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论性质与实体的关系

合集下载

洛克的观念

洛克的观念


第二性的质:物体中的一种“能力”,

是第一性的质的变形,依赖于第一

性的质的变化,是“附属性质”。
由物体中的性质所引起的心中的观
念:心灵在自身中知觉到的东西,
或知觉、思想、理智的直接对象。
例如: 性质
在我们心中产生白、 冷、圆等观念的能力
观念
雪球
理智
2,物体的性质区分 第一性的质:
任何物体哪怕它小到人们不能感觉到它,他仍然具有体积、形象、数目、 运动、静止等性质。这种性质是物体固有的、与物体不可分离。不论我们知觉与 否,这些性质都在物体之中。物体的第一性的质在我们心中产生了体积、广延、 形状、运动、静止、数目等简单观念。第一性的质的观念是对物体性质的真实反 映,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原型”与“摹本”的关系。物体第一性的质的观念是和 第一性的质相似的,它们的原型确实存在于物体里面。
洛克把观念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
(一)简单观念
所谓简单观念就是由外部事物及其属性直接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感觉观念 和心灵对自身心理活动的直接反省而产生的反省观念。简单观念子


单纯性——感官(通道)——基本元素


只通过一个感官进入(颜色、声音、滋味)



通过两个以上感官进入(空间、广延、形象、静止、运动
三、观念
一切观念来源于经验,经验就是对外部事物的感觉和对内部心理活动的反 省,它们在心灵上留下的痕迹就是观念。
“观念”(idea)是洛克哲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用以表示人的心灵所知觉、 所思想的直接对象、材料、基本元素。他借鉴了笛卡尔对“观念”一词的运用, 不过其含义更加广泛,既指人类思维的直接对象,也是只是的基本材料,我们的 一切知识都是由观念构成的。

211193981_洛克自然法思想的基本面向

211193981_洛克自然法思想的基本面向

洛克对自然法的思考是终生的,自然法作为善与正当的法则,可以为我们的理性所独立发现。

洛克把自然法的存在问题迅速转变为认识论上的难题:即使人们承认自然法存在,但如果我们认识不到,那么自然法就毫无效力,就相当于没有自然法。

在认识自然法的问题上,洛克坚持白板说,排除了天赋观念说、传统和启示等,他把感觉和理性作为可靠的认识方式。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尽管洛克极力推崇理性这一官能的巨大作用,但他主要是为了破除权威的影响及宗教狂热和迷信。

自然法植根于我们的理性本性之中,但不是人类理性的凭空创造,而是有一个更高的来源,上帝是至高无上的立法者。

在洛克看来,自然法是人们在自然状态中所遵循的法,既赋予人自然权利和保障人的幸福,同时它还赋予自然状态下所有人执行自然法的同等权利。

国内学者意识到了洛克的自然法思想对其政治哲学的重要性,如孟锐峰指出洛克的自然法思想是社会契约论的基石,李季璇为了诠释自然法的普遍性最后走向了自然权利学说。

这些研究对我们理解自然法是颇有裨益的,但并没有解释洛克本人为何重视自然法问题,倘若人类丧失了自然法究竟意味着什么。

本文旨在厘清自然法问题本身的重要性,试图对其基本面向给予说明。

一、自然法是必然、永恒存在的法在近代思想家那里,法有很多种区分方式,而神法和人法之分是一种基本共识。

自然法这一概念属于神法范畴,相对于神秘的信仰之法,它是对所有人敞开的理性法;相对于变化多样的人间法,它又是处处同一、确定不变的法。

洛克从我们的经验出发来证[作者简介]苏爱玲,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讲师。

摘要:自然法思想在西方世界有一个较为深厚的传统,自然法是正义的根本源泉所在。

相对于各地方不同的国家法律和习俗,自然法具有永恒不变的特征,约束着所有的人,并且可以为所有具有正常理性的人所认识。

本文意在分析洛克自然法思想的内在脉络,指出洛克对自然法的理解并未完全违背这一自然法传统。

洛克坚持捍卫自然法的永恒不变和普遍适用,拒绝将自然法建立在纯粹私利之上。

经验主义哲学——洛克-贝克莱-休谟 (2)

经验主义哲学——洛克-贝克莱-休谟 (2)

2015/10/21
四、简单观念的两种性质
1. “第一性质”(primary qualities)是物体的根本
固有的性质。(固有性);是物体的“原始性质” 或基本性质。(原始性)不论我们知觉与否,都存 在于物体之中。(客观实在性) “第二性质”(secondary qualities)是依赖于 第一性的质的变化的。(依附性)(附属性,附属 性质);是凭借第一性的质而获得的,(获得性, 后天性,经验性);并不是事物的真实存在方式。 (虚幻性)
2015/10/21
四、简单观念的两种性质
为了更详细地描述我们是如何得到观念的,洛克转而关 注观念如何与产生它们的那些对象发生关系这个问题。 例如,如果我们考虑一个雪球,那么这个雪球在我们心 中所造成的观念和这个雪球的真实本性之间是什么关系 呢?我们有圆的、运动的、硬的、白的和冷的这样一些观 念。为了说明这些观念的原因,洛克说对象具有各种性 质,并且他把性质定义为“(一个对象中的)在我们心中 产生任何观念的能力。”所以,这个雪球具有一些性质, 它们具有在我们心中产生观念的能力。
七、知识的等级、可靠性与真理
2.知识的可靠性
第二种知识是我们真正追求的知识,观念如何与实际 事情相符合,是很困难的,前者观念与观念符合是能 达到的,但关于实在的知识,因为要达到与本质的符 合,实际上不可能。没有人知道本质是什么样的,因 此关于实在的知识是很难达到的。正因此,真理也分 为两种。
七、知识的等级、可靠性与真理
四、两种性质的观念(简单观念的两种性质)
意 义
洛克对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之区分的重 要性在于,通过这种区分,他试图在现象和实 在之间作出划分。 洛克关于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讨论始终 认定了,存在着能够具有这些性质的某个东西, 而他把这个东西称作实体。

洛克生平及主要思想

洛克生平及主要思想

洛克生平:洛克于16‎32年出生‎于英国,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

清教徒的父亲在内‎战期间为议‎会军队而战‎。

1646年‎洛克在威斯敏斯特‎学校接受了传统‎的古典文学‎基础训练。

1652年‎克伦威尔主政期间,洛克到牛津大学学习,并在那儿居‎住了15年‎。

1656年‎洛克获得学‎士学位,1658年‎获硕士学位‎。

后来他还担‎任过牛津大‎学的希腊语和哲学老师‎。

在牛津期间‎洛克对当时‎盛行于校园‎内的经院哲学不感兴趣,反而比较喜‎欢笛卡尔的哲学以及‎自然科学。

他在36岁‎时曾被入选‎英国皇家学‎会。

也正是由于‎洛克的哲学‎观点不受欢‎迎,他最后决定‎从事医学研究。

这一时期洛‎克还结识了‎著名的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

1666年‎洛克遇到了‎莎夫茨伯里‎伯爵,并成为伯爵‎的好友兼助‎手。

在此期间洛‎克开始了其‎一生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人类理解论‎》(Essay‎Conce‎r ning‎Human‎Under‎s tand‎i ng)的创作。

1675年‎洛克离开英‎国到法国住了三年,结识很多重‎要的思想家‎,后来又回到‎伯爵身边担‎任秘书。

1682年‎莎夫茨伯里‎伯爵因卷入‎一次失败的‎叛乱而逃往‎荷兰,洛克也随行‎。

伯爵在翌年‎去世,而洛克则在‎荷兰一直呆‎到1688‎年的光荣革命。

在荷兰期间‎洛克隐姓埋‎名,并且完成了‎包括《人类理解论‎》在内的多部‎重要著作。

1688年‎洛克返回伦敦,并在次年写‎了两篇十分‎重要的政治‎论文。

他的《人类理解论‎》也在169‎0年发表。

晚年的洛克‎大部分的精‎力都投注在‎《人类理解论‎》这部书上,不过此时也‎认识了包括‎艾萨克·牛顿在内的几位‎科学家。

洛克终身未‎娶,在1704‎年溘然长逝‎。

哲学思想:洛克是不列‎颠经验主义‎的开创者,虽然他本人‎并没有完全‎贯彻这种哲‎学思想。

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

论洛克《政府论》所体现的政治理论及其内在逻辑

论洛克《政府论》所体现的政治理论及其内在逻辑

论洛克《政府论》所体现的政治理论及其内在逻辑洛克《政府论》是西方政治理论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被誉为近代政治哲学的经典之作。

