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纲要陈力丹
传媒经济学书单
传媒经济学书单一、新闻学类:1. 《新闻理论十讲》BY陈力丹老师(适合先看,深入浅出,内容简单却包含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不愧为大家之作)2. 《新闻理论教程》BY杨保军老师(体系完整,思维严谨,有着浓厚的哲学思辨色彩,建议后看)3. 《新闻理论新编》BY郑保卫老师(又红又专,可以简略些看,但一定要将其中的精神把握好,毕竟人民的喉舌不能有立场的问题)4. 《中国新闻传播史》BY方汉奇老师5. 《世界新闻传播史》BY陈力丹老师二、传播学类:1. 《传播学纲要》BY陈力丹老师(突破了我国传播学以往被窄化的视野,包含了文艺传播、跨文化传播等众多方面,言简意赅,字字珠玑)2. 《传播学教程》BY郭庆光老师(虽然郭庆光老师现在转到了清华,但这本书体系完整,内容详实)3.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应用》BY塞弗林(这本书可以略读,但其中有些内容正好可以弥补本国著作的缺陷,例如什么叫信度,什么叫效度)4. 《大众传播:范式与流派》BY刘海龙老师(大众传播永远的传播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这本书针对大众传播展开了细致的分析)5. 《传播学史-一直传记式的方法》BY罗杰斯(可以略读,但一定要搞清楚各传播学派的关系与观点,千万不要搞凌乱了)三、传媒经济:1. 《传媒经济学教程》BY喻国明老师(一定要学通而不是记住,这本书是基础)2. 《传媒变革力》BY喻国明老师3. 《传媒新视野》BY喻国明老师4. 《传媒竞争力》BY喻国明老师(以上三本书包含了我国最前沿的传媒经济学的理论,是经济学教程的补充,二者结合,也就基本学通了传媒经济学)四、前沿理论:1. 《网络传播概论》BY彭兰老师(主要针对网络传播,网络传播一直是新媒体研究的基础,所以要认真读)2. 《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BY喻国明老师(可以略读,但微博一直是人大老师研究的热点,所以也要掌握)五、前沿资料:1. 《国际新闻界》(近一年的都要读,人人都说13年专硕的题目难,但如果你读过这上面的文章,你就会发现这不过小菜一碟了,当然,看导师论文不要太早开始,根基不稳,读了无法理解)2.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BY陈力丹老师(读近两年的就好,注重理解)实务书籍:《新闻采访学(第二版)》蓝鸿文《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精要》高钢《新闻编辑学》蔡雯《新闻评论教程》胡文龙《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
传播学纲要 陈力丹 第一章
二、媒介
从另一种角度看符号,它们是信息、知识的载体, 即媒介。 语言是人类的第一种传播媒介,单独使用这种媒 介的历史有数万年。 数千年来,文字以植物纸草、泥板、竹片或木片、 羊皮等作为载体被人工书 写。 其实,当把印刷品视为传播媒介的时候,它承载 的文字本身也是一种媒介; 当把广播电台等视为 传播媒介的时候,它承载的言语本身也是一种媒 介。
要点思考
communication(传播)的双向、共享意义。 拉斯韦尔的线性传播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双向循环传 播模式。 用社会学家米德“主我”、“客我”的观点说明人内传播 (以“阅读”为 例)。 符号能指和所指;语言和言语。 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 语言符号的内涵和外延。 信息(information,港台译为“资讯”)与讯息 (message)的差别。 人类依次经历的语言媒介、文字媒介以及印刷术的发明、 传统电子媒介、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等几个传播发展 阶段的各自特点。
二、意义
所谓意义,就是符号所表征的、由人类赋予事物 的认识或含义,并不仅仅意 味着人们通常对讨,更多地集中在语言符号的意义 领域。
在层次上,语言符号有表面意义和引申意义之分。 表面意义是指符号的本 义,是符号基本或核心 的意义;引申意义则是符号的暗示或深层的意义。
谁 传播者
说了什么 讯息 通过什么渠道 媒介 向谁说 受传者 有什么效果 效果
2.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基于传播过程直线模式的局限,1954年,施拉姆在 《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受美国心理学家奥斯古 德(Charles Egerton Osgood,1916—1991)观点的启 发,提出了传播的双向“循环模式”。
第一节 传播的概念、模式与类型
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读后感
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读后感这本书是由我国著名新闻学家陈力丹教授主编的。
在序言中,他首先强调要全面地掌握世界新闻传播史,认真阅读有关这方面的论文与专著是非常必要的。
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认识到没有通才作为支撑,也难以谈及对该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因而本书的特点之一,即各章都涉及几位知名人士或者数十位同仁。
不过,当时对这些资料都只能用卡片式的笔记抄录,所花费的精力、时间自然不少。
但其实际意义却是很大的,至今还可给予启发和借鉴。
《世界新闻传播史》共分10章:古代的印刷术与造纸术;近代报刊的出现;政党报刊与机关报;无线电广播;电影与音乐艺术;广告业的诞生;广播和电视的崛起;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的媒体与社会变迁;战争与宣传。
其中第3-5章,写得较好,基本上属于新闻理论探讨性质的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前两章写得最好,而且也很集中。
第4-6章介绍得比较简单,偏重于某种类型或样态的研究。
第7-9章则是为具体报道所需设立的内容,对于相应的专门研究并未涉及多少。
读完此书后,心里很感慨。
作者在谈到其中的原因时说,除了前述的客观条件外,更主要的是参考了西方一流学者如伯恩斯坦等的专著。
事实确实如此,《世界新闻传播史》尽管已经引用了许多资料,并进行了概括提炼,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于今后的修订和补充。
它们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资料方面,如内容阐释欠缺。
2.章节安排上,如各章独立成篇,互不联系,易造成一盘散沙的局面。
如果作者把那些相互交错、相互补充的部分加以整合,就会形成彼此呼应,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的系统。
作者的《世界新闻传播史》曾获得国家级优秀教材奖。
不久前,又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
因此,这本书虽然在选择资料上比较慎重,也有助于分析综合。
但在科学性和权威性上尚嫌差距。
例如,它有不少与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背道而驰的地方,这就值得商榷了。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不仅新闻报道范围将越来越宽,而且新闻报道的风格也将逐步走向多元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传播学纲要 陈力丹 第四章
组织规范诉诸于强制和服从,而组织文化作为一种规范 的力量却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发挥作用,以增强成员对组 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统一的组织文化是组织所希望实 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总体组织文化铁板一块地实现对 整个组织的渗透。 然而,过分强调组织文化的凝聚力和共识度,容易滋生 自傲狂妄的习气而失去对自我的省思,并进而使组织文 化故步自封,趋于僵化。与一般文化一样,组织文化是 动态的,并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富有朝气的组织文化, 明显的象征乃是它的开创性与弹性,从持续的外观与内 省中,体察出主客观环境的需求与变数,调整组织运作 的方针与步伐,规划出组织最适当的发展取向。 组织文化并不仅仅限于组织内传播,它也是组织外传播 的重要内容。
二、信息传播
组织内传播的信息交流依照信息流向及特性可分为 以下几种传播方式: 下行传播 上行传播 平行传播 除了上述在正式的信息传播之外,组织内还存在大 量的非正式传播。
三、组织的文化传播
