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_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
财政教育支出水平的国际比较
财政教育支出水平的国际比较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是保证经济持续发展很稳定增长的重要源泉,为此各国政府围绕着对教育的投资展开激烈的国际竞争。
本文通过这种国际间的经验比较,拓宽思路,以期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有益的启示。
标签:财政支出教育投资国际比较0 引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发达程度、教育投入水平常常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文明程度、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和尺度。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而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
世界各国都在为积极发展本国的教育事业,不断探索和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教育模式和体制,教育支出在各国财政支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育是集消费的排他性、一定竞争性、拥挤性和正外部效应等特征于一身的准公共产品。
现代各国对教育的投资一般为市场与政府混合提供或政府采取全额免费或部分免费提供教育服务等形式。
近年来,我国政府财政教育投入的大量增加有力地支持了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
但是,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经济不发达,财力也不充裕,教育投入规模和教育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本文拟对世界部分国家财政教育支出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中寻求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
1 国际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公共教育历来是各国政府的开支项目之一,但财政对教育的大规模投入则是本世纪后半叶以后的事。
其中的主要原因是:①尽管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它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则是在二战之后;②本世纪前半叶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主要国家财力耗尽,客观上限制了国家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增长;③二战之后,各国经济迅速发展,财力的增加为政府扩大对教育的投入提供了基础;④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财力的大量集中投入,而教育的投资效益又具有间接、迟效、流动和外溢等特点,因此绝非私人资本所愿意和所能承担的,这也在客观上使政府成为教育的主要投资者。
自上个世纪60年代各国大规模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以来,教育经费的增长水平渐趋平稳,世界教育经费占国民财富的比重(表1)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其主要原因是:随着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大规模增长,公共教育经费的绝对规模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而要使这一庞大的绝对规模达到较大增幅的相对增长则绝非易事。
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支出水平比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达程度、教育投入水平常常是很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素质、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准。教育支出在各国财政支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各国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的战略目标。
从经济性质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做是一种混合物品。然而,教育是分初、中、高几个层次的。所谓初等教育是保证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每一个公民的一种权利,更是每一个公民的一种义务,它是带有强制性的。既然是国家通过立法安排义务教育,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享受这种教育,那么这种服务理应由政府来提供和保障,从这个角度看初等教育应该是纯公共物品。而除了义务教育之外的高层次教育,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属于准公共物品。如果交由市场运作,一旦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必将给我国的教育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早成我国人才链的断裂,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表1 1993-2009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总量及占GDP的比重
年份
财政教育支出(亿元)
GDP(亿元)
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
1993
867.76
34634.4
2.51
1994
1174.74
46759.4
2.51
1995
1411.52
58478.1
2.41
1996
1671.70
67884.6
2.46
136875.9
2.79
2005
2.82
2006
3.00
2007
3.32
2
自2000年开始,中国每年用于教育的经费支出增长率均在10%以上,2000年至2007年短短8年间,教育经费支出提高了3倍多;另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2008年12月公布的《2007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07年中国实际的教育经费支出为12148.1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23.8%,形成了自2000年以来的第二个增长小高峰。
我国教育支出的结构分析
我国教育⽀出的结构分析2019-10-21【摘要】我国教育⽀出的规模不断扩⼤,表明了财政对公共教育⽀持⼒度的加⼤,但在⽀出结构⽅⾯仍存在⼀些问题。
本⽂分析了我国财政教育⽀出现存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财政教育⽀出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教育⽀出结构分析教育⽀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出的重要内容,合理、有效地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客观要求,也是政府财政分配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国公共教育投⼊不断增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占国内⽣产总值的⽐例也不断上升,表明了财政⽀出对公共教育⽀持⼒度的不断加⼤,但教育经费短缺的呼声仍然强烈,其原因之⼀就是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结构在不同层次教育之间存在不合理因素。
