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摘要

合集下载

2004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2004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发布2004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局长2005年6月1日2004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京参加春季植树活动★在国务院和有关部委的指导下,我市完成《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修编工作,生态环境保护被列为修编重点内容之一。

★6月5日,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全国妇联副主席黄晴宜参加西城区“全国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启动仪式暨绿色家庭现场演示会”活动。

★10月12日,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陪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参观了被联合国环境署授予“全球500佳”称号的大兴区留民营生态村。

综述2004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我市认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积极推进实施“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首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又迈出新的步伐。

在转变发展思路、注重统筹协调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升城市环境管理水平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首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283.3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城市总人口达到1492.7万人,比上年增长2.5%。

全市以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全面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建设工作,首都环保事业稳步发展。

受燃煤量大、机动车增长速度快、资源约束加剧、区域生态退化等因素的影响,环境保护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大气环境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4年,实施控制大气污染第十阶段措施,颁布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推进郊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强依法行政、公众参与等4个方面16项措施,明确各区县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燃煤锅炉改用清洁能源、提高机动车新车排放标准、强化道路和施工扬尘控制、治理工业污染等方面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200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0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三湖”富营养化程度比较
其它大型湖泊 洞庭湖、达赉湖、洪泽湖、兴凯湖、南四湖、博斯腾湖、洱海和镜泊 湖 8 个淡水湖泊中,兴凯湖水质良好,湖体水质达到Ⅱ类水质标准;洞庭湖和镜泊湖水质 达到Ⅳ类水质标准;达赉湖、博斯腾湖、洱海和洪泽湖湖体水质为Ⅴ类;南四湖湖体污染 较重,水质为劣Ⅴ类。
城市内湖 2002 年度城市内湖水质较差,除北京昆明湖水质达到Ⅲ类水质外,杭州西 湖、武汉东湖和济南大明湖水质均为劣Ⅴ类。
辽河水系污染严重,主要污染指标为生化需氧量、氨氮和挥发酚。
辽河水系水质类别比例
浙闽片河流 14 条河流的 26 个断面中,Ⅲ类水质的断面占 50.0%,Ⅳ类水质断面占 34.6%, 劣Ⅴ类水质断面占 15.4%,无Ⅴ类水断面。主要污染指标是石油类和溶解氧,污染较重断面 集中在杭州的钱塘江和宁波的甬江。
2002 年度太湖湖体主要污染指标值
湖区
五里湖 梅梁湖
高锰酸盐指 总磷(mg/L)
数(mg/L)
8.05
0.168
6.24
0.154
总氮(mg/L) 叶绿素 a(mg/L) 营养状态指数
7.02
0.081
71.0
4.73
0.042
66.4
西部沿岸区 5.46
0.097
2.83
0.032
62.6
湖心及东部
湖泊水库 主要湖泊氮、磷污染较重,导致富营养化问题突出。滇池草海为重度富营养状态,太 湖和巢湖为轻度富营养状态。 太湖 监测 99 个点位(断面),其中湖体 20 个,环湖主要河流 27 个,环湖交界水 体 52 个。
太湖湖体水质类别比例
太湖湖体的 20 个监测点位中,属Ⅲ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点位比例分别为 5 %、35%、5%和 55%。主要污染物为总氮和总磷。湖区中五里湖、梅梁湖污染明显重于 湖心、东部和西部沿岸区。富营养化评价表明,太湖湖体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

水环境治理中政府的责任

水环境治理中政府的责任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水环境治理中的政府责任分析
杨丙丽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0098)
E-mail: yangbingli2008@
摘 要: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愈演愈烈的 水环境问题也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在引导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之一。水环境作 为环境中的极为重要组成部分,也日益受到重视。实际上,水环境质量资源同国防治理、义 务教育一样是不可或缺的公共产品,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者,在接受公民权力委托的同时也相 应承担起了公共责任,应当担负起水环境治理的责任。本文为促使政府在水环境治理过程中 更好的承担责任,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为政府在水环境治理中更好的承担相应的责任提 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政府更好的在这一过程中承担责任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水环境;治理;政府责任
鼓励谈判方案,法律 协调,创建可实施的 产权,建立社会责 任,规定可排放量, 规定最低技术要求, 规定选址,排污税、 污染削减补贴,可交 易的排放许可
笔者认为,只有全面定义政府责任,才能真正的理解其内涵。即所谓政府责任既当是指 政府对社会具有积极的回应性,政府应当主动地去承担服务于社会的任务,积极的探求公众 的需求,并且在实际中通过各种政策、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来满足公众的需求,将这种“回应 性”体现出来,同时当政府没有及时地履行好其回应于社会的任务时,还应当受到相应的处 罚;也意味着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法律规定的义务,违法行使职权时,所承担的否定 性的法律后果,即法律责任。这种责任与违法相联系,意味着国家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违法行为的否定性反应和谴责,是一种消极责任。
水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由于盲目发展,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而造成的水环境质量恶 化、破坏甚至枯竭。政府是国家的行政领导机构,是国家政权的代表和具体执行部门,负责 制定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与计划,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进行宏 观调控。而依据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政府对于社会的发展进步要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 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对环境的保护,为公众创造一 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2。

