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差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方差教案模板

初中数学方差教案模板

初中数学方差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方差的定义,掌握方差的计算公式。

(2)能够运用方差分析数据,判断数据的稳定性。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感受方差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探究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方差的定义,方差的计算公式。

2.教学难点:方差的实际应用,如何判断数据的稳定性。

三、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感受方差在生活中的应用。

2.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探究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

3.问答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1.导入(1)复习相关知识:平均数、标准差。

(2)提出问题:如何衡量一组数据的稳定性?2.新课讲解(1)介绍方差的定义:方差是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

(2)讲解方差的计算公式:(3)通过实际例子,解释方差的应用:判断数据的稳定性。

3.课堂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方差的知识。

(2)小组讨论:如何根据方差分析数据?4.拓展与应用(1)让学生举例说明方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降低数据的方差?5.总结本节课学习了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方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方差,我们可以判断数据的稳定性,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

希望同学们能够熟练掌握方差的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

五、课后作业1.复习方差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找一组实际数据,计算其方差,并分析数据的稳定性。

3.思考:如何降低数据的方差?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方差的概念上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方差概念的解释,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方差的意义。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方差教案初中数学

方差教案初中数学

方差教案初中数学教学目标:1. 理解方差的定义和性质,掌握计算公式。

2. 能够运用方差分析数据,判断数据的稳定性和集中程度。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方差的定义和性质。

2. 方差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1. 方差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2. 运用方差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数据的波动情况,引入方差的概念。

2. 提问:数据的波动情况如何衡量?引出方差的概念。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方差的定义:方差是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

2. 推导方差的计算公式:方差 = (每个数据值 - 平均数)^2 的平均数。

3. 讲解方差的性质:非负数,单位与原数据单位一致。

4.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

三、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方差的计算方法。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过程和心得。

四、方差的实际应用(15分钟)1. 讲解方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质量控制、统计分析等。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方差判断数据的稳定性和集中程度。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方差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2. 强调方差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方差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方差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方差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同时,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了解方差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作业布置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拓宽知识面。

初中方差优秀教案

初中方差优秀教案

初中方差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方差的定义和意义,掌握方差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方差分析数据,判断数据的波动大小。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方差的定义和意义2. 方差的计算方法3. 方差的运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定义和意义,让学生思考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2. 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想要了解数据的波动情况,除了平均数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介绍方差的定义:方差是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

2. 解释方差的计算方法:方差 = [(每个数据值 - 平均数)的平方和] / 数据个数。

3. 举例说明方差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计算一个示例数据的方差。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计算给定数据的方差。

2. 引导学生理解方差的意义:方差越小,说明数据越稳定;方差越大,说明数据波动越大。

四、方差的运用(15分钟)1. 提出问题:如何利用方差分析数据?2. 讲解方差的运用:通过比较不同数据集的方差,可以判断数据的波动情况,从而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决策。

3. 举例说明方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判断一批产品的质量是否合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方差的定义、计算方法和运用。

2. 引导学生思考:方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判断学生对方差的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方差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评估,通过提问和举例分析学生的回答。

教学资源:1. 方差的定义和意义PPT。

2. 方差的计算方法和运用PPT。

3. 练习题和答案。

教学难点:1. 方差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2. 方差的意义的理解。

初中数学方差教案

初中数学方差教案

初中数学方差教案初中数学方差教案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数学方差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数学方差教案1一、素质教育目标㈠知识教学点⒈使学生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⒉初步掌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数量关系定理及其运用。

㈡能力训练点⒈通过对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直观演示,培养学生能从直观演示中归纳出几何性质的能力。

⒉在7.1节我们曾学习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⑴点P在⊙O上 OP=r⑵点P在⊙O内OP<r⑶点P在⊙O外OP>r初步培养学生能将这个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和点到圆心的距离的数量关系互相对应的理论迁移到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上来。

㈢德育渗透点在用运动的观点揭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着的,并且在变化的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⒈重点:使学生正确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特别是直线和圆相切的关系,是以后学习中经常用到的一种关系。

⒉难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和圆的关径大小关系的对应,它既可做为各种位置关系的判定,又可作为性质,学生不太容易理解。

⒊疑点:为什么能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九圆的关径大小关系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为解决这一疑点,必须通过图形的演示,使学生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必转化成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和圆的关径的大小关系来实现的。

