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第一课时教案
祝福教学设计课件教案
祝福教学设计课件教案Blessing teaching design courseware teaching plan祝福教学设计课件教案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祝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教学目的: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4.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学设想:[重点]1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2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难点]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语。
初中时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少年活泼可爱而中年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迂腐的孔乙己,这些人物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二、介绍背景,揭示主题。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
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
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
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祝福》教案
《祝福》教案《祝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环境等),小说所表现的具体内容等。
2、能力目标:欣赏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手段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了解封建社会广大下层劳动妇女低下社会地位和不幸遭遇,关注社会发展,体味人生意味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知识目标: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环境等),小说所表现的具体内容等。
教学难点能力目标:欣赏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手段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教师形成一定的鲁迅小说的讲课方法思路模式,尽量在对作家作品的深入研究中凸显自己的教学个性,让学生受到良好的小说教学。
甚至发展会写小说了。
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请看这幅图片,(出示封例图片)这是祥林搜,她是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开山之祖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想必大家对鲁迅先生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鲁迅先生确实是一代文学巨匠,在2023年的全球阅读排行榜上,鲁迅先生的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分别雄据排行榜第一位和第十一位,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从而揭开了中国新文学的序幕,他的这两本短短的小说集,内容深切,格式特别,茅盾先生在《读呐喊》一文中说: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见到了绚丽的阳光。
感受是那样的至深至切。
如果说,茅盾先生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开拓者的话,那么鲁迅先生则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开拓者,今天让我们走进祥林嫂,去感受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被旧制度所吞噬。
本文写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
二、学生速读,并思考:这篇小说主要写了有关祥林嫂的哪些事情?三、文本研读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板书:情节、人物、环境。
《祝福》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祝福》语文教学教案设计《祝福》语文教学教案设计「篇一」课题祝福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理解《祝福》的主题。
2、通过分析人物体会其性格的复杂多样性。
学习重点小说的主题(包括小说标题的含义、小说的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等)学习难点祥林嫂性格的探究、造成悲剧的原因教具多媒体课件预习指导(1)应注意的正确读音祝福暂寓享用悚然照例胆怯即刻谬种负疚形骸两颊窥探荸荠讪讪窈陷洞穴歆享牲醴朱拓监生蹙缩剥豆炮烙陈抟间或捺上不更事(2)应掌握的词语书上的:朱拓形骸讪讪窈陷歆享牲醴不更事间或一轮沸反盈天补充的:暂寓本家鄙薄大抵聘礼(3)要注意的字型寒暄(喧)烟霭(蔼)走投无路(头)形骸(骇)惴惴(揣湍)(4)要知道的常识康有为四书送灶祝福国子监(监生)(5)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投机:谈话总是不投机。
(见解相同)他是一个投机取巧的人。
(利用时机谋取私利)踌躇:我在极短的踌躇中,想(犹豫)什么踌躇,什么计划,都挡不住三句问。
(犹豫的事)看他踌躇满志的样子。
(得意的样子)俨然:四叔俨然的陪着。
(形容庄重、严肃)村庄里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这孩子说起话来,俨然是个大人。
(好像)但是:她但是呜咽,说不出话来。
(只是)本来他说要来的,但是没来。
(表转折的连词)作家作品1、回忆鲁迅及其作品2、关于《呐喊》和《彷徨》(这两部小说集的大概内容及作者的思想)课文题解交代时代背景把握要点:适应新文化运动的需要,抨击、揭露封建文化思想,推进民主新文化的进程。
情节结构序幕——写祝福景象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祥林嫂初卖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尾声——再写祝福景象祥林嫂的悲剧人生开端——丈夫死后逃出婆家,第一次到鲁镇四老爷家做佣工发展——被婆家抓回买给山里的贺老六做老婆高潮——夫死子亡,第二次到鲁镇四老爷家做佣工结局——沦为乞丐,在鲁镇人们祝福时寂然死去。
