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纲要第一章

合集下载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课件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课件
批判学派
强调对传播结构和传播过程的批判性研究,关注媒介内容的政治和社会影响,代表人物包 括哈贝马斯、阿多诺和席勒等。
文化学派
关注媒介内容对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强调对媒介文本的符号学和结构主义分析,代表人物 包括米德、詹姆斯·凯瑞和莫斯可等。
03
CATALOGUE
传播学的理论基础
符号学理论
符号学理论
面向大众的信息传播
详细描述
大众传播是指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介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的活动。
组织传播
总结词
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
详细描述
组织传播是指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包括正式的信息传递、会议、报告等,以及非正式 的沟通、流言蜚语等。
06
CATALOGUE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03
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来源于多个领域,如信息论、控制论、符 号学、结构主义和解释学等,这些理论和方法论为传播学的发展
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支撑。
02
CATALOGUE
传播学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学的起源
1
传播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当时美国的经济 、政治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对传播 现象的兴趣逐渐增加。
要点二
结构主义传播学
结构主义传播学是结构主义理论在传 播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它强调对传 播活动的整体结构和内在规律进行研 究。结构主义传播学认为,传播活动 受到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的制约,同 时又对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产生影响 。
要点三
结构主义方法论
结构主义方法论是结构主义理论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对事物的内 在结构和规律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在传播学研究中,结构主义方法论被 广泛应用于对传播活动的内在结构和 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

传播学纲要 陈力丹 第一章

传播学纲要 陈力丹 第一章

二、媒介

从另一种角度看符号,它们是信息、知识的载体, 即媒介。 语言是人类的第一种传播媒介,单独使用这种媒 介的历史有数万年。 数千年来,文字以植物纸草、泥板、竹片或木片、 羊皮等作为载体被人工书 写。 其实,当把印刷品视为传播媒介的时候,它承载 的文字本身也是一种媒介; 当把广播电台等视为 传播媒介的时候,它承载的言语本身也是一种媒 介。
要点思考



communication(传播)的双向、共享意义。 拉斯韦尔的线性传播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双向循环传 播模式。 用社会学家米德“主我”、“客我”的观点说明人内传播 (以“阅读”为 例)。 符号能指和所指;语言和言语。 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 语言符号的内涵和外延。 信息(information,港台译为“资讯”)与讯息 (message)的差别。 人类依次经历的语言媒介、文字媒介以及印刷术的发明、 传统电子媒介、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等几个传播发展 阶段的各自特点。
二、意义

所谓意义,就是符号所表征的、由人类赋予事物 的认识或含义,并不仅仅意 味着人们通常对讨,更多地集中在语言符号的意义 领域。
在层次上,语言符号有表面意义和引申意义之分。 表面意义是指符号的本 义,是符号基本或核心 的意义;引申意义则是符号的暗示或深层的意义。
谁 传播者
说了什么 讯息 通过什么渠道 媒介 向谁说 受传者 有什么效果 效果
2.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基于传播过程直线模式的局限,1954年,施拉姆在 《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受美国心理学家奥斯古 德(Charles Egerton Osgood,1916—1991)观点的启 发,提出了传播的双向“循环模式”。
第一节 传播的概念、模式与类型

传播学提纲

传播学提纲

第一章传播时代与媒介社会一、信息社会就是传播社会二、传播社会亦是媒介社会三、媒介传播时代的基本走向四、媒介的异化五、媒介素养的培养媒介的异化1、媒介异化了大众2、媒介异化了自己(1)媒介产品的异化。

(2)媒介活动本身的异化(3)媒介组织与媒介从业者的异化(4)媒介权力的异化媒介素养的培养(重点)媒介素养,是指人民对于大众传媒的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和评估、创造、生产能力以及思辩性回应能力。

即人民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

1、公民媒介素养的培养构建公民社会的重要前提。

批判意识与独立的主体人格即现代人格的形成。

主要内容包括:(1)微观层面:媒介基础知识教育,包括接触媒介、认识媒介的产生、发展及其功能特性等,渐渐参与到媒介中去。

扫盲阶段(2)中观层面:传播模式、传播效果以及受众的认知(3)宏观层面:媒介的政治和经济、媒介与公共领域、大众媒介与文化研究、女权主义理论与媒介研究、媒介与国家发展、媒介发展趋势等(4)超越媒介:社会学习理论,变革媒介观念,正确评价自己的传播行为通过教育,培养受众对媒介信息的理解力、质疑力与判断力;学会制作媒介产品,增强媒介使用能力。

第二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流派什么叫传播学(理解)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与新闻学的关系(重点)新闻学在传播学的产生过程中起了“助产士”的作用,但两者是有区别的。

⏹A新闻学是报刊新闻时代的产物,偏重于业务研究或“术”的研究;传播学是电子新闻时代的产物,侧重于理论研究或“学”的研究。

⏹B新闻学以古老的报学研究为基础,偏重于微观研究、局部研究和单向研究;传播学以新兴学科的知识为基础,侧重于宏观研究、整体研究和双向研究。

⏹C新闻学是一种专业研究,其研究对象是新闻采编现象;传播学是一种社会研究,其研究对象是传播活动现象。

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

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

群众传播学复习提要第一章绪论一、重点名词:1.传播学2.群众传播学3.信息4.信息社会二、一般了解:1.信息的作用:信息是物质的普通属性,物质、能量及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的功能在于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变化趋势,减少或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

