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还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_基于我国2007年所得税改革的研究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抉择
0引言盈余是应计利润和经营现金流量之和(Barton,2001),因此盈余可以通过应计利润或经营现金流进行操纵(Xu,Taylor&Dugan,2007)。
相应的,盈余管理按照其调整利润是否影响现金流,可以分为利用真实交易调整利润的盈余管理和利用应计项目操控的盈余管理两种。
在盈余管理的概念方面,正如盈余管理所引起的问题备受争议一样,至今在学术界对于盈余管理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989年美国会计学家凯瑟林·雪拍(Kathehne Schipper)在《盈余管理的评论》中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公司管理者有意识地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或者构造交易变更财务报告,旨在误导那些公司经济业绩的利益关系人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履行结果。
这一定义实际上首次将盈余管理完整的定义为包括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类。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是指在会计准则不禁止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手段对利润进行调整,这种方法通常只影响应计利润,而没直接影响经营现金流量,因此也称为应计利润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是指通过构造真实交易或控制交易发生时间来调节盈余的行为,这种方法不仅影响应计利润而且直接影响经营现金流量。
1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差异1.1实施方法不同真实盈余管理通过真实的交易活动来进行,其操纵方法主要包括:削减或增加研发开支和销售管理费用来增减当期盈余;操纵生产、存货和销售以平滑利润,维持盈余增长趋势;通过关联方之间的交易转移利益;通过处置或投资长期资产来操纵盈余;通过购买或出售金融资产快捷地实现短期盈余目标;通过股票回购来增加特定条件下的每股收益,实现短期内股价上涨。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操纵方法主要是通过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和运用以及资产减值准备的操纵等来实现的。
如,折旧政策的变更、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变更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合并报表编制范围的变更以及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等。
盈余管理研究评述与展望_基于应计项目与实际活动盈余管理的双维视角_李彬
盈余管理方式包括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实际活 动盈余管理。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当局在 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 通过会计准则所保留的会 计政策选择空间,对应计项目进行调节;实际活动盈 余管理, 是公司管理当局通过构造经济业务交易事 项, 或者调整业务交易的发生时间, 调节盈余的行 为。 基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研究如火如荼、硕果累 累,一直是国内外盈余管理研究的主流和热点内容; 基于实际活动盈余管理的研究可谓是方兴未艾、初 露头角,它如同盈余管理研究之树萌发的新枝,引起 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和青睐。
(一)研究内容单一,偏重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忽 视实际活动盈余管理。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一直是传 统 盈 余 管 理 研 究 的 主 要 内 容 ( 占 整 体 研 究 的 93.9% )。 但 是 ,Graham 等 (2005) 通 过 对 401 位 美 国 公 司 经 理 的 深度访谈发现, 公司普遍存在着构造经济业务交易 事项或者调整业务发生时间进行实际活动盈余管理 的行为。 在会计实务中,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并不是盈 余管理的唯一方式, 这表明盈余管理的理论研究与 会计实践存在着一定的脱节。
一、应计项目盈余管理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一直是传统盈余管理研究的 主要内容,成果颇为丰富。 本文搜索到应计项目盈余 管理相关研究的文献共508篇,其中国外文献297篇 , 占58.5%,国内文献211篇,占41.5%。 本文对应计项目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110209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
为了兼顾文献的代表性和时效性, 本文对
实
际
活
动
盈动
途
余机
径
管
理
影
经
计
真实盈余管理的隐蔽性手段及经济后果
真实盈余管理的隐蔽性手段及经济后果作者:王培邵君喆来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年第07期[摘要] 本文通过对真实盈余管理研究现状的介绍,提出应重视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并对其手段以及所带来的经济后果做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盈余管理;手段;经济后果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7. 008[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7- 0012- 031 引言在盈余管理的研究中,从实施手段来看,盈余管理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后者被定义为公司管理者通过构造真实交易活动或控制交易具体发生时点所达成的盈余管理。
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相比,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方式更加隐蔽,使外部投资者也更加难以分辨。
