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病毒等检测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实时荧光RT-PCR快速检测肠道病毒RNA及其临床意义

实时荧光RT-PCR快速检测肠道病毒RNA及其临床意义
例 , 而 引 起 广 泛 关 注 _ 。如 何 对 手 足 口病 的 病 原 学 进 行 快 速 从 j ]
所有数据 使用 S S 1. P S 1 5统 计 软 件 进 行
分析 , 部采用 Y 全 检 验 分 析 , P< 0 0 以 . 5为 差 异 具 有 统 计 学
检 测 , 手 足 口病 的早 期 诊 断 、 疗 和 预 后 观 察 显 得 尤 为 重 要 。 对 治 本 文 应 用 实 时 荧 光 逆 转 录一 合 酶 链 反 应 ( T P R) 测 了 聚 R C 检 2 6份 手 足 口 病 患 儿 粪 便 、 脊 液 标 本 . 别 测 定 肠 道 病 毒 3 脑 分 ( V) 用 型 ( 下 简 称 E 、 萨 奇 病 毒 A 组 1 ( A1 ) E 通 以 V) 柯 6 C 6 和
地 区手 足 口病 患 儿 中 C 6和 E 1均 有 感 染 , 以 E 1为 A1 V7 但 V7
1 1 标本 来源 .
检测标本均来 自 2 1 0 0年 5 ~8月本院手足 口
主 。其 中有 4例 标 本 同时 检 出 E 1和 C 6 表 明存 在 这 两 V7 A1 ,
病住 院患儿 , 集 粪便 及 脑脊 液 标 本 2 6份 , 采 集 标 本 3 采 3 所 o
3 , 时满足两个条件 , 实验有效 , 则需重新检测 。 O同 则 否 135 统 计学方法 ..
意义 。
2 结 果
习 ,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给 社 会 造 成 不 稳 定 的 因 素 。 特 别 是 2 0 且 08 年 3 在 安 徽 阜 阳 爆 发 的 手 足 口病 疫 情 , 现 了部 分 死 亡 病 月 出
为 9. 5 ; Al 1 4 C 6阳 性 5 6例 , 阳性 率 为 2 . O ; V7 3 5 E 1阳性 8 7例 , 性 率 3 . 7 , 中有 4例 同 时检 出 C 6和 阳 7 1 其 A1

IQ TM5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快速检测肠道病毒RNA及其临床意义

IQ TM5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快速检测肠道病毒RNA及其临床意义
参 考文 献 :
田 中华 内科杂志 ,99 3 ( : — 7 19 ,81 1 1. )4
【] a a m W aaS Ku aY, ta rrcail ope a e a e nrc 7K nma K, g , g e l atrna d p lr  ̄ m 6 rit — T s p a
d b ts]Mu l Ne e 1 8 , 12 — 3 i ec[ a i J s e r , 8 1 :1 2 c v 9 【 K s a A , n n P K s p S e a P t hr e rpt 【 . act 5 a y p S A ad K , a ] h a , t 1 e p e l uo a y I Ln e, . i an h ]
医学信息 2 1 年 l 01 2月第 2 4卷第 1 2期 Meia Ifr t n D c 2 1. o. 4 N . 2 dcl no i . e. 0 1 V 12 . o 1 ma o
血管壁 。 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 、 变性 , 内皮细胞的肥大和增生 。 内脂肪 血管 管壁 及糖蛋 白沉积 , 管腔狭 窄, 从而导致微循 环障碍。缺 血、 缺氧 , 使依据 , 并对手足 口病 患儿的病情分析 、 治疗及预后观 察起 到指导作 用。 关 键 词 :手 足 口病 ; 时 荧 光定 量 P 实 CR: 道 病 毒 肠
手足 口病( adf tadm u iae是由肠道病毒引起 的传 染病 , H n— o n— otds s) o— h e 多 发生于 3 以下儿童l 可引起手 、 、 岁 】 】 , 足 口腔等部位的疱疹 , 少数患儿可引起心 肌炎 、 肺水肿 、 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个别重症 患J ̄果病情发展快 , 无 LI 1 会 导致死亡 。引发手足 口病的肠道病毒有 2 多种( , 萨奇病毒 A组的 l、 0 型)柯 6 4 5 9 1 , 的 2 5型 , 、 、 、0型 B组 、 以及肠道病 毒 7 型均为手 足 口病较常见的病原 l 体, 其中以柯萨奇病毒 A 6 ( o 1 ) 1 型 C xA 6 和肠道病毒 7 型( V 1 最为常见 1 E7) 。 手足 口病近年来呈爆发趋势 , 严重影响婴幼儿的生活和学习 , 且在一定程度上 给社会造成不稳定的因素 。如何对手足 口病的病原学进行快速检测 , 对手足 口病 的早期诊断 、治疗和预后观察 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应 用实时荧 光定量 P R检测 了 32份手足 口病患儿粪便 、 子标本 。分别测定肠道病毒 (V) C 3 咽拭 E 通用型( 以下简称 E 、 V)柯萨奇病毒 A组 1 ( A 6 和 E 7 型核酸 , 6C 1) V 1 现报道如