人物形象1、小说三次写到“祝福”,在鲁镇人们祝福时,祥林嫂都在做什么?第一次“祝福:(彻夜干活“一人担当” 能干受称赞)第二次“祝福:(只能烧火“不得沾手”)第三次“祝福:(满怀恐惧,寂然死去)分析要点:生活悲惨命运不公2、小说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分析外貌,都有什么变化?初到鲁镇时的外貌:(死了丈夫,悲哀,但年轻,精神还好)再到鲁镇时的外貌:(夫死子亡,十分悲哀,精神不济,)临死前的外貌变化:(被赶出门,成为乞丐,精神已彻底麻木)分析要点:精神打击一次比一次大每况愈下3、讨论:祥林嫂是否有过幸福和满足?祥林嫂是否有过反抗和抗争?婆家凭什么将她抓回?为什么要捐门槛?对她精神打击最大的事情有哪些?为什么要捐门槛?对她精神打击最大的事情有哪些?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柳妈等是帮凶,你怎样看?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什么?4、概括人物形象祥林嫂:勤劳、善良、能干的劳动妇女,但咱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摧残下一步步走向死亡。
高中语文《祝福》教案五篇
《祝福》教案【教学目标】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难点】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本教时重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板书)二、介绍背景:《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
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祝福》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
《祝福》优秀的教学设计《祝福》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祝福》优秀的教学设计1【设计意图】小说的教学一般是从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中,获得对小说的理解。
本课堂设计试图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重点抓住小说中几个容易被人忽略的小问题,来把握人物的主题,体会小说的创作技巧。
【问题设计】一个日子;二次微笑;三样眼神;四场飞雪:五张账单。
【课堂准备】投影仪、视频材料【课堂时数】二课时【一课时】【教学要点】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
分组研究问题。
【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已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已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鲁迅的又一篇杰出小说《祝福》,这篇小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
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或多种话剧。
它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魅力呢,请看课文。
二、初步感知课文:⒈速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⒉指名学生讲述故事梗概,理清情节。
⒊解读课文的叙述技巧。
板书:情节内容时间序幕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叙开端初到鲁镇三个半月五发展被迫改嫁两年高潮再到鲁镇约两年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⒈“祝福”的日子到底在那一天?具体时间呢?⒉祥林嫂在祝福前夜寂寞死去,但她生前曾给世人留下过甜甜的笑容,请你找出来读读,你能在这些笑容背后发现什么吗?⒊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在本文中,鲁迅是怎样实践他的写作主张的?请你找出本文描写祥林嫂眼睛的句子,并品出其中的内蕴。
⒋鲁迅先生在他的《花边文学》中的《大雪纷飞》一文中,盛赞《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段中写雪的“神韵”。
其实,他《祝福》中的四次写雪更加值得一赞。
请你找出来,品味品味。
⒌熟读课文,找出小说中关于金钱零星表述的语句。
比较阅读,看看能发现什么。
【二课时】【教学要点】交流心得,总结课文。
【教学点拨】⒈“一个日子”:简析:“我”是在“送灶”的这一夜回到鲁镇的,在鲁四老爷家里呆了两天,“我”遇到祥林嫂是“昨天下午”,“又过了一夜”,所以我从短工那里知道祥林嫂死的消息是二十五日或二十六日“晚饭前”。
鲁迅祝福教案(6篇)
鲁迅祝福教案(6篇)鲁迅《祝福》教案篇一教学要点1、分析样林嫂所处的典型环境,剖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小说主题。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祥林嫂的反抗。
3、深层把握“祝福”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人,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
文学反映人的生活整体,也只有通过“生活本身形式”(车尔尼雪夫斯基)才能得到完满的表现。
因此,在艺术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的“关键在于个别的环境”(马克思)。
那么,在《祝福》中,围绕和促成人物行动的环境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研读小说的环境描写1、提问:作者把祥林嫂的悲剧置于“鲁镇”这个“舞台”上来演绎,“鲁镇”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在那里表现出怎样的世态风情(1)学生集体朗读小说的第1~2段。
(2)学生勾画关键句子进行体会,然后前后桌进行交流。
(3)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①鲁镇是一个封闭式的社会。
许多传统习俗、封建观念、男尊女卑等封建等级关系在鲁镇的人与人之间被异常严格地遵守着。
如,当“我”离开五年之后重回鲁镇时,最强烈的感觉是一切“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准备“福礼”的是女人,而“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②鲁镇弥漫着浓厚的迷信气氛。
“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人们的美好愿望寄托在对神的祈求上。
2、学生思考: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人(1)学生默读课文,摘录有关语句。
(2)思考后明确: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他崇拜祖先,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化。
他向“我”大骂康有为,康有为主张变法,但是他因循守旧。
他“案头”堆放的是“理学”著作,墙上挂的是朱子格言;孔孟之道流布于周身血脉,封建伦理浸透了通体细胞。
孔孟理学、封建伦常正是他处世立身、待物行事的准则。
可见,鲁四老爷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
3、学生思考:祥林嫂周围的其他人对其态度如何明确:祥林嫂周围的人对她表现出令人颤栗的凉薄与冷漠。
