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合集下载

必修一 2.2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

必修一 2.2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

(2)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处为陆地,上凸 处为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处为海洋(湖泊),上凸处 为陆地。 ②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③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处为城区,上凸处为郊区。 (3)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大小 等压面下凹处, 多阴雨天气, 气温日较差较小, 如上图中甲地; 等压面上凸处, 多晴朗天气, 气温日较差较大, 如上图中乙地。
2、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
(1)分析昼夜温差大小 ① 地势高低(高处不胜寒) ② 天气状况(晴天昼夜温差大) ③ 下垫面性质 提出问题: 请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来解释这三方面 因素对昼夜温差大小的影响?
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 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 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 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反之则大。
应用演练
1、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得热源是( C ) A.太阳辐射 B.大气逆辐射 C.地面 D.地热能 2、地球的昼夜温差比月球小,其原因正确的是( D ) A.月球距太阳远 B 地球距太阳近 C 月球本身不发光 D 地球上有大气层 3、有关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引起空气上升或下沉 B.受热使空气膨胀下沉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 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向下的 因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称为__________ 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 的形 大气辐射中的大部分能量以__________ 式射向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 保温 作用。 失的热量,从而对地面辐射起到了______ (地面还大地)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爱PPT的老范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爱PPT的老范
风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如 风能、风力发电、风力侵蚀等。
04 大气运动的表现形式
局地风
定义
影响
局地风是指在一个较小区域内,由于 地形、地表状况或局部热力差异所引 起的风。
局地风对当地的气候和环境有重要影 响,如山谷风可以影响山区植被的生 长和分布。
形成原因
局地风的形成通常与地表热力差异、地 形和障碍物有关。例如,山谷风是由于 白天和夜晚地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
洋流
定义
洋流是大气运动在海洋中的表现 形式,是由地球自转和海水的温 度、盐度差异所引起的。
形成原因
洋流的形成与地球自转、海水的 温度和盐度变化有关。例如,赤 道洋流是由于太阳辐射加热和地 球自转共同作用的结果。
影响
洋流对全球气候和环境有重要影 响,如调节全球气候、影响海洋 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等。同时, 洋流也影响人类的航海和海洋运 输。
热成层
位于中间层之上,该层的气温 随高度升高而迅速升高。
对流层
贴近地面的最低层,是大气的 最活跃层,天气现象主要发生 在对流层内。
中间层
位于平流层之上,该层的气温 随高度升高而迅速降低。
外太空
大气层的最外层,与太空相接, 空气极其稀薄。
大气温度结构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在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 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 0.65℃。
季风
定义
季风是大气环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由季节性温度和压 力变化引起的风。
形成原因
季风的形成与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和地表温度变化有关。在某些地区,夏季时 由于海洋和陆地的温度差异,形成从海洋吹向陆地的风;冬季时则相反。
影响
季风对全球气候和环境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 季风带地区,季风对当地的气候、农业和水资源有显著影响。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习目标】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2、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3、掌握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4、了解大气运动的分类;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5、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判断某地风向。

【自主学习】1、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2)大气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能穿过大气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或散射,才能到达地面。

(3)大气的保温作用:①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削弱后穿过大气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又以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使大气增温,因此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②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

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

大气辐射向下的方向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所以叫。

在下图方框中填出恰当的内容,并说明每个箭头的含义。

由此可见,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作用。

2、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1)概述: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各纬度间。

(2)热力环流形成。

①地面受不均→空气的运动→同一水平面上的差→空气的运动( )。

③海陆风:白天在太阳照射下,增温快,气温比海面,空气膨胀,高空气压比原来气压,空气由流入;近地面陆地形成气压,而海洋上因气温,加之因有空气流入形成下沉空气,形成气压,使下层空气由流入,形成风;夜间与白天大气的热力作用相反而成风,如图:④城市风: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郊区,形成“城市岛”。

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在郊区,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为风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水平)气压梯度。

