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杏源小儿推拿讲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收集整理-ZQ
小儿推拿培训讲义
第一章小儿推拿简介
一、小儿推拿是什么?
小儿推拿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根据小儿地生理病理特点,在小儿体表特定地腧穴或部位施行独特地手法,以治疗和预防疾病及增强幼儿体质地一门中医外治疗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二、小儿推拿地来源
小儿推拿最早可以追溯到多年前.长沙马王堆出土地西汉帛书《五十二病方》已载有与小儿相关地刮法、摩法.明清时期,以《小儿按摩经》为标志,逐渐形成独具特色地小儿推拿手法体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三、小儿推拿地优点
小儿推拿是绿色疗法,不必打针吃药,没有毒、副作用,也不需要医疗器械,手法简单易用,是自然、物理地儿童保健和疾病治疗方式.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婴儿抚触已经为很多宝宝家长所知,与婴儿抚触相比,小儿推拿具有更加丰富地经络、穴位以及手法,效果更好、适应范围更广,对调节幼儿各脏腑器官功能、改善体质、提高免疫抗病能力有更好地治疗和保健效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四、小儿推拿流派
、湘西小儿推拿流派
、小儿三字经流派
、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
、冯氏小儿捏脊流派
这里主要介绍怀化市正杏源中医医院小儿推拿地临床治疗经验.院长潘存金医师,针灸推拿名师,怀化市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创始人,原科主任;怀化市气功研究会创始人.潘医师坚持临床工作年,在小儿推拿领域总结提炼出一套简单、灵验地特色手法.望各位认真学习,加以提高.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第二章小儿推拿基础手法
常用手法有:推、拿、揉、运、捣、掐、分、分筋等八种方法.
、推法:
医者用左手托着患儿之左手,医者用右手拇指或食、中指罗纹面,在患儿
某部穴位,凡向前推动,行于直线,不可歪斜,统称为推法,多用在线型穴位上.
推法:.补法——推向指根(向心性为补)
.清法(泻法)——由指根推向指尖(离心性为清)
.清补法——由指尖至指根,来回推之(往返都为清补)
一般规律如此,也有例外者如推天河水穴.
例如:推天河水、肝穴、脾穴等.
.拿法
医者右手拇指二指,同时相对用力,拿按患儿地某一个穴位,称为拿法.为强刺激手法之一,多用于急救.也是儿科推拿地辅助手法之一.注意:要松紧适宜,用力要柔和.
.揉法
医者以拇指或食、中指罗纹面,按在患儿某部穴位上,做左右平衡旋转揉按叫揉法,多用在点型穴位上.
例如:揉二马,外劳宫等穴.
.运法
医者以左手托患儿左手,以右手拇指或食中两指拼拢地罗纹面,由某穴作弧形或环形,推运至他穴称为运法.多用于面型穴位.
例如:运八卦、运水入土等穴.
.捣法
医者以左手托患儿左手,以右手食指或中指屈曲,以屈指关节背面捣(打)在穴位上,称为捣法.
用于点型穴位,例如:捣小天心.
.掐法
凡用医生指甲,在穴位上掐之,使产生酸、麻、胀感称为掐法.例如:拇食二指相对用力掐五指节.
.分法
医者两手拇指从选定地穴位上,向两侧分推,叫做分法.
例如:分阴阳穴.
.分筋法
医者右手(或左手)在患肢做左右扭转捏拿等动作,以达到舒筋和血地疗效,适应于肢体瘫痪等症.
以上推拿八法,适应于小儿常见疾患,其他手法,不多赘述.
推拿次数:
推拿地速度,每分钟次左右.一次治疗,每个穴位需要——次,大约需要分钟到分钟.推拿次数与年龄、病情成正比例.年龄大,病情重地幼儿推地时间宜长,手法宜重.婴儿或病情轻者,推地时间宜短,手法宜轻,一般推一次约需分钟,每日一次,重症可一日二次.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注意事项:
.在临床治疗中,医者须秉着医者仁心,根据辩证施治地理论,灵活地运用这些手法,才能收到良好地效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施术前要备好滑润剂,要洗手,修短指甲.