三、教学过程㈠情境感知⒈欣赏网页flash动画,《海上日出》提问:动画给你形成了怎样的几何图形的印象?⒉演示z+z超级画板制作《日出》的简易动画,给学生形成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印象,像这样平面上给定一条定直线和一个运动着的圆,它们之间虽然存在着若干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如果从数学角度,它的若干位置关系能分为几大类?请同学们打开练习本,画一画互相研究一下。

⒊活动:学生动手画,老师巡视。

当所有学生都把三种位置关系画出来时,用幻灯机给同学们作演示,并引导由现象到本质的观察,最终老师指导学生从直线和圆的公共点的个数来完成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定义。

中学生数学方差优秀教案优秀8篇

中学生数学方差优秀教案优秀8篇

中学生数学方差优秀教案优秀8篇中学生数学《方差》优秀教案篇一教学内容:P108—110 平方差公式例1 例2 例3教学目的:1、使学生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掌握公式特征。

2、使学生能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推导平方差公式,掌握公式特征,并能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特征,并能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它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复述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2、计算(演板)(1)(a+b)(a-b) (2)(m+n)(m-n)(3)(x+y)(x-y) (4)(2a+3b)(2a-3b)3、引入新课,由2题的计算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特征,结果特征(引入新课,板书课题)二、新课1、平方差公式由上面的运算,再让学生探究现在你能很快算出多项式(2m+3n)与多项式(2m-3n)的乘积吗?引导学生把2m看成a,3n看成b写出结果。

(2m+3n)(2m-3n)=(2m)2-(3m)2=4m2-9n2(a + b)(a - b)= a2 - b2向学生说明:我们把(a+b)(a-b)=a2- b2 (重点强调公式特征)叫做平方差公式,也就是: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2、练习:判断下列式子哪些能用平方差公计算。

(小黑板)(1)(-x-2y)(-x+2y) (2)(-2a+3b)(2a-3b)(3)(a+3b)(3a-b) (4)(-m-3n)(m-3n)3、教学例1(1)(2x+1)(2x-1); (2) (x+2y)(x-2y)(2)分析:让学生先说一说这两个式子是否符合平方差公式特征,再说一说哪个相当于公式中的a,哪个相当于公式中的b,然后套公式。

(3)具体解题过程:板书,同教材,略4、教学例2 例3先引导学生分析后指名学生演板,略三、巩固练习:(小黑板)1、填空:(1)(x+3)(x-3)=xxxxxxxxxx (2)(-1-2x)(2x-1)=xxxxxx(3)(-1-2x)(-2x+1)=xxxxxxxxxxxxx (4)(m+n)( )=n2-m2(5)( )(-x-1)=1-x2 (6)( )(a-1)=1-a22、选择题(1) 下列可以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A、(2a-3b)(-2a+3b)B、(- 4b-3a)(-3a+4b)C、(a-b)(b-a)D、(2x-y) (2y+x)(2)下列式子中,计算结果是4x2-9y2的是()A、(2x-3y)2B、(2x+3y)(2x-3y)C、(-2x+3y)2D、(3y+2x)(3y-2x)(3)计算(b+2a)(2a-b)的结果是()A、4a2- b2B、b2- 4a2中学生数学《方差》优秀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交流、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6.2方差-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6.2方差-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6.2 方差-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掌握方差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理解方差作为测量数据离散程度的指标;3.能够通过计算方差来比较数据的离散程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方差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方差作为测量数据离散程度的指标,需要进行多组数据的比较。

三、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黑板、彩色粉笔、课件等教学工具;2.学生准备笔记本,准备做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知识教师出示两组数据:A组为五个人的身高数据,B组为六个人的身高数据,请学生来比较两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为什么?2.讲解方差的定义1.定义:方差是一组数据分散程度的度量。

2.计算方法:先计算每个数据与平均值的差值,然后将差值平方,最后将平方后的结果求和除以数据个数。

3.计算 A 组和 B 组的方差1.计算 A 组的方差;2.计算 B 组的方差;3.比较两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4.综合练习讲师出示两组数据,并提醒学生计算出两组数据的方差,比较两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并写出论证过程。

5.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方差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测量数据离散程度的指标。