循着把组织类比为家庭的人际关系学派和人力资源学派 的思路,出现了探寻影响组织诸因素的整体化阐释理论, 也即组织文化理论。 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的“人格”。 组织文化的传播采取多元化的传播手段,除了正式地通 过媒介反复宣扬、管理者的讲话强调、口号标语的悬挂 张贴、定期或不定期的典礼仪式、日常的组织行为规范 等进行强化和灌输之外,更为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组织 故事的叙述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谓组织故事,即对组织历史上的人物、事件进行故事 化处理和叙述,以宣扬和灌输组织的理念和意识形态。
第一节 认识组织传播
“组织”和“传播”是把握组织传播概念和特点的关键 词。组织传播的研究 发端于20世纪初,形成于20世纪 中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深化形成了诸多研究视角, 为我们理解组织传播提供了理论依据。这里要说明一点, 即现在的组织传播研究者,多数是企业管理学家,以及 一些为企业管理服务的心理学家,因而大部分实例都与 企业管理有关。而企业只是 组织的一类,还有政府机 关、政党组织、行业(专业)组织、学术团体、社会兴 趣团体、各种非政府组织、家庭、宗族、宗教组织等。 组织的结构特征差别很大,松散或严密程度差别巨大, 因而组织的内外传播很难用一种统一的模式、规 律来 阐述。企业组织在这里只是一类较为典型的研究范例, 其他组织的传播特点,有待新的研究成果的涌现。
外国新闻传播史陈力丹 赵永华 人大版本笔记
外国新闻传播史是一门非常有价值的学科,通过对其深度和广度的探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新闻传播的发展和演变。
陈力丹和赵永华合著的《外国新闻传播史》人大版本笔记,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关于外国新闻传播史的精彩探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探讨外国新闻传播史这一主题,并结合陈力丹和赵永华的笔记,共享我们对这个主题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我们来回顾一下外国新闻传播史的发展。
在古代,新闻传播主要依靠口头传播和手抄传播,消息传递的范围非常有限。
随着印刷术的发明,报纸等印刷品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但信息传播仍然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随着电报、通信方式、无线电和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信息传递的障碍也逐渐消失。
在陈力丹和赵永华的《外国新闻传播史》人大版本笔记中,他们详细地介绍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外国新闻传播史,涵盖了新闻传播的各个方面,如新闻机构、新闻内容、新闻传播技术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新闻传播的起源和演变,以及外国新闻传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我们将从个人角度对外国新闻传播史进行分析和总结。
在我看来,外国新闻传播史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通过对历史上新闻传播的成功和失败经验的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当今复杂多变的新闻传播环境,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率。
陈力丹和赵永华合著的《外国新闻传播史》人大版本笔记提供了一次深度和广度兼具的关于外国新闻传播史的探索,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这一主题。
希望我们能够通过对外国新闻传播史的研究和思考,不断提升自己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能力,为信息传播做出更大的贡献。
外国新闻传播史是一门非常有趣和深刻的学科,它帮助我们了解新闻传播的发展,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陈力丹和赵永华合著的《外国新闻传播史》人大版本笔记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关于外国新闻传播史的精彩探索,他们详细地介绍了新闻传播的各个方面,从古代到现代的外国新闻传播史。
陈力丹教授推荐的新闻传播学参考书目(博士必读)
转:陈力丹教授推荐的新闻传播学参考书目(博士必读)马克思主义传播观1,《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陈力丹著,复旦出版社2003年版。
(此书名称叫“新闻思想”,实际包括传播、新闻、宣传思想的研究)2,《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陈力丹著,开明出版社2002年再版。
传播学史论3,《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埃弗里特·罗杰斯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中文版。
4,《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彼得斯著,华夏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
5,《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洛厄里、德弗勒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6,《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和未来》,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传播学概念7,《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费斯克等著,新华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传播学范式8,《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编,新闻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9,《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常昌富、李依倩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传播的观念》,陈卫星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传播学:危机与范式革命》,胡翼青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传播学研究的几种代表作12,《新闻:政治的幻象》,W·兰斯·班尼特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中文版。
13,《获取信息:新闻、真相和权力》,格拉斯哥媒介研究小组著,新华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14,《至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民意》,艾英戈、金德著,新华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15,《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
▲16,《意义的输出:<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利贝斯著,华夏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作▲17,《交往行动理论》(三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毕业就业发展趋势好不好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毕业就业发展趋势好不好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毕业就业发展趋势好不好随着考研形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的信息了解不是很全面,小编给大家找出一些对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相关内容的介绍资料,这些资料都是精心整理出来的,对大家的学习也是种帮助。
具体情况大家可以看看官网并和学生交流一下。
希望大家能有效利用,可以使资料得到有效的利用。
