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生态学课件

合集下载

生态学课件第五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态学课件第五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态系统分解作用
• 3、分解作用测定 • 网袋法: • 一般通过埋放装有残落物的网袋以观察土壤动物 的分解作用。 • 网袋具有不同孔径,允许不同大小的土壤动物出 入,从而可估计小型、中型和大型土壤动物对分 解的相对作用,并观察受异化、淋溶和碎裂三个 基本过程所导致的残落物失重量。
生态系统分解作用
P= R × C × 3.7 k
• P=浮游植物的净初级生产力;R=相对光合速率; k=光强度随水深度而减弱的衰变系数;C=水中的 叶绿素含量。
生态系统初级生产
• • • • • • 4、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收获量测定法 氧气测定法 CO2测定法 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 叶绿素测定法
生态系统次级生产
食物链与营养级
• 2、食物网(food web) • 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
食物链与营养级
• 3、营养级(trophic levels)
• 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所有生物种的 总和。 • 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一般只有四、五级,很少 有超过六级的。
营养级(trophic levels)
• 分解作用过程包括碎裂、异化和淋溶。
生态系统分解作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分解者
• 细菌、真菌和土壤动物。 • • 动物分四个类群: • ①小型土壤动物(microfauna):包括原生动物、线虫、 轮虫、最小的弹尾和螨; • ②中型土壤动物(mesofauna):包括弹尾、螨、线蚓、 双翅目幼虫和小型甲虫; • ③大型(macrofauna)土壤动物:包括千足虫、等足目 和端足目,蛞蝓、蜗牛; • ④巨型(megafauna)土壤动物:包括蚯蚓等。
• 能量锥体或金字塔(pyramid of energy)

《化学生态学》课件

《化学生态学》课件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ERA
化学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总结词
化学生态学在污染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研究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污染物的适应和降解机制,为污染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详细描述
化学生态学通过研究生物之间的化学通讯和相互作用,揭示了生物对污染物的适应和降解机制,为污染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利用植物吸收重金属等。
总结词:化学物质可能对生物的行为产生影响,包括觅食行为、繁殖行为和社会行为等。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ERA
生态系统中化学物质的循环
总结词
碳循环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它涉及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动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以及微生物对有机碳的分解和矿化等过程。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ERA
化学生态学的未来发展
资源利用
化学生态学有助于开发新的资源利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1
2
3
化学生态学有助于研究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揭示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机制。
气候变化
化学生态学有助于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化学机制,提出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
化学生态学概述
化学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与其化学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化学生态学主要探讨生物体如何通过化学方式感知、适应和影响其周围环境,以及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如何影响生物体的行为、生理和进化。
详细描述
总结词
化学生态学研究生物释放的化学物质、植物的化学防御、动物的气味通讯等。

《基础生态学》全套精品优质课件

《基础生态学》全套精品优质课件
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大 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
大气候: 指离地面1.5米以上的 气候,是由大范围因 素所决定,如大气环 流、地理纬度、距海 洋距离、大面积地形 等。
1 生物与环境——环境与生态因子
大环境,如不同气候的地理区域,影响生物的生 存与分布,产生不同的生物群系。
反之,根据这些生物群系的特征,可以区分各 个不同的气候区域。
(3)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作用分为:
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
(4)按生态因子对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分为:
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
密度制约因子与非密度制约性因子比较
种 群 出 生 率 变 化
非密度制约
导致种群出生率变化的环境因子作用于种群的强 度随种群密度梯度变化而改变;具有调节种群密 度作用
种群密度梯度
1、最小因子定律 稀少的又为植物需要的元素。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the minimum):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 的营养元素,即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 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 根本因素。
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个理论也适用于其他生物 种类或生态因子。
1 生物与环境——环境与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征——主导因子(非等价性) 春化作用:低温对越冬植物成 花的诱导和促进作用
冬小麦
1 生物与环境——环境与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征——阶段性作用
1 生物与环境——环境与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征——不可代替性和互补性
1 生物与环境——环境与生态因子
1 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 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依赖于各 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 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因 子就是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可以是因为最小量,也可以是过量。

大学课程生态学-分子生态学课件

大学课程生态学-分子生态学课件
等电聚焦电泳(IEF): ——利用特殊的一种缓冲液(两性电解质)在凝胶(常用
聚丙烯酰胺凝胶)内制造一个pH梯度,电泳时每种蛋白质就 将迁移到等于其等电点(pI)的pH处(此时此蛋白质不再带 有净的正或负电荷),形成一个很窄的区带
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
第二节 分子生态学起源、理论
一、分子生态学起源
• 1950s—— 凝胶电泳技术(Smithies, 1955)和蛋白质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Hunter &Marker 1957) 的发明和有机结合,促进了利用蛋白质多态性方法 分析遗传变异。
• 1960s—— 分子进化的中性理论的提出(Kimura 1968)和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 (Linn & Arber 1968) 为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提供了工具
• 1970s—— DNA转膜杂交( Southern 1975); 线粒体DNA遗传变异性的发现 (Brown & Vinograd 1974); DNA测序(Sanger et al. 1977); DNA克隆技术 (Maniatis et al. 1978)
• 1980s—— PCR、 热稳定DNA聚合酶(Saiki et al. 1985,1988). • 1992s—— The Journal of “Molecular Ecology” .
—— 是等电聚焦电泳和SDS-PAGE的组合,即先进行 等电聚焦电泳(按照PH分离),然后再进行SDS-PAGE (按照分子大小),经染色得到的电泳图是个二维分布的 蛋白质图。
• 2. 分子进化的中性理论(neutral theory of molecular evolution) • (1)