洛克在《政府论》中深刻地分析了政府的起源、性质和合法性,提出了他的政治理论,为近代政治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就洛克《政府论》所体现的政治理论及其内在逻辑进行深入剖析,并探讨其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洛克的政治理论主要包括社会契约理论、自然权利理论和限制政府权力理论。

社会契约理论是《政府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洛克认为政府是由人们达成的社会契约而产生的,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权。

洛克认为,在原始状态下,人们生活在自由和平等的自然状态下,但由于自然状态的不安全和不便利,人们需要通过社会契约来建立政府,以维护自己的生命、自由和财产。

洛克认为政府的权力应当受到限制,政府的权力是受人民授权的,并且必须为人民谨慎行使。

洛克的政治理论体现了一种自由主义的政治观念。

在《政府论》中,洛克强调了个人自由和私有财产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应当尊重和保护个人的自由和财产权利。

他提出了著名的自然权利理论,认为人们天生就拥有生命、自由和财产这三个基本的自然权利,并且政府的存在就是为了保护和维护这些自然权利。

洛克的这一观点对后来的自由主义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洛克的政治理论也体现了一种合法权力和制度的观念。

他认为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人民的授权并且政府的权力是受到限制的。

洛克的限制政府权力理论强调了政府应当服从法律,而不应当侵犯人民的自然权利,同时政府的权力也应当受到制度和程序的限制,并且政府应当依法行使权力。

这一观点为后来的宪政制度和法治理念奠定了基础,也成为了近代政治体制变革的理论支持。

洛克《政府论》所体现的政治理论是一个以社会契约、自然权利和限制政府权力为核心的自由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

在这一理论体系下,政府的权力是来源于人民的授权并且应当受到限制,政府的存在是为了维护个人的自由和财产权利,而政府应当依法行使权力。

浅析洛克的二重经验论

浅析洛克的二重经验论

浅析洛克的二重经验论作者:余文娟来源:《青年与社会》2011年第02期摘要:通过分析洛克之前的唯物主义认识来源理论及其局限性,从而引出洛克在认识论问题上的巨大突破。

他的二重经验论不仅引起了哲学关于人本身认识的认识论上的变革,更引起了心理学思想的变革。

关键词:认识;感觉;反省;二重经验论我们心灵中的观念究竟是如何产生的?洛克在批驳了“天赋观念”之后,提出了自己对观念来源的看法。

洛克宣称:我们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从经验中来,且经验分为两类:感觉和反省。

这就是洛克二重经验论的核心观点。

本文将就认识的来源问题,以洛克为分界点,分三个阶段进行论述,并从新的角度阐发对二重经验论的看法。

一、前洛克的认识来源理论(一)恩培多克勒的流射说恩培多克勒的流射说是为了理解世界而提出来的,他认为:人即认识主体具有孔道,而所有生成的事物中,都同样有流射物存在。

不同的流射不能随意进入不同的通道。

当某物适合于那些感觉的通道时,感觉便产生了。

认识主体不仅具有孔道,还有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将感官接受的东西传到大脑,从而形成对世界的认识。

这便是恩培多克勒的认识来源理论。

(二)德谟克利特的影像说唯物主义认识来源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影像说,这一理论的提出相对于流射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因为流射说存在一个问题:因为流射物不论它有多小,它都是一个实物的东西,实物闯进了眼睛这么小的孔道,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在现实过程中,我们也没有看到有实物撞到眼睛。

基于这个问题,德谟克利特提出影像说。

他认为:对象刺激我们的东西不是实物,而是一种影像。

二、洛克的认识来源理论流射说和影像说对认识来源都作了一定的解释,但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全面。

他们对人类大多数的认识具有说服力,但无法解释人类对自己内部世界的认识。

洛克发现了这一问题,并形成了新的认识理论。

(一)洛克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来源理论人类观念的大多数都来源于感官,由感官而进入心中,这个就是“外感觉”。

论洛克民主思想及现实意义

论洛克民主思想及现实意义

论洛克民主思想及现实意义洛克是著名的西方政治思想家,他有关政府、民主的讨论和思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其后的西方的代议制民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对人民主权、社会契约、权力制衡等问题的探讨,对于转型中的中国仍有很多借鉴意义,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标签:洛克;政府;社会契约;分权制衡1 洛克民主思想的内涵洛克通过驳斥菲尔麦的“君权神授”和“王位世袭论”之后,自然地提出自己的宪政民主的学说理论。

洛克追根溯源、论述条理清晰,从最初的自然状态到政府的产生,再到政府的解体重归自然状态。

洛克认为,政治权力就是为了规定和保护财产而制定法律的权力,判处死刑和一切较轻处罚的权力,以及使用共同体的力量来执行这些法律和保卫国家不受到外来侵害的权力。

洛克为了公众利益提出民主政治观点。

1.1 政府与权力。

洛克眼中的自然状态是一个平等、自由、有财产的状态,自然法统治着自然状态。

人们逐渐走向了一个集体,慢慢形成了国家,人们把自己的一些权力交给了少数或者某个佼佼者,他们成为了君主,组成了政府,人类因而从自然状态过渡到了政治状态。

由于权力的集中,人与人之间变得不平等,丧失权力的大多数人成为了奴隶,掌握权力的少数人变成了主人。

自然法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维护统治者权益的不公平的法律,而即使是这种不公平法律,也不能严格执行,掌权者是可以肆意妄为的。

监狱和军队的首要目的是维持君主的统治,而不是惩治犯人以及保卫人民,这是一个可怕的社会,即人剥削人的社会。

人类进入政治状态依旧是一种进步,人民放弃自己的权力给政府的行为并没有错,只是在放弃权力的时候,应该考虑清楚几个问题:哪些权力是可以自我放弃给政府的,自己应该保留哪些权力和自由,政府在取得这些权力后如何行使,有哪些职责;自己放弃的权力应该由谁来行使,或者说组成政府的人员如何来产生;如何制约政府行为进而保障个人权利。