《祝福》教案(优秀6篇)
《祝福》教案(优秀6篇)《祝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鉴赏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情节安排、环境描写及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
因此,研究性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阅读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必然是今后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向。
本设计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新的研究性教学方式,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变成自主式学习。
情感目标:揣摩小说标题的`重要意义,深刻体会造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的原因。
教学设计提要本设计由4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展示研究方向,小组明确探究目标;第二课时:小组研讨;第三课时:小组探究成果交流。
第四课时:完成研究小论文教学过程及步骤第一课时1、熟悉课文: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旨在让学生对小说情节有一个大概了解。
2、展示研究方向,明确探究目标:教师将课文分为四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又列若干小课题,具体如下:A、人物鉴赏:a、祥林嫂b、鲁四老爷c、柳妈d、卫老婆子e、四婶f、祥林嫂的婆婆g、我B、情节鉴赏:a、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b、祥林嫂死因探究C、环境鉴赏:a、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b、祝福景象的描写及其作用;c、文中关于雪的描写及其作用D、表现手法鉴赏:a、人物刻画方法;b、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以上课题用投影展示出来;为使每个大课题都有人研讨,规定每一大组挑选一个大课题。
第二课时小组研讨:第一课时完成后,各小组明确了任务,要求课余时间就开始搜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选相同子课题的为小组,充分交换意见后,每个大课题组推推举1—3位同学在课内展示本组研究成果。
小组探究成果交流。
每个小组推荐1—3名同学上讲台陈述本组的研究成果,要求每人发言不超过四分钟。
第三课时课内完成研究小论文。
在小组研究成果陈述的基础上。
老师提供下列小论文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
题目有:1、祥林嫂的反抗精神2、祥林嫂死因探究3、祥林嫂个人简历4、文题—“祝福”之我见5、(祥林嫂、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人物形象之我见6、雪景作用之我见7、描写祝福景象的意义8、祥林嫂生活圈内的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剖析9、祥林嫂内心世界探究10、对祝福人物刻画的一点看法《祝福》优秀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识记A、关于《彷徨》B、烟霭等词语2、理解、分析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D、倒叙手法(复习)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预习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2、读23遍课文第一课时一、导入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B、1924年前后的历史:辛亥革命1911年、五四运动1919年。
《祝福》(公开课教案)
《祝福》(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介:《祝福》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之一,描绘了旧社会的残酷现实和人民群众的苦难。
1.2 学生分享:让学生提前阅读《祝福》,分享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
1.3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旧社会的残酷现实,培养学生对人民群众的关爱和同情。
第二章:文本分析2.1 教师讲解:详细讲解小说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背景。
2.2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关系,分享讨论成果。
2.3 教学目标:使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第三章:角色扮演3.1 教师指导:为学生分配角色,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3.2 学生表演:学生根据角色扮演要求,进行表演。
3.3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第四章:小组讨论4.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讨论小说中的社会现实和人物命运,分析作品对现实的启示。
4.2 学生分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4.3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师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小说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5.3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小说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六章:作品背景探究6.1 教师讲解:介绍《祝福》创作的历史背景,包括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等。
6.2 学生分享: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享对作品背景的理解和发现。
6.3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作品,认识到文学作品与历史背景的关联。
第七章:文学技巧分析7.1 教师讲解:分析《祝福》中的文学技巧,如象征、讽刺、对比等。
7.2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文学技巧在小说中的应用和效果,分享讨论成果。
7.3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文学技巧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第八章:作品主题探讨8.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探讨《祝福》中的主题,如封建礼教、人伦关系等。
