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科学教案(中山大学)

合集下载

《领导学》教学大纲

《领导学》教学大纲

《领导学》教学大纲英文名称:Leading Science开课学期:春季学时/学分:32课程类型:专业课开课专业:公共管理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领导科学是研究领导活动的规律及其有效运用的一门学科。

它作为公共管理和领导工作的专业理论,不同于一般的纯理论学科,具有鲜明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特点。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准确认识领导的含义和特征,深刻领会领导的本质和价值,正确把握领导活动的要素和规律,全面掌握领导的内容和职责,科学预见领导的前景和趋势,从而加深对现代领导规律的认识,培养和提高现代领导技能。

二、教学基本要求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领导科学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领袖素质和领导才能。

要求学生全面掌握领导本质、领导规律、领导体制、领导方式、领导者素质及领导班子建设、领导职能与职责、领导方法与艺术、领导环境与文化、领导效绩与领导发展等内容,从而更好地认识和运用领导规律,应用领导知识,提高领导技能。

三、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领导学导论(4学时)一、领导与领导学二、领导科学与管理科学三、领导者的责任四、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五、为什么要研究领导学六、怎样研究领导学本章教学活动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课堂提问和讨论。

第二章领导科学的兴起与发展(4学时)一、现代领导科学的兴起领导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领导学产生的有两个标志二、现代领导理论的发展1、现代领导理论的发展经历的主要阶段特质论阶段行为论阶段权变论阶段2、西方领导科学的发展趋势3、中国领导科学的发展三、现代领导活动发展的三大趋势本章教学活动采取课堂教授与师生互动结合的方式进行,要求学生课前系统查阅文献,分组选代表按专题讲授,教师点评、讨论。

第三章领导者的素质和能力(4学时)一、西方的领导素质理论二、现代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本章教学活动采取课堂教授与课堂讨论结合的方式进行,选择适当的音像和网络资料,共学生参阅。

前半段以讲授为主,后半段以学生分析典型的领导人物的案例为主。

《领导学》教学大纲(精)

《领导学》教学大纲(精)

《领导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领导学英文名称:Ledership课程代码: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相关课程: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开课院系:管理学院授课教师:石岩每学期学时:36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课程简介领导学作为一门独体的学科,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

这门课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新形势下,在认真吸取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精华,科学总结以往领导经验,合理借鉴西方领导理论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导学学科体系。

2.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综合了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相关内容,具有鲜明的理论性、科学性和现实应用性特征,是一门体系完备,结构合理,不断创新发展的独立学科。

3.教学目的与要求科学的讲授中外领导学的产生、形成、发展过程和基本理论;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领导活动的现象、矛盾、特点、规律;掌握领导学的理论、艺术与方法,使学生加强知识厚度,为成为成功的领导者,打下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4.内容提要本书是根据领导科学和实际领导工作需要编写的一本全新的领导科学教材。

全书包括导论和10章内容,就领导、领导者、领导组织、领导决策、领导用人、领导协调、领导激励、领导方法、领导效能等进行阐述。

本书的特点是;(1)运用大量的最新的案例来诠释基本理论,以案说理、以案启发;(2)打破了传统领导科学教材的体系,按新的领导要素来写,并与领导实践相结合,比较好的处理了“领导理论”与“领导实践”两张皮的痼疾。