方差是一组数据分散程度的度量,计算方法是将每个数据与平均值的差值平方,再求和除以数据个数。

在实际运用中,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组数据的方差来判断哪个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更大。

五、作业1.独立完成课本P101,练习册P85—P86的数学练习题;2.阅读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方差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方差的介绍及计算方法进行讲解,使学生掌握了测量数据离散程度的指标,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方差的具体计算方法。

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将学到更多的统计方法,为更好的理解概率统计知识,合理评估信息,奠定了基础。

初中人教版方差教案

初中人教版方差教案

初中人教版方差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方差的定义,掌握方差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方差分析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1. 方差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运用方差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1. 方差的计算。

2. 对方差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数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相关知识:平均数、标准差。

2. 提问:为什么我们需要方差?方差有什么作用?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介绍方差的定义:方差是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

2. 讲解方差的计算方法:a. 计算平均数。

b. 计算每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

c. 将所有差的平方相加,除以数据个数。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组数据进行分析。

2. 各组汇报分析结果,教师点评。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2. 教师讲解答案,解析难点。

五、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学生分组,运用方差分析实际问题。

2. 各组汇报成果,教师点评。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方差的概念和作用。

2. 提醒学生注意方差的计算方法。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课后练习题。

2. 收集生活中的数据,运用方差进行分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分析、练习和拓展应用,让学生掌握了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方差教案大学

方差教案大学

课程名称:统计学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授课学时:2学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方差的定义,掌握方差的计算方法,了解方差的性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方差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据分析技能。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内容:1. 方差的定义2. 方差的计算方法3. 方差的性质4. 方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如平均数、中位数等。

2. 提出问题:如何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二、讲解方差的定义1. 解释方差的概念,说明方差是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一个指标。

2. 强调方差是各数据与其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三、讲解方差的计算方法1. 介绍方差的计算公式,并举例说明。

2. 讲解计算方差所需的步骤,如求平均数、求各数据与平均数之差、求差的平方、求平方的平均数等。

四、讲解方差的性质1. 解释方差是正数,且不小于零。

2. 说明方差的平方根是标准差,两者是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常用指标。

3. 分析方差与平均数的关系,说明方差越小,数据越集中;方差越大,数据越分散。

五、讲解方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 以实际案例为例,说明方差在质量控制、经济分析、生物统计等方面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方差的练习题。

2. 教师选取典型习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方差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

2. 提醒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注意方差的局限性。

八、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方差的计算方法和性质。

2. 查阅资料,了解方差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方差定义、计算方法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评价学生运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2. 2 方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20.2. 2 方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20.2.2 方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掌握一维数据和二维数据的方差计算;3.学会运用方差对数据的离散程度进行分析。

二、教学重点1.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一维数据和二维数据的方差计算。

三、教学难点1.运用方差对数据的离散程度进行分析;2.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方差进行数据处理。

四、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材;2.教具:黑板、白板、彩色粉笔、教学PPT。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与热身教师简要介绍方差的概念,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对话,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方差的概念说明•方差:用来衡量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

方差越大,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小。

•方差的计算公式:对于一维数据,方差的计算公式为:方差 = 平均数与每个数据之差的平方和除以数据个数。

对于二维数据,方差的计算公式为:方差 =平均数与每个数据之差的平方和除以数据个数。

3. 一维数据的方差计算教师通过例题的演示,详细介绍一维数据的方差计算方法,并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训练。

4. 二维数据的方差计算教师通过例题的演示,详细介绍二维数据的方差计算方法,并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训练。

5. 运用方差进行数据离散程度分析教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运用方差对数据的离散程度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6. 应用方差进行数据处理教师通过实际问题的讲解,指导学生运用方差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帮助学生理解方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六、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一起复习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七、作业布置老师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方差的知识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并指定完成时间。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例题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方差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技巧。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对话,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了详细讲解,并进行了及时的总结和梳理,确保学生对方差的学习效果。

方差初中三年级教案

方差初中三年级教案

教案名称:方差的初步认识一、教学背景和目标:方差是我们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数学中最基本的统计量之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掌握应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方差的概念和定义2.方差的计算方法3.方差的应用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通过提问和展示一些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思考:“有时我们需要知道一组数据的变化程度,例如一组汽车年龄,班学生的身高等,我们应该如何度量这组数据的变化程度呢?”步骤二:概念讲解1.引导学生了解方差的概念:“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的统计指标。

