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阶层固化趋势探析_基于马克斯_韦伯的阶层理论_叶柯霖

合集下载

中国阶层流动与固化研究

中国阶层流动与固化研究
层Biblioteka 构2 中国社会阶层 的流动性
中国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中国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是指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变化。这种流 动性可以是由于个人能力的变化,以及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变化所引起的
2.1 个人能力的变化
个人能力的变化是影响社会阶层流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许多情况下,一个人的教育程 度、技能和经验会决定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经济地位。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 的进步,对于受过良好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通过提高自己的 教育和专业技能,许多人有机会从较低的社会阶层流动到较高的社会阶层
4.2 促进就业公平
促进中国社会阶层流动性的措施
政府应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监管力度,消除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确保就业市场的公平 竞争。同时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此外 ,还应当鼓励创业和创新,为更多的人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4.3 深化经济改革
政府应继续深化经济改革,促进市场化进程,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为不同地区和不 同群体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发展动力。此外,还应当鼓励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中国社会阶层的固化
3.2 就业机会的限制
就业机会的限制也是导致社会阶层固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中国,就业市场上的竞争非常 激烈,许多职位都有大量的人在竞争。这导致了只有部分人能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而其 他人的就业机会则相对较少。此外,一些行业和职业的就业机会也受到限制,这使得一些 人很难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4 促进中国社会阶 层流动性的措施
促进中国社会阶层流动性的措施
为了促进中国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消除社会阶层固 化的现象,以下是几个可能的措施

中国阶级阶层论述的百年演进: 理论取向与研究模式

中国阶级阶层论述的百年演进: 理论取向与研究模式

中国阶级阶层论述的百年演进:理论取向与研究模式【摘要】本文探讨了中国阶级阶层论述在过去百年的演进历程。

在探讨了对中国阶级阶层的研究重要性和现状意义。

在正文中,分别从马克思主义视角、传统文化、西方社会科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角度探讨了中国阶级研究的理论取向。

还分析了新世纪中国阶级阶层研究的新动向。

在展望了对中国阶级阶层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并对研究的局限性进行了讨论。

本文为中国阶级研究提供了全面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模式,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和变化规律。

【关键词】中国阶级阶层、理论、研究现状、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西方社会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世纪、展望、局限性、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中国阶级阶层论述的重要性中国阶级阶层论述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备受关注。

阶级结构是一个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它决定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社会地位。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阶级结构的演变对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阶级分化现象愈发明显,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逐渐加大。

了解中国阶级阶层的结构和特点,可以帮助政府和决策者制定更为有效的社会政策,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减少社会矛盾与冲突。

对中国阶级阶层的研究也有助于深化对中国社会的认识,提升管理者和社会科学家的分析能力。

研究中国阶级阶层不仅有利于解决中国当前的社会问题,也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将对全球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深远影响。

深入研究中国阶级阶层的演变过程,对于把握中国的发展趋势和解决挑战至关重要。

1.2 研究现状和意义中国阶级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的结构和分层情况,为政策制定和社会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对中国阶级阶层进行研究也有助于增进对社会不平等、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理解,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阶级固化的发展趋势

阶级固化的发展趋势

阶级固化的发展趋势阶级固化是指社会中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资源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相对稳定的状态,个体的社会地位和机会向上流动的可能性较低。

阶级固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发展趋势与多个因素相关。

首先,经济因素是阶级固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收入分配不均以及社会资源的不平等分配,都会导致阶级固化的趋势。

在发展中国家,农村和城市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较大,边缘化地区和人群往往难以获得教育和社会资源,使社会阶层固化更加显著。

此外,企业间竞争激烈,社会上富人更容易积累财富和资源,导致富人越富,穷人越穷,加剧阶级固化。

其次,教育机会不均也是阶级固化的重要因素。

教育资源的不均导致不同社会阶层的子女受教育机会不同,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机会。

贫困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高质量的教育,进入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较低,只能从事低技能劳动,使得社会阶层的固化程度上升。

再次,社会文化和身份认同也会影响阶级固化的发展趋势。

在某些社会中,身份认同与社会地位紧密相关,他们身上的标签成为了他们社会地位的决定因素。

例如,种族主义、性别歧视等社会偏见会影响个体的社会地位和机会,导致社会阶层固化。

此外,社会中存在的观念和价值观也会影响人们对于社会地位的追求和认同,进一步加剧阶级固化。

最后,政治因素也对阶级固化起到一定影响。

政治体制的不公平、特权阶层的存在以及腐败问题,都会导致社会阶层的固化。

在一些国家,政治和经济上的精英阶层通过政治权力和经济资源的掌控,牺牲公平正义的原则来保持其地位,加剧了社会阶层固化的趋势。

综上所述,阶级固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发展趋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经济因素、教育机会不均、社会文化和身份认同、政治因素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阶级固化的趋势。

为了减少阶级固化,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孩子的受教育机会;改革经济体制,缩小贫富差距;加强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建设,消除歧视和偏见;加强政治体制改革,提升政治透明度和公平性,使每个人都有公平竞争的机会。

关于社会阶层的社会学理论探索

关于社会阶层的社会学理论探索

关于社会阶层的社会学理论探索社会阶层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它通过将人们按照其经济、社会地位和权力来分类,帮助我们理解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和互动关系。

本文将通过分析不同社会学理论对社会阶层的解释,探索社会阶层的动态与变革。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看社会阶层,其核心理论是阶级斗争。