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检测在感染肠道病毒71手足口病患儿中的临床意义

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检测在感染肠道病毒71手足口病患儿中的临床意义

Me t h o d s u s i n g s c a t t e in r g t u r b i d i me t r i c me t h o d t o d e t e c t 5 0 c a s e s o f i n f e c i f o n E V 71 b r o t h e r s mo u t h d i s e a s e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 0 1 3年 第 3 4卷 第 3期
J o u r n a l o f Q i q i h a r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Me d i c i n e , 2 0 1 3. V 0 1 . 3 4, N o . 3
・ 3 2 9・
d i f f e r e n c e w a s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s i g n i f i c a n t( P <0 . 0 5) :T h e l e v e l o f I g M i S o b v i o u s l y h i g h e r a l t h
p a t i e n t s a n d 5 O c a s e s o f h e a l t h y c h i l d r e n o f s e r u m i mmu n o g l o b u l i n I g G.I g A a n d I g M a n d C 3,C 4.Re s u l t s E V7 1 b r o t h e r s mo u t h d i s e a s e g r o u p I g G,I g A l e v e l wa s s i g n i i f c a n t l y l o we r t h a n t h e h e a l t h y c o n t r o l g r o u p,t h e

临床常见病毒 肠道病毒

临床常见病毒 肠道病毒
➢ 病毒侵入人体后,在小肠黏膜绒毛细胞内增殖,造 成微绒毛萎缩、变短和脱落,引起肠腔内渗透压升 高,导致电解质平衡失调,大量水分进入肠腔,同 时病毒感染可使腺窝细胞增生,引起水和电解质分 泌增加,重吸收减少,导致患者出现水样腹泻、呕 吐、腹痛和脱水,并伴有发热等临床症状。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
1.生物学特性 ➢ 具有典型肠道病毒特征,球形,无包膜,+ss RNA
2.分类
根据对乳鼠的致病特点的不同,可分成A、B两组
➢ A组
23个血清型(A1~A22、A24)
➢ B组
6个血清型(Bl~B6)
所致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无菌性脑膜炎 无菌性脑炎 麻痹症 心脏与肌肉疾病 心肌炎、心包炎 流行性胸痛 呼吸及消化系统疾病 普通感冒
肺炎 腹泻 皮肤与黏膜疾病 手足口病 疱疹性咽峡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其他 糖尿病
A 组 柯萨奇病毒
多数型别 2、5~7、9
7、9
4、16 9
21、24
18、20~22、24
5、9、10、16 2~6、8、10 2~6、8、10
B 组 柯萨奇病毒 所有型别 1~5 2~5 1~5 1~5 1~5 4、5
麻痹型
病变轻微
0.1%病变严重
暂时性肢体麻痹 弛缓性麻痹
极少数 延髓麻痹
呼衰、心衰、死亡
➢ 90%的感染为隐性感染 ➢ 约5%出现顿挫感染 ➢ 1%~2%为非麻痹性脊髓灰质炎或无菌性脑膜炎 ➢ 仅约0.1%出现永久性弛缓性肢体麻痹 ➢ 极少数发展为延髓麻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 ➢ 病人发病早期咽洗液、粪便、血液、脑脊液等
肠道病毒的共同特征

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enterovirus)1.肠道病毒:(1)属于小RNA病毒科中的肠道病毒属成员,由粪-口途径传播。

(2)虽然感染胃肠道,但却很少引起胃肠道疾病,其靶器官以神经系统、肌肉和其他系统为主,引起脊髓灰质炎、脑膜炎、脑膜脑炎、心肌炎、心周炎、手足口病等疾病。

(3)一种病毒血清型可引起几种不同的疾病综合征,而几种不同的血清型又可引起同一种疾病。

2. 肠道病毒种类与分型(1)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分1、2、3三型(2)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 :分A、B两组;(A组:包括A1~A22、A24型;B组:包括B1~B6型;)(3)埃可病毒(ECHO virus):包括1~9、11~27、29~33型(4)新型肠道病毒:包括68、69、70、71型3. 脊髓灰质炎病毒:①是引起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②脊髓灰质炎又称为小儿麻痹症,是一种危害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

(1)临床意义:①传播途径:经粪-口途径感染,潜伏期2~10天②传染源:患者及无症状隐性感染者③临床表现:无症状感染、顿挫型脊髓灰质炎、无麻痹性脊髓灰质炎、麻痹型脊髓灰质炎1~2%(2)致病机制:(3)生物学特性:①病毒近似球形,直径27~30nm,核心为单正链RNA,约7.2~8.5kb,核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

②衣壳含4种蛋白(VP1~VP4),VP1、VP2和VP3暴露在病毒体表面,是抗体结合位点;VP4在核心内部与RNA结合。

(4)培养特性:①细胞:人胚肾、人胚肺、猴肾细胞、Hela、HEp-2、Vero等②最适温度:36~37℃CPE:培养3~5天出现③抵抗力较强(5)微生物学检验:1.标本采集与处理标本:粪便、发病早期的咽部分泌物等2.病毒分离与鉴定:人或猴肾原代细胞、Hela、V ero等细胞24~48小时可出现典型CPE3.抗原检测:ELISA法4.核酸检测:用RT-PCR等方法5.抗体检测:单份血清检测IgM,双份血清检测抗体效价升高4倍(6)减毒活疫苗:①剂型:Ⅰ型、Ⅱ型、Ⅲ型;②用法:口服(温水);③机理:产生分泌型IgA,阻止病毒入血;4. 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柯萨奇病毒是1948年在美国纽约州柯萨奇镇,从一名疑似脊髓灰质炎患者粪便中用接种乳鼠的方法首次分离出的,因而得名。

临床分析中的生化标志物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治疗的意义

临床分析中的生化标志物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治疗的意义

临床分析中的生化标志物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治疗的意义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由复杂的免疫介导性炎症引起的慢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

在临床实践中,准确诊断IBD并确定其严重程度对于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生化标志物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在IBD的诊断、治疗和监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一、诊断意义通过检测血清中的生化标志物,可以辅助医生判断炎症性肠病的发展情况,对于初步筛查、鉴别诊断和评估疾病活动度具有很大的帮助。