8.2 学生分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祝福》教案(第一课时)
《祝福》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情节,理解倒叙手法的作用,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
(第一课时)2、分析把握并评价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
(第二课时)3、理解小说主题,思考小说的现实意义。
(第三课时)4、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作用,分析题目的作用。
(第四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及时代背景,了解“祝福”这一习俗。
2.理清文章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作用,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
一、导入展示鲁迅照片,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所认识的鲁迅。
二、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等十五部三、时代背景《祝福》写于1924年,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祝福》发表于1924年。
是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状。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
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向来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
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四、检查预习寒暄xuān送灶zào陈抟tuán朱拓tà呜咽yè咀嚼jǔjué荸荠bíqí五、理解标题“祝福”1、“祝福”是旧社会浙江绍兴一带的封建迷信习俗。
一般指农历十二月二十夜到三十夜,我们可以从广义上称之为“祝福期”。
一旦进入“祝福期”,人们便皆呼“夜”而不呼“日”,如二十日呼“二十夜”。
《祝福》第一课时教学教案设计
《祝福》第一课时教学教案设计《祝福》第一课时教学教案设计「篇一」《祝福》教学教案设计精选【教学目的】1、从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影响的角度探讨小说的主题。
2、从小说语言对表现人物、渲染环境的作用的角度探讨作品是如何反映、深化小说主题的。
【教学重难点】1、周围人物对祥林嫂命运的影响。
2、小说悲喜交加的氛围和作者的感情基调。
【教学方法】1、以传统的边引导分析边板书为好,当然,也可制作成课件进行教学。
运用课件,要避免死板。
2、可结合课后练习给学生放映影片《祝福》。
【教学思路说明】一、布置预习1、在课本上画出生僻字词。
2、根据课本上划分的五个板块,概括每一板块的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二、课堂教学步骤1、检查预习。
2、探讨祥林嫂的死因(亦即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⑴ 弄清祥林嫂的遭遇,探讨她周围人物对她命运的影响。
(说明:祥林嫂在一次次的争取生、争取平等的权利中一步步走向死亡,由此也就能比较容易地得出她死于她生存的社会环境的结论。
)⑵ 探讨这种社会环境的成因,进而引出批判封建礼教的主题。
(说明:答案可参考《教师教学用书》及其他相关材料,但应允许学生见仁见智,教师不能过度拔高。
)3、分析文章的语言在刻画人物方面的作用。
(说明:首先分析对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其次分析鲁四老爷的三次皱眉,最后说明语言在刻画人物、渲染环境方面所起的作用。
)4、分析小说是怎样运用语言渲染环境,进而深化主题的。
(说明:这个问题可结合课后练习二来进行分析。
)5、回顾课堂。
(说明:回顾课堂,要紧扣教学重点来进行,并为布置作业作准备。
)三、布置作业1、有人认为,本文批判的矛头不应该指向封建礼教,而应该指向“人”,因为礼教说到底只是维护社会秩序、匡正人心的一种工具,而“人”才真正是“工具的主人”,可是该小说中的这些人都成了“工具的奴隶”,关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认识的?(说明:布置这个作业的目的是对课堂上分析的社会环境影响人物命运的深化,看法可见仁见智。
《祝福》鲁迅教案设计 4篇
《祝福》鲁迅教案设计4教学目的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一、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
二、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教学步骤教学要点:小说结构特点和祥林嫂的人物形象一、导入课文:郁达夫曾说过:“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在我们中国,曾经出现过无数的伟大人物,其中包括鲁迅。
(投影——鲁迅)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已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已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鲁迅的又一篇杰出小说《祝福》,这篇小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
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或多种话剧。
它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魅力呢,请看课文。
二、人物分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祥林嫂的人生悲剧。
明确:最简洁可用四个动词来概括:“问—抓—撞—捐”。
但是电影《祝福》却把“逃”放在开头,请大家比较小说把“问”放在开头有什么区别?(“问”: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渲染气氛。
“逃”:增加视觉效果,如果把“问”放在电影里,难免沉闷。
)讨论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模样周正、健壮耐劳模样周正——“年纪二十六七”,脸色虽然“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模样儿“周正”,“手脚壮大”,“顺着眼”,“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健壮耐劳——“抵得过一个男子”,“彻夜的煮福礼”,“竟没有添短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劳动强度大,工作是十分艰辛的,“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为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被迫改嫁、强烈反抗在第二大段第二自然段,文章对祥林嫂的身世作了初步的交代。