因此,在继续增加教育⽀出的同时优化⽀出结构,提⾼教育⽀出效益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教育⽀出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对教育的战略地位的认识已经提⾼到了相当的⾼度。
各级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也在逐年递增,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从1994年以来保持着较⾼的增长速度。
但我国教育仍然存在着⽀出总量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1、政府教育资源相对短缺,财政性教育⽀出占GDP的⽐重偏低,占财政总⽀出的⽐重亦偏低。
从表1中看出,近段时期我国财政性教育⽀出在1991年617.8亿的基础上翻了两番多,到2001年,达到了3000个亿以上。
但财政性教育⽀出占GDP⽐重较低,与1993年《中国教育改⾰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产总值(GNP)的⽐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标还有⼀定距离,未能达到1995年发展中国家4.1%的平均⽔平,更低于4.9%的世界平均⽔平。
预算内教育⽀出占财政总⽀出⽐重也偏低,如果把未纳⼊预算管理的各级政府征收⽤于教育税费、企业办学校教育经费和校办产业、勤⼯俭学和社会服务收⼊⽤于教育的经费计算在内,财政性教育⽀出占财政总⽀出⽐重也仅仅能提升近4个百分点,低于韩国(1997年)20.5%、泰国(2000年)22.44%和墨西哥(1999年)25.54%的⽔平。
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支出水平比较
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支出水平比较2012020629 金融4班李嘉丹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
”但迄今为止,“4%”的政策目标尚未实现。
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不但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也使得家庭负担过重。
对此,在2010年7月13日到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了加大教育投入的重要性和决心;同时,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再次提出到2012年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表明了党和政府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坚定决心。
二、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必要性“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发达程度、教育投入水平常常是很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素质、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准。
教育支出在各国财政支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各国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的战略目标。
从经济性质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做是一种混合物品。
然而,教育是分初、中、高几个层次的。
所谓初等教育是保证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每一个公民的一种权利,更是每一个公民的一种义务,它是带有强制性的。
既然是国家通过立法安排义务教育,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享受这种教育,那么这种服务理应由政府来提供和保障,从这个角度看初等教育应该是纯公共物品。
而除了义务教育之外的高层次教育,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属于准公共物品。
如果交由市场运作,一旦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必将给我国的教育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早成我国人才链的断裂,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从实践角度看,各国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般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教育具有以下三个特点:意思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科技进步又来源于教育。
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世界各国教育投入历史数据的比较分析
4%: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必须达到的分配规律――基于世界各国教育投入历史数据的比较分析蒋义1(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102617)摘要:2010年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明确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引起社会对4%的新一轮讨论。
本文通过对世界各国教育投入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一国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非常明显的正相关效应,4%的教育投入水平事实上成为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必须达到的一种分配规律。
关键词:公共教育支出;国内生产总值;分配规律一、研究背景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以下简称4%)的目标,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重申了这一目标。
而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该目标都未能实现,以至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质疑这一目标合理性的声音。
2010年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56条又一次明确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
2012年4%的目标是否应该实现,是否能够实现,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从国际范围看,一国政府教育投入水平以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国际上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或政府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度量和评价政府教育支出水平。
严格地说,测算和确定公共教育支出水平最直接的方法是经费供求法,但由于这一方法需要准确测算教育经费需求和供给能力,操作难度大。
因此,国际上通常采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的国际比较方法。
国内许多学者多年的研究表明,4%的目标是合理的。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厉以宁、陈良焜、王善迈、孟明义组成的课题组,以计量回归模型探讨了同等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GDP或GDP代表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公共教育支出的国际平均水平,该项研究以38个人口千万以上的市场经济国家1961—1979年公共教育支出和GDP统计数据(换算成1980年美元)为依据,提出了测算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教育支出的国际平均水平的方法,根据此法测算当人均GDP达1000美元时,公共教育支出的国际平均水平为4.24%。