1.1 C反应蛋白(CRP)CRP是人体一种常见的急性反应蛋白,其水平与组织发炎程度密切相关。

血清CRP水平的升高往往提示炎性病变存在,对于判断IBD的活动程度和疾病的恶化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因此,CRP是诊断和评估炎症性肠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1.2 血小板计数IBD患者往往伴随有血小板增多的情况,特别是在疾病活动期。

血小板增多与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细胞内外的炎症反应相关,因此测定血小板计数对于判断炎症性肠病的活动程度和指导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3 粪便标志物通过分析粪便中的生化标志物,如白细胞、隐血、粪便血清蛋白等,可以更直接地了解炎症性肠病的状况。

特别是在UC的诊断中,粪便镜检是重要的实验室检查手段之一,可发现潜在的炎症病变。

二、治疗意义生化标志物在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监测这些标志物的变化,可以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疾病控制。

2.1 C反应蛋白(CRP)治疗后CRP水平的下降反映了疾病的好转,可作为治疗效果的指标之一。

在治疗过程中,监测CRP水平的变化有助于及早调整用药方案,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2.2 白细胞计数随着治疗的进行,白细胞计数往往会逐渐恢复正常,说明炎症反应得到了控制。

因此,白细胞计数是治疗疾病活动性、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复发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

2.3 粪便标志物在IBD治疗中,随着病情的好转,粪便中的白细胞、隐血等治疗前明显升高的标志物会逐渐减少或消失。

肠道屏障功能分析开展临床意义

肠道屏障功能分析开展临床意义

肠道屏障功能分析开展临床意义郑佳扬(广州医科大)编著肠道是脏器中唯一腔道内有大量细菌滋生的器官,不仅是消化吸收器官,而且是集内分泌、免疫、屏障等功能为一体的重要器官。

生理条件下,肠道在消化、吸收各种营养物质的同时又能将细菌及其代谢产物抑制于肠道内,阻止细菌及毒素不侵入血液及组织中,不引起疾病,这有赖于肠道的屏障功能的完整。

当肠黏膜屏障损伤时,肠道中的微生物和内毒素等便可突破肠黏膜屏障,进入血液引起细菌内毒素移位,促进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甚至发展为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或多器官功能衰竭。

因此Carrico(1986年)等人提出“肠道是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启动器官”,Wilmore(1988年)也提出在创伤、手术后患者“肠道是应激的中心器官”。

近30年越来越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了以上观点,并明确了肠屏障损害在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患者预后息息相关。

所以说“肠道是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启动器官,而阻断肠源性感染是预防多脏器功能衰竭的重要途径“。

在美国,近年来平均每年由于肠屏障功能障碍引起的脓毒症和脓毒症相关的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约为10万人,占多脏器功能衰竭总发生率的42%,在我国,2003~2006年平均每年由肠屏障功能障碍引起的多脏器功能衰竭占其总发生率的40.5%,病死率为67%(张淑文等;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 19: 2-6.)。

2012年,我国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重症患者超过1000万,病死率是发达国家的1倍以上。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外有学者提出肠道是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始动环节和核心器官。

现已明确,创伤、休克、大面积烧伤、严重感染等重大疾病可造成肠道缺血缺氧,导致肠道黏液、细菌、肠道淋巴液成分和肠粘膜紧密连接分子的改变,造成了肠道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和生物屏障的损害,在此基础上,细菌和内毒素易位入血,造成过度的炎症反应和远隔脏器功能损害,其共同的病理生理路径为“肠屏障损害-过度炎症反应/肠源性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

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
最适增殖温度低,为33℃,与其优先感染 眼结膜有关。 用人胚肾或猴肾细胞培养。
二、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FMD)是婴儿和儿童的一
种常见疾病。手足口病症状表现为发热、
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个别患者可引起
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
症。 病原体: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新肠道病毒 71型最为常见
引起脊髓灰质炎、脑膜炎、脑膜脑炎、心肌炎、
心周炎、手足口病等疾病。

疾病。
一种病毒血清型可引起几种不同的疾病
综合征,而几种不同的血清型又可引起同一种
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 (脊灰病毒)
脊灰病毒是引起人类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广泛流行,遍及全球的一种急性 传染病。 病变主要是脊髓前角灰质部分,故称“脊髓灰质 炎”。 主要表现为肢体肌肉驰缓性麻痹,因多发生于小儿, 故又称“小儿麻痹症”。 我国已于2001年10月宣布消灭了野生株感染的脊 髓灰质炎。
微生物学检查
分离病毒及血清学检查 预防尚无疫苗可用
第二节 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
一、柯萨奇病毒
(Coxsackievirus)
柯萨奇病毒是1948年在美国纽约州柯萨奇
镇,从一名疑似脊髓灰质炎患者粪便中用接种
乳鼠的方法首次分离出的,因而得名。
临床意义
传染源:患者或无症状带毒者
传播途径:主要经粪一口途径,亦可由呼吸道传
生物学特性
ECHOV生物学特性与柯萨奇病毒相似
第三节 新型肠道病毒
1969年以后分离出的肠道病毒新血清 型,不再将其归属于柯萨奇病毒和ECHO 病毒,统称为新型肠道病毒。按抗原排列 顺序分别命名为肠道病毒68、69、70和71 型。