洛克认为,当人们踏入政治状态时,因为每个人都放弃了一些权力,自然状态下的完全自由权将不复存在,放弃的这些权力会集中在一起,组成了国家主权。

西方哲学史知识重点

西方哲学史知识重点

一、培根“四假相说”1.提出的原因:从根本的理论上尤其是认识论根源上来彻底地深刻地批判经院哲学;2.具体内容1假相的含义 :假相亦译作“幻相”、“偶像”,即盘踞在人的头脑中的一些错误观念,它们形成了成见或偏见,使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到真理,严重妨碍了科学的复兴;培根根据这些错误的不同来源把假相分为四类,即“种族假相”、“洞穴假相”、“市场假相”和“剧场假相”,并对它们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种族假相”:指人性的缺陷,即人类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感觉为尺度,而不是以宇宙本身为尺度,从而陷入主观主义,歪曲了事物的真相;“洞穴假相”:指个体差别造成的缺陷,即由于个人的天性不同、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而形成的个人的偏见,它犹如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处的“洞穴”;相当于“坐井观天”;“市场假相”:指语言交往中产生出的误解,即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由于用词的错误和混乱而造成的假相;“剧场假相”:指各种哲学体系以及流行理论造成的错误,即人们盲目崇拜各种传统的哲学体系和错误的证明法则,并将其移入人的心中而造成的偏见;3.“四假相说”的意义1双重性;不仅在于批判经院哲学的各种错误,而且更在于提出自身的哲学主张和思想;2普遍性;不仅揭露了经院哲学产生错误的各种根源,也深刻地揭示了导致人们认识主观性和片面性的种种认识论根源;3启发性;启发人们消除错误的根源并获得正确的知识;4局限性;没有揭示错误的社会历史上的认识根源;如阶级根源等二、笛卡尔一、天赋观念——唯理论的起点天赋观念:清楚明白、不证自明的真观念,如几何学的公理、逻辑学的基本规律以及上帝的观念等;1原因:感觉经验不可靠,因为会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不能成为哲学和其他知识体系的基础;因此,只有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才能成为哲学的基础;2区分三类观念:①外来的:依赖感觉;②自我制造的虚构的观念:凭借想象;③天赋的:出于纯粹的理智;3含义:是人在出世之前由上帝引入人心中的,由理性直觉获得的不证自明的观念; 4特点:①首先,它决不能来自感官或想像,而是存在于理智中的,仅凭我们的理解得来的;②其次,它必须是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的;一切清楚明白的观念就是天赋观念;③最后,它是普遍有效的,是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是永恒的真理;5意义:天赋观念在笛卡尔哲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意义,它相当于“理性工具”、“逻辑形式”、“基本原理”或“基本观念”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哲学的基本原理,因为它是整个哲学体系的出发点和基础;二、“我思故我在”——普遍怀疑的结论1逻辑思路唯一无可怀疑的东西——“怀疑”本身——怀疑是一种思想活动——思考活动必须有一个承担者——作为怀疑主体的“我”——“我思故我在”2分析首先,这里的“我”是精神性的实体即思想着、怀疑着的“我”而非物质性的实体,“思”与“我”没有区别,思想一停止,“我”就不存在了其次,这一原理是建立在“凡思想必有一个思想者”的因果假定之上,因而由作为结果的“思”推出了作为原因的“我”3“我”的本性①作为“思”的我:是怀疑活动和理性思维活动自身,因而必定是一个精神,一个理智或一个理性,也就是说,“我”的本性是精神,是精神自身;②作为“在”的我:是真实可靠的事实,是不可置疑的无时不在的东西,是永恒存在着的东西,因而它必定是实体;③结论:所以,“我”的本性就是一个心灵实体或者精神实体;4作为心灵实体的“我”的特点①不依赖于身体,不需要任何地点、场所、原因便可以存在,它不依赖任何物质性既定的客观事物的东西;②具有普遍性,它概括的是一切精神活动或意识活动,诸如怀疑、领会、肯定、否定、愿意、不愿意、想象、感觉等等;5作为第一原理的“我思故我在”的实质“我思”和“我在”其实是等同的,也就是说,不论是“我思”还是“我在”,都是精神实体;6“我思故我在”的历史意义笛卡尔以其“我思”而开了近代哲学之先河的创始人的地位;笛卡尔的“我思”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为近代哲学奠定了反思性、主体性原则和理性主义等基本特征,标志着近代哲学的开端;“我思故我在”虽然是形而上学的第一原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主观性的存在就是哲学的最高范畴;因为这一命题实际上仅仅确定了我在思维,并没有确定任何思维内容的真理性;在笛卡尔看来,这还有赖于我们对上帝存在的证明;三、论证上帝存在1论证上帝存在A在第一哲学沉思集的第三个沉思中,笛卡尔认为:其一,凡是清楚明白、不可置疑的观念必为真即天赋观念其二,在我心中有一个清楚明白的无限完满的存在的概念,我将之称为“上帝”其三,结果不能大于原因——不完满的“我”不可能是一个无限完满的“上帝”观念的原因,即“上帝”观念必然只能由上帝那里而来;B笛卡尔用另一种方式补充论证了上帝的存在:“上帝”这一概念是无限的、全知全能的、单一不可分的、永恒的、完美无缺的;“不存在”代表了一种不完美,这是和“上帝”这一完美无缺的概念相矛盾的,因而在“上帝”的概念中,必然包含着实体性的存在;2上帝存在的特征:A是处在我的心灵之外的实体,无可置疑;B具有最高的完满性和永恒性;C是一切不完满性存在的终极原因;从上帝的完满性和“我”的不完满性的关系表明:上帝是“我”存在的最终原因,也就是说,“我”是由上帝创造的结果;所以上帝又是具有创造性的精神实体; 3上帝存在证明的意义:保证了从狭隘的自我向广阔的心物二元论世界的过渡;保证心物两个世界的独立发展,即保证了物质世界的真实性,也保证了观念世界的可靠性;上帝存在的证明只是从“我”到“世界”之间的跳板和中介,使笛卡尔摆脱了怀疑论和唯我论的困境,在其建立了二元论的世界观之后即可退场;四、身心交感说1、心身关系基本问题既是物质实体又是精神实体的“人”的身心相互作用的存在;①肉体受到外物刺激——心灵作出反应②心灵中产生想法——肉体按此作出行动即在人身上物质和精神会发生交感作用1心身的界定①心:指作为个体的“我”的灵魂或心灵;②身:指作为个体的“我”的身躯或肉体;2心身之间的关系①在现实的生活中,二者是处于和谐统一、协调一致的关系状态之中;②在理论上,由于二元论的立场,二者应该是互不相干,相互独立活动的;也就是说,在理论上,应该是心身二元论;③结论:心身的和谐统一不过是一种表面现象,而在本质上二者是互相独立的; 3实质:是心灵和物质之间的关系在个体人之上的反映;2、心身交感说1基本观点①我们实际上是灵魂与肉体的联合体,两者虽然不同,但却密切联系,能够协调一致;②心灵和肉体协调一致的深层原因并非是心灵和物质的相互作用,也不是上帝的直接作用,而只在于人体自身内部,这就是人体大脑中的松果腺的腺体,它是心灵和肉体两个运动过程的交换台;松果腺——身心发生交感作用的场所看一下即可:笛卡尔认为,松果腺是灵魂居住的地方,当感官受到外物的刺激时,一种叫做“生精”旧医学概念的血液精华就会沿着神经和血管把这种刺激信号输送到松果腺,作用于栖居在松果腺中的心灵,使之产生关于外物的观念;反过来,当心灵产生了某种活动的观念时,它就在松果腺中把这种观念传达给“生精”,再由后者通过神经和血管传递到肌肉,使肌肉发生收缩和舒张,从而引起身体的运动;3、心物二元论与身心交感说之间的矛盾心物二元论——心物之间凭借上帝的权威来保证心物各行其道并协调一致——先验身心交感说——身心之间通过松果腺相互作用——经验两种说法互相矛盾四、斯宾诺莎可能会出的名词解释:实体: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在自身内”即不依赖他物而存在,“通过自身而被认识”即关于一个实体的概念不需要包含有他物,所以实体是在本体论和概念上都是独立的;属性:由知性看来是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属性是实体的本质,也是人们认识实体的方式;样式:实体的分殊,即在他物内通过他物而被认识的东西;样式是实体一种模式或影响,不能脱离实体而存在或被认识;样式无论是在本体论上还是在概念上都不是独立的;样式有两种:一是无限而永恒的样式,直接由实体的属性决定,如广延属性下的运动和静止,以及思维属性下的无限的理智;二是有限而暂存的样式,由实体的分殊决定的个别事物,如广延属性下的个别物体与思维属性下的个别观念;个别样式在时间上由在其之前的个别样式所决定,在层级上由在其之上的无限的样式所决定并最终决定于神的某种属性;神:绝对无限的存在,具有无限“多”属性的实体,其中每一属性各表示无限永恒的本质;神是一个无限的实体,即神具有无限的属性并且没有神不具有的属性,但人类能够认识到的属性是有限的只有思维和广延;观念“观念”是指外部事物的感觉和内部心理活动的反省即经验,在心灵上所留下的痕迹,是表示人的心灵所知觉、所思想的直接对象、材料和基本元素;感觉经验:是对外界事物进行感受从而形成关于外界事物的观念,是一种外在经验;反省经验:对内心活动的关注,对我们的知觉、思维、情绪活动等内在状态和过程进行认识,是一种内在经验;一、实体一元论1.定义 :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在自身内”即不依赖他物而存在,“通过自身而被认识”即关于一个实体的概念不需要包含有他物,所以实体是在本体论和概念上都是独立的;2.关于实体的规定:实体是“自因”;实体是无限的;实体是永恒的;实体是不可分的;实体是惟一的;3.实体一元论泛神式的一元论基本观点是:实体即神或自然;(1)实体是神 :斯宾诺莎所说的“神”并非宗教神学意义上的人格神,而是以泛神论的方式表述了世界最高原因的统—性;论证过程:神必然存在且具有所有属性,因此任何其他实体如果存在,则将会与神具有某种相同的属性,又因为不能有两个具有同样属性的实体所以除神以外别无实体;除了神以外,不能有任何实体,也不能设想任何实体;(2)实体是自然 :这里的自然不是与神分离的神的造物,而是与神同一的神圣力量;自然与神的关系即为样式与实体的关系,样式是实体的分殊,所以这里的自然是神的本性内在的必然流出;4.实体一元论的意义1否定了人格神和超自然神的存在,反对古典神创论;2深刻体现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基本原则,对十八世纪法国哲学有很大的影响; 3坚持了一元论思想,体现了世界的统一性;五、洛克一、批判天赋观念1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是对当时一种普遍思潮的批判,不是具体针对某一种天赋观念理论2洛克批驳用“普遍同意”来支持天赋观念的观点;一是,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普遍同意”的东西;二是,即使有普遍同意的东西,也不见得是天赋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形成普遍同意的观念;3批判天赋的实践性原则;洛克认为人类的实践性道德原则都是历史习俗的产物,因时因地而异且与功利性相关4批判天赋观念说的意义:为知识起源于经验的理论扫除障碍,成为经验主义反对先验论的经典批判,为经验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白板说1.