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理论特征,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特征。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特征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
所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
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会突破我们。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坚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这是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长期的艰巨过程。
儒学范围内的实事求是主要指治学态度和方法,但当时也没有得到大多数学者的共识。
因为客观事物,包括自然和社会在不断变化发展,要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不断地解放思想,不断地实事求是,不断地解决新问题。
坚持实事求是,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
道理上承认实事求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否在实际行动中也坚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全党要坚持,党的领导机关要坚持,每个党员也应该坚持。
选择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我国具体实际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90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指出:“事实充分证明,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马列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列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科学理论体系。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列主义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实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条道路是中国人民自主探索的结果,是中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也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向未来发展的指导思想。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国家分裂、经济衰退和深重的社会问题。
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斗争,成功地推翻了蒋介石的腐朽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点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
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前进提供了思想和行动指南。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历程充满艰辛和波折,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的旗帜从上世纪70年代初掀开,中国经济逐渐迈入市场经济阶段。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不断加强了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的投资和技术,实现了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成就表现在多个领域。
第一,经济建设方面,中国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
第二,社会建设方面,中国实施了一个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了大部分人民的基本生活问题。
第三,政治建设方面,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了政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
第四,外交建设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且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未来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未来展望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自主探索和创造的。
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品质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品质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而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的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通过两种基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第一种形式,是后人与时俱进,对前人的理论进行丰富、完善、和发展。
比如,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数国获得胜利的理论,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理论,也是对马列主义的创造性发展;第二种形式,是本人与时俱进,对自己原来的观点进行丰富、完善、和发展。
毛泽东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审时度势,制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并不断改变对蒋介石国民党的政策;邓小平20世纪70年代末对世界大战的看法到80年代中期对时代主题看法的改变等等,都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本人改变自己的观点,与时俱进的事例。
与时俱进的品质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中的体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工人运动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在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完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社会制度的实践,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始于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传播,完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由一种模式的实践到具有国家民族特色的多种模式实践,社会主义在改革中发展完善。
从第三次历史性飞跃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只是一般的指导原理,亦即指导革命或建设的基本立场,观点,原则和方法,他并不是适应一切时代和时期的一成不变的公式或教条,尤其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包括两方面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它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结果。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
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不会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没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失去了本意。
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两者的实质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结合”是它们的灵魂和精髓。
当然,其前提和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原因,那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结果。
在这个意义上,两者之间有着因果联系和关系。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精髓和根本点的原因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 “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
毛泽东同志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这个。
专题八 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和探索
专题八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和探索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实践到创立再到实践11836——1848年)纲领:特点:世界上第一个群众性、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作用: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实践经验。
2年,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
时间:1871年意义: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公社战士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国际歌》诞生:为纪念巴黎公社而作。
欧仁鲍狄埃(词),狄盖特(曲)(是世界无产者的革命战歌)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与道路的探索1、★从理想到现实——十月革命(1917年11月)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A、二月革命:1917年3月。