《生态学基础》课件

《生态学基础》课件
总结词
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汇是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详细描述
通过采取节能减排、发展可再生能源、植树造林等措施,可以减少碳排放并增加 碳汇,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 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保护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05
CATALOGUE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总结词
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的另一个核心过程,它描述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如何被循环利用。
详细描述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包括水、碳、氮、磷等元素的循环。这些元素在生物体之间循环利用,通过生 产者的光合作用、消费者的摄食和排泄、以及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等过程实现。物质循环的平衡对维持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详细描述
生态学主要关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 生态平衡等方面。它研究生物种群如何适应环境、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种群与环境 之间的相互影响。此外,生态学还研究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演化和分布,以及生态
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
生态学的发展历程
总结词
生态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朴素的生态观、近代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现代生态学的研究与应用三个阶段。
种群的特征
种群具有空间特征、时间特征、 遗传特征和数量特征。
种间关系的类型与机制
竞争
指两个或多个物种在资源利用上发生冲突, 导致生长受抑或死亡的现象。
寄生
指一个物种寄生于另一个物种体内或体表, 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捕食
指一个物种以另一个物种为食的现象。
互利共生
指两个物种通过相互合作,彼此都能获得益 处的现象。

生态系统概述ppt课件

生态系统概述ppt课件


流通率 库中营养物质量
库中营养物质量
周转时间 =
流通率
五、生态系统的信息联系
营养信息: 在某种意义上说,食物链、食物网就代表着一 种信息传递系统
化学信息:生物代谢产生的物质,如酶、维生素、生长素、 抗生素、性引诱剂均属于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有的相互 制约,有的互相促进,有的相互吸引,也有的相互排斥。
氧气,绿色植物的出现加速了大气层氧气的积累,为动物
的诞生创造了条件。绿色植物的出现是地球发展史上的重
要里程碑。使地球化学的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原始大气
层的成分也逐渐发生本质的变化。
需氧呼吸出现后,因其效率高,为出现复杂的多细胞
生物创造了必需条件。原始食物链也随之出现。
距今4.2亿年 ,大气中氧含量上升到现在水平的10%以
1-6
2、 生态平衡 (ecological equilibrium)
生态平衡的概念是指一段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结构、过 程和功能相对稳定的状态。
在一般情况下,如果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大于输 出时,生物量增加,反之,生物量减少。
如果输入和输出在较长时间趋于相等,系统的结构与功 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这时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保持相对稳定, 环境的生产潜力得以充分发挥,能流途径畅通),在外来干扰下能通 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的这种状态就叫 做生态平衡。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
一、什么叫生态系统(ecosystem)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的成分和非生物的成 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构成的一个 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具有自然整体性,在任何情况下,生物群落都 不可能单独存在,它总是和环境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组成 有序的整体。如一个湖泊、一片草地。

《生态系统的组成》课件

《生态系统的组成》课件

污染治理
通过技术手段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 水质、土壤和空气质量,减轻对生态 系统的压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生境修复
通过植被恢复、土壤改良等技术手段 ,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提高生物生 存条件。
生态工程
利用生态学原理,通过工程措施对生 态系统进行改造和优化,实现生态系 统的可持续发展。
THANK YOU
感谢聆听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和物质循环遵循着一定 的规律,使得生态系统 能够持续运转。
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 系统,会随着时间和环 境的变化而发生演化和 改变。
0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非生物物质
包括水、矿物质、气体等,是生态系统的基础,为生物提供必要 的生存条件。
能量
来自太阳的光能,经过生产者的转化,成为生态系统运行的动力 。
通过宣传教育、展览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生 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鼓励公众参 与保护行动。
06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过度开发
无节制的开采和利用自然资源 ,导致生态系统资源枯竭,生
物多样性减少。
污染
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物的排 放,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水 质、土壤和空气,威胁生物生 存。
生境丧失
城市化、道路建设和其他基础 设施的扩张,大量侵占野生动 植物的栖息地,迫使它们迁移 或灭绝。
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的引入,破坏了生态 平衡,与本地物种争夺资源, 导致本地物种的减少甚至灭绝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
自然保护区设立
划定特定区域,限制人类活动,保护 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4基础生态学 全套课件

4基础生态学 全套课件

与密度有关的单种群连续增长模型
– Logistic增长
– dN/dt=rN· (1-N/K)= rN· [(K-N)/K] – Nt=K/(1+eα-rt) – 环境容量K – 相邻压力:N/K
– 剩余空间: 1-N/K
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时滞问题
Nt+1=〔1.0-B(Nt-1-K)〕Nt
– 其共存的相似性极限多大? d/w=1
种间竞争

