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国家运行的经济社会学研究pdf

合集下载

评《福利国家经济学》

评《福利国家经济学》

评尼古拉斯·巴尔《福利国家经济学》国际著名公共经济学家、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经济系巴尔教授的著作《福利国家经济学》中文版于2003年初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

巴尔是福利国家经济学的主要奠基人,曾在世界银行两次供职,专门负责为中东欧和俄罗斯设计收入转移和医疗保健制度。

十几年来,他在福利经济学、福利国家经济理论、社会保障、特别是经合组织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养老金经济学、医疗卫生经济学、高等教育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具有开创性的工作。

他曾任“澳大利亚西部委员会”顾问;曾受聘于新西兰政府,为新西兰制定公共政策做出了卓越贡献;目前是匈牙利政府的顾问。

巴尔著述颇丰,主编或撰写的专著近10部,最新的代表作有《作为储钱罐儿的福利国家》,主编了《经济理论与福利国家》等;翻译成中文的有《福利经济学前沿问题》。

郑秉文等人翻译的这本《福利国家经济学》是巴尔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第一版出版于1987年,该书是根据1998年最新的第三版译出。

十几年来,这本书被伦敦经济学院和许多大学采用为大学和研究生的教科书或教学参考书。

该书代表了当今西方经济学界研究社会保障和福利国家问题的最新成果,处于学科前沿。

巴尔应邀为中文版撰写了一篇较长的序言,其中对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做了独到的评价,并对失业、贫困救助、养老保障、医疗和高等教育等领域有可能适用的政策取向做了分析。

他认为,“最关键的是在设计政策时要尽可能地简单,在中国这样一个制度能力有限的国家,要像其它那些稀缺的资源一样,尽可能地利用好这些能力并使之效用最大化”。

这部专著的特点是:第一,试图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框架与福利国家的相关问题之间建立一个自然的“对话渠道”和桥梁。

作者在对福利国家进行经验式比较分析的过程中,主要使用规范的研究方法,以帕累托最优为起点和分析工具,进行理论层面的演绎。

在浩如烟海的关于研究福利国家的英文专著中,如此工程浩大、体系完整的规范研究还不多见。

第二,通过经济学的规范分析来解释和论证福利国家的存在是有效率的。

福利经济学第一章

福利经济学第一章

效用和福利究竟有没有区别?
– –
庇古把福利等同于效用或效用的子集 黄有光认为福利和效用的偏离主要由于以下原因:


个人的偏好不仅受他本人福利的影响,而且也可能受他对于 别人的福利考虑的影响。 由于无知或不完善的预见,偏好可能不同于福利。 非理性偏好。
效用和福利尽管在有些情况下会出现偏差,但福利经济学还 是假定在一般情况下,每个人是他自身福利的最好判断者, 并且力图使他的福利最大化。或者说,效用和福利在重要方 面是等同的。
(是增加还是减少社会福利作出判断)
几个相关概念

效用:基数效用;序数效用 福利:个人福利与社会福利

1、福利

福利分为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

个人福利

– –
是指—个人获得的满足,它可以看作是“幸福”或 “快乐”的同义语,这种满足既包括个人物质生活需 要的满足,也包括个人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 旧福利经济学中:与经济生活有关的、能够直接或间 接以货币计量的那部分社会福利,被称为经济福利。 并认为:效用就意味着满足,一个人的经济福利就是 由效用构成的。
规范法和实证法的举例说明
– –

– –
如果对政府新近公布的一项最低工资法令进行分析,通 常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政策产生哪些效应:这部分内容包括:法令实行将如何 影响工人的就业和工资水平?是否会增加失业?哪些人 受损?哪些人受益? 政府效应的大小:这部分内容包括:法令实行后,失业 会上升多少?新增的失业人口如何在不同社会阶层中分 配?在职工人的工资上升多少? 政府的利弊得失:在职工人的受益与新失业工人的损失 相比,哪个更大?新法令是利大于弊,抑或是得不偿失。 上面三组问题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

社会学与福利国家

社会学与福利国家

社会学与福利国家福利国家是近代社会进步的产物,以提供公共保障和社会福利为主要责任。

福利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学的探究和研究,它在福利国家建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福利国家的发展历程和作用,并探讨福利国家的未来走向。

一、福利国家的发展历程福利国家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德国社会学家阿道夫·瓦格纳提出“国家社会主义”和英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

德国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社会保险政策,英国也在1911年通过了国家保险法,为失业、疾病和养老等提供保障。

这些政策为福利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至40年代,福利国家逐渐成为欧洲和北美的主流,政府开始出资兴建住房、提供医疗、老年保障、失业保险等。

二战后,福利国家发展到了高峰期。

各国政府开始提供大量的社会服务和福利组织,许多平民和家庭受益于这一政策。

但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福利国家开始面临危机,社会化的福利制度变得越来越无力,愈演愈烈的失业危机、社会保险支付难题、高昂的医疗费用使得福利国家陷入财政危机。

二、社会学在福利国家建设中的作用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及其变化的一门学科,它与福利国家建设密不可分。

社会学家通过实地调查,对整个社会的福利、家庭、贫富差距进行研究,从而提供有关社会福利政策的建议,为福利国家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社会学在社会福利政策设计和实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学家通过调查研究社会问题,揭示了社会问题存在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为立法者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建议。

社会学家还调查了福利政策的实施效果,阐明了其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从而改进政策实践,增强社会福利的有效性。