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革命(性质)B、十月革命:背景——“一战‘激化俄国社会矛盾;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等。
月6日政党——布尔什维克党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措施: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权;将银行、铁路、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寺院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退出一战。
迁都:1918年3月,从彼得格勒迁至莫斯科。
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马列主义——新文化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C、国内战争时期:1拓展:比较中国革命和俄国革命取胜的方式有何不同?俄国方式: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中国方式: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启示:政策的制定要符合本国国情,实事求是。
2、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新经济政策:1921年目的(意义):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2)推行农业集体化。
成就:前两个五年计划后,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此后,苏联从传统农业国变成强盛工业国,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
弊端(了解)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忽视品种和质量;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学习马列主义心得体会
学习马列主义心得体会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现代革命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
作为一名学习者,我深入学习和研究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体系,并从中受益匪浅。
在学习中,我逐渐认识到了马列主义的伟大和崇高,也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我学习马列主义的心得体会:首先,马列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
马列主义通过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阶级矛盾的本质。
我认识到,只有站在科学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才能找到真正的解决办法。
马列主义告诉我,社会主义的实现需要在客观规律的指导下,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行动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只有通过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这种科学的社会理论,为我正确认识世界、分析问题提供了指导。
其次,马列主义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学习马列主义不能仅停留在理论水平上,更重要的是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实践是检验和锻炼自己的好方法。
马列主义告诉我,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改革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在工作和学习中,我始终坚持实践锻炼,勇于探索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
再次,马列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革命。
马克思说过,“无论在哪个国家,无产阶级只有把自己从国内外压迫者的压迫之下解放出来,才能摆脱一切压迫。
”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社会的面貌。
我相信,只有通过广泛深入的群众运动,无产阶级才能团结起来,推翻压迫者的统治,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愿望。
马列主义告诉我,要时刻保持阶级斗争的警觉性,坚持人民群众的利益至上,为实现社会主义事业而不懈奋斗。
最后,马列主义教育了我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马列主义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角度,告诉我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只有不断地从实践中认识世界,才能逐渐接近真理。
马列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与启示
马列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与启示马列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的综合,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本文将从理论指导、思想启示和实践经验三个方面探讨马列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一、理论指导1.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马列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而中国革命依靠工人阶级的领导,推翻封建主义和压迫性的帝国主义的统治,实现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2. 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马列主义认为,社会主义革命要靠无产阶级先锋队领导,通过武装斗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这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领导中国革命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3.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革命实践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到改革开放的各个阶段,都受到了马列主义的理论指导。
马列主义为中国提供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道路和方案。
二、思想启示1. 阶级斗争和革命觉悟:马列主义强调工人阶级及其先进分子与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唤醒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阶级斗争觉悟。
中国革命中,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队伍与剥削阶级进行坚决斗争。
2. 党的建设和领导作用:马列主义坚持党的核心地位和党的纲领,引导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
特别是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马列主义教导中国共产党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3. 社会主义建设与科学规划:马列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国革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规划的思路。
通过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中国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三、实践经验1. 革命武装斗争的经验:马列主义教导中国革命者实行武装革命,特别是在中国革命初期,农民革命战争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革命者通过武装斗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为中国革命揭示了一种正确的道路。
2. 民族独立和国家建设的经验:马列主义提倡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革命通过国共合作,揭示了一种正确的民族统一和国家建设的道路。
马列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结合
马列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结合马列主义是一种政治理论体系,由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两部分组成,旨在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
马列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相辅相成,这种结合对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马列主义的结合。
一、马列主义理论的基础马列主义理论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并在列宁的领导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
列宁主义则是在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形成的,它强调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革命的斗争方法。
马列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理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指导,帮助人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压迫,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方案。
二、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理论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的,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而实践则需要理论的指导和支持。
