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合集下载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三次历史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的飞跃,就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所发生的历史性转变和发展。

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至今的历程来看,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实现社会主义制度,怎样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三大主要问题,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模式”到“本国特色”三次里程碑式的历史性飞跃。

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和梳理三次历史性飞跃的进程,比较分析三次飞跃的历史背景、理论成果和实践效果,阐述三次历史性飞跃的启示和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贡献—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代表人物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成果,摒弃了其学说中唯心史观和各种不切实际的空想成分,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找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并找到了实现这一历史必然的阶级力量,实现了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起源于16世纪初期,其创始人是英国的托马斯.莫尔。

他于巧16年出版了《乌托邦》一书,标志着这一思潮的诞生。

后来,经过了阂采尔、康帕内拉、温斯特莱、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优秀思想家的不断丰富和补充,使这一思潮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空想社会主义虽然不是社会主义的科学形态,但它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初级形态,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先驱。

从16世纪初叶到19世纪中叶经历了300多年,期间随着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空想家们的思想观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总的来说,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越来越深刻,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越来越接近实际。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及缺陷空想社会主义者在他们所处的时代,不论在批判现存制度或者在设计未来社会的过程中,都表现出思想上的独创性和建设性的特征。

他们对现存制度的弊病充满了机智的洞察力和深邃的批判力。

第四章 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第四章  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3、列宁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理论
在世界大战爆发和第二国际破产的 关头,制定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和平 与革命的理论和策略,教育无产阶级和 革命群众利用战争造成的机会,去夺取 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国际共产主 义运动面临的重大任务。列宁关于战争 与和平的理论是在反对社会沙文主义和 社会和平主义的斗争中得到阐发的。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 衡是一国胜利学说的直接依据。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 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也 只能是这样。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确定不 移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 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 个国家中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 段时期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者资产 阶级以前时期的国家。”

在这种形势下,列宁为无产阶级制定 了战争条件下的行动路线,提出了:“变 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使本国政 府在战争中失败”的口号。 革命历史的发展,证明了列宁提出的 策略口号是无比正确的,是唯一彻底革命 的行动路线。1917年,列宁和布尔什维克 党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实践了这一口号,夺 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三,关于在党章党纲问题上必须坚持 原则的问题。 1903年7━8月,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 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以列宁为代表的多 数派的观点,从此形成了布尔什维主义和孟 什维主义。为了在组织问题上同孟什维克机 会主义划清界限,列宁专门写了《退一步, 进两步》,阐述了党的组织原理: (1)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是用马克 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 是工人阶级中最有 觉悟、最先进的分子组成的;
5、列宁关于“一国胜利”的理论
列宁在全面研究帝国主义问题时, 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 规律,并且发现了这个规律同社会主义 革命之间的联系。以此为基础,他提出 了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国胜利的理论。 这一理论最早于1915年8 月在《论 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提出,后来, 1916年9月, 又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 纲领》一文中进一步肯定和阐述。

科学社会主义的四次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的四次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的四次飞跃【摘要】一个半世纪以来,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各自国情相结合,不断探索本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传统体制到现代体制四次历史性的飞跃。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四次飞跃历史背景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在在科学地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批判地继承人类优秀文化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于1848年2月合著了科学社会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从此,人类社会开始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伟大世界历史进程。

一个半世纪以来,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各自国情相结合,不断探索本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传统体制到现代体制四次历史性的飞跃。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任何时代的思想理论都植根于那个时代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发展的土壤。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是如此。

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欧洲社会逐渐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思潮,其中源远流长、影响最大的是空想社会主义。

它的产生和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积累了有益的思想材料。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的继承思想先贤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使社会主义具备了现实的基础,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先进国家已占统治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

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了当时阶级斗争的实践。

在此基础上,周密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批判地继承了18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C.H.de圣西门、C.傅立叶和英国的R.欧文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第四讲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

