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之歌 教学设计
《长江之歌》说课稿10篇
![《长江之歌》说课稿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ee2be12a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f5.png)
《长江之歌》说课稿10篇《长江之歌》说课稿1一、说教材《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长江之歌》主题歌歌曲。
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爱国篇的第一课中的一首诗歌。
作者没有实写长江的景象而是用第一个抒情的对象,赞美她的“风采”“气概”“情怀”。
其中既涉及她的发源和流向,又关注她的历史和未来,概括了长江的丰富内涵,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学习这首歌词,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
全诗共有两小节。
第一节,写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彩多姿。
第二节,写长江的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二、说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两个生字、新词,理解“尘埃”“荡涤”“灌溉”“臂膀”的意思。
(2)引导学生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高尚情怀。
2.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体会歌词包含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祖国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和无比依恋之情。
(2)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本课的重点是:运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尤其是领悟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
本课的难点是: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高尚情操。
三、说教法在教学方法上:课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自学生字词,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
在检查预习时,可以先指名分小结试读课文,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梳理出需要理解的重点内容。
为进一步精读品味做作好准备。
在精读第一小节时,可以从探讨“走”与“奔”,“风采”与“气概”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意思入手,启发想象,练习句子。
第二节让学生自己去领悟。
由于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而昭阳区地处长江上游,可以借助特殊的地理环境创设情境,增加具体直观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了解长江的多彩神韵、磅礴气势和源远流长,感受祖国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和无比依恋之情。
运河扬子江,江之歌(学生学案)
![运河扬子江,江之歌(学生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cca8230066f5335a812125.png)
单元名称:千古涛声课题:运河与扬子江江之歌(第1-2课时)【学习目标】1.记住作者及其作品,识记字词。
2.理解文章主题,品味学习本文的语言。
3学会比较阅读。
学习方法:合作交流【预习】I.教材助读走进作者。
陈衡哲(1890—1976),笔名莎菲,祖籍湖南衡山,1914年考取清华留美学额后赴美,先后在美国沙瓦女子大学、芝加哥大学学习西洋史、西洋文学,分获学士、硕士学位。
1920年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讲授西洋史;1920年9月27日与任鸿隽结婚;后任职于商务印书馆、国立东南大学、四川大学;著有短篇小说集《小雨点》、《衡哲散文集》、《文艺复兴电》、《西洋史》及《一个中国女人的自传》等;建国后任上海市政协委员,1976年去世;她是我国新文化运动中最早的女学者、作家、诗人,也是我国第一位女教授,有“一代才女”之称。
毛姆,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一生创作颇丰,他的《人性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刀锋》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像他的名字一样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不同版本的传记作品也屡见不鲜。
中国读者对他的作品也很推崇,读书界还一度出现“毛姆热”。
毛姆不仅是小说家、戏剧家、散文家,还是一位很有个性的“读书家”。
他不仅读了无数的书,对所读的书还有一套自己独到的看法,本书就是这位读书家多年读书随笔的精华,发人深省,给人启迪。
II.预习自测1 给加点字注音桅.杆( ) 号.子( )纤.夫( ) 牲.口( )泯.灭( ) 厮.打( )悲戚.( ) 匍匐..()( )骤.然( ) 呻吟..( )( )2.解释下列词语。
险峻:峭岩:稀奇:软弱:况且:何故:固然:作别:阻力:讥笑:疑惑:烈焰:真谛:怨尤:匍匐:全力以赴:竭尽全力:泯灭:前功尽弃:【探究】探究一:《运河与扬子江》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让我们懂得了什么?(用课文的词句回答)探究二:《江之歌》这篇文章表面看是长江之歌,实际上写作的对象是谁?他们的生活和歌声是怎样的?他们是怎样工作的?但是作者却透过表面,看到了蕴涵在这样的歌声下面的什么内涵?(用课文的词句回答)石门中学七年级学生版 1小结:《运河与扬子江》通过对运河和扬子江的对话描写,运用对比表现了运河的“安命”思想和扬子江的“造命”思想,这是两种人生观的对立和交锋,抒发了作者崇尚斗争的情感和精神,昭示人们要有志气,要奋斗,反映了作者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思想。
《长江之歌》教案
![《长江之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fa7a2376eeaeaad1f330f2.png)
《长江之歌》教案《长江之歌》教案汇编五篇《长江之歌》教案篇1【教学设计说明】《长江之歌》是H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第一篇课文。
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朗读要正确清楚。