藻类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及其作用原理.doc

藻类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及其作用原理.doc

藻类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及其作用原理一、引言我国是个多湖泊国家,大于lkm2的天然湖泊有2300余个,湖泊总面积为70988km2,总贮水量为708亿m³,其中淡水贮水量为225亿m³,是我国最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具有水利防洪、通水供水及气候调节等多种功能,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是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

因此,湖泊水资源与我国的经济持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休戚相关。

但自7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日益增加,加之人们环境意识淡薄,将湖泊用作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受纳场所和农业灌溉退水的归宿,最终导致了许多湖泊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

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2004年监测的27个重点湖库中,满足II 类水质的湖库2个,占7.5%;Ⅲ类水质的湖库5个,占1 8.5%;Ⅳ类水质的湖库4个,占14.8%;V类水质湖库6个,占22.2%:劣V类水质湖库lO个,占37.0%。

其中“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水质均为劣V类,主要污染指标是总氮和总磷。

大型湖泊如太湖、巢湖、洪泽湖、洞庭湖、鄱阳湖等因富营养化和水污染严重,导致一些水域已经失去其资源价值,无法利用,且情况仍在恶化,因此湖泊的治理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的污水处理工艺较多,可以根据不同的进水水质和处理要求选择相关的工艺。

这些在工艺上各具特色的处理系统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需要比较繁杂的设备,较高的日常运行费用,复杂的管理维护操作,并且对微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十分敏感。

因此,研究新的污水处理工艺成为必然。

而此时藻类便得到了科学家、学者们的亲睐。

一、藻类的介绍藻类泛指具同化色素而能进行独立营养生活的水生低等植物的总称。

是原生生物界一类真核生物(有些也为原核生物,如蓝藻门的藻类)。

主要水生,无维管束,能进行光合作用。

体型大小各异,小至长1微米的单细胞的鞭毛藻,大至长达60公尺的大型褐藻。

2004年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2004年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南京日报/2005年/6月/5日/第A03版国内・综合2004年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现公布《2004年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南京市环境保护局局长严苏扬2005年6月5日综述2009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巩固和提升创模成果,进一步深化和丰富“绿色南京”战略,作出了生态市建设的战略决策。

全年直接用于环境保护的投入达56.2亿元,同比增长20%,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94%。

通过一年的努力,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城市主要河湖和城市环境空气综合整治取得一定成效;工业污染防治的能力与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保障环境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的各项措施不断加强,以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为主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取得显著进展,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环境的支持和保障。

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的组织机构建设,调整充实了由25个部门和13区县政府负责人组成的新一届环境保护委员会批准新增设南京市环保局化学工业园分局和固体废物(电磁辐射)管理处,环境保护的行政管理组织机构得到进一步加强。

2004年,在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7.3%、工业增加值增长23%的情况下,全市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得到控制与削减,全市工业废水、工业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的排放达标率继续保持在90%以上的水平。

全市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局部出现波动。

长江干流水质和饮用水源地水质继续保持良好状态,基本达到国家Ⅱ类标准;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级别的天数占全年的80.6%;城市声环境质叠封迷续保持在国家规定标准内。

但是,城市主要河湖的水质有所下降,时段性、区段性污染超标现象增多,环境噪声以及交通噪声超标区域面积有所增加,环境质量实现全面稳定达标仍需进一步努力。

水环境状况长江南京段:长江南京段总体水质稳定,达到规划功能的地表水Ⅱ类标准。

1989年中国情况状态公报[宝典]

1989年中国情况状态公报[宝典]

199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现将198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告如下:一、环境污染状况(一)大气环境我国大气环境总体来说是好的,污染主要集中在人中城市。

城市大气污染为煤烟型污染,主要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

据全国统计和监测,1989年烟尘排放量力1398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二氧化硫排放量力1564万吨,较上年略有增加。

城市大气污染冬、春季较重,夏、秋季较轻。

北方城市烟尘污染较重,南方城市二氧化硫污染较重。

据国家大气质量监测网监测,1989年全国城市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的平均值为432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为526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为318微克/立方米。