PCR项目及临床意义

PCR项目及临床意义

PCR检验室常规项目简介1. 乙型HBV-DNA定量HBV-DNA定量检测方法的出现从根本上突破了免疫学方法间接检测的局限性,通过直接检测病毒的核酸水平真实地反映病毒的情况从而对于HBV的准确诊断、有效治疗、精确预后及新药研制等各个方面具有重大意义:1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传染性.HBV-DNA是直接反映HBV复制状态及传染性的最佳指标.2PCR定量结果与血清免疫学结果的综合评价.采用FQ-PCR定量检测乙肝病毒DNA,结合“二对半”检测结果,对于机体乙肝病毒感染状态尤其变异株发生和病人预后的评估更为科学.3观察抗病毒药物疗效,指导药物用量.直接检测血清中的HBV-DNA是监控HBV传染和观察抗病毒药物疗效的最可靠的方法.根据2000拉米夫定临床应用指导意见,中国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治疗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降低血清HBV-DNA.同时血清HBV-DNA滴度的动态变化还可在临床上对用药的剂量、用药时间是否需要联合用药以及用药的效果等提供参考.4献血员窗口期病毒核酸的筛查及早期诊断.HBsAg在血清中的检出通常在乙肝病毒感染后的2-4月出现,平均为56天左右.而HBV-DNA的检出可以将该所谓″窗口期″提前6-15天,对于早期诊断和提高输血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5预测病情、判断预后.通常HBV-DNA持续阳性超过6个月的会转为慢性肝炎.抗-HBe阳性患者血清HBV-DNA持续阳性常提示肝损严重.6对阻断母婴传播的监测.联合应用高价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有效地阻断母婴传播,但仍有5-10%婴儿对疫苗呈低反应,荧光定量PCR可对此进行监测.7器官移植中的作用.肝脏器官移植是目前肝硬化晚期治疗的唯一方法,定量检测HBV-DNA为肝移植术后的跟踪观测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乙肝病毒定量相关检测还有:乙肝标志物定性,乙肝标志物定量,乙型HBV-DNA定量,肝脏功能检测.2. 乙型HBV-DNA定性HBV-DNA是乙肝病毒基因,其有无、多少是乙肝病毒存在及有无复制能力的直接标志.早期诊断乙肝病毒感染的直接证据,提高乙肝病毒检测的阳性率,用于乙肝病毒治病机理的研究,作为乙肝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乙肝病毒相关检测还有:乙肝标志物定性,乙肝标志物定量,乙型HBV-DNA定量,肝脏功能检测.3. 丙肝病毒RNA定量HCV RNA定量检测有助于预测、监测抗病毒治疗的效果,HCV 病毒核酸的定量检测在一定程度上能反应肝脏炎症活动程度,分析抗病毒治疗后HCV RNA血清水平有助于总结抗病毒制剂的疗效,为调整剂量、确定疗程提供依据.丙肝病毒相关检测还有:丙肝抗体检测,肝脏功能检测.4. 结核杆菌DNA定性根据临床表现,常规痰涂片或分离培养对某些结核病人可能造成误诊或漏诊.荧光PCR理论上可检出一个结核杆菌,特异性好,且时间短至1-2小时即可出报告.可以对结核病人早期诊断,可以鉴别诊断肺结核和肺癌.作为抗痨治疗的疗效评价;结核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结核杆菌的相关检测还有:结核抗体检测,ADA,结核杆菌芯片检测,抗酸染色,OT试验,PPD试验,放免分析,结核培养.5. HPV基因分型宫颈癌是人类所有癌症中唯一病因明确的癌症,即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必要条件和主要病因,%的宫颈癌患者都能发现高危型HPV感染,从HPV感染到宫颈癌的发生需要经过多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这为宫颈癌筛查指明了方向.因此早期定期进行HPV感染的筛查,对预警癌变倾向,及时发现、预防和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相关检查项目:组织原位杂交,基因芯片技术,液基细胞学试验6. 乳头瘤病毒DNA定性HPV16,18病毒DNA通常整合到人基因中,可能是宫颈癌的启动癌基因,对于妇产科的防癌普查有指导意义,而常可诱发良性湿疣或宫颈糜烂.因此,HPV的检查非常重要.相关检查项目:组织原位杂交,基因芯片技术,液基细胞学试验.7. 梅毒螺旋体DNA定性FQ-PCR检测人体不同来源标本中TP-DNA的结果,实际上是反映了梅毒螺旋体在这些部位的载量及其消长规律.梅毒血清学检查比如RPR、TPPA,是诊断各期梅毒最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手段,但其阳性结果不代表体内有活的TP存在.相关检查项目:RPR、TPPA、TPHA8. 淋球菌DNA定性传统的涂片、培养等方法,灵敏度不高,女性病人检出率仅50%淋球菌感染,男性可发生尿道炎.女性可引起尿道炎及子宫颈炎.不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可致慢性感染.胎儿经产道时,可感染淋病性急性结膜炎.因此,在淋病的早期诊断,对该病有重大意义.淋球菌相关检查项目:淋球菌培养,涂片革兰氏染色,基因探针技术.9. 沙眼衣原体DNA定性非淋球菌感染的尿道炎、宫颈炎、子宫内膜炎、急性输卵管炎及盆腔炎,有超过50%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同时可引起不孕不育.因此,在妇产科和男性生殖泌尿科,同时检测UU 和CT很有必要.可致沙眼、成人和新生儿包涵体结膜炎.沙眼衣原体相关检查项目:细胞培养,免疫荧光法,沙眼衣原体抗体检测.10. 解脲支原体DNA定性解脲支原体在非淋球菌性尿道炎中,有50%是由本病引起的.如果孕妇生殖道带有解脲支原体,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引起早产、死胎,分娩时可引起新生儿呼吸道感染.另外还可导致不孕不育.因此,妇产科普查解脲支原体有很重要的意义.相关检查项目:解脲支原体培养,解脲支原体抗体,生长抑制试验,代谢抑制试验.11. EB病毒DNA定性EB病毒属于疱疹病毒,可引起增殖性感染和非增殖性感染.特别是非增殖性感染,可导致细胞癌变.被认为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癌、胃咽癌、何杰金氏癌、慢性疲劳综合症有关.相关检查项目:EB病毒特异性抗体或异嗜性抗体凝集试验.12. 单纯疱疹病毒DNA定性HSV-1型:主要侵犯口、唇的皮肤黏膜,可引起脑炎,偶尔可见于外生殖系统.HSV-2型:一般与外生殖系感染和新生儿感染有关.可引起脏器的病变包括脑炎偶见于口腔病变.相关检查项目: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检测.13. 肺炎支原体DNA定性肺炎支原体是原发性非典型肺炎和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常在军营和中小学生中流行.每隔3-5年流行一次.许多患者症状较轻,只有头疼、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也有个别引起死亡的报道.有时合并中耳炎、心血管、神经症状和皮疹.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在治疗上与其它微生物感染是治疗不尽相同,为避免滥用抗生素,应早期、快速、准确的检测肺炎支原体.相关检查项目: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补体结合试验;肺炎支原体培养.14. 幽门螺旋杆菌DNA定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WHO/IARC 将幽门螺杆菌定为Ⅰ类致癌原.现在PCR可通过鼻胃管收集5ml胃液作PCR 检测.采用胶囊包裹的尼龙线取胃液标本的方法,使这一诊断性试验的侵入性更小.相关检查项目:C13/C14呼吸法;血清学检验.15. 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RNA定性这两个病原体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而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肠道病毒的分类与检测