2.信息的分类: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是指及人类社会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的传播称为社会传播。

3.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就是社会传播。

社会传播既指人及人之间的社会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社会信息在一定系统内的运行。

它具有行为性、过程性和系统性。

4.信息社会的特征:信息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后而出现的第三个社会开展阶段,最早出现在20世纪中叶的美国。

它是指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开展的社会,简言之就是大量生产、传播和消费信息的社会。

5.传播学的流派:传播学是一门以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

作为一门学料,它诞生于20世纪中叶,迄今已经形成两大研究学派:其一是美国的经历学派,其二是欧洲的批判学派。

经历学派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张扬科学主义和实证精神的行为科学,二是以香农创立的信息论、威纳创立的控制论以及系统论为主干的信息科学,三是探讨新闻传播规律的新闻学。

6.五大先驱:在经历学派的传播学诞生过程中,有五位出色的学者奉献突出,影响广泛,被视为这门学科的奠基人物,他们是政治学家纽斯韦尔、心理学家卢因、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和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

7.拉斯韦尔的主要奉献:提出了一个经典的5W模式,同时规划了传播学的五大研究一控制结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会分析。

8.卢因的主要奉献:从其团体动力学方面对人际传播问题做服了许多研究,此外就是最早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和理论,开辟了传播学的把关研究。

9.拉扎斯菲尔德的主要奉献:提出了两级传播理论,提醒了群众传播过程的复杂性,从而实际上扭转了早期传播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理论倾向一一媒介万能而效果无限。

传播学教学大纲(一)2024

传播学教学大纲(一)2024

传播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传播学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它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和意识的传播现象。

本教学大纲旨在介绍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为学生建立起系统的传播学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传播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正文:一、传播学的产生与发展1. 传播学的起源和背景2. 传播学的学科定位和研究对象3. 国内外传播学研究的发展历程4. 传播学在社会文化变革中的地位与作用5. 当前传播学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二、传播过程中的要素与理论1.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信息源、媒介、受众2. 传播效果理论:以言说人理论、两步流理论为例3. 传播行为理论:犯罪媒体效应理论、媒介多元化理论4. 传播伦理与道德:公共关系伦理、媒体伦理5. 传播策略与战略:宣传理论、公关理论三、媒介与传播内容1. 媒介与传播技术:印刷媒介、广播电视媒介、网络新媒体2. 媒介产业与政策:传媒经济、传媒监管3. 媒介素养与传播职业:媒介写作、摄影摄像技巧、编辑设计基础4. 传媒创新与传播趋势: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与传播四、传播研究方法与应用1. 传播研究方法概述:问卷调查、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等2. 媒介内容分析方法:纵向研究与横向比较、文本分析与语境分析3. 传播效果评估方法:实验设计、调查问卷与统计分析4. 传播策略与传播评价:媒介计划、广告效果测评5. 传播实践:公关策划与执行、媒体管理与运营五、现代传播学与社会发展1. 传播学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2.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学挑战与机遇3. 传播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4. 传播学与跨文化交流5. 传播学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总结:传播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本教学大纲对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传播过程的要素与理论、媒介与传播内容、传播研究方法与应用以及传播学与社会发展等五个主要方面进行了阐述。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为未来在传播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播学纲要——精选推荐

传播学纲要——精选推荐

传播定义传播是人类运用符号将信息进行传递或接受的过程。

1,这一定义明确了人类的传播与物理传播和生物传播的区别。

物理自然界存在的多种多样的传播形式,人类的传播行为则是一种运用符号进行的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可以运用符号来准确表达意义的活动。

2,传播的内容是信息。

一切与人有关的,或是人们感兴趣的自然信息都是传播的内容,同时,传播的重要内容便是社会信息,这又是人类传播区别于其他类传播的重要特征之一。

施拉姆说“传播同社区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绝非偶然,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同样,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

”传播建立了,改变了,维持了社会关系。

3,传播行为既可以是传递行为,也可以是接受行为,所以是双向的共享行为。

传播双方通过信息的传递,反馈来形成互为一体的传播模式,建立协调社会关系,这种双向模式是共享模式。

(1)传播可以分为自我传播,人及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

传播的类型可以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生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人内传播:又称内向传播,指人的思维活动。

(一)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理论最早从传播学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 米德。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是具体体现出来;另一个方面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值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体现。

米德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辩证互动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表现出来),客我是内容,客我可以促成自我的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发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互为人内传播是一个“主我”、“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社会过程,互动的介质同样是信息,用米德的话来说即“有意义的象征符”。

非语言符号和语言符号的关系:所有非语言符号都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但是非语言符号不能表达所有语言符号的信息(特别是较抽象的语言符号,非语言很难表达。

传播学大纲

传播学大纲

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1)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传播定义P2传播指的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扽道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蚊帐、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2)美国学者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icon)。

即使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

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是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

☆与库利相比,皮尔士并没有为传播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很显然,皮尔士认为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而观念或意义只有同过“像”或者符号才能得到传达。

作为符号学创始人,皮尔士更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3)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是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4) 郭庆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P5 (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

(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

二、传播与信息(5)信息定义P4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四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人和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6)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特殊性质,即社会信息的意义性方面。

一方面社会信息并不单纯的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还伴随着人的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做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