与上年相比,污染减轻的城市占37%,加重的城市占3%,其余城市变化不大。

全国城市二氧化硫年日均值的平均值为105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为93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为119微克/立方米。

与上年相比,污染减轻的城市占4%,加重的城市占4%,其余城市变化不大。

超标城市数的比重由14%上升到16%,其中,北方城市超标为11%,南方城市超标为21%。

大部分城市冬季二氧化硫污染严重,日均值超标的北方城市为43%,南方城市为29%,同上年相比,出现酸雨的地区无明显变化,但酸雨区面积扩大。

(二)水环境我国大江大河水质基本良好,流经城市的河段污染较重。

水体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水,主要污染物是氨氮,其次是耗氧有机物和挥发酚。

生活污水、工业废渣、矿业开采、农业生产等也对水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据全国统计,1989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力252亿吨,较上年减少16 亿吨,下降6%。

工业废水中重金属(汞、铜、铅、六价铬)的排放量为2089吨,比上年下降5%,砷排放量力1281吨,比上年下降16%,氰化物排放量力4468吨,比上年下降8%,酚排放量力7613吨,比上年下降4%,石油类排放量力71051吨,比上年下降8%。

据国家水质监测网监测,1989年流经城市的河流仍然存在岸边污染带,局部水体污染严重,72%的纳污河段各项污染物的平均值有不同程度的超标。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doc 95页)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doc 95页)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doc 95页)部门: xxx时间: xxx制作人:xxx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勿作商业用途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4年) (2)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3年) (10)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2年) (18)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1年) (25)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0年) (38)全国环境统计公报(1999年) (48)全国环境统计公报(1998年) (66)全国环境统计公报(1997年) (76)全国环境统计公报(1996年) (86)全国环境统计公报(1995年) (9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规划计划环境统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eic/649371567364505600/index. shtml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4年)2004年我国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但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的模式尚未从根本上转变,钢铁、电力、水泥、电解铝等重工业投资规模较大,产品产量增加较快,对环境的压力继续增加。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加强。

结合宏观调控,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大,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取得一定成效,遏制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快速攀升的趋势。

2004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482.4亿吨,比上年增加4.9%。

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21.1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5.8%,比上年增加4.1%;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261.3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54.2%,比上年增加5.5%。

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39.2万吨,比上年增加0.4%。

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509.7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38.1%,比上年减少0.4%;城镇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829.5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61.9%,比上年增加0.9%。

废水中氨氮排放量133.0万吨,比上年增加2.5%。

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42.2万吨,占氨氮排放量的31.7%,比上年增加4.5%;生活氨氮排放量90.8万吨,占氨氮排放量的68.3%,比上年增加1.7%。

(整理)四川省2004年环境状况公报

(整理)四川省2004年环境状况公报

四川省环境状况公报2004四川省环境保护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现发布2004年《四川省环境状况公报》。

四川省环境保护局局长田维钊二00五年六月五日目录综述环境状况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声环境辐射环境生态环境措施与行动省委省政府加强对环保工作的领导工业污染源防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保护环保规划与实施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环境监察核安全管理法制建设宣传教育环境监测环保科技与产业国际合作交流环保队伍和能力建设综述2004年是全省环保工作的攻坚年,也是环境保护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

一年来,全省环保系统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环保总局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有力监督支持下,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省、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战略部署,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4年度四川省环境质量总体上保持稳定,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一定控制。

生态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生态保护力度加大,生态环境好转。

部分区域环境恶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但局部污染有所加重,出现了特大环境污染事故。

省内五大河流中,岷江、沱江水质在原污染较重的基础上有所改善,长江干流(四川段)、金沙江、嘉陵江水质在原相对较好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稳定。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基本稳定,其中,二氧化硫污染较上年有所减轻,二氧化氮污染与上年相比变化不大,颗粒物污染和酸雨污染较上年有所减轻,但污染仍较严重。

城市噪声总体上有一定改善,但多数城市夜间交通噪声污染现象突出。

环境状况水环境江河水质2004年,我省地表水所监测的73个断面中,有61.6%的断面满足水环境功能要求。

其中,42.5%的断面满足Ⅱ类水质标准,16.5%的断面满足Ⅲ类水质标准,属于Ⅳ类水质的断面比例为19.2%,5.5%的断面属于Ⅴ类水质,16.4%的断面劣于Ⅴ类水质标准。

2000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00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目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的说明“九五”期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环境立法和执法取得进展,全民环境意识有较大提高。

结合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取缔、关停了8.4万多家污染严重又没有治理前景的企业。

环境保护投入逐年增长,占同期GDP的0.93%。

以重点流域、地区、城市、海域核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为突破口,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境污染治理,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启动了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开始实行退耕还林(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开始实施。

