵的医学简册——武威汉代医简。
由于该简册代表着东汉早期我国的实际医学水平,因此,简册出土以来引起考古界、医史学界的高度重视,并认为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方剂,早于仲景方,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古医方之一。
这些古代医方中有些方剂,很有实用价值,现就武威汉代医简所载部分方药试作注解,文中主观臆测之内容难免,以求教于贤哲。
【总页数】2页(P14-15)
【作者】张延昌;杨扶德;田雪梅;张宏武
【作者单位】甘肃省中医院,甘肃,兰州,730050;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甘肃省中医院,甘肃,兰州,730050;甘肃省中医院,甘肃,兰州,7300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7.5
【相关文献】
1.《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注解 [J], 张延昌;杨扶德;田雪梅;张宏武
2.《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注解 [J], 张延昌;杨扶德;田雪梅;张宏武
3.《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注解 [J], 张延昌;杨扶德;田雪梅;张宏武
4.《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注解 [J], 张延昌;杨扶德;田雪梅;张宏武
5.《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注解 [J], 张延昌;杨扶德;田雪梅;张宏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武威汉代医简》的内科学成就
![《武威汉代医简》的内科学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b2610bf79e31433239689314.png)
《甘肃中医》2005年第18卷第6期7丝;;路要医;;药《武威汉代医简》的内科学成就张延昌1,田雪梅1,张宏武1,杨扶德2(1甘肃省中医院,甘肃兰州730050;2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关键词:武威;汉代医简;内科学;中医基础研究中图分类号:I【87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852(2005)06一O007一033黧懋黑巴…。
……,。
5喜妻:蒜嚣淤淼∥铖徜黼征良反应症状缓解较快,而虚寒证出现不良反应持续时间4陈少茹,张渠・清开灵注射液致急性喉阻塞1例【J】・中国医,。
.竺妻至苎墨璺竺塑耋竺及翌苎登全!煮,妻耋苎兰营s桑釜;.藉鼻夏薹i≤致茹脱性皮.炎・例【,】.西北药学杂结出有效而实用的预防措施。
李东等凹1建议:①用药前做:’;纛n‘≮r::I:……………一…4一…~‘皮试:②儿童、老年人及有过敏史的患者应慎用:③应避免7匡志强.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致白细胞减少19例[J】.河反应。
胡聪颖Ⅲ1报道在使用清开灵注射液时加入小剂量11关铭华・清开灵注射液致急性肾功能衰竭[’】・药物不良反灵注篓婆竺需皇景皂…。
…出…一,。
12麓毛鬻篇凳搿≯姘驰黝能躺。
篓:氅!登苎皇:望开r墨鎏曼篓塞鬯要冀曼皇箩亨苎量。
s二毒:雾弄妄主;蓑;l起某良反.应s,例【,】.医药导报,~‘~~…统、多器官的不良反应,但考虑到其对感染性发热、上呼吸;j淼1‘并j;?嘉;…“’~…。
道感染等发热疾病的确切疗效,临床应用中应考虑年龄、14陈永辉.123例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J】.广州医药,(5):294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7(3):166 万方数据8《甘肃中医》2005年第18卷第6期之五沸浚去宰有病者取【t日大如羊矢温酒饮之日三四与宰捣之丸大如赤豆心寒气胁下恿吞五丸日三吞【t8】”简中方名为“治百病膏药方”,方中蜀椒、附子又是辛温散寒治痹之品。
既治百病,笔者认为必然包括痹证在内。
“囫身不口口名日口口口口扁雍种上下左右囫[2圈口者名曰泉水也先从叼气逆膝以下寒气脉不通先嘲”上二简系断简残文。
让汉代医简《治百病方》悄然复活
![让汉代医简《治百病方》悄然复活](https://img.taocdn.com/s3/m/3e0b196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9d.png)
让汉代医简《治百病方》悄然复活说到我国古代医学,可能很多人都知道《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很少人听说《治百病方》,它是一部出土于武威的简牍本医籍。
这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比较完整的内容丰富,范围广泛的医药筒牍。
(东汉早期的文物)省文物考古所副所长张德芳介绍,1972年11月,武威旱滩坡兴修水利时发现了一座墓葬,年代大约为东汉初年。
后来,从墓中整理出土了简牍92枚,简牍装在一个麻质囊袋中,置于棺内死者头顶。
棺前竖木质鸠杖一根,可以推测墓主人可能是一个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老中医。
医简的出土引起了国内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字学家、中医学文献研究和临床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和重视。