在马列主义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马列主义理论为革命实践提供了指导。
马列主义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这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纲领。
在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中,马列主义的理论指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实践促进了马列主义理论的发展。
在革命实践中,人们获得了新的经验和教训,并从中总结出新的理论观点。
例如,在中国的土地革命和农村合作运动中,人们发展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和人民群众的革命力量观点,这些都为马列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实践中的理论创新马列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并不意味着僵化和固守原有的理论观点。
相反,实践中的马列主义者不断创新和发展理论,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首先,实践中的马列主义者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
例如,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毛泽东的农村革命理论,都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论如何学习和践行马列主义的系统思想
思想潮IXIANGCHAOS92 Jun. 2016 June在庞杂的思想文化体系中,马列主义作为一个系统的思想文化体系是相对重要的一支,也是现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指导思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此系统的思想文化体系当中,基础的部分便是基本的思想政治基本的知识概念。
如何能够合理且有效的学习该系统的思想也是当代大学必修的一门课程。
当代的大学教育,除了基本的专业基本技能、知识的教授以外,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培养也是一个大的模块。
因此,开设思想政治此科目也是重要的并且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如何合理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思想是一个大的步骤和长的过程。
在此过程当中,无论是授课的老师和听课学习的学生都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和相关的作为。
在此具体论述之前,我先浅谈一下马列主义体统思想的于现实社会的发展变化。
从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工业革命的所带来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人们对科学的认识也有了一个深层次的提高。
在此基础上,合理且系统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对此,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先后成立了研究系统科学知识的机构,出版和发行了一些有关系统科学的著作和作品,对人们的思想意识有了深刻的影响。
系统科学在世界上已经发展成为热门学科,并在应用方面取得广泛成果,形成系统工程。
改革开放以来,在西方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之下,我国也逐渐开始重视对系统科学和系统思想文化的研究,相当多的专家学者在此基础上撰写了一系列文章和专著。
除此之外,先进思想文化影响下的哲学界也开始积极讨论马列主义的系统思想文化,并做到与中国的社会、文化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完善此体系。
以下的论述主要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包含的系统思想做浅简的论述且在如何学习和践行马列主义的系统思想方面给予自己的愚见。
一、着重对基本马列主义著作的学习和理解要学习、领悟马列主义的系统思想,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要学好马列主义的基本相关著作。
当然,不可能把其著作进行全部的了解,但要做到对基本重要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最新】马列主义是指明人类发展出路和方向
马列主义是指明人类发展出路和方向简介:余昌开男汉后镇政府改瑶 1985年8月生广西平南人因家贫读满初二就是自学了,一直想去某校学文、理科或马克恩主义学院学习,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来为国家为社会出点力量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现实人类实现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的必走之途。
因为马列主义是科学,创造了人类发展规律的基础。
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服务,大力指导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放光辉,照亮人类前进的路,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规律。
马列主义永远没有过时,在人类社会的发展途中永远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地位、作用、意义和价值。
随时放出真理的光茫和力量,照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创造人类发展规律的基本原理。
马列主义是从人们利益出发,理论创新实践人类发展。
动力系统人类现实生活追求的现代化科学观点。
启示我们要有新时代科学理论观念标准,一切从广大人民利益主义,实事求是为人类解放斗争。
马列主义人类发展中留下伟大真理的步伐,指导了我们学习研究列宁主义,在正确方向前进,为人类社会发展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开始,加快脚步创新内容。
足进人类时代生活物质力量和精神文明。
在时代科学理论发展创新,努力探索新内容,为现实人们生活加上物质力量,提供新认识。
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掌握科学观念理论新时代内容。
不断建立现代化实践出发点和现实目标,不断分析、研究、把握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坚垆持马列主义方向,为美好人们生活创新内容加标准。
以新的视角,用新方法,实践人们生活的需要和要求。
努力奋斗,从新观念理论实践时代先锋,在新学说内容实现现代化科学技术信息化时代。
在实践新学说内容,坚持马列主义,发展时代精神。
在解决人们现实生活问题的基础上,实现理论创新。
超越实现共产主义新时期追求目标。
不断在构建新阶段时期追求新目标。
要从严实践高效工作要求,而不能较言而过,要积极实行现代化社会主义新时期共产党目标。
马克思列宁主义就是为人类发展规律指明了出路和方向,路途要我们探究内容实践捕平大道,实现要求,改造世界,为人类探索研究造就新的光辉和温暖,一切要从人们利益出发和实行。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我们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中,不管是第一个阶段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还是从理性认识到社会实践的检验,都是离不开理论的深刻指导的。
任何轻视理论,而只关注实践的行为,都不可避免的要沦为实用主义。
文/小庄对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很多人还不是很理解。
《实践论》中说:“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实践论》这很明显是强调实践的绝对意义和重要性。
但是同时,我们又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又是毫无疑问的强调理论的绝对意义和重要性。
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必然导致教条主义。
反之,只重视实践而忽视理论,必然导致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
那么,在人们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理论和实践是什么关系呢?或者说,在人们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理论和实践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这篇文章,我们再次学习一下毛选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实践论》,来阐述一下实践和理论之间,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一、认识的两次飞跃认识与实践的整个过程,是通过两次飞跃来完成的。
第一次飞跃,是在实践之中,将实践过程里获取的大量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人们在社会实践之中,比如: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实践、文化艺术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里,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物质生活材料,物质世界的种种材料(现象)通过人的耳朵、眼睛、鼻子、身体等感官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最开始是形成了感性认识。
这些感性认识积累得多了,通过提炼、总结、归纳之后,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和理论。
这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阶段。
这个阶段里,伴随着的是从物质到精神,从社会存在到社会意识的一个过程。
当我们从对某一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后,就完成了第一次认识的飞跃。