祝大家考研顺利~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就业怎么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就业实践多,学生动手能力强,且中国人民大学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名气非常大,校友众多,就业不是问题。
据中国人民大学就业办公室的老师介绍,中国人民大学每年的就业率都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整体需求还是比较旺盛的,大部分的专业供需比在1:4以上,每年学生大部分进入全国各地的省市地区的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电《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国新闻传播史》陈力丹《外国新闻传播史》郑超然、程曼丽等《新闻理论教程》杨保军《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传播学纲要》陈力丹、闫伊默《变革传媒——解析中国传媒转型问题》郁国明《新闻采访学》蓝鸿文《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精要》高钢《新闻编辑学》蔡雯《凯程440新闻传播专业基础讲义、模拟卷》334新闻与传播综合能力《新闻理论教程》杨保军《新闻十讲》陈力丹《新闻评论课程》马少华《传媒经济学》张辉锋《新闻理论新编》、《当代新闻理论》郑保卫《电子媒介新闻教程》饶立华、杨钢元《广告学教程》倪宁《传媒变革力》郁国明《解析中国传播学》陈力《传播学纲要》陈力丹《传播学教程》郭庆光《大众传播理论》刘海龙《凯程334新闻传播综合能力讲义、模拟卷》提示:以上书比较多,有些书的具体内容是不需要看的,凯程授课老师届时会给大家详细讲解每个重点的内容,减少大家盲目复习。
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复试分数线是多少?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各方向不低于355,政治外语不低于55分,专业课不低于90分。
新闻传播学推荐书目
1.《20世界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 复旦大学出版社2.《帝国与传播》伊尼斯/ 何道宽/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传播的偏向》伊尼斯/ 何道宽/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 《理解媒介》麦克卢汉/何道宽/译林出版社5. 《传播学史》罗杰斯/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6. 《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安德鲁·基恩丁德亮/南海出版社7.《全球新闻传播史》李彬/清华大学出版社8.《电话的社会影响》伊锡尔·德·索拉·普尔编/ 邓天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9.《电视与社会》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南京大学出版社10.《中国网络第一个十年》彭兰清华大学出版社著11.《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埃瑟戴森著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2.《数字化生存》<美> 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3.《网络传播学》彭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4.《博客》方兴东/王俊秀中国方正出版社15.《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上海译文出版社16.《公众舆论》李普曼著17.《乌合之众》法] 古斯塔夫·勒庞/ 冯克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8.《传播学简史》阿芒·马特拉/ 孙五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中国新闻舆论史》林语堂/ 王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消费社会》[ 法] 让·波德里亚/ 刘成富/ 南京大学出版社21.《大众文化与传媒》陆扬王毅/ 上海三联书店(媒介文化)22.《娱乐至死》美] 尼尔·波兹曼/ 章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3.《舆论学》陈力丹/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4.《莱文森精粹》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25.《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塞佛林著郭镇之译26.《媒介事件》丹尼尔·戴扬等著27.《网络共和国》[美] 凯斯·桑斯坦著黄维明译28.《第二媒介时代》(美)马克·波斯特著.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9.《大众传播研究的里程碑》(中英文版)作者: [美]洛厄里 / 德弗勒译者: 刘海龙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0.《关于电视》作者:[法]布尔迪厄,译者:许钧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31.《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作者: [美]丹尼尔·杰·切特罗姆,译者: 曹静生等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32.《媒介与文化研究方法》作者:[英] 斯托克斯,译者黄红宇曾妮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33.《交流的无奈》作者: [美]彼德斯,译者:何道宽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34.《获取信息——新闻、真相和权力》作者:[英] 作者: 埃尔德里奇主编译者:张威邓天颖出版社:新华出版社35.《作为话语的新闻》作者:[荷] 托伊恩·A·梵·迪克译者:曾庆香出版社:华夏出版社36.《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作者:[美]迈克尔·E·罗洛夫译者:王江龙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37.《软边缘》作者:[美]保罗·莱文森译者:熊澄宇等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38.《视觉文化》作者:[美]理查德·豪厄尔斯译者:葛红兵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39.《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作者:刘利群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40.《传播理论》作者:[美]斯蒂芬·小约翰译者:陈德民等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1.《解读大众文化》作者:[美]约翰·菲斯克译者:杨全强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42.《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作者:[美]罗杰·菲德勒译者:明安香出版社:华夏出版社43.《人与人的相遇——人际传播论》作者:王怡红出版社:人民出版社44.《传播学纲要》陈力丹闫伊默著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5.《公共关系学》胡百精著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6.《分割美国:广告主与新媒介世界》作者:约瑟夫·塔洛洪兵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47.《广告符码:消费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学和拜物现象》作者:杰哈利译者:马姗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48. 《非语言传播学概论》,作者:宋昭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49.《广告:艰难的说服》,作者:迈克尔·舒德森译者:陈安全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传播学纲要 陈力丹 第九章
1、信息爆炸和信息过载