“白板说”是主张认识来源于经验的一种哲学思想;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如同一张白板,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纸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源于经验;2.经验,观念的来源,有感觉经验和反省经验两种;感觉经验是对外界事物进行感受从而形成关于外界事物的观念,是一种外在经验;反省经验对内心活动的关注,对我们的知觉、思维、情绪活动等内在状态和过程进行认识,是一种内在经验;感觉经验和反省经验的经验活动的结果就形成了简单观念;3.简单观念特性:1强入性;我们无法拒绝和改变它们;2单纯的、不可再分的;3实在的;由外界事物的作用引起的,有客观的根据;4.复杂观念;复杂观念是在简单观念的基础上对简单观念进行加工、组合、归类、推演形成的;它是由心灵主动制造出来的,在感性世界中不一定有对应物;复杂观念有三类:1样式:把若干个简单观念组合起来形成的2关系:对简单观念进行比较而形成的观念3实体:支撑着使简单观念成为整体的“实在性基质”;三、实体学说1、实体观念1实体不是经验的对象;不能通过感觉和反省直接感知到实体,实体是我们对一个个可感性状进行组合、抽象的结果;2我们对实体不具有任何确定性的知识,但我们必须假定实体的真实存在,否则事物的可感性状就无从附着;虽然无法认识实体,但洛克相信实体是存在的;3实体脱离经验存在,即是一种形上存在;实体有两种;物质实体:感觉观念所附着的基质;精神实体:反省观念所附着的基质;4实体有两种本质;实在本质:潜藏在物体的各种可感属性背后、并且支撑着这些属性的实在构造;这种构造是我们无法认识的;名义本质:我们通常所使用的“种名”、“属名”,如“人”、“马”、“黄金”等,即语言的抽象;抽象的名称只是人们为了传达知识而制造出来的复杂观念,并不能使我们真正认识物体的实在构造;四、物体的性质1、性质定义:对象或物体在我们心中产生任何观念的能力,就是其所具有的性质;2、两种性质1第一性质;是“真正存在于物体本身中的质”;如:事物的广袤、形状、等,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与物体共存亡,感知的对象;2第二性质;事物在我们心中产生色、声、香、味等观念的能力;不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而是我们对事物进行感觉的一种结果;3作用原理:微粒论洛克认为,无论是第一性质还是第二性质形成的观念,其原理都是由物体的第一性质中发射出的某些不可觉察的物体微粒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的;3、评价1.沿袭了实体理论上的怀疑主义态度;洛克对物体本身性质和其在人心中产生观念的阐述比较含糊;他的物体性质学说只是一种“假设”而非自认为事实上必定如此;2.认识论上具有机械性;六、莱布尼茨一、“单子论”——不可分的点与连续性的统一,他相信有无数个实体,即单子,他否认物质实体的存在,认为单子是精神性的点,即无限个单子就是无限的灵魂;承认单子论只是一个假说,作为一种理论模型,单子论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单子论的意义不止是哲学的,并且具有数学与物理学的意义;与宇宙大爆炸理论类似,可以把单子论看做属于科学哲学的一种科学假说或科学理论模型;形式的原子——单子,单子不是物质而是精神性的实体,是真正不可分的点;单子具有能动性,是一个能动的实体,它的精神能力是其能动的根源;单子是能动的精神实体,整个世界就是由无限多的单子构成;单子的特性:1单纯性;单子是单纯的精神实体2复多性3永恒性4独立性5质的区别, 质的差别就是精神上的不同规定性6单子是自因 ;单子世界的两条基本规律1差异律: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单子是完全相同的,每个单子和每个单子在知觉能力上都有着微妙的差异2连续律:“自然界不作飞跃”,任何两个相近的单子间都不会有截然的间断,都可以插进无数个中间状态的单子;两条规律保证了每一个单子都是不可分的点,而整个单子序列却具有从不间断的连续性“有纹路的大理石”1对天赋观念学说与经验论的综合,我们的心灵既不是白板,也不是具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而是具有一些先天的纹路,但却需要后天的加工才能成型2先天的东西不是观念而是一些潜在的禀赋、倾向和习性,需要通过感觉经验的刺激,使这些先天的禀赋、倾向和习性变成清楚明白的观念3根据单子的性质,作为一种天然的禀赋,我们所有的观念都潜藏在心中,需要通过经验的加工才能从潜能成为现实,内心中某些精细的体验在没有进行反思之前是难以察觉的——无意识观点的提出,不过对莱布尼茨来说,这些不可察觉的混沌朦胧状态其实就是“预定的和谐”在心灵中原本的样子4经验的刺激只是一种媒介或手段,先天的东西才是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对洛克“白板说”的反驳1通过感觉经验得到的知识是特殊的和个别的,无法通过感觉经验建立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真理——必然真理的证明不需要个例即不依赖感觉2对“反省”观念来源的反驳,“反省”关注的是内心的观念而不是外来的经验3认识论问题是一个理性提升的问题,观念从潜能变成现实的过程是理性的自我提升和自我启蒙的过程贝克莱七、贝克莱一、“物是观念的集合”1两种观念:①想象的观念,是由人们自己的意志使之产生或消灭的;它是不清晰的,是任意产生和消灭的,是不稳定的和随意的;它在心灵中延续感觉观念,同时造成虚幻或错觉,认为感觉观念是客观的存在;②感觉的观念:是由外部原因通过人的心灵能力而引起来的观念;特点:首先,这些观念十分清晰、明确、固定,不能由我们的意志任意加以改变;其次,这些观念往往形成了某种固定的集合,它们同时出现,同时消失;最后,这些观念是稳定的和有秩序的;感觉观念由此而形成固定的集合,标志说一种稳定的存在,这就是所谓的“事物”;两种观念的关系:①感觉观念是基础,想象观念是对感觉观念的主观组合和分解,并在心灵延续它的存在;②感觉观念和想象观念共同构成世界中的一切事物,也就说观念构成了事物;所以,事物是观念的固定集合,即物是观念的集合;二、“存在就是被感知”观念只有被心灵感知才存在,如果它不被心灵所感知,它就不存在,观念是被心灵感知而存在的,它只能存在于心灵之内;贝克莱把事物看做是可感性质的观念的集合,就取消了可感事物的实体,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等于说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既然事物是观念的集合,观念又离不开我们的感受和心灵,因此,“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主观唯心主义;八、费希特自我非我正反合费希特取消了自在之物的本体地位;自在之物化为从“自我”中产生的“非我;通过正题、费希特反题、合题的三段式来表述自己的哲学;1、正题:“自我设定自身”,“自我”作为唯一的本体或原始项,首先要设定和确立自己①“自我”是自由的,它不受任何东西的限制②“自我”是自因的,它自己决定自己,不再需要别的原因,“自我”相当于古希腊哲学所探讨的本原,相当于上帝,它构成了世界的原始项2、反题:“自我设定非我”,“自我”不仅要设定自身,还要设定一个与自己不同的东西即“非我”①“非我”是“自我”的对立面,康德的自在之物,唯物主义的客观世界,与思维对立的存在②“自我”必须设定一个东西来限制自己,才能真正的成为“自我”,此时“自我”并不知道“非我”就是自己设定的,反而以为它是客观存在的自在之物,没有实现自我意识的“自我”在“非我”面前是被动的,费希特哲学的主观唯心主义特点的体现——思维产生存在,主体产生客体,自我产生自在之物3、合题:“自我设定自身和非我”“自我”意识到了它不仅设定了自身而且也设定了“非我”①“自我”和“非我”都是被“自我”所设定,因此在设定过程中就有一种相互限制的作用②“自我”限制“非我”就是实践活动③“非我”限制“自我”则是认识活动④“自我”和“非我”相互限制的过程就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实践和认识是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的,“自我”把自身从一个无意识的“自我”提升到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绝对自我”,超越了自我和非我之间的对立而实现了二者的同一;“绝对自我”是全人类的自我,绝对自我中,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实践与认识这一切对立的东西全都达到了同一;合题阶段是费希特哲学完成的终点;4、总结:①“自我”构成了费希特哲学的起点和终点②“自我”设定自身和设定对象的过程既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又是一个认识的过程③“自我”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对对象和自身的认识,发展为“绝对自我”;这一知识构造的过程分为三步:感性、知性和理性八、休谟一、怀疑论1.休谟从彻底的经验论立场出发,认为唯物主义者主张有一个独立存在的外部世界,我们心中的知觉是它的摹本或表象,乃是毫无根据也是无法证明的偏见;而唯心主义者将感觉的来源归结为心灵或是上帝同样没有根据;2.作为经验主义结局的怀疑主义:洛克和贝克莱的经验主义的发展为休谟的怀疑主义提供了理论准备;他们的哲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即铲除怀疑主义;但在休谟看来,他们的观点是无效的,因为他们没有将经验主义的原则贯彻到底,休谟认为,如果我们彻底的依靠经验,把知识严格限制在经验范围内,那么我们只能赞成怀疑主义;3.休谟在感觉的来源问题上的确持存疑的态度,认为我们的感觉究竟从何而来是不可能知道的;但没有因为感觉的来源是可疑的就不要感觉了,他认为可以合适地解释感觉经验;休谟的怀疑论不是一种彻底的怀疑论,而是温和的怀疑论;二、因果观念试论述“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因果知识的形成:1形成的前提:因果关系;①因果关系的含义:因果关系是指两个具有某种联系的事实之间的先后恒常关系;②因果关系的来源:因果关系来源于经验归纳;③经验归纳的特点:第一,是从已知到未知之间的逻辑跳跃;第二,是感觉经验之间先后关系的恒常和固定;④经验归纳的合理性问题:a、问题的提出:归纳推理如何从部分过渡到全体、从个别过渡到一般,从过去过得到未来,这就是归纳推理如何在逻辑上得到证明的问题,也就是经验归纳的合理性问题;b、解决问题的立场:存疑;因为我们的心灵能力只能以知觉为活动的对象,而知觉必定是已经进入到心灵中的单一的意识活动,所以对于还没有进入心灵的知觉是不能感知的,因此也必定不能理解一般和全体;这样,经验归纳出来的事实是否具有必然性是完全不知道的,我们只能承认它们的或然性和可能性,但这种或然性和可能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经验归纳的合理性;⑤结论二:因果关系不具有必然性,而只具有或然性;2形成的中介:因果观念①含义:因果观念是指经验事实之间的先后关系经过多次重复之后,就能在人的心。