三、福利国家的未来发展趋势福利国家的发展已有百余年历史,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福利国家的模式和形式也将不断发生变化。

未来,福利国家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福利国家的公平性。

未来的福利国家将更加注重公平性和平等性,提高弱势群体的福利水平。

为此,政府将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各个阶层之间的福利待遇将趋于平等。

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
此后,北欧对福利问题的制度性研究沿着以下三个方面发展: 一是对国家和市场的关系以及权力资源、资本积累和社会再分配问题的研究。这类研究涉及社会结构和社会政策发展的逻辑。其中,色邦(Therborn) 阐发了市场和福利国家平行发展的论点,而科尔皮(Korpi) 则以阶级分析为手段,通过阐述福利国家的结构和制度背景来揭示阶级关系的变化与福利国家演进的关系。③二是对社会政策制定模式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聚焦于社会民主主义体制和第三条道路的政治发展模式。在这类研究中,蓬图森( Pontusson) 等人对北欧民主制度的讨论揭示了大众的社会行动对社会政策制定的影响,而罗思坦(Rothstein) 则探讨合作主义机制如何形成第三条道路并影响政策制定模式, ④在这一模式中,社会政策的制定成为一个阶级谈判、协调和妥协的过程。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把对北欧社会的制度分析与政治分析联系起来,并使分析这些国家的政治背景和政策制定模式,北欧的社会福利研究源于人口和贫困调查。在这些国家中有一个很早就形成的传统,即由政府的专业委员会进行生计调查并编辑成册。而就理论研究而论,北欧学者很早就培养起了对于制度研究的兴趣。在20 世纪60~70年代间“, 福利社会学”在这些国家中发展起来,并与从“经济和社会”角度出发的社会学研究相结合。这些研究深受汤森(Townsend) 对贫困问题制度性研究的影响,也与当时盛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韦伯理论相结合。①由此,北欧学者在社会政策的研究中把研究重点放在对福利国家的制度分析上,而非具体的社会管理或公共管理( social 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问题的研究。在他们看来,将注意力局限于社会(或公共) 管理问题将会导致对造成这些问题的广泛的社会背景及其相应的社会关系研究的忽略。②
尽管如此,自90 年代初期政府精英的观点开始向自由主义社会政策发生转变。在他们的影响下,丹麦右翼政府在1992 年发表了“选择福利”的报告,表达了其寻求福利财政新路径的意图;瑞典在1991~1994 年保守主义政党执政期间采取了福利服务私有化的政策;在芬兰,阿霍(Aho) 领导的右翼和中间联盟政府也主张政府必须削减公共开支;同样,在丹麦和挪威,政府试图通过社会政策的改革使福利资源多样化,社会服务分散化,并提高人们的就业积极性。③在这些改革举措的影响下,国家福利开支被进一步紧缩,个人付费制被广泛采用,个人对社会保险的投保率也有所提高,而瑞典的一些学者更进而呼吁用“福利社会”的目标去取代“福利国家”的模式,并主张通过私有化和再私有化这些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④

论福利国家理论的渊源与发展

论福利国家理论的渊源与发展

总之,福利国家理论作为当代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建设和社 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探讨福利国家理论的渊源、发展和 现实意义,为建立更加完善、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经济发展模式贡 献力量。
参考内容
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和 成熟的体系。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既有历史、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 也经历了许多曲折和挫折。本次演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西方国家社会福 利制度的历史渊源。
就标志着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角色的转变。该法案规定政府必须通过财政手段 来为弱势群体提供经济保障和社会援助。
总之,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 的结果。这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不仅保障了弱势群体的权益和福利,也为实 现社会公正和平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社会科学中,福利是一个重要概念,涉及到人类的福祉和幸福。而在福利的 研究中,福利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福利理论以及蒂特马斯典范都是极其重要的 主题。这些主题探讨了社会福利的性质、起源和发展,对理解福利体系及其影 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是蒂特马斯典范。蒂特马斯典范是指由英国学者理查德·蒂特马斯提出 的,关于社会福利的一种理论框架。蒂特马斯典范的核心观点是,社会福利应 该被视为一种商品,它的需求和供给受到市场机制的影响。同时,蒂特马斯也 强调了国家在社会福利供给中的重要角色,他主张国家应该通过政策手段,保 障弱势群体的福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国家的政府对于社会福利制度的角色也在不断转变。最 初,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的作用比较有限,主要是通过立法和财政手段来鼓励 和支持民间组织开展慈善活动。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和严重,政府逐渐认 识到自己在社会福利方面所应承担的责任,开始积极介入并主导社会福利制度 的制定和实施。例如,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颁布的“社会保障法”

第二章 “福利国家”论

第二章  “福利国家”论

第二章“福利国家”论1929-1933年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使以马歇尔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出现了严重危机,同时也对狭小范围的、低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不能适应市场化、社会化发展要求的社会福利理论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为了解决严重的失业、贫困以及由此带来的诸多社会经济问题,美国总统罗斯福实施了“新政”。

1935年美国正式通过了旨在解决失业和养老问题的《社会保障法》,这是美国第一个由联邦政府承担义务、全国性的社会保障立法。

从此,美国逐步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并将社会保障制度化。

这对二战后福利经济制度的全球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罗斯福新政不仅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全面发展,而且也促进了现代社会保障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并使福利型社会保障思想在西方工业化国家逐步得以确立。