教学要求是: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读破句;吐字清楚,音量恰当,速度合宜。
朗读训练是H版6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整套教材中,朗读训练共分四个层次:①正确清楚;②自然流畅;③传情达意;④熟读背诵。
目的是训练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在朗读过程中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长江之歌》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教学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教学目标应明确、集中,不宜要求过高。
为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写为:①指导学生把课文中的每一个字读正确,每一句话读连贯,并注意音量的变化。
②体会作者赞美长江、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
这样,看似起点低,但严格要求可打下扎实的基础,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思想教育体现在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之中。
2.重点要突出,难点要把握。
读准字音、把句子读连贯和把握恰当的音量,这三者之中,重点应是把句子读连贯,难点是把握恰当的音量。
因为音量的把握与领会课文内容有密切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和难点,应设置训练的阶梯、必要的反复,以便于师生操作。
3.以训练为中心,删除繁琐的讲解。
整堂课应以朗读训练为中心,读的时间应占整堂课的时间,教师的讲解只是适当点拨。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应随时发现问题,随时纠正,逐步提高。
至于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应尽量精简,水到渠成,画龙点晴。
其他如段意的概括、写作特点的分析等等,则一概删除。
4.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充分运用教材配套的音带。
有些教师本身的普通话不够好,朗读水平也不高,那么在教学中更应充分发挥学生中朗读基础好的学生的作用,充分运用教材配套的音带,以及其他辅助手段。
这样既可提高朗读训练的质量,又可弥补教师自身的弱点。
朗读训练应采取多种方式,领读、齐读、范读、听录音等等。
【教学主要步骤】一、读准字音1.教师朗读,进行语言示范。
小学音乐教案《长江之歌》教案模板
![小学音乐教案《长江之歌》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2b680504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2a.png)
小学音乐教案《长江之歌》优秀教案模板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长江之歌》的背景知识,包括歌曲的创作背景、作者等。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能够理解并表达歌曲的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运用图像、文字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歌曲简介:介绍《长江之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等相关知识。
2.2 歌曲结构:分析《长江之歌》的曲式结构,包括前奏、主歌、副歌等。
2.3 歌曲主题:探讨歌曲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对长江的赞美、对祖国的热爱等。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学会演唱《长江之歌》,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3.2 教学难点:理解和表达歌曲中的情感,运用正确的演唱技巧。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了解长江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教授:讲解歌曲的背景知识,分析歌曲的结构和主题。
分组进行演唱练习,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演唱技巧。
4.3 练习:分组进行演唱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歌曲的情感。
组织学生进行合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4 展示:邀请学生进行演唱展示,鼓励他们大胆表现自己。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演唱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表现。
5.2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给出建设性的意见。
5.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问题,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材准备:准备《长江之歌》的乐谱,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
6.2 器材准备:准备音响设备、钢琴等乐器。
6.3 教学资源:准备与长江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歌曲的背景知识和音乐理论。
7.2 示范法:通过演唱、演奏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示范,帮助他们学习。
(2017年春季版)《江之歌》教学设计1
![(2017年春季版)《江之歌》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92cab235cfc789eb172dc8ec.png)
《江之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2、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通过阅读学习认识人与自然抗争的斗争精神体会作者对苦力们的同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课时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引导讲解教学地点多媒体教室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
为什么要学习语文二、整体感知。
1、作家作品。