二、开课专业及教学用书1、开课专业工商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2、教学用书《现代领导学教程》主编孙立樵冯致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93、相关参考书《领导科学教程》田夫主编,人民出版社《领导学:理论、实践与方法》王乐夫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组织行为学》斯蒂芬·P·罗宾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领导》亨利·明茨伯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怎样成为领导》华伦·本尼斯九洲图书出版社《领导学全书》斯蒂芬·柯维南方出版社《攻击型领导》乔·特纳威尔著南方出版社《第五项修炼》彼得·圣吉著上海三联出版社三、各章节大体授课学时分配主要章节学时第一章 导论6第二章 领导4第三章 领导者5第四章 领导组织6第五章 领导决策6第六章 领导用人7第七章 领导协调5第八章 领导激励6第九章 领导方法4第十章 领导效能5四、各章节主要内容提纲第一讲导论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什么是领导学、领导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了解其理论来源重点概念:领导学领导本质、领导素质、职能、领导结构、领导效能一、什么是领导学定义具体划分为三个层面来展开其理论内涵:二、领导学的研究对象具体来说,研究对象包括三个部分对于领导活动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规律领导活动五要素三、领导学的研究内容领导本质领导素质、职能领导结构领导过程领导手段领导效能四、领导学的理论来源第二讲领导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什么是领导、领导的性质是什么,重点掌握领导与管理的关系重点概念:领导领导与管理一、什么是领导(一)含义(二)特点(三)领导与管理的关系二、领导的性质(一)自然属性(二)社会属性(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三、现代领导观复习思考题什么是领导领导与管理的区别是什么简述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你认为现代领导者应树立什么样的领导风格第三讲领导者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领导者决策认知、领导者素质及构成;了解领导者素质培养、提高的方法重点概念:领导者素质领导角色一、领导者角色的认知1.领导活动的五要素,领导者是其中重要因素2.有效的领导能在组织和社会中创造共同的信念、价值观、远景及期望,并能修正追随者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

中大自学考试 领导科学串讲.doc

中大自学考试 领导科学串讲.doc

领导科学串讲1、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经过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概括起来看,人类领导活动呈现出否定Z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从原始平等、集体领导方式到个人专制、充满阶级剥削和床迫关系的领导方式,又到社会主义新的平等关系、集体领导的方式2、领导科学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20世纪30年代Z后开始的3、领导科学就是专门研究现代领导活动孑盾、特点及其规律的学问4、领导活动的基本耍素:领导者、被领导者、群体H标和客观环境5、领导科学的范围和特点:范围:1)领导活动的主体2)领导活动的结构3)领导活动的过程。

特点:1)综合性2)应用性3)社会历史性6、领导的属性:(1)领导是社会共同劳动和共同生活的自然需要。

领导的这种带领、引导、指挥、协调的属性,是各个社会领导活动的共同的自然属性。

(2)领导活动不仅具有自然属性,尤其还具有社会属性。

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属性就是领导的社会属性7、领导的特征:(1)领导认识的特征:1)原则性2)超前性3)综合性4)创造性5)系统性(2)领导实践的特征:1)依附性2) H标性3)组织性4)协调性5)超脱性8、领导者的特征:(1)拥有职权:职权是组织赋予的,为实现组织H标的工作权力,职权有明确而严格的限制范围,职权有客观内涵,与领导者的个人的主观特征无关。

(2)负有责任:1)政治责任2)工作责任3)法律责任。

(3)提供服务。

(4)富于创新。

(5)多重角色9、被领导者的特征:1)服从性2)受动性3)对彖性4)源泉性5)不担任职务或担任较低职务10、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1、二着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2、二者关系受各种不同的社会条件的制约,3、社会主义社会里二者关系只是分工的不同,必须做到五个“相互”。

(1)相互信任的关系(2)相互促进的关系(3)相互支持的关系(4)相互转化的关系(5)相互监督的关系11、领导的…般职能:(1)引导:1)正确地规划H标是引导的核心,领导是为实现某种组织H标血开展的活动,H标应该看成是领导工作的起点。