美国《社会保障法》的颁布使经济学家产生了共鸣。

1936年凯恩斯《通论》出版所导致的“凯恩斯革命”使国家干预主义与社会保障完全结合起来了,同时使国家干预论者的福利经济思想逐步形成,并在西方福利经济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

以上这些思想和理论集合起来,可以成为“福利国家”论。

一、“福利国家”论的产生福利国家论虽然最终形成于二战后,但这种思潮由来已久,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19世纪中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萌芽时期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社会主义者”或改良主义者的著作和讲话里,已经出现了有关“福利国家”的改良主义思想,但还没有系统化。

1.约翰·穆勒的折衷主义思想19世纪中叶,约翰·穆勒(John Mill)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分配方式的不公平,提出了有关分配制度的折衷主义思想。

穆勒将生产与分配割裂,认为生产方式是永恒的,而分配方式则是可以改变的。

他认为,目前的资本主义制度存在一定的弊端,但可以在保存现存生产方式的条件下,通过政府立法来减少分配上的不平等,消除这些弊端。

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有利于发展生产、普及教育、控制人口,以及由于把公共利益看作自己的利益,从而有利于克服利己主义。

社会学理论知识:福利国家与社会——全球化、创新性和实践

社会学理论知识:福利国家与社会——全球化、创新性和实践

社会学理论知识:福利国家与社会——全球化、创新性和实践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与社会的变迁,福利国家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

福利国家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在改善社会福利方面提供服务的机构,它更是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福利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国家建设的基石,它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减少社会不公、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福利国家的显著特征就是在保障国民基本权利和创造社会福利方面的高度关注和贡献。

这种关注和贡献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福利水平和社会服务质量。

在福利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创新性和实践,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和深化,国家福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更具系统性、科学性和精细化。

福利国家要想实现创新性和实践,首先需要通过全球化来不断强化对比国家的学习和借鉴,使福利国家能够深入理解和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在制定和实施福利政策时更加科学合理。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国家发展大势对于各领域的求解和解决问题迫切需要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合作。

因此,福利国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应该不断深化国际合作,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推动全球福利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其次,社会发展和变革对福利国家的创新性和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福利国家不仅需要关注社会和人的各个层面的需求,也需要更深入的开展福利创新,创新不能仅仅保持传统的福利模式。

例如,福利国家的医疗保健制度当前已经越来越强调预防和健康,这是福利国家一个重大的转变。

在未来,福利国家需要更多的把握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使福利创新更加广泛地参与到社会发展和变革中。

这需要福利国家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上提高科学性、灵活性和创新性,使福利国家的福利产业真正实现全面和务实的转型。

福利国家需要在创新性和实践的基础上,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合作,充分利用社会的多样性优势和主体力量,确保良好的福利生态环境。

建立福利国家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体在福利体系中的作用,鼓励社会创新,促进多元化、普惠化和精准化的福利发展,使福利国家从单一的“政府援助”向“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型福利国家转型。

社会学观点下的福利国家问题

社会学观点下的福利国家问题

社会学观点下的福利国家问题福利国家是指政府为了保障公民的福利,提供一系列社会福利服务和保障措施,包括医疗、教育、退休金、失业保险等。

这种国家是所有现代经济体系中的一种。

在福利国家中,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保证所有公民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以帮助弱势群体获得公正和平等的机会。

福利国家的实现需要一个社会学观点,它需要从社会学角度探解为什么现代国家需要完善其福利国家制度,以及福利国家如何为公民的生活提供安全保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社会学观点下的福利国家问题。

一、福利国家的背景与本质福利国家产生的背景是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劳动力过剩、贫困、总收入不平衡等。

为了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福利国家应运而生。

福利国家的本质是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国家干预和财政投入,以解决社会问题,增进国民福利,保护社会参与和公民权益。

其目的在于改善弱势群体的福利水平,实现社会公正和公平。

实现福利国家需要的是一种富有同情心和奉献精神的国家形态,同时也需要一种稳定的增长模式,充足的财政收入和克制开支的统筹思想。

二、福利国家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福利国家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通过提供免费或降价的社会服务,如医疗、教育、家庭护理、子女照顾、老年护理等,能够增强公民的基本生活能力,并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福利国家的实现可以改善社会总体福利水平,使全体国民受益,增加人口健康状况,降低生命质量损失。

福利国家同时可以保持社会稳定,并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福利国家的福利资源分配,能够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平稳转型。

它还能促进社会团结和认同感,减少社会的不满和不公现象,增强公民社会的参与度。

三、福利国家面临的挑战然而,福利国家也面临着众多的挑战。

其中,预防社会问题的有效性是首先需要考虑的。

当前,社会问题与全球化、环境和人口为主要挑战。

全球化带来的高度分化和资本流动,意味着经济效率和福利水平之间的矛盾。

此外,环境破坏以及大规模移民也是福利国家面临的挑战。

社会学视角下的福利国家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福利国家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福利国家研究近年来,福利国家一直是社会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福利国家,作为一种基于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平的理念,旨在通过提供各种社会福利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这种以国家为基础的福利安排在不同国家产生了不同的形式和规模,同时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和争议。

福利国家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欧洲。

在那个时候,工业革命的兴起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工人阶级的生活困境。

社会不公和贫困现象引发了政府的注意,于是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福利政策,比如医疗保险、养老金、失业救济等。