《祝福》教案(通用12篇)
《祝福》教案(通用12篇)《祝愿》教案篇1一、活动目标1、通过传递明信片送祝愿,激发幼儿关爱他人的美妙情感。
2、尝试轮番绘制、传递明信片,体验传递的乐趣。
二、活动预备了解绘本故事《蛤蟆的明信片》、自制明信片人手一份,水彩笔、记号笔若干。
三、活动过程(一)导入1、你们瞧,今日陆老师带来了什么?(老师出示明信片)2、你们还记得上次我们看过一本关于明信片的书吗?它叫什么名字?(《蛤蟆的明信片》)你们能一起把故事说一说吗?(幼儿边叙述,老师边画明信片,鼓舞幼儿用比较完整的语言复述部分故事内容)3、青蛙哥哥的明信片在很多好伴侣和我们云朵班的小伴侣的传递下变得越来越漂亮,现在的明信片不仅仅是一张一般的明信片了,它里面还包含了许多好伴侣真诚的关怀与祝愿。
(二)通过回忆绘本故事内容,引出活动主题1、今日陆老师又想请你们送祝愿了,猜猜看,这回是给谁送祝愿呢?2、你们说的都不错,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祝愿。
那今日究竟要给谁送祝愿呢?请你们看这张图片就知道了。
(播放四川小伴侣的图片)3、在四川地震遇难的小伴侣有许多许多,他们都需要我们的关心,那你会怎么关心他们呢?4、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好孩子,假如请你们把刚才说的.内容都画下来,你会吗?(三)老师讲解要求,幼儿操作1、你们的桌上,也有一张明信片,陆老师把你们想对四川小伴侣说的话都已经写下来了,你们想听一听吗?2、明信片上还有四个图形,他们用来做什么?箭头表示什么意思?3、你们四个小伴侣一组,每人选择一张明信片,在第一个图形里面画上代表你自己的标记,然后在明信片上画上你想送去的祝愿。
接着把明信片传给你们一组的另一个小伴侣,让他连续画。
一共传递四次,记住在同一张明信片上每人只能送一次祝愿哦!最终,明信片传到第一个传递的小伴侣手里,回到座位上。
(四)讲评1、谁能用好听的话来介绍一下你的明信片是怎么传递的?(五)延长活动信任四川的小伴侣在收到你们的明信片之后肯定会非常愉快。
瞧!陆老师为你们预备了一个大信封,那我们把明信片放进去,一起去寄给四川的小伴侣好吗?《祝愿》教案篇2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理解倒叙手法的作用。
优秀教案《祝福》(共5篇)
优秀教案《祝福》(共5篇)第一篇:优秀教案《祝福》优秀教案《祝福》《祝福》【教学说明】1、《祝福》写成于1924年2月7日,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后收入小说集《彷徨》。
它通过塑造一个勤劳、质朴、心地善良,又受尽侮辱与愚弄,最终被社会抛弃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祥林嫂,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深刻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恶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了反封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指导学生阅读鉴赏本篇小说,值得研究的艺术特色主要有:采用倒叙方式以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通过肖像、言行来刻画人物,反映生活;在巧妙设置矛盾冲突中,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成功描写典型环境中,揭示造成主人公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3、根据这篇小说的突出特点,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是:在对主人公悲惨遭遇的先后变化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本篇作品的主题思想。
【教学设想】 1 目的:①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本质,进行新旧社会对比,激发学生热爱新中国,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并为之努力奋斗的热情和动力;②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③体会并理解本文采用倒叙方式、描写典型环境及合理安排矛盾冲突的作用。
2 重点:精当的环境描写和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
3 难点:【教学说明】3。
4 方法:在老师指导下边读边思边议,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可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钻研;充分利用电教手段,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祝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
5、教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预习指导:1、课前阅读《单元知识和训练》,回答四个问题。
① 什么是小说和小说的三要素?(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
《祝福》教案
《祝福》教案《祝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挖掘本文的主题,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主问题,围绕主问题,思考讨论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进而挖掘主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能提高学生尊重他人、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精神素养。
教学重点认识祥林嫂的悲剧形象,探究作品的主题。
文本比较长,给学生阅读分析带来一定困难。
教学过程导入语:现代作家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那么,祥林嫂为什么非死不可呢?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呢?这节课,我们来深入探讨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和本文的主题。
1、(出示主问题)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换句话说,是谁把祥林嫂一步步推向了深渊?2、围绕主问题,设计几个小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1)从祥林嫂的外部生存环境入手,分析悲剧的外因。
思考她身边有哪些人?把他们分类,他们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命运中起了怎样的作用?2)从祥林嫂的内心环境入手,分析悲剧的内因。
阅读“祥林嫂再嫁”一段,思考她闹得“真出格”,说明了什么?她的追求是什么?她为什么追求那样的生活?她有着怎样的道德观?她的内心世界与她的遭遇之间的矛盾,给她造成的影响是什么?3、学生思考,讨论。
4、学生发表讨论的结果,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师中肯评价,引导发言。