第四讲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
口加工 工业为导向,带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国家。 (5)最不发达国家,指按照联合国1971年 5 1971 确定的标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美元以 下,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不足10%,成 人识字率低于20%的国家。
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国际因素: (1)难以割断战前殖民统治的关系网; (2)战后出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与发达 国家的产业调整; (3)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国家又进入了 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而某些社会主义国 家经济出现了一些失误,这在一定程度 上影响了社会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吸引 力。
一、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
1.阶级斗争是谁先提出来的? 历史学家基佐、梯叶里、米涅等; 经济学家配弟、斯密、李嘉图等 基佐等人主要缺陷: (1)不能真正找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经济根 源; (2)不能把阶级斗争理论贯彻到底,不懂得 阶级产生、发展和消灭的客观规律;
(3)当现实利益与耐用消费品有理论发生矛 盾时,他们都抛弃理论中的积极思想。 2.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做出了哪些新贡献? (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 阶段相联系。说明: ①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 ②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中来 理解阶级的存在。
第四讲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 实的的飞跃
时空视觉的三个点: (1)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武装起义胜利,建 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新型政权。 (2)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胜利,第一个社 会主义国家诞生。 (3)1945年至1949年,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 这三个点又是由一条主线所贯通,即建立无 产阶级专政的新政权。
巴西、印度经济发展原因: (1)政府治国的大政方针正确 (2)政府非常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 (3)优先发展基础工业和重工业 (4)采取进口替代与面向出口相结合的战略 巴西存在问题: (1)外债日益严重 (2)通货膨胀恶性发展 (3)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社会主义的第四次飞跃的认识

社会主义的第四次飞跃的认识

社会主义从产生至今经历了四次历史性飞跃。

一、从空想到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二、从理论到实践: 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三、从革命到建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四、从旧体制到新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四次历史性飞跃。

我主要是谈一下第四次飞跃。

所谓社会主义发展的飞跃, 我们认为它应包含三个条件: 一是其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并回答了时代的基本问题; 二是在解决时代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理论; 三是使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质的变化和发展。

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崩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崛起, 是社会主义由旧体制向新体制的转变。

这一转变, 从表面上看, 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但从实质上看, 这一转变恰恰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四次飞跃。

突出贡献是探索到了既反映历史规律, 又充分体现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体制, 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了空前展现。

这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

第一, 改革是社会主义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正确选择。

传统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由于在思想上搞个人崇拜、在政治上大搞阶级斗争、在经济上实施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 严重偏离科学社会主义轨道。

改革旧体制建立新体制成为社会主义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成为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第二, 邓小平理论全面、系统、科学地回答了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邓小平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科学探索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邓小平对这些重大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构成了完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高考政治专题复习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高考政治专题复习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高考政治专题复习一、开篇引入:穿越时空的社会主义之旅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一起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回到那遥远的过去,看看社会主义是如何从空想一步步走向科学,又是如何从理论变为实践的。

听起来是不是很酷?别担心,我会用最简单易懂、又不失风趣的语言,带你们领略这段精彩的历史。

二、知识点梳理:社会主义的演变之旅(一)社会主义的空想阶段空想社会主义的起源空想社会主义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那时的哲学家们就开始思考理想社会的模样。

不过,真正形成系统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还是在16世纪初的欧洲。

那时候,资本主义刚刚兴起,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激化,人们开始渴望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社会制度。

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说到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那就不得不提三大空想家: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改革方案,比如建立平等的社会制度、实现财产共有、消除阶级差别等等。

不过,这些方案都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提出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所以,我们称他们的思想为“空想”。

(二)社会主义的科学阶段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正当人们还在为如何实现理想社会而苦苦思索时,一位伟人出现了——他就是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这个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还指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途径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理论、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三)社会主义的实践阶段十月革命: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1917年,俄国爆发了伟大的十月革命。

在列宁的领导下,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

社会主义的4次历史性飞跃

社会主义的4次历史性飞跃

二,十月革命胜利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人类进入 20世纪后,列宁依据时代背景的变化和历史条件的转移,创造性地运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了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地理论; 以“一国胜利”论为思想指导,俄国人民在列宁为代表地布尔什维克党地领导 下,赢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地胜利,在人类历史上成功地建立起第一个社会 主义国家,开创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地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地先例,使社会主义 由理想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成功原因