中国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及排名情况
中国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及排名情况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庞大的教育体系。
随着国家在经济和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中国对教育的投资也逐年增加。
本文将对中国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及排名情况进行探讨。
教育支出是一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反映了国家政府和个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根据公开数据,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中国在教育支出方面表现出了持续增长的趋势。
首先,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的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逐年提高。
据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的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已经超过4%。
这一数据显示出中国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
其次,根据《世界发展指标》的数据,中国的教育支出在全球范围内也位居较高水平。
根据最新的排名数据,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支出排名第二。
仅次于美国,超过了其他人口众多的国家,如印度和巴西。
此外,根据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UNESCO)的数据,中国在教育投资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根据最新数据,中国的教育支出总额在全球范围内稳居前列。
这表明中国在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尽管中国在教育支出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人口众多,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教育的发展还需进一步解决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其次,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尽管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庞大,但质量和国际影响力仍有待提高。
在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国的高校往往排名较低。
这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
此外,教育公平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
尽管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和机会,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公平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总的来说,中国在教育支出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在国际上排名较高。
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教育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加强教育质量、提高教育公平以及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都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
国内外高等教育投入比较研究
口
/
/
G
上 丑
~ 20 0%
艟
是长期 以来面 临的问题 ,高等教育投入 不
足 同样 也 成 为制 约 我 国高 等 教 育 发 展 的瓶 颈 。我 国有 着 巨大 的教 育 需 求 ,新 中 国成
聋
10 0%
O O 0 %
年份
立后 , 国高等教育事业取 得了巨大成就 , 我
的 教 育 发 展现 状 不 容 乐 观 。 一 方 面 ,从 教
发 现 我 国 高等教 育投 入 总量 持 续增 加 , 财 政 支 出在 高等 教 育 投 资 中的 地 位 正 在 发 生 变化 , 而 高 校 生 均 事 业 经 费 却 呈 现 明显 负增 长 。这 一 事 实表 明 ,我 国 高等 教 育 经 费 总 量 需 求增 加 与 总投 入 严 重 不 足 存 在 矛 盾 , 高等 教 育 经 费 存 在 短 缺 状 况 。 然后 采 用 国 际横 截 面 数 据 , 与部 分 有 代 表 性 的发 达 国 家 对 高 等 教 育 的 投 入 进 行 比 较 , 分 析 结 果 表 明 。 我 国教 育 投 入 在 相 对 量 上 仍 维 持 在较 低 水 平 。最后 结 合我 国 国情 ,提 出 了我 国政 府 加 大 高 等 教 育投 入 的 对 策 建议 :拓 宽 高等 教 育投入 渠道 ;优 化 高 等 教 育投 入 结 构 ;加 强 高 等 教 育 投 入
左右 ,用于高等教育的财政性经费 占总财
政 性 教 育 经 费 的 2 % 左 右 。而 我 国 财 政 性 0 教 育 经 费 占国 民 生 产 总 值 的 比 例 远 没达 到 4 的 目标 , 比之 下 , 仅 低 于 发 达 国 家 % 相 不
教育投资的现状与政策建议
教育投资的现状与政策建议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但中国的教育投资一直没有赶上经济的发展。
在教育领域,我们的投资一直没有跟上国际发达国家的水平,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本文将从教育投资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三个方面入手探讨,希望给教育投资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一、教育投资的现状1.教育总体投资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教育总体投资低于发达国家。
数据显示,中国2008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3.51%,2012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3.4%,而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则在3-5%之间。
这表明,中国政府对于教育的投资力度还是不够。
2.教育分配不平衡中国教育的投资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地区间差距和城乡差距都比较明显。
比如,在经济发达的城市,教育资源非常丰富,教师资质也普遍比较高;而在经济相对落后或者偏远的乡村地区,教育资源非常缺乏,教师水平也相对较低。
这种不平衡会严重制约教育的均衡发展,也会引起社会的不满。
3.教育设施不足教育设施的投资也是教育投资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是,很多地方的学校设施状况不佳,存在着地区差异、城乡差距和学校之间的差异。
很多农村学校没有标准的电子教室和多媒体设备,而这在城市的学校已经普及。
这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也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教育投资的问题1.用于教育的财政占比不足教育投资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用于教育的财政占比过低。