外因:鲁四老爷四婶剥削者政权剥削、鄙视祥林嫂祥林嫂的婆婆、小叔子、夫家大伯族权卖出祥林嫂,逼迫她赶走她,直接改变了祥林嫂的命运鲁镇人鲁四老爷家短工等普通群众夫权鄙视、奚落、嘲笑祥林嫂柳妈神权给祥林嫂沉重的精神负担内因:祥林嫂1)祥林嫂闹得越出格,说明封建思想对她毒害越深,她追求贞节的好女人形象;但封建制度却使她被逼再嫁,使她不能维护好女人形象;这对矛盾,使她产生强烈的负罪感,给她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使她欲生不能。
2)死后被分尸等鬼神迷信思想又使她产生强烈的恐惧感,使她欲死不敢。
《祝福》鲁迅教案设计3篇
《祝福》鲁迅教案设计8知识目标: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过程、方法目标: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情意目标: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教学重点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2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教学用具课本设计理念《祝福》是短篇小说的精品,提供了丰富的小说鉴赏资源。
但鉴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有如面面俱到,不如有所侧重,力求有一定的深度。
首先,小说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结构有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其次,小说刻画的形象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方法丰富多彩,值得体味;再次,小说的主题特别深刻,但学生对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又比较陌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要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探讨。
计划用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鲁迅先生曾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在《狂人日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
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
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
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福》。
教师提问:(1)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特点?明确:在序幕后写出了故事结局,属倒叙手法。
(2)这种叙述方式有何特点及作用?明确: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对读者有较强的吸引力;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死去,而且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人物的矛盾关系。
《祝福》优质教学设计1(第1课时)
《祝福》优质教学设计1(第1课时)教学目标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塑造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难点深刻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课时安排3/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熟悉课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通过祥林嫂的变化,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重点难点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临近新年祝福的时候,鲁镇发生了一桩命案个年轻的老妇人死了。
那么,这个年轻的老妇人到底是谁呢?在她身上到底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谁又是这桩命案的始作俑者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先生的《祝福》,一起去深入了解体会文中受害者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设计意图:提出疑问,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二、知人论世(幻灯片展示)1.介绍作者。
2.介绍背景。
3.小说集《彷徨》。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共收1924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
《彷徨》的写作时期,正值五四运动落潮,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出现分化,作者一面因“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而“感到寂寞”“荒凉”,一面“总结过去的经验,寻找新的战友,部署新的战斗”。
在这样的背景下问世的《彷徨》,比起其前部小说集《呐喊》来,“技术虽比先前好一些,思想也似乎较无拘束,而战斗的意志却冷得不少”。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便于学生理解小说内容,把握小说主旨。
)二、疏通文本,把握结构(一)迅速浏览课文,讨论分析这篇小说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1.序幕: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2.结局:寂然死去3.开端:初到鲁镇4.发展:被卖改嫁5.高潮:再到鲁镇6.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二)分析小说情节,小说在结构上采取倒叙的手法有什么作用?1.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
《祝福》教案
《祝福》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理清课文各部分所写内容及祥林嫂的不幸经历,将文章分为五个层次进行分析,并能完整概括各个层次的内容。
过程和方法:通过祥林嫂悲剧发生的时间指出其命运与春天的联系,并通过作者重回故乡观察的“变”与“不变”串联课文。
分析鲁镇的“不变”与祥林嫂的“变”,并将文章概括为五个层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祥林嫂在封建礼教下被压迫的凄惨与痛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概括五个层次的内容;难点:文中的“变”与“不变”三、导入同学们在初中的时候学习过几篇鲁迅的小说,大家还记得吗?(学生答)对,我们学习过鲁迅先生的《故乡》、《孔乙己》,其中有从活泼可爱变得麻木愚昧的闰土,喜欢穿长衫的善良却迂腐的孔乙己,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说《祝福》。