马克思认为,社会阶层是由于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利益而形成的。

他将社会分为两个基本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拥有生产资料并剥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则是被剥削的劳动力阶层。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社会阶层的改变只能通过阶级斗争和革命来实现。

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对立的存在,但也因为将所有社会关系都简化为经济问题,而忽视了其他非经济因素对社会阶层的影响。

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是韦伯的社会阶层理论。

韦伯认为社会阶层是由于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形成的。

他将社会分为四个主要阶层:经济上的上层、中层和下层,以及社会以及文化上的精英。

这一理论强调了社会阶层的多元性和综合性,认为经济地位并非唯一决定社会地位的因素,还有身份认同、教育程度等其他要素的影响。

然而,韦伯的理论也未能解决社会阶层内部的相对稳定性和社会流动性的问题,使其在解释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除了经济和社会因素外,巴尔扎克的“象牙塔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文化阶层的视角。

巴尔扎克认为,社会阶层除了经济和社会地位外,还与个人的文化品味和文化习惯有关。

他强调了教育和文化的重要性,认为文化也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

这一理论揭示了文化因素在社会阶层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文化阶层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此外,佐成洛岱尔提出的“多维度社会阶层理论”也对我们理解社会阶层提供了新的视角。

他认为社会阶层是由多个维度共同决定的,包括收入、教育、职业和生活方式等。

这一理论超越了以往的简化分类,更为细致地描述了社会阶层的复杂性。

然而,多维度社会阶层理论也面临数据收集和衡量方法的挑战,需要进一步探索。

阶级分层_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另一种解读——基于学理层面思考的中国阶级分层

阶级分层_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另一种解读——基于学理层面思考的中国阶级分层

2007年3月第14卷第2期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Shanghai U niver sity (So cial Sciences )M a r .,2007V ol .14 N o .2 收稿日期:2006-07-06基金项目: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都市社会研究”,项目编号:Y0104。

作者简介:仇立平(1950- ),男,江苏人,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①本文是对拙作《回到马克思:对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反思》(载《社会》杂志2006年第4期)核心观点进一步的分析。

张文宏教授、刘玉照博士、肖瑛博士、张江华教授、张佩国教授、陆小聪教授、董国礼博士、耿敬博士、张敦福博士等对本文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谨表感谢。

文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均由本人负责。

本文所指的当代特指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本文涉及的阶级概念仅指学理层面上的,与国家意识形态上的阶级概念无关。

阶级分层: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另一种解读①———基于学理层面思考的中国阶级分层仇 立 平(上海大学 文学院,上海200444) 摘要:卡尔·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理论仍然适合分析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

按照马克斯·韦伯的关于阶级和阶层是一个历史过程的观点,中国开始出现阶级现象;并尝试运用稀缺性生产要素占有关系解读当下的中国阶级状况及其相互关系;认为阶级分化或冲突并不必然会导致阶级对抗,阶级合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理性选择。

关键词:社会分层;阶层;阶级;稀缺性生产要素 中图分类号:C9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522(2007)02-0058-0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改革,在使国力得到极大的增长,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的情况下,财产分配产生较大的差距。

社会矛盾尖锐,社会问题丛生,社会阶层(阶级)分化,曾经一度淡忘的阶级现象又开始出现。

在对中国社会分层的研究中,笔者认为存在着三种取向或范式,即市场经济取向、国家社会主义取向和社会利益群体取向。

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固化探究

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固化探究

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固化探究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固化探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动,中国社会阶层固化问题逐渐引起广泛关注。

中国社会面临着转型期的挑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社会阶层的固化。

本文将从社会阶层划分的背景、固化现象的表现以及原因等方面进行探究,旨在深入分析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阶层固化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社会阶层的划分背景。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腾飞,快速城市化进程以及市场经济的崛起给社会阶层划分带来了新的挑战。

传统的农、工、商、学、兵五大剥削阶层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今的社会。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社会现象,社会学家们对社会阶层进行了新的划分。

常用的划分方式是根据个体的职业和收入水平来划分,例如:政商阶层、白领阶层、农民工阶层等。

这种划分方式是基于经济和职业属性的,与个体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资源的分配相关。

其次,我们来探讨社会阶层固化的表现。

社会阶层固化是指一个人所处的社会阶层在其一生中几乎不能发生变化。

在中国,社会阶层固化主要表现为阶梯阶层无法逾越、下层社会阶层缺乏向上流动的机会、道德和教育资源集中在上层社会等。

首先,阶梯阶层无法逾越是社会阶层固化的一个明显表现。

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家族和血缘关系,这导致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人的出身和背景相关。

一个人所出生的家庭社会阶层往往决定了他一生中的社会地位。

这种“先天不足”的特点使得很多下层社会阶层的人很难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其次,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机会有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下层社会阶层的人并没有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

这主要源于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和社会制度的问题。

高等教育资源、就业机会等集中在上层社会,很多下层社会阶层的个体很难获取足够的社会资源去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这也导致了社会阶层固化的现象。

此外,道德和教育资源的集中也是社会阶层固化的表现。

上层社会阶层往往具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和道德约束,他们更容易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试论社会阶层固化趋势成因及消除对策

试论社会阶层固化趋势成因及消除对策

试论社会阶层固化趋势成因及消除对策针对中国社会阶层的发展状况,主要就中国社会阶层趋固化的成因方面进行思考,并就如何推动阶层流动以保障社会和谐,提出相关对策方法,希望有助于我国的社会阶层健康稳定的流动。