经过五年的努力,全国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九五”环境保护目标基本实现。

2000年,城市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酸雨区范围和频率没有增加;工业废水对地表水的污染得到一定的控制;“三河三湖”水质恶化趋势基本得到控制;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总体上有所改善;全国辐射环境质量良好。

但全国城市空气污染依然严重,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仅占三分之一;地表水污染普遍,特别是流经城市的河段有机污染较重;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地下水受到点状或面状污染,水位下降,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水环境2000年,我国七大重点流域地表水有机污染普遍,面源污染日益突出。

各流域干流有57.7%的断面满足三类水质要求,21.6%的断面为4类水质,6.9%的断面属5类水质,13.8%的断面属劣5类水质。

长江、珠江水质保持良好,黄河、松花江水质保持稳定,淮河、海河、辽河污染程度有所减轻。

主要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2000年,全国工业和城市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415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94亿吨,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221亿吨。

海洋环境2000年,全国海区中二类、三类、四类和劣四类水质区面积分别为10.2万平方公里、5.4万平方公里、2.1万平方公里、2.9万平方公里。

2004年济南市环境状况公报

2004年济南市环境状况公报

2004年济南市环境状况公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现予发布2004年济南市环境状况公报。

济南市环境保护局局长:陈世深2005年5月16日2004年是我市“创模”工作全面实施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济南市环境保护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实现新跨越,建设新泉城”的奋斗目标,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中心,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环境综合整治,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

空气环境基本状况2004年,济南市环境空气质量与上年基本持平。

市区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三项污染物年均浓度分别为0.045毫克/立方米、0.149毫克/立方米、0.038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达到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5倍。

可吸入颗粒物仍是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

与上年相比,二氧化硫年均浓度降低了30.8%,二氧化氮年均浓度降低了17.4%,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与上年持平。

空气质量日报2004年共发布空气质量日报366期,良好以上天数为210天,占全年监测总天数的57.4%。

与上年相比,良好以上天数减少5天。

环境空气质量级别年度比较表单位:天空气污染物浓度月变化二氧化硫在采暖期污染较为严重,非采暖期污染较轻。

与上年同期相比,污染有所减轻。

可吸入颗粒物1—7月污染较重,8—12月份污染减轻。

二氧化氮上半年污染较重,下半年污染明显减轻。

环境空气中三项污染物空间分布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各测点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与上年相比,各测点污染明显减轻。

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各测点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均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与上年相比,市监测站、省种子仓库、科干所和农科所测点尘污染有所加重,其余测点尘污染减轻。

市区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在空间上分布较为均匀,各测点尚无超标现象。

日常环境污染的例子

日常环境污染的例子

日常环境污染的例子【篇一:日常环境污染的例子】摘要:本文重点讨论中国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不断恶化,边治边污,治理不力等,所带来的一系列严重的环境灾害与生态危机问题: 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平衡的失调;环境污染继续恶化状况与重大污染事件大面积随时突发;污染案例:渤海将会变成“死海”;太湖严重污染,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与生存危害;环境污染代价、损失与治理的成本估计;根本在于转变观念,深化改革,端正发展模式,建设绿色家园与发展绿色gdp等。

关键词:环境污染生态危机频繁灾害损失代价转变模式中国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制订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开展了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由于中国发展模式与生产工艺落后,粗放的生产与经营方式,特别是有法不依,使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环境质量仍在继续恶化,局部地区非常严重;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还在发展,并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如果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深化改革,很有可能在环境问题上严重威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中华民族的生存条件。

2007年5月29日媒体报道,由于近年来无锡市太湖严重污染,致使自来水变质发臭,不能饮用,这是又一... 摘要:本文重点讨论中国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不断恶化,边治边污,治理不力等,所带来的一系列严重的环境灾害与生态危机问题: 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平衡的失调;环境污染继续恶化状况与重大污染事件大面积随时突发;污染案例:渤海将会变成“死海”;太湖严重污染,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与生存危害;环境污染代价、损失与治理的成本估计;根本在于转变观念,深化改革,端正发展模式,建设绿色家园与发展绿色gdp等。

关键词:环境污染生态危机频繁灾害损失代价转变模式中国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制订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开展了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由于中国发展模式与生产工艺落后,粗放的生产与经营方式,特别是有法不依,使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2004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介绍

2004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介绍

Bulletin公报2004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The State of Environment in China in 200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编者按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规定, 2004 年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 过, 由解振华局长签发公布。