洛克的自然神论梳理

洛克的自然神论梳理

17、18 世纪的英国,以“光荣革命”胜利为标志的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也因此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对政治权利的诉求也越来越强烈。

自然神论的兴起跟当时英国整个社会的发展背景息息相关。

当然,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就是洛克。

洛克用“设计论证明”证明了上帝的存在,并大力批判了天赋观念。

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其划清了宗教和信仰的界限,提出理性和启示互相独立却又相互补充的关系。

此外,洛克长期而一贯地主张宗教宽容,他在宗教问题的自由主义思想在当时无疑是进步的。

他否定了教会迫害和惩罚的权利,明确了宽容责任的使用范围,主张政教分离和信教自由。

(一)洛克关于上帝的理论自然神论者的共性之一,就是不否认上帝的存在。

“第二位自然神论之父”霍布斯就说过,“对于原因的热爱把一从对结果的思考引向原因的探索,并再一次去追寻那个原因的原因,直到最后会发现存在某个无法再溯其源的永恒的原因,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上帝。

”以下是洛克为维护自己的观点对上帝存在的证明:“我们知道我们的存在。

我们同样知道虚无不能产生出一个存在物来。

因此,我们如果知道有一种实在的存在物,而且虚无不能产生出实在的存在物来,那就分明解证出,从无始以来,就有一种东西存在,因为凡非由无始以来存在的东西,一定又一个开始,而凡开始存在的东西,都一定是为另外一种东西所产生的。

因此,任何东西如果是有别的东西开尺寸在的,它的一切能力和性质都必定是从那个另外的事物中得来的。

人类在自己身上发现了知觉和认识。

我们又进一步,知道世上不但有一个存在者,而且还有一个有知识,有智慧的存在者。

”自然神论观认为,一位以理性为本质的上帝按照理性法则创造了自然世界,且之后不再插手世界的事物。

“世界是一部巨大的机械装置——一只放大了的表,为一位智者所制造,制成之后便不再干涉它的运转。

”他们认为,一个需要不断对其所造之物外加的干预的上帝比如一个一劳永逸地创造万物后按照既定规则正常运转的上帝来得高明,后者也才是一个真正具有智慧的上帝。

试论洛克白板说思想的得失

试论洛克白板说思想的得失

2014第12期·总第496期·□杜晶傅长吉试论洛克白板说思想的得失洛克的认识论以白板说为基础,发展并完善了英国经验论体系,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具有深刻的意义。

了解洛克白板说思想的历史局限,汲取洛克白板说思想的积极价值,能够进一步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促进人的发展。

一、洛克白板说的积极价值1.认识的主体是人本身首先,洛克认为人能够自主地认识世界。

一是洛克认为人具有天赋能力。

洛克认为人心中没有天赋原则、普遍同意和天赋的上帝观念,“把知识和确性底旧基础都摧毁了”〔1〕以后,在继承培根和霍布斯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

在洛克看来,心灵如一块白板,“没有一切标记,没有一切观念”〔2〕。

洛克承认天赋能力,认为人通过天赋能力感觉外在事物和反省内在心理得到观念。

所谓感觉,就是“在熟悉了特殊的可感的物象以后,能按照那些物象刺激感官的各种方式,把各种事物底清晰知觉传达于人心”。

〔3〕人心的绝大多数观念通过这种途径得来,反省则是“心理活动”,是人心在考察已得观念时,通过内心反省得到“另一套观念”。

“我们所有的观念总是由两者之一来的”〔4〕,这两者又离不开人的天赋能力。

二是洛克认为人具有主体差异。

洛克对认识主体进行研究,提出认识能力因人而异,观念具有主观性。

他指出让不同的人观察同一颗紫罗兰的颜色,“此一人底蓝色观念纵然和另一人底不同”〔5〕,但“任何物象在各人心中所产生的可感的观念,大部分是相近的”〔6〕,观念无法脱离实际存在,由于人的生活条件和阅历不同,储备的知识和形成的思维方式不同,对同一事物进行感知得来的观念就会不同,做出的选择因人而异。

同时洛克提出认识不仅来自感觉,还可以通过对经验反省得到更高层次的知觉。

知觉是人心应用观念的能力,在对感觉的整合中加入更多主观因素,所以知觉比感觉更能体现出人的差异性。

其次,洛克认为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一是洛克认为认识世界有赖于人的选择。

洛克认为即使外界事物刺激到器官,只要没有传达到心中引起注意,就无法产生感觉和观念,人心不是盲目无条件地接受外界一切。

哲学导论-贝克莱

哲学导论-贝克莱

谢 谢 !
存在就是被感知
1、感觉的实质:感觉是被感知的东西 、感觉的实质:
因为感觉是由心灵直接感官能力所引起而出现的东西,所以感 觉必定是被心灵所感知到的东西,或者说感觉的实质是被感知的 东西。
2、一切事物都是被感知的东西 、
因为一切观念都来源于感觉,所以观念是由感觉所构成的,或 者说是感觉的集合体。 因为感觉的实质是被感知的东西,所以一切观念都是被感知的 东西的集合体,即一切观念的集合体都是被感知的东西。 因为观念的集合是事物,所以一切事物都是被感知的东西。 所以,贝克莱认为一切事物(存在) 所以,贝克莱认为一切事物(存在)都是被感知的东西
贝克莱的基本哲学思想
对洛克的两种性质观念学说的批判 物是观念的集合 存在就是被感知
对洛克的两种性质观念学说的批判
一、洛克关于两种性质的观念的学说
第一性的质是物体所固有的,关于第一性 的质的观念与相应的物体本身是相似的,两 者之间是“摹本”与“原型”的关系。 第二性的质是借助第一性的质而在我们心 中产生色、声、味等感觉观念的“能力”, 这些“能力”固然为物体所有,但是它们所 引起的观念却是主观的,并没有与“原型” 相似。
一、区分两种观念
1、感觉的观念
含义:是由外部原因通过人的心灵能力而引起的观念。 特点:这些观念十分清晰、明确、固定,不能由我们的意 志任意加以改变。这些观念往往形成了某种固定的集合, 它们同时出现,同时消失。这些观念是稳定的和有秩序的。 意义:感觉观念由此而形成固定的集合,标志着一种固定 的存在,这就是所谓的“事物”。
2、想象的观念
含义:人们的心灵对于感觉观念进行组合和分解,从而在人们的 心灵中形成了感觉观念的影像,这就是想象的观念。 特点:不清晰,任意产生和消灭,不稳定和随意的 意义:在心灵中延续感觉观念,同时造成幻觉或错觉,认为感觉 观念是客观存在。