福利国家的概念逐渐被形成并得到广泛传播。

福利国家的出现意味着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角色。

福利国家的核心原则是通过纳税人的贡献来提供各种福利服务。

这种方式既能满足公民的基本需求,又能保证社会公平和平等。

福利国家的建立和维护需要政府拥有强大的财政实力和管理能力,同时也需要公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福利国家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其中一个重要的视角就是社会学。

社会学家通过对福利国家的调查和分析,探讨福利国家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他们关注福利国家在社会发展和社会变迁中的作用,以及福利国家政策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影响。

社会学家研究福利国家时通常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他们会研究福利国家政策的形成和实施过程。

这种研究可以揭示政治力量、利益博弈和社会动态对福利国家政策的影响。

其次,社会学家还会关注福利国家政策对社会不平等和社会阶层形成的影响。

福利国家的实施是否能够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有何影响,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此外,在福利国家的研究中,社会学家也会研究福利国家对个体和家庭的影响。

福利国家政策是否能够提高个体和家庭的生活质量,解决个体和家庭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社会学家关注的焦点。

研究表明,福利国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社会福利状况,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比如财政压力和滥用福利的现象。

福利经济学与社会政策研究

福利经济学与社会政策研究

福利经济学与社会政策研究福利经济学是研究政府如何平衡社会公正、效率和经济增长的学科,它是现代福利国家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福利经济学领域中,社会政策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社会政策是福利经济学的产物和核心。

本文将探讨福利经济学与社会政策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

福利经济学理论基础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公平、效率和社会福利。

这三个方面之间互为补充,体现出福利经济学的综合性和协调性。

公平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得到均等对待,包括公平分配和公平机会。

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资源得到最完整的利用,维持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

社会福利则是人们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指数,福利经济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社会福利。

福利经济学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福利经济学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政策制定者需要考虑社会的公共利益与市场的运行。

在市场经济中存在基于私人利益的资源配置,政策制定者需要通过政策手段来协调市场与社会需要。

在制定社会政策时,福利经济学为政策锻造提供了指导。

福利经济学理论可以引导政策制定者更好地理解不同政策的影响及政策的限制,并提供一些工具和能力帮助政策制定者进行分析和决策,协助他们发现社会福利、效率和公正之间的平衡点。

社会政策在福利经济学中的应用福利国家主要通过社会政策实现公正、效率和社会福利。

社会政策包括社会稳定项目、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保健、住房、就业机会与培训、生育和家庭抚养及公共服务等。

社会政策以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为基础,包括教育、医疗保健、公共交通、公共安全等,同时建立保障机制,以帮助对社会最弱势群体提供支持。

这些支持包括社会保障、福利自助、社会福利捐助、民间援助等。

福利经济学的理论支持社会政策的实施,并通过社会政策进一步发展福利经济学理论。

福利经济学与社会政策研究的挑战在政策制定和预测中,福利经济学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现实社会的复杂性使得数据收集和分析非常具有挑战性,如住房和教育成本的不断增长;社会水平差异的存在使得较高税收和附加费用难以落实;政治和人类本性因素都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产生影响,不同生活等级的社会群体对政策的批评与支持也有影响,同时其他国际因素也会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造成影响。

西方经济学对社会福利政策的研究与实践

西方经济学对社会福利政策的研究与实践

西方经济学对社会福利政策的研究与实践社会福利政策是国家为了改善民众生活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而采取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政策的总称。

西方经济学对社会福利政策的研究与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探讨社会福利政策的研究与实践,并介绍几种经典的社会福利政策模式。

一、社会福利政策的研究与实践1. 西方经济学的观点西方经济学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了关于社会福利政策的一系列观点。

其中,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等自由经济学派认为,社会福利政策应该尽量减少政府干预,提倡自由市场的发展,认为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分配资源,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则认为,政府应该进行积极干预,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实现全民福利的最大化。

2. 社会福利政策的实践在西方国家,社会福利政策的实践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政策领域。

其中,北欧国家被认为是社会福利政策最为完善的地区之一。

这些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社会福利政策,如提供免费的医疗保健、教育、养老金等福利,并以高税收来支持这些福利。

另外,其他西方国家如英国、德国、美国等也都实施了不同形式的社会福利政策,以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安全。

二、社会福利政策的经济模型1. 北欧模型北欧模型是一种以福利国家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政策模式。

该模型强调政府提供全面的社会保障和服务,并通过高税收和公共支出来实现。

北欧国家秉持着“大政府、强福利”的原则,注重社会公平和经济平衡。

这种模式下,政府承担着主导社会福利的责任,民众享受到广泛而优质的福利服务。

2. 自由市场模型自由市场模型是一种强调市场机制和个人自主选择的社会福利政策模式。

该模型认为,通过自由市场的竞争,资源可以有效配置,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的干预被尽量降到最低,并鼓励个人和企业主动参与社会福利事务,例如个人养老金计划和私人医疗保险。

3. 补偿型模型补偿型模型是一种以缓解社会不平等和增加社会公正为目标的社会福利政策模式。

社会风险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的经济社会学研究

社会风险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的经济社会学研究

社会风险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的经济社会学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风险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社会风险是指社会中可能造成不利后果的各种因素,如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社会不稳定等。

这些风险会对社会福利产生深远的影响,既包括负面的影响,也可以提供机会带来积极的变化。

首先,社会风险对社会福利产生负面影响。

一个社会面临的风险越多,社会的稳定性和和谐程度就越低。

例如,当一个社会频繁发生自然灾害时,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都会受到威胁,社会秩序可能被打破,社会中的不安全感也会增加。