毛姆1874-1965英国小说家。
出生于巴黎。
10岁时父母双亡由叔父养大。
主要著作有《人性的枷锁》等。
2、教师范读。
同时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注意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3、学生齐读。
三、问题探究一、依次出示并讨论以下问题1、本文题目是江之歌但具体内容写的是江还是人2、具体写到了哪些人3、作者是如何写这三种人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下并说说有什么感受。
4、本文题目是江之歌但具体内容写的是江水的咆哮还是苦力的歌声请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下作者是怎样写的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二、小组讨论探究交流发言三、教师点评总结大屏幕显示答案。
四、名作欣赏通过对相关主题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简介和歌曲《伏尔加船夫曲》的欣赏放松学生心情感受不同艺术的魅力。
五、写法探究结合板书看看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一、小组讨论探究交流发言二、教师点评总结大屏幕显示答案。
六、学生质疑由学生自由发问师生共同探讨七、课堂小结。
这位外国大作家毛姆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在同情这非人劳动的同时,也赞美了其中的顽强精神,掩卷之后,那由近而远的歌声,仿佛仍在耳际回荡……..八、拓展延伸纤夫苦力的生活如此艰辛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九、作业1、完成课后题。
2、预习《诗词十首》。
板书设计略。
小学六年级语文《长江之歌》精选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长江之歌》精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123c04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17.png)
小学六年级语文《长江之歌》精选教案《长江之歌》这首歌词,从地理、人文两个方面歌颂了长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长江之歌》精选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六年级语文《长江之歌》精选教案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古老的中国有两条河,那就是长江和黄河,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正是有了长江和黄河,才有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正是有了长江和黄河,古老的神州大地才生机盎然。
今天,我们先来领略一下中华第一条大河“长江”的风采。
齐读课题。
我们今天学的是一首歌的歌词,这首歌的歌词豪放,歌声雄浑,唱出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也唱出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
想不想欣赏一番?(播放录音)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三、展示词语师:小组内,对子之间相互检查一下学案,看看生字是否认识了,词语是否查字典了。
(课件出示)师: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这些词语分别是描写什么的?师:谁来读一读这些词语?(指1名读)乳汁哺育挽起荡涤尘埃灌溉奔去各奔东西师指导:所谓读词想景,我们在读词语的时候,要学会边读边想象与词语相关的情景。
(再指1名读,然后齐读)(口诵心惟)四、练习读书。
师:学案上还有个任务: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感觉还读不好的段落,一会儿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同学能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学生练读自己感觉还读不好的段落。
)五、展示读书。
(落实读正确、读流利,读不正确、读不流利的,老师要及时纠错、指导,实在差的,要赛读。
)师:时间到。
每小组的4号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其他同学仔细听,帮对针对出现的错音、停顿不当、读的不流畅的句子等要及时纠正。
师: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本文这首词,作者不但介绍了长江的发源和流向,而且关注了它的历史和未来,概括了长江的丰富内涵,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长江、筏子、黄河颂、长江之歌、一条大河、运河与扬子江、江之歌 教案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长江、筏子、黄河颂、长江之歌、一条大河、运河与扬子江、江之歌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1dd16e083c4bb4cf6ecd142.png)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长江、筏子、黄河颂、长江之歌、一条大河、运河与扬子江、江之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2、感受文中的形象。
3、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二、过程与方法;1、品味本文感情浓郁的语言特色。
2、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本文昂扬向上的风格,培养乐观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文中的形象,把握文章语言特色。
课时分配: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意。
教学设计:一、导入课堂。
二、作家作品。
郭风,1917年生,福建莆田县人。
30年代末期开始发表散文作品。
出版有散文集《山溪和海岛》、《曙》、《唱吧山溪》、《英雄和花朵》、《开窗的人》、《晴窗小扎》、》以及《郭风散文选》等。
另外著有散文诗集《叶笛集》、《鲜花的早晨》、《灯火集》、《笙歌》、《小小的履印》等。
三、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2)、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本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2)自然段,描写长江很早就醒过来了。
第二部分(3-7)自然段,抒发对长江的赞美之情。
第三部分(8)自然段,呼应开头,点明主旨。