肠道病毒的分类与检测

肠道病毒的分类与检测摘要肠道病毒可引发多种感染,并且发病以综合症出现,一种综合症可有不同病毒所引起,同一种病毒可以导致不同综合症是肠道病毒感染的普遍现象。

目前除脊髓灰质炎外,尚无疫苗可供预防,是当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病原之一。

肠道病毒主要经粪一口或呼吸道传播,所以对肠道病毒感染作出准确、及时的诊断是非常必要的。

肠道病毒(Enterovirus)是小RNA病毒科,有67个血清型。

人类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埃可病毒(Echo)、甲型肝炎病毒以及新型病毒。

目前常用的检测肠道病毒的方法有病毒分离培养、血清学鉴定、分子生物学方法,近年来,一些新型方法也使得肠道病毒的检测快速化与准确化。

关键词肠道病毒/诊断/分类1 肠道病毒形态特点肠道病毒是球形、无包膜、核衣壳20面体立体对称。

肠病毒属病毒粒子在酸性pH下稳定,在病毒制品中可观察到空衣壳,有时可观察到少量(1%)的重颗粒。

基因组编码单一的VPg蛋白,但不编码L蛋白。

不同肠道病毒及肠道病毒与鼻病毒间整个核苷酸序列一致性大于50%,一种肠道病毒不同株之间整个核苷酸序列的一致性大于75%。

病毒主要在肠道细胞中复制,也能在神经、肌肉和其它一些组织中复制。

大多数病毒感染无明显症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包括轻微脑膜炎、脑炎、肌炎、心肌炎和结缔组织炎。

耐酸和脂溶剂,不易被胃酸和胆汁灭活,在污水和粪便中活数月。

2肠道病毒的分类2.1脊髓灰质炎病毒此病症的典型临床经过六个阶段(潜伏期、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恢复期和残留麻痹)。

感染期间患者表现为低热及咽痛、咳嗽、腹泻、不安、嗜睡、多汗、脑膜刺激症、肌肉疼痛、皮肤感觉过敏,突发急性弛缓性麻痹等症状,最后多遗留下终生残疾。

脊髓灰质炎病毒通过患者的粪便或口腔分泌物传染。

人类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唯一宿主,长期携带病毒的情况(例如无症状,但仍持续排出病毒长达6个月以上)很罕见。

IL-6及TNF-α在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致重症手足口病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IL-6及TNF-α在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致重症手足口病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心采用R e a l — T i me P C R检测。
1 . 4 统计学 分析 所有实验数据 经S P S S 1 3 . 0 进 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以均数 - 4 - 标准差
形式表 示 ,组间 比较采用单 因素方差分析 。
2结 果 重症 组患儿血清I L 一 6 及T N F . o 【 与无手足 口 病 儿童和普通 组患儿相 比有明显升 高 ( 户<0 . 0 0 1 ) ,普通组 患儿和无手 足 1 3病患儿在这 两个 指标上无显著性差异 ( P >O . 0 5 )。
【 关 键 词】 手足 口病 ;E V1 7型 ;I L 一 6 ;T NF — c 【 中图分 类号 :R 7 2 5 文献标 识 码 :B 文章编 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3 )0 5 - 0 4 5 0 - 0 2
手足 口病 是儿科 常见传 染病之 一 ,好 发于5 岁以下 的儿童 ,主要 症状表现 为手 、足 、臀 部和 1 3 腔等部位 出现斑丘疹 、疱 疹 ,伴或不伴 发热 ,少 数患者还会 出现脑膜炎 、脑 干脑炎 、神 经源 性肺水肿 、循 环 障碍等 ,主要致死原 因为脑干脑炎 、神经源性肺水肿 。手足 口病 的主
芬 ,连用5 d ;免疫封 闭,应用丙种球蛋 白1 ~2 g / k g , 4 8 h 1  ̄ 用完 ;对有 神经系统症状者加用2 0 %甘露醇0 . 5 ~1 g / k g ;镇静 ,低氧血症及时行气
管插管采用 正压通气 ,控 制肺出血 ;其他 治疗 :抗感染 、护心 、支持
血 清 的 浓度 ,并进 行 统计 学 分析 。结果 I L 一 6及 T N F 一 。 【 在 重症 患者 中显著 高表 达 ,较 另两 组 ,差异 有统 计 学意 义 。结 论 I L 一 6及 T N F 一 。 【