四、教学过程(一)背景介绍《祝福》写于1924年,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而我们之前学过的《故乡》与《孔乙己》都收录于小说集《呐喊》,如果说“呐喊”是为了唤醒沉睡的民众,为了给革命的先驱者助威而命名,那么《彷徨》这本小说集以这个名字命名的原因是什么呢?有同学知道吗?(彷徨:没有方向)鲁迅先生有过这样一个比喻:发现自己和人们被关在一个密不透风的铁屋子里,自己醒来,发现其他人还睡着,但大家都会被憋死。
《呐喊》用来叫醒那些沉睡的人们,让他们不要继续无知下去。
可是后来发现,即使叫醒了人们,大家还是被关在铁屋子里,仍然逃不掉被闷死的命运,所以开始《彷徨》。
那么在现实中呢,鲁迅先生曾以极大的热情迎接辛亥革命的爆发,但是不久他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然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中国广大的人民尤其是农民依然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而鲁迅在这一时期还没有接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有时不免会感到怀疑与失望,因此他用《彷徨》作为小说集的名称。
祝福第一课时教案
《祝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成都市华阳中学李涛教学目标1、初读文本,梳理小说的情节,掌握倒叙的情节结构及理解倒叙的作用。
2、初读文本,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命运,感知人物形象。
一:导入北大中文系教授温儒敏有一篇著名的演讲——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
我觉得对今天的青年学子来说很有意义,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朗读温教授演讲中的一些句子,来开始今天的《祝福》之旅。
鲁迅是有超越性的思想家,尽管去世几十年,但他当年所思考、所焦虑的问题,到今天恐怕还是新鲜的。
近百年来,有那么多知识分子,但对中国文化了解最深入的,鲁迅可能是第一人,是鲁迅发现了中国和中国人。
中国人还要发现是要发现的。
鲁迅的眼光不一样,他发现了中国和中国人,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的一些问题、弊病,现在还大量存在于社会中。
鲁迅的出现是个艺术,鲁迅是我们民族精神普遍溃败时的中流砥柱。
鲁迅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克尔凯郭尔、帕斯捷尔纳克、布罗斯基这些思想家,是同一水准的。
把中国的病根看出来了,这是鲁迅的伟大。
希望同学们今后有意识地多看一些富含哲思的书,让自己成为有思想的高中生。
二:作家作品介绍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
《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
《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
《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
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
《祝福》第一课时教案(2023)
《祝福》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清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倒叙手法的运用。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重点】1.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2.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和理解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课前搜集资料】小说常识1.定义: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2.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3.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小说情节的作用:揭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
4.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段语言、肖像、动作、心理描写;环境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
5.小说的环境①自然环境:交代人物活动时间、地点、景物,起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的作用。
②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有这样一个女人,她先是在春天里死了丈夫,接着又在春天里死了儿子,最后她又在春节的祝福声中死在寒冷的雪地里。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小说《祝福》,看一看这个发生在春天里的人间惨剧。
(板书)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898年离家到南京学习,1902年留学日本,原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9年回国。
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成都市华阳中学李涛
教学目标
1、初读文本,梳理小说的情节,掌握倒叙的情节结构及理解倒叙的作用。
2、初读文本,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命运,感知人物形象。
一:导入
北大中文系教授温儒敏有一篇著名的演讲——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
我觉得对今天的青年学子来说很有意义,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朗读温教授演讲中的一些句子,来开始今天的《祝福》之旅。
鲁迅是有超越性的思想家,尽管去世几十年,但他当年所思考、所焦虑的问题,到今天恐怕还是新鲜的。
近百年来,有那么多知识分子,但对中国文化了解最深入的,鲁迅可能是第一人,是鲁迅发现了中国和中国人。
中国人还要发现?是要发现的。
鲁迅的眼光不一样,他发现了中国和中国人,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的一些问题、弊病,现在还大量存在于社会中。
鲁迅的出现是个艺术,鲁迅是我们民族精神普遍溃败时的中流砥柱。
鲁迅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克尔凯郭尔、帕斯捷尔纳克、布罗斯基这些思想家,是同一水准的。
把中国的病根看出来了,这是鲁迅的伟大。
希望同学们今后有意识地多看一些富含哲思的书,让自己成为有思想的高中生。