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

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第1节传播的含义一、什么是“传播”?传播不仅仅是人类的权利,而且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其分类如下图:传播人类传播非人类传播社会传播非社会传播传播学中所使用的“传播”一词,限于“社会传播”这个范畴之内,是英语communication的对译词。

Communication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communicatio和communis。

其含义很多,包括:通信、传达、交流、交往、传染、交通等。

1、共享说:传者和受者对信息的分享2、影响说:传播是传者对受者施加影响的行为。

3、符号(信息)说:符号或信息的流动。

二、传播的特点(1)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传播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2节传播的类型第3节传播学的诞生和发展一、传播学诞生的条件——经济:广告传播效果研究需要相应理论支持——政治:选举和两次世界大战对传播效果研究的直接催化——社会:迅猛发展的大众传播事业对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学科自身机制的发展与演化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政治学、符号学、语言学以及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发展。

传播学具有鲜明的多学科交叉特征。

美国传播者施拉姆曾用“租界”、“绿洲”、“十字路口”等比喻来说明这一点。

二、传播学的形成传播学有着悠久的学术思想渊源,但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没有人专门研究传播问题。

许多学者只是从各处在的学科关心出发,附带性地对传播现象做了某种程度的考察。

我们可以从下列著作的发表看出传播学走上历史舞台的轨迹:1922年,李普曼(Walter Lippman)的《舆论学》出版。

1927年,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出版,较系统地研究了一战中的宣传。

1944年,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出版,系统研究大众传播与投票行为的关系,并且提出著名的“两级传播”理论。

《传播学纲要》第一章知识要点

《传播学纲要》第一章知识要点

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一、填空、选择、名词解释
1、传播的类型
2、五W(拉斯韦尔)线性传播模式
3、双向“循环模式”(何人提出,有何特点)
4、讯息寻求模式(何人提出,有何特点)
5、人类最基本的媒介是什么?
6、什么是语言符号?什么是非语言符号?
7、信息与知识、讯息的联系与区别。

8、什么是符号?
9、什么是媒介
二、问答
1、“传播”概念的理解(为什么说传播的基本内涵是”互动”和”共享”)
2、什么是人内传播?理解米德的”自我”形成理论.
3、语言学家索绪尔关于符号与意义的表达。

(什么是能指?什么是所指?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三种关系;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怎样的?)
4、语言与非语言的区别是什么?对传播学研究有何意义?
5、非语言符号的作用是什么?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6、什么是符号的意义?
7、什么是语言符号的表面意义和引申意义?(能举例说明)
8、语言符号的内涵意义和外延意义(能举例说明)
9、、语言符号的情感意义(能举例说明)
10、如何理解符号的准确和模糊(能举例说明)
11、信息的内涵与特征
12、能够概述人类的媒介发展史(人类传播的历史经历哪些阶段?每一个阶段的传播媒介是什么?),理解媒介并不是依次取代,而是依次叠加。

13、重点理解电子媒介传播时代的特点(教材六点)。

传播学概论复习纲要

传播学概论复习纲要

传播学概论复习纲要《传播学概论》复习纲要第一章传播学论一、关于传播,我们首先可以把它看作世间的一种普遍现象。

这种自然万物、社会人文信息的生命流动,就是传播。

传播既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又是一种人际间的关系,是社会信息的流动及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所谓社会传播,即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信息在一定社会系统内的运行。

三、信息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深化和发展的产物。

信息也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是物理载体与语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所谓信息,就是可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

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趋势;四、、最早对信息社会作出理论解释的,是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1973年出版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post-industrial society)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1980年《第三次浪潮》(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五、传播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而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即传播)便是它的研究对象。

是在信息与信息传播背景日渐凸显的背景下产生的。

具体说来,传播学的研究分属三个层面:一是从自然科学的层面,研究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技术性问题;二是从社会科学的层面,揭示信息社会及其传播的规律性问题;三是从人文科学的层面,思考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价值性问题。

一句话,社会信息系统的技术、规律和意义均属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决定了传播学作为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性质。

传播学的价值就在于引导人们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六、传播学产生的社会背景:从社会历史方面看,传播学的兴起与现代文明或现代化发展关系密切,其中尤以20世纪以来大众传播事业的蓬勃兴起为首屈一指的动因。

七、传播学研究的演化:三大来源1).以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为基础的行为科学所谓行为主义,就是把人的外在行为而不是内在思想作为研究的客观依据,加强了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与科学性。