CA724的实验室诊断与临床意义

CA724的实验室诊断与临床意义

CA724的实验室诊断与临床意义CA724是一种用于诊断和监测胃癌和大肠癌的肿瘤标志物。

它是一种糖蛋白,通过测量其在血清中的水平,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胃癌或大肠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CA724的实验室诊断以及它在临床上的意义。

首先,CA724的实验室诊断通常通过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

该方法使用特异性抗体与CA724结合,形成一个可测量的复合物。

然后,通过比较患者血液中CA724的浓度与正常参考范围来确定是否存在癌症。

值得注意的是,CA724的浓度可以受到其他因素(如炎症或其他疾病)的影响,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其他临床数据来做出准确的诊断。

首先,CA724在胃癌和大肠癌的早期诊断中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早期发现癌症对于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CA724的浓度在许多胃癌和大肠癌患者中明显升高,尤其是在晚期和复发的患者中。

因此,通过检测CA724的水平,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癌症病变,从而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预后。

其次,CA724在治疗效果监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癌症治疗通常包括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等多种治疗手段。

通过定期检测CA724的水平,可以评估治疗的效果和癌症的进展情况。

如果治疗成功,CA724的浓度将逐渐下降;如果治疗效果不佳或癌症复发,CA724的水平可能会再次上升。

因此,CA724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此外,研究还发现CA724与胃癌和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相关。

高CA724水平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等指标呈正相关。

因此,通过检测CA724的水平,可以提供更多有关肿瘤的信息,帮助医生进行预后评估和治疗决策。

总的来说,CA724作为胃癌和大肠癌的肿瘤标志物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用于早期诊断、治疗效果监测和预后评估等方面。

但需要注意的是,CA724并非特异性指标,其浓度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2种肠道病毒与4种临床检验指标在小儿手足口病的关系评价

2种肠道病毒与4种临床检验指标在小儿手足口病的关系评价

2种肠道病毒与4种临床检验指标在小儿手足口病的关系评价葛玉东河南省许昌市妇幼保健院检验科(河南许昌461000)摘要为评价2种肠道病毒与4种临床检验指标在小儿手足口病的关系,选取200例疑似手足口病患儿对所有不同肠道病毒感染患儿的血清检验指标进行检测。

结果显示,CoxA16(-)Ev71(-)组、CoxA16(+)Ev71(-)组、CoxA16(-)Ev71(+)组和CoxA16(+)Ev71(+)组的WBC、ALT、AST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A16(-)Ev71(-)组和CoxA16(+)Ev71(-)组的CKMB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A16(-)Ev71(-)组、CoxA16(+)Ev71(-)组与CoxA16(-)Ev71(+)组和CoxA16(+)Ev71(+)组的CK‐MB指标比较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Cox‐A16(-)Ev71(+)组的CK‐MB指标最高。

结果表明,手足口病患儿当感染Ev71病毒之后会损伤心肌功能,患儿血清CK‐MB活性是疑似手足口病患儿感染Ev71病毒的主要危险因素。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临床检验;心肌损伤AnEvaluationontheRelationofTwoSpeciesofEntericVirusesandFourItemsofClinicalExam.NormsinInfantileHand‐Foot‐MouthSyndromeGEYu‐dongMedicalLaboratoryDept.,XuchangCity'sMaternalandChildHealthInstitute,Xuchang,Henan461000AbstractT 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 of two species of enteric viruses(EV)and four items of clinical exam.norms in infantile hand‐foot‐mouth syndrome(H‐F‐M‐S),selected200child‐p atients with suspected H‐F‐M‐S to be subject to the detection of serum exam.norms due to them infected by different EV.A s results,in WBC,AL T and AS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CoxA16(-)Ev71(-)g roup,CoxA16(+)Ev71(-)g roup,CoxA16(-)Ev71(+)and CoxA16(+)Ev71(+)g roup(P>0.05);in CK‐MB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CoxA16(-)Ev71(-)g roup,and CoxA16(+)Ev71(-)g roup(P>0.05),but there was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CoxA16(-)Ev71(-)g roup and Cox‐A16(+)Ev71(-)g roup with CoxA16(-)Ev71(+)g roup and CoxA16(+)Ev71(+)g roup(P<0.05),especialy CK‐MB norm was the highest in CoxA16(-)Ev71(+)g roup.R esults show that for H‐F‐M‐S child‐p atients w hen they are infected by Ev71virus their myocardium just might be injuried,their serum CK‐MB's activity is the main risk factor of Ev71virus infection in the suspected H‐F‐M‐S child‐p atients.KeyWordsHand‐foot‐mouth syndrome;Enteric virus;Clinical examination;M yocardium injury手足口病属于儿童高发病症,主要由多种人肠道病毒所引发,5岁以下儿童是发生手足口病的主要对象。