然而,这个时候我们所形成的对某一事物的思想和理论,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没有证明,因此也不能确定是否正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7.1.1)--第六章第1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湖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 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认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 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 提高坚持党 的领导的自觉性2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要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20 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贡献和历史经验 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3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4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5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是社会 主义史上的历史性飞跃。
6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7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 空想社会主义概述根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经历的家庭手工业、手工 工场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 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16-17 世纪的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 世纪的空想 平均共产主义19 世界初期批判 的空想社会主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6-17 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 义时代背景: 16-17 世纪西欧最早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正处于资本主义萌芽和资本原始积累初期。
资本 主义的各种矛盾还没明显暴露出来,无产阶级意识还很薄 弱,无产阶级“微光”。
第十一讲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
第二,剩余价值学说阐明无产阶级的社会 地位和历史使命,明确了无产阶级实现人类解 放的现实道路。无产阶级是大工业的产物、社 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但又处于被剥削被压迫 的地位。无产阶级的特殊地位决定他们是最先 进最革命的阶级,肩负着实现人类彻底解放的 历史使命。无产阶级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推翻 资本主义制度,才能解放全人类,最后解放自 己。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
第4卷,第670页。
(3)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宗派主义体系,它正确 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学说。
(4)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固步自封的封闭体系, 而是具有生命力的创造性科学。
在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的态度上,还要注意: 第一,坚持开放性与坚定性的统一,反对将二者对立; 第二,坚持革命性(批判性),反对教条化。 总之,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坚定性、革命性(批判性) 和开放性的统一,不断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问题上
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阶级 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空想社会主义者向往新的美好社会,但在实现理想社会 的途径问题上,认为理性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为人类始终 存在着一种共同本性,人的本性一旦受到理性光芒的照耀, 就能推动世界变革,推动新社会产生。
(2)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的转变奠定了第二块理论基石。
第一,剩余价值学说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 秘密,阐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对立的经 济根源。资本主义生产唯一目的是剩余价值的 产生和增值。榨取剩余价值、获取高额利润, 是资本家一切活动的目的、动机、实质,它决 定资本主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性质。 由于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的追求,必然 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加深,导 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尖锐化。这些矛盾 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内不能得到根本解决, 最终只能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加以解决。
学习马列主义怎样理论联系实际
马列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联系实际当然应该包括联系各种具体工作的实际,但从宏观上主要是联系无产阶级革命的实际。
马克思创立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联系的是国际工人运动的实际,当然不会联系帮助资本家如何赚钱的实际,帮助资本主义国家如何扩张发展的实际,在埋头赚钱的资本家看来,马克思的研究和理论那是非常不实际的,如何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才是他们的最大实际,而剩余价值的存在正是他们的实际所不需要揭示而需要掩盖的。
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从实际上仅仅有巴黎公社的短暂存在,好像从实际上来说,无产阶级专政尚未形成重要的实际,于是资产阶级攻击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完全没有实际意义的乌托邦。
然而,今天谁能说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理论不是紧密联系无产阶级革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谁能说不是剩余价值学说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奠定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的基石?真正基于实际的前瞻性理论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及其重要的内容,不可轻易判断为理论脱离实际的空谈。
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叛徒集团借口情况发生了变化而“修正”马克思主义,他们那是理论联系实际吗?完全不是!那是实际上的放肆糟蹋科学糟蹋理论!真正理论联系实际的恰恰是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回到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道路上的列宁主义!只有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列宁才能准确的分析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时代特征,这才是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联系世界的实际,而且联系俄国的实际,这样联系实际地从大处着眼,一点也不是脱离实际地说大话,而是准确把握宏观实际和微观实际的联系,十月革命的胜利就是列宁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光辉典范。
和伟大的列宁的实际价值相比,修正主义的实际价值等于零!等于负值!在当时庸俗的俄国人看来,实现俄国的强大应该是俄国人的实际目标,而俄国的强大就是沙皇的强大,对于国家强大来说,谈别的都是不实际的,更不用说革命了。
但是,列宁却认为,要变帝国主义的争夺战争为国内革命战争,革命才能真正使俄国强大,果然,十月革命以后,苏联才真正强大起来。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作者:黄洋来源:《党史文苑》2007-12-9 值班编辑:刘明秀][摘要]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是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另一次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开创的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
本文通过回顾第一次飞跃的历程,分析和研究它产生的原因,阐述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具体实践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遵循的基本思想原则。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两次巨大的历史性飞跃:第一次是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另一次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开创的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
回顾第一次飞跃的历程,分析和研究它产生的原因,对于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自己思想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大国,革命的道路应该如何走?在马克思主义著作里找不到现成的答案。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党的工作重点一直放在城市。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表明,中国共产党还是一个幼年的党。
党的不成熟性突出表现在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还没有能自觉提出和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向、途径和原则等根本问题。