即使在财政收入增长的情况下,教育支出占比也没有得到提高。
这会导致教育的融资和动力不足,对于教育的发展产生制约作用。
2.拨款分配机制不合理现在,教育投资的分配机制是由中央财政下放地方财政,再由地方财政下放给各级政府和学校。
但是,这种分配机制通常会使得教育资源更加倾向于经济发达的城市,造成教育资源不平等的现象。
3.政策支持不足政策上,对于教育投资仍然缺乏足够的支持。
比如,在税收政策上,教育和培训等服务仍然被增值税的征收范围所覆盖,这会让慈善教育机构经营成本增大;在财政补助上,很多农村学校需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但是政府的财政补助并没有打到农村学校的脆弱教育环节。
教育支出问题及对策浅析
摘要:教育支出是指国家用于教育事业的各项费用开支,是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高效地利用和配置这部分资源,对于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将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尽管财政近年来在财政教育方面的支出逐年增加,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文章首先概括了财政教育支出的总体状况,进而分析财政教育支出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教育支出结构教育转移支付教育支出是指国家用于教育事业的各项费用开支,由于教育服务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因此,教育支出是每一个国家财政支出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我国也不例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财政教育支出也不断增加,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的解决,正确分析和解决好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近年来我国教育支出的总体发展状况1.教育支出总额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
由表1可以看到,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支出的总额延续了之前教育支出逐年增加的趋势,近年来的增长率基本全都保持在10%以上,反映了教育支出较快的增长速度。
这说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育方面大力进行投资。
2.中国教育支出高于大多数国家已成财政支出首项。
从表1中,自1991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所占的比例基本全都保持在15%以上,最高的1996年曾一度达到21.06%。
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政府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
自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4%的目标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一是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不断增加。
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在国际上通常用财政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来衡量。
从2004年到2008年,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从4000多亿元增加到9700多亿元。
财政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从14.9%提高到16.3%,这一比重已经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
目前,教育支出在我国财政支出当中,按比重算,它是第一大项。
二是从2004年到2009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均增长23.7%,占GDP的比重从2.79%提高到3.67%,年平均提高0.17个百分点。
教育投入占gdp比重
教育部昨日(6月12日)宣布,2019年中国政府将在教育方面投入50175亿元人民币,其中40049亿元来自国家财政。
根据这个数字,政府的教育投资占GDP的4.04%(99万亿元)。
在2014年首次突破4%之后,连续8年保持在4%以上。
在全球190个具有可比数据的国家和地区中,4.04%的数字排名第110。
[世界平均]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数据,全球教育支出在GDP中的平均比例为4.487%。
[中国的进步]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教育投入的比重已逐步接近国际平均水平。
我们应该知道,1999年中国的这一比例仅为1.9%,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按排名比较],中国在2019年的4.04%数据在世界排名第110,泰国(97),希腊(103)和伊朗(111)接近中国。
每名学生的教育经费是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某个地区(例如某省或某市)的实际教育发展情况制定的年度预算的基础。
这也是地方财政部门根据当地计划的学生数量向有关教育部门分配资金的基础。
这是衡量教育投资增长的重要指标。
国务院和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按照教职工的设立标准,工资标准,学校的规定,及时全额划拨义务教育经费。
建筑标准和人均公共经费,以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学校建筑物的安全,并确保教师和工人的工资按规定支付。
”2.各级教育投入各级教育经费的分配情况如下:1,全国学前教育总投资3672亿元,比上年增长12.79%。
2.全国义务教育投资总额20858亿元,比上年增长7.73%。
3,中国高中阶段教育总投资7184亿元,比上年增长8.23%。
其中,中等职业教育总投资2463亿元,比上年增长6.17%。
4,全国高等教育投资总额12013亿元,比上年增长8.15%。
其中,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总额2150亿元,比上年增长6.16%。
5,全国其他教育投资总额2408亿元,比上年增长9.45%。
2018年各级教育基金投资及同比增长趋势3.各级学生人均教育支出1.全国幼儿园总数为10648元,比上年增长8.93%。
教育投入占gdp比重
教育部昨天(6月12日)宣布,2019年中国政府将对教育投入50175亿元人民币,其中4049亿元来自国家财政。
根据这个数字,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99万亿元)的4.04%。
2014年首次突破4%后,已连续8年保持在4%以上。
在有可比数据的190个国家和地区中,4.04%排在第110位。
[世界平均水平]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数据,全球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比率为4.487%。
[中国的进步]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教育投资逐步接近国际平均水平。
我们应该知道,1999年中国的这一比例只有1.9%,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排名对比】2019年,中国以4.04%的比例位居世界第110位。
泰国(97)、希腊(103)和伊朗(111)距离中国很近。
每个学生的教育经费是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某一地区(如某省、某市)教育发展实际情况制定的年度财政预算的依据。
这也是地方财政部门根据当地计划生源数量,向相关教育部门拨付经费的依据。
这是衡量教育投资增长的重要指标。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编制标准、工资标准和校规,及时拨付义务教育经费。