《领导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领导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具有代表性特质理论的主要内容;理解领导行为理论的基本假定及其局限性。
『关键知识』
1、菲德勒权变理论模型
2、格里奥领导成员交换理论
3、豪斯路径目标理论
4、领导者参与模型、魅力领导、愿景领导理论
『重点』
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领导理论的发展脉络。
『难点』
西方领导理论的理解与灵活运用。
第三章领导结构
『知识点』
本章主要介绍领导结构的含义,研究正式领导和非正式结构区别,使学生掌握我国领导体制的改革与变迁。
『基本要求』
让学生了解领导体制演变的规律;理解非正式结构与正式结构的关系;理解我国领导体制的特点;我国领导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改革路径。
『关键知识』
1、领导结构含义
2、正式领导结构
『关键知识』
1、领导学产生与发展的原因与条件
2、领导学的学科性质与特点
3、领导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4、领导学的学习方法
『重点』
领导学的学科性质与特点。
『难点』
领导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领导学的学习方法。
第一章领导的含义与本质
『知识点』
引入经典研究或论著(论断)对领导的内涵和本质进行介绍,描述一些关于领导的含义与本质的观点。
模块三:领导科学的方法与艺术
本部分为领导科学的实践内容。具体包括领导方法、领导艺术与领导绩效。要求熟悉并掌握一定的领导技巧、领导艺术和领导方法。
导论
『知识点』
领导学的产生与发展的背景与源流;领导学的学科性质与特点;领导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领导学的学习方法。
『基本要求』
了解领导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原因与条件;理解领导学的学科性质与特点;掌握领导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领导科学教案

领导科学教案

领导科学教案领导科学是当前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它涉及到了企业管理、政治领导、组织行为等多个领域。

在现代社会中,领导者的角色非常重要,他们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优秀的领导力和管理能力。

因此,领导科学的教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领导科学教案的制定、实施和评估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领导科学教案的制定1.教学目标的确定在制定领导科学教案时,首先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当符合学科的要求,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目标应当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具体来说,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知识目标:掌握领导科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了解领导者的角色和职责,熟悉组织行为和企业管理的相关知识。

(2)技能目标:掌握领导力和管理能力的实践技能,能够有效地领导和管理团队,提高组织绩效。

(3)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向善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2.教学内容的设计在确定教学目标后,需要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当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领导科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领导者的角色和职责,如何有效地领导和管理团队。

(3)组织行为和企业管理的相关知识,如组织结构、组织文化、企业战略等。

(4)领导力和管理能力的实践技能,如团队建设、决策制定、沟通协调等。

(5)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案例和操作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3.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内容设计好后,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领导科学教学需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应当多样化,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灵活选择。

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通过讲授来传授理论知识。

(2)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来促进学生的互动和交流。

(4)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来模拟实际情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实践操作法:通过实际操作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领导科学》教学大纲

《领导科学》教学大纲

《领导科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领导科学课程编码:EN141130B学分:2总学时:32适用专业: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先修课程:行政管理学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领导科学是以提高效能为研究目的的一门综合性基础理论学科,它既研究人与人的关系,又研究人与客观对象的关系,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从应用性上讲它研究的对象是领导活动,其任务是揭示领导活动的规律。

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本课程,主要是掌握领导科学对实践理性方面的知识,以便于应用于实践。

本课程是使学生掌握领导的学科规定性。

领导在个体素养与群体结构,领导活动的根本机制,领导决策,战略实施,领导职能方法艺术和领导效能的考评等知识,从而使学生在管理和实践活动中,增长领导才能,为今后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领导科学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领导科学以及领导的方法和艺术包含些什么内容。

理解如何正确实施战略以及如何正确选择合适的效能考评方法。

掌握基本概念、理论、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的基础上深入实际,并从实践中去不断升华,不断探索,不断研究新形势下领导活动的新内容。

三、教学内容(一)领导现象与领导学、学科的规定性、研究的意义方法。

学时:6本编重点是掌握三个问题:一是领导学的性质、任务;二是领导学、领导科学、领导艺术三个层面的关系;三是如何用科学的态度加以研究和应用。

(二)领导、领导者、领导主体、科学决策、界定选择。

学时:12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讲授的重点,本编除了弄清楚领导者正确处理职权责的关系而外,还要明确领导者个体素养与群体结构,领导体制的具体内容,决策的重要性和界定选择的特点等。