指。

(2)水平气压梯度力。

①由于气压梯度的存在而产生的促使大气由气压区向气压区流动的力。

1-2-2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1-2-2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回答(1)~(2)题。
(1)有关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①地气压低于②地 B.③地气压高于④地 C.近地面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①地比②地低 D.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④地比③地更高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B.b为上升气流 A.a的风向为东南风 C.c的风向为西南风 D.d为上升气流
(3)风向与半球位置及气压分布有密切关系。无论高空还是近地面,风的 来向为高压一侧的方向;风向向右偏的处于北半球,向左偏的处于南半球。
影响风的力及对风向的影响(以北半球为例)
3.气压系统的判读
①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
低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盆地 低压槽——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槽线)。 高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顶 高压脊——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脊线) 鞍形气压场
由08时到20时,图中(
)
A.①地风向偏北,风力逐渐减弱
B.②地受高压脊控制,天气持续晴朗 C.低气压中心向东北方向移动并增强 D.气旋中心附近暖锋移动快于冷锋
[命题立意] 本题主要考查天气系统方面的知识及数据的分析、 判读与整合应用能力。 [思路点拨] 此题适用排除法。A项,自8时至20时①地位于低压 中心的北侧,风向为偏北风,等压线变密,风力逐渐加强;B项, ②地受低压槽控制,多阴雨天气;C项,低气压中心向东北方向移 动,且中心气压降低说明势力增强;D项,对比两幅图锋面的位臵 可得出气旋中心附近暖锋移动速度慢于冷锋。
②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决定风力大小)
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单元整合
③判定任意点风向 判定风向规律:先明确高低气压;其次确定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最后根据南、 北半球画出偏向风。

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1(大气受热过程)

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1(大气受热过程)

利用温室效应,发展反季节果蔬种植
1.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
x 3.白天没有大气逆辐射。(
)
4.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高处不胜寒”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山顶离太阳更近,为什么我们感觉更冷?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暖大地”
2.“大地传大气” 3.“大气还大地”
反射
吸收
大气上界
散射

面 辐
大气逆辐射



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根本来源是什么?
为什么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比地球大得多?
白天,由 于没有大气对 太阳辐射的削 弱作用,月面 温度升得很高。
夜间,由于没有大气的 保温效应,月球表面辐射 强烈,月面温度骤降。
白天,大 气削弱了到达 地面的太阳辐 射,气温不会 太高。
夜间,地面辐射绝大部分 热量又被大气逆辐射还给地 面,使气温不致降得过低。
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1.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 的夜晚?
晴朗的夜晚,天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 辐射弱,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多,所以晚秋 或寒冬晴朗的夜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 霜冻
玻璃温室
大气作用 ----保温作用
大气吸









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都能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原 因在哪里?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知识讲解)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知识讲解)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知识讲解)高;如图所示,A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相对应的高空形成高压;但A'点的高压并不是说其气压值比A点大,而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上的B'点来说气压值要高。

称为高压;同理,A点低压是指比同一水平面上的B点的气压要低。

准确地说,气压排列为B>A>A'>B'。

③气温与气压的关系:受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相应的高空则形成高气压;冷却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相应的高空则形成低气压。

④水平方向:等压面上凸为高压,下凹为低压。

如上图A'点等压面上凸,说明A'点区域为高压。

因为随海拔升高,气压降低,则A'>a,B'<b,又因a=b(同一等压面上),所以A'>B',即A'点的气压大于B'、C'点的气压,即上凸为高压,同理,下凹为低压。

高空等压面与近地面等压面的凸出方向相反。

⑤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分布状况正好相反。

⑥会画气流的运动方向。

大气的水平运动: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

大气的垂直运动:近地面冷——气压高——气流下沉;近地面热——气压低——气流上升。

■3.局部热力环流举例①山谷风白天,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爬升,形成谷风;夜间,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底。

形成山风。

②城市风近地面风向从郊区吹向市区中心,高空风向由市区中心上空吹向郊区上空。

③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白天,陆地受热快,气温比海面高,气压比海面低,在低空,风由海面吹向陆地,即为海风,高空气流方向相反;夜间,陆地降温较快,气温比海面低,气压比海面高,在低空,风由陆地吹向海面,即为陆风,高空气流方向相反。