此外,经济危机也是一种常见的社会风险,它可能导致高失业率、贫困扩大、社会福利减少等问题。

这些负面影响会削弱社会的稳定性和幸福感,从而对社会福利产生不利影响。

然而,社会风险也可以促进社会福利的积极变化。

面对风险,社会往往会调整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适应变化,进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例如,自然灾害之后,人们会加强对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的意识,促进社会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提升,这对于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另外,经济危机也会催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创新的产生。

在经济危机中,一些传统行业可能遇到困境,而新兴产业则可能崭露头角。

这种转变不仅可以为社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改善的机会。

此外,社会风险也会对社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风险的存在可能导致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加剧。

在自然灾害或经济危机面前,弱势群体往往更容易受到损失。

贫困人口可能更难以承受灾害的冲击,而经济危机也可能导致贫富差距扩大。

因此,社会风险的存在需要社会在应对措施中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以减少不平等现象,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综上所述,社会风险对社会福利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虽然社会风险会对社会福利产生负面的影响,但它也为社会提供了发展和改善的机遇。

我们需要在面对风险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减少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在适应变化的过程中寻找机遇,以提高社会福利的水平。

社会学与社会福利

社会学与社会福利

社会学与社会福利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生活、社会组织、社会行为和社会变迁的学科。

而社会福利则是指国家、政府、社会机构、个人和家庭以各种形式为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民福祉所开展的各项工作。

社会学中的福利理论社会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关注福利问题。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提出了福利国家的概念。

他们认为,政府应该通过收税、分配财富等方式来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这是一种公正和保护弱者的行为。

同时,功能主义社会学家也提出了福利理论。

他们认为,社会福利可以促进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通过福利机构的设置和运行,人们可以获得全面的照顾和帮助,避免一部分人陷入贫困的局面。

社会学家的福利观点与政治思潮的传统有些不同。

社会学家注重研究福利实践过程中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方方面面。

他们不仅考虑福利的物质方面,还考虑福利对个体、集体和社会的行为、态度和文化的影响。

福利制度与社会进步福利制度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

不同国家在福利制度上的发展程度有所不同,但福利制度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是密不可分的。

在日益发展的社会中,人们的需要日益增加。

福利制度与社会进步关系密切,是推进现代社会建设的关键。

福利制度的不完善和落后往往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和贫富不均,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社会福利与社会关系福利制度是社会机构的一部分,它与社会关系密切相关。

福利系统的配置和分配反映了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变化。

福利能促进社会团结和减轻社会矛盾。

一个优良的福利制度可以使社会人民得到公正的保障,包括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这能够改善人民的生活,消除社会不满和矛盾。

社会学随着时代的变化持续地发展,社会福利则成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福利是社会学所支持的社会需求之一,而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则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重要途径。

福利制度的结构调整和改革对发展的现代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可以使国家和国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经济理论中的福利国家

经济理论中的福利国家

经济理论中的福利国家Ξ郑秉文本文试图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解释建立社会保障的理论依据,并以此来诠释西方福利国家存在的理性缘由,以期在主流经济学和社会保障及福利国家之间建立一个对话渠道。

在这个基础之上,试图运用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来论证社会保障的建立和福利国家的存在不仅仅是由于“社会正义”的需要,更重要的,它还是由于“经济效率”的原因。

本文首先对战后西方世界正式宣布确立福利国家以来半个世纪中西方经济学研究社会保障和福利国家的学说史做一个概要性的回顾,对每个阶段的研究特点和热点问题予以分析讨论;然后着重对20世纪80年代至今西方经济学研究福利国家的成果和现状设立单独专题进行评析,即分别从宏观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公共物品和公共选择理论等几个方面就社会保障和福利国家的效率功能进行私人保险市场与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效率比较,以期对失业、医疗健康、教育和养老等领域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存在根据给出结论。

关键词 经济学 社会保障 福利国家作者郑秉文,1955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教授(北京 100732)。

一、经济学研究福利国家的历史回顾虽然福利国家发端于英国、普及于欧洲,并几乎扩散于整个西方世界,但是,随着战后“大英帝国”的衰落和法、德等欧洲大陆国家的百废待兴,世界的经济中心早已转移到美国,于是,在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后,作为一门解释社会经济现象的科学的经济学,其研究的中心也随之从英国移至美国。

于是,美国开始逐渐成为研究福利国家理论最活跃的发源地,成为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为标志的世界级经济学大师辈出的摇篮,成为对社会保障和福利国家理论研究贡献最显著的地方。

战后以来,经济学或经济学家对福利国家研究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第二个阶段是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80年代初至今为第三个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可以称为第一个阶段。

在这个时期,除英、法等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以外,社会保障在其它国家刚刚起步不久,福利制度发展态势逼人,运行状况良好,没有出现任何经济问题和财政障碍。

社会学视角下的福利国家

社会学视角下的福利国家

社会学视角下的福利国家于建明【期刊名称】中国民政【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2社会给付与社会规制是福利国家社会福利政策的两种类型,也是实现福利国家的手段广义的包含社会保障在内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对社会资源进行再分配,调节发展与秩序矛盾的最主要手段。

福利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战后发达国家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

但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福利国家却各有其特点。

那么什么是福利国家?已有的福利国家之间的福利制度都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今后福利制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本文主要通过武川正吾教授在《福利国家的社会学》书中的一部分观点来回答这些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理解我国的福利发展脉络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将有很大的启发。