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第一章课件

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第一章课件

第四节 新闻传播业从算数级数到几何级数的发展
四、新闻传播业从算数级数到几何级数的发展
(一)电报 1.开端 1844年在华盛顿巴尔的摩之间的电报线路开通后,莫尔斯用电报代码发出了第一句 话。在较长的距离之间,信息可以瞬间传递了。 2.发展 1839年照相术公之于众,并不断得到改进,推广速度较快。19世纪中叶,欧洲与美 洲间铺设了海底电缆,通讯社开始利用电报传递重要新闻。1876年电话首先在美国 出现。1895年法国首次出现电影技术。这些为20世纪电子媒介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技 术基础,提供了观念准备。
全书概要
本书首先从宏观上概括了人类社会现代新闻传播的历史 轨迹,使读者对15世纪末至今的全球现代化进程中新 闻传播的发展大势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接着,按照世界 各大文化板块的划分,分别介绍欧洲、美洲、西亚以外 的亚洲、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大洋洲等六大区 域的新闻传播史。书中共涉及世界上101个国家,并 详细介绍了各文化板块、各代表性国家互联网传播的内 容。
第三节 西方报刊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三、西方报刊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一)封建集权制下的“官报时期” 1.历史:现代报刊出现于欧洲中世纪末期,因而在诞生的时候便受到王权的直接控 制,或直接由政府部门创办报刊,或者特许少数王权信任的出版商出版报刊,对报 刊内容实行书报检查;同时严格查禁其他非官方的出版物。在殖民地,则由殖民当 局代表王权行使书报检查。 2.特点:这个时期封建王朝对报刊内容的检查,主要是禁止报道和讨论与本国政治 相关的问题,禁止对官员的批评,禁止一些当时宗教道德不允许报道的内容,而对 于外国的政治新闻,只要不涉及本国政治,一般允许报道。
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
一、现代新闻传播活动出现之前的信息传播
(二)近代 1.近代印刷术:15世纪中叶德国人约翰·谷登堡重新改进活字印刷术,且一开始就 是金属活字。欧洲印刷新闻纸流行之后,直到17世纪中叶,中国才将活字印刷术用 于 “邸报”。谷登堡发明欧式印刷术不久,恰好遇上15世纪末的世界地理大发现。 于是伴随着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商人向全球的扩张,印刷技术和最初简单的新闻 公报式的新闻纸传到了全世界。 2.意义:谷登堡客观上成了自由交流思想的化身,因为印刷术使得信息得以规模化 地传播,禁锢信息的政策遭遇到信息公开的挑战,欧式印刷术为现代新闻传播业的 诞生做了技术上的准备。但是现代新闻传播业的出现,还需要多种因素共同发生作 用,才可能出现并持续下来。

传播学纲要

传播学纲要

传播学纲要精讲版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communication)传播的双向、共享意义:(1)传播的双向意义是从指传受双方思想和信息的“交流”、“沟通”,传播双向和互动意味着信息在共享意义上的累加和增值。

(2)传播的共享的基本涵义,表明其本意是双向、互动的。

它指信息、知识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动和变化。

比如甲乙两人聊天,双方交谈的过程中,信息在两人之间流动,聊天使得两个人自有信息量都有所增加,甚至发生质的改变,导致双方在思想认识上的变化,体现了传播的双向和共享。

2.(1)拉斯韦尔的线性传播模式:拉斯韦尔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进行顺序化的结构性处理,形成广为人知的“5W 模式”或“斯韦尔模式”即 W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该模式对纷繁复杂的传播活动进行了清晰的把握,将其视为五个要素和环节构成的结构过程,为传播研究提供了切入点。

但该模式的解释力因其直线型大打折扣,使传播效果成为一个归宿和终点,从而忽略了传播的环境因素和传播的双向、互动特征。

(2)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双向传播模式:基于传播过程直线模式的局限,施拉姆收到奥斯古德观点的启发,提出了传播的双向“循环模式”。

该模式认为在传播过程的循环中,传播者和受传者没有主客之分,并且强调了传受双方对信息的编码、释码及译码处理,从而突出了传播的互动性,但该模式忽略了传受双方作为社会主体的社会性,片面强调二者的平等性不太符合人类传播实际受各种社会因素制约和影响的状况。

从传播类型角度看,该模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际传播“面对面”的特点,但就大众传播而言解释力相对较弱。

3.用社会学家米德“主我”、“客我”的观点说明人内传播(以阅读为例):人内传播也称为内向传播,即人的思维活动,只要具有正常的意识,人内传播活动就在进行。

外界的刺激不断与已有的内在经验、知识相互碰撞,形成思考、判断和“思想斗争”等大脑内部的交流的方式。

传播学综合考试大纲

传播学综合考试大纲

.传播学综合考试大纲第一部分新闻学第一章新闻活动一、新闻活动的本质和特征二、新闻活动的渠道三、新闻选择与报道第二章新闻一、新闻的基本特点二、新闻的定义三、新闻本源四、新闻要素五、新闻类别第三章新闻与舆论一、舆论的定义和特点二、舆论的社会功能三、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第四章新闻史一、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二、报纸、广播、电视的产生三、新媒体与信息时代的新闻传播第五章新闻媒介的功能与效果一、新闻媒介的共性、特性、个性二、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三、新闻媒介的一般功能四、新闻媒介的正效应与负效应五、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第六章新闻媒介的运营与管理一、媒介组织与媒介产业二、媒介产品生产与营销三、媒介人力资源管理.四、媒介市场与媒介消费者五、新闻法规与媒介管理第七章新闻媒介的受众一、新闻媒介受众的特点二、新闻媒介受众的行为三、新闻媒介受众的细分四、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第二部分广告学第一章广告概述一、广告的概念及分类二、广告的产生与发展三、广告的功能与作用第二章广告学及其基本原理一、广告学及其源流二、广告学的性质与研究范畴三、广告学的基本原理第三章广告产业与广告市场一、广告产业及其构成二、广告市场及其构成与运作第四章广告主一、企业与广告二、企业的广告管理与广告组织三、企业的广告运作第五章广告公司一、广告公司的性质与特点二、广告代理公司的组织结构三、广告代理公司的运作第六章媒介广告组织一、媒介与广告二、媒介的广告职能与广告机构三、媒介广告的运作.第七章广告调查一、广告调查的分类二、广告调查的原则、程序与方法第八章广告策划一、广告策划的核心要义二、广告策划的与原则与流程三、广告策划的主要内容第九章广告创意与表现一、广告创意的内涵二、创意过程与创意方法三、从创意到表现四、广告表现基本元素及其作用第十章广告媒体一、广告媒体的类型及其特征二、广告媒体的投资与选择三、广告媒体的计划与执行第十一章广告受众与消费者一、广告受众的行为与心理特征二、广告产品消费者的行为与心理特征第十二章广告效果一、广告效果及其测定二、广告运动效果的全程测定三、广告效果测定的常用方法第十三章广告营销推广一、营销要素分析二、广告与营销要素的关系与整合三、营销推广要素分析四、广告与营销推广要素的关系与整合第十四章广告管理一、广告法规.二、广告行政管理三、广告行业自律四、广告社会监督主要参考书:李良荣《新闻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张金海《广告学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传播学提纲