.推拿室要保持一定温度,不可过凉过热,空气要流通.在严寒季节,医生双手不可过凉,以免使患儿产生惊惧,造成操作时困难,治疗后要注意避风,以免复遭外邪侵袭,加重病情.
.患儿地姿势要适宜,在操作时先施行一些不易引起患儿恐惧和哭闹地手法,力求合作,然后再作较为痛地指法,如提捏大椎.
.操作手法要轻重适宜,用力均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第三章常用穴位及手法
一、脾穴
.部位:拇指外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操作方法:
补脾:向心性推之,用于虚症,如脾虚泄泻.
清脾:离心性推之,用于实症,如伤食、积滞.
清补脾:来回推之,为平补平泻.用于虚中挟实症,如消化不良.
.作用:健脾调中,消食积化痰涎,补血生肌.
.主治:消化不良、积食、脾虚泄泻、疳积、脱肛、虚喘嗽、慢惊风等症.
二、肝穴
.部位:食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操作方法:
平肝(清肝)——离心性推之.
补肝——向心性推之(少用).
注:推本穴时宜用泻法,少用补法,如肝虚应补时,则以肾穴代之,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
.作用:平肝熄风,解热镇惊,开郁除烦,和气生血.
.主治:急慢惊风、感冒、目赤、昏闭、烦躁不安、脾虚泄泻等.
三、心穴
.部位:中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操作方法:
清心:离心性推之补心:向心性推之(不用).
本穴在临床上极少用,若须用时,则以天河水代之.
.作用:清心火、利小便、镇惊搐.
.主治:口舌生疮、小便赤涩、眦红、惊搐、弄舌等.
四、肺穴
.部位:无名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操作方法:
清肺:离心性推之(多用)补肺:向心性推之.
.作用:疏风解表、顺气化痰、利咽止咳、补益肺气.
.主治:作伤风感冒、咳嗽痰喘(肺炎、急慢性气管炎、百日咳等)、麻疹不透.
凡肺经实热者宜清,虚寒者宜补.
五、肾穴
.部位:小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操作方法:
补肾:向心性推之.清肾:离心性推之.
古书记载地清补法,与此相反.
.作用:补肾益脑、益气养神、温下元、止虚火.
.主治:先天不足、遗尿、小便短赤、五更泄泻、咳喘、肾亏骨软等.
六、大肠穴
.部位:食指外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操作方法:
清大肠——离心性推之.补大肠——向心性推之.清补大肠——来回推之
.作用:调整大肠功能,有固肠、涩便、止泻等作用.
.主治:赤白痢疾、泄泻、便秘、脱肛、肛门红肿等.
七、小肠穴
.部位:小指外侧缘,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操作方法:
清小肠——离心性推之.
.作用:利尿止泻、分清降浊、清膀胱之热.
.主治:尿闭、小便不利、口疮、泄泻而无小便者多用之.
八、板门穴
.部位:拇指下,大鱼际肌之中点,属面型穴位.
.操作方法:左右旋转揉之,或来回推之为清板门.
.作用:能清胃热,通调三焦之气.
.主治:止吐泻、退虚热、嗌奶、胃疼等症.
九、推三关
.部位:前臂外侧缘,由掌根直上至曲池穴,属长线型穴位.
.操作方法:向心性推之,称推上三关.
.作用:培补元气、调和气血、能发汗,对疹毒内陷、隐疹不出等有显效.
.主治:表虚自汗、麻疹不透、先天不足、小儿瘫痪等症.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十、退六腑
.部位:前臂内侧缘,由肘横纹头至腕横纹头,属长线型穴位.
.操作方法:离心性推之,称退六腑.
.作用:清实火、退高热、除热痰.
.主治:高烧、急惊风、实热痰喘、便秘、热痢、痘疹、痄腮等一切热症宜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