安然事件之后,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实施对企业管理者选择盈余管理的手段产生了影响,由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转换为更为隐蔽、更不易被发现的真实盈余管理。
当前,我国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而忽视了真实盈余管理。
2 文献综述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就致力于对盈余管理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对于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在其存在性、手段、动机、经济后果研究以及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活动比较等方面。
研究之初,学者们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者在公认会计原则范围内,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上做出对自身有利的决策,并不认为盈余管理还包括构造真实交易或控制交易活动时间的真实盈余管理,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比如Scott(1999)等。
而Healy 和Wahlen (1999)以及Skinner(2000)指出,盈余管理不仅包括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而且包括构造真实交易活动的真实盈余管理,其更具有隐蔽性。
Dechow和Sloan(1991)的研究发现,在美国资本市场中,在企业的CEO任职的最后几年,企业的研发费用会出现下降,通过减少酌量性费用来达到盈余的目的。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还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基于我国所得税改革的研究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还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基于我国所得税改革的研究一、本文概述盈余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具有深远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盈余管理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在我国所得税改革的背景下,盈余管理策略的选择及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所得税改革背景下,企业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之间的选择及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本文将对盈余管理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内涵及特点。
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所得税改革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企业盈余管理策略的影响。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总结国内外学者在盈余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本文将运用实证研究方法,选取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所得税改革对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影响。
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所得税改革前后企业盈余管理策略的变化趋势及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考虑到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可能存在的差异性,本文将进行分组研究,以揭示所得税改革对不同类型企业盈余管理策略选择的异质性影响。
本文将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讨论,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企业制定合理的盈余管理策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同时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以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文献综述盈余管理一直是会计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它涉及到企业如何通过合法或非法的手段来调整其盈余信息,以达到特定的经济目的。
盈余管理的方式可以分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两种。
近年来,随着我国所得税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两种盈余管理方式在我国的应用及其影响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方面,学者们主要关注其手段、动机以及经济后果。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主要通过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与变更来实现,例如调整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变更存货计价方法等。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异同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异同作者:连晓园来源:《北方经贸》2014年第10期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者对盈余管理的研究要求越来越深入。
本文通过阐释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在定义、动机、手段与经济后果等方面的异同,为从监管方面和审计方面抑制过度盈余管理提供一些注意点。
关键词: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2014)10-0239-01一、盈余管理的定义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主要区别在与其采用的手段与经济后果不同,在定义方面并不加以区别。