一、什么是福利国家?福利国家作为概念主要有两种理解。

一是福利国家的当为概念,即表示国家目标。

二十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谈到福利国家时主要指这一意义。

暗含国家应对国民的福利负责,国家有义务实现国民福利的含义。

在研究中作为国家目标的福利国家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被实现或被阻碍其实现是重点。

二是福利国家的存在概念,不将“福利国家是善”的价值判断作为前提,不讨论一个国家是否真正追求国民福利,而是通过分析国家的具体活动来理解福利国家。

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给付,一类是社会规制。

从前者视角看的福利国家称为“作为给付国家的福利国家”,从后者视角看的福利国家称为“作为规制国家的福利国家”。

二、实现福利国家的手段:社会给付与社会规制社会给付与社会规制是福利国家活动的两种类型,也是其手段。

有关社会给付,规模与适用范围分别是其量与质两个层面。

量的层面通常用“社会给付”占“公共支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来衡量。

从这个意义来讲,1996年几个主要国家的社会给付占GDP的比率分别是:瑞典45.85%、德国37.68%、日本17.38%、美国(1995年)17.99%,美国与日本的比率相对较低。

福利国家与市民社会

福利国家与市民社会

以市民社会的契约关 系瓦解终结封建的等 级结构及其法律规定 的特权和排他性
以国家力量来克服 市民社会中很多人 因贫困而造成对其 公民权利的限制
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重构
市民社会和国家都有两重性,同时,洛克和黑格 尔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论述都有其局限之 处,对任何一者不加制衡的发展都会构成对现实 的误导.因此,从维护和保障公民权利的角度看, 无疑就要利用市民社会的解放性和国家的保护性 来克服和限制它们的压迫性,在国家与市民社会 两者之间形成一种结构性的良性互动. 加强公民社会的目的是使政治回归 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公民社会是最重要的社会参与场所
市民社会向福利国家制度的职能转变过 程——从公民权利的角度考察
由于市民社会和国家的两重性,人们公民身份的获得及其 权利的扩展过程也就表现为人们既从国家权力的限制,束 缚,压迫,排挤中解放出来,也从完全受市场力量的控制 中解放出来的过程.
福利国家出现危机, 国家主义猖狂,市民 社会理论再次复兴, 以此来保障公民权利 的实现
宗教 工作单位 互助
教会 商业办公室, 工厂,农场 支持群体,志 愿机构,社区
参考文献
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邓正来,J.C.亚历 山大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福利国家——历史比较的分析,林万亿著,巨流图书公司, 1995年3月第1版 社会福利政策导论,Neil Gilbert,Paul Terrell著,黄晨熹, 周烨,刘红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 公民权与社会阶级,T.H.马歇尔,1950年 市民社会与中国社会福利体制的构建,韩克庆,天津社会科学, 2008年01期 国家,福利与公民社会,[爱尔兰]弗雷德鲍威尔著,何文辉编 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2期 国家,市民社会与公民权利——兼评我国近年来的市民社会话语, 王小章,浙江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施罗德,吉登斯谈公民社会与国家的互动关系,殷叙彝编写,国 外理论动态,2000年11期

读R.米什拉《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国家》

读R.米什拉《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国家》

读R.米什拉《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国家》【摘要】R.米什拉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国家》是一部探讨福利国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的重要著作。

本文从背景介绍、作者简介和主题概要入手,详细阐述了福利国家理论的概述、福利国家对社会的影响、福利国家的发展历程、福利国家的局限性以及未来展望。

在对福利国家进行思考,探讨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并评价作者的观点。

通过对福利国家的系统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福利国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其局限性,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具有建设性的思考和观点。

【关键词】福利国家、R.米什拉、资本主义社会、影响、发展历程、局限性、未来展望、思考、发展方向、观点评价1. 引言1.1 背景介绍R.米什拉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国家》一书是一部经典的社会学著作,深入探讨了福利国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在当今社会,福利国家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和社会福祉。

本书对福利国家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解读,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现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福利国家的角色和地位受到了广泛关注。

作者通过对福利国家理论的概述和对其对社会的影响进行深入剖析,为我们揭示了福利国家在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平方面的重要作用。

作者还探讨了福利国家的发展历程、局限性和未来展望,引发我们对福利国家的思考和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思考。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福利国家的本质和作用,更好地把握当代社会变革的趋势和方向。

本书的出版对于促进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的研究和学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当代世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1.2 作者简介R.米什拉(Rudolf Meidner,1914年-2005年)是瑞典著名的经济学家,也是社会民主主义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曾在瑞典经济委员会工作多年,对经济政策、工资政策等领域有着深刻的研究和思考。

社会学视角下的经济全球化与社会福利

社会学视角下的经济全球化与社会福利

社会学视角下的经济全球化与社会福利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它已经渗透到了世界各个角落,对社会福利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而社会福利则成为了评判经济全球化成果的重要标准之一。

首先,经济全球化为社会福利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

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大和国际贸易的增加,低成本产品的供应增加了社会福利的选择,消费者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

这种供应链的扩大也促进了技术和创新的传播,为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了新的机会。

与此同时,全球化还加强了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增加了技术和知识的共享,为社会福利的提升提供了更多可能。