四、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
五、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
六、教师小结课堂。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课文研习与问题探究。
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
二、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1、作者为什么不写长江的中午或傍晚,而要写长江的黎明?这里的黎明是否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2、作品反复说“你的心好象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为什么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3、“哦,长江。
哦,我们的古老的、古老的母亲,以自己的乳汁,千年万载地哺育了亿万子女的乳娘。
运河与扬子江 江之歌 教师导案
![运河与扬子江 江之歌 教师导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c42f689b6648d7c1c74625.png)
【当堂训练】
1归纳《运河与扬子江》的写作特色:
1〉拟人手法的运用
本文是一篇“熔寓言,童话及天气气象知识于一炉的作品”,赋予“运河”和“扬子江”以生命,使它们具有人的思想,把运河的“心足”和扬子江的“奋斗”写得饶有风趣,清新动人。
单元名称:千古涛声
课题:运河与扬子江江之歌(第1-2课时)
【学习目标】
1.记住作者及其作品,识记字词。
2.理解文章主题,品味学习本文的语言。
3学会比较阅读。
学习方法:合作交流
【预习】
I.教材助读
走进作者。
陈衡哲(1890—1976),笔名莎菲,祖籍湖南衡山,1914年考取清华留美学额后赴美,先后在美国沙瓦女子大学、芝加哥大学学习西洋史、西洋文学,分获学士、硕士学位。1920年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讲授西洋史;1920年9月27日与任鸿隽结婚;后任职于商务印书馆、国立东南大学、四川大学;著有短篇小说集《小雨点》、《衡哲散文集》、《文艺复兴电》、《西洋史》及《一个中国女人的自传》等;建国后任上海市政协委员,1976年去世;她是我国新文化运动中最早的女学者、作家、诗人,也是我国第一位女教授,有“一代才女”之称。
探究二:
《江之歌》这篇文章表面看是长江之歌,实际上写作的对象是谁?他们的生活和歌声是怎样的?他们是怎样工作的?但是作者却透过表面,看到了蕴涵在这样的歌声下面的什么内涵?(用课文的词句回答)
小结:
《运河与扬子江》通过对运河和扬子江的对话描写,运用对比表现了运河的“安命”思想和扬子江的“造命”思想,这是两种人生观的对立和交锋,抒发了作者崇尚斗争的情感和精神,昭示人们要有志气,要奋斗,反映了作者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思想。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一等奖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4b5ca77f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33.png)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一等奖1、《长江之歌》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材简析:《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中的主题歌词,这首歌词,从地理、人文两个方面歌颂了长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有感情的朗诵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表达的感情,是本文学习的重点,长江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是理解的难点。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欣赏并跟唱。
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的感情,了解长江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4、进一步查阅资料,全面了解长江。
5、领悟诗歌对应的表达方法。
关键处处理:1、搜集关于长江的资料,加强对长江的了解。
2、用直观的课件、音乐将学生带入情景,增强对母亲河的热爱。
教学准备:教师:VCD、风光片《长江》、录音机、磁带、中国地形图、有关长江的资料等。
学生:查阅有关长江的资料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导学生翻阅本单元教材,导课。
同学们,中国有两条大河,横贯中国大半个国土,被称为中国的母亲河,你们知道是哪两条河吗?这个单元我们就来学习描写介绍母亲河的文章。
请同学们浏览本单元内容,看看都有哪些课文,分别写得是什么内容。
二、播放电视风光片《长江》片断,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播放完,出示中国地形图,师生共同介绍长江,对长江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多年之前,有一部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其中的主题歌《长江之歌》深受人们的喜爱。
播放《长江之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词。
三、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放声朗读几遍课文,结合预习,了解大意。
四、指读课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分男女生、同位朗读,全班齐读。
五、理解课文内容。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给以指导。
六、再读诗歌,体会课文的表达形式。
1、再读诗歌,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先小组合作讨论,再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两段歌词相互照应的表达方法。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江之歌》课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江之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a6544fe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34.png)
作品影响
阐述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 位和影响,以及在读者中 的反响等。
作品风格