第一, 改革是社会主义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 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正确选择。
传统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 由于在思想上搞个人崇拜、在政治上大搞阶级斗争、 在经济上实施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 , 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 , 严重偏离科学社会 主义轨道。

第二, 邓小平理论全面、系统、科学地回答了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一系列
组员: 胡永 阳, 马强, 郭家 祥, 马国 庆, 刘智 超
社 会 主 义 经 历 的 四 次 历 史 性 飞 跃
四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空想到科学
第二次飞跃:理论到实践 第三次飞跃:革命到建设、 一国到多国 第四次飞跃:旧体制到新 体制





一、从空想到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四、从旧体制到新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 上的第四次历史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体制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 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 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简析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简析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简析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实践的历史性飞跃作者:宋玉梅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0年第08期马克思曾经对“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做过十分精辟而准确的回答:“这种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

”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实践历经了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的发布,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十月革命的成功三个主要阶段。

空想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先驱,它必然是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1516年,托马斯·莫尔所著的《乌托邦》一书的出版是空想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

空想社会主义是随着资本主义自身矛盾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它对资本主义的揭露与批判,为研究资本主义早期的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为启发工人阶级觉悟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

到了19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对资本主义的罪恶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许多天才的设想。

他们企图建立“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新社会。

这些思想对启发和提高工人觉悟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无产阶级最初的、还不明确的愿望。

他们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懂得阶级斗争,不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

当无产阶级成长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就需要有一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革命理论来代替它。

由于空想社会主义具有相当的历史局限性,因此其过渡到科学社会主义也是历史的必然。

1847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纲领。

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飞跃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社会制度的实践,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始于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传播,完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由一种模式的实践到具有国家民族特色的多种模式实践,社会主义在改革中发展完善。

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始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仍处于飞跃之中,其最明显的标志是中国改革取得初步成功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第一次飞跃:19世纪40、5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的继承思想先贤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具备了现实的基础,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二、第二次飞跃:人类进入20世纪后,列宁依据时代背景的变化和历史条件的转移,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了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地理论;以“一国胜利”论为思想指导,俄国人民在列宁为代表地布尔什维克党地领导下,赢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地胜利,在人类历史上成功地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地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地先例,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三、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人民在锐意进取地中国共产党地领导下,依据时代主题的变化审时度势,勇于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率先成功突破斯大林模式,仅用了二十多年时间,一举改变了近代以来积弱积贫的落后面貌,进入了早日实现“小康”和本世纪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新时期。

上世纪末以来,面对苏东剧变的现实,中国共产党顶住巨大压力,立志全面创新,不断深化改革,大大提升了综合国力,经济和社会发展跃上新的台阶,巩固并增强了社会主义基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诞生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五大通过的党章很突出的一点,就是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45
(五)社会主义本质论的 重大意义
第一,在理论上,把对社会主义 本质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水平, 为科学回答 “ 什么是社会主义 ” 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支点。
46
第二,在实践上,为贯彻 党的基本路线,探索 “ 怎样 建设社会主义 ” 提供了根本 的指导原则。
47
第三,从实际出发选择社会 主义发展道路,还必须勇于 探索和开拓。
66
2、实现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 义的根本目的。
答:错误。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在消灭剥削、消 除两极分化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最大的优 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 的体现。 对我国来说,实现四个现代化只是达到 社会主义目的的手段,它本身不是社会 主义的目的。
57
2001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候选人 之鲁冠球
58
给你一次锻练的机会
举例说明发展是硬道理
59
五、助学练习
一、单选题
1. 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问题是( )。 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 大力发展生产力 C. 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 D.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答案是: D
的成就,在苏联的鼓舞下,从 1944年到1949年,南斯拉夫、阿 尔巴尼亚、波兰、捷克、朝鲜、 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越南、民 主德国、匈牙利和中国等11个国 家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8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 成就与挫折
9
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
成就 中国以7%的耕地养活了占 世界22%的人口。
“一村富了不算富,先富必须带后富”,
从江苏华西村人提出这样的口号到现在 的十几年间,先富带后富已经在江苏蔚 然成风,江苏正在为全国实现共同富裕 作出表率。 素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的华西村, 经过多年发展,2003年,村级企业销售 收入达105亿元,成为我国第一个村级集 体经济超百亿元村。