信息爆炸是指信息的巨量复制和传播形成的量化态势。由 于传播技术的改进,信息总量呈几何形态的增长。每天海 量的信息涌来,而人们接受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 从而造成信息过载,以至有些人为躲避过量信息的侵扰而 远离各种现代信息源。 信息过载是相对于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而言的。在信息爆 炸的态势下,信息生产的无限性相对于人们处理信息的时 间、精力和能力的有限性,使得人们面对海量信息而无能 为力。原本有利于丰富和完善人们的信息供给的传播现象, 现在变成了对人的一种压迫。大量的信息无序泛滥也给人 们的接收和处理带来难度,对有用信息的寻找如大海捞针, 信息利用率低下,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信息过 载在带来信息丰裕的同时,也导致了新的信息匮乏。
第一节 批判大众传媒
我们所处世界的庞大、复杂与人自身认知能力的有限, 使得我们行为决策的前提——信息的获取——必须有所 依凭。德国学者卡西尔(Ernst Cassirer,1874—1945) 从符号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描述:“随着人们象征性活动 的进展,物质现实似乎在成比例地缩小。人们没有直面 周遭的事物,而是在不断地和自己对话。他们把自己完 全包裹在语言形式、艺术形象、神话象征或宗教仪式之 中,以至于不借助人工媒介他们就无法看见或了解任何 东西。”在现代社会,这种依凭主要是大众传媒。
1.对物的消费聚焦于物的符号意义
鲍德里亚认为,传统社会对物的消费着重于其功能性目 的,而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是消费社会,对物的消费聚 焦于物的符号意义。这是一个高度符号化的社会,人们 通过消费物的符号意义而获得自我与他人的身份认同。 作为与社会价值相联结的符号意义,通过赋予物的差异 而将人们区分开来。他提出了符号政治经济学的概念, 认为消费(符号)成了资本主义社会正常运转的核心议 题。整个社会对商品的盲目崇拜转为对符号的崇拜,符 号意义作为一种社会身份、地位、价值的区分系统渗透 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由此,资本主义的社会控制也 更趋全面、系统和隐蔽,符号提供了“一种比剥削要更 为精巧和更为专制的控制与权力结构”。异化现象在当 代消费社会中更加突出和严重。
陈卫星+传播的观念
陈力丹(2005-04-29)(传播这个词的历史考证)传播是一切社会交往的实质。
P1传播学的三大学派:经验-功能学派、控制论学派、结构主义方法论学派。
P4控制论学派看重人机交流的理性功能设计;经验-功能学派的着眼点出于既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考察对大众的劝说和暗示;结构主义符号学派则探索符号-认识-权力之间的相互运作。
P15施拉姆1963年在the Science of Human Communication中说:“传播学不是一个我们称谓物理学或经济学那样的学科。
传播学更像是一门十字路口上的学科,有很多学科予以穿插,但没有停下来。
”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门类相比,这是一个少有的学术现象。
P4今天的传播学可以说在众多的社会科学门类当中,触及面最广、横断面最大,以至普遍被认为是一门跨学科学科。
首先,传播学与经济领域中的先导——计算机工业、通讯产业和服务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次,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宏观和微观管理当中,各种社会生产、服务机构、社会组织都成为信息的发送者。
……信息已取代其他资源,成为战略资源。
……第三、传播学所面临的是一个文化媒介化的时代……P520世纪80年代以后,传播学在学术发展上形成相对自足的理论领域,传播学学术活动的目的:通过理论来理解和把握象征符号和符号系统的生产、处理、效果,以便解释与这些生产、处理、效果相关联的现象。
这些现象本身从社会经济意义上的再生产和象征意义上的再生产转向全球化运动。
传播网络发展同新世界的出现具有有机的联系,想象在传播机器的环境中被引入和疏导。
传播工业占据如此核心的位置,在新的规模和组织上使人接受适应于世界空间的新结构。
传播是当今世界生产的主要内容,从事传播、合作以及各种情感的生产、再生产已经在市场经济的构成中占据核心位置。
新的权力支配关系成为知识生产的根本性条件之一。
人类对知识的依附和支持程度,超乎前人所有的想象。
P7-8传播学要研究的无非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世界和一个被表现的世界之间的关系。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研究生必读书目——王倩老师推荐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倩老师推荐研究生必读书目一:传媒业务使用传播文体写作毕耕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媒介新闻评论学殷俊殷瑜汤丽萍等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电影和电视制作:第四版美国-林恩.s.格罗斯拉里w沃德华夏出版社2001作为话语的新闻荷兰-迪克华夏出版社2003新闻媒介通论袁军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重组话语频道罗伯特.C.艾伦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新媒体艺术张燕翔科学出版社2005传播制度与实务肖燕雄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二:传媒法规与媒介伦理媒介败局:中外问题媒介案例分析张志安媒介伦理学:问题与案例美-帕特森威尔金斯中外广播电视法规比较马庆平道德恐慌与媒介克里彻媒介文化中的罪与法布朗媒介传播伦理:案例与争论刘易斯.阿尔文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克里斯蒂安传播法判例:自由、限制与现代媒介泽莱兹尼新闻道德与法规:对媒介行为规范的思考陈绚传播法学田磊编传播法:解决信息部队称及相关问题的法律雷润琴传播法概论夏晓鸣三:媒介经营管理媒介经济学:概念与问题皮卡德媒介管理:案例研究法索恩等媒介经济学赵曙光媒介经济学:经济学在媒介与传统媒介中的应用柯林媒介组合策略周鸿铎媒介营销:理论、方法、案例包国强媒介产业案例分析周鸿铎媒介管理研究:广播电视管理创新新体系胡正荣应对媒介融合:新环境下的电视节目营销刘婧一媒介市场创意策划实务曹鹏报业的变局与方略:中国报业集团化产业化研究顾涧清传媒区域化发展方略古保邦传媒集团运营机制周鸿铎媒介ceo:广播电视网络实务伊斯曼媒介营销案例分析张志安传播产业研究陈炳宏中国传媒资本运营研究严三九四:传播学理论传播学邵培仁传播学纲要陈力丹闫伊默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传播学导论吕杰张波传播论稿郭镇之传播学原理张国良传播统计学祝建华等传播社会学导论李远行传播-媒介与心理刘京林传播理论:视角、过程与语境米勒传播!鲁道夫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罗杰斯在呈现中建构:传媒文化与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研究雷启立传媒知识管理汤书昆国际政治传播:控制与效果李智国际跨文化传播精华选爱门森传播学视角下的艾滋斌议题:议程设置过程的实证研究肖明传播斯费兹传播伦理学陈汝东组织传播胡河宁传播视野中的国际关系赵雪波传播学在世界段鹏等传播语境中的女性与环保莫斯科索传播政策:传播在企业中的系统运用布鲁恩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凯瑞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对印度两村庄的民族志调查约翰逊传播视界任孟山编传播社会学导论胡申生传播学研究集刊王晓玉传播心理学新探林之达国际传播学关世杰网络出版周荣庭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戴元光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阿什德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费斯克传播方法的演绎:当代展示设计理念与研究钟山风组织传播理论实务张国才传播学研究方法陈燕当代西方修辞学:演讲与话语批评博克广告:艰难的说服舒德森分割美国:广告与新媒介世界塔洛广告符码:消费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学和拜物现象杰哈利品牌与广告的实证研究黄合水广告:传播学的阐释张毅莲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马勒茨克。
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博参考书及真题回忆