治百病方》中已能灵活运用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的方法。
该书所录30余个方剂中,几乎全为复方,且剂型多样,包括汤、丸、膏、散、醴、栓等。
并载药物近百种,其中半数为《伤寒杂病论》所用这批医简的内容全属医方类,每一条目列方名、病名、症状、药物名、用药剂量、服药方法、针灸穴位、禁忌等。
全书体例多是一病一方,共存医方30个,涉及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针灸科。
方剂中所列药物有100多种,其中有69种见于《神农本草经》,11种见于《名医别录》,还有20多种为上述两医书中所未收。
这些药物在简牍中大都是作为复方成分出现的,一个方剂用药可多达15味。
这部木简医书包括了临床医学,药物学、针灸学的丰富内容。
对于这部简本《治百病方》,中医界一般都会把它与出土于马王堆三号汉墓的简本《五十二病方》作比,《五十二病方》堪称“方书鼻祖”,但学界公认武威汉墓出土的《治百病方》内容更完整,更具体,更明确。
它反映了汉代的医学水平,表明当时中医的临床医疗,不仅已牢固地树立了“辨证施治”的原则,而且已形成了较严整的科学体系,对于校订古代医药文献,弥补方剂学的某些空白起到了重要作用。
武威汉简的医方于今人是否有效,我们不得不提到省中医院风湿病科主任张延昌,他从1991年致力于研究武威汉代医简,先后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了《武威汉代医简研究》《武威汉代医学注解》等3本医学专著,并完成“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方药临床应用研究。
运用武威汉代医简“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治疗风湿病体会
![运用武威汉代医简“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治疗风湿病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51ef5337998fcc22bdd10daf.png)
运用武威汉代医简“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治疗风湿病体会标签:武威汉代医简;“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风湿病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是武威汉代医简牍类第85甲、乙所载方药,其方为治疗男子七疾、七伤而设,原方组成为:桔梗十分、牛膝、续断、防风、远志、杜仲、赤石脂、山茱萸、柏实各四分、肉苁蓉、天雄、虵各三分。
全方以补肝肾、强筋骨、祛风寒为功效,主治男性疾病属于肝肾不足,筋痿骨弱者,其主治病症的病机与一些难治性风湿病的病机非常吻合,笔者在临床中使用该方加减治疗疑难风湿病,每获良效,现将使用的点滴体会报道如下。
1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男,18岁,2008-07-01初诊。
主诉:下腰痛3年加重12天。
现病史:患者入院前3年因久坐后出现下腰部的困痛,疼痛程度中等,尚能忍受,活动后减轻,未予重视,疼痛明显时口服止痛药后缓解,入院前12天因打篮球后出现下腰部疼痛明显加重,活动受限,双膝关节酸困不适,故来我科诊治。
查体:腰臀部尤其双侧骶髂关节处压痛明显,左侧髋关节内收明显受限,双“4”字试验阳性,骨盆挤压及分离试验均阳性,枕墙距、胸廓活动度、指地距、改良的Schober试验均正常,饮食可,二便调,舌淡,苔白,脉沉弱。
辅助检查结果示:血沉51mm/h,C反应蛋白16.8mg/L,HLA-B27阳性,抗核抗体及结核抗体均阴性,肿瘤系列正常,骶髂关节CT 示:双侧骶髂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有梳齿样改变,关节面不光整,局部硬化。
西医诊断:强直性脊柱炎。
中医诊断:痹证,证属肝肾不足,寒湿阻络型。
治宜补肝肾,强筋骨,散寒除湿,通络止痛。
给予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加减,药物组成:桔梗15g、牛膝15g、续断15g、防风10g、远志10g、杜仲15g、赤石脂10g、山茱萸10g、鸡血藤15g、黄柏10g、肉苁蓉10g、附片10g先煎、威灵仙15g、熟地10g、桂枝10g、蜈蚣2条,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患者自诉下腰痛明显减轻,腰部功能部分恢复,但腰背部久坐时间长后仍感僵硬疼痛,查:舌淡,苔薄白,脉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威汉代医简研究现状及展望
甘肃省中医院张延昌(兰州 730050)
摘要
1972年11月在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甘肃武威的旱滩坡一带一座东汉古墓中发现了92枚医药简牍,据专家们考证,简牍的成书年代在公元一世纪左右。
本文简述了在武威汉代医简出土后近40年来,对武威汉代医简研究的概况,以及对医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几点建议和展望。
关键词武威;汉代医简;研究;展望
1972年11月在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甘肃省武威县柏树乡下五畦村村民在旱滩坡兴修水利工程时,一座东汉古墓中发现了92枚医药简牍,经武威县文化馆、甘肃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对该墓进行了清理,称之为武威汉代医简。
据专家们考证,简牍的成书年代在公元一世纪左右。
武威汉代医简的出土,能使我们看到古医籍的原貌,它未经后人的改动,因此能真实地反映当时医药发展的水平,实为研究我国古代医药史的珍贵资料,在研究我国古代医药学方面更具有十分珍贵的科学价值和文献学价值。