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普遍都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者当局利用对会计政策与会计方法的选择来“粉饰”报表数据,从而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
争论的焦点是“盈余管理究竟是否在会计准则的允许范围之内?”。
但是大部分学者都认可盈余管理不同于财务造假,盈余管理是现代上市企业财务经理们应当具有的一种技能但是前提是盈余管理应当采用合法而且不损害企业价值的手段。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一)资本市场动机盈余管理的出现本身就是资本市场的衍生,上市公司无论控股股东是出于传递市场信号稳定股票价格从而增强外部投资者与中小股东的投资信心,从而通过溢价发行股票获得巨大利润,还是企业为了迎合证券分析师的预测需要都具有强烈的盈余管理资本市场动机。
(二)契约动机委托-代理理论是盈余管理的经济根源,其中最主要是债务契约与薪酬契约。
债权人对债务人具有很多会计指标的限度要求,为了满足债权人的约束条件获得债务融资,企业具有盈余管理的动机。
现在很多上市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实施的年薪制和股权激励机制都取决于管理当局的经营业绩,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具有盈余管理薪酬契约动机。
(三)监管动机与配股动机《证券法》与《公司法》对上市公司的上市与配股条件有着硬性的要求:其一,连续三年亏损将被摘牌;其二,近三年净资产收益率均在10%以上方有配股权。
真实盈余管理综述
计之友2011年第6期下OF ACCOUNTING会20131中真实盈余管理研究综述*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黄秀蓉曹文娟【摘要】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此前一直是盈余管理问题关注的焦点,但由于监管环境、诉讼风险、会计准则、实施成本等因素的变化,真实盈余管理逐渐成为新的研究方向,文章从真实盈余管理兴起原因、实施方式及经济后果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进行梳理和综述,以期为真实盈余管理的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管理方式;经济后果一、引言在会计研究中,会计盈余(Earning )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但尚未实现现金流入的应计利润(Total Accruals ,TA ),另一部分是由经营活动产生的,已经实现的现金流入的盈余(Cash From Operations ,CFO)。
因而,按上述分类,盈余管理可以划分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
基于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一直是盈余管理研究的主流,真实盈余管理直到近几年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Graham (2005)对400位公司的CFO 调查显示,80%的CFO 表示会减少在研发(R&D )、广告、员工培训费等酌量性开支以满足特定盈余目标,55.3%的CFO 愿意延迟能够创造价值的新项目,以满足当期的收益目标。
Roychowdhury (2006)的研究证据表明,公司管理层为了避免亏损或满足分析师预测,通常采用销售操纵、减少酌量性费用或过度生产等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即使这些活动偏离企业的正常经营决策。
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的概念,最早是由Schipper (1989)在其《盈余管理于评述》(Commentary on earning management)中将盈余管理定义为一种广义上的“披露管理”的概念,即公司管理层为了谋取特定利益而干涉公司财务报告的披露过程,而真实盈余管理作为一种通过适时的财务决策来改变企业财务报告盈余的行为,属于盈余管理的研究范畴。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比较研究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比较研究作者:樊嘉钰汪蕾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22期摘要: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导致盈余管理的出现。
盈余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演变,划分为现在学界普遍认可的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
本文对两种盈余管理从概念、动机、影响因素以及经济后果几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一定建议,为盈余管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2-000-01盈余管理一直是资本市场的热点问题,最开始的盈余管理主要是通过变更会计选择和会计估计政策用以调节会计信息。
伴随着监管措施越来越严格,逐渐出现了隐蔽性更强不同于以往的盈余管理方法,这才使得理论界对其进行了区分和定义,也就是本文所说的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
下文开始从涵义、动机、影响因素、经济后果以及约束机制几个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和总结。
一、两种盈余管理涵义上的比较在会计领域里,盈余按照权责发生制以及是否对现金流量影响,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确认计量的已实现但未收到现金的盈余;另一种是企业当期已实现并且已收到现金的盈余。
因此盈余管理可以根据是否涉及到现金活动,划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
美国学者Schipper在1989年首次提出了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事实上市是企业管理层以获取个人利益为目的利益而改变财务报告的过程。
我国学者宁亚平(2004)首次定义了两种盈余管理方式,企业管理层为达到影响盈余的效果,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灵活运用会计政策、会计选择的行为叫做“会计盈余管理”,而通过重组实际经营活动或交易来操纵盈余的行为叫做“实际盈余管理”。