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博参考书及真题回忆育明教育506大印老师整理2020年6月10日星期三目录一、2021年考博复习技巧及院校选择二、2021年中国人民大学考博导师推荐参考书三、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考博招生简章四、2010-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考博真题(育明一对一学员回忆)五、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考博第一名笔记六、中国人民大学考博专业课前五名总结答题技巧育明考研考博12年专注人大考博辅导,今年有9名学员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一、2021年考博复习技巧及院校选择每个院校的考博时间是不一样的,加之每个院校博士招生人数有限,所以育明教育大印老师建议大家一定要多选择几个院校进行备考,一般而言,选择4-5个院校比较合适,这几个院校选择应该注意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比如可以选择北大、南开,首师大、中财,矿大、地大等三个档次的院校。
因为只要是211或者双一流的院校的博士,对于你以后进入高校任教或者从事相关的工作是太大影响的。
切记孤注一掷的之报考一个院校。
此外,很多考生问考博辅导的意义是什么,其实对于考博而言,最重要的是三点:第一,考博信息,即考博院校和考博侧重点的选择问题,这点一般的考生很难完全了解,因为很多院校考博信息并不对外公开,但是咱们经过12年的辅导经验,很多内容是比较了解的;第二,个人陈述和研究计划,这点一般的考生可能很难独立完成,尤其是研究计划,因为研究计划既需要和所报考导师相关,也需要和自己本硕专业相关,这点都在咱们的辅导之内;第三,专业课考试范围和考试侧重点,这点也很重要。
人大考博交流q 群:6147_00916二、2021年中国人民大学考博参考书文艺学:马新国《西方文论史》杨慧林《西方文论概览》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文论词典,重要)朱光潜《西方美学史》韦勒克《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王先霈《文学理论导引》刘勇《文学理论新编》阎嘉《文学理论基础》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语言学概论》胡明扬、沈阳、贺阳语文出版社《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古代汉语》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文学理论新编(修订版)》陈传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史》程光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黄晋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现当代文学:王瑶《中国现代文学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第二讲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一篇惊动教育部的小学生作文
今天,老师带领我们到烈士纪 念馆参观,使我很受感动。那些 革命烈士,为了革命,不怕严刑 拷打,不怕枪林弹雨,为了穷人 的解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我要向他们学习,做革命的接班 人,长大为人民服务。 我热爱那些为穷人打天下的烈 士,我痛恨那些资本家反动派。 听爷爷说,刚解放那会,日子虽 然苦,但那时当官的一心为老百 姓,不像现在,到处是贪污犯。 我对爷爷说,我长大了就专门抓 贪官,给他们灌辣椒水,上老虎 凳,叫他们把贪污的钱交出来, 分给穷人。
一、传播的概念
“传播”在印欧语系的文字中,是 communication或kommunikation,它源 于古希腊的两个词根,一个是com,指 与别人建立一种关系;一个是munus, 指效用、产品、作品、利益、服务等 等。两个词根合起来,意为“共有”、 “共享”。 古罗马的著名演说家西塞罗(Cicero, 前106-43),将communication定义 为与别人建立一种联系或把握一件事 情。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陈力丹陈力丹闫伊默传播学纲要26万字242页图115张设置基本概念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文艺传播跨文化传播传播控制大众传播批判等九章陈力丹易正林编著传播学关键词北师大出版社2009搜集了关于25个传播学概念的外国学者原始论证对每个概念进行学术梳理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 陈力丹
姬无命:这有什么区别吗? 秀才:举个例子,但我用我这个代号来进行对话的 同时,你的代号也是我,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是否 意味着,你就是我,而我也就是你? 姬无命:这这,这个问题没什么意义嘛。 秀才:那就问几个有意义的,我生从何来,死往何 处,我为何要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我的出现对这个 世界来说意味着什么,是世界选择了我,还是我选 择了世界? 姬无命:够了! 秀才:我和宇宙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宇宙是否有 尽头?时间是否有长短?过去的时间在哪里消失? 未来的时间又在何处停止?我在这一刻提出的问题, 还是你刚才听到的问题? 姬无命:我杀了你! 秀才:是谁杀了我,而我又杀了谁! 姬无命:是我杀了我! 秀才:回答正确,动手吧! 姬无命:啊!!(自杀)
公共关系参考书目整理
以下几本是重中之中,能背下来最好,国外的不知道怎么说,国内的几个:郭庆光,廖为建,李良荣,这是重点人物,没事你可以百度一下他们的传记及论文:《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新闻学概论》李良荣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公共关系教程》,卡特里普著(别名“有用的公共关系学”被誉为“公关圣经”)《公共关系教程》廖为建著(曾是中山大学政务院副院长兼系主任,中山大学公共传播研究所所长,但是去年死了。
)《公关第一广告第二》(美)阿尔•里斯等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中国企业舆论环境分析报告》2009年起,注意力公关研究院与中山大学公共传播研究所联袂推出(中山大学参与的东西,必须得关注)《公共关系学》费明胜下面的书比较杂,因为你是跨专业考,所以要多看看相关书籍,但是这里更多的还是更新闻有关的,不求深看(自己挑着看,有兴趣的就看,没兴趣就放着,有时间再看,没时间就不看):公共关系实务(英)丹尼尔•莫斯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公共关系实务》弗雷泽·P·西泰尔,网上公共关系(美)谢尔•霍兹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道·纽森:《公共关系精要》(第六版)危机管理(美)诺曼•R•奥古斯丁等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强势公关(美)伦尔德•萨菲尔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卓越公共关系与传播管理》格鲁尼格《危机传播管理》胡百精《新媒体事件研究》邱林川著《大众传播:范式与流派》刘海龙著(这本貌似也很重要)《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著《传播学纲要》陈力丹著《解析中国传播学》陈力丹《传播学史》罗杰姆著《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丹尼斯·麦奎尔著《传播学引论》李彬著《传播学关键词》推荐陈力丹《新媒体事件研究》邱林川著《热言时代》环球:专业公关之路叶茂康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大型公众活动策划方圆著——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当代国际公共关系(第二版)郭惠民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直面危机孙玉红等编著——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公关顾问专业指南陈向阳编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经营•文化•设计:创造中的中国型CIS 赵琛著——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8年第五项修炼(美)彼得•圣吉著——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管理学芮明杰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管理咨询:理论、方法与实务史璞编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品牌之源(美)阿尔•里斯等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广告战略与决策纪华强著——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国际商务指南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编纂——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下面的大多是跟新闻写作有关,对于答题技巧应该会有帮助,也算重点嘞!