【典型例题】例题1读“北半球某地热力环流模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 甲地气温低于丁地B. 丁地气温低于丙地C. 乙地气压高于丙地D. 甲地气压低于乙地(2)图中P、P'两点()A. 风向、风速相同B. 地转偏向力方向相反C. 大气受力状况相同D. 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相反解析:(1)甲地气流上升,甲地气温应该较高,丁地气流下降,丁地气温应该较低;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温随海拔上高而降低;甲地气流上升,空气在乙处聚集,形成高压,丁地气流下降,丙地形成低压;垂直方向上,气压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B
③②⑤①④
2、根据地球昼夜辐射的变化状况可知,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起了_________作用,使地球气温白天_____(填“>”或“<”)月球;夜晚大气对近地面大气温度的调节主要起了_________作用,使地球气温夜晚______ (填“>”或“<”)月球。 削弱 < 保温 >
3、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是因为( ) 4、夜晚多云,气温比晴天高,是因为( ) 5、白天少云,气温比阴天高,是因为( ) 6、夜晚少云,气温比阴天低,是因为( ) A、大气散射作用 B、大气逆辐射作用 C、大气反射作用 D、地面辐射作用
紫外线
红外线
吸收强烈,有选 择性,大部分可 见光可穿透
云层、尘埃
各种波长同 样被反射
无选择性,反 射光呈白色
空气分子、 微小尘埃
蓝色光最易被散射
向四面八方散射 ,有选择性
A. 吸收作用
思考:1、从臭氧、二氧化碳和水汽的吸收作用,可知大气吸收具有什么特性?
2、为什么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
3
对比下面两图,说出地理表面与月球表面温度差异及主要原因
没有大气的月球
有大气的地球
大气 上界
试用大气的作用加以解释:
资料:月球表面,白天在太阳直射的地方,温度可达1270C,夜晚则降到-1830C,这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无法想象的。而地球的昼夜温差要小得多。 没有大气的月球 有大气的地球 大气 上界 试用大气的作用加以解释:


1)白天多云时,由于云层对太阳辐射的_____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 ,所以地面温度比晴天 。
2)夜间多云时,因云层 地面长波辐射,并使大气 作用增强,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所以地面温度比晴天 。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指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而产生的大气环流现 象。它们是地球气候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定 义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指因地球表面不同区域温度分布不均而产生的空 气的运动。其基本原理是热量传输和空气密度的差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类型
大气中的旋转气流系统,通常伴随着潮湿空气和降 水。
影响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因素
地形
地形的高度和嶙峋程度会影响气流的流动和分布。
季节变化
不同季节地球表面的温度分布和日照时间变化会导 致大气环流的变化。
海洋表面温度
海洋表面温度的差异会影响大气环流和风系的形成。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的强度和分布会影响地球大气的加热和大 气运动。
热力环流
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形成的大 规模空气运动方式。
风系和风急加大
地球表面上因温度差异产生的全球 性气候环流和季风系统。
湍流和大气运动
不规则的气流流动形式,常在强风 区、气旋和雷暴中出现。
冷热锋与气旋生成
冷锋 热锋 气旋
暖空气被冷空气追赶,在接触面上产生露天天气、 雷暴和降水。
冷空气被暖空气追赶,在接触面上产生积雪和雨雪 天气。
3
气候调控
通过调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改善气候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作物产量。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发展,间接影响气候格局的长期演变。
大气科学中的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应用 Nhomakorabea1
短期天气预测
基于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模型,提供准确的短期天气预测和预警服务。