简要介绍作者的写作风格 和特点,以及在文学创作 上的独特之处。
作者的写作风格和特点
写作风格
详细介绍作者的写作风格,包括 语言特点、叙事方式等。
特点分析
深入分析作者的写作特点,如文笔 优美、情感真挚等。
作品主题
阐述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和 思想,以及这些主题和思想的现实 意义。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江之歌》课件
CONTENTS
目录
• 课程导入 • 江之歌的作者介绍 • 江之歌的诗歌赏析 • 江之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 课堂互动与讨论 • 课后作业与拓展阅读
CHAPTER
01
课程导入
课程背景介绍
江之歌是一首描绘江河美景的 诗歌,通过对江河的赞美,表 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02
江之歌的作者介绍
作者生平简介
01
02
03
04
出生地与出生日期
介绍作者的出生地、出生日期 等基本信息。
教育背景
阐述作者的教育背景,包括求 学经历和所受教育等。
职业经历
介绍作者的职业经历,包括从 事过的职业和取得的成就等。
社会评价
简要介绍社会对作者的评价和 认可。
作者的主要作品及影响
主要作品
列举作者的主要作品,包 括作品名称、发表时间等 。
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地位
本诗在文学史上被视为近代文学的开篇之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开创了中国近代诗歌的先河,为后来的诗 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影响
本诗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影响了同代人的文学创作观念,更启发了后来的文学家们关注 民族命运、思考国家前途,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本诗也被选入多个版本的中学教材,成为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素材。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长江之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a99ff7df46527d3240ce07b.png)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理解长江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四、教学方法
1.课前自主预习搜集法——指导学生搜集关于长江的资料,加强对长江的了解。
2.课堂教学情境感染法——用直观的视频、图片及美妙的音乐将学生带入情景,增强对长江的热爱。
3.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同学的合作探究,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她就像母亲是母亲健美的臂膀,从东到西,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母亲的情怀”
6.出示地图,看图相像,体会“哺育”“挽起”的意思。
7.指导朗读:前一个分句要深情委婉,后一个分句要高昂有力。
【合作探究领悟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小节】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欣赏并跟唱。
【过程与方法】
1.课前自主预习搜集法——指导学生搜集关于长江的资料,加强对长江的了解。
2.课堂教学情境感染法——用直观的课件及美妙的音乐将学生带入情景,增强对长江的热爱。
3.课堂师生互动促进提升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教师针对学生的介绍进行补充。
(1)=%E4%B8%AD%E5%9B%BD%E5%9C%B0%E5%9B%BE%20%E9%95%BF%E6%B1%9F%20%E5%9B%BE%E7%89%87&ie=utf-8&in=7773&cl=2&lm=-1&st=&pn=47&rn=1&di=62939918550&ln=1990&fr=ala1&fm=ala1&fmq=1363874535162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47&-1&di62939918550&objURLhttp%3A%2F%%2Fpic.php%3Fid%3D%2Fp%2F20091020%2F20091020213302-2029570462.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25-2w4jf-o56s1_z%26e3Bv54AzdH3F1tfr_8m8cnb0a0_z%26e3Bip4&W500&H261&T10957&S30&TPjpg
江之歌教案
![江之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e52cce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ee.png)
江之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江之歌》的背景和作者;2.掌握《江之歌》的基本知识和歌曲的演唱方法;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江之歌》的基本知识和歌曲的演唱方法;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江之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江之歌》的歌词、曲谱和演唱视频等;2.教具:音响设备、乐器等;3.材料:学生手册、乐器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教师介绍《江之歌》的背景和作者;2.播放《江之歌》的演唱视频,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和思想。
2. 正文环节(1)歌曲的基本知识1.教师讲解《江之歌》的歌词和曲谱;2.教师演示歌曲的演唱方法,让学生跟唱。
(2)歌曲的演唱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名代表演唱《江之歌》;2.教师指导学生演唱技巧,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练习;3.每组代表在全班面前演唱《江之歌》。
(3)歌曲的欣赏1.教师播放不同版本的《江之歌》演唱视频,让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演唱;2.学生就不同版本的演唱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3. 总结环节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本节课中的表现和收获。