”2.通过实际例子,解释方差的意义:“例如我们有两组数据,一组是A班学生的数学成绩,另一组是B班学生的数学成绩,A班学生的数学成绩离散程度小,而B班学生的数学成绩离散程度大,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方差来衡量这种差异。

”步骤三:计算方法讲解1.教师通过具体的计算步骤和公式,引导学生掌握方差的计算方法。

2.通过例题演示,让学生熟悉方差的计算过程。

步骤四:方差的应用1.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了解方差的应用场景,如金融领域的股票收益率、商品价格的波动等。

2.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

步骤五:巩固练习1.教师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方差的计算方法。

2.在课堂上进行个别或小组答题。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以引导和实例为主,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2.在讲解方差的计算方法时,使用具体的例子和步骤,提高学生的理解度。

3.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和解决,培养学生运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课后巩固练习,巩固学生对方差的理解和应用。

《方差》教案

《方差》教案

《方差》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方差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方差的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方差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方差的概念和意义。

- 方差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
- 理解方差的统计意义。

- 应用方差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回顾平均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引入方差的概念,强调它在描述数据离散程度方面的重要性。

2. 方差的概念和意义
- 讲解方差的定义:每个样本值与全体样本值的平均数之差的平方值的平均数。

- 通过实例解释方差的意义,即方差越大,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小。

3. 方差的计算方法
- 给出方差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 引导学生进行练习,计算给定数据的方差。

4. 方差的应用
- 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使用方差来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

- 引导学生讨论方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比较不同产品的质量稳定性等。

5. 总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重点强调方差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6.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后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了解方差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应用方差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方差的理解。

方差优秀教案初中数学

方差优秀教案初中数学

方差优秀教案初中数学教学目标:1. 理解方差的定义和性质,掌握计算方差的方法。

2. 能够运用方差来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方差的定义和性质。

2. 计算方差的方法。

教学难点:1. 方差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

2. 提问:平均数能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吗?3. 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有其他的方法来衡量数据的波动大小。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引入方差的定义:一组数据的方差是指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2. 解释方差的性质:方差越小,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小,越稳定;方差越大,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大,越不稳定。

3. 讲解计算方差的方法:先求出平均数,然后计算每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最后求出这些平方数的平均数。

三、例题讲解(15分钟)1. 给出一个例子,让学生计算给定数据的方差。

2. 引导学生按照计算方法逐步求解。

3. 解释计算结果的含义。

四、练习与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方差的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讨论解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方差的概念和性质。

2.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解、例题讲解、练习与讨论和总结与拓展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方差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练习题的设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在拓展环节,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和讨论,评价学生对方差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同时,通过学生的练习题解答情况,评价其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

在拓展环节,观察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情况,评价其数学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方差初中数学教案

方差初中数学教案

方差初中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方差的定义和意义;2. 学会计算方差;3. 能够应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方差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方差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方差的计算方法;2. 方差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方差的定义和意义,让学生初步了解方差;2. 提问:你们认为方差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方差的含义;2. 通过示例,让学生学会计算方差;3. 强调方差的性质和特点,让学生掌握方差的概念。

三、练习巩固(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方差的计算方法;2. 讲解练习题的答案,让学生理解方差的运用。

四、拓展与应用(15分钟)1. 让学生思考:方差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举例说明方差在数据分析、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应用;3. 让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方差进行分析。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方差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2. 提问:你们认为方差在数学和生活中有哪些重要性?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方差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方差的掌握情况;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3. 实际应用: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方差进行分析,评价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方差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让学生掌握了方差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方差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同时,通过练习题和实际问题,让学生巩固了方差的计算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加强对方差概念的理解,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增加练习难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0.2方差教案