【地理】2013届一轮复习课件: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地理】2013届一轮复习课件: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解析】
第(1)题,结合实验过程,电 炉处形成一个低压,冰块处形成一高压, 实验验证的是热力环流原理。第(2)题, 结合高、低压位置,低处风由冰块吹向电 炉,故纸片B向左偏,高处正好相反。第 (3)题。纸片A、B的偏动体现的是空气的 流动,存在着高、低压中心。第(4)题, 结合气压分布状况进行绘图。 【答案下垫面。就
纬度而言,纬度越高的地方,获得太阳辐 射的量越小,所产生的地面辐射就越弱; 就下垫面而言,由于下垫面性质不同,它 们能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的能力也不同, 因此导致在同纬度不同地区,获得的太阳 辐射能不同,从而产生地面辐射差异。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热力环流是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一种环
流形式,结合等压面利用示意图对其形成过 程分析如下:
2.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白天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造成近
地面的陆地气压低于海洋,于是风就由海洋 吹向大陆,形成海风;夜晚陆地降温快于海 洋,近地面形成高压,风由大陆吹向海洋, 形成陆风,如下图所示:
城市热岛环流是由于城市“热岛效 应”而使得城市温度比郊区高,形成了高 空大气由城市吹向郊区,近地面大气由郊 区吹向城市的环流。如下图所示。
(1)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原理与下列哪一项相
同( ) A.空气对流运动 C.山谷风
B.西南季风 D.西风带
(2)下列哪些现象是城市成为“热岛”的
3.“大气返大地”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其中
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这样 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 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 到了保温作用。
分析这类问题,关键是弄清大气热力作用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之大气的受热过程(共13张PPT)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之大气的受热过程(共13张PPT)
A.ab坡为迎风坡 B.bc坡为迎风坡 C.两个坡均有可能为迎风坡 D.两个坡均有可能为背风坡
2.bc坡上与a点高度相同的 点的气温可能
A.15 ℃ B.20 ℃ C.25 ℃ D.24 ℃
迎风坡空气湿气温变化率小; 背风坡空气干气温变冷化热率不均大引起。大气运动
读右图,
C
3.回答:影响该地气温
的主导因素是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之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能量最集中的部分是可见光 区,因此说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 大气(主要指CO2)只能吸收长波辐 射,故太阳辐射能穿透大气到达地面 而不是直接被大气吸收。 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大气直接热源:地面长波辐射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太阳
大气散射 大气反射
大气上界
大气吸收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小部分损失到宇宙空间 大气上界
大气吸收
地面长波辐射 大气逆辐射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大气吸
收少
太阳短
地面
波辐射
吸收
地面长 波辐射
大气强 烈吸收
大气逆辐射
大气的削弱作用: 吸收、反射、散射
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使大气增温。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地面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大气的保温作用: 相当于给地球盖了棉被保暖。
大气吸收了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 又以逆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 热量还给地面。
云层越厚云量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选择吸收: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 收红外线;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很少。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高空
1020hpa
1060hpa
1100hpa
海 拔 越 高 , 气 压 越 低 C
冷却
地面
A
受热
B 冷却
热力环流
高 空
1020hpa
低压
高压
低压
1060hpa
1100hpa
地 面
高压 C 冷却
低压 A 受热
高压 B 冷却
B
高压
低压
C
高 空
低压 A 受热
①图中空气在A、B、C、D四点的流向如何? ②A、B、C、D四点气压值由高到低排列顺序?
冰块
热水和冰块的温度不同,使烟雾发生了以上环流,如 果地球下垫面的温度不同,大气会如何运动呢?
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几个常用概念 A、 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P2<P1) P2
1060hpa
高空
1000m
1100hpa
500m
P1 地面
B、高压、低压: ①: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 高压;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 ②: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 若 Pc>Pb Pa>Pd 空气如何运动? c b
探究4:
对流运动:空
气在热力或动力作用 下的垂直上升或下沉 运动。 对流雨:上升引 起的水汽凝结可能产 生降水,形成对流雨。
火烧上方谷与对流雨
《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把司马懿困在“上 方谷”中,用火攻之,眼看火烧到紧要关头,天 突降大雨,救了司马懿的命。诸葛亮叹到:“谋 事在人,成事在天。”那么为什么天会在这紧要 关头下起雨来呢? 这场雨其实不是什么“天意”,恰恰是诸葛 亮自己制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区的近地面空 气受热上升,其中心因空气上升冷却凝结而降雨。 就是说,上方谷里下了一场对流雨。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知识点总结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知识点总结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二.大气的组成成分三.大气的受热过程注解:过程一:大气削弱作用中的反射主要集中在大气层(低层大气)上部;吸收和散射则是整个大气层(从地面到虚线所示的位置)的作用。

过程二:大气吸收也是指整个大气层(大气上界以下),具体方式是靠近地面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然后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波长逐渐由短变长。

四.热力环流注:实线表示等压面,虚线表示等高面。

规律——同一水平面,等压面凸起的区域为高压区,凹陷的区域为低压区,大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五.大气的水平运动1.什么是风?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什么?风指大气的水平运动。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2.什么叫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气压梯度——单位距离的气压差。

单位距离的气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就越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3.地转偏向力的方向与风向有什么关系?垂直4.摩擦力的方向与风向有什么关系?相反南半球近地面顺风而行的飞机,高压在它的(左后)方向,低压在它的(右前)方向。

气压场中风向的画法第一步:画出过该点等压线的切线第二步: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水平气压梯度力第三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