五、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了解《江之歌》的背景和作者;2.学生能够掌握《江之歌》的基本知识和歌曲的演唱方法;3.学生能够感受到《江之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4.学生能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共同完成演唱任务;5.学生能够在欣赏不同版本的演唱中,发现不同的演唱风格和特点。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江之歌》课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江之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5d4c741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5e.png)
2 诗歌传统
探索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 与特点,了解江之歌在其 中的地位。
3 地域特色
介绍创作背景中的地理和 人文特点,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设计
朗读训练
利用音频资源,让学生进行江 之歌的朗读训练,提升声音表 达与语感。
诗歌解析
通过诗歌分析工具和讲解,帮 助学生深入理解江之歌的结构 和意义。
创作实践
激发创作灵感,引导学生根据 江之歌的思想创作自己的诗歌 作品。
教学反思
1
互动性
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发表意见
理解程度
2
和分享解读?
学生是否完全理解江之歌的文本和意义,
能够深入分析和解读?
3
创作表现
学生是否能够准确表达自己对江之歌的 理解和感悟?
参考链接
• 江之歌诗歌解读视频 • 江之歌教学活动手册 • 江之歌文化背景介绍文章
意象与比喻
解释江之歌中使用的意象和比喻,揭示其隐含的思想与情感。
阅读体验
亲身感受
通过角色扮演和朗读,让学生深 入体验江之歌的情感。
创作互动
引发学生对江之歌的个人感悟, 鼓励他们进行创作和分享。
团体讨论
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共同探讨 江之歌的主题和意义。
文化背景介绍
1 江河文化
了解中国文化中与江河相 关的传统和象征意义。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江 之歌》课件
欢迎来到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江之歌》课件!本课件将为你详细介绍这首 美丽的诗歌,解读文本内涵,提供阅读体验,讲解文化背景,设计教学内容 并进行教学反思。请跟随我们一起探索江之歌的奥秘!
文本解读
诗歌背景
解读江之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探索其中的深意。
小学音乐教案模板长江之歌
![小学音乐教案模板长江之歌](https://img.taocdn.com/s3/m/83de00d6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15.png)
课时:1课时年级:小学四年级教材:《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通过欣赏和演唱《长江之歌》,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教学重点:1. 欣赏和演唱《长江之歌》。
2. 了解歌曲的背景及创作过程。
教学难点:1. 演唱时把握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2. 理解歌曲中的歌词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长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长江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长江的热爱之情。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流吗?它的全长是多少?流经哪些省份?3.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长江的基本情况。
二、歌曲欣赏1. 教师播放《长江之歌》的音频,让学生欣赏歌曲。
2. 提问:同学们,这首歌曲的旋律是怎样的?歌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歌曲的特点。
三、歌曲学习1. 教师范唱《长江之歌》,学生跟唱。
2. 教师讲解歌曲的节奏和音准,强调演唱时要注意的地方。
3.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四、演唱歌曲1. 学生集体演唱《长江之歌》。
2. 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长江的热爱之情。
2. 拓展:让学生课后收集有关长江的资料,了解长江的历史和文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和演唱《长江之歌》,让学生了解了长江的基本情况,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3. 通过分组练习,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4. 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帮助他们提高演唱水平。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七下《2江之歌》word教案 (2)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七下《2江之歌》word教案 (2)](https://img.taocdn.com/s3/m/4f3d376c6bd97f192279e9a9.png)
解说题目,激发情感,引导学生打好感情基础。
教师引导归纳。
指导有困难的后进生,理清文章脉络,自主思考问题实质
提出问题并提示。
感知、明确。
看小黑板,掌握先学的内容、方法和要求。
展示资料,齐读“走近作者”。
理解题目内涵,从文题入手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
溪流大海生命
①描绘自然景物。②表达对人生价值的感悟。
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1.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细节的真实生动。作者通过大篇幅的描写,表现了苦力们劳动的艰辛,充满了触目惊心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作者善于选取富有力度的语言来表现描写 对象。
3.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
自读自悟后用简洁的 语言概括问题。
先自主思考,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有详有略的,分析一下作者详细写 的是那些人,略写的是那些人?为什么?