英国经验论

英国经验论

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1763) )
实体理论
洛克 贝克莱 相似的只能是观念和观念 第一性的质也是相对的、主 第一性的质也是相对的、 观的, 观的,也是存在于心灵之中 的 可感性质与事物的存在同一 的,存在在可感对象范围之 内,不用假设 观念只来源心灵自身的反省
关于物质实体 符合 感觉与外物有相似之处
约翰·洛克 约翰 洛克(John Locke,1632-1704) )
知识类型 知觉知识 特点 和 标准 方法 本质 可靠性 证明知识 感性知识
真理的标准与外界无关, 关于外界实在事物的知识, 真理的标准与外界无关, 关于外界实在事物的知识, 只与观念之间的符合有 其真理标性强 经验归纳 实在知识 可靠性和明确性弱
休谟( David Hume,1711-1776) )
因果关系的心理根源— 因果关系的心理根源—自然主义的解释
休谟怀疑因果关系就是怀疑自然科学的基础, 休谟怀疑因果关系就是怀疑自然科学的基础,但是他的目的并不是 否认因果关系, 推翻知识,只是为了改善知识。 理论上否认因果关系 但在现实 推翻知识,只是为了改善知识。在理论上否认因果关系,但在现实 中不否认因果关系的作用。 中不否认因果关系的作用。 在知识内部不能给因果关系一个完满合理的解释,只能从知识的外 在知识内部不能给因果关系一个完满合理的解释, 部入手。 部入手。 因果关系是人的一种习惯和倾向:根据以前的经验, 因果关系是人的一种习惯和倾向:根据以前的经验,如果一事物经 习惯和倾向 常与另一事物联系在一起, 常与另一事物联系在一起,那么就会由一事物的出现而期待另一事 物的出现。 物的出现。 这种心理的倾向是人生存之必需。 这种心理的倾向是人生存之必需。 对于因果关系的解释最终还是依靠了常识, 对于因果关系的解释最终还是依靠了常识,这是把经验论建立在常 常识 识基础上的一种思想的倒退。 识基础上的一种思想的倒退。 思想的倒退

基质哲学名词

基质哲学名词

基质哲学名词
基质 ( substratum ) 是哲学上的一个概念,指的是支撑或承载事物存在的基础或环境。

这个概念最早由洛克在认识论中提出,他认为,通过感官获得的一些简单观念,由于经常连在一起,被人们误认为是某种单一实体的属性或性质,而实际上这些简单观念只是附着在同一个基质上。

基质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物质的实体,支撑着依附于其上的其他性质或属性。

然而,由于人类认知的限制,基质的真相是无法被完全认知的,因此基质也被视为一种“人所不得而知之物”。

基质的概念与物质实体有所区别。

例如,在洛克看来,物质实体是可以独立存在的,而基质则不能独立存在,它需要依附于某种物质实体。

此外,洛克认为,我们对物质实体的真实性质是无知的,只能认识其表面性质。

基质的概念则更加强调支撑或承载其他性质或属性的作用。

基质的概念在哲学上具有一定的争议性。

一些哲学家认为基质是一种神秘的、无法被完全理解的概念,而另一些哲学家则试图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基质进行解释和澄清。

总的来说,基质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指的是支撑或承载事物存在的基础或环境。

它强调了人类认知的限制,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事物存在和关系的方式。

经验主义哲学——洛克-贝克莱-休谟 (2)

经验主义哲学——洛克-贝克莱-休谟 (2)
(二)从社会契约论中引出社会革命和 君主立宪主张
建立国家、法律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利。国家是自己
的奴仆。可引出社会革命和君主立宪的主张。(霍布
斯,第三方有无限的权利。制定权力是让渡了自己的
3.两种真理
与 知识相应,真理也有两种: “口头的真理和 “实在的真理” (1)“口头的真理”就是关于两个相互符合的观念 的真理(易)。
(2) “实在的真理”,即对象符合的真理(难)。
八、社会政治理论
(一)自然状态与自然权利
从自然法出发,谈到社会契约。人开始生活在自然原始状
态,没有国家,没有法律。人们依照自然法行事。所谓自 然法,就是理性、人权、平等、自由、自保。是自然而然 的,不需要学习的。
2015/10/21
六、实体的两种本质 —“实在本质”和“名义本质”
“实在本质”,是指潜藏在物体的各种可感属性背 后、并且支撑着这些属性的实在构造,这种构造是
我们无法认识的。
“名义本质”,则是指我们通常所使用的“种名” 、“属名”,如“人”、“马”、“黄金”等,这 些抽象的名称只是人们为了传达知识而制造出来的 复杂观念,它们并不能使我们真正认识物体的实在 构造。
(广延、运动、 形状、大小不可 入性) 色彩 软硬 干湿 气味 味道
实体
实体是先天的OR后 天的?
五、复杂观念与两种实体
一方面,洛克承认这两种实体都是主观心灵任意构造出
来的复杂观念,它们的实际作用就在于使心灵在组合
简单观念时能够有所依托,“我们在此只是含糊地假 定一个自己所不知的东西”(不能经验的)。另一方
20161123一天赋观念批判二观念的两个来源感觉与反省三两种观念简单观念与复杂观念四两种性质简单观念的两种性质五两种实体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六两种本质实在本质和名义本质七知识的等级可靠性与真理八社会政治理论天赋观念批判天赋观念批判因为他们既然确立了有天赋原则这样一个教条他们的门徒们一定不能不把一些原则当做天赋的而加以接受

洛克论“名义的本质”与“实在的本质”

洛克论“名义的本质”与“实在的本质”

作者: 宫睿
作者机构: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哲学研究
页码: 89-96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12期
主题词: 名义的本质 实在的本质 自然种 反本质主义
摘要:名义的本质与实在的本质是洛克形而上学的核心概念。

名义的本质是各种可感性质的抽象观念,洛克以此反对经院哲学以实体形式作为个别事物的实在本质来规定事物的存在。

实在的本质等同于个别事物的内在结构,在原则上是不可知的,它可被视为名义的本质在内在结构上的投射。

洛克并不是一个本质主义者,他也不认为存在着自然种。

洛克也未曾断言内在的结构就是波义耳式的微粒说,洛克只是将微粒说看作是较之于亚里士多德的本质说更为合理的解释。

关于洛克的故事介绍

关于洛克的故事介绍

关于洛克的故事介绍洛克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他的著作反映了他的清教徒背景和身为辉格党员的一些政治立场,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关于洛克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洛克的故事洛克的父亲也叫做约翰·洛克,是一名在萨默塞特郡(Somerset)担任地方法官书记的律师,曾经在英国内战时担任议会派部队的军官。

洛克的母亲艾妮丝·金恩则是一名制革工匠的女儿,据传长的相当漂亮。

洛克的双亲都是清教徒。

洛克在 1632年 8月29日生于萨默塞特郡的威灵顿村,一个距离布里斯托大约12英里的地方。

他在同一天被受洗。

出生后不久,洛克家搬到了布里斯托以南7英里的Pensford镇区,洛克便在那里的一个农村长大。

1647年,在父亲的友人,也是国会议员的Alexander Popham的资助下,洛克被送至伦敦就读西敏中学(Westminster School)。

在从西敏中学毕业后,洛克接着前往就读牛津大学__堂学院(Christ Church)。

虽然洛克的成绩相当杰出,他却对大学安排的课程感到相当乏味和不满,他发现一些当时的哲学家例如笛卡尔等人的著作都要比大学里教授的古典教材还要有趣。

透过在西敏中学认识的同学理查·洛尔的介绍下,洛克开始将兴趣转向一些实验哲学和医学的研究,并且成为了皇家学会院士。

洛克在 1656年获得学士学位,接着在1658年获得硕士学位。

由于在牛津期间广泛学习医学、并且曾与许多知名的科学家如罗伯特·波义耳、罗伯特·胡克共事,洛克后来还在1674年获得了医学学士的学位。

在1666年,洛克认识了沙夫茨伯里伯爵(Anthony Ashley-Cooper),伯爵当时正为肝脏感染疾病所苦,在接受洛克的悉心治疗后相当感激,于是说服洛克成为他的助手。