建设标准和人均公用经费保证了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校舍安全,保证了教职工按规定领取工资。
”2各级教育投入各级教育经费分配情况如下:(一)全国学前教育总投资3672亿元,比上年增长12.79%。
(二)全国义务教育总投资20858亿元,比上年增长7.73%。
三个。
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总投资7184亿元,比上年增长8.23%。
其中,中等职业教育总投资2463亿元,比上年增长6.17%。
(四)全国高等教育投资总额1201.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15%。
其中,高等职业教育总投资2150亿元,比上年增长6.16%。
(五)全国其他教育投资2408亿元,比上年增长9.45%。
2018年各级教育经费及其同比增长趋势三个。
各级学生人均教育经费(一)全国幼儿园总数10648元,比上年增长8.93%。
财政学-我国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问题
资料: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在薄弱环节,让 民众直接受益
2012年的全国财政收入为117210亿元,教育 支出是21165亿元,也就是说,国家拿出了六分之 一的财政收入用在了教育事业上。教育部提出要 “补短板”,而首当其冲的短板就是学前教育— —因为多年“欠债”,学前教育已是教育体系中 最薄弱的环节,“入园难、入园贵”成为社会热 点难点问题。
在实现4%的艰苦征程中,有几个时间节点值得铭记:
——1995年,“三个增长”(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 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 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 经费逐步增保障。
——从1998年起,中央本级财政教育经费支出比例连续三 年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1998年—2002年的5年中,中央本级 教育事业费因此增加489亿元。从4%到“一个百分点”,显示 了中央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心、意志和智慧。
财政学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与问题分析
姓名:王文卿 学号:7092612064
• 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 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教育 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 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 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与问题分析
• 政府增加对教育的投入,要用体制、机制的创新,用制度的 设计来引导教育投入的增加。为了贯彻中央优先发展教育 的要求,各级政府都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中国有五级 政府、五级财政,设计出一个好的经费保障机制和制度,才 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根本。增加教育投入,要 坚持体制机制的创新、制度的先行,这个经费投入肯定会 增长。 • 从提高教育质量和减轻老百姓教育负担出发,我国应切实 提高教育投入水平,保障教育经费。与此同时,加强学校内 的民主管理,建立有权参与决策、评价、监督的教师委员 会、家长委员会和学生自治委员会,是让学校财务管理透 明,避免学校领导乱收费、乱用钱的必然选择。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对策分析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
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
我国的财政性教育支出,是和国际上公共教育经费(公共教育支出)相对应的指标,即指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
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重视程度。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0年达到4%。
而2000年财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为2.86%。
不仅没有达到4%的既定目标,反而低于1986年和1990年的水准。
自2001年起,政府将目标的实现推延到2005年。
2002年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GDP比例分别是3.41%、3.28%、2.79%、2.82%(见表1),始终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从教育经费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来年,地方是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绝对主力。
从教育经费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来看,由于在基础教育上的缺位与高等教育上越位现象并存,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各种初等和中等教育人才的培养。
按国际比较通行的标准,中等、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偏高,尤其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在20%以上,甚至高于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
这种投资流向会造成基础、义务教育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实施。
从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来看,我国的教育投入分布很不平衡。
东部地区教育支出要比中西部地区高得多,东部、中部、西部教育投资呈递减的梯级分布,且梯次差距日益增大。
三、财政教育支出的对策分析通过以上对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分析,提出以下几点看法和建议:(一)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财政教育支出水平加强政府在教育财政投入上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稳定教育经费来源。
世界主要国家教育活动的支出量分析比较
世界主要国家教育活动的支出分析比较2009130395 朱慧韬图片来源: 世界各国对于教育的重要性有着不同的理解,对教育的支出也不尽相同。
上面的图片显示了世界上,教育支出占全国生产总值最多的10个国家,由于每个国家的实际GDP不同,所以从表中无法实际看出教育支出的多少,但是从侧面也反映出一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在选取不同国家来进行教育活动支出比较时,就选择了古巴这个占GDP到18%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以及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美国、日本等国家。
一、世界不同国家教育支出状况1、发展中国家(1)古巴在西班牙统治结束的1898年,古巴有63.5%的文盲率。
在这之后,古巴领导高度重视,投入大量资金,实现了免费教育。
古巴领导人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革命的主要目标之一,教育成为政府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始终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先考虑。
不管经济情况如何,政府都保持对教育的充分投入,这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即使在内有经济困难、外有军事威胁的1990年,古巴的教育经费也比军事开支多1倍。