随后我国众多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作者将两种盈余管理含义总结如下:应计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在合法合理的范围内,通过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对有关盈余项目进行操控并影响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的盈余管理活动。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比较研究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比较研究作者:郭芳贺晨衍来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7年第03期摘要:企业盈余管理问题一直备受众多学者重视,同时也成为了学术界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近年来随着企业越来越多的使用真实盈余管理操纵业绩,学者也开始将研究方向转向真实盈余管理。
本文从定义研究出发,分析了两类盈余管理之间的区别、关系和抉择权衡,最后提出研究展望,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新方向。
关键词: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方式盈余管理的存在会对企业发展和利益相关者决策产生不利的影响,它已成为了学术界一大重要研究领域。
以往学者对应计盈余管理较为关注,故成果颇丰。
但随着相关部门监管力度加大以及审计师为了避免声誉受损和诉讼风险对应计盈余管理的容忍度降低,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真实盈余管理。
而大量证据也表明它已普遍存在于实务之中,应引起学者和相关部门的重视。
一、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定义应计盈余管理普遍被认为是企业为了利益最大化或市场价值最大化而选择灵活利用会计政策以及会计估计等方式来进行的一种盈余操纵行为(Healy等,1999;秦荣生,2001;陆建桥,2002)。
或者是企业管理当局通过控制对外财务报告收益信息的披露,从而诱导相关利益者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与会计数据相关契约结果的行为(Schipper,1989)。
而真实盈余管理是一种管理者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偏离企业最优经营活动的行为(Roychowdhury,2006;Zhao et a1,2011)。
它以企业真实交易活动为手段,不但会影响企业当期的报告利润,也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对企业价值带来损害(Gunny,2010)。
综合上述学者的研究,我们发现对于应计盈余管理的定义更多的是从“目的视角”和“信息视角”考虑的,从“目的视角”来看,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或市场价值最大化。
从“信息观视角”来看,盈余管理会通过改变会计数据,从而迷惑相关利益人,以达到管理当局目的。
企业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企业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献综述2019-09-30摘要:本⽂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定义、应计项⽬操控与真实盈余管理的⽐较分析、进⾏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动机、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操控⽅式、研究模型及经济后果等六个⽅⾯进⾏了归纳梳理,最后提出了这⼀领域的研究展望,以期能对国内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提供⼀定的借鉴。
关键词: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动机操控⽅式经济后果⼀、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定义盈余管理是会计学理论界与实务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前⼤多数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都着眼于应计项⽬操控,⽽在实务中,企业除了进⾏应计项⽬盈余管理之外,还会通过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达到操纵利润的⽬的。
Schipper(1989)最早提出真实活动操控的观点,认为真实活动操控同应计项⽬盈余管理⼀样,均是管理者为获得个⼈利益⽽⼲预财务报告的⾏为。
Roychowdhury(2006)认为真实活动操控是管理者为误导股东相信企业通过正常的经营活动达到了既定的财务⽬标⽽进⾏偏离正常情况的经营活动的⾏为。
Zhao et a1.(2011)基于Roychowdhury的观点,提出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就是管理者为实现短期盈利⽬标⽽进⾏的偏离正常经营活动的⾏为。
综合上述学者的研究,可以认为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管理者构造真实具体异常交易活动并控制交易时间的⾏为,并误导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信企业通过正常的经营活动达到了既定财务⽬标以获取个⼈利益。
⼆、应计项⽬操控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权衡Graham et a1.(2005)通过对401位美国企业⾼层管理者进⾏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78%的⾼层管理者为实现平滑当期收益的⽬标,会以牺牲公司长远价值为代价来进⾏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经营者从应计项操控转向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原因在于:(1)企业通过应计项⽬与真实活动操控盈余的空间不同。
Cohen et al.(2005)指出应计项⽬盈余管理只要通过财务部门的会计估计变更等会计⽅法即可实现,实施相对容易,因⽽企业⾸先会考虑应计项⽬盈余管理。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之比较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之比较刘博;范雯洁;单珊【摘要】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研究重点集中于应计盈余管理方面.伴随着经济业务活动的发展和法律法规的限制,近年来真实盈余管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从盈余管理的定义、动机、操作方式、影响因素、经济后果和治理手段等方面,对比分析这两种盈余管理行为,希望能为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提供一点参考.【期刊名称】《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00)001【总页数】5页(P101-105)【关键词】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比较【作者】刘博;范雯洁;单珊【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安徽蚌埠233030;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安徽蚌埠233030;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安徽蚌埠233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39.0在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颁布之前,由于不系统的会计规范以及较为松懈的监督管理等原因,我国资本市场的整体环境较为混乱,使得一些企业管理者钻制度的漏洞,倾向于进行成本低、易实现的应计盈余管理。