4.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
①船夫们的歌声为什么能够“响亮而有力”,纤夫们的号子为什么却“比较急促”?
②“他们使劲,拼命使劲,对抗着水流无情的威力”中“使劲,拼命使劲”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②朗读课文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③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 构。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纤夫们劳动的艰辛。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写劳力们的歌声。
3.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整体感知文意。
本文写了船夫、纤夫、苦力三种人,但作者的描写是
出示小黑板。
小黑板出示“自学导航”,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自学。
自主、合作、 探究教学法
《江之歌》教学设计新部编版3
![《江之歌》教学设计新部编版3](https://img.taocdn.com/s3/m/79b8fa3d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15.png)
精选教课教课方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方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江之歌》教课方案课前准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帮助学生养成踊跃主动学习的优异习惯,我设计了以下预习作业:1、自读课文,采集纤夫拉纤和码头工人劳动的图片。
2、查找对于作家毛姆的资料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熟习课文内容。
课程标准“ 能利用图书室、网络采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剖析主要内容,领会和斟酌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评论任务1、在朗诵中理解作者听到的歌声的内涵。
2、在研究中认识人与自然的斗争精神,领会作者对苦役们的怜悯。
3、在比较中领会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不一样为文风格。
学习目标1、频频有感情的朗诵课文,掌握文章要旨。
2、认识人与自然的斗争精神,领会作者对苦役们的怜悯。
3、比较中领会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不一样为文风格,培育自己健康崇高的思想感情。
教课要点品尝感情充足的语言,学习抒怀方法的多样化。
学习过程课前翻开课件,播放歌曲《川江号子》,让学生感觉如生命浪潮般的川江号子。
导入讲堂方才我们赏识了《川江号子》,许多同学为之震惊。
那么听着这首歌,你有什么感觉?示例一:从悬岩到悬岩,从旋涡到旋涡,一阵吆喝,一声长啸,把川江号子写的旷远、激越,带给人极大地震惊。
示例二:这首诗采纳了自由体,句式十分灵巧,也没有严格的押韵,但带给人一种激烈的节奏感。
示例三:这首诗着眼于作者的心里感觉,使劲描绘号子和船夫带来的心灵震动,给人视角、听觉的两重震惊。
(设计企图)《川江号子》源于作者游览长江的感觉,借助于对江上号子的动人的刻画,表达了对英豪般的船夫及其生命活力的仰慕之情。
放在本课的初始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本文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之歌
【教学目标】
1.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2.认识人与自然的斗争精神,体会作者对苦力们的同情。
3.比较中体会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不同为文风格,培养自己健康高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品味感情充沛的语言,学习抒情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川江号子》。
刚才我们欣赏了《川江号子》,不少同学为之震撼。
那么听着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生1:从悬岩到悬岩,从漩涡到漩涡,一阵吆喝,一声长啸,把川江号子写的旷远、激越,带给人极大地震撼。
生2:这首诗采用了自由体,句式十分灵活,也没有严格的押韵,但带给人一种强烈的节奏感。
生3:这首诗着眼于作者的内心感受,用力描写号子和船夫带来的心灵震动,给人视角、听觉的双重震撼。
二、毛姆的生平和作品
毛姆,(1874-1965),英国小说家。
出生于巴黎。
10岁时父母双亡有叔父养大。
主要著作有《人性的枷锁》等。
三、粗观
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1)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纤夫们劳动的艰辛。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写劳力们的歌声。
(2)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整体感知文意。
《江之歌》从文体上看是长江的歌,但实际上是写谁的声音?作者详写的是哪种声音?