在革命后的40多年中,教育经费不断增长,从1959年人均12比索增加到2001年人均212比索;2002年教育经费为31.21亿比索,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4%到2010的18.7%。
1996年占GDP的10%在古巴,教育是国家的事,一切教育费用都由国家包下来,40多年来始终不变。
革命胜利后,为了尽快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古巴政府采取了两项重要措施。
一是开展扫盲运动,扫除文盲;二是大办学校教育,使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能上学。
但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要使他们都能上得起学。
革命前,广大贫苦的工农群众由于经济原因无法送子女上学,革命后在短期内还不能改变他们的经济状况。
因此,古巴领导人在国家财政还很紧张的革命胜利初期便毅然决定对各级教育都实行免费,从而使全体公民在享有受教育权方面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
这一政策是古巴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前提条件。
从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看中国教育发展进步与瓶颈
从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看中国教育发展进步与瓶颈中国教育发展进步与瓶颈教育是一国发展的基石,也是国民素质提升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中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瓶颈和挑战。
本文将从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的角度探讨中国教育发展的进步和瓶颈。
首先,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的增加反映了中国教育发展的进步。
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的增加意味着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提升,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源支持。
根据相关数据,近年来中国的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这反映出中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在不断增加,为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奠定了基础。
其次,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的增加有助于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和教育条件,进一步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教育基础设施的改善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教育支出的增加,中国的学校建设和改造已取得显著成果,学校的教学环境和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有利于提升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此外,教育支出的增加也有助于改善教师待遇和培训机制,提高教师的素质和专业水平,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
然而,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的增加也暴露出一些瓶颈和挑战。
首先,教育支出的增加并不一定能够完全解决教育发展的问题。
虽然教育投入的增加有助于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和提高教育质量,但同时也面临着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
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仍然紧缺,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依然薄弱,这导致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此外,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滥用也是一个问题,部分教育经费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导致资源浪费和效果不佳。
此外,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的增加还需要与教育质量提升相匹配。
教育支出的增加只是一个表象,要真正提升教育质量,还需要注重改革和创新,完善教育制度和教学模式。
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应试和记忆,缺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造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
中国教育支出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影响分析
中国教育支出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影响分析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致力于提高教育的质量和覆盖率。
教育支出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分析中国教育支出与国家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教育支出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教育支出的趋势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支出逐年增加。
根据数据统计,2019年中国教育支出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左右。
尽管教育支出在全球范围内相对较低,但在近年来有所提高。
政府通过增加财政投入、改善教育基础设施以及提高教师待遇等措施,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
二、中国教育支出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国教育支出与国家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教育支出的增加可以提高教育质量。
投入更多的资源用于师资培养、教育设施改善和教育科技研发等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生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其次,教育支出的增加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
教育是国家人力资源培养的重要途径,减少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等的教育条件,将可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持。
通过提高教育投入,人口素质的整体提高将对国家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教育支出的增加也可以促进就业和消费的增长。
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教育产业链逐渐形成,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与此同时,高素质的劳动力也将增加消费能力,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三、教育支出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教育支出的增加对国家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首先,教育支出的增加可以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并提高劳动生产率。