其中比较典型的为“银广夏盈余造假”案。
但2007年之后,由于日渐完善的会计准则的实行和相关法律监督管理力度的加强,隐蔽灵活的真实盈余管理则受到了普遍青睐。
“万福生科”案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本文拟从盈余管理的定义、动机、操作方式、影响因素、经济后果和治理手段六个方面,比较研究这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区别和联系,希望能为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提供一点参考。
一、两种盈余管理行为的定义比较对盈余管理定义的研究与讨论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此时学者们并没有对盈余管理方式做具体的区分。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美国学者 Healy和Walen于1999年首次将盈余管理的概念区分为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两部分[1]。
他们认为,这两类盈余管理都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其区别在于,应计盈余管理没有现金流入,真实盈余管理有现金流入。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还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基于我国所得税改革的研究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还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基于我国所得税改革的研究一、本文概述介绍研究的主要内容、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盈余管理成为企业财务决策中的重要环节。
盈余管理不仅关乎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市场的健康与稳定。
在我国,所得税改革作为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企业盈余管理策略的影响不容忽视。
本文旨在探讨在我国所得税改革的背景下,企业应如何选择盈余管理策略,即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之间的权衡与选择。
通过深入分析所得税改革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机制,本文期望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接下来,文章将首先回顾国内外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分析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其在企业实践中的应用。
然后,结合我国所得税改革的历程和特点,探讨所得税政策变化对企业盈余管理策略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将进一步揭示所得税改革背景下企业盈余管理策略的变化趋势及其背后的动因。
文章将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企业在所得税改革进程中更好地进行盈余管理提供参考。
2、2在我国所得税改革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着更为严格的税收监管和更复杂的税收环境,这使得盈余管理成为企业应对税收压力、优化财务状况的重要手段。
所得税改革往往伴随着税率调整、税收优惠政策变动、反避税措施加强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企业的盈利状况和税负水平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企业有动机通过盈余管理来调整其应税所得额,从而减轻税收负担、提高税后利润。
一方面,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是企业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变更等方式来调整其财务报表上的盈余数字。
在所得税改革过程中,企业可能会利用会计准则和税法之间的差异,通过调整应计项目来实现盈余管理的目标。
例如,企业可能会通过变更折旧方法、调整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等方式来影响应税所得额。
这种盈余管理方式具有操作简便、成本较低的特点,因此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比较研究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比较研究郭芳衎贺晨摘要:企业盈余管理问题一直备受众多学者重视,同时也成为了学术界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近年来随着企业越来越多的使用真实盈余管理操纵业绩,学者也开始将研究方向转向真实盈余管理。
本文从定义研究出发,分析了两类盈余管理之间的区别、关系和抉择权衡,最后提出研究展望,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新方向。
关键词: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方式盈余管理的存在会对企业发展和利益相关者决策产生不利的影响,它已成为了学术界一大重要研究领域。
以往学者对应计盈余管理较为关注,故成果颇丰。
但随着相关部门监管力度加大以及审计师为了避免声誉受损和诉讼风险对应计盈余管理的容忍度降低,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真实盈余管理。
而大量证据也表明它已普遍存在于实务之中,应引起学者和相关部门的重视。
一、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定义应计盈余管理普遍被认为是企业为了利益最大化或市场价值最大化而选择灵活利用会计政策以及会计估计等方式来进行的一种盈余操纵行为(Healy 等,1999;秦荣生,2001;陆建桥,2002)。