标签:社会阶层固化趋势成因解决对策一、引言纵观历史的发展,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的农民和工人两大阶级以及知识分子阶级已经开始了快速的分化。

这种阶层之间的多元性变化通过社会分配模式改变以及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更加明显,在短短的20年左右的时间内,这种阶级分化情况得到一定的缓和,并具有一定的固化趋势。

我们可以知道,这种阶层分化则是社会发展和产生冲突的结果,也体现出社会的协调发展特点。

这种阶层分化结果能够保证社会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多样性[1]。

所以,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中国社会阶层的发展,通过有效的政策落实,进行必要的社会管理,这对于保证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社会阶层趋固化的成因分析与思考1.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平为了有效保证阶层之间的流动,应该积极创造具有均等机会、公平竞争的社会,能够满足人力资源的配置,通过各种有效的激励机制,保证社会进步得到实现。

所以,西方各国都在不断完善社会保证体系,充分重视教育事业,通过积极努力造成各种条件,来保证公民人权得到进一步保障,另外,也鼓励私营经济通过公平竞争的手段而不断获得发展。

在我国,1999年迎来了高等和中等教育的扩招,使得人们受到教育的机会不断增加,但是,教育资源也朝着一定的不公平方向发展[2]。

首先,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巨大差异化则是教育机会的不公的直接表现。

对于基础教育的经费保障来说,农村的教育经费远远低于城市;第二,教育机会的获取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性。

比如,从高考录取分数线来说,这种地域性的差别就是教育机会获得不公平的体现。

这种教育的不公平性,能够使得家庭条件好的子女更为容易地获得更好的职业地位,同样,也造成了家庭条件差的子女通过教育来改变自身的地位和命运的难度越来越大。

浅析当前我国社会阶层固化现状

浅析当前我国社会阶层固化现状

浅析当前我国社会阶层固化现状2019-08-24作者简介:陈⼩芳,⼥,苗族,1990- ,湖北⼤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2013级政治学研究⽣熊霞,⼥,⼟家族,1989- ,⼤连理⼯⼤学⼈⽂与社会科学学部2012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摘要:伴随着社会的⾼速发展,我国的阶层固化问题也⽇趋严重。

《共产党宣⾔》中描绘了⾃由王国的美好愿景,但阶层固化正阻碍着这⼀愿景的实现。

马恩虽未直接使⽤“阶层”⼀词,但是阶层思想在《共产党宣⾔》中早有体现。

本⽂正是通过重新解读《共产党宣⾔》,剖析我国的社会阶层固化现状,为解决阶层固化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共产党宣⾔社会阶层阶层固化阶层是指由于经济、政治、社会地位等因素不同⽽形成的社会集团,本质上是作为⼀定所有制形式和劳动⽅式的产物。

曾提出:“必须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的深刻变化,全⾯兼顾和实现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

”[1]《共产党宣⾔》强调社会的⾼度发达和⼈的⾃由全⾯发展,但社会阶层间⼀旦停⽌流动,这些将会成为⼀纸空谈。

⼀、我国社会阶层现状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的不断调整和变化,社会阶层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我国⽬前的社会阶层情况是中低社会阶层占据过⼤⽐例,上中层刚刚开始发展还没有壮⼤,⽽最上层和底层都还占据较⼩的结构,即通常所说的洋葱头型社会阶层结构形态。

正常的社会阶层结构应该两头⼩中间⼤的“橄榄球”型,即中层占⼤多部分,上层和下层占⼩部分。

在洋葱头的社会阶层结构下,阶层固化也开始潜滋暗长。

阶层固化是指各阶层之间流动受阻,阶层间的流动放缓甚⾄不流动。

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呈现出碎⽚化、断裂化、层理化的特征。

碎⽚化是分化了的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再扭结,呈现⽆序状态。

断裂化则认为随着贫富差距的拉⼤,社会结构出现断裂,两极化的群体不再有共同利益。

层理化是社会群体横向流动的通道相对畅通,上下流动的通道阻滞,阶层之间形成了分明的界限并且难以实现利益的交流。

中国社会阶层固化浅谈

中国社会阶层固化浅谈

中国社会阶层固化浅谈【摘要】中国社会阶层固化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在本文中,我们首先探讨了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固化过程,以及影响固化的因素。

固化现象表现为社会阶层之间的难以逾越的壁垒和不公平现象。

教育和机会均等被认为是打破固化的关键。

当前中国社会仍面临着挑战,如家庭背景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仍然较大。

固化的存在令人担忧,但也有其必要性,可以维护社会秩序。

为了应对固化现象,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公平的教育体系和机会环境,促进社会流动性。

未来,我们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关注,才能最终实现社会阶层的合理流动和公平发展。

【关键词】中国社会阶层固化、形成、因素、表现、教育、机会均等、挑战、必要性、建议、未来、社会固化、社会阶层、中国。

1. 引言1.1 中国社会阶层固化浅谈中国社会阶层固化是指社会中不同阶层之间的地位和财富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改变和流动的现象。

近年来,中国社会阶层固化问题备受关注,引起了学者和公众的广泛讨论。

社会阶层的固化不仅影响了个体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本文将就中国社会阶层固化这一现象进行探讨,从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固化、影响因素、固化现象的表现、教育和机会均等的重要性,以及中国社会阶层固化所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展开分析。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社会的现状,为未来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和改进方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2. 正文2.1 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固化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固化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社会现象。