第1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1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 B )
(2)在这段时间内,关于风速变化的叙述,符合图中实际 ( D )
思维过程
方法技巧 等压线是把在一定时间内气压相等的点在平面图上连接 起来形成的封闭曲线,其可以显示空间气压的高低分布 状况,如下图所示。具体有以下应用:
1.判断气压场 (1)高气压中心:中心气压高,周围气压低,如 A 处。 (2)低气压中心:中心气压低,周围气压高,如 B 处。 (3)高压脊:等压线由高压中心向外凸出的部分,如 C 处。 (4)低压槽:等压线由低压中心向外凸出的部分,如 D 处。
方 垂直于等压线, 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 与风向 向 指向低压区 大 小 由气压梯度决定 (等压线疏则小, 密则大) 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随风速增大而增大,随 纬度升高而增大 相反 与下垫 面状况 有关
真题 3
(2009· 全国文综Ⅰ)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月一条海平面 (A )
等压线,图中 N 地气压高于 P 地。读图判断 N 地风向为
反思· 归纳 等压面是气压相等的点的集合形成的等值面。在解 答该类问题时应按照“气温差异―→空气密度变化―→ 气压变化”的思路去分析。例如本题图示区域气温高, 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导致高空空气密度增大,从而比同 一水平面上的其他区域气压值高,从而确定等压面向高 处凸出。
考点三
大气的水平运动
1.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力 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下形 成的,三力特点具体如下表所示: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数应比瓶外温度计的读数略高。第 2 题,与温室效应相 对应的热力作用是大气逆辐射。
考查点二 大气运动及其影响 读下图,回答3~5题。
3. 影响海上风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有 性离心力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科学实验探究冷热不均如何引起大气运动——高一地理教案

科学实验探究冷热不均如何引起大气运动——高一地理教案

科学实验探究冷热不均如何引起大气运动——高一地理教案人类和其他生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的生存和生活离不开地球的各种资源,其中就包括大气,而大气的运动也非常重要。

在地理学中,学生需要了解大气的基础知识以及与气候和环境相关的各种过程。

本文将介绍一种科学实验,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冷热不均如何引起大气运动。

1.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下列问题:(1)低温、高温和不同水平位置之间的热量差异可能引起空气运动;(2)空气的运动会对沿途经过的地区的气候产生影响;(3)气旋和反气旋的运动方向和速度与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有关。

2.实验过程(1)我们需要准备好实验设备包括一个大玻璃皿、一个塑料气球、热水和冰块。

(2)我们将玻璃皿放在平面的表面上,并将气球放在它的中心。

(3)接下来,我们需要倒一些热水到玻璃皿的一侧,将气球吹气并悬浮在玻璃皿的中心,使其膨胀到能够贴在玻璃皿口的位置。

(4)等待数分钟,气球附着在玻璃皿口上后,动手以手感觉温度,确保玻璃皿中气球周边与热水接触位置的温度高于玻璃皿中气球远离的区域温度。

(5)接着我们将冰块放在另一侧,使得玻璃皿对侧的气温降低。

(6)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个漩涡在气球上形成了,而且从这热水和冰块的方向可以看到它的运动方向:涡旋的方向从热水的方向指向冰块,并绕着球的中心旋转。

3.实验分析对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这个实验表明,由于气温差异产生的热量不均会引起空气运动,而这种运动会在不同高度形成气体流的层。

(2)这种空气运动可以影响沿途经过的地区的气候,这在气候变化的研究中非常重要。

(3)在实验中,我们还观察到了一个由热量不均引起的漩涡,这个漩涡朝一个特定的方向扩散运动,这与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有关。

4.实验评价这个实验是非常值得推荐的,因为它可以通过手动操作和直观的观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体的运动方式以及引起气旋的因素。

此外,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学到许多关于气候和环境的知识,包括热力学和气体运动等。

高考地理专题训练: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附答案解析)

高考地理专题训练: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附答案解析)

高考地理专题训练: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附答案解析)【基础训练】下图中,图甲为同一地点不同天气状况的昼夜温度变化图,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由图甲和图乙可知()A.a曲线表示昼阴夜晴,b曲线表示昼晴夜阴B.a曲线表示冷锋过境,b曲线表示暖锋过境C.a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小,主要是受到①③的影响D.b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大,主要是受到②④的影响2.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能使图乙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A.①增强B.②增强 C.③减弱D.④减弱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景观。