传播学提纲

《传播学》教案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三)学界看传播1、传播的传递观:强调信息在空间的传递和对受众的控制和影响。

代表:拉斯韦尔、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等以美国为主的经验学派。

形成的基础:1)哲学基础:基于对于世界的主客体的二元划分2)科学技术的发展,控制论和刺激——反应论。

A:控制论:维纳控制论的提出。

数学家维纳在批判牛顿机械决定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控制论,并且把它从机器和通讯领域,推广到整个生物界。

维纳认为,社会过程充满着偶然性,并不像牛顿描述的那样井井有条,它随时会偏离我们最初的设定。

因此,传播与控制是一个过程,要使这个社会更加有序,必须随时获得信息反馈,即时做出调整,适应新的变化,更好地执行控制者的命令。

对他而言,反馈的受者是一部机器还是一个人,无关紧要,其原理是完全一样的。

社会范围内的信息传递由于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它成为社会这个建筑物得以粘合在一起的混凝土。

控制论从科技到人类社会的应用,使控制人的心录成为一些特殊组织力图实现的目标。

B:刺激——反应论:从心理学上的这一理论出发,认为一个信源对于受众发出信息之后,会得到相应的回应。

给什么刺激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

如膝跳反射一样。

3)社会强势集团和精英人物的特殊地位对于控制的需要。

传递观的局限:1)过于客观化,缺乏社会化。

信息和物质是不同的,传递观仅强调了传播的客观性,忽略了复杂性,忽视了传播的社会意义。

意义本身就是不确定的,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

这里面涉及到解释的问题。

2)过程的单向性,割裂了传受关系强调从此到彼,而没有注意到传播的反馈。

3)目的的功利性:传递观产生了控制的观念和唯我独尊的思想,宣传、灌输、洗脑都居于这种观念。

(与数理的控制论相关)大众社会理论、李普曼的拟态环境、霍夫兰为代表的耶鲁学派。

生活中有很多传播现象不是为了传递而传递,大多都是有目的的,但是目的并不在于控制,或者协商,或者交流,最经常的取长补短,“有好东西一起分享”2.传播的共享观——仪式观:[商务“文化与传播”书系,新华出版社“西方新闻传播学经典”华夏出版社“传播、文化、社会”和中央编译出版社“大众文化研究”等译丛]传播是信息的共享,维系社会在时间上的延续、创造和表达,并更新某一社会群体共同的意义系统和价值信仰。

传播学纲要第一章

传播学纲要第一章

第二节 符号与意义
符号、意义、语言
符号承载的意义是在人们的 互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产生于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约定,只 有人们在互动中分享符号的共 同解释时,意义才产生。人们 根据他人赋予某个符号(事物) 的意义,决定如何与它建立某 种联系、采取某种行为。
第二节 符号与意义
符号、意义、语言
索绪尔视符号为一个系统性结构,强调部分与 整体的意义关联。 在层次上,语言符号有表面意义和引申意义之 分。表面意义是指符号的本义,是符号基本或核 心的意义;引申意义则是符号的暗示或深层的意 义。 语言符号的意义有内涵意义和外延意义之分。 符号的内涵意义是对所指称对象的概括和把握, 而外延意义则是对其适用范围或量的规定。 符号的意义还包含情感意义,它来源于人们日 常传播实践的赋予,具有历史文化内涵。
第二节 符号的能指和所指
符号、意义、语言
符号由能指和所指互相联结而成。 发音或文字的表现形式即 “能指”; 而由能指所唤起的发音和文字形式带 来的意义理形象便是 “所指”。能指 是形式,所指是意义,符号是形式和 意义的结合体。 美国哲学家皮尔斯就能指和所指发 生关系的机制提出了三种可能性: 一是标示 (index)或征候; 二是图像 (icon); 三是象征 (symbol)。
第二节 语言、言语和话语
符号、意义、语言
语言是符号系统最庞大的体系,它是历史化的社会存在,包 括一系列词汇、语法、惯用法等个人不能任意改变的规则系统。 言语则是具体表达的语言,是个人话语的选择和实践。日常 的说话是具体的 “言语”,而说话所依据的各种规范则是 “语言”。 语言和言语密不可分,言语是在语言规约下的具体表现。 话语则是某一传播的专门领域所使用的有特性的言语,例如 新闻话语、公文话语、法律话语等。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课件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课件
了解各种传播媒介和技术的特点 和影响,掌握数字媒介和社交媒 体的应用方法。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掌握团队合作和领导力的基本原 则和方法,培养沟通和协作的能 力。
结语
祝每一位同学在本课程中有所收获 希望大家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 感谢大家的参与和支持,下次见!
了解传播学的发展历史和 研究对象,掌握传播学的 基本概念和定义。
2 传播过程和媒介
了解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 节和影响因素,掌握媒介 的种类和特点。
3 传播心理学
了解人们对信息的认知和 接受方式,掌握有效传播 的心理机制。
教学成果
学会批判思考
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逻辑,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了解媒介和数字化时代的 影响
2
3
第三章主题:传播心理学
第四章主题:媒介组织与管理
4
教学方法
• 课堂讲解 • 案例分析 • 小组讨论 • 课程作业 • 考试
课程评估
1
作业
定期布置课程作业,以帮助学生复习课
生积极参与课堂,认真对待每个
活动环节。
3
考试
定期组织考试,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课 堂内容。
课程重点
1 传播学的历史和定义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课 件
传播学是研究信息和意义在人类社会中传递、交互及其中达成的意义的学科。 在这个课程中,我们将带您一起了解传播学的重要性和定义。
课程目标
了解传播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了解传播学中的各种概念和实践方法
理解传媒如何塑造社会和文化
课程大纲
1
第一章主题:传播学概论
第二章主题:传播过程与媒介