二:作家作品介绍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
《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
《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
《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
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学习西
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
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
2、鲁迅作品
小说集呐喊野草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而已集二心集坟热风
1、鲁迅:由《呐喊》而到《彷徨》
(1)复习:《呐喊》命名的原因以及其中重要的作品
题《呐喊》: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
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
《呐喊》命名的原因:一,为唤醒沉睡的民众而呐喊;二,为革命前驱者呐喊助威。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再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
(2)重要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乡》、《孔乙己》、《一件小事》等。
(3)《彷徨》简介:
初版封面:《彷徨》的封面,陶元庆用橙红色为底色,配以黑色的装饰人物,画着一个正在下山的太阳,不规则形状的太阳带来微微的光亮,但又让人感到些许不安,三个人在比自己的帽子还高的凳子上,似坐又似行。
满幅画面被紧张的情绪所包围,将“彷徨”表现得恰到好处,又耐人寻味。
题《彷徨》: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主要作品:《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示众》、《长明灯》等。
参考资料:公冶《孤独的彷徨者》:‚人都有彷徨的时候。
孤独无依,进退失据,谓之彷徨。
鲁迅曾经是彷徨的,至少在写《彷徨》的时候。
写《彷徨》时,他才四十四五岁,还不是大智者。
因此他彷徨。
那时,他满怀希望,或者说曾经满怀希望,然而这希望,最终是破灭了。
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总是在未来,而不是现在。
于是,他就彷徨。
于是,他就写了关于‚彷徨‛的小说。
与其说是彷徨,不如说是无奈。
生的无奈。
‛
张宗刚在《伟大的灵魂探秘——解读鲁迅》(《名作欣赏》2001年5期,总第126期)一文中对《彷徨》的评价是‚色貌如冰,肝肠似火‛。
他还说:‚所属望者殷,所挟持者远,这是鲁迅的深刻。
……他(指鲁迅)像一只失群的飞鸿,在浩渺的天空飘飘荡荡,无所归依;孤独寂寞的内心体验,遂外化和升华为一种巨大的创造欲:他用手中的勾魂摄魄之笔,绘出无数旧时代的图景,意态生动,悲壮无匹。
其中,对自由的探讨,对人性的扫描,对弱者的关注,对时俗的思考……无不忧愤深广,启人心扉,以其‘智慧的痛苦’,达到和进入了史诗的层次,从而冠绝一代,独步千秋。
‛
三:解题
关于“祝福”:“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
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公顷天生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四:初读文本、梳理情节
1、读完了这篇小说了,它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哪位同学能来为我们复述一些整个故事。
设计这一步的意图是:学生们在复述故事的时候,往往会不自觉的采用顺叙的方法,以此引出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倒叙手法的思考。
2、复述故事的时候,同学们可能在复述重点的选择上都有所不同,因为每个人感兴趣和情感触发点都不相同。
但是小说的情节是人物活动的情节,是表现作家写作主题的情节,那它是一个客观的所在。
我们要想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那就需要对故事情节进行仔细的梳理概括,看看作者在情节设置上的用心之处和意图。
教师点拨:情节概括:人物+事件,学生自行概括情节。
明确:
序幕鲁镇的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死在大雪中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祥林嫂死后鲁镇的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3、哪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出小说的情节结构热点的?
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说明了这篇小说的结构为倒叙。
4、思考:为什么鲁迅在《祝福》的结构设置上采取倒叙的手法?
明确:(1)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2)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
与作品的写作意图有关系。
五:初读文本,感知人物
1、老舍先生说过:“一篇好的小说,人物形象是立在读者面前的。
”小说的阅读,首先是对人物形象的感知,继而才是对人物性格的把握。
同学们读了这篇小说后,主人公祥林嫂给你留下怎样的初步印象?
学生自由发言,结合情节谈对祥林嫂的初步感受。
可能有的感受:1、命运悲惨,被压迫、被摧残的可怜人
2、勤劳善良、隐忍顽强
2.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扣着情节来仔细看看,祥林嫂到底有没有幸福的春天。
明确:
祥林嫂的人生:
快乐与幸福苦难与不幸
逃出婆家在鲁四老爷家做工被婆家卖掉
满足,有笑影,白胖了拼死反抗
再婚:没婆婆,丈夫有力气丈夫死了,儿子被狼吃了有自己的房子她又落到鲁四老爷家做工
生了儿子胖了
被鲁镇的人歧视(阿毛、额头上
的疤)
被鲁四老爷歧视
对地狱的恐惧
捐门槛赎罪参加祭祀仪式被拒绝
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惴惴的头发也花白了,最终被赶出
鲁家,沦为乞丐
带着疑问和恐惧贫困而死
六:课堂小结,总结提升
《祝福》的结构是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安排的。
开头的“序幕”揭示了主人公祥林嫂所处的典型环境,接着用倒叙的手法,先写祥林嫂悲惨的人生结局。
同时,把祝福景象祥林嫂的悲剧命运连在一起,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同时也设置了强烈的悬念。
然后对悲剧的主体内容,即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
按着时间顺序展开叙述。
最后,仍以鲁镇的祝福景象作为尾声,首尾呼应,同时又是和人物的命运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凸显作者的写作主题。
七:作业安排
完成课后练习2:祥林嫂外貌的3次改变。
为下节课的人物形象分析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