据此,完成3~4题。

3.此时天气最可能是()A.晴朗、无风B.阴雨、无风C.晴朗、大风D.阴雨、大风4.图示大气现象()A.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上升引起B.可能使近地面大气污染加剧C.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下沉引起D.有利于近地面大气污染扩散绒布冰川分布于珠穆朗玛峰北侧海拔5400-7500米处,5400米以下为碎石。

下图为“绒布冰川表面气温与碎石上空同海拔气温差(T冰-T石,单位:℃)”,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5~6题。

5.11时绒布冰川表面气温较碎石上空同海拔气温高的主要原因是()A.甲较大B.乙较大C.丙较大D.丁较大6.绒布冰川表面()A.6时为上山风B.ll时为下山风C.下山风历时长D.昼夜风向相同读城市中心与郊区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分布图及城郊间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完成7~8题。

7.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城郊之间正确的环流方向是()A.E→F→H→G→EB.G→E→F→H→GC.G→E→H→F→GD.G→H→F→E→G8.下列关于城区与郊区大气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EF代表城区气压垂直变化规律B.各点间的热力环流,昼夜方向相反C.甲处位于郊区高空,气流下沉D.乙、丙间气流流动方向如箭头所示“穿堂风”是室外空气从建筑物一侧进入,贯穿内部,从另一侧流出的自然通风。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穿堂风的形成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力合力: 风向与等压 线有一夹角
一、选择题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 ~2题。
1.青藏高原气温比同纬度四川盆地低的主要原因( D ) A.①和②较小 B.②和③较小 C.③和④较小 D.③和⑤较小
2.与青藏高原小麦产量高、质量好有关的是 A.①小②大 B.①大③小 C.③小⑦大 D.④大⑥小
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hPa)
1010 1020 1030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2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风向垂直等压线
风向
(hPa)
1010 1020 1030
3、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hPa)
1002 1004 1006 1008
1010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方向:垂直风向
4、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 影响 ——风向平行等压线
5、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 摩擦力的影响 ——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
(hPa) 1000 1005
1010
摩擦力
1015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向
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
在下图中绘出北半球近地面A、B两种气压状况下的大气运动情形 1030 1020 1010 1010 1020 1030
大 气 上 界
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 得很少,而对地面长波辐射吸 收得却很多,地面辐射得绝大 部分热量被大气截留下来,因 此,地面是大气主要、直接的 热源。
3、
太 阳 辐 射 地 面 吸 收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 气 辐 射 射向宇宙空 间 大气上界
大气吸收
地面增温
大 气 逆 辐 射 地面
大 气 吸 收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水汽和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杂质 氮:含量最多(78%)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干 洁 空 气
氧:含量第二(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 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 保温作用。 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使生物免遭伤害, 少量紫外线有杀菌作用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 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是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1、热力环流
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空气环流称为热 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低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冷却 B
受热 A
冷却 C
低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高气压 冷却 B
低气压 受热 A
高气压 冷却 C
低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高气压 B
下图是北半 球500百帕等 压面天气图。 读图回答 14~15题。
14.等压面上A点的风向应是 (D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15.这种情况下决定风向的力应是 ( C ) A.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的平衡力 B.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平衡力 C.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平衡力 D.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平衡力

月球
地球
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a、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 为什么仍是明亮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b、为什么晴朗的正午天空呈蓝色,早晚呈红色? (正午太阳高度大,穿过路程短,仅蓝光被散射掉, 因而天空呈蓝色;早晚阳光斜射,穿过路程长,短波 各色光皆被散射,剩下红光投射地面,阳光红似火, 地平线附近的天空呈红色霞光)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 “大地现在14时
仅从大气的热力作用,说明为什么地球表面 温度的昼夜变化不像月球那样明显? 夜间,地面辐 射绝大部分热 白天,由于没有大气对太 量又被大气逆 大气 上界 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月面 辐射还给地面, 夜间由于没有大气的保温 白天,大气削弱了到 温度升得很高,气温很高 使气温不致降 效应,月球表面辐射强烈, 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得过低 月面温度骤降,气温很低 气温不会太高
e .为什么赤道地区终年太阳高度较大,但它 并不是全球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地区?
赤道地区空气对流旺盛,多云雨,云量多,大气的反 射作用强的原故
小结—知识结构
削弱作用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太 阳
太阳辐射
地 面
大 气
大气辐射
间宇 宙 空
保温作用
三、热力环流
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及各种天 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是现代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常见的热力环流
白天 陆地:增温快
陆地 海洋
海洋:增温慢
常见的热力环流
夜晚
陆地:降温快
海洋:降温慢
海洋
陆地
常见的热力环流
郊区
市区
郊区
三、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地面冷 热不均 大气的 垂直运动 同一水 平面气 压差异 大气的 水平运动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
1产生原因
(hPa) 1010 1020
1030
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垂直分层
高 层 大 气 平 流 层 对 流 层
存在若干电离层
臭氧 二氧化碳、水汽