20.2方差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方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方差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方差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教学难点
-理解离差平方和的概念: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要使用离差平方和来衡量数据的波动性。
-突破方法:通过图形和实例,直观展示离差平方和与数据波动性的关系。
-计算过程中的平方运算:平方运算在方差计算中至关重要,但学生可能对其意义感到困惑。
-突破方法:解释平方运算使离差变为非负数,消除正负号的影响,确保方差的非负性。
-方差的计算公式及步骤:掌握方差的计算方法,包括样本方差和总体方差,理解其计算过程中的每一步骤。
-举例:使用具体数据,引导学生按照计算步骤计算方差,并解释每一步的意义。
-方差的应用场景:理解方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决策、质量控制等。
-举例:分析产品质量检测数据,说明方差在评估产品质量稳定性中的作用。
3.方差的性质:介绍方差的性质,如非负性、恒等性、齐次性等。
4.方差的实际应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方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产品质量控制、考试成绩分析等。

七年级数学下册《方差》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下册《方差》教案、教学设计
此外,教师对本节课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表扬优秀的学生,鼓励进步的学生。最后,教师提出下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期待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方差知识,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回顾课堂所学,总结方差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用自己的语言撰写一篇关于方差的学习心得,不少于300字。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在小组内部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运用方差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2.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作风,认识到精确的数据分析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2.小组合作任务需在课后1周内完成,以书面形式提交;
3.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并及时反馈,同学们要认真对待作业,及时改正错误。
6.作业布置,分层辅导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课后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7.教学评价,持续改进
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学生反馈等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入方差的概念,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加强直观演示,运用图表、实际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方差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3.组织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共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方差教案设计褚寿英

方差教案设计褚寿英

方差教案设计-褚寿英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理解方差的概念,掌握方差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利用方差分析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例引入方差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方差的计算方法。

2. 利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沟通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方差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利用方差分析数据的能力。

难点:1. 方差的计算方法。

2. 利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讲解法。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实例数据、练习题。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实例引入方差的概念,展示实例数据,引导学生关注数据的波动情况。

2. 探究方差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实例数据,计算方差,总结方差的计算方法。

3. 讲解方差的应用:讲解方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判断数据的稳定性、比较不同数据的波动情况等。

4.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方差分析给定的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5.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方差的概念及其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方差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方差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会方差的重要性。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学生能够主动探究方差的计算方法,并理解方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数据的波动情况,培养学生的数据敏感性。

通过练习题的设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课后作业:1. 请用方差分析下列数据集的稳定性:数据集:3, 5, 7, 9, 11产品长度:47cm八、拓展与延伸:1. 研究不同分布数据的方差性质,如均匀分布、指数分布等。

方差教案设计褚寿英

方差教案设计褚寿英

方差教案设计-褚寿英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方差的定义和性质,掌握方差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方差分析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方差的定义和性质2. 方差的计算方法3. 方差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方差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方差的应用。

2. 教学难点:方差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方差的定义和性质。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方差的应用。

3. 运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方差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方差的定义和性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方差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一个关于方差的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方差的定义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2.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评估学生对方差的计算方法和应用的掌握情况。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资源:1. PPT课件:提供方差的定义、性质、计算方法和应用的讲解。

2. 实际案例:提供相关的实际问题,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3. 作业练习:设计有关方差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方差的定义和性质。

2. 第二课时:讲解方差的计算方法。

3. 第三课时:分析方差的应用。

4. 第四课时:进行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

九、课后作业:1. 复习方差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方差的知识。

3. 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尝试运用方差进行分析。

十、教学反思:1. 学生对方差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2. 学生对方差的计算方法和应用的掌握情况如何?是否需要加强练习?3.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合作学习的情况如何?是否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年级数学下册《方差》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下册《方差》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方差的概念:教师详细讲解方差的定义,解释方差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平方,是衡量数据波动性的重要指标。
2.方差的计算方法:教师通过具体例子,演示方差的计算过程,包括求平均数、计算离差、平方离差、求和、除以数据个数等步骤。
3.方差的性质与意义:讲解方差的性质,如方差是非负的、方差越大表示数据波动性越大等,并解释方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教学策略:
(1)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增强自信心。
(4)利用课后时间,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掌握方差相关知识的同时,提高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学习将更为顺利。然而,由于方差的抽象性和计算过程的复杂性,学生在理解和应用方面可能会遇到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方差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难点:方差计算过程中数据的处理,以及对方差意义的深入理解。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情境导入法,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感受数据波动性的存在,从而引出方差的概念。
(2)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方差的计算方法,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2023年最新-高一数学教案方差【优秀4篇】