找到新工作的洛克于是在1667年搬进了沙夫茨伯里伯爵于伦敦的住所,兼任他的个人医师。

心灵为什么必须是实体的?--贝克莱的心灵理论探析

心灵为什么必须是实体的?--贝克莱的心灵理论探析

心灵为什么必须是实体的?--贝克莱的心灵理论探析周红宇【摘要】与讨论贝克莱反对物质实体的非物质主义的热烈场面相比,其心灵理论较少受到关注。

贝克莱在其思想发展的早期阶段,曾一度持有一种休谟式的心灵理论,认为心灵不过是一簇知觉。

但这种理论容易产生新的哲学困难,于是他放弃对心灵作知觉簇分析。

在成熟时期的著作中,他将心灵描述为支撑观念的实体。

通过实体论上的创新和“概念”学说的引入,他保持了其哲学体系的一致性,给出了在否定物质实体的同时可以保留精神实体的理由。

【期刊名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6页(P736-741)【关键词】贝克莱;心灵;实体;概念【作者】周红宇【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61.27西方哲学史上的伟大思想家们往往与一两句格言联系在一起,像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洛克的“心灵是一块白板”,康德的“知性为自然立法”,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

这些命题以其言简意赅且能较好地标识出哲学家思想的特质,而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同样,一提到贝克莱,人们立刻会想到“存在就是被感知”。

然而,对贝克莱哲学的这样一种概括是非常有误导性的。

事实上,贝克莱只是说可感事物(sensible things)的存在就是被感知,而根本意义上的存在是作为知觉者的心灵或精神的存在,心灵的存在是感知而不是被感知。

贝克莱否定了物质实体,认为精神实体是唯一的实体,可感事物作为观念的集合,恰恰是由于被一些心灵所感知而存在,心灵在本体论上具有优先性。

既然“除了精神或能感知的东西以外,再没有任何其他实体”[1]PHK7*本文对贝克莱的《人类知识原理》(简称PHK)的引用只注节数,导论部分的节数前加intro作为区分;对其《西拉和斐伦诺之间的对话三篇》(简称3D)只注通行的标准页码。

上述两部著作的引文均来自:George Berkeley PhilosophicalWritings,Ed.Desmond M.Clark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那么心灵在贝克莱哲学中便理应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洛克哲学体系中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矛盾

洛克哲学体系中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矛盾

洛克哲学体系中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矛盾摘要:洛克的哲学观点是近代经验论的典型之一,洛克创立的庞大复杂的哲学体系充满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矛盾:他承认各类实体的客观存在,肯定我们能够认识事物的名义本质,断言我们有关于物质事物、心灵和上帝存在的三类知识。

但是,人们无法认识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不能认识事物的实在本质和内在组织,不可能取得关于实体的确定普遍性知识和真理,从而否认人类有认识事物本质的可能性。

关键字:不可知性名义本质和实在本质概然性洛克是经验派哲学家当中把研究人的认识能力、确定知识的范围当作哲学中心任务的第一人,这使得他既反对独断论,又反对彻底的怀疑论,结果使其哲学理论动摇游移于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间。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洛克哲学中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矛盾的具体表现。

一、实体在本体论上具有实在性,在认识论上具有不可知性在洛克看来,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虽然在本体论上具有实在性,但在认识论上具有不可知性。

首先,洛克认为无论作为感觉观念支托的物质实体,还是作为反省观念支托的精神实体,都是建立在我们假设的基础之上的超验的支撑物,它们或者分别单独存在于一个观念之中,或者共同存在于一个观念之中。

洛克沿袭了旧实体学说的传统,区分了实体和性质,认为性质不能独立存在,必须假定一个存在的基础或寓存的实体——概括的实体。

虽然概括的实体在本体论上的实在性并不象我们普通所能观察到的特殊实体的客观实在性那样可以通过感觉或反省得到,物质实体的观念和精神实体的观念也同样是含糊不清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没有任何精神实体的观念,就断言精神不存在,亦正如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没有物质实体的观念,就断言物质不存在一样。

如果我们因为自己没有明白清晰的精神实体的观念,就断言说,没有精神,那正如同自己因为没有明白清晰的物质实体观念,就断言说,没有物体似的”。

其次,我们既没有关于物质实体清楚明白的观念,也没有关于精神实体的清楚明白的观念,“任何人如果一考察自己的概括的纯粹实体观念,他就会看到,他的观念只是一个假设,因为他只是假设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来支撑能给我们产生简单观念的那些性质”。

关于科学实在论的若干问题

关于科学实在论的若干问题

关于科学实在论的假设干问题科学实在论长期受到质疑,至少始于康德,一直有增无减。

到当代,出现了实在论者的抗衡,出现了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其中包括实在论工具论之争。

由于争论者们在命题和论据使用上的差异,争论实际缺少焦点,成了一场广泛持续的大混战。

为了对实在论-反实在论之争加以清理,本文试行讨论:科学实在论的前提和起点,对它的质疑、已有命题的分类、值得加以辩护的命题类型以及对它的辩护。

科学实在论因何而生从何开始近代科学萌发时期的伟大成就说明,自然界并非神创的,也与人的意愿无关,是客观存在的。

这也就是科学本体论意义上的实在论〔也被叫做形而上学或常识实在论〕,它反过来又成为一切科学研究的最大前提。

当时的成就还说明,人们使用科学方法是可以认识自然界的。

由此出现了作为主体认识结果的科学理论与客观实在之间的关系问题。

就此关系所作的断言,那么属于科学认识论意义上的实在论,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实在论。

因此,科学实在论是以主体与客体的分化、以二元论为前提的。

科学认识论研究科学家群体如何确立理论以及理论的功能。

尽管,当时在主体个体的认识上有唯理性论与〔唯〕经验论两种见解,但科学认识论思想的演化是开始于经验论,开始于以下两个命题:一切科学理论最终都来源于经验;经验的直接支持是确立科学理论的充分条件。

它们分别构成了广义经验论和狭义经验论。

当然,后者是一个极强的命题。

与狭义的强经验论相应,在科学理论功能的解释上人们明显地倾向于实在论〔下文中如不加说明均指科学实在论〕,而不是工具论。

例如,洛克曾把心灵比作没有任何观念的白板,他认为,完全是由于经验心灵中才能出现观念。

[1]休谟把观念看作是对象的副本〔py〕,他认为,我们关于对象的观念与对象的实际存在的符合〔nfrity〕就是一种真理。

[2]这些实际给出了科学实在论的一个强命题,即科学理论是对实在的摹写或副本。

它也就是科学实在论演化的起点。

人们对科学实在论的质疑首先就是对强命题的质疑。

成功学演讲大师约翰·洛克

成功学演讲大师约翰·洛克

成功学演讲大师约翰·洛克成功是一门科学,是有很多规律在里面起作用的。

成功不可以复制,如果找到成功的规律,便可以作为走向成功路上的借鉴。

一块大石头叫一个人扛,非常吃力,拿一台推车,立刻变成非常简单,所以成功是要掌握好方法的,只要找到成功的规律。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功学演讲大师约翰·洛克,欢迎阅读!成功学演讲大师约翰·洛克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8月29日 --- 1704年10月28日),是英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著述家。

约翰·洛克的思想对于后代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并且被广泛视为是启蒙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自由主义者。

他的著作也大为影响了伏尔泰和卢梭,以及许多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和美国开国元勋。

他的理论被反映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上。

洛克是不列颠经验主义的开创者,虽然他本人并没有完全贯彻这种哲学思想。

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

他抛弃了笛卡尔等人的天赋观念说,而认为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一张白纸,而向它提供精神内容的是经验(即他所谓的观念)。

观念分为两种:感觉(sensation)的观念和反思(reflection)的观念。

感觉来源于感官感受外部世界,而反思则来自于心灵观察本身。

与理性主义者不同的是,洛克强调这两种观念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洛克还将观念划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不过并没有提供合适的区分标准。