或者是企业管理当局通过控制对外财务报告收益信息的披露,从而诱导相关利益者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与会计数据相关契约结果的行为(Schipper ,1989)。
而真实盈余管理是一种管理者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偏离企业最优经营活动的行为(Roychowdhury ,2006;Zhao et a1,2011)。
它以企业真实交易活动为手段,不但会影响企业当期的报告利润,也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对企业价值带来损害(Gunny ,2010)。
综合上述学者的研究,我们发现对于应计盈余管理的定义更多的是从“目的视角”和“信息视角”考虑的,从“目的视角”来看,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或市场价值最大化。
从“信息观视角”来看,盈余管理会通过改变会计数据,从而迷惑相关利益人,以达到管理当局目的。
而对于真实盈余管理的定义则突出了其特点,即具有操纵隐蔽性使得监管不易,且危害较大。
避税动因的盈余管理方式比较_基于应计项目操控跟真实活动操控的研究探究_李增福
第36卷第6期财经研究Vol136No16 2010年6月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 un12010 避税动因的盈余管理方式比较3———基于应计项目操控和真实活动操控的研究李增福,郑友环(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 要:2007年我国对企业所得税率进行了大幅调整。
文章研究了在所得税率变动之际,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结果显示,预期税率变动的公司均有显著的盈余管理,但预期税率变动方向不同,盈余管理的方式也不同:预期税率上升的公司,主要进行真实活动操控的向上盈余管理;预期税率下降的公司,主要进行应计项目操控的向下盈余管理。
这些研究结果丰富了避税动因的盈余管理的研究文献,也对税收政策的改革及政府对企业的监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所得税改革;盈余管理;应计项目操控;真实活动操控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9952(2010)0620080210一、引 言 避税动因的盈余管理方式研究,对甄别公司财务报表和分析税收政策效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盈余管理方式可以分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类。
第一类是用会计政策和估计进行的,只影响会计盈余在各期的分布,但不影响各期的会计盈余总额;第二类是操纵真实的经济活动,既影响各期盈余,也影响各期实际的现金流量,还会损害公司价值。
但是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更容易受到审计师和监管部门的关注,而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不存在审计的风险。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代表性的观点(Guent her,1994)认为,预期税率降低的公司会采取应计项目操控的盈余管理方式。
Roychowdhury(2006)研究发现,近年来随着法律和会计制度的严格,公司倾向于操纵真实活动以进行盈余管理。
预期税率变动的企业是否也进行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目前在中外文献中尚无相关的经验证据。
同时,由于不同的盈余管理方式所需的成本不相同,在不同的税率变动趋势下,公司具体会如收稿日期:2009212216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E-10)作者简介:李增福(1968-),男,陕西岐山人,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郑友环(1984-),男,广东饶平人,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抉择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抉择作者:余霞赵剑沣来源:《科技视界》2013年第34期【摘要】长久以来,利用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一直是国内外盈余管理的主流。
但近年来,随着国际上后安然时代的到来、萨班斯法案的颁布以及国内新会计准则的施行、审计风险和股东法律诉讼风险的增加、监管力度加大,导致企业通过应计项目管理盈余的空间受到限制,无形中迫使一些公司转向真实盈余管理。
然而,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之间进行选择时需要考虑各种因素,最终进行成本效益的权衡。
本文着重阐述了两种盈余管理方式之间的差别及进行抉择时应考虑的因素。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会计准则0 引言盈余是应计利润和经营现金流量之和(Barton,2001),因此盈余可以通过应计利润或经营现金流进行操纵(Xu,Taylor & Dugan,2007)。
相应的,盈余管理按照其调整利润是否影响现金流,可以分为利用真实交易调整利润的盈余管理和利用应计项目操控的盈余管理两种。
在盈余管理的概念方面,正如盈余管理所引起的问题备受争议一样,至今在学术界对于盈余管理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989年美国会计学家凯瑟林·雪拍(Kathehne Schipper)在《盈余管理的评论》中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公司管理者有意识地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或者构造交易变更财务报告,旨在误导那些公司经济业绩的利益关系人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履行结果。
这一定义实际上首次将盈余管理完整的定义为包括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类。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是指在会计准则不禁止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手段对利润进行调整,这种方法通常只影响应计利润,而没直接影响经营现金流量,因此也称为应计利润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是指通过构造真实交易或控制交易发生时间来调节盈余的行为,这种方法不仅影响应计利润而且直接影响经营现金流量。