然而,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对社会福利产生了不利影响。

首先,全球化加剧了贫富差距的增加。

跨国企业的发展和全球供应链的建立使得一些公司能够获取更高的利润,但同时也使得一些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面临困境,导致不平等的加剧。

贫富差距的扩大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削弱社会福利的公平性。

此外,全球化也面临着环境问题。

随着全球贸易和产业的扩大,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成为了全球面临的严重问题。

环境破坏对社会福利的长期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社会学家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应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和协调,制定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全球化规则和机制。

这要求各国之间加强对话,并且在政治、经济、环境等方面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

其次,应关注社会福利的平衡发展。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确保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够保障社会的公平和平等。

这包括加强教育和医疗等社会福利领域的投入,以及提供适当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

此外,加强环境保护也是重要的一环。

全球各国应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确保社会福利的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福利密不可分。

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经济全球化为社会福利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第1期(总第159期)社会主义研究SOCIA LISM STU DIES N o.1,2005Serial N o.159福利国家运行的经济社会学分析徐延辉【摘要】 福利国家的主要目标是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平抑经济周期性波动,维持经济稳定增长。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运行,福利国家的这些目标实现得都不太理想。

本文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了福利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形态,在其制度设计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制度运行所可能产生以及已经产生的后果;通过对福利国家实践经验的分析,为我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某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 福利国家;棘轮效应;福利刚性【中图分类号】 C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527(2005)0120088203【作者简介】 徐延辉(1965-),女,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福利经济学和经济社会学研究。

福建厦门361005 一、引言:福利国家的危机如果从1948年英国首相艾德礼宣布英国已经建成“福利国家”算起,西方福利国家发展到当代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

作为一种政体,福利国家承担了其公民的绝大部分生活费用。

为了有效地管理公民的社会生活,西方发达国家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有关公民生老病死的社会保障计划,最终使福利国家具有明显的国家社会主义的特征,其中,福利制度最完善的瑞典、挪威和丹麦等国又被称为北欧社会主义。

在这些高福利的国家中,瑞典的经济成就尤为引人注目:它创造了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等任何一个现代国家都渴望得到的经济奇迹。

瑞典是福利国家的“窗口”,所以瑞典社会福利制度运行的效果如何对所有实行社会市场经济的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

瑞典以民主社会主义为政治理念构建了一个福利国家,它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慷慨的和昂贵的福利计划,承担了其公民“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部生活费用。

为了维持国家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国家就需要不断地增加公共财政支出,扩大政府在工业生产中的份额,提高企业和居民的税收比例。

而越来越大的社会福利开支、越陷越深的财政债务危机以及越来越低的管理效率等等,促使瑞典的社会福利制度在20世纪90年代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

在1990~1995年期间,瑞典的经济增长实际上处于停滞状态,5年内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4%,其中1991~1993年的经济增长率为负数,失业率从1990年的2.1%上升到1993年12.5%。

90年代中期以后,瑞典被迫放弃了以扩张公共部门为基础的充分就业政策,削减了其广泛而普遍的各种福利权利。

英国学者斯赫特等人认为,瑞典福利国家已经处于危机之中,而且瑞典的危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因为瑞典在国际上被公认为是民主社会主义“第三条道路”的经典体现。

所谓“第三条道路”,就是介于国家社会主义和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之间的道路。

[1](P 208)瑞典福利国家所经历的危机对任何一个已经建立或试图建立社会市场经济的国家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为它至少会引起关注社会政策实施效果的人们进行这样一些思考:———国家应不应该把公民生活的一切重要事情都承包下来,在提高公民生活福利方面,政府与公民各自责任的界限在哪里?———如果国家介入个人生活太多,会产生哪些负面效应?本文即是对上述问题进行经济社会学分析,通过采用经济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社会福利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风险及其运行的后果进行理性思考,以期为我国构建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某些参考。

二、福利制度运行的经济社会学分析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术界即已意识到社会福利制度存在严重弊端,这些弊端在80年代初期的经济危机中均以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暴露出来。

比如在美国,早在1982年就有媒体大声疾呼“社会保障制度要破产了”,因为各种社会保障津贴的持续增加和经济危机使在职职工的工资收入及其缴纳的税收急剧减少,也即保障支出长期以来的增加与保费收入在短期内的减少使当年应该支付保障津贴的信托基金全部用光,[2](P 88)这些问题迫使人们重新认识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88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各种福利津贴对于现在以及未来受益者而言是一种资产,但是对于福利国家提供者而言,它显然是一种负债。

如果按照私人物品的资产———负债平衡标准来评判,那么社会保障制度在技术上已经破产了。

当然,社会保障制度不是私人物品,而是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当这种物品的供给和需求以及收支状况出现不平衡时,政府可以运用政治及法律手段,通过增加税收等手段强制筹集资金以弥补支出缺口。

通过对公民社会生活长期而系统的行政干预,国家在公共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其财政赤字也越积越多。

国家社会主义为什么会行不通呢?也就是说,在社会福利制度运行过程中,有哪些风险是制度设计者们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呢?福利制度设计过程中存在许多技术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人类对于知识和信息的搜集和加工运用能力有限而可能导致福利制度设计过程中存在某些先天性缺陷。

从福利制度设计者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两类风险在制度设计之初没有考虑到:一类是退休金支付风险,另一类是福利刚性风险。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的主要内容之一,而退休金保险又是养老保险的核心,因此,退休金制度设计是否合理关系到整个社会保险制度能否持续发展问题。