2023年最新-高一数学教案方差【优秀4篇】

高一数学教案方差【优秀4篇】高一数学教案方差篇一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方差、标准差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利用简化公式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的方法。

3.使学生会根据同类问题两组数据的方差(或标准差)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情况。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简化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公式。

难点:利用方差(或标准差)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情况。

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什么是一组数据的方差、标准差?2.一组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应如何计算?引入新课我们看到,用公式③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比较麻烦。

那么,有否较简便的计算方法呢?新课教师应在黑板上进行如下推导:推导上述公式后,可让学生仿①~④四个公式的方法归纳推理出如下结论:一般地,如果一组数据的个数是n,那么它们的方差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计算:在这时,教师要强调:当一组数据中的数较小时,用公式⑤计算方差比公式③计算少了求各数据与平均数的差一步,因此比较方便。

例2 计算下面数据的方差(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1位):3 -1 2 1 -3 3教师可让学生共同来完成此例。

接下来教师按教材指出,当一组数据较大时,可按下述公式计算方差:其中x1=x1-a,x2=x2-a,…,xn=xn-a,x1,x2,…,xn是原已知的n个数据,a是接近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的一个常数。

为使学生对公式⑥加深印象,可让学生用公式⑥解下例。

例3 甲、乙两个小组各10名学生的英语口语测验成绩如下(单位:分):哪个小组学生的成绩比较整齐?解后,指出解题步骤有如下三步:(3)代入公式⑥计算方差并比较得解。

小结1.本课介绍了当一组数据中的数值较小时,用以计算方差的简化计算公式⑤.2.本课又学习了当一组数据中的数值较大时,用以计算方差的简化公式⑥.练习:选用课本练习题。

作业:选用课本习题。

补充作业2.甲、乙两组数据的方差之和为13,标准差之和为5,且甲的波动比乙的波动大,求它们各自的标准差。

(答案:S甲=3,S乙=2.)3.在某次数学考试中,甲、乙两校各8个班,不及格的人数分别如下:分别计算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与方差。

方差 优秀教案

方差 优秀教案

方差【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方差的意义,掌握如何刻画一组数据波动的大小;2.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求一组数据的方差;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方差的应用过程,体会数据波动中方差的求法;2.让学生在统计数据、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中理解方差;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2.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认识数据处理的实际意义;【教学重点】掌握方差求法;【教学难点】理解方差公式,应用方差对数据波动情况的比较、判断;【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启发猜想、讲练结合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某旅游景区上山的一条小路上,有一些断断续续高低不等的台阶。

如图是其中的甲、乙两段台阶路的示意图。

请你用极差的知识说说,哪段台阶路走起来更舒服?为什么?解:甲段台阶走起来更舒服些因为甲段台阶的极差为2,乙段台阶的极差为8.甲段台阶的极差比乙段台阶的极差小。

二、新课学习为了选拔一名同学参加某市中学生射击竞赛,某校对甲、乙两名同学的射击水平进行了测试,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

大家想想,我们应选甲还是乙,能否用你前面学的知识解决一下?思考:大家想一想,射击运动应重点强调运动员的什么方面的素质?在一次女子排球比赛中,甲、乙两队参赛选手的年龄如下:甲队26 25 28 28 24 28 26 28 27 29乙队28 27 25 28 27 26 28 27 27 26(1)两队参赛选手的平均年龄分别是多少?(2)你能说说两队参赛选手年龄的波动的情况吗?解:(1)比较两幅图可以看出:甲队选手的年龄与其平均年龄的偏差较大乙队选手的年龄与其平均年龄的偏差较小能否用一个量来刻画它的波动呢?如果一组数据中有n个数据X1.X2…Xn,它们的平均数X,则方差为[][]11011026252926.928272626.9XX=+++==+++==7768678759乙成=5719568677甲成X甲X乙计算方差的步骤可概括为“先平均,后求差,平方后,再平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 差》教学设计一、课标相关要求本节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统计部分,就是统计中常用的一种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教学建议就是:“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有意识地经历简单地数据统计过程,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并进行交流;应注重在具体情境中对数据波动性的体验,避免单纯的统计量的计算”。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第二节《方差》的第1课时,它就是在研究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这些统计量之后,进一步研究另外一种统计的方法——方差。