1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差异1.1 实施方法不同真实盈余管理通过真实的交易活动来进行,其操纵方法主要包括:削减或增加研发开支和销售管理费用来增减当期盈余;操纵生产、存货和销售以平滑利润,维持盈余增长趋势;通过关联方之间的交易转移利益;通过处置或投资长期资产来操纵盈余;通过购买或出售金融资产快捷地实现短期盈余目标;通过股票回购来增加特定条件下的每股收益,实现短期内股价上涨。
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基于应计项目操控与真实活动操控
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基于应计项目操控与真实活动操控徐颖;林艳;杨伟明【摘要】会计盈余系统分为应计和经营性现金流量两个方面,那么从盈余管理的—实施手段看,盈余管理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就目前的研究看来,主要围绕着应计盈余管理,而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研究较少,新会计准则施行后,两种盈余管理方式普遍存在于上市公司的实务中,单纯地研究应计盈余管理或者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较片面,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将应计盈余管理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相结合,探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状况.【期刊名称】《商业会计》【年(卷),期】2013(000)011【总页数】3页(P55-57)【关键词】新会计准则;盈余管理;应计项目;真实活动【作者】徐颖;林艳;杨伟明【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绥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61【正文语种】中文一、引言Sarbanes-Oxley Act(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2002年实施以来,在公司治理、会计执业监管、证券市场监管等方面作出了许多新的规定。
该法案的实施对盈余管理的手段产生了重大影响,由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转换为更隐蔽、更不易计量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在我国的会计准则改革过程中,在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形势下,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公司盈余管理方面也必然会产生重大影响。
二、文献回顾(一)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的定义(Dechow and Skinner,2000)是指通过对会计准则政策的选择来掩盖或扭曲企业真实经济表现,发生在管理者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营业绩为基础进行决策的利益关系人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后果。
应计盈余管理理论上不改变公司价值,只是通过会计手法对各期的应计利润进行调整,长期看本期通过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增加的利润部分早晚会转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引言
我国 2007 年的所得税改革 , 为检验税率变动如何影响公司盈余管理提供了一场 “ 自然试 验 ” , 但经 验研究却发现 税 率 上 升 对 公 司 盈 余 管 理 水 平 的 影 响 不 显 著 ( 王 跃 堂 等 ,2009 ), 这
①
与避税动因盈余管理理论不太吻合 。 对经验与理论的这一差异 , 作者认为是税率上升幅度比 较小 , 而盈余管理操纵在税率上升时相对于下降时更大 。 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指出 , 公司 不仅可以通过 应 计 项 目 操 控 盈 余 , 也 可 以 通 过 真 实 活 动 操 控 盈 余 (Roychowdury,2006 ); 而 且 在操纵利润的时候 , 公司会替代性地采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两种方式 (Zang,2005 、2006 )② 。 由于王跃堂等 (2009 ) 的研究仅考虑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 , 那么我们有必 要追问 , 我国公司避税动因的盈余管理是否使用了真实活动操控模式 , 有没有可能税率上 升 时公司偏向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替代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才使得后者变得不显著 ?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 , 我们需要提出税率变动影 响公司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理论 , 并将其 放在 2007 年所得税改革背景下加以经验检验 。 为此我们在 Dye (1998 )、Dasai 等 (2006 ) 和
2009 ) 的结论提供了一个校正性的补充 。
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丰富避税动因盈余管理的 研究文献 。 既有的避税动因盈余管理文献要么采用 应 计 项 目 盈 余 操 控 模 型 (Dhaliwal et al.,1992;
Boynton et al., 1992; Scholes et al., 1992; Guenther, 1994; 王跃堂 ,2009 ), 要么不曾明确 区分两种盈余管
Zang (2005 、2006 ) 等人的文献基础上 , 建立了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 , 其中投资者 ( 股东 ) 选择对
经理 ( 管理层 ) 的监督以最大化其拥有股权的价值 , 而经理则选择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 动盈余管理来最大化自己从盈余操控中获得的私利和所拥有股权的价值 。 模型表明 , 税率变 化会通过两个途径影响到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 : 一是直接影响经理的盈余管理动机 ; 二是 通 过影响投资者的监督动机间接影响到经理的盈余管理动机 。 在经理持有股权不大的情况下 , 两个途径的综合作用最终呈现出如下效应 : 其他条件不变 , 税率上升会使公司倾 向于实施真 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 ; 税率下降使公司倾向于实施应计项目操控的盈余管理 。 随后的经验
- 121 -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还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中国上市公司研究