一方面,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质和精髓还没有真正透彻的了解,还不善于把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马列主义的个别论断和词句分开,不善于应用外国的经验到中国革命的特殊环境中来;另一方面,党对中国社会、国情也缺乏系统而深刻的认识。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开始了全新的中国革命。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把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长期以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内,曾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中国革命也曾因此几乎陷于绝境。
毛泽东思想正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大革命时期,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出发,通过调查研究,论证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革命的失败,给了中国共产党人以深刻的教训。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等大小近百次武装起义,开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这期间,毛泽东对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及其在革命中的作用,对土地革命路线,对新型人民军队的建设与红军作战的战略战术原则,对农村与战争环境中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科学阐述,成功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此后直至抗日战争时期,党和毛泽东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
毛泽东撰写了大量重要理论著作,深刻总结和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吸收抗日战争的新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
特别是毛泽东系统而完整阐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精辟论证的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对指导中国革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思想继续得到发展。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集中体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主要著作中。
马列主义的文化理论与实践
马列主义的文化理论与实践马列主义是一个由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组成的思想体系,旨在解放工人阶级,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除了经济和政治方面的理论外,马列主义也对文化以及文化产生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本文将探讨马列主义的文化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1. 文化的定义与作用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来的智慧与实践的结晶。
它包括了社会制度、价值观念、艺术创作、科学知识等方面的内容,是整个社会集体意识的体现。
马列主义认为,文化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文化不仅可以反映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也可以塑造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通过文化的传播与教育,无产阶级可以培养自己的革命意识和斗争精神,在实践中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
2. 马列主义的文化观马列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剥削压迫的存在,因此其文化观也是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的。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指出,文化不是超然于社会存在之上的,而是紧密联系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和阶级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是剥削者意识形态的工具,用来维护和加强统治者的利益。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文化则是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共产主义事业服务的。
马列主义的文化观强调文化的阶级性和斗争性,认为文化领域是阶级斗争的重要战场。
无产阶级通过自己的文化创作和文化教育,能够打破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引导和培养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和斗争精神。
3. 马列主义对文化的实践马列主义对文化的实践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
首先,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马列主义指导无产阶级进行意识形态斗争,争取文化的领导权。
通过批判和推翻旧的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的统治,无产阶级可以确立自己的革命理念,并将其转化为现实行动。
这种实践不仅包括了政治革命,也包括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改革,以逐渐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原则相符的新文化体系。
其次,在社会主义建设阶段,马列主义鼓励群众参与到文化建设中去,发扬广大群众自己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马列主义思想对青年成长的启示
马列主义思想对青年成长的启示青年时期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塑造个人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马列主义思想能够为青年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启示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追求真理的人。
本文将从思想观念、自我实践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来探讨马列主义思想对青年成长的启示。
一、思想观念1. 历史使命意识:马列主义认为每个个体都应该有为实现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的责任。
青年要树立历史使命意识,意识到自己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实现共同进步而努力。
2. 阶级斗争观念:马列主义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对阶级和社会矛盾的揭示使得青年能够认识到社会的不公平与不平等。
这种观念能够激励青年关注社会问题,关心弱势群体,为实现社会公正而奋斗。
3. 实事求是精神:马列主义思想强调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处理,要求我们站在实践的基础上,辩证地看待问题。
青年应该具备实事求是的精神,不盲从,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自我实践1. 劳动实践:马列主义认为劳动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青年应该通过实际劳动来积累知识和经验,锻炼自己的能力和品质。
劳动实践培养了青年的责任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 实践创新:马列主义思想鼓励人们勇于创新,敢于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
青年要勇于实践和创新,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思路,不被现有观念所束缚,开拓自己的思维空间。
3. 志愿者活动:参与志愿者活动是马列主义思想推崇的社会实践形式之一。
通过志愿者活动,青年能够了解社会的各个方面,并通过帮助他人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通过实际行动,青年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责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社会参与1. 政治参与:马列主义思想认为政治参与是维护个人权益和社会公正的重要方式。
青年应该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关注社会问题,为自己的声音争取发言的权利,用自己的努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马列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
马列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马列主义作为一种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思想体系,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下面将从理论、实践和思想引领三个方面来探讨马列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
一、马列主义在理论上指导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成果,对于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建设过程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首先,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有深刻的剖析,为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动力。