在中国,社会阶层的形成主要受到历史、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历史因素在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固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如士农工商的四民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等,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社会阶层的形成。

经济因素也是社会阶层固化的重要原因。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壮大,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财富差距逐渐加大,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现象。

当代中国阶层固化趋势探析--基于马克斯·韦伯的阶层理论

当代中国阶层固化趋势探析--基于马克斯·韦伯的阶层理论
中图分类号 : 1 3 6 6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6 7 3 - ̄ 0 7( z o 1 4 )o 4 —0 0 9 4 —0 3
引言
准倒 ,声誉对社 地位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2 、社会 阶层 的 固化
近年来, “ 富二代 ‘ 官二代”“ 星二f 弋 ”等词汇屡见报 端,‘ ‘ 二 ’ 成为} 土 会流行语,这种 ‘ ‘ 二代”横行的现象引 起了大 众 的广泛关注和普遍忧虑。‘ ’ 现象之所以获得
富、权力和声望,笔者将我国阶层固化趋势的成因概括为
1 、家庭社会资本不均等
韦伯将阶级处境的概念引入了阶级的定义, 认为对阶 级处境的认同是阶级的本质,而 “ 阶级处境本质上在于权
小划分为不同的群体 。再次,“ 声誉是社会分层 的社会标
I l j 瞒日 期: 1 4 一o 4 —2 6
删同样地个家庭所在的阶级也表阶层垄断贫困阶层的下代无法进这类部门只能在明了其拥有的声望和资本的多少这些声望和资本所吸引体制外企业里谋求职位而不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又使得和保持的各种社会关系社会网络就是个家庭的社会资体制外企业处于不利地位市场竞争的逆淘汰使得贫困阶本这些关系作为一种资源对于家庭或家庭成员的发展具层子弟通过市场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就更加渺茫
法律社会学 。
9 4 ・

安J 顶 学院学报 2 0 1 4 年第 4 期
这种权威和资本获得产品供给及其外在生活条件和个人生 活体验的典型机会。 删 同样地,“ —个家庭所在的阶级也表 明了其拥有的声望和资本的多少,这些声望和资本所吸引 和保持的各种社会关系、社会网络就是—个家庭的社会资 本,这些关系 作为一种资源对于家庭或家庭成员的发展具 有积l 及 , 作用。 家庭社会资本的不均等是导致社会阶层固 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的传统社会是 以家族制为基础形成的差序格局社 会, 其运, f 献 少国家法的制约,讲究人情和熟人关系,这 也使得社会资本较为匮乏的家庭在发展 中处于不利地位。 中国社会发展到现代,虽然传统社会的结构早已被打破重 组, 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个更为公平和平等的竞争环 境,但传统社会的因素仍然在发挥作用,家庭拥有的各种 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资源依然在其下—代子女的个人发展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固化研究基于社会分层与流动理论的视角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固化研究基于社会分层与流动理论的视角

二、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结构中所拥有的资源、关系和信誉等。在当代 中国,社会资本对于个体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积累具有重要的影响。
1、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指个体通过教育和培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在当代中国,人力资 本是决定个体职业和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和专业技能 培训,个体可以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
一、社会分层与流动理论
社会分层与流动理论是研究社会阶层现象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社会 阶层是由具有相似特征和利益取向的社会成员组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这 些特征和利益取向主要包括收入、职业、教育、财富和声望等方面。社会分层 的实质是不同成员在资源分配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社会群体的地位 和权力。
1、不同阶层的收入差距扩大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同社会阶层的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据调查数据显示, 中国基尼系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高位,并且近年来还有上升趋势。 这表明中国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已经达到了较高的程度。
2、职业固化现象严重
当代中国职业固化现象严重,很多人的职业选择受到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因 素的影响。一些人因为家庭背景和教育程度不好而无法获得好的职业机会,而 另一些人则因为家庭背景和教育程度较高而能够轻松地获得好的职业机会。这 种职业固化现象导致了不同阶层之间的职业差距越来越大。
1、向上流动
向上流动是指个体或群体从较低的社会地位上升到较高的社会地位。在当代中 国,这一过程通常是通过教育实现的。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通 过接受高等教育获得了更好的就业机会,从而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
2、向下流动
向下流动是指个体或群体从较高的社会地位下降到较低的社会地位。在当代中 国,这一过程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导致的。一些缺乏 竞争力的企业和行业逐渐被淘汰,导致一些人失去了原本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职 业。