肠道病毒71型核酸检测在诊断手足口病中的意义

肠道病毒71型核酸检测在诊断手足口病中的意义
[4J Tan EL.Yong LL。Quak SH,et a1.Rapid detection of entewvinB 71 by real—time Taqman RT-PCR.J Clin vir01.2008,42(2):203—206.
[5] 张永乐,潘克女,徐岱,等,手足口病病原体实时断手足口病中的 意义
谢欣城张永乐 张思泉娄国强
【摘要】 目的评价肠道病毒71型(EVTl)病毒核酸检测在诊断手足口病中的意义。方法对132 例临床诊断为手足u病的患儿和18例非手足口病的患儿同时采用实时荧光RT-PER技术检测入院时粪便 中EVTI病毒核酸,分析实时荧光RT-PCR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的相符性。结果 132例手足口病的患儿入 院时粪便中检出EV71阳性者有85例,占64.39%;18例非手足口病息儿粪便中未检出EV71,分析显示两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6.75,P<0.05)。结论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EV71,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者町确诊为手足口病,但核酸检测阴性者不能排除手足门病感染的可能,应密切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诊断。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在我院临床诊 断为手足口病的132例患儿,其中男78例,女54例, 平均年龄为2.3岁,诊断符合卫生部颁发《手足口病
DOI:10.3760/crtm.j.issn.1673-4149.2010.05.005 作者单位:310014浙江中跃药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感染科(谢欣 城、张思泉、娄国强),分子诊断实验室(张永乐)
反应体系的建市与I临床应用.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09.29(3):276-278.
(收稿日期:2010-07.29)
·论著·
细菌1 6S rRNA在诊 断非中性粒细胞性腹水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中的应用

粪便检测各项目临床意义

粪便检测各项目临床意义

粪便检测各项目临床意义1.便常规:便常规检验可以了解消化道有无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及早发现胃肠炎、肝病,还可作为消化道肿瘤的诊断筛查。

便常规化验包括检验粪便中有无红血球和白血球、细菌敏感试验、潜血试验(OB) 以及查虫卵等。

便常规检查对于判断人体健康状况是必要的检查项目。

1.1临床意义:便秘者粪便呈球状硬块;粥状或水样稀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泻;米汤样便见于霍乱及副霍乱患者;血色黑暗或呈柏油状为远血,多属食管、胃及十二指肠出血;大便下血,色鲜红为近血,为病在大肠或痔疮出血;大便溏泄,纳少腹胀者为脾阳虚;1.2适宜人群:大便异常,排便异常症状者1.3检查时要求:1.3.1因肠蠕动亢进或分泌增多所致。

见于各种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尤其是急性肠炎时。

大量黄绿色稀汁样便(3000ml或更多)并含有膜状物时应考虑到伪膜性肠炎。

艾滋病患者伴发肠道隐孢子虫感染时也可排大量稀水样粪便。

1.3.2根据粪便的性状和组成,了解消化状况,借以粗略判断胰腺外分泌功能。

1.3.3正常粪便中的少量粘液因与粪便均匀混合不易查见,一旦有肉眼可见的粘液说明其量增多。

1.4 检查前准备:1.4.1本检查不需要限制饮食种类。

1.4.2检测前禁止服用止泻药或润肠排便药,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2.幽门螺旋杆菌粪便抗原检测:由于定居在胃上皮细胞表面的幽门螺杆菌,随着胃粘膜上皮的快速更新脱落,幽门螺杆菌也随之脱落,并通过胃肠道从粪便排出。

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检测试检采用酶联免疫分析双抗体夹心法,能够特异性诊断人体内幽门螺杆菌感染。

该方法操简便、省时、不需昂贵仪器,适用于婴幼儿、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幽门螺杆菌根治疗效评价,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等。

2.1适宜人群:怀疑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

2.2检查前准备:同便常规检查。

2.3检查前准备:同便常规检查。

3.粪便腹泻病毒检测:3.1轮状病毒检测: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从而造成细胞损伤,引起腹泻。

病毒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病毒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病毒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病毒抗体检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测方法,通过检测体内的抗体水平来帮助医生判断某种特定病毒感染的情况。

这种检测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提供有关病毒感染的信息,并辅助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探讨病毒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并介绍其在不同病毒感染中的应用。

一、病毒抗体检测的基本原理病毒抗体检测是通过测定体内特定病毒感染所产生的抗体来确定感染情况的一种方法。

当人体感染某种病毒后,免疫系统会产生相应的抗体来与病毒进行抗争。

病毒抗体检测方法可以利用血清、唾液或尿液等样本,通过ELISA、荧光免疫分析、免疫印迹等技术手段,定量或定性地检测出体内的病毒抗体水平。

二、病毒抗体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1. 病毒感染诊断与筛查病毒抗体检测在临床中常用于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与筛查。

例如,在流感季节,通过检测患者体内的流感病毒抗体可以迅速确定是否感染了流感病毒,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和预防措施。

此外,病毒抗体检测也广泛应用于艾滋病、乙肝、丙肝等病毒感染的筛查中,通过检测病毒相关抗体可以及早发现感染者,进行干预治疗,避免疾病的进一步扩散。

2. 疫苗效果评估疫苗的研发与推广是预防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病毒抗体检测在疫苗效果评估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通过检测疫苗接种者体内的病毒抗体水平,可以评估疫苗的免疫效果。

如果接种后的人体内能够产生相应的抗体反应,说明疫苗对病毒的防御起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种评估可以帮助科学家调整疫苗的配方和接种方案,提高疫苗的效力。

3. 治疗监测与预后评估病毒抗体检测还可以帮助医生对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

例如,在一些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过程中,通过定期检测患者体内的病毒相关抗体水平可以了解治疗的有效性。