其次,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政治基础和组织保障。
再次,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思想指导。
二、马列主义在实践中指导社会主义建设马列主义不仅是理论的指导,更是实践的基础。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马列主义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马列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大众民主和社会主义制度构建的重要原则,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提供了方向。
其次,马列主义倡导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分配公平原则,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制度基础。
再次,马列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群众路线提供了实践指导。
三、马列主义在思想上引领社会主义建设马列主义在思想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更是深远。
首先,马列主义提出了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追求,激发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马列主义倡导国际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团结,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外部支持。
再次,马列主义强调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为坚定信念,持续奋斗提供了思想动力。
综上所述,马列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列主义既是理论的源泉,又是实践的指南,更是思想的引领。
在今天,我们仍然要坚持和发扬马列主义,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列主义的理论,不断将其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以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字数:521字)。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表现形式和实践成就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表现形式和实践成就(一)要探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就要知道马克思主义具体是什么。
狭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观点和学说的科学体系;从广义来说,还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
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观点和学说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它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
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得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马克思主义也是一门科学,它揭示了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特别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普遍规律。
(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革命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与近代以来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发展密切相关,是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寻找救国出路而作出的必然选择,是被历史证明了的正确选择。
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实现马克思主义本土化。
对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提出、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定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但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它所提供的只是一般的指导原理。
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不能照搬照抄或简单地套用这些原理,而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按照中国本民族的形式,来加以科学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列宁和东方社会主义理论
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 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 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 论由实践赋予
活力,由实践 来修正,由实 践来检验。
二、列宁和东方社会主义理论
采取新的途径来建设社 会主义经济已经绝对必 要了……我们现在还没 有建设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的真正途径,而探寻这 一途径的唯一方法,就 是实行新经济政策。
一、《共产党宣言》
3、《宣言》的基本观点
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 根本的动力 阶级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 度才产生的,阶级会随着社会的 发展而消亡,无产阶级消灭了资 产阶级,其自身也就消亡了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 发展的条件
一、《共产党宣言》
4、《宣言》的理论基础、基 本原则至今仍然没有过时
二、列宁和东方社会主义理论
列宁晚期思想的主要内容: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必须把工 作重心及时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实行租让制,加强对外开放 开放市场,发展商品经济 对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改革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二、列宁和东方社会主义理论
马列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 近160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 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 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 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 持马克思主义。
马列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全 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 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 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 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 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 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 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 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一、《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解剖了 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却很难精确 地预测五十年、一百年以后的世界 将会是什么样子。任何个人的历史 活动都离不开既定的社会条件,历 史给伟人们提供的只能是有限的空 间和时间。马克思、恩格斯不可能 给我们提供现成的答案。马克思、 恩格斯为我们提供的是通向社会主 义道路的科学理论基础。
一、《共产党宣言》
1847年11月,接受“共产主义者 同盟”委托起草宣言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一、《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 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它标志着科 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也是马克思、恩 格斯系统地阐述自 己的理论,并公 开发表的、第一 部、正式的马克 思主义著作。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马列主义 从理论到实践
马列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同我国具体实践结 合起来,不断推进理论 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 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我们党的 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我们的 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 证和根本经验。
马列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我们的理 论是发展着的 理论,而不是 必须背得烂熟 并机械地加以 重复的教条。
加强文化建设,消除愚昧落后 以和平共处的原则,处理社会主 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落后的东方 国家走社会 主义道路将 更具有本民 族的特色
二、列宁和东方社会主义理论