探讨社会阶层稳定性的议题:阶级固化现象的深度分析

探讨社会阶层稳定性的议题:阶级固化现象的深度分析

探讨社会阶层稳定性的议题:阶级固化现象的深度分析Title: Exploring the Issue of Social Class Stability: AnIn-depth Analysis of Class SolidificationAbstract:This article aims to delve into the issue of social class stability by conducting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 of class solidification. It examines the various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perpetuation of social classes and discusses the implications for societal cohesion and mobility. By understanding the depth of this issue, we can develop strategies to promote a more equitable and inclusive society.Introduction:Social class stability refers to the degree to which individuals' social status remains relatively unchanged over time. It is a critical aspect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ha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mobility and inequality. Class solidifi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refers to the tendency of social classes to become more rigid and less permeable over time.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underlying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is phenomenon.Causes of Class Solidification:1. Inheritance and Wealth Concentration:Inherited wealth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perpetuating social class divisions. Wealthy families can pass down financial resources, property, and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to their offspring, enabling them to maintain or improve their social status. This concentration of wealth leads to limited opportunities for upward mobility for those born into less privileged backgrounds.2. Educational Disparities:Unequal access to quality education contributes to class solidification. Children from affluent families often have better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cluding private schools and tutoring, giving them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Meanwhile, children from lower-income families may lack access to quality education, limiting their opportunities for social mobility.3. Occupational Segregation:Certain professions and industries tend to be dominated by individuals from specific social classes. This occupational segregation restricts upward mobility for individuals from lowerclasses, as they face barriers to entry and advancement in higher-paying occupations.Consequences of Class Solidification:1. Social Inequality:Class solidification exacerbates social inequality, as it hampers opportunities for upward mobility.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widens, leading to disparities in income, education, healthcare, and overall quality of life. This inequality can lead to social unrest and a lack of trust in societal institutions.2. Limited Social Mobility:When social classes become more rigid, individuals from lower classes find it increasingly difficult to move up the social ladder. This limited social mobility perpetuates the cycle of poverty and hinders social progress. It also reduces social cohesion and fosters a sense of injustice and resentment.3. Implications for Democracy:Class solidification poses challenges to democratic ideals. When social mobility is limited, individuals feel that their opportunities and outcomes are predetermined by their social class,undermining the principles of equal opportunity and meritocracy. This can erode trust in the democratic system and lead to political polarization.Conclusion:The issue of class solidification is a complex and multifaceted one, influenced by various societal factors. By understanding the depth of this phenomenon, we can work towards creating a more equitable society. Policies that address wealth concentration, improve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and promote occupational diversity can help mitigate class solidification and foster social mobility. It is essential for societies to strive for a more inclusive and just social order, where individuals' outcomes are determined by their talents and efforts rather than their social background.标题:探讨社会阶层稳定性的议题:阶级固化现象的深度分析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阶级固化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社会阶层稳定性的问题。

当代社会学中的阶级分析理论视角和分析范式

当代社会学中的阶级分析理论视角和分析范式

当代社会学中的阶级分析理论视角和分析范式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当代社会学中的阶级分析理论视角和分析范式。

我们将首先概述阶级分析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演变过程,然后探讨它在当代社会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分析社会不平等和权力结构中的应用。

接着,我们将详细介绍几种主要的阶级分析理论视角,包括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韦伯的多元阶级理论以及涂尔干的职业群体理论等,并对比它们的异同点。

我们将关注当代社会学中阶级分析的新范式,如后工业社会的阶级变化、全球化对阶级结构的影响以及阶级认同和阶级流动的新趋势等。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以理解阶级分析理论在当代社会学中的发展和应用。

二、阶级分析的理论视角阶级分析作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视角,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的独特框架。

在当代社会学中,阶级分析的理论视角主要体现在对阶级结构的理解、阶级关系的揭示以及阶级与社会变迁的关联上。

阶级分析的理论视角强调阶级结构的存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阶级结构是指社会中不同经济地位的人群所形成的层次和关系。

在这一视角下,阶级不仅仅是经济地位的反映,更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

不同的阶级在社会中拥有不同的权力、资源和机会,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社会集团。

阶级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阶级分析的理论视角关注阶级关系的动态演变。

阶级关系是指不同阶级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冲突。

在这一视角下,阶级关系不仅是经济利益的冲突,还包括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冲突。

阶级关系的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发展、政治变革、文化转型等。

阶级关系的动态演变对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阶级分析的理论视角强调阶级与社会变迁的紧密关联。

社会变迁是指社会在各个方面发生的变化和演进。

在这一视角下,阶级是社会变迁的重要推动力量。

阶级的变化和发展不仅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还对社会变迁的方向和速度产生着重要影响。

浅析韦伯与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

浅析韦伯与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

浅析韦伯与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摘要】本文将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浅析韦伯与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

在将对韦伯与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进行简要介绍。

正文部分将分别探讨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以及两者的异同点比较、应用和影响。

在将总结韦伯与马克思社会分层理论的现实意义,并探讨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将能够深入了解韦伯与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并探讨其在现实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关键词】韦伯、马克思、社会分层理论、异同点比较、应用、影响、现实意义、进一步研究、总结。

1. 引言1.1 韦伯与马克思社会分层理论简介韦伯与马克思是两位重要的社会学家,他们对社会分层理论都有着独特的见解。

韦伯强调了社会的多元性,认为社会分层是由多种不同的因素组成的,如权力、财富、社会地位等。

他提出了三种主要的社会阶层:贵族阶层、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而马克思则着重于社会的经济结构,认为社会的分层主要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即资本家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

他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并预言了无产阶级最终会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尽管韦伯和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它们都对我们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韦伯与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社会政策的制定和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

在当今世界,社会分层问题依然严峻,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和借鉴这两位社会学家的思想,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和发展路径。

2. 正文2.1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包括三大类:财产阶级、身份阶级和政治权力阶级。

财产阶级是指那些依靠财富和资产积累而形成的社会上层阶级,他们通常享有较高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身份阶级是指那些通过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而形成的阶级,包括行业、职业、教育等因素。

政治权力阶级是指那些通过政治力量和权力手段控制社会资源和生产关系的阶级。

韦伯认为,社会分层是由不同的社会资源、权力和地位决定的。

马克斯.韦伯的理性科层制与我国现代科层制的建构

马克斯.韦伯的理性科层制与我国现代科层制的建构

马克斯.韦伯的理性科层制与我国现代科层制的建构提要:文章通过剖析马克斯?韦伯所设计的理性科层制的基本特征以及优缺点,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和科层制的发展现状出发,判定我国的科层制还处于发展不足的阶段,并着重探讨了我国现代科层制的建构路径并倡导在中国强化现代官僚制,以期新的组织管理方式能注入新鲜的血液,充分发挥人们的个性和创造力。