“方差”属于数学中的概率统计范畴,它的特点就是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紧密,对学生统计观念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方差的意义,掌握如何刻画一组数据波动的大小。

(2)掌握方差的计算公式并会初步运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发展统计观念,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目标】经历探索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感受数学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感知数学知识的抽象美,提高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方差的意义以及用方差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规律的理解。

(方差产生的必要性与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方差意义的理解。

(方差公式:S 2=n1[(1x -x )2+(2x -x )2+…+(n x -x )2]比较复杂,学生理解与记忆这个公式都会有一定困难,以致应用时常常出现计算的错误,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安排了几个环节,将难点化解。

(1)首先应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方差与方差公式,目的不明确学生很难对本节课内容产生兴趣与求知欲望。

(2)其次教师可以直接对方差公式作分析与解释,波动大小指的就是与平均数之间差异,那么用每个数据与平均值的差完全平方后便可以反映出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整体的波动大小可以通过对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求平均值得到。

所以方差公式就是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统计量。

)(四)教材课型、课时本节课就是“统计”部分的最后一章,即:第二十章的第二节《数据的波动》中《方差》的第一课时 三、教学方法设计 (一)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白纸,小奖品学生准备:计算器,练习本 (二)教法与学法设计 教法:1.问题导引法:在教学中设置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步入所学知识中,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找到答案,最终解决问题,这样思考探究中学生学会了知识,又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收获了成功的喜悦,还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能促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2.讲练结合法:以引例为基础将知识串起来,边讲边练,增强知识的连贯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

学法:根据“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不就是越俎代庖,而就是放手让学生通过计算、质疑、讨论等,培养学生善思考会思考,通过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提高自学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一) 究竟选哪个班级?(先用多媒体展示一张大合唱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石嘴山市第十六中学开展了以班级为单位的 “唱红歌”比赛,其中八年级1班与2班成绩最好,学校要从这两个班级中选出最优秀的班级代表学校参加全市教育系统“唱红歌”评比,下面就是六位评委对两个班的合唱打分表,成绩如下:请您根据成绩来决定究竟选哪个班级?(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老师主要维持好课堂秩序即可,不能让学生乱喊,当学生束手无策时老师给予帮助,多媒体展示散点图,让学生瞧着图直观地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入手,通过对本班成绩的分析,积极、主动、快速地计算平均分,极差等前面已学过的知识,不但能巩固所以知识又能提高班级体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问题情境(二)在一次女子排球比赛中,甲、乙两队参赛选手的年龄如下: 甲队 26 25 28 28 24 28 26 28 27 29 乙队 28 27 25 28 27 26 28 27 27 26 (1)两队参赛选手的平均年龄分别就是多少?27)262728(10127)292526(101=+⋯++==+⋯++=乙甲x x(以同桌两人为单位一人计算甲队的平均数,一人计算乙队的平均数。

目的就是提高课堂效率。

) (2)如何比较两队参赛选手年龄波动的情况呢?(多媒体展示散点图)比较这两幅图,可以瞧出, 队选手的年龄与平均年龄的偏差较大,即数据的波动较大。

教师趁势以甲队为例讲清楚方差公式的由来,计算出甲乙两队的方差究竟多大,由计算出方差的结果比较出波动的大小。

瞧瞧得出的结论与从散点图中观察到的结论一致不?老师问:如果不能很直观地从散点图出观察出来哪一组数据谁的波动大,谁的波动小,怎么办?问题的设置为引出方差的概念及学习方差的必要性埋下伏笔。

二、探索新知设有n 个数据,1x ,2x …,n x ,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就是 , , …, ,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即用 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并称之为这组数据的方差,用符号 表示。

(让学生在课本中找到方差的概念并把它用红笔画出来,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进行记忆与理解) 问1:您能概括计算方差的步骤不?计算方差的步骤可概括为“先求平均数,后求差平方,再求平均数”。

问2:您能在练习本上试着默写出方差的公式不?(实物投影进行展示) 三、思考与讨论1、当数据波动较大(比较分散)时,方差的值怎样?2、当数据波动较小(比较整齐)时,方差的值怎样? 问3:您认为方差的大小与数据的波动大小有怎样的关系? (此环节让学生简单地进行讨论,由学生代表发言得出结论)。