简述社会主义发展的六个阶段和四次飞跃

简述社会主义发展的六个阶段和四次飞跃

社会主义发展的六个阶段1.第一个阶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

从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到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之前,这段时间有330多年。

2.第二个阶段:提出了直接的社会主义理论。

从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到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之前,这段时间有69年。

3.第三个阶段: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

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53年列宁逝世之后,这段时间有36年。

4.第四个阶段:苏联模式逐渐形成。

从1953年列宁逝世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之前,这段时间有23年。

5.第五个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

从1976年毛泽东逝世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前,这段时间有26年。

6.第六个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到现在,这段时间已经过去了21年。

社会主义发展的四次飞跃1.第一次飞跃: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改革开放以后,在新时代以后,我们国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

2.第二次飞跃:中国共产党迎来了从建立、巩固、完善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伟大飞跃。

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不断探索规律、创新理论、完善制度、推进实践。

3.第三次飞跃:人民军队迎来了从建立、巩固、现代化到全面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伟大飞跃。

我们军队在保卫祖国和人民利益中不断增强战斗力、改革力量体系、提高科技水平、拓展国际合作。

4.第四次飞跃:中华文化迎来了从传承创新、繁荣昌盛到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伟大飞跃。

我们文化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创造新时代精神文明成果、增强文化自信心、促进文化交流互鉴。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人文社科部社科教研室2008年9月编写说明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专题讲授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

主要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和东欧的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的展开、当代资本主义的挑战和社会主义的前景等。

2、联系实际,注重理论性和知识性,以科学的理论和知识帮助大学生提高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3、该课程为本科生的选修课,总课时28。

一、课程概况1、课程名称(中文):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2、课程名称(英文):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scientific socialism3、预修课程:无4、修读对象:全校本科生5、课程教材:冯干文、蒋永甫编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

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本门课程主要是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的发展历程,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并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入地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对社会主义思潮的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基本观点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情况有较好的把握,对社会主义改革的不同模式及其结果有全局性的了解并且能够做出判断。

四、教学模式1. 讲授。

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2. 讨论。

提出问题,分组讨论。

五、教学进度本课程教学,共28课时,其中课堂教学28课时。

课时具体安排如下:第一讲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教学目的与要求】1、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2、掌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教学重点】本讲的重点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课时安排】课堂讲授: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性质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一、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三、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第三节、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二、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方法【思考题】1. 科学社会主义的对象是什么?2. 如何理解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第二讲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教学目的与要求】1、理解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背景,2、理解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和进步性。

社会主义理论四次飞跃

社会主义理论四次飞跃

社会主义理论四次飞跃一、空想到科学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先进国家已占统治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

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了当时阶级斗争的实践。

在此基础上,周密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批判地继承了18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C.H.de圣西门、C.傅立叶和英国的R.欧文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867年发表的《资本论》和1875年撰写的《哥达纲领批判》,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原理进行了深刻的论证。

二、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人类进入20世纪后,列宁依据时代背景的变化和历史条件的转移,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了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地理论;以“一国胜利”论为思想指导,俄国人民在列宁为代表地布尔什维克党地领导下,赢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地胜利,在人类历史上成功地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地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地先例,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的新时代。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列宁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俄国实践,发展了马克思的国家与革命的学说,揭示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践和时代发展相结合,科学回答了一系列新课题,在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民主殖民地问题、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等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