传播学讲稿第一章

传播学讲稿第一章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概括地了解传播的概念和内涵,了解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教学重点]传播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任何一门科学都必须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传播学也是如此。

每一个初次听说或接触到传播学的人也必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传播学是一门什么学问?它的研究对象和要考察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学习传播学有什么意义?怎样才能学好和用好传播学?本章所要解决的,正是这些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社会科学,传播学成为大学的正规课程也只有半个世纪的历史。

传播学又是一门边缘学科,它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诸多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彼此互相影响,互相渗透。

正因为如此,到目前为止,传播学的对象问题既不像许多成熟的学科那样已有公认的定论,它的研究领域也并不十分明确。

相反,带着不同学术背景、抱有不同课题关心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探索传播问题,形成了传播学的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等,十分繁荣,而作为各分科之基础的传播学基本理论研究却显得非常薄弱。

然而,传播学毕竟已经从诸多社会科学中脱胎出来,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随着传播技术革命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这门学科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传播学基本理论体系的建设尤其作为一个迫切任务摆在我们面前,而这一切,都必须从科学地界定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入手。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探讨传播学的对象之际,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如何理解“传播”这个基本概念,因为正如不少学者指出的,传播学,顾名思义是研究传播的学问。

尽管我们不能停止在“顾名思义”的层次上,但探讨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却不能不从考察传播概念做起。

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找到了界定传播学研究对象的一把钥匙。

许多理论用语都是由日常用语演变而来的,传播一词也是如此。

00642传播学概论大纲

00642传播学概论大纲

《传播学概论》大纲苏州大学编(高纲0890)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传播学概论》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的必修课,它是本专业应考者在学习了《新闻采编》、《新闻事业史》、《广播电视学概论》等有关基础课后,进行理论升华、提高的一门专业理论课。

其理论的思辨色彩较浓。

学习这门课,可以拓宽新闻思维视野,活跃思路,改变我们旧有的新闻观念,从而获得一种分析新闻传播现象、问题的新角度、新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在掌握大众传播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前提下,能够灵活地运用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分析一些新闻现象和传播问题,并能从事报刊、广播、电视的受众调查和效果分析。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绪论:现代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历史、方法与现状一、课程内容什么是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的学问,研究人与人,人与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研究人怎样报导消息,接受新闻及知识,怎样受教及教人,怎样消遣及娱人。

”(施拉姆)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及传播与人和社会关系的学问,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利用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基础,以社会信息交流尤其以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

传播学30—40年代发端于美国,尔后逐步扩展到欧洲、亚洲,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个阶段,后一阶段在“新三论”的影响下,发展较快,出现了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以及施拉姆等著名学者。

产生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流派。

后来逐渐扩展到欧洲、亚洲,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两个发展阶段。

传播学理论最早来源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等其他学科,50年代以后开始逐步形成自身的体系。

特别是后一阶段,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三论”的影响下,传播学有了较快的发展。

传播学传统上涉及五个方面内容,即:作为传播主体的传播者、作为传播主题的受众、传播的内容与信息、传播的媒介、传播的效果。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总论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总论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总论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关于传播及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的文字起源:距今1400年前,《北史·突厥传》中,“传播中外,咸使之闻。

”英语“Communication”源于拉丁文。

关于传播的概念有共享说、交流说、影响(劝服)说、符号(信息)说等等。

二、关于话语研究话语研究是把关注点放在对事物本质所做出的种种话语的可能性上。

换句话说,话语研究不是研究一个事物是什么,而是研究为什么人们用某种方式对该事物进行表述,是什么社会条件导致了这种话语,这种话语是否能够自我证明,它导致了什么后果。

所谓话语,就是围绕着特定的语境中的特定文本所形成的传播实践和社会实践。

三、传播的五种话语(一)传播是传递1、传播是信息的传递1948年,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传播的5W模式。