方差越大,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大,数据越不稳定; 方差越小,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小,数据越稳定。

四、练一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游戏规则:老师说:“预备:开始后,每一个同学都可以举手,瞧谁第一个举手,就代表这一个小组选福娃里的知识的宝藏,(每一个福娃里面都链接着一道过于方差的题),本小组的每一个成员谁都可以解答,其她三个小组的同学当评委进行评价。

比一比瞧那一个小组表现的出色,老师给予小小的奖励。

通过抢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勇于挑战自我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并能给同学及时、正确、积极的评价。

(见多媒体)设计意图:用福娃做链接的目的:1、让学生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提高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2、具体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更好地调控课堂进度与课堂剩余时间,时间紧就可以少选一题或两题,时间多的话就可以都选完,我预测在教学时间内应该能选完,学生的积极性会很高。

21)(x x -22)(x x -2)(x x n -])()()[(1222212x x x x x x ns n -+⋯+-+-=2s 贝贝 晶晶贝贝里链接的题目:例1:在一次芭蕾舞的比赛中,甲乙两个芭蕾舞团都表演了舞剧(天鹅湖),参加表演的女演员的身高(单位:cm)分别就是甲团 163 164 164 165 165 166 166 167 乙团 163 165 165 166 166 167 168 168哪个芭蕾舞团的女演员的身高更整齐?设计意图:用课本中的例题为模板,让学生仿照例题格式进行规范地书写。

晶晶里链接的题目:练习:甲、乙两小组各5名学生进行英语口语会话,各练习5次,她们每位同学的合格次数如下表:甲组 3 1 2 3 1 乙组2413(1) 哪组的平均成绩高? (2) 哪组的成绩比较整齐? 练习的操作步骤: (1)先独立完成。

(2)完成后与小组成员交流完成的结果。

(3)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完成的情况。

设计意图:独立完成,可以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可以使部分有困难的同学,在交流中使一些问题得以解决问题、。

在交流后投影展示,不仅可以给更多同学展示的机会,提高其自信心,还可以再次检验学生在应用新知解决问题中存在的问题,或给学生明确的解答结果。

欢欢里链接的题目:恭喜您! 奖励精美笔记本一个设计意图:由于方差的学习很枯燥,所以用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营造浓厚的课堂氛围,笔记本里有老师认真书写的激励学生学习的赠言,激发学生好好学习的欲望。

迎迎里链接的题目:考考您的眼力:在样本方差的计算公式数字10与数字20分别表示( )A 、样本的容量与方差B 、平均数与样本的容量C 、样本的容量与平均数D 、样本的方差与平均数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方差公式的理解。

妮妮里链接的题目:精心选一选:某射击队要从四名运动员中选拔一名运动员参加比赛,选拔赛中每名队员的平均成绩与欢欢迎迎 妮妮])20(...)20()20[(10121022212-++-+-=x x x S方差如下表所示,如果要选择一个人成绩高且发挥稳定的人参赛,则这个人应就是( )设计意图:通过选择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就是为了在生活实际中更好地用数学,真正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数学思想。

五、谈收获您说、、、通过这节课,您学到了什么?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

我说、、、1、方差就是描述一组数据的波动情况的统计量;2、方差的计算公式为:3、 方差越大,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大,数据越不稳定; 方差越小,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小,数据越稳定。

大家说、、、 通过这节课,您想提醒同学们什么? 六、分层作业A 组(必做题) 144页1题、2题、3题设计意图:目的就是巩固方差公式,以及进一步理解方差的意义。

B 组(选做题)(1)在学校,小明本学期五次测验的数学成绩与英语成绩分别如下(单位:分) 通过对小明的两科成绩进行分析,您有何瞧法?对小明的学习您有什么建议? (2)思考,就是否方差越小就越好呢?您能举出反例不?设计意图:(1)目的就是培养学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提出合理建议的能力。

(2)培养学生能够辩证的瞧问题。

五、教学效果预测及反思(一)预测教学过程的成功之处及原因。

由于我对本节课的设计建立在对教材、教法、学法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的透彻分析的基础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各项教育原则,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我预测教学效果会比较好。

(二)预测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足。

1、学生在理解方差公式的意义上可能会有困惑。

])()()[(1222212x x x x x x ns 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