本文仅就武威汉代医简研究成果作一概述,并对医简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几点建议和展望。
197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甘肃省博物馆和武威县文化馆合编的《武威汉代医简》一书。
该书根据武威出土的汉代医简实物,运用红外线摄像技术进行辨认,然后整理出摹本、释文、注释。
此书一出,为武威汉代医简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蓝本。
我们对武威汉代医简的研究是自1991年开始的。
一、研究概述
(一)出版著作
1、《武威汉代医简研究资料汇编》收集国内发表相关学术论文63篇,广泛收集武威汉代医简出土30年来的研究内容,并加入本人的研究成果,系科研资料。
2、张延昌朱建平编着《武威汉代医简研究》原子能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
3、张延昌主编《武威汉代医简注解》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6年3月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
全书分绪论、各论、武威汉代医简注解3章22节,共202页,236千字。
4、《甘肃古代医学》由甘肃省中医管理局组织编写, 2010.5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张延昌为副主编,完成第二篇“武威汉代医学”部分的撰稿,共256千字。
5、张延昌主编《武威汉代医简方药研究》即将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二)发表学术论文
国内发表相关研究论文约131篇。
其中我本人发表研究武威汉代医简论文50余篇,包括综述性文章3篇。
论文在国际会议交流2篇,国家级会议交流13篇,省级会议交流3篇。
(三)完成科研
完成相关科研3项。
其中包括武威汉代医简中所载方药临床疗效验证的科研2项,证实了汉简所载医方不仅有理论方面的研究价值,而且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1、祛寒逐风合剂治疗尪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甘肃省一九九七年科研项目项目编号:46—4)
本科研课题是以武威汉代医简中“伤寒逐风方”为基础方配制的“祛寒逐风合剂”,用于治疗尪痹(类风湿性关节炎)之辨证为风寒湿阻者,临床观察120例,与宝光牌风湿液治疗该病88例作对照,其疗效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且该药对中医辩证为风寒湿阻之各种痹证,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增生性关节炎、各种腰腿痛等都有很好的疗效,有望成为治疗风湿病的有效药物。
鉴定结论:具有科学性和创新性,有实用性和推广价值,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清热逐风合剂治疗风湿病湿热痹阻证候的临床研究《甘肃省二00二年科学事业费项目计划》(新上部分),编号:QS022—C33—003
清热逐风合剂的处方来源于武威汉代医简中“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其功能为清热利湿,逐风通络。
本项研究结果表明,清热逐风合剂具有清热利湿消肿、逐风通络止痛的功效,不仅对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结节性红斑湿热痹阻证候有很好的疗效,对其他风湿类疾病,而中医辨证属湿热痹阻证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是治疗风湿病且中医辨证为湿热痹阻证型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鉴定结论:本科题选题独特,数据完整,统计分析数据可靠,文献查新“未见相同文献报导”。
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推广价值,其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3、武威汉代医简出土后30年来研究进展的回顾性研究2002年度甘肃省中医药科研课题立项项目(甘卫中发[2002]501号)获2007年甘肃皇甫谧中医药科技奖一等奖)
评审结论
该项目形成的最终成果,无论在中医学的临床实践、中医史的理论研究,还是在考古学、简牍学等各领域都具有开创性和先进性,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
2011年7月15日在香港作了学术交流
二、建议和展望
(一)继续申报国家级、省厅级研究课题,多方位、多学科对武威汉代医简进行深入研究: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已申报了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所启动基金项目“武威汉代医简‘理法方药’源流研究”研究项目,旨在从武威汉代医简“理法方药”思想与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以及出土医药文献“五十二病方”等的关系研究,以及武威汉代医简与“岐伯医学”“皇甫谧医学”“敦煌医学”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揭示武威汉代医简在秦汉医药文化乃至中医发展史上的价值和意义,为发掘富有甘肃地域特色之传统医药的临床价值奠定文献基础。