研究证实了这一论断 。 这意味着 , 我国公司的盈 余 管理对于所得税上升的确有显著反应 , 只 不过这种 反应体现在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而不是应计项目 盈余管理上 。 由此 , 本文对既 有研究 ( 王跃堂等 , 价值会对经理进行监督 。 经理权衡盈余操控行为的 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选择盈余操控方式和操控水 平 , 投资者则权衡监督的边际成本和边 际收益选择 监督水平 。 税率的外生变动会影响经理盈余操控的 边际收益从而直接影响盈余操控方式和水平 , 同时 也会影响投资者监督的边际收益而影响投资者监 督动机进并间接影响经理的盈 余操控方式和水平 。 由此 , 模型就在税率变动 与盈余管理方式和水平之 间建立起了内在的经济逻辑 。 考虑一个单期模型 。 在期初 , 投资者雇用经 理 经营企业 。 在既有文献中 , 研究者为简化分析 , 常常 只关注于经理的盈余操控道德风险而忽略掉其生 产偷懒的道德风险 (Dye,1988; Degeorge et al.,1999;
- 122 -
《 管理世界 》( 月刊 ) 2011 年第 1 期
小于股东的风险偏好 (Easterbrook,1984 ), 故投资者 对经理的应计项目操控之约束已内含在经理忌惮 于审计风险而产生的自我约束之中 。 所以 , 来自投 资者的监督 , 主要是影响 γ 进而影响经理的真实 活 动操控行为 。 如果投资者提高监督水平 ( 可直接以 γ 的大小度量 ), 则经理从事真实活动操控行为的 成 本就会增加 , 这会对经理的真实活动操控 动机产生 抑制效应 ; 反之则有相反的结果 。 投资者对经理真实活动操控行为的监督本身 也需要付出代价 , 不妨记为 Cφ=φ (γ ), 满足 φ' (γ )>0, 最后诚实的假设也有助于避免建模中出现过于困
^ 实际上也代 难的信念一致性问题 。 在上述假设下 ,y ^ 表了企业的最终价值 。 很显然 ,y=y-M 将是公共信
息 , 但 是由于 y 是经理私有的且是随机变量的实现
^ (或 值 , 故投资者和经理之外的其他人并不能通过 y
y-M ) 推 断 出 y 和 M 各 是 多 少 , 这 使 得 经 理 已 消 费
2 和 CA=αA2/2 。 这一具有递增性质的成本函数在涉
及经理行为的文献中甚 为 常 见 (Burkart et al.,2003;
Zang,2005 、2006 )。 这 里 γ >0 ,α >0 分 别 是 真 实 活 动
和应计项目盈余操控行为的成本系数 。 本文的一个重要假设是 :α 是一个外生变量 , 取 决 于国家的公司法 、GPPA 、 外部审计等 公 司 的 外 部 监 管 和 约 束 力 量 ;而 γ 则 是 一 个 内 生 变 量 ,取 决 于 投资者与经理的互动影响。 上述假设的合理性在 于 , 应计项目盈余操控容易受到外部审 计人员的核 查和制约 , 事后受到监管机构调 查和集团诉讼的风 险较高 (Gunny,2005 ), 但 上 述 外 部 监 管 和 监 督 对 真 实活动的盈余管理却难有作为 , 因为真实活动操控 行 为 与 正 常 的 经 营 活 动 通 常 难 以 区 分 (Zang,2005 、
φ'' (γ )>0,φ (0 )=0,φ' (0 )=0 表 示 该 监 督 成 本 随 着 监
的盈余 M 并不会被发现 。 现在我们要设定经理和投资者的行动目标 。 经 理当然关注于个人私利 , 但也会适当关注企业 的价 值 , 因为投资者会激励经理使得其私利 部分地依存 于企业的价值 。 类似 Desai 等 (2006 ), 我们对此进行 一种简单化的处理 , 假设 θ ∈ (0,1 ) 表示经 理 对 企 业 价值的关注程度 , 这就使得经理的盈余操控行 为部 分地考量了投资者的利益 。 具体地 , 可以 赋予 θ 一 种直观的意义 , 即经理持有企业的股 权比例 。 本文 将 θ 当 做 外 生 的 ,一 是 尽 量 保 持 模 型 简 单 ,二 是 我 们 认 为 对 于 本 文 要 研 究 的 问 题 ,θ 外 生 的 假 设 是 无 碍的 ⑥ 。 我们可以将 θ 看作是 投资者为了克服经理 偷懒道德风险所设下 的最优激励 ( 请回忆先前忽略 的偷懒道德风 险的假设 )。 假设经理和投资者都是 风险中立的 , 经理最大化自己的期望效用 E (U ), 而 投资者最大化其拥有股权 (1-θ ) 的期望价值 E (π )。 假设在期末企业需要根据经理报告的盈余纳税 , 税 率为 t∈[0,1] 。 由此有 :
二、 理论模型
的冲突 、 行为人的利害权衡和行为的均衡状态 。 本文模型刻 画的基本冲突是 , 经理为了私利而进行盈余操 控 , 但这会损害企业股权价值 ; 投资者为了保 护其股权
2006 ); 相反 , 投资者特别是大股东可 以通过保留对
经理的监督来限制经理的真 实操控行为 。 当然 , 从 理论上而言 , 投资者也可 以对经理的应计项目操控 行 为 进 行 监 督 ,但 现 实 中 ,由 于 经 理 风 险 偏 好 一 般
Zang, 2005; Desai and Dharmapala, 2006 )。 我们也忽
略经理偷懒的道德风险 , 直接假设经理的生产 活动
~,~ 可创造价值 y y 是一个始终取正 值 的 随 机 变 量 , 其 ~ 是所有参与人的公共信息 ; 但 y 却 实现值记为 y 。 y
只是经理的私有信息 , 这一私有信息 为经理操控盈 余创造了可行条件 。 经理可以通过真实活动和应计项目两种方式 来操控盈余 。 记真实活动盈余操 控 水 平 为 R , 记 应 计项目盈余操控水平为 A ③ 。 但是盈余操控行 为会 让 经 理 为 此 付 出 代 价 ,不 失 一 般 性 ,我 们 假 设 不 同 操控方式给经理个人带来的负效 用分别为 CR=γR2/
《 管理世界 》( 月刊 ) 2011 年第 1 期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还是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 ——基于我国 2007 年所得税改革的研究 □李增福 董志强 连玉君
摘要: 本文建立了 1 个基于避税动因的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模型, 并结合实证会计 3 大 假说提出了经验研究假设,以 2007 年所得税改革为背景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 的选择问题。 结果显示: 预期税率上升使公司更倾向于实施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 预期税 率下降会使公司更倾向于实施应计项目操控的盈余管理; 国有控股、 公司规模、 债务对应计项 目操控程度有显著负效应, 对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程度有显著正效应; 管理层薪酬对负向的 应计项目操控有负效应, 对正向的应计项目操控和真实活动操控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 。上述 研究丰富了避税动因盈余管理的研究文献,从真实活动操控视角发展了实证会计的 3 大假 说, 也对审视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和监管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所得税改革 盈余管理 应计项目操控 真实活动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