如果抗体水平逐渐降低,说明治疗效果良好;如果抗体水平持续升高,则可能提示治疗不当或复发。

此外,病毒抗体检测还可以用于疾病的预后评估,预测患者的疾病发展趋势,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肠道病毒Cox A16型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Cox A16型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Cox A16型手足口病Chang Dao Bing Du C o x A 1 6 Xing Shou Zu Kou Bing一概述肠道病毒Cox;A16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柯萨奇A16(Cox;A16)感染所致。

检测肠道病毒Cox;A16病原体可以早期诊断手足口病,对预防和治疗手足口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二病因以肠道病毒EV71和肠道病毒Cox;A16病原体感染为主。

婴幼儿喜欢把手或是玩具等放到嘴里撕咬,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

1.常见托儿所或是公共场所人群密切接触传播。

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手巾、毛巾、玩具等物品。

2.喉咙分泌物(飞沫)传播。

3.饮用或食用被污染过的水和食物。

4.小儿不懂分辨,吃有病毒或苍蝇叮爬过的食物。

三流行病学由肠道病毒Cox;A16病原体感染。

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亦可发生聚集发病现象。

该病主要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

病毒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手、毛巾、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及床上用品等间接接触传播。

患者咽喉部的分泌物和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

四临床表现1.潜伏期2~7天,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起病急,流涕、咳嗽、咽痛、发烧,全身不适。

2.典型症状为疱疹性咽峡炎,即在鼻咽部、会厌、舌和软腭部出现小疱疹,黏膜红肿,淋巴滤泡增生、渗出,扁桃体肿大,伴吞咽困难,食欲下降,手足臀部丘疹、丘疱疹,躯干部可出现类似皮疹,呈离心性分布。

五检查1.实验室检查(1)末梢血白细胞;;一般病例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大多正常。

重症病例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2)血生化检查;;部分病例可有轻度ALT(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MB)升高,重症病例血糖可升高;(3)病原学检查;;特异性Cox;Al6核酸阳性或分离到Cox;Al6病毒。

(4)血清学检查;;急性期和恢复期特异性Cox;Al6抗体检测4倍以上升高可确诊。

(5)脑脊液检查;;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多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2023结直肠癌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

2023结直肠癌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

2023结直肠癌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目前研究发现结直肠癌中存在一些相关基因可以用于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预后评估以及筛查林奇综合征,提示对这些基因进行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主要汇总了结肠癌常见基因异常的临床意义以及罕见基因异常的潜在临床意义。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一直都位居前列,并且多数结直肠癌患者在初诊时已属于中晚期,正确的治疗决定患者的预后。

随着对结直肠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和基因检测能力的提高,与结直肠癌发病和治疗相关的基因越来越多。

目前,国内外已有的相关指南及实践推荐检测的结直肠癌相关基因包括APC.MS1RAS和BRAF等。

此外,对于其他一些具有潜在临床意义的基因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包括Her-2扩增/过表达、PIK3CA突变和NTRK融合等。

合理的检测及应用结直肠癌相关分子标志物已经成为目前临床实践的重要部分。

为此,《结直肠癌分子生物标志物检测专家共识》及《结直肠癌分子标志物临床检测中国专家共识》等共识相继出台,为结直肠癌的基因检测的提供了指导方案。

结直肠癌常见基因异常RAS、BRAF和MSI检测的临床意义1、RAS基因点突变:RAS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通路里的下游基因,可以调控细胞生长、分化、增殖和存活,其中KRAS和NRAS是由RAS家族成员基因编码的两种GTP酶蛋白,约有40%~50%的结直肠癌患者存在KRAS点突变,3.8%的结直肠癌存在NRAS点突变。

目前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表明,RAS野生型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能从抗EGFR单抗治疗中获益,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显著延长。

因此,对于这部分患者推荐首选化疗联合抗EGFR单抗的治疗方案。

而对于RAS 基因突变患者,应用抗EGFR单抗则无明确获益,一般采用化疗联合VEGF单抗治疗。

因此,推荐在晚期或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开始治疗前,应进行RAS突变的检测,有助于帮助患者选择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A16型/
通用性肠道病毒RNA联合检测临床意义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数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犯5岁以下的宝宝。

手足口病常常表现为: 患儿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

疹子"四不像":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

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即出现溃疡,常常流口水,不能吃东西。

临床上不痒、不痛、不结痂、不结疤。

患儿尿黄。

重疹患儿可伴发热、流涕、咳嗽等症状。

手足口病一般一周内可康复,但如果此前疱疹破溃,极容易传染。

手足口病具有流行强度大、传染性很强、传播途径复杂特点。

病毒可以通过唾液飞沫或带有病毒之苍蝇叮爬过的食物,经鼻腔、口腔传染给健康儿童,也可因直接接触而传染。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

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

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A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

此后EV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暴发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临床特征的EV71流行,1975年保加利亚报告病例750例,其中149人致瘫,44人死亡。

1994年英国发生一起由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患者大多为1-4岁婴幼儿,大部分病人症状较轻。

英国1963年以来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间隔期为2-3年。

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东亚地区流行。

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人发病,4-6月有29例病人死亡。

日本是手足口病发病较多的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1969~1970年的流行以CoxA16感染为主,1973和1978年的2次流行则由EV71引起,1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跃,EV71、CoxA16病毒均有分离。

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肆虐东亚地区。

1997年马来西亚发
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例发病,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死者平均年龄1.5岁。

1998年我国台湾省发生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暴发流行,在6月和10月两波流行中,共监测到129106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死亡病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等。

综上所述,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A16型/通用型肠道病毒RNA联合检测,主要用于儿童手足口病临床分型及诊断,为治疗方案的确定和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