教育投入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知识和技能,也培养了人们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进而推动了人力资本的积累。
高素质的劳动者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次,教育支出的增加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高质量的教育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和科研人才,增强了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
我国教育支出现状及对策
我国教育支出现状及对策“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政府对教育建设都十分重视,但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国情所限,我国教育供给一直不能有效满足需求。
政府应当在教育事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解决我国现阶段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财政承担教育支出的理论分析教育支出一直是我国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教育具有的正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是政府介入教育领域,承担教育支出的根本原因。
1、教育正外部性的具体表现教育的这种正外部性主要表现为:首先,“城市和美德来源于教育”,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的法律知识、道德修养得到普遍提高,人们会更遵守社会公德,从而使得犯罪率下降,社会更加安定,社会治安成本下降,经济环境更加优化;其次,教育丰富了人们的知识,提高了人们的劳动技能,这都有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有助于经济增长,从而使全社会受益;最后,教育作为一种统治工具,为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当权者可以借助教育使公民树立符合自己阶级利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公民更易于管理,政治更加稳定。
2、教育支出的经济学分析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教育存在着正的外部性,其边际社会收益(MSR)高于边际私人收益(MPB)。
在A点上教育支出达到社会均衡,这一点的均衡数量为Q[,0];若由市场来提供教育的话,其数量只能是Q[,1],与Q[,0]相比,显然没有达到最佳规模,也就是说,教育是一种具有收益的正外部性的准公共品,不能由市场有效提供。
因此,政府应当提供(Q[,1]-Q[,0])数量的数量,支付的价格是(P[,0]-P[,1])。
一般来说,拥有高学历的劳动者更容易获得高收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因为接受了一定的文化、技术知识而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对企业而言,更愿意雇佣劳动效率高、有工作技能的劳动者,并愿意为之付出更高的工资,即教育还会产生内部收益,这就决定了教育不能采用完全依靠政府的提供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国外教育经费来源通常包括两方面:一是政府拨款,亦即“财政性教育拨款”;二是私人出资(含家庭投入和非政府性组织捐助等,以下统称为“私费”)。
即使在发达国家,基础教育阶段的私费也占一定比重。
总体而言,OECD 国家的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 的比重因教育政策不同而异。
从平均水平看,2005年、2004年OECD 国家的政府性教育拨款占各国GDP 的比重均为5.0%。
按2005年数据,财政性拨款占GDP 比重超过4.5%的有:美国(4.8)、加拿大(4.7)、墨西哥(5.3)、英国(5.0)、荷兰(4.6)、丹麦(6.8)、法国(5.6)、波兰(5.4)、新西兰(5.2);但也有些国家的财政性拨款低于4.0%,其中,日本为3.4%、斯洛伐克为3.7%。
而非OECD 国家财政性拨款占GDP 比重通常较低,如智利为3.0%,俄罗斯为3.8%(见表1)。
据我们分析,决定各国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 比重的因素主要有:(1)基础教育的普及政策(指高中教育是否纳入普及范围)和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
通常,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越高,政府拨款水平也就越高。
(2)后中等教育政策,亦即高等教育以外的中等后教育的政策。
由于这部分人数量多,因而,政府是否能为之提供教育、是否采取免费政策,对公共教育拨款的影响很大。
(3)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尤其是公共与私人的成本分担政策。
例如,日本虽然公立大学发达,但采用成本由家庭负担的政策,因而政府对大学拨款不多,财政性拨款占GDP 的比重维持在3.4%的较低水平上。
美国的教育支出虽然占GDP 的7.1%,但政府性拨款仅为4.8%,这与他们采用广泛吸纳外籍学生,并实行较高的收费政策有关。
而法国虽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属于中等水平,但由于采用大学生学费政府包干的政策,因而财政性拨款占GDP 的比重达到5.6%,在欧洲国家中,这一拨款水平也是较高的(详见表1)。
二、财政性教育支出占一般政府支出的比重针对西方各国财政支出口径的差异,这里按“一般政府支出”统计。
按OECD 统计口径,一般政府支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笮马国贤马志远教育发展研究2009.3决策参考马国贤马志远/上海财经大学中国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中心(上海200433)摘要:本文研究、分析了国外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教育经费中私费负担与政府拨款所占的比例。
文中整理的主要是2004年、2005年的资料,数据主要来源于OECD 网站。
同时,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对如何提高教育经费占GDP 的比重,提出了五项政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支出;GDP表1部分国家2005年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单位:%数据出处:OECD.用图表看教育(指标B2: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2007.出指按国民经济核算概念的一般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和公益性代理机构)的总支出,包括中央政府支出和地方政府支出,但不包括社保基金支出。
在我国,部分财政资金是用于补充社保基金的,因而支出口径大于西方。
从部分西方国家财政性教育拨款占一般政府支出比重看,2005年OECD国家平均为13%。
在所收集的15个国家的数据中,排在前面的是墨西哥(23.4)、新西兰(19.4)、丹麦(15.5)和韩国(15.3),而排在后面的有意大利(9.3)、德国(9.7)和日本(9.5)。
财政性教育拨款比重占GDP的比重与国家的“福利化”程度有关。
例如,欧洲和日本政府承担的“福利化”支出项目较多,公共支出的总量大,因而财政性教育支出的比重相对较低,而墨西哥则相反。
在过去的十年里,国家教育拨款占一般政府支出比重总体上呈稳定缓慢上升态势。
一是在统计的15个OECD国家中,该指标平均值由11.9%上升到13%,其中有13个国家的教育拨款比例上升,或维持原水平,只有法国、美国是下降的;二是加拿大、法、德、日、英、墨西哥、西班牙等9国的教育拨款占一般政府支出比重的上下浮动不超过1%,呈现出惊人的稳定性(表2)。