讲授时为便于学生掌握,可采用多种案例教学和图示说明方法。

(三)战略、政策、选才用人、领导方法与艺术、领导效能考评。

学时:14这是本课程理论基础教学的重中之重。

它涉及知识面宽,应用性强,与其它学科联系紧密,例如领导的决策之本——战略问题;战略的实施之路——政策问题;领导的基本职能——选才用人问题;通达领导目标之桥——领导方法与艺术问题等等。

领导科学教案模板范文

领导科学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领导科学的基本概念、领导者的角色和职责,以及领导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领导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领导者的素质。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领导科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领导观念,培养良好的领导品质。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领导科学教材、PPT课件、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话题。

2.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教材,了解领导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领导科学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什么是领导?领导者在组织中扮演什么角色?(二)新课讲授1. 领导科学的基本概念- 领导的定义:领导是影响和引导他人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

- 领导者的角色:领导者是组织的核心,负责制定战略、规划、决策和执行。

- 领导者的职责:领导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决策、激励等能力。

2. 领导科学的基本原理- 领导者与下属的关系:领导者需要关注下属的需求,建立信任和尊重的关系。

- 领导风格:领导者应根据不同的情境和下属特点,采取不同的领导风格。

- 领导者的影响力:领导者需要运用权力、魅力、情感等手段,影响下属的行为。

3. 领导科学的方法- 领导者决策方法:领导者应遵循科学决策原则,运用SWOT分析法、头脑风暴法等决策方法。

- 领导者沟通技巧:领导者应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反馈等。

- 领导者激励方法:领导者应运用激励理论,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等,激发下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领导行为。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 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领导科学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自己的疑问。

五、作业布置1.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加深对领导科学理论的理解。

领导科学第二版教学设计

领导科学第二版教学设计

领导科学第二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文档主要针对领导科学课程第二版教学设计,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

本课程是一门针对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人文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认识领导力的重要性,了解领导行为的基本原理以及学习如何具备良好的领导素质和技能。

在第二版教材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认识领导力的重要性:帮助学生认识到领导力在职业和社会生活中的不可替代性。

2.掌握领导行为的基本原理:学生可以理解和分析领导行为的原理和规律,以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发展。

3.具备良好的领导素质和技能: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结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领导素质和技能。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领导力概述–领导力定义及内涵–领导力与管理的区别–领导力与组织文化的关系2.领导行为原理–直接型、支持型、参与型、放任型领导行为模式–任务导向型、人际关系导向型、变革导向型领导行为模式3.领导力素质和技能–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决策能力–建立信任和共识的技能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讲授领导力概念、领导行为原理等内容。

2.案例分析:通过案例让学生分析领导者如何运用领导力来解决问题。

3.模拟练习:将学生分为小组,在类似于实际工作环境的情境下,演练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等领导技能。

4.课堂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领导体验和思考。

5.作业检查:老师可布置相关作业和课程设计,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要求1.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在课堂和课后自行掌握和运用领导力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

2.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模拟练习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领导技能。

3.考试形式应该为开放性的论文考试或展示形式的小组作业,测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领导科学概论教案

领导科学概论教案

领导科学概论教案《领导科学概论》教案一、本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领导科学是一门高度综合的交叉性的应用学科,它不仅系统地对领导活动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和总结,而且集中阐明了领导工作的基本理论问题,是现代领导工作的科学理论。

本学科的教学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领导理论和领导方法等有关论述为指导,认真学习、研究和掌握科学的决策方法、领导方法,提高领导者的素质和水平,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以适应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领导科学与总结领导经验结合起来,认真贯彻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做到学以致用。

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导言领导——从经验到科学1、基本要求(1)了解领导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在不同历史时代表现出来的特点;(2)理解领导理论从经验发展到科学的过程;(3)掌握领导科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领导科学的特点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4)认清领导科学的作用以及如何学好领导科学。