后来有被斯大林发展成为新阶段,苏联模式。

三、从一国到多国的飞跃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在极短的时间内,使苏联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加之苏联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的胜利,使得苏联在世界舞台上威望高涨,二战后在东欧,亚洲出现了南斯拉夫、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越南、朝鲜、蒙古、中国等12个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四次飞跃_兼论中_省略_理论和实践是社会主义史上的新飞跃_李晓燕 (1)

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四次飞跃_兼论中_省略_理论和实践是社会主义史上的新飞跃_李晓燕 (1)

—44—评价邓小平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地位,首先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飞跃问题。

所谓社会主义发展的飞跃,我们认为它应包含三个条件:一是其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并回答了时代的基本问题;二是在解决时代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理论;三是使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质的变化和发展。

依此来看,社会主义从产生至今经历了四次历史性飞跃。

一、从空想到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1516年莫尔的《乌托邦》一书发表,标志着社会主义思潮的产生,此后300年间,社会主义学说一直处于空想阶段。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第一,这次飞跃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代的产物。

19世纪40年代,欧洲主要国家的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较成熟阶段,伴随着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出现了两极分化、道德的堕落和社会矛盾的激化,并引发了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资产阶级学者提出了维护型理论为资本主义歌功颂德。

代表早期无产阶级利益的思想家创立了批判型理论———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无情揭露和痛斥了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

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有许多天才的预见,但存在着不能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等根本缺陷。

科学说明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预见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就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恩格斯适应这一时代需要,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第二,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基础,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早年就为自己提出了创立革命理论的任务,所以,在参加工人运动的同时,马克思恩格斯把大量的精力用于理论研究,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首先,这一理论始终贯串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这一理论分析并回答了资本主义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

再次,科学社会主义围绕着资本主义怎样发展到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全面系统地论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阶级斗争理论、无产阶级政党理论、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理论等。

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理论模型与实践模式。

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结晶,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

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先声,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

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经历的家庭手工业、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在其3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虽然为科学地论证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思想资料,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结论和天才的预测。

但是它是带有虚幻和空想的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往往披上宗教神学的外衣,采取虚幻的文学游记形式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表现出“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

1844年8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会见。

从此他们为人类解放并肩战斗,结下了毕生的友谊。

他们把理论研究工作同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联系的一起,宾个亲自参加工人运动,不断总结工人斗争经验,将它们上升为理论,在吸收人类优秀文化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受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托,为同盟起草纲领,这就184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有了自己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新的阶段。

唯物史观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奠定了第一块理论基石。

第一,唯物史观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把“人类理性”、“永恒正义”视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的理论缺陷,找到了用社会存在说明社会意识的道路。

第四讲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第四讲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全部政权 →武装起义
三、列宁关于落后国家一国如何实 现社会主义的探索
1.实行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
应急政策 → 建设社会主义模式→ 直接过渡
军事共产主义政策

实行余粮征集制
工业国有化 实行集中管理 商业国有化,限制市场流通和私人贸易
经济关系迅速实物化、配给制
实行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军事化
军事共产主义的局限

第一,它脱离了落后国家的客观现实。 第二,脱离了农民的需求。 第三,实行无货币社会是脱离实际的空想。
2.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新经济政策 → 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再认识→ 间接过渡
(1)从军事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战争结束: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弊端→经济危机 →政治危机
其二,渐进地、缓慢地推进社会主义的过程。 其三,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发展生产力。 其四,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发展先进文化。 其五,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利用商品货币。其六,
必须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其七,有步骤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四、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定型
1.列宁去世后的党内斗争及争论 (1)反对托洛茨基派的斗争。 (2)反对布哈林的斗争。 2.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形成与历史成就 (1)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形成 (2)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
五、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国际上推广
(1)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胜利 战后:苏联→ 东欧→ 东亚 (2)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与对抗
雅尔塔体系→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 立 ;9国情报局的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和华沙条 约组织的组建 →两大阵营对抗
托洛茨基 被处决的党内 最大的理论家-布哈林

2016考研政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

2016考研政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

在2016考研政治中,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可谓“鸡肋”部分,虽然在考研政治分析题中未曾有过命题,但是在考研政治选择题中我们能够缺能掠见它的身影:2014年多选、2013年多选,但是据数据显示,这两道题目的正确率却处于一般水平,究其根源是由于考生们忽视了该部分的备考。