《新闻写作纲要》高刚著《新闻报道教程》高刚著《新闻采访与写作》欧阳霞著《报道如何深入》张志安著(亲!一定要看,这本书对你在举例子的时候很有用,并且也可以让你领会到更多的采访技巧和写作技巧,就算不考研去报社工作和实习也绝对有用,张志安,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记者如何专业》张志安老师著《潜入深海》张志安老师著接下来是阅读刊物和案例,新闻类专业对于阅读的要求,,,哼哼,,,自己看着办!至于案例,真题里显示是会有分析题的哦!《南方人物周刊》、《南方周末》《南方传媒研究》实用公共关系写作(美)道格•纽瑟姆等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中国优秀公关案例选评朱传贤等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中国优秀公关案例选评(之二)郭惠民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中国优秀公关案例选评(之三)郭惠民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中国优秀公关案例选评(之四)郭惠民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中国优秀公关案例选评(之五)郭惠民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最佳公共关系案例陈向阳主编——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中大的PR专业有过改革,好像是零九年吧,它是隶属于管理学院,跟公共管理专业没太大区别。
传播学纲要 陈力丹 第七章
2、现实的人后天习得文化。
文化具有传承性,但不是生理的遗传,而是后天的学习。 人拥有何种文化取决于他生活的文化环境。
3、既定的文化是人们行为的无形向导和规范。
生活中言语、行为的进行都在遵循着一定的规范,并且 这种规范 是先验的,很少有人凡事去问个为什么、去深究。
4、文化是动态的。
1.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文化崇尚人的个性和自由,强调独立意识,认 为个人的权利、利益不可侵犯;国家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保 护和捍卫个人的权利,集体的存在为的是维护个人的利益; 鼓励个人奋斗、个人成功、个人为决策负责任;在这种文化 氛围中人一般具有较强的进取精神,感情上不会依赖于组织 或机构;追求平等,每个人的存在对于世界具有同等意义而 不分高低贵贱。 “集体主义”文化中,“我们”的意识强烈,“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强调个人利益从属于集体利益;个人融于集体, 与集体合而为一,不提倡突出个人,通常将个人的成功归于 集体,当然相反的情形则是“一人飞天,仙及鸡犬”;讲求 集体和谐,不惜以压抑个性为代价;社会等级分明,成员各 安其位,以维护集体的稳定。
二、爱德华·霍尔的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
语境,即传播的“背景”,是传播活动的时空环境以及社会
文化环境。 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看,文化就是最大的语境。
美国学者霍尔根据语境在文化中的突出倾向,将文化分为高
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又译作强势语境和弱势语境)。他 认为:“强环境交流突出按预定程序传输的信息,这样的信 息储存在受信者身上和背景之中;传达的信息中只包含极少 量信息。弱环境交流则与之相反:大多数的信息必须包含在 传达的信息之中,以弥补环境中失却的信息(包括人体内和 人体外的信息)。”
一、跨文化的语言传播
人大推荐书单
基本书单罗列如下:关于新闻传播史论(包括新闻理论,传播理论,中国新闻传播史,世界新闻传播史,传媒经济学五门学科):《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杨保军《新闻理论新编》郑保卫《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主编《外国新闻传播史》郑超然,程曼丽等著《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陈力丹,王辰瑶等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陈力丹《传播学纲要》陈力丹《传播学教程》郭庆光《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刘海龙《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传媒变革力》喻国明《传媒新视野——中国传媒发展前沿探索》喻国明《传媒的语法革命——解读web2.0时代传媒运营新规则》喻国明《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1》陈力丹(每年一本,各位童鞋请注意2012年的,大约五月就会上架)《新闻传播学笔记与考研真题详解》中石化出版社关于新闻传播实务(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四门学科):《新闻编辑学》蔡雯《新闻编辑案例教程》蔡雯,赵劲,许向东《新闻采访教程》张征《新闻采访学》蓝鸿文《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徐鸿,张征《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新闻评论案例教程》马少华,刘洪珍关于杂志期刊:《国际新闻界》《新闻与传播》《新闻与写作》关于各书目大致介绍:(1)《新闻理论十讲》:这本书是新闻传播考研学子必读首选教材,更是各位跨专业考生的入门之作,因其浅显易懂,案例丰富,故而大家阅读起来会比较轻松,也会由此产生些许对新闻传媒业的兴趣哈。
这本书是陈力丹老师于2008年所著,而从2009年开始,便已有考研试题皆出自此书,而且所占分值均不少。
所以,能够熟读、精读此书,对于考研拿分甚为划算,对于你建构对于这个行业的基本认识也善莫大焉。
在下以为,这本书请细心看过5遍以上,对于每一讲的框架和主要内容在考试前应做到烂熟于心。
(2)《新闻理论教程》:这本书是杨保军老师苦心孤诣之作,因其学习哲学出身,故而重视逻辑思维,故学科框架脉络较为清晰。
但这本书较为抽象深奥,且与新闻工作一线联系不甚密切,案例也不甚丰富,故而阅读起来常觉枯燥难耐,但对《新闻理论十讲》不失为较好的补充,相信看过此书,你不会再认为新闻无学哈,这本书请至少认真阅读一遍。
第二讲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定价34.5元。
普及读物
陈力丹《传播学是 什么》,北大出版 社2007年版
传播学入门
陈力丹 陈俊妮
写在前面:我们是自觉传播的动物
第一章 与自己对话——自我传播
第一节 认识自我
一、“我”可以分为“主我”和“宾我”
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 雄传》中有这样一段:
号称西毒的欧阳锋练就蛤 蟆功,战无不胜,非常狂 妄,但是他神志却不那么 清醒,常常不知道自己是 谁。
于是在二次华山论剑中, 黄蓉问他:“谁说你是天 下第一?有一个你就打不 过。”
你是谁,姬无命吗?不!这只是个 名字,一个代号,你可以叫姬无命, 我也可以叫姬无命,他们都可以, 把这个代号拿掉之后呢,你又是谁? 姬无命:我不知道,我也不用知道。 秀才:好好,那你再回答我另一个 问题,我是谁? 姬无命:这个问题已经问过了。 秀才:不,我刚才问的是本我,现 在问的是自我。
姬无命:这有什么区别吗?
后来这个词的内涵略有变化,主 要是指思想、信息的交流、沟通。
“传播”(communication)一 词“共享”的基本内涵,表明其 本意是双向、互动的,它是指信 息、知识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动 和变化。理解这一点,对形成正 确的传播观念、有效的传播行为 及富学引介到中国大陆的过程中, “communication”被翻译为中文的“传播”,显现出 功利化的单向操作性。
姬无命:够了!
秀才:我和宇宙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宇宙是否有 尽头?时间是否有长短?过去的时间在哪里消失? 未来的时间又在何处停止?我在这一刻提出的问题, 还是你刚才听到的问题?
姬无命:我杀了你!