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运行状况来看,退休金制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而导致退休金支付缺口不断增大的主要原因,是退休金制度设计不合理。

退休金支付制度在目前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奉行两个原则:第一,要享受社会技术进步的物质成果,因而要随着社会平均收入的提高而提高退休金支付水平;第二,基本退休金实行指数化。

这两个原则综合起来可能会产生两种棘轮效应。

第一种棘轮效应主要产生于同一代人之间,英国著名学者尼古拉斯・巴尔曾经对此问题做过简短的论述。

[3](P73)退休金指数化主要是指将退休金发放与物价变动挂钩,其结果是产生了一个“棘轮效应”,也即在任何一年里,如果物价上涨率超过了收入增长率,实际退休金就会出现一个意料之外的增长。

第二种“棘轮效应”产生于代际之间。

第一种棘轮效应主要是由于退休金与平均收入和物价变动挂钩而使同一代人对自己最初领取的退休金产生了越来越高的心理预期;第二种棘轮效应则是由于目前占主导地位的退休金“现收现付”支付制度引起的:公民总是将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税当成自己的养老储蓄,社会保障税越高,个人储蓄率越低;当前退休者领取的退休金越高,在职劳动者对个人未来的退休金期望值亦越高,从而在退休者与在职劳动者之间产生了一种“棘轮效应”。

实际上,在现收现付制条件下,现在纳税者与未来领款者并不是同一个主体,现在纳税者供养现在退休者,而现在纳税者也即未来退休者则要由未来的劳动者来供养。

因此,退休金制度实际上是建立在一种“代际契约”的基础上,也就是说,现在的在职劳动者养活现在的退休者,未来的劳动者养活现在的在职者也即未来的退休者;今天的纳税人能否得到、何时得到以及能够得到何种水平的退休金完全取决于未来的纳税人。

那么,已有的和将要面对的代际之间收入转移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情况很不乐观。

比如在美国,1950年,每一个领取福利津贴的人,有十七个人为其纳税;到1970年只剩下了三个人为其纳税;如果目前这种趋势继续下去的话,到二十一世纪初,最多将只有两个人为其纳税。

[4](P108)未来退休者所面临的退休金支付风险可能是福利国家即将面对的最严重的制度危机。

对于退休金支付风险,中国学者的研究也有相似的结论。

景天魁等人的研究表明,中国企业养老金的平均工资替代率为80%以上,几乎世界上最高的替代率,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位居世界前列,而中国退休年龄在世界各国当中却属较低之列。

这几项因素综合起来就使中国养老金支付在1998年出现50多亿元缺口,1999年这一缺口则迅速增至100多亿元。

关于退休金指数化发放的后果,景天魁等人的研究结论也与巴尔的结论相似:以北京市为例,1996年,北京市人均月退休金400余元,1999年则迅速增至700余元,增长的幅度远远超过经济增长率和企业平均工资增长率。

[5](P73)福利制度设计之初没有充分考虑的另一类风险是福利增长具有刚性特征。

福利刚性主要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福利水平具有只能允许其上升但却不能允许其下降的心理预期,它的产生具有普遍的社会心理基础。

实际上,早在马克思当年写作《雇佣劳动与资本》时就曾明确指出,“我们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会产生的,因此,我们对于需要和享受是以社会的尺度,而不是以满足它们的物品去衡量的。

因为我们的需要和享受具有社会性质,所以它们是相对的。

”。

[6](P368)个人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必然要提高个人占有的福利水平,而福利水平一旦被提高到比其原来所属群体更高的群体水平之后,个人立即就会按照新的群体的福利水平来衡量自己的地位,进而产生更高的福利需求。

综观西方福利国家的发展史,我们发现,在现有的福利制度框架下的每一项子制度中,都能找到福利刚性的表现形式:最低工资法确保了工资刚性特征;退休金的“双挂钩”原则导致两种棘轮效应;社会救助已由最初的“济贫”发展为覆盖全体公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更是突飞猛进地变成福利国家没有底线的福利黑洞。

福利制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项目越来越多,覆盖面越来越大,社会保障支付水平越来越高,使政府要保的风险不但没有减小反而变得更大了。

三、福利国家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福利国家的主要目标就是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平抑经济周期性波动,维持经济稳定增长。

但是现在看来,福利国家的这些目标实现得都不太理想。

在福利国家上述目标当中,消除贫困、控制收入不平等是福利国家最主要的政98策目标。

但是,在最近20年中,福利国家却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系统化的收入不平等倾向。

英国学者怀恩斯的研究表明,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连续几任英国财政大臣都不愿意提高税收起征点,财政困难一直困绕着各界政府。

为了获取充足的财政收入,政府开始要求越来越多的低收入家庭缴纳所得税。

由于所得税责任、国民保险分担额和贫富证明救济金的相互作用,英国的扶贫政策对贫困家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微乎其微,低收入家庭努力增加名义收入的最好结果也仅仅是使家庭可支配收入有极少量的增加,在此意义上可以说贫困家庭陷入了“贫穷陷阱”之中。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遭遇了与英国相似的问题。

美国采取的调节措施是实行负所得税政策,也就是通过税收形式,对应税所得低于起征点的贫困家庭以累进形式给予补助。

由于累进机制的作用,收入越低,贫困家庭“自动”得到的补助数额就越大,从而消除了定额补助条件下,家庭收入位于“临界点”即起征点附近的不公平现象以及高额补助的负激励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