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认为:“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这个定义虽然强调了信息客观性的一面,却忽视了信息编码和解码的复杂性,忽视了传播的社会意义。

2、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指在传播过程中,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多种变量处理不当,而造成传播效果的不确定性或误差。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妨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

传播隔阂指的是个人、群体、组织、世代、文化之间的隔阂、误解或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社会信息系统通过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来服务于社会发展。

立邦漆《龙篇》(二)传播是控制1、控制论视角下的传播1948年,数学家维纳出版了《控制论》一书,提出了控制论。

维纳认为,社会过程充满着偶然性,传播与控制是一个过程,要使这个社会更加有序,必须随时获得信息反馈,即时做出调整,适立新的变化(即自我学习),更好地执行控制者的命令。

2、传播是传者控制受者的过程传播学的诞生,也是“有意图地施加影响”这一话语兴起的产物。

新编传播学教程概要

新编传播学教程概要

传播学概论考试纲要临沂大学传媒学院第一章人类传播活动与传播学第一节传播与传播学定义传播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活动,与人类社会相始终。

人类对传播的研究有悠久的历史,但现代意义的传播学研究兴起很晚,产生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传入中国。

一、什么是传播(一)传播概念的历史现代传播学意义中的传播概念是西方的舶来品,是英语“communication”一词的翻译。

“communication”在英语中含有通信、传递、传达、交流、交往、沟通等十几种含义,是英语词汇中的一个普通词汇,具有传播学中传播的含义,但又不等同于传播学中的“传播”概念。

传播作为一个合成词,较早见于史籍《北史·突厥传》:“已敕有司,肃告郊庙,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

这里的“传播”一词与现代传播学中的传播意义接近,但这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并不常用。

作为现代传播学意义的传播概念有两个来源传统,一是基于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基于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个传统逐渐融合起来,形成了传播概念的基本内涵,并随着信息科学的产生而进一步完善。

1909年,作为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的美国社会学家库利为“传播”下了一个学术定义:“传播指的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音、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政府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传播概念的另一个来源传统是语义学或符号学。