我们唯一能感知的是简单观念,而我们自己从许多简单观念中能够形成一个复杂观念。

洛克还主张感官的性质可分为“主性质”和“次性质”。

洛克相信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的主性质包括了形状、运动或静止、数目等和物质不可分离的那些性质,而次性质则包括了颜色、声音、气味等其他各种性质。

洛克认为主性质就在物体里,次性质只在知觉者中。

在这问题上洛克是追随笛卡尔的二元论学说,同意有些性质是可以用人的理智来了解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克论性质与实体的关系
作者:蒋薇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4年第07期
摘要:本文结合洛克对性质和实体的概念分析,阐明并讨论了他对于性质和实体之间关系的论述,最后指出洛克在这个问题上显示出的实在论立场和经验论立场之间的张力。

关键词:洛克;性质;实体;关系;观念
中图分类号:B56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7—0140—02
在洛克看来,性质与实体的关系是密不可分并相互支持的。

通过性质与实体之间关系的考究和表述,洛克提供了一项联结和构成自身知识论完整性的环节,同时也更细致地解释了人类知识的起源、范围和确实性。

洛克将实体划分为物质实体、精神实体和上帝,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物质实体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一、性质和观念
洛克主张,“实体”是一种复杂观念。

因而,要考察性质与实体的关系,首先要清楚洛克对性质与观念之间关系的看法。

洛克指出:“人心在自身所直接观察到的任何东西,或知觉、思想、理解等等底任何直接对象,我叫它们做观念。

至于能在心中产生观念的那种能力,则我叫它做主物(能力主体)底性质。


分析上面这句话,我们可以得到三点论断:
1.观念不是超越于我们之外的客观之物,而是我们心中的思维对象。

2.性质是产生观念的直接动因。

3.性质总是某物的性质,因而性质是一个所属概念。

也就是说,首先存在一个外物,但这个外物是通过其所具有的性质而非其本身直接刺激我们从而产生观念的。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我们心中的观念是关于性质的观念还是关于外物的观念?洛克坚持,我们的观念根本上是关于性质的观念。

二、实体和性质
洛克论述“性质”和“实体”之间的关系的过程,同时也是阐清实体观念的过程。

他从常识上考察了实体观念的经验源头。

他说:“我们既然凭着经验和感官底观察,知道某些简单观念底集合体是常在一块存在的,因此,我们就把这些观念底集合体结合为一实体,并且假设这些观念是由那个实体底特殊的内在组织或不可知的本质中流露出的。

”他认为,人心观察到有些简单观念是经常在一块的。

也就是说,它们总是一个集合体,人们为了交流的方便,就以一个名称来指称这个集合,这就产生了实体观念。

可以说,实体观念的形成,一方面是基于人们对外
界的经验观察,即发现简单观念常常集合在一起;另一方面是出于交流便利的需要,从而以一个名称来命名这个集合。

总而言之,实体观念是对简单观念的集合的一种观念化处理。

洛克还从认知角度对实体观念的来源进行了说明,他认为,实体观念实际上是一种假设。

“任何人如果考察自己底概括的纯粹实体观念,他就会看到,他底观念只是一个假设,因为他只是假设有一种莫名奇妙的东西,来支撑能给我们产生简单观念的那些性质。


洛克进一步指出,复杂的有形实体观念是由三种观念所形成的,这三种观念正是我们对前述三种性质的观念。

其中,第一性质的观念仍是根本和基础,第二、第三性质的观念以第一性质的观念为凭借。

复杂的实体观念的大部分都是由第二性质的观念形成的,不过,这些第二性质的观念不能被看成是实体根本的属性,因为当采取某种洞彻的方式时,次等性质就会消失。

例如,当我们利用显微镜等查看某物时,就会发现我们头脑中的那些所谓的实体的颜色消失了。

综上所述,性质与实体的关系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第一,实体观念是第一性质所产生的简单观念的集合。

第二,实体是性质得以产生的假设性依托。

第三,实体观念大部分由第二性质的观念构成。

三、分析和讨论
在洛克关于性质与实体关系的论述中,有如下几个问题值得讨论:
首先,按照洛克的看法,实体观念的形成以我们对性质的观念为基础。

那么,真正的性质是否存在?或者,是否只存在对于性质的观念?这就需要我们对性质和性质的观念做出区分。

按照洛克的观点,只有第一性质是无论我们知觉与否都存在的,因此,我们只能说,第一性质与我们对第一性质的观念相符,却不能将这二者等同。

能够脱离我们的观念而真正存在的只有第一性质,第二性质和第三性质的观念只是认知对象的方式,并不代表事物有那种相应的性质。

总之,我们有三种性质的观念,但只有第一性质是真正代表事物本身的。

其次,既然我们首先得到的是关于性质的观念,而仅凭对性质本身的认识,我们何以得出其是有所属的?根据上文阐述,洛克提到了两点理由:1.我们经验观察到有些简单观念时常在一起。

2.我们不能想象简单观念自身如何存在。

这里面包含几个子问题:第一,我们对简单观念的集合的认识如何可能?其中的“集合”观念如何产生?难道凭借经验观察发现简单观念常常在一起就能够解释“集合”这个观念的产生吗?笔者认为,按照洛克的逻辑体系,我们可以通过洛克对简单观念——也就是第一性质的观念的最基本肯定来回答。

第一性质的观念涉及到体积、形相、数目、位置、运动和静止,这里已经包含了空间、时间等基本概念。

如果“集合”的观念也是一种基本概念,那么也可以被看作包含于第一性质的观念之中。

当然,这仅仅是一种设想,其可靠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二,我们之所以不能想象简单观念自身如何存在,是由于洛克所谓的简单观念即第一性质的观念都是抽象的观念,而抽象的观念总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

实体观念,其实就是对抽象观念的一种归属和落实。

亚里士多德以来的传统认为,
谓词往往更为抽象,主词则是谓词所描述和规定的较为实在和具体的事物。

因而,谓词须以主词为依托。

这一传统从语言分析的角度为简单观念自身无法独立存在这种看法提供了支持,从而,具有抽象性质的简单观念也总需要有所依托。

如此一来,洛克所谓的性质观念需要实体观念作为假设的依托,也就可以大致得到解释了。

不过,洛克理论内部仍然存在一定的矛盾。

他在讨论性质的问题时,其实已经假定了性质总是某物的性质,从而假定了物体本身的存在。

但在讨论实体观念时他又指出,性质的观念是我们最先得到的观念,对物体的假设——实体观念是由此推论和假设得出的,或者说,是通过对我们的简单观念的反省而得出的。

这其中的混乱在于洛克没有始终如一地坚持简单观念的原初性和基本性,也没有始终坚持以此来作为其理论的逻辑和事实源头。

并且,对“性质”这一词的使用本身就内含了对所属物的预设。

事实上,在性质与实体的关系中,我们已经觉察到洛克对第一性质的实在性的坚持。

可以说,洛克的整个知识论,就是始终以第一性质所导致的简单观念为基石建立起我们人类理解的范围,并厘清了如何判断知识可靠性的标准。

但是,由于洛克在论述中并没有明确地区分物体、基底和实体,性质和实体之间的关系依然存在解释上的困难。

四、结语
根据上面的论述,笔者认为,在洛克的理论体系中,性质与实体的关系最好结合观念这个中介来理解。

第一性质产生简单观念,实体的观念是复杂观念,实体既是一种对第一性质所产生的简单观念的集合的观念,也是一种对物体本身的观念。

实体是性质在观念上的载体。

由于第一性质的实在性以及实体本身的观念性,洛克对于性质与实体之间关系的论述既不能简单地从经验论的角度理解,也不能完全从实在论的角度理解,而是处在某种实在论立场和经验论立场之间的张力之中,这也在某种意义上为我们对洛克思想倾向的判定提供了新的维度。

[参考文献]
[1]洛克著.关文运译.人类理解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徐文俊.从实体观念到本质——洛克人类理解论中的实体学说[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3]冒从虎,毛怡红.关于洛克物体两种性质观念理论和再探讨[J].天津社会科学,1984(03).
[4]E.J.Lowe. Locke on Human Understanding[M].Routledge,
1995.
[5]Gideon Yaffe. Locke on ideas of substance and the veil of perception[J].Pacific Philosophical Quarterly,2004(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