下面都教授就带各位考生来学习一下该考点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是早期物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先声,反映了早期物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新社会的愿望。

空想社会主义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主要缺陷在于: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解释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正确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之上,从而弥补了空想社和主义的缺陷,从而把社会主义空想发展为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以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作为标志。

2.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具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其中,暴力革命是最主要的、最基本的形式。

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起义和巴黎公社的建立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马克思高度评价。

1917年11月7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彼得格勒和士兵群众,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的胜利显示了暴力革命的伟大历史作用,证实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取得胜利的科学论断,也表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率先建立起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

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

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对它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的认识,也只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作了深入的思考,形成了新的认识。

这些认识集中体现在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 他明确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公有制的革命。

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显示了暴力革命的伟大历
史作用,

十月革命的胜利,
证实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
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个
国家内首先取得胜利的科 学论断,

向全世界表明,经济文化 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特定的
历史条件下,可以率先建

(二)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
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
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历史联
唯物史观-人类发展
剩余价值学说-资本主义剥削
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 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 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 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二)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 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这是因为: 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认识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认识
1847年共产主义 者同盟成立
第一国际
制定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和 章程,确立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培养了骨干,在为各国无产阶 级建立自己独立的政党奠定了 基础! 表明工人运动已发展成为一种广 泛的有组织的国际工人运动!
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
恩格斯的第一国际 会员证
民族国家的工人阶级政党
19世纪七八十年代 资 本 主 义 垄 断 阶 段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地位
背景
实践上缺乏经验 封建主义影响深远 国际环境险恶 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具有片面性
特征 所有制形式单一 优先发展重工业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政治上高度集权 文化上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斯大林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形成的背景及特征
功绩 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的集体化 建立了强大的国防体系 局限性 片面强调工业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计划经济体制,限制了经济活力的发挥 高度集权的政治文化体制,不利于民主法制建设
科学社会主义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意义 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开辟了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
思考题:
1、为什么社会主义革命能在经济相对落后国 家首先取得胜利? 2、怎样理解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飞跃 的重大意义? 3、怎样认识和理解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 地位?
工 人 阶 级 政 党 的 建 立
经 济 危 机
工 人 罢 工 运 动
第二国际
团结了各国无产阶级开展斗争,帮 助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健康发展,广 泛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批判了无政 府思潮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推动 工人运动的深入发展。
1889年7月14日 第二国际成立

第四讲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

第四讲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

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1、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同时胜利论”: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是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马恩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发生”的理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是正确的。

(可从三个方面分析)◆自由竞争时期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

◆联合的围剿只能用联合的“反围剿”来对抗。

◆历史证明:镇压巴黎公社:1871年梯也尔(法)与俾斯麦(德)扼杀俄国革命:1919春,英、法、美、日与高尔察克;1919下半年,协约国与邓尼金;1920.4,协约国与弗兰格尔匪帮。

革命发生的条件:统治阶级再也不能照旧统治下去;被统治阶级再也不愿照旧生活下去。

3、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用来分析中国国情:(1)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无民主、外无独立,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双重剥削,中国革命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

(2)中国国内经济政治发展也不平衡,广大农村是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

(3)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其中绝大多数是贫雇农,他们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封建主义不愿意中国走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想走但没有能力走资本主义。

2、我们的观点:(1)社会主义首先在落后国家胜利是世界历史时代合符逻辑的发展结果。

(历史发展中出现了新的情况)(2)辨证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3)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本身曲折而复杂。

(呈现出跳跃式前进的特点,即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往往不是从旧制度最发达的地方开始的)新情况:◆缓和国内矛盾有了物质基础;◆不择手段转嫁国内矛盾。