关键词:马克斯·韦伯;理性科层制;现代科层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的理性科层制模式(Bureaucratic Model)开创了行政管理发展史上的新时代,因而他被称为人们称之为“组织理论之父”。

在现代政治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中,科层制、官僚制的概念总是与马克斯?韦伯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而所有的研究又把问题集中到了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式上。

所以,对科层制应持否定态度,坚决摈弃;还是在批判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其优势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科层制,这就成为了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一、科层制、官僚制、官僚政治和官僚主义的概念辨析以往人们把科层制、官僚制、官僚政治和官僚主义笼统地混同在一起,使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更加地模糊不清。

事实上,它们之间并非完全等同,而是各有指向的。

对这四者概念的辨析是正确理解和认识马克斯·韦伯理性科层制的基本前提。

马克斯·韦伯建立在组织社会学基础上的科层制,体现了德国式的社会科学与美国式的工业主义的结合。

中山大学的卢荣春教授认为,“科层制指的是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

中国人民大学张康之教授认为,“官僚制”这一概念有两重含义:韦伯在历史考察中所使用的是广义的官僚制概念,在这个概念中包含着中国和西方古代的官僚制形式;而当前学术界经常使用的官僚制概念是一种狭义的官僚制概念,是特指与近代社会一道成长起来的现代官僚制,即现代形式的官僚体系。

而迟忠军教授认为,“在韦伯的理想类型官僚制中,官僚是与政治无涉的‘无示好恶’的技术专家。

我国阶级阶层问题研究浅析

我国阶级阶层问题研究浅析

我国阶级阶层问题研究浅析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阶级理论的研究列宁曾对阶级下过一个明确的定义:“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其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当前,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阶级观进行不同维度的阐释,大体有三种不同的研究取向: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阶级观是对资本主义兴起之时社会结构的分析与概括,特别是其对阶段斗争的强调已经远远不适用于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分层,因此应该避谈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即用去阶级化的观点即用阶层的视角来分析当代社会的阶级阶层问题。

尤其是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增多,我国社会学者们开始接触到各种西方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逐步借鉴西方市场转型理论等模型进行研究,并出现了追求分层研究的西方化、标准化的倾向,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社会流动研究、职业声望研究和精英研究、私营企业主和干部地位变化研究等。

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阶级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经典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应该发扬光大。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理论界在对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经过充分消化、吸收后,发现西方的分层理论并不能很好的解释中国社会日益复杂分化的阶级阶层现实,于是理论界开始重回马克思,重新审视马克思的阶级阶层理论,并自觉地加以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如仇立平认为,现在应该立足于中国社会大转型的关键点上,把阶级拉回到“分析中心”;王春光认为,阶层分析只能把握社会的表层结构,在中国大转变时代,阶级分析比阶层分析更有洞察力;吴波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仍是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基础性方法,同时应当发展其中所包含的阶层分析。

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断发展创新以适应新的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理论长青的要诀,尤其当今社会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理论亦应是开放的、兼收并蓄的,认为马克思阶级理论应充分融合西方社会学分层理论,吸取其合理内涵,充实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浅析当今中国社会阶层固化现象

浅析当今中国社会阶层固化现象

浅析当今中国社会阶层固化现象浅析当今中国社会阶层固化现象表面上看,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近几年走上了进中求稳的道路。

但是经济的流动性加快并不代表社会综合流动性的加快。

以社会阶层为例,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的社会阶层固化现象愈发严重,“官二代”、“富二代”以及“垄二代”等一系列名词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严峻现象。

了解社会阶层固化的原因、危害,在此基础上探讨加强社会流动性的举措,是本文的主旨。

关键词:阶层固化、资源分配、体制改革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提高社会流动性,减弱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水平以及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影响。

而当今中国面临的重大阻碍就是社会阶层固化,即社会各阶层间的流动性受阻。

以至于当今社会上广为流传着“读书无用论”、“工作无用论”的说法。

处于社会阶层底端的人群,即便是再努力,也很少有能与生来携带丰富社会资源的上层人群相对抗。

底层人群拼命读大学之后,依旧会被大城市的一纸房价、一本户籍吓到。

社会资源牢牢停留在上层群体手中。

“富二代”之后会有“富三代”,“官二代”之后会有“官三代”,而“穷二代”们也会固守在自己的位置上,偶尔个别人可以冲破坚实的阶层封锁。

但这对于促进社会健康发展来说,其力量微之又微。

网上曾流传过一段“北大才女刘媛媛4分44秒演讲让整个世界都沉默”的视频,视频中的演讲者刘媛媛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寒门贵子”这个话题,出身农村的她,无法从父母身上得到一些助力,仅仅是父母愿意供她读书,她就觉得很幸运了。