(二)积极筹备组建武威汉简医学城(雷台园),作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进行建设。
2010年9月8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门下发了《关于支持甘肃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着力打造甘肃药文化品牌。
支持地方政府和莫高窟
管理部门在敦煌博物馆内设敦煌医学分馆。
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单位向甘肃倾斜。
将庆阳岐伯圣景、平凉灵台皇甫谧文化园、敦煌博物馆医学分馆、武威汉简医学城(雷台园)等作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进行建设。
2011年7月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卫生部副部长王国强来我省正式签署的“局省共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协议”中明确指出“文化建设方面,打造甘肃中医药文化品牌,按照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标准,建设4个左右以中医药文化为题材的生态旅游区”。
其意义在于:
1、深入发掘武威汉代医简,探寻武威古城的历史定位。
武威汉代医简中所列病方30余首,涉及内科、外科、骨伤科、五官科、针灸科等,含药物100余种,多数见于《神农本草经》,此外,医简中还有大宗药物的交易记录,这也是中国目前最早的药品零售记录,这些记载使我们能复原两千余年前的武威城的情景,应是一个交流频繁,人员往来如织的地方,城中店铺林立,城外有诸多士兵驻守,军队中有已经有军医官的设置,这些医官可能来自全国各地,也可能来自于武威城,他们随身携带者国家太医院颁发的验方集,以便为士兵诊治疾病,在城中,还有坐诊的医馆,这些医馆还经营者大宗药材的采购与经销。
城中已经出现了富户,养有多名奴仆,经常需要购买很多药材,城外,商人们来来往往,为武威城送来大量的商品,这其中就包括很多药材,商人们经常奔波于全国各地,很多人患上了久治不愈的疾病,他们在这里得到了医治,由于地处丝绸之路上,各种动物也是常见的,这其中就有很多猛兽,有时候就可能伤害到来往行人,医官们已经可以使用药物医治咬噬伤。
医生们不仅使用药物,还使用针灸和推拿,各种膏药也成为临床上常用的制剂。
由于粮食的丰足,酒也是入药的辅剂之一。
这一切的一切,都为我们描述了两千多年前的那个物产丰富,人流如织,商旅往来频繁,文化兴盛的武威古城的辉煌!
2、随着国家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关注与持续投入,随着中医热在全球升温,随着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逐步深入,《中国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支持甘肃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的出台和2011年7月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卫生部副部长王国强来我省正式签署的“局省共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协议”精神,标示着甘肃省中医药事业改革及创新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引领着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方向。
作为甘肃省中医事业,尤其是丝绸之路的重镇——武威,要抓住这一契机,以建设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为起点,大力推进中医药事业建设,突出中医药特色文化,逐步辐射社会各方面,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继承与创新,走有西部特色的中医药发展之路。
为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3、推动和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为宣传甘肃、宣传武威,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加强中医多学科对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方药进行疗效观察、深入研究,使古方今用,惠及今人。
这批汉代医简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内科、外科、妇科、骨伤科、五官科、针灸等多方面,共载有方剂30余首,记录了各科的病名、症状、药物、剂量、制药方法、服药时辰、针灸穴位、经络、针刺禁忌、药物禁忌、生活禁忌、方药主治等各方面的内容。
中医多学科都可结合本学科相关病种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研究。
甘肃省中医院风湿病科从1995年开始针对具体的痹症症候,采用不同的剂
量法,合理化裁,终于将武威汉代医简所记载的痹症方剂成功应用到了临床治疗中,由甘肃省中医院药剂科制剂室成功配制的用于治疗风湿病的“祛寒逐风合剂”和“清热逐风合剂”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疑难杂症,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深受患者欢迎。
这两种制剂已经省卫生厅、药检局等部门审批,在我省地、市、县中医院推广使用。
期望继续立题申报新药研究,尽早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