◆绝对性: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可能长期脱钩。

◆相对性:大体相同的生产力可以建立不同的生产关系;大体相同的生产关系可以容纳不同程度的生产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列宁关于落后国家一国如何实 现社会主义的探索
1.实行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 实行军事共产主义政策, 应急政策 → 建设社会主义模式→ 直接过渡 建设社会主义模式→
军事共产主义政策
实行余粮征集制 工业国有化 实行集中管理 商业国有化,限制市场流通和私人贸易 经济关系迅速实物化、配给制 实行劳动义务制和劳动“ 实行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军事化
其一,实行粮食税制。 其二,允许自由贸易和商品交换。 其三,允许私人小工业企业发展。 其四,实行租让制。 其五,把商业原则引入国有企业。
(4)新经济政策的特征
其一,以市场为取向。 其二,多种经济成分共存。 其三,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 其四,改革过分集中的政权体制,加强对 权力的有效监督与制约。
第四讲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一、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 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与俄国十月革命 三、列宁关于落后国家一国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探索 四、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定型 五、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国际上的推广
一、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
第一,帝国主义的实质是“垄断” 第一,帝国主义的实质是“垄断”。 第二,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垂死性决定了它 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
(1)特征 : 其一,政治方面的表现 ; 其二,经济方面的表现; 其三,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 ; 其四,对外关系方面的表现 。 (2)弊病: 其一,民主范畴过于狭隘,容易产生个人专权。 其二,经济上管得过多过死,总体效益较差。 其三,思想文化上严格控制,导致个人崇拜盛行,思想僵化。 其四,对外关系中的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导致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
俄国十月革命
1905年革命(总演习)→ 1905年革命(总演习)→第一次世界大战(变帝国主义战 争为国内战争) →1917年“二月革命” →两个政权并立 1917年 二月革命” (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全部政权 →武装起义
归工兵苏维埃(1917年 归工兵苏维埃(1917年4月《四月提纲》) 四月提纲》 (1917年10月24日) 1917年10月24日)
四、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定型
1.列宁去世后的党内斗争及争论 (1)反对托洛茨基派的斗争。 (2)反对布哈林的斗争。 2.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形成与历史成就 (1)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形成 (2)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
托洛茨基 被处决的党内 最大的理论家-布哈林
3.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特点和弊病
(2)新经济政策实质 (列宁语)“新经济政策的真正实质在于: (列宁语)“ 第一,无产阶级国家准许小生产者有贸易自由; 第二,对于大资本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国家采 用资本主义经济学中叫做:‘国家资本主义’ 用资本主义经济学中叫做:‘国家资本主义’的 一系列原则” 一系列原则”。
(3)新经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策的主要内容
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不发 达国家首先胜利的理论与俄国十月革命
社会主义可以在经济落后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条件: 社会主义可以在经济落后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条件: 其一,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各国在竞争中往往以军事冲 突和战争的方式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内部的冲突加深,从而造成资本主 义经济链条中的薄弱五一节。 其二,帝国主义战争的严重破坏,使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的社会矛盾尖锐化,使 这些国家的人民除了起业革命之外没有别的出路。 其三,不发达国家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动摇性、甚至叛卖性,他们不可能举起民 族民主革命的旗帜,把这些国家引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其四,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人数虽少,但革命性强,有农民作同盟军,有经过长 期革命斗争锻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如果这些条件汇合起业,就可以形 成一种直接的革命形势。
军事共产主义的局限
第一,它脱离了落后国家的客观现实。 第二,脱离了农民的需求。 第三,实行无货币社会是脱离实际的空想。
2.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 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再认识→ 间接过渡 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再认识→
(1)从军事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战争结束: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弊端→ 战争结束: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弊端→经济危机 →政治危机
五、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国际上推广
(1)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胜利 战后:苏联→ 东欧→ 东亚 (2)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与对抗
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 立 ;9国情报局的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和华沙条 约组织的组建 →两大阵营对抗
(5)新经济政策的实践对马克思主 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其一,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不同西方。 其二,渐进地、缓慢地推进社会主义的过程。 其三,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发展生产力。 其四,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发展先进文化。 其五,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利用商品货币。其六, 必须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其七,有步骤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