与出身富裕家庭的孩子相比,她没有捷径、没有所谓的资源,只能靠自己打拼。

刘媛媛的经历,可以说是当今社会阶层固化的一个小缩影。

相比于大多数人来说,刘媛媛还是幸运的,她有一无所有但砸锅卖铁也支持她上学的父母,她有足够的努力和勇气,愿意走出“寒门”,与这个世界奋力一搏。

而现实是,社会上大多出身寒门的人连这些基本的条件都没有,他们在“读书无用论”氛围中成长、生活,连尝试改变的欲望都丧失了。

关于中国当前面临的阶级问题:阶级阶层固化的思考

关于中国当前面临的阶级问题:阶级阶层固化的思考

关于中国当前面临的阶级问题:阶级阶层固化的思考作者:朱亚丽李因莲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2016年第10期摘要:1956年完成三大社会主义改造,民族资产阶级被改造了,小资产阶级被改造了,阶级斗争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

可是在“反右派”、文化大革命时期,“阶级斗争”被一再地简单化和扩大化,制造了很多人为的“阶级矛盾”。

60年代,毛泽东曾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致使很多人被当做“牛鬼蛇神”一并打到。

所以现在人们一提到“阶级”就“谈虎色变”甚至避而不谈。

可是不谈不等于不存在,不谈不等于没问题,于是谈时中国人更多地选择了“阶层”这一概念。

关键词:中国;阶级问题;阶级阶层固化;思考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0-050-01那么当今中国到底存不存在阶级,阶级阶层状况又如何?面临什么问题呢?一、中国的阶级以及阶级状况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 “区分阶级的根本标志,是看其与生产资料的关系,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是否占有其他集团的劳动。

从本质上讲,阶级就是基于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而形成的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