1911年,美国学者皮尔士(又译皮尔斯)在其著作《思想的法则》一书中专门设计了《传播》一章。

(二)传播的定义与含义(名词)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传递与交流过程。

主要含义有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下进行的。

2、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3、传播是一种双向互动行为,具有协同性特征4、传播活动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5、传播成立的前提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符号和意义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3
“传播”的概念与传播模式
网络时代的传播模式
社交网络出现后,新的信 息传播模式也被提出来。 不过,从现在更新的社交 传播形态的使用看,这个 模式已经不能涵盖所有传 播情形了。
第一节 3
“传播”的概念与传播模式
网络时代的传播模式
网络个人过滤技术的成 熟,改变了新媒介环境 下信息的传递模式,就 此出现了个性化信息推 荐传播模型
第二节 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符号、意义、语言
语言符号是人类一切传播的基础。非语 言符号的含义,都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 但是非语言符号不能表达所有语言符号 的含义。 人类的非语言传播要比语言传播久。 非语言符号给出的提示,有时会比语 言符号提供的多得多。 非语言符号表达的意思也因此更需要 与情境相联系,多数脱离情境的非语言 符号难以独立表达意义。
第一节 2
“传播”的概念与传播模式
大众传播的线性与互动模式
“5W”模式界定了大众传播 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 影响很广。但该模式的解 释力因其线性而大打折扣。
第一节 2
“传播”的概念与传播模式
大众传播的线性与互动模式
申农—韦弗模式 的启发意义在于, 传播不是一个偶 然的过程,它涉 及信息、信息传 递、信道、编码、 解码、再编码、 信息冗余、噪声 等问题,在传播 的双方或多方之 间,存在由信道 和噪声决定的制 度性调节。
第三节 媒介带来社会结构变化
第一,时空观念的扩展。 第二,虚拟与现实的界限打 破。 第三,社交范围的扩大与社 交圈的集中。 第四,话语权分散与用户自 主地位提升。 第五,人与物的互动增强。
信息与媒介
要点思考
1.Communication(传播)的双向、 共享意义。 2.网络时代传播模式与传统传播模式的联系与变 化。 3.符号能指和所指、语言和言语。 4.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 5.语言符号的内涵和外延。 6.信息 (information)与讯息 (m essage)的差别。 7.新媒体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
第二节 语言、言语和话语
符号、意义、语言
语言是符号系统最庞大的体系,它是历史化的社会存在,包 括一系列词汇、语法、惯用法等个人不能任意改变的规则系统。 言语则是具体表达的语言,是个人话语的选择和实践。日常 的说话是具体的 “言语”,而说话所依据的各种规范则是 “语言”。 语言和言语密不可分,言语是在语言规约下的具体表现。 话语则是某一传播的专门领域所使用的有特性的言语,例如 新闻话语、公文话语、法律话语等。
第一章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传播的概念
“传播”的概念与传播模式
“Communication”源于古希腊语的两个词根,一个 是com,指与别人建立一种关系;一个是munus,指 效用、产品、作品、利益、服务等等。两个词根合起 来,意为“共有”、“共享”。古罗马的著名演说家 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前106—前43), 将communication定义为与别人建立一种联系或把握 一件事情。后来这个词的内涵略有变化,主要是指思 想、信息的交流、沟通。
第一节 传播模式
“传播”的概念与传播模式
模式,是对真实世界理论化和简约化的一种表达方 式。模式是对现象简约的描述,不能穷尽客观事物的 复杂状况,但对认识传播现象,前人概括的某些传播 模式,因其便捷和有效,依然成为实证科学研究常用 的方法之一。 英国传播学家麦奎尔(Denis McQuail,1935—) 就用“模式”构建了大众传播研究的整个体系。下面 就不同传播领域角度的代表性模式进行简单介绍。
第三节 信息与知识、信息与讯息
关于信息的定义非常多,其中一种是将 它与知识联系在一起,认为信息是某种 知识。广义上,知识也是一类信息,是 获悉之后的信息,较为稳定,时效也较 为长久。
信息与媒介
“讯息”与 “信息”也有差别。讯息 指具体的信息,例如一条简讯 (包括声 像形态)、一封电报、一项通知、一个 公告、一句含有信息的重要的话、一张 照片等。而 “信息”的概念相对抽象, 或相对宏观。
网络时代的传播模式
网络传播的要点在于个性化 信息的聚集与传播,基于这 种变化,原有的线性、互动、 循环等传播模式都受到挑战, 在可以随时变化的传者和受 者之间,加入了智能化的信 息过滤系统。从简单的垃圾 信息清除,到搜索引擎的关 键词搜索,再到个性化推荐 系统,网络个人过滤技术的 成熟,改变了新媒介环境下 信息的传递模式。
第二节 符号的能指和所指
符号、意义、语言
符号由能指和所指互相联结而成。 发音或文字的表现形式即 “能指”; 而由能指所唤起的发音和文字形式带 来的意义理形象便是 “所指”。能指 是形式,所指是意义,符号是形式和 意义的结合体。 美国哲学家皮尔斯就能指和所指发 生关系的机制提出了三种可能性: 一是标示 (index)或征候; 二是图像 (icon); 三是象征 (symbol)。
第二节 符号与意义
符பைடு நூலகம்、意义、语言
符号承载的意义是在人们的 互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产生于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约定,只 有人们在互动中分享符号的共 同解释时,意义才产生。人们 根据他人赋予某个符号(事物) 的意义,决定如何与它建立某 种联系、采取某种行为。
第二节 符号与意义
符号、意义、语言
索绪尔视符号为一个系统性结构,强调部分与 整体的意义关联。 在层次上,语言符号有表面意义和引申意义之 分。表面意义是指符号的本义,是符号基本或核 心的意义;引申意义则是符号的暗示或深层的意 义。 语言符号的意义有内涵意义和外延意义之分。 符号的内涵意义是对所指称对象的概括和把握, 而外延意义则是对其适用范围或量的规定。 符号的意义还包含情感意义,它来源于人们日 常传播实践的赋予,具有历史文化内涵。
第一节
“传播”的概念与传播模式
1 一般人际传播的循环模式
该模式认为在传播过程的 循环中,传者和受传者没 有主客之分,强调传受双 方对讯息的编码、释码及 译码处理,从而突出了传 播的互动性。该模式将人 际传播中交流双方“点” 对“点”的瞬间思维特征 展现了出来,但无法显示 交流双方在交流中的情境, 包括双方的社会地位。
信息与媒介
信息是客体变化或客体间相互关系差异或关系的表征,产生于主 体对于客体不确定性的认识过程中,如果获悉的某一消息使人感 到关于某一事物的不确定性减少了,这个消息便是信息,即 “信 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 信息具有三个特征: 第一,它总是与现实或历史中的事实、现象相关,通过一定的方 式表现出来。 第二,它只有处在交流中才具有信息的意义,因而需要被相关的 接收者接收,无人承认的信息不是信息。 第三,信息的功效与传播的时效成正比,失效的信息不再是信息。
第二节 符号意义的准确与模糊
符号、意义、语言
一般来讲,对传播内容的基本要求 即是准确,因此人的传播活动要尽量 追求符号的准确意义。 但符号的模糊意义也不容忽视,社 会生活现实是动态的,而传播符号是 有限的、静态的和抽象的。在这种情 况下,符号的模糊意义反而比科学、 准确的表达要显得清晰。
第三节 信息的内涵
第一节 2
“传播”的概念与传播模式
大众传播的线性与互动模式
美国传播学家梅尔文•德弗 勒的“互动过程模式”突 出贡献在于对“噪声”的 概念进行了拓展和深化, 认为“噪声”贯穿于传播 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噪 声”会影响正常的信息传 播活动,也可以成为控制 信息传播的手段和策略。
第一节 3
“传播”的概念与传播模式
第二节
符号、意义、语言
“标示”指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具有时间、空间或逻辑上的因 果关系。
“图像”指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具有类似或相同的关系。 “象征”指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二者关系建立 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之上。
第二节
符号、意义、语言
符号产生的任意和约定性特征
“任意”不是具体某个人的随心所欲,而是指某个民族在长期的 历史发展中认定的具体符号代表的具体含义,它的产生带有历史 的偶然。 符号的形成是历史的、文化的过程,其能指和所指关系在形成 时期是任意的,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进行能指和所指的关联。 符号的 “任意”只是相对能指与所指的关系而言,这种关系一 旦形成,就成了约定俗成的东西而具有了规定性。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能指”与 “所指”的关系决非一成不变,而 是在不断发生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