2、重点、难点重点:领导科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领导科学的特点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难点:领导科学与领导经验的联系。

考核重点:领导科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经验领导的局限性。

第一章领导活动1、基本要求(1)准确掌握领导概念;(2)掌握领导要素、领导的类型及领导的职能;(3)理解领导原理并掌握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调控原理和动态原理。

2、重点、难点重点:领导概念、领导要素、领导职能、系统原理、人本原理。

难点:人本原理、调控原理。

考核重点:领导概念、领导要素、领导职能、系统原理、人本原理。

说明:讲人本原理要结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第二章领导者1、基本要求(1)准确掌握领导者、领导职责、领导权力概念;(2)掌握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如何运用好领导者的权力、权力影响力与非权力影响力有何不同以及如何提高领导者的影响力;(3)了解并理解领导者应具备素质的依据、现代领导者应具备的观念和作风及授权的原则和步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现领导管理科学化,提高领导管理效率中山大学王乐夫一、序言(一)领导管理科学化的涵义领导与管理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

简单地说,领导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对组织目标的规划及带领与引导被领导者实现目标的行为过程。

管理是指为实现一定的目标,对人、财、物的管辖和治理。

二者的关系还是一个争议的课题。

有的说领导包管理,有的则主张管理包领导。

本人认为在广泛意义上说,二者是等同的,在狭义意义上说,则有本质的内涵区别。

广义的领导是指:不仅要做战略决策,而且要负责战略的实施。

广义的管理则不仅内含战略决策的执行,而且包括了战略的决策。

这样二者不就是等同了吗?宪法上讲“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这不只是制订战略而且也包括这些战略的实施。

同理,我们讲依法“冶国”,(依法治理国家)不仅有执行职能,也包括决策(战略决策)职能。

狭义涵义的领导是仅指组织中战略决策者,狭义的管理则是指组织战略决策的执行者。

一主司决策,一主司执行,经渭分明,然而无决策何来执行?无执行,决策又有何用?这样领导与管理又是难解难分的,再加上组织边界的相对性,领导与管理更是各有二重性的。

如拿处长来说,对于校长,处长是执行者,管理者:对于科长则换位为决策者,是领导者。

所以,到底是领导还是管理,不能一概而论,要做具体分析。

为了避免偏颇,来个模糊数学,统称为领导管理(干部)。

2、领导管理科学化的涵义科学化有三层意思:一是指科学性质而言,即符合客观规律(正确):二是科学形态而言,表现为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理论)。

三是具体范围而言,各个方面与整个过程都按科学要求办事。

我们这里讲的科学化主要是后者而言的,即要求在领导管理观念,领导管理的主、客体,领导管理的职能与过程,领导组织制度,领导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等都体现科学要求。

(二)效率的概念及其因素分析1、效率的含意及类型一般而言,效率是指领导管理的产出与投入之比,我们的最大追求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效率的类型一般说有三种:(1)负效率。

方向错了,效率越高损失越大。

(2)无效率。

即工作,没有成绩。

严格说来,无效率实际上是广义的负效率。

因为花费了投入而无任何产出,这是无(效)的损耗。

在这个意义上说,“无功”即是“过”。

(3)正效率。

在方向正确的前提下,产出越多,效益就越大。

归结到底三种类型还是两种类型:正负效率。

凡有行为,就有行为后果(也就包含效率)。

没有无行为的结果,也没有无效率(果)的行为。

就是零效率实际上也是负效率。

因此,一定要抛弃官僚主义或者平庸无能之辈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旧观念,强化效率意识,力求高的正效率的行为结果,做一个有效的领导管理者。