层次
特 点
原 因
对流层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 ①热量绝大部分来自地面, 上升100米降低0.6℃。 ②上冷下热,差异大,对 ②对流动动显著(低纬17~18、 流强, 中纬10~12、高纬8~9千 ③水汽杂质多、对流运动 米)。 显著。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流层 ①起初气温变化小,30千米 以上气温迅速上升。 ②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③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高 空飞行。 高层 大气 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 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 重要作用。
紫外区:<0.4微米
可见光区:0.4--0.76微米 红外区:>0.76微米
0.4
a b
0.76微米
c
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哪两个部分?
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和红外区
太阳辐射为什么属于短波辐射?
太阳温度高,辐射中最强部分 为可见光部分,波长短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A 反射作用 B 散射作用 C 吸收作用
低气压 A
高气压 C
2.气压在垂直方向上的特点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则气压: a > b > c
等 压 面
c b a
比较A、B、C、D四地气压大小
C 高压

D 低压
④ ③ ② ①
等 压 线
A
低压
B
高压
比较A、B、C、D四地气压大小 C 低压 高压 D

④ ③ ② ①
等 温 线
A
低温(高压)
B
高温(低压)
c、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因为晴朗的夜晚,天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射
弱,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多,所以晚秋或寒冬晴 朗的夜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霜冻)
d、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人造烟幕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晚地面辐 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所以可防 御霜冻)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月平均气温及月平均总 辐射曲线图。完成8~9题。
8.该城市是 ( ) A.重庆
C
B.广州 C.天津 D.哈尔滨
9.夏季,影响该城市总辐射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正午太阳高度 B.云量大小 C.空气质量 D.昼夜长短
B)
读“某地区1月份平均气温的等温面图”,回答 10~11题。
10.甲、乙、丙三处气温由高到低的排序为 (A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丙、乙、甲 D.丙、甲、乙 11.若甲、乙同在陆地且位于同一经线上,则甲 ( D) A.位于乙地北侧 B.位于乙地南侧 C.纬度高于乙地 D.纬度低于乙地
A
水平气压梯度力
B
实际风向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地表的冷热差异→大气的上升运动→ 同平面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向: 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二力合力: 风向平行等压线
(B
)
3.(2008· 广东文基)下列对风向的描述正确的是 ( ) ①晚上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②晚上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③如果地球不自转,近地面,风从两极直接吹向赤道 ④如果地球不自转,近地面,风从赤道直接吹向两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4.若甲、乙为相距不远的陆地,a、 c为水平气流,b、d为垂直气流,则 甲、乙、丙、丁四处气压的关系为 (D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乙>甲>丁>丙 D.甲>乙>丁>丙 5.若甲地为郊区,乙地为城市,其余条件与上题相同, 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考虑,不宜在甲地建立的企业是
紫外线
红外线 各种波长同 样被反射 蓝色光最 易被散射
作用特点
吸收强烈,有选
择性,大部分可 见光可穿透 无选择性,反 射光呈白色 向四面八方散 射 ,有选择性
吸收 臭氧(平流层)
水汽、二氧化碳 (对流层)
反射
云层、尘埃
散射 空气分子、
微小尘埃
一天中早晨气温低于中午的原因?
太阳高度小 ——经过的大气路程长 ——大气削弱多 太阳高度大 ——经过的大气路程短 ——大气削弱少
①臭氧吸收紫外线。 ②上热下冷。 ③水汽杂质少、水平运动。
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 作用
思考:
一架飞机在1万米高空从赤道 飞往北极,途经低纬、中纬、高 纬地区,在什么地区飞机飞行最 平稳?
高纬地区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