”根据列宁对阶级的定义判断,阶级主要依据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来划分。

今天,我们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如外资经济、私营经济、个体户等)。

与此同时我国在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港澳台仍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所以结合理论和中国的实际我们必须承认我国现阶段仍存在阶级且有“三大阶级”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4.
[6]Max Weber· “Class,Status and Party”in Class,Status and Power: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M].Edited by Beinhard Bendix and Seymour Lipset,New York:The Free Press,1966.
第16卷第4期 2014年8月
安顺学院学报
JOURNAL OF ANSHUN UNIVERSITY
Vol.16 No.4 Aug.2014
当代中国阶层固化趋势探析
———基于马克斯·韦伯的阶层理论
叶柯霖1 王云飞2
(1、2.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
摘 要:近年来,“二代”现象的层出不穷反映了我国社会阶层明显的固化趋势。阶层固化会使社会失去生 机,造成对立情绪,不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和长久的稳定发展。因此,文章从马克斯·韦伯的阶层理论出 发,分析了阶层固化趋势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阶层固化;社会流动;马克斯·韦伯;社会分层 中图分类号:D6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507 (2014)04-0094-03
[7]张宛丽·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机制探讨[J].中国党政干部论 坛,2004(8).
Preliminarily Discussion on the Solidifying Trend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trata
———On the Basis of Max Weber’s Stratum Theory
三、阶层固化趋势的成因 根据马克斯·韦伯划分社会阶层的三个维度——— 财 富、权力和声望,笔者将我国阶层固化趋势的成因概括为 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社会资本不均等 韦伯将阶级处境的概念引入了阶级的定义,认为对阶 级处境的认同是阶级的本质,而 “阶级处境本质上在于权 力——— 可以表述为一个人所具有的权威和资本,以及依靠
结语 虽然目前我国社会出现了较明显的阶层固化趋势,但 正常的社会流动仍是主流,断言社会阶层已经固化为时尚 早。但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及时而有效的缓解,下层向上 层流动的通道被堵塞,社会流动趋于缓慢甚至停滞,那么 阶层冲突和矛盾就会不断发生,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发 展。笔者认为,家庭间社会资本和经济水平的差异对阶层 固化趋势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决定性的,且其 形成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发挥作用的模式也不适合
收稿日期:2014-04-26 作者简介:1.叶柯霖 (1991~),女,汉族,安徽定远人,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社会学,法律社会学。
2.王云飞 (1966~),男,汉族,安徽肥东人,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发展社会学, 法律社会学。
· 94 ·
2、制度和政策的漏洞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将社会依据政治——— 权力、经 济——— 财富和社会——— 声望来划分社会标准。在韦伯看 来,政治权力就是 “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行动者即使在遇 到反对的情况下也能实现自己的意志的可能性”[6]。在中国 如今的政治体制下,处在越高的社会阶层所拥有的话语权 就越多,既得利益者往往会制定更多有利于自身阶层的社 会政策保证利益的传承,而这样的政策无疑会损害处在贫 困阶层的人们的利益。“制度和政策安排有意无意地形成漏 洞或偏向,会被一部分社会成员利用为向上流动的阶梯, 同时会削弱甚至剥夺其他社会成员的流动机会”。[7]首先, 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几乎将中国分割为两种社会,城 市和乡村人口仅仅因为出生地的不同就在住房、就业、政 治权力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不同的待遇,且差距很大。 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村人口所拥有的社会资本本来就少,而 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则进一步降低了其子女通过后天努力 获取与其父辈不一样职业的可能性。 其次,不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法治体系进一步 加剧了我国社会的阶层固化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 济的长足发展已为我国企业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 境,但总体来看,由于我国长期的集权体制传统造成的长 远影响,我国的民主化进程依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很 多法律规范流于形式,在市场中依然存在行政最大的情况, 权力的过度干预与金权勾结现象非常普遍,市场垄断大量 存在,各种不公平的竞争规则都让体制外的企业生存艰难,
参考文献: [1]黎民,张小山·西方社会学理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
版社,2005. [2](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刷馆,2006.
[3]何茜·基于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J].学 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13(12).
[4](美)古拉斯·巴尔·福利国家经济学[M].郑秉文,穆怀中等 译.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3.
引言 近年来,“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等词汇屡见报 端,“二代”成为社会流行语,这种 “二代”横行的现象引 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和普遍忧虑。“二代”现象之所以获得 了广泛关注,是因其反映出了我国社会的阶层固化趋势, 财富地位和人脉资源在代际传承的过程中发生了垄断,这 一趋势后也隐藏着层出不穷的阶层冲突和阶层矛盾。 二、社会阶层固化问题概述 1、社会阶层的分化 社会分层方法是从西方引入的,它将人类复杂的社会 结构用分层的方法剖析开,是一种非常有实用价值的方法。 马克斯·韦伯 (Max Weber)对社会分层理论进行了卓越的 研究,并在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关于社会分层的研究 公认有两大传统,一个是源于马克思的阶级论,另一个就 是源于韦伯的阶层论。 马克思的阶级分层论主要依据的是经济标准,即按人 们在生产关系中的不同地位,将他们划分为不同的阶级。 在韦伯的理论中,社会分层是多元而复杂的,应根据多重 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并将财富、权力和声 誉作为分层的重要标准,它们分别对应着经济、政治和社 会三个方面[1]。 韦伯在社会分层方面的主要观点为:第一,不应将阶 级仅仅看做是经济概念,而应拓宽其概念,因为人的社会 地位不仅受到生产资料的影响,也受到市场机会的影响。 第二,社会分层的政治标准是权力。在现代社会,可以将 合法权力作为标准,将社会成员按是否有权力和权力的大 小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再次, “声誉是社会分层的社会标
笔者认为,由于财富、人脉等资源的可继承性,阶层 中发生一定程度的固化趋势是正常现象,只要社会流动的 通道不被堵塞,底层的人们有机会通过自身努力向上流动, 社会就能够保持和谐并平稳发展。但如果向上流动的通道 被堵塞,底层人民看不到改变自身命运的希望,就容易产 生不满情绪,不满情绪的堆积和蔓延就容易造成社会的动 荡。因此,遏制阶层固化趋势、保持社会流动的畅通是阶 层和谐、社会稳定的基本条件。
Ye Kelin1 Wang Yunfei 2
(1、2.School of Sociology and Political Science,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appearance of the“second generation”phenomenon reflects the obious solidifying trend of Chi- nese socia strata.The solidification of strata will make society lose vitality and cause antagonism,so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realiza- tion of social equity and stable development.Therefore,On the basis of Weber Stratum Theory,I analysed the causes of the so-
准”[2],声誉对社会地位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2、社会阶层的固化 “二代”现象反映出了中国社会明显的阶层固化趋势,
“二代”现象实际上是这一趋势的表现形式。 “阶层固化” 实际上就是社会流动的不畅或停滞,其与社会流动是相对 的概念。个体在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就是社会流动,其包 括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代际流动指一个人的阶层位置相 对父代发生的变动,而代内流动指一个人在自己一生中阶 层位置发生的变动。代际流动不畅和代内流动不畅都会导 致阶层固化,而代际流动的不畅更反映出社会的封闭性, 因为其反映出下一代对上一代财富地位等资源的继承性。
举步维艰。享受着各类 “特殊待遇”的体制内企业被权力 阶层垄断,贫困阶层的下一代无法进入这类部门,只能在 体制外企业里谋求职位,而不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又使得 体制外企业处于不利地位,市场竞争的逆淘汰使得贫困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子弟通过市场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就更加渺茫。
3、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韦伯在他的分层理论中将个人的经济收入作为划分其 所在的社会阶级、结构层次的经济标准,而把社会声望解 释为个人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受到的尊敬与声誉。经 济和声望作为分层的维度对个人教育机会的影响是非常显 著的。 首先,在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国社会中,经 济看似与教育没有直接关系,但其依然会在学习条件、教 育资源等方面造成差异,进而对个人的教育机会产生影响。 教育经济学认为,教育作为资源也是消费的一种,阶层的 收入对能否获取这种资源、资源获取的多少和质量高低都 是有较强影响的。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以为孩子提供丰富 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教育环境,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则 无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甚至在辅导资料、课外 辅导班的选择上都存在家庭收入上的差距。不仅如此,城 乡二元体制所造成的城乡经济水平的差异也导致了城乡居 民受教育权利的差别。经济水平发达、就业机会多的城市, 拥有的教育资源和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自然就多,经济水 平落后,就业机会少的乡村,其拥有的资源和机会自然就 相对较少。 其次,在社会声望方面,笔者认为文化资本的差异也 会对个人的教育机会产生影响。家庭背景中的文化资本主 要指在父母的社会声誉环境下所获取的社会尊敬和所享有 的社会声誉。文化资本上的差异主要造成的是 “文化再生 产模式”的不同。这种模式指上一代的文化水平在下一代 得到了延续,表现为父母所拥有的教育背景越高,其子女 就越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龙生龙,凤生凤”这一 谚语也不是全无道理,拥有文化资本越多的父母就会越重 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就越倾向于在子女的教育方面进行经 济和精力的投入,那么子女就越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文化水 平。 在和平环境下,教育是实现阶层流动、改变阶层地位 的主要通道甚至是唯一通道。但如果这一通道被阻塞,一 个人出生的阶层就决定了其拥有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的多 少,进而影响到个人的发展机会,那么教育就背离提高素 质、培养能力的本意,变成了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阻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