2、影响效率的因素(1)这得从效率结构作分析。

效率= 产出成果投入资源(人、财、物、时间、信息)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

这里仅就内部因素作说明。

1)人员因素——人力资源。

分为领导者与一般工作人员。

“人是社会动物”、“人是集合体”,因而引伸开来,又有关于人员的组织管理问题。

(“三个和尚无水喝”)。

2)物力资源(财、物)及其管理。

3)时间管理因素。

时间意味着资金利用率,意味着财富、意味着价值。

一切节约最终都表现为时间的节约。

4)信息。

工作成果因素。

以节约的人力、物力、时间、信息等。

获取尽可能多的工作成果,这是效率的根本要求。

(2)提高效率的简要思路是:贯彻现代管理的人本原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自我管理,有效地开发和尽可能地节省使用资源多出工作成果。

二、制度管理这是管理的基本建设。

是讲效率的最起码要求。

(一)制度的涵义及其类别一般而言,制度是用文字规定的,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范或行为准则。

它涉及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

大体有三类:(1)基本制度。

各层次、各部门、各岗位都要共同遵守的、具有指导作用的、最基本的制度。

(2)工作制度。

是指组织活动的各种专业管理工作制度。

包括计划工作技术工作、财务工作、人事劳动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生活后勤工作等各方面的管理制度。

“以法为上”。

①上法不上贤。

②先立法后实施。

③法理情。

(3)责任制度。

它是规定组织内部各级组织、各类人员的工作范围、应负责任,应有权力等的制度。

包括一般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各项专业管理责任制,领导的指挥责任制等。

(二)制度的特点及其建立制度的意义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能成方圆”。

规章制度就是组织的“法规”。

制度具有约束性、规范性、公开性、全局性的特点,所以建立和健全制度有利于:①形成正常的、稳定的组织秩序。

组织是由一个个不同思想和行为的个体组成的,无规章制度,无统一要求,就不能思想共识,行为共轨,不能形成正常的工作秩序。

哪里还有效率和水平之言。

②调动人员积极性。

规章制度是调动成员积极性的重要硬件手段,把严格的规章制度同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就能激励广大成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把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到实现组织目标的轨道上来。

无章可循,勤惰不分、是非不明,势必挫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也无谓效率(水平)③有利于领导者从日常事务中“超脱”而专注大事,实行“例外管理”。

凡有制度明文规定者,授权下属独立按章办事,这样下属就不会有那么多问题要请示领导者,需要领导者进行解决的扯皮的事也会大大减少,从而腾出时间和精力去处理例外问题,有利提高领导工作效果,同时个人也可活得“潇洒”一些了。

3、“制度管理”要注意的问题(1)要注意每一种法的完善、封闭。

“立法”、“执法”、“监督”、“奖惩法”等自成一条龙,缺一不可。

(2)要贯彻“以法为先”的原则。

这里有三方面:第一、先“立法”后运作。

第二、法制重于人才。

第三、贯彻“法理情”原则。

最好能做到“法理情”三者统一,否则一定要坚持“以法为重”的原则。

“法”是按一定程序产生的,有一定“理”与“情”;同时,“法”也有确定的尺度,易判断、分析,便于判断与操作。

至于“理”,不说歪理,就是一般的“理”也有多种相对性,不同时间、条件、地点下的“理”是不易分清的。

至于“情”有鲜明的个性,更难论得清。

不坚持“法理情”,就可能偏离公正(平、道),导致不可想象的内耗。

在中国这样的长期以人治为主的国度里,在正在向“法治”国家迈进的时期,更要坚持这一点。

(3)态度要坚决。

体现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行必严,不允许下级随意变通处理,更不允许徇私情,贪脏枉“法”者损害它的严肃性。

(4)关健是领导者。

领导是带头人,一言一行影响至大。

领导者如果出于某种目的在一个人、一件事上突破规定,“变通”处理,久而久之,制度就成为一纸空文,一切由领导说了算,那就回到了“人治”的旧状况,势必大大降低领导者威望,严重影响组织的发展,当然谈不上什么工作效率。