《公报》 统计数据显示:2004 年度全国环境质量基本稳定。

城市空气质量与上年相当, 部分 城市污染仍然严重。

酸雨污染略呈加重趋势。

地表水水质无明显变化,珠江、长江水质较好,辽河、淮河、黄河、松花 江水质较差,海河水质差。

全国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与上年基本持平,东海和渤海污染严重。

城市声环境质量较好,辐射 环境质量基本维持在天然本底水平。

●淡水环境状况1 .七大水系水质 2004 年七大水系的 0412 个水质监测断面中, Ⅰ~Ⅲ类、 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 为41.8%、 30.3%和27.9%, 七大水系总体水质与去年 基本持平,珠江、长江水质较好,辽河、淮河、黄 河、松花江水质较差, 海河水质差。

主要污染指标 为氨氮、 五日生化需氧量、 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

七大水系水质类别比例Ⅴ 类 和 劣 Ⅴ 类 水 质 的 断 面 比 例 分 别 为 36 . 3 %、 33.9%和29.8%。

污染较重的为海河和淮河水系的省 界断面。

(1)长江水系 长江水系属轻度污染。

104个水质监测断面中, Ⅰ~Ⅲ类、 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 为 72.1%、 18.3% 和 9.6%, 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 氨氮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与上年相比, 水质无明显 变化。

长江省界断面水质较好, 其中Ⅰ~Ⅲ类水质占 83.4%、Ⅳ~Ⅴ类占 8.3%、劣Ⅴ类占 8.3%。

在省界 断面中水质最差的为皖—苏交界的汊河断面和豫— 鄂交界的新甸铺断面, 水质为劣Ⅴ类, 川—渝交界 的老池断面和甘—川交界八庙沟断面水质为Ⅳ类, 其余 20 个省界断面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

2004年全国环境保护相关行业状况公报

2004年全国环境保护相关行业状况公报

6’

维普资讯
位 16 3 ,其 中企业单位90 个 ,事业单位1 1个 ;专 设备、 2个 1 84 89 材料和药剂、 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 。 包括水污染治 业单位5 8个 ,占单位总数的4 .%;兼业单位6 3个 , 39 64 24 理设备、 空气污染治理设备、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回收利用 占单位 总数 的5 .%。 内资企业 18 7 ,占单位 总数 设备、 36 0 1个 噪声与振动控制设备、 放射性与 电磁 波污染防护设
十五”期 间,国家加大 了环境保 护基 础设施的建 家环境保 护总局 、国家发展 和改革 委员会 、国家统计局 展 。 “ 于2 0 年 l 月下发 关于开展2 0 年全国环境保护及相 设投 资 ,有力地拉动 了环境保护相 关产业 的市场需求 , 04 0 04 产业 总体 规模 迅速 扩大 、领 域 不断拓 展 、结 构逐 步调 关产业基 本情 况调查 的通知》 ( 发[0 41 l ) ,在 环 2 0 ]5 号 全 国范 围内开 展了环 境保护相关产业 的基本情 况调查 。
的9 . %;港 澳 台商 投资 企 业 3 2 ;外商 投 资企 业 备、 31 1个 污染治理专用药 剂和材料、 境监测仪器等。 环 4 4 。内资企业 中,国有企业 占2 .%;有 限责任公 司 9个 68
占3 .%;私营企业 占1 .%;其他企业 占1 .%。 84 61 87 I010 0 S 4 0 系列认证 的企业8 6 ,上市 公司2 9 4个 4 个。 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年 末生产经营用 固定资产原 值2 9 2 1 3 0 . 亿元 ,年 内新增 固定资产投 资 1 1 .亿元 。 331 10 万 元 以下 的小 型规 模经 济单位 7 5 个 ;1 0 万 ~ 50 94 50 大型规模经济 单位 1 7 个 ,分别 占环保企事业 单位 总数 0 7 的6 .%、1 .%和 1 .%。 84 63 53 全国环 境保 护相关产业从业人员195 5 .万人 , 中, 其 企

2021年(例文)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2篇

2021年(例文)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2篇

(例文)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2篇( ( 范文)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 2 2 篇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一引言所谓大气污染是指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或自然界向大气排出各种污染物,其含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使大气质量发生恶化,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健康、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遭受恶劣影响和破坏。

污染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地点或地区,如排放灰尘、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污染物的活火山、自然逸出的瓦斯气,以及发生森林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地方。

人为污染源则又可按不同的方法分类:按污染源空间分布方式可分为点污染源、面污染源、区域性污染源;按人们的社会活动功能可分为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等;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可分为固定污染源和 ___污染源。