秀才:是谁杀了我,而我又杀了谁!
传播学是什么
《传播学是什么》陈力丹著,200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内容提要:人文素质是一种内在的东西,正如孟子所说:“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尽心上》)人文素质是人对生活的看法,人内心的道德修养,以及由此而生的为人处世之道。
它表现在人们的言谈举止之间,它于不知不觉之时流露于你的眼神、表情和姿态,甚至从背后看去也能充沛显现。
普及传播学知识,是作者的夙愿,而在研究层面,作者希望传播学研究不要过多地受功利目的影响;研究方法要尽可能兼顾经验——功能学派、技术主义控制论学派、结构主义批判学派的各种方法;研究话题要相对集中。
课堂教学,要全面向学生介绍传播这各个学派、各个方面的知识,避免以大众传播学替代传播学。
目录:阅读说明总序人文素质在哪里?——推介《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写在前面——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一无处不在有传播1传播、信息2意义、符号3信息、媒介二传播之学1为什么传播会成为研究对象2传播学经验一功能学派3技术控制论学派4结构主义符号一权力学派5简单的比较三永远的迷——人际传播1“我-他”和“我-你”的传播2关系的讯息——理解人际传播的一把钥匙3你会说话和表现吗?四不言而喻的社会存在——组织传播1组织传播的多种隐喻2人在组织中3组织成员如何通过传播影响组织五“点”对“面”的社会化传播——大众传播1认识大众传播2大众传播的生产过程3有限和强大的效果,被动和主动的受众六想象的空间——文艺传播1文艺传播的特点2文艺传播中的母题3讲故事的奥秘: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4从吟游诗人到网络文学:文艺传播的媒介5接受美学:文艺传播活动中的受众七与陌生人说话——跨文化传播八无形的网络——传播的社会控制九用批判的眼光看传媒阅读书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传播的目的,其实有多种动机的选择。但是当一个人 富有吸引力的外界关系越来越多时,他的人际关系的不稳 定性便容易暴露出来。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这时通 常需要权衡利弊,进行选择,追求传播报偿的考虑会增多。
第三章 人际传播
人生命之始本能的传播是人际传播,孩子与母亲之间的嗅 觉、触觉和视觉传播是最早、最原始的人际传播形态。人 内传播,是从人有了思维开始的,因为思维与语言同轨。 当人际传播从本能转向自身控制的有意识的传播时,人与 人之间,目光相对,言谈话语,丰富而复杂的各种心理因 素油然而生,而最难于揣摩的便是人际传播发生时的心理 变化。与大众传播相较,人际传播的研究成果尽管十分丰 富,却很难取得轰动效应。原因在于人际传播涉及人的内 心世界,无论怎样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都很难完全而有 效地覆盖整体的人际传播,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人际传播 具有相对的私下性,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难直接服务于政 治、商业,因而使得学术观点的传播力度有限。然而,该 领域的研究又常常使人感同身受,对研究结论的理解与自 身的体验很容易融合。谁能摆脱人际传播呢?它随时陪伴 着我们,甚至可以说,它就是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亲密—距离”。人际传播中,“亲密—距离”也 是一种关系,即空间关系。我们常遇到这种情形:既要与 他人保持密切关系,又想与他人有所区别。即使在夫妻、 血亲之间,也存在这种要求。我们若不想让一种亲密的关 系吞噬自我,就需要多少保持一定的距离,而这样又可能 会伤害已有的关系,很难协调。例如老年人,来人多了会 烦恼,没有人来又会感到孤独,甚至产生一种被伤害感。 “亲密—距离”是人际传播中的一个悖论。
布伯用保罗和彼得两个最普通人的名字为例,说明本相、 装相之间矛盾关系的发展。第一对关系是:有一个向保罗 “装相”的彼得,还有一个向彼得“装相”的保罗。第 二对关系是:当彼得真的把自己呈现给保罗时,保罗对彼 得的认识还停留在彼得“装相”的阶段,可是,这并非 是彼得自己此刻希望保罗看到的样子,反之,保罗对彼 得的情况亦然。
初识阶段。 测度阶段。 升温阶段。 鼎盛阶段。 分歧阶段。 削弱阶段。 停滞阶段。 回避阶段。 破裂阶段。
五、“约哈瑞窗口”及几个无奈的改善人际传播的 建议
约哈瑞窗口平面四方格 约哈瑞窗口立体四方格
第三节 人际传播的技巧和要件
一、什么是传播能力?
什么是传播能力?美国学者特伦霍姆和延森的定义 是:“一个人以有效而得体相宜的方式进行传播的能力。” 有效,是指传播者知道在行动时自己要做什么,对眼前的 事物有能力辨别和判断,预测后果,妥善处理问题。得体, 是指以适当的方式传播,符合一般的社会行为规范,懂得 人心之道。
二、我—他的人际传播
如果就人际传播的研究进程看,早期的人际传播关注个人 功效、工具性价值研究,现在开始关注传播如何造就人与 人的个性、互动、合作、协商、对话机制等。申农、拉斯 韦尔的传播模式,后来被经常用于说明大众传播,其实它 们是较早的关于人际传播的直线性模式。人际传播当然不 是直线性的,于是第一个纠偏模式便是“奥斯古德—施拉 姆循环模式”它把申农的传播模式的两头——即传播者和 接受者——变成了两个交谈的人。
三、我—你的人际传播
人作为传播者的五个特性:
第一,人具有经验的独特性。人的经验可以通过符号的编 码与传播同他人分享,但是这种交流永远是有限的,因为 人的经验的独特性难以完全交换,对某些人生经历的体验。
第二,人的精神世界的不可测量性。经验—功能学派经常 采用抽样调查和量化分析的方法研究传播现象,但是这种 测量无法对人的情感、灵魂、精神等给出数据。
思考要点
1.以他人为镜的人际传播的首要目的(马克思和库利的 “镜中我”观点)。
2.影响人际传播的三种“关系的讯息”。 3.影响“我—你”人际传播的三种密切程度。 4.马丁·布伯提出的人际交往中的“本相”与“装相”。 5.“约哈瑞窗口”中“四方格”的内涵。 6.帕克斯提出的人际传播中传播能力的三个主题。 7.人际传播中的空间距离。 8.人际传播中“回应”的两种主要方式。
从上面谈到的各种人际关系看,由于很多实际利益的考虑, 或难以理清的微妙的心理动因,使得人在交往中虽然一般 情况下谈的内容是真实的,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假相,真 相和假相混合于人际传播中。