对此,我们们千万要慎之!三、人本管理(一)人本管理的涵义古人曰:“民为邦本”、“民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

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是现代管理成功的保证,因此,一切管理活动均应以人为中心,以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这就是现代管理的人本管理。

(二)人本管理的基本内容1.人性管理的启发。

工作成绩=能力×积极性(动机激发)。

需要引发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行为导致目标,满足需要是激发动机的关键。

自然属性人性社会属性引出产生达到(产生)因为需要————动机————行为————目标————新的需要人性问题自古就提了出来,争论几千年,而且作为选择治理策略的依据或出发点。

中国就有“性本善(恶)”之争,由此引申出礼治(仁治)和法治的不同政治主张。

在西方的科学管理理论产生以来的近百年中,形成多种学派。

泰罗是“经济人”的人性论者(X),他认为人性本质懒,主张用“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

梅奥霍桑实验(20世纪50年代)提出“社会人”的主张,认为人的需要是由社会需求引发的,人们很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非正式组织存在,强调(倡导)参与管理。

麦葛雷戈则提出“自动人”(理论)假说,认为人生来就勤奋的,管理的重点是创造发挥人的才智的条件。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提出“复杂人”(超y)观点,因为人性是因时、因地、因条件不同而相异的,相应地提出权变管理理论。

在以上的人性管理理论中,特别值得提一下马斯洛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七十年代修订的“人类基本需要等级伦”:生理——安全——感情——尊重——自我实现。

后来克莱顿.奥尔德弗对其作了修正。

认为基本的需要不是五种而是三种:生存(衣、食、住);关系(与同级、上级、下级和睦相处和有所归属;发展(在事业、能力等方面有所成就和发展)。

共同主张找准并满足需要,以调动积极性的创造性。

我们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说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应当看到,以上理论虽都有合理性的一面,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从总的说来,他们对人的本性认识都有明显的局限性(未及本质)。

就方法论而言,通过全面而深入地研究人的各种需要,用满足需要调动、巩固人的行为,达到调动积极性的效果的方法论研究是很有启发的意义。

2.民主(参与)管理。

强调要克服见物不见人的旧思想,以人为中心的原则,营造尊重人、信任人和依靠人的文化氛围。

要建立与完善民主参与(决策)制度和民主监督机制。

凡是关系合局的大事一定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作出决断,使群众真正感到“有主可做,有事可定,有家可当”。

首长负责制与民主管理是一致的。

参与管理好处多: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也是最好的执行动员,避免或减少群众的不满间意见。

3.人际关系管理。

人是有“六情七窍”血肉之躯要摒弃把人视为活机器的错误观念因此,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把感情管理注入到管理中去。

团体中的人际关系是否协调、融洽,对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社会心量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生产劳动大约有15%的时间用于人际关系和冲突后的情绪体验上。

如人们把的劲用在对付他人上,则人际关系会趋于紧张,工作效果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

对于组织内几种主要的人际关系的处理原则可否概括为:对于上级要敬(非人格化,要高出一点),对于下级要爱(仁),对于同级要宽!还要关注非正式组织人际关系的处理。

感情管理是一种无“本”的管理,(严格说是有本,起码有感情与智力的投入)。

每个人都有作为,而不同的“管理”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甚至会出现其他资源投入所不能有的奇效,希望大家者精心实施此种特殊管理(特别是在物质资源不大如意的情况下!)人本管理形式丰富多样,大家熟悉的做好选人、用人、育人工作,也是这方面的工作,让我们一起来做好、做活这篇大文章。

四、方法管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目标管理。

1.提出决策目标和决策方案。

这是在调查预测的基础上由决策中心进行,但也应发动群众参与。

2.分解总目标,建立目标体系由前述的决策目标(总目标)订出总体规划,把总目标和总规划进一步分解为组织内各部门(岗位)的子目标、孙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