关于大气污染和保护一、我国大气污染现状人类需要呼吸新鲜空气来维持生命,每天空气都会成千上万次地有规则地通过我们的鼻腔进出我们的肺。

而洁净的空气对于生命来说比任何物质都重要,人在 5 周内不吃饭,5 天内不饮水尚能生存,而空气仅断绝 5 分钟就会死亡。

可见空气是人类和其他一切生命有机体一刻也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

然而现在的我们却对空气多了一份恐惧,那污染严重的“毒气”时不时的让我们担忧:是否会有可怕的化学物质通过呼吸进入我们的体内,日积月累,给我们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

也许你会说这是杞人忧天,但数据明确地向我们指明了现实。

《2000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中国城市空气状况与前几年相比有所好转,但整体的污染水平仍较严重。

在受到监测的 338 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 3%,空气污染指数高于三级的城市占到了 63.5%,其中有 112 个城市的平均污染指数达到了四级,属重度污染。

目前严重 ___城市空气质量的污染物为悬浮颗粒物(TSP)或称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即直径在 10 微米以内的悬浮颗粒物)。

我国环境问题现状及对策

我国环境问题现状及对策

我国环境问题现状及对策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将其定义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问题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不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环境资源问题继续恶化,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

我们应该认识到,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下面是本人对我国环境资源问题作一些探讨,并就如何改善我国环境资源状况提出几点建议。

一、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年月的《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平稳,但形势依然严峻,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公报》用一组组数据,展现了中国环境状况和环保进展中的积极变化,也反映了中国环境和环保中存在的问题。

令人欣喜的是,“十一五”期间,在能源消费和国民经济年均分别增长和%,均超过规划预期的情况下,二氧化硫排放量、城市和工业领域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和%。

年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万吨,比上年下降%;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万吨,比上年下降%。

看似微小的数据,却有着重大的意义——这表明,我国局部地区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步显现。

与之相伴的有更多让人欣喜的消息:全国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较好。

%的城市区域噪声总体水平为一级和二级,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区域噪声总体水平为一级和二级的占%。

《公报》显示,全国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环境电离辐射水平保持稳定,核设施、核技术利用项目周围环境电离辐射水平总体未见明显变化;环境电磁辐射水平总体情况较好,电磁辐射发射设施周围环境电磁辐射水平总体未见明显变化。

同时,我国生态建设进展较好。

截至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个,总面积约万公顷,其中陆域面积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

我国目前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我国目前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我国目前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目前主要环境问题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的又一基本国情,从这方面看,中国无疑是“地大物博”,这是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也是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

然而,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致使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又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劣势。

“总量大”与“人均占有量少”形成强烈反差,加之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平衡,气候、地理条件的限制,以及多年来一切利用不尽合理、科学,造成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长期面临严峻的资源紧缺形势。

所以,如何开发利用和有效地保护资源,已成为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要重视环境问题,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环境问题,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来自人口的压力,构成了对中国生态环境最大的威胁。

加之中国的工业化起步晚、起点低,而且面临快速发展的形势容易使人们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注重经济而忽视生态,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种种原因导致了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目前的环境状况主要数据如下:1〕大气环境污染*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997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仍处在较重的污染水平,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

二氧化硫年均值浓度在 3~248 微克/3m围之间,全国年均值为 66 微克/3m。

以下是近期一些图表显示了污染的程度。

(图 1 和图 2)* 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

大气污染以煤烟性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70%。

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导致全球温室效应,也给全球环境以及人类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 大气污染导致酸雨的形成,2004 年我国酸雨污染加重,环保总局近日公布的《2004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4 年我国酸雨污染略呈加重趋势。

中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现状与发展-2004

中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现状与发展-2004
远达不到要求 。
22 现有 城 市监 测 点位 代 表性 不 足 .
() 2仅建有 1 2套空气 自动监测系统设备城 ~ 市的设备完善。
() 3 因城市面积 的扩大, 增加监测点位后 的城 市空气 自动监测系统健全。 () 4 清洁对照点开展空气 自动监测。 32 建设空气质量背景站和农村站 .
实验室分析方法 , 环境空气 监测项 目和监测方法
市开展城市环境空气质量 日报和预报工作 , 并于 20 年 6月 5日实现 4 个 环境保护 重点城市 日 00 2 报 , 向社会发 布。全 国有 三百多个 城市能够提 并 供空气 质量监测 数据 。监 测项 目为 S 2N , O 、 o 和