列宁创造性地将市场经济因素与社 会主义相联系,探索了如何建设社会主 义国家的问题。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不发达的 东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贵探索,也 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真正源头。中国 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政策扎根于中国的 国情和所处的时代特征之中,但其思想 渊源却可以追溯到列宁的“新经济政 策”。
马列主义从理到实践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 利,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 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从理论变为 生动的现实。列宁和布尔什维克 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指导 俄国的实践,总结出东方社会主 义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列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 实践 — 列宁和东方社会 主义理论
和平喘息时期(1918春-1918秋) 1918年3月3日,苏俄同德国签定 《布勒斯特和约》,赢得了和平喘息 时间,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整顿了国 家经济和扩大了红军,为以后夺取国 内战争的胜利和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 涉创造了条件。1918年11月11日,德 国战败投降。 11月13日,苏俄政府 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
二、无产者和共产党人 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 基本纲领,批判了资产阶级攻击共 产主义的各种谬论,阐述了无产阶 级专政的基本思想和通向共产主义 的必由之路。 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 分析和批判了当时的各种假社 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指出它们 明明代表各自的阶级利益,却打着 社会主义的旗号进行活动。
一、《共产党宣言》
如果你读《共产党宣言》,你不 得不承认它是一个很有力、很了不起 的文件。虽然出版于1848年,但我们 现在经常谈到的全球化、裁员、跨国 公司、世界经济朝这个或那个方向发 展,所有这些内容书中都能找到,它 有令人惊讶的现实意义,任何其他文 献都没有这个力量。
--剑桥大学政治学教授加里斯特· 琼斯
马列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一、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
的纲领 —《共产党宣言》
一、《共产党宣言》
1、《宣言》诞生的历史背景
1640年:英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一、《共产党宣言》
1775年,美国进行了独立战争
一、《共产党宣言》
1789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
一、《共产党宣言》
1764年,发明了珍妮纺织机 1769年,发明了水力纺织机
一、《共产党宣言》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 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 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 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 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势力。 —《共产党宣言》
一、《共产党宣言》
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建立 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1847年,加入“正义者同盟” 同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 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四海之内皆兄弟→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二、列宁和东方社会主义理论
要研究一种理论,最好的 办法是把它放到产生它的特定 的背景下去研究。 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 才会单靠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 历史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 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 —— 列宁
二、列宁和东方社会主义理论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从马克思的“多国同时胜利”到 “一国首先胜利”,实现了“一 个地球,两种制度”
马列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马克思和恩 格斯多次说过, 我们的学说不是
教条,而是行动
的指南,我想我 们应当首先和特别注意这一点。
马列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 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 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 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 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 行动纲领,我们就 会因为思想脱离实 际而不能顺利前进, 甚至发生失误。
一、《共产党宣言》
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 验,而后来尤其有了无产阶级掌 握政权达两个月之久的巴黎公社 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 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一、《共产党宣言》
其次,很明显,对于社会主义 文献所作的批判今天看来是不完全 的,因为这一批判只包括到1847年 为止;同样也很明显,关于共产党 人对待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的论述 (第四章)虽然在原则上今天还是 正确的,但是就其实际作用来说今 天毕竟已经过时,因为政治形势已 经完全改变,……
一、《共产党宣言》
1769 年,发明了单动式蒸汽机 1782年,制成了复式蒸汽机 1785年,英国棉纺工厂开始用 蒸汽作动力
一、《共产党宣言》
1769年,制成了第一辆三轮汽车 1807年,制造了第一艘蒸汽轮船 1814年,制造出蒸汽机车
一、《共产党宣言》
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
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 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形成工业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并使无产阶级 相对贫困化 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 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 改变了世界面貌,密切了各地联系, 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 加深了亚非拉地区的贫困落后
解决了帝国主义的
军事包围和在落后
的农业国家建设社
会主义两大难题
二、列宁和东方社会主义理论
解决两大难题所经历的四个阶段 胜利进军时期 (1917-1918春) 革命发展顺利。当时,第一 次世界大战进入第四年,各资本 主义发达国家正在争夺殖民地, 无法联合起来对付俄国革命。
二、列宁和东方社会主义理论
马列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其内部 的理论创新活动,虽有起伏,但从 来没有停止过。这种马克思主义的 自我创新活动,其本质是一个阶级 思想体系内在的不断更新、整合和 完善。为了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生 命力,这种理论运动不能有停止的 时候。什么时候理论创新活动停止 了,马克思主义的活力就会衰退, 对社会发展的指导地位就会动摇。
马列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我们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历程,特别是 “ 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 ” 的历程,实际上就是一 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 进的历程。一切真正的马克思主 义者总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 的变化,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 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列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
一、《共产党宣言》
四、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 主要是从共产党人对待各种反 对党派的态度上,阐述了共产党的 策略思想。 结尾: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七篇序言(1872-1893)
1872年《共产党宣言》的德文 版序言
一、《共产党宣言》
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多 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 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 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 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 正如《宣言》所说的,随时随地都 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 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 本没有特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