基础教育拨款属于多级政府共同职能,西方国家通常采用中央、州(地区)和县市(地方)多级政府共同拨款的体制来体现各级教育职能,2005年各国分担比率见表3。
由表3可以发现,在财政转移支付前,OECD国家中央、州和地方三级政府的分担比例平均为46.5∶27.5∶27.1,这说明中央政府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提供者。
在教育经费的分担上,西方国家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中央财政通过一般转移支付扩大地方支出基数,再由地方财政拨款给教育机构。
这部分钱不属于中央政府的教育支出,而属于地方的教育支出。
表3中“转移支付前”与“转移支付后”地方财政性教育拨款比重的差异主要由此引起。
另一种是中央财政的教育专项拨款,虽然它通过层层分配而用于学校,但计入中央政府支出。
经转移支付调整后OECD国家中央、州和地方三级政府的分担比例为31.2∶28.8∶41.0,因而,教育财政体制属于以县市政府为主。
表3也表明,各国在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基础教育表2部分国家2005年财政性教育拨款占一般政府支出的比重注:1.初等和中等教育是指初等、中等和除高等教育以外的中等后教育。
2.该表格的公共财政教育支出中,包括给家庭的生活补助费(没有作为学费支付给学校的生活费等)。
因此,该表的数值大于公共财政支出的数值。
3.一部分教育阶段包含在其他教育阶段里。
职能划分上存在较大差异,而这又与中央财政的教育经费集中程度有关。
其中,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韩国以中央对州和地方以一般转移支付为主,各类学校的经费主要由州和地方政府供给。
美国联邦政府的作用是平衡地区间财力,一般转移支付后不再对中小学下达专项,而新西兰、法国、意大利的基础教育则采用经费以中央拨款为主、委托县市办学的模式。
三、对教育经费两大来源结构的分析通过对教育经费的两大来源,即公共财政拨款与私费负担的比例分析,我们发现从1995年到2005年的10年间,OECD15个国家总体上呈现私费比重上升,政府拨款比重下降的态势(详见表4)。
从OECD15国的平均数看,1995年私费占全部教育支出的15.6%,而2000年增加到16.7%,2005年又增加到19.0%。
其中,除荷兰教育的私费负担占全部教育支出的比重由9.8%降到8.6%外,其余均呈上升趋势,其中,美国私费负担比重由29.0%提高到32.7%。
私费比重上升并非意味着政府的义务教育政策变动,而是政府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同时,对就读于高校的大学生提高了收费。
四、对提高我国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的建议据2008年底全国财政工作会议资料,2008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预计达到1581.8亿元。
按此推算,2008年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将超过3%。
但这一比重与OECD15国平均比重5%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1.我国的财政收入比重不高。
对此,我们用一个简单公式来说明财政支出占GDP比重、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与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三者的关系:Er=Gr*R(其中:Er为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Gr 为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R为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公式表明,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取决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与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两个因素,其中财政支出比重是决定因素。
一般而言,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10-14%间较合理(OECD国家平均13.2%),过高则会影响农业、国防和公检法等支出,甚至危及社会稳定。
2008年我国教育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比重达14.9%,若按西方同口径计算(扣除社保资金)则超过15.5%。
这表明各级政府在教育投入上是努力的。
而表2表明,凡是教育支出占GDP比重较高的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都超过或接近35%。
表4部分国家学校教育费中政府拨款与私费负担结构的变化数据出处:OECD.用图表看教育(指标B3:教育支出中公私负担比重),2007.表3部分国家2005年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财政性拨款的政府分担单位:%数据出处:OECD.用图表看教育(指标B4:公共财政教育支出),2007.虽然近年来我国仅财政收入增长很快,但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低,即使是快速增长的2007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仅为20.68%。
若按教育拨款占GDP的4%要求,则全国应有1/5财政收入用于教育。
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提高财政性教育支出比重的根本路径,应当是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但是,这涉及到产业结构和工商企业的承受能力。
在我国以简单加工、低附加值为主的产业结构下,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2.多元财政主体,责任难以落实。
影响我国教育投入的另一因素是6万亿元财政收入分散在5级约3500个政府的手上,其中中央和省级政府掌握了近2/3的财力。
这就产生两种情况:(1)基础教育的办学主体虽在市县,但在投入上却显得乏力,尤其在1500个农业县,这一问题更加突出,而有能力投入的政府又并非办学主体。
(2)受财政分税制体制约束,无人对4%负责。
2007年,笔者曾调查江苏省部分市县和浙江省的宁波市,发现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与地方财政是脱节的。
以宁波市为例,2006年该市可用财力仅占GDP的8.6%,若教育达到4%,则意味着全市将有一半财力用于教育,这不可能做到。
可见,教育支出占GDP的4%只是观察指标,而非行动目标,更无法考核地方政府。
既如此,又有谁能对此负责呢?3.缺乏基于理性的地区性教育财政政策。
随着近年来财力增加和国家义务教育新保障机制的确立,我国义务教育发生了重大变化:(1)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资金严重短缺状况获得缓解;(2)随着多年的持续投入,城市和东部工商业县义务教育资金相对充足,但受资金效用递减规律的制约,资金浪费较严重;(3)群众关注点从“有书读”转向“读好书”。
为此,应摈弃全国“一刀切”的财政政策,而采取更理性、符合地方利益的多元政策。
但在分级财政体制下,各级政府是特定的利益主体,强制要求市级政府将自己的钱用于县级农村教育是不可能,也不符合居民利益的。
“一刀切”政策的后果,一是使新增教育经费滞留在本已经费充足的城区中小学———大部分无实效;二是对城市发展有重大利益关系的职业教育却因某些原因而无法发展。
花钱而得不到效果,导致地方政府在教育投入上转向消极。
总之,财力总量的有限性、体制上的脱节和机制上的非理性,是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比重长期达不到4%的三个主要原因。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们在提高公共教育投入比重上无能为力。
既然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属于教育财政政策范畴,我们就可以在现阶段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明确中央和省两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上的投入责任。
虽然义务教育新保障机制缓解了农村学校经费短缺,但这是初步、低标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