目前全国仅 建设 了一个 国家空气背景 站 , 没
有建设农村站 。为了反映全 国和区域尺度 的空气
质量状况 , 将继续建设空 气背景站和农 村站。从
由于 目前仅为掌握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设置 了 全国或区域尺度考虑 , 还应在人 口密度较小 的省 份的县级市或县 , 有计划地设置空气 自动监测 系 统, 以满足评价全 国空气 质量的需要。 目前规划
空气污染物对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
24 监测 项 目单 一 .
由于经费不足 , 缺乏监测仪器设备 , 对人体健 康影响较大和污染较为严重的有机污染物基本没 有开展 日常监测 , 相关研究工作开展得 也少 ; 仅有
少数城市开展 国际普遍关 注的 C 、 目监测 , O0项 难 以与国际城市进行对 比。
监测系统的内部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方面也缺少
经验和办法。
3 中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 的未来发展趋势
31 完善城市空气 自动监测 系统 .
2 环境空气 质量监测 存在 的问题

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佚名
【期刊名称】《环境经济》
【年(卷),期】2005(000)B07
【摘要】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于2004年12月29日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国务院于2004年5月30日发布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我国环境法制工作进一步加强。

【总页数】15页(P7-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
【相关文献】
1.局部渔业水域污染严重渔业污染事故经济损失增加农业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发布2004年度《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J], 肖乐
2.1991年的中国环境状况——摘自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及其说明 [J],
3.国家环保总局发表《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J],
4.《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摘要 [J], 本刊编辑部
5.国家环保总局在国务院新闻办“六·五”世界环境日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中国的城市环境保护》和《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摘要[日期:2005-06-04]来源: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作者:[字体:大中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4年6月2日2004年度全国环境质量基本稳定。

城市空气质量与上年相当,部分城市污染仍然严重。

酸雨污染略呈加重趋势。

地表水水质无明显变化,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与上年基本持平,东海和渤海污染严重。

城市声环境质量较好,辐射环境质量基本维持在天然本底水平。

耕地面积仍呈减少趋势。

生态状况无明显改善。

气候属偏好年份。

淡水环境2004年七大水系的412个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1.8%、30.3%和27.9%,七大水系总体水质与去年基本持平,珠江、长江水质较好,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水质差。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

海河水系属重度污染,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为56.7%,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辽河水系属中度污染,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32.4%、29.7%和37.9%,与上年相比总体水质好转;淮河水系属中度污染,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19.8%、47.6%和32.6%,部分支流污染仍严重,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黄河水系属中度污染,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36. 4%、34.1%和29.5%,支流污染较重,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松花江水系属中度污染,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21.9%、53.7%和24.4%,与上年相比总体水质变差;长江水系属轻度污染,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72.1%、18.3%和9.6%,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长江省界断面水质保持良好;珠江水系总体水质良好,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78.8%、15. 1%和6.1%,与上年相比水质基本持平。

2004年度七大水系污染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海河、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珠江。

2004年监测的27个重点湖库中,Ⅱ类水质的湖库2个,Ⅲ类水质的湖库5个,Ⅳ类水质的湖库4个,Ⅴ类水质湖库6个,劣Ⅴ类水质湖库10个。

其中“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水质因总氮和总磷浓度高而均为劣Ⅴ类。

太湖水质与上年比有所改善,但仍处于中度富营养状况。

滇池草海属重度富营养化,外海属中度富营养化,与上年相比,水质有改善。

巢湖水质属中度富营养化,水质无明显变化。

在47个重点城市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99.9%~80%、79.9%~60%、59.9%~0.1%和0的城市分别为25个、8个、3个、10个和1个,与上年相比,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略有提高。

2004年,全国187个城市中,与上年相比,地下水污染减轻的有39个,污染加重的5 2个,水质稳定的96个。

主要城市和地区的地下水水质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氯化物等组分的含量普遍升高。

2004年全国192个主要城市中,与上年相比,地下水水位呈上升趋势(变化幅度大于0.5米)的有53个城市,水位呈下降趋势的有6 1个城市,水位保持基本平衡的有78个城市。

地下水位升降幅度一般小于3米,局部地区大于5米,华东部分地区达到10~40米。

2004年废水排放量为482.4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21.1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为261.3亿吨。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339.2万吨,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中工业排放量为509. 7万吨,生活排放量为829.5万吨;氨氮排放量为133.0万吨,比去年略有增加,其中工业排放量为42.2万吨,生活排放量为90.8万吨。

海洋环境2004年,近海大部分海域水质良好,但局部海域污染加重。

远海海域水质保持良好状况。

2004年,全国近岸海域共监测246个站位,一、二类海水比例占49.6%,与上年基本持平;三类海水占15.4%,比上年下降4.4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占35.0%,比上年上升5个百分点。

2004年,四大海域比较,黄海和南海水质总体上较好,渤海和东海污染有加重趋势。

与上年相比,黄海一、二类海水比例上升14.7个百分点,南海上升19.8个百分点,渤海减少了9.6个百分点,东海减少了13.2个百分点。

2004年全海域共发现赤潮96次,较上年减少23次。

赤潮累计发生面积26630平方公里,较上年增加83.0%,其中大面积赤潮集中在东海。

大气环境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上与上年变化不大,部分污染较严重的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劣三级城市比例下降,但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城市的比例也在降低。