人有一种相互纠缠的恐惧感难以克服:一方面,渴望别 人按照自己做出的样子留下印象,怕他人用某种固定的 眼光看自己;另一方面,又喜欢戴着有色眼镜看别人。 越是这样,就越会可能使“装相”不真实。
(3)礼节的讯息。这种讯息显示的是一种无形的施与 报的要求。为了保持和发展某种既定的关系,一旦一方 施予(从好话到实际的好处),不用再说什么,它本身 就传达了一种礼节性的讯息,另一方至少要对等地给予 回报。
二、从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看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中“关系的讯息”不止以上的一种分类的理解。 换一个角度,还可以从人际传播的三大矛盾来考察另一 种分类的“关系的讯息”:
斯图尔特还以“人格”作为一种区分人际传播品质的标准, 将人际传播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人格(personal)关系的传播。这种传播中交流 者相互注视,认识个性的差异,充分表现出自我属性。
第二类是准人格(quasi personal)关系的传播。
第三类是非人格(impersonal)关系的传播。
另一位美国传播学者帕克斯(Malcolm R.Parks, 1951— )在宏观一些的层次上,提出关于传播能力的三 个主题。
1.控制。两个以上的人在交流中,控制自己的言谈和控制整 个谈话局面,使之达到预想的目的,这是一种能力,需要 锻炼和经验。
2.适应。动态的传播中,根据对方的态度不断地调整自己的 传播方式和内容,以适应新情况,这也是一种能力,它要 求思维的敏捷。
3.合作。传播能力不仅表现为个人的力量,也要在传播中体 现与他人共同建构自我的能力,人际传播中会有很多协商 和妥协。
二、学会说话和用词
以下10个常用的词说出口之前一定要三思而行: “我” “你” “他们” “那个” “可是” “是”和“不是” “总是”和“总不” “应该”
三、身体、时间和空间
第一节 认识人际传播
简单而言,人际传播是作为社会个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活动。美国华盛顿大学语言传播学教授约翰·斯图尔特 (John Robert Stewart,1941— )认为,人际传播并不 仅仅意味着两人之 间的、面对面的、非正式的交流。他 认为人际传播是一种每个人都带着自身和他人的人性以说 和听涉入其间的联系。人际传播的动机决定于人类社会的 各种关系,关系是理解人际传播的核心。人际传播是人类 确认自我、通过对话实现心灵相遇的重要手段。
(1)社会角色的讯息。这种讯息在官本位和社会等级较 为森严的社会中显得最为强大,而在强调人权意识的法治 化国家则较弱。有一年春节晚会上,一个小品节目的内容 是两个乘火车的人在车上用名片打牌,比谁手里的名片显 示的级别或地位高。于是,党政级别、不同的社会身份和 职务、受教育的不同等级和学位等,成为竞争游戏的依据。 哪个人出手的名片级别高,说话口气马上就变得不可一世, 而被压倒的名片持有人,顿时说话就低三下四了。关系的 讯息决定传播的讯息,这里可见一斑。
社会交换理论揭示了人际传播中追求回报或报偿的显在的 或没有意识到的动机。交换论者认为,正是这种交往的动 力,推动了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并为持续交往提供了充 分的价值依据。
以上各种关于人际传播的理论,均忽略了人际传播的不同 品质,因而主要关注的是“我—他”之间的传播。这类传 播中,“他”多少是陌生的,因而“我—他”之间的传播 的功利性就会强些;而“我—你”之间的传播,就显得亲 近了许多,因为“你”已经以“相识”作为无形的前提了。
第二节 社会关系与人际传播
与大众传播相较,人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播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但这只是就人际传播的私密性而言,并不意味着人际传播 不受社会关系的影响。人际传播的双方或多方不仅仅是独 立的个体,其社会性及其对人际传播的影响始终是无法摆 脱的存在。
一、社会关系影响人际传播
如果总结一下“关系的讯息”的种类,那么可以归纳 出以下三种:
面部表情 目光接触与注视 人际空间距离 身体接触 动作举止 外表 时间 空间 嗓音
四、“倾听”与“回应”
若要推进传播关系,就要“倾听”。当然,这不是一边倒 式的听,可以划分为七种“倾听”: (1)积极地倾听,即参与式的倾听,包括当场反馈和提问; (2)开放地倾听,即为接纳不同意见而听; (3)理解地倾听,即在听的过程中认真思考问题; (4)记忆地倾听,指以记忆为目的的听; (5)辨认地倾听,即对所听内容以某种标准进行衡量; (6)移情地倾听,指以体验他人经验为目的的听; (7)欣赏地倾听,指以愉悦为目的的听,例如听音乐。
四、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
人际关系如此复杂和多变,有紧密的时期,也会呈现停 滞,甚至断绝关系。从总体上把握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 有利于及时分析形势,降低不确定性,预测未来的发展。 这里从人们初识到完全断绝关系,将人际关系划分为九个 发展阶段。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际关系都会有生必有死, 许多人际关系一直较好地保持着。
(3)“开放—封闭”。这是一种交往者心理空间的关系。 每个人在传播中都有对他人“倾诉”和“保持私密”两 种分寸的把握,即使在夫妻和密友之间。但对交往的另 一方来说,很难出现完全的对应,于是这在传播中又构 成一个悖论。
三、人际传播中的“装相”与“本相”
有人际传播,首先要有人际关系,可是生活中每个人多少 都有过对建立某种人际关系感到“怵”的时候,这在学术 上称为“交往焦虑”。仔细想想,我们的内心深处确实常 有对某种交往莫名的、不可思议的恐惧,因为社会关系的 复杂和多变,人的情感也很难把握,使人感到关系的深不 可测,担心难堪或失败的交往结果。
(2)伦理的讯息。这种讯息有意无意地传播着姓氏的差 异、辈分的高低、血缘或亲缘关系的远近、长幼次序等, 这类关系的讯息甚至在通报姓名之时能够马上产生,因 为一些姓氏从名字上一目了然地排出了辈分,诸如孔子 之后的孔姓、朱元璋之后的朱姓等。在传统较为厚重的 地区,这种关系的讯息背后还会拥有一定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