(学生活动:浏览课文,概括提炼,小组合作交流,推荐发言。
)
明确:①船夫、纤夫、码头工人。
②详写:纤夫、码头工人。
四、细品
(出示幻灯片,出示纤夫拉纤和码头工人劳动的图片)
(1)自学《江之歌》,朗读全文,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
(学生从文中找出并积极发言,品析的答案,各抒己见,教师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
)生:“船中央站着一个汉子不停地击鼓助威,引导他们加劲。
于是他们使出全部力量,像着了魔似的,大幅度地加倍弯腰,有时力量用到极限就全身趴在地上匍匐前进,像田里的牲口。
”
赏析:作者在叙述中流露出抒情的倾向。
首先,这种体力劳动是太沉重,太原始了,劳动者是太艰苦了,躯体趴在地上匍匐前进,这样的细节,已够悲壮的了。
这一切已经足够表现他的同情惊叹了,但是,他还是忍不住加上了一句抒情的话语:“像田里的牲口”。
生:“每个人都必须竭尽全力,否则就要前功尽弃。
就这样他们还是唱着激昂而热切的号子,那汹涌澎湃的江水号子。
……它表现的是绷紧的心弦,几乎要断裂的筋肉,同时也表现了人类克服无情的自然力的顽强精神。
虽然绳子可能扯断,大船可能倒退,但最终险滩必将通过,在筋疲力尽的一天结束时可以痛快吃上一顿饱饭……”
赏析:这里作者借助想象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不仅看到了苦难,而且看到了“人类克服无情的自然力的顽强精神”,而且为其必胜而发出了赞叹。
毛姆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不是居高临下地同情,而是以一种平等的精神,加以赞美。
一方面是值得同情的非人劳动,另一方面,又是值得赞美的顽强精神,是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的。
(2)师:通过对精彩的句子体会,你是否会知道他们的生活和歌声是怎样的?他们是怎样工作的?但是作者却透过表面,看到了蕴涵在这样的歌声下面的什么内涵?(用课文的词句回答。
)
学生仔细阅读,把握文章内容。
明确:
①他们的生活是艰难的、残酷的、是最后的无望的抗议。
②他们的歌是痛苦的呻吟,失望的叹息,听起来令人心碎,简直不像是人的声音。
③作者看到和听到了其中蕴含的拼搏,人类可服无情的自然力的无穷的精神。
所以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同情,还有赞美之情。
五、浅谈
把握文章写作特点,借鉴写作技法。
1.师:悲壮的场面,激发了作者悲壮的认识。
在毛姆的笔下,给人更深的还是苦难,作者的两个场面描写中哪些语句更能让你体会到这些低贱的劳动者的艰辛和苦难?(学生畅所欲言)
明确:如“他们使出全部力量,像着了魔似得,大幅度的加倍弯腰,有时力量用到极限就全身趴在地上匍匐前进,像田里的牲口”等。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
细节的真实生动。
作者通过大篇幅的描写,表现了苦力们劳动的艰辛,充满了触目惊心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文章的语言特点:作者善于选取富有力度的语言来表现描写对象。
)
2.本文的功力在于什么呢?
明确:以情动人。
文章可以人生哲理取胜,也可以作者独特的情感取胜。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进一步感悟本文的写法。
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
3.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场面描写真实生动、感人,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六、深思
(出示图片)
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霞,本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本该是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出门游玩的好天气。
然而平静的湖面出现了一艘大船,大船的风帆成了一道巨大的通缉令,而河畔上出
现的,不是游人,不是嬉闹的儿童,而是一个个小小的纤夫!顶着烈日,赤裸着双足,臂膊上那沉重的、压抑的纤绳紧紧地、紧紧地将其套牢、套牢……
思考:看到这里你会想到什么?请写出200字左右的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