2004年监测的342个城市中,132个城市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居住区标准),占38.6%,比上年减少3.1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为三级的城市有141个,占41.2%,比上年增加9.7个百分点;劣于三级的城市有69个,占20.2%,比上年减少6.6个百分点。

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内,部分城市二氧化硫污染程度有所减轻;酸雨控制区内二氧化硫达到二级标准城市比例下降。

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城市的人口占统计城市人口的33.1%,比去年减少3.3个百分点;暴露于未达标(居住区标准、二级)空气中的城市人口占统计城市人口的66.9%。

2004年,全国527个市(县)降水的年均pH值范围为3.05~ 8.20。

出现酸雨的城市2 98个,占统计城市的56.5%。

降水年均pH值小于5.6(酸雨)的城市218个,占统计城市的41.4%。

与上年相比,出现酸雨的城市比例增加了2.1个百分点;酸雨城市比例上升了4个百分点,其中pH值小于4.5的城市比例增加了2个百分点;酸雨频率超过80%的城市比例上升了1.6个百分点,本年度酸雨污染较上年加重。

2004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254.9万吨,其中工业排放量为1891.4万吨,生活排放量为363.5万吨;烟尘排放量为1095.0万吨,其中工业排放量为886.5万吨,生活排放量为2 08.5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904.8万吨。

声环境在监测的328个市(镇)中,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好、较好、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的城市分别占50.9%、33.2%、9.8%、4.3%和1.8%。

在监测的312个市(县)中,区域声环境质量好、较好、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的城市分别占5.2%、57.1%、34.6%、2.9%和0.3%。

工业固体废物2004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2.0亿吨,比上年增加20.0%;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1792.0万吨,比上年减少7.7%。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为6.8亿吨,综合利用率为55.7%,与上年持平。

危险废物产生量963.0万吨。

辐射环境2004年,全国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为38.5~102.6nGy/h,在天然放射性本底水平平均值(50.3~92.3 nGy/h)的涨落范围内。

浙江秦山核电基地与广东大亚湾、岭澳核电站周围放射性核素在各种环境介质中的含量,均在国家规定的限值内。

土地全国耕地12244.43万公顷,园地1128.78万公顷,林地23504.70万公顷,牧草地26270.68万公顷,其他农用地2553.27万公顷,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572.84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23.32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358.95万公顷,其余为未利用地。

与上年相比,耕地减少0.77%,园地增加1.86%,林地增加0.46%,牧草地减少0.15%,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1.48%,交通运输用地增加4.10%。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占国土面积37.1%。

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65万km2,风力侵蚀面积191万km2。

水土流失范围广,遍及所有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截止2004年底,全国共建立不同类别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194个,总面积14822.6万公顷(其中陆域面积约14222.6万公顷,海域面积约600万公顷),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4.8%。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6个,面积8871.3万公顷,分别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和总面积的10.3%、59.9%。

与上年相比,自然保护区数量增加了195个,面积增加了424.5万公顷。

森林全国森林面积达到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8.21%,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36. 18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24.56亿立方米。

2004年末,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95.9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8.9%。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上年的31.15%上升至31.64%。

全国城市公共绿地面积25.1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 22万公顷;城市人均拥有公共绿地7.3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89平方米。

草原中国天然草原面积3.93亿公顷,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1.7%,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为3.31亿公顷,占草原总面积的84.3%。

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每年以20 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草原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扭转。

加剧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一是草原过牧,二是不合理开垦、乱采滥挖,三是工业污染、鼠害和虫害。

气候与灾害2004年(1~12月),全国平均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少22.1毫米,东北大部、西北大部、黄淮南部、江淮、江南大部、华南及西南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同程度偏少,华北大部、黄淮北部、西南大部和西北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偏多。

年平均气温连续第8年高于常年平均值。

2004年全国大部地区光热充足,降水比较调匀,气象灾害偏轻,气候总体正常,属于偏好年景。

2004年,中国出现了干旱、暴雨洪涝、台风、冰雹、高温、雪灾、低温冻害等多种气象灾害。

干旱、暴雨洪涝仍是主要的气象灾害,所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占农业受灾总面积的70%。

2004年中国境内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34次,包括大陆地区22次,台湾地区12次。

其中6~7级地震5次,5~6级地震29次。

2004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3555起,其中造成人员伤亡或50万元以上经济损失的地质灾害976起,全年共造成人员死亡734人、失踪124人、受伤549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0.9亿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