植物种间竞争的特殊性
– 对少数资源的共同需求 – 不可移动性
– 他感作用—相互干涉性竞争
种间竞争
植物种间竞争的特殊性-Tilman模型
种间竞争
植物种间竞争的特殊性-Tilman模型
种间竞争
种间竞争策略
– 竞争型
– 压力容忍型 – 干扰容忍型
具年龄结构

与密度有关的单种群离散增长模型
– 种群增长率与密度的线性函数关系 – Nt+1=λNt=〔1.0-B(Nt-K)〕Nt – 环境容量K – 不同B值种群有不同表现
与密度有关的 种群连续增长模型
环境容量有限 没有迁入迁出 世代重叠 具年龄结构

与密度有关的 种群连续增长模型
– 植物也有(化学信息为主) 也有物理信息—含羞草、捕蝇草
种内关系
密度制约----调节的内因 – 非密度制约是特例 密度制约的三个阶段 – 负竞争(逆密度制约)
– 分摊竞争(非密度制约)
– 争夺竞争
种内竞争与合作

稳定的种群(成熟或超成熟)有相当比 例的分摊竞争
– 中国、欧洲 – 老鼠、吸血蝙蝠
种群系统的过程
——种群内部的活动
基本概念

第六章化学生态学

第六章化学生态学

昆虫不能合成足够数量的甾类,必须从食 物中获得合成甾类激素(如蜕皮激素)所必须 的胆甾醇(cholesterol)或谷甾醇(sitosterol) 。许多植物可以产生蜕皮激素或结构相近的衍 生物,叫做植物蜕皮甾类物质( phytoecdysteroid)。一些真叶类植物和裸子植 物含有的蜕皮激素的浓度甚至比昆虫高5倍。由 于植物中的蜕皮激素的真正生理功能尚不清楚 ,据推测可能与防御昆虫取食有关。
• Fraenkel(1959)则进一步强调了植物次生物质在防 御昆虫和其他天敌中的作用。在抵御病虫的侵害中, 植物的次生物质比任何其他单一的自然因素都更重要 和有效。不仅如此,植物次生物质在抵御外界不利理 化环境中也有着重要意义。图6.1总结出了植物次生物 质的来源及其功能
2020/2/18
2020/2/18
第六章 昆虫与植物的关系(二) :植物次生化学物质
2020/2/18
主要内容
❖植物次生物质的意义 ❖植物次生物质的主要类别 ❖植物产生次生物质的代价 ❖自毒问题
2020/2/18
1 植物次生物质的意义
• 表面上看,植物不能移动,不会主动反击,生活 周期长,在与昆虫的相互关系中处于不利地位, 而昆虫体型微小,生活周期短,繁殖率高,可较 快适应变化的环境,而且昆虫具翅,可从很远的 地方迁移和找到食物资源。然而,植物却依然郁 郁葱葱,覆盖了大部分的陆地表面。
2020/2/18

2020/2/18
2.4 芥子油苷
芥子油苷(glucosinolate)化合物种类不多,结构和功能 都比较清楚。所有的芥子油苷分子都含有硫和氮原子,有的 是开环,如黑芥子硫苷酸钾(sinigrin或allyl isothiocyanate) ;有的是具芳香环,如白芥子硫苷(sinalbin)。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课件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课件

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 16%n
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 64%n
【解析】 羊同化量=摄入量-粪便中的 能量=64%n。储存在羊体内的能量=同化量 -呼吸作用散失量=16%n。根据能量流动传 递效率10%~20%,故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 能量为(10%~20%)×64%n。
【答案】 A
1.食物网中,能量传递效率是指某营养级流 向各食物链下一营养级的总能量占该营养级的 比例。如
【答案】 C
1.物质循环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
素。
(2)循环过程:无机环境
元素 元素
生物群落。
(3)循环特点:全球性、循环性。
(4)碳循环过程:
图解如下:
项 目
2.物质循能环量与流能动量流动的关系物质循环
形 式
以有机物为载体
无机物
特 点
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往复循环
(1)此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________,消费 者是________,分解者是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体现了________和________ 的多级利用,使系统中________和________的 转化率达到最高程度。
(3)请你设计绘出该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 动简图。
【解析】 (1)由题干信息可知,天麻、葡 萄等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为生产者;鸡、 猪等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的动物为消 费者;蚯蚓、蘑菇和密环菌等为分解者。(2)该 生态系统为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体系,体现了 物质、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物质和能量的 转化率与利用率。(3)绘制该生态系统物质和能 量流动简图时,易错处在于能量流动图,考生 常常受食物链的定式影响,使能量流动描绘不 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件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件

入量
()
(8)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转化不遵循能量守恒定律,总量
越来越少
()
(9)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能够重新再回到这个生态系统,被
重复利用
()
答 案 (1)× (2)× (3)√ (4)× (5)√ (6)√ (7)× (8)× (9)×
探究点二 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相关计算 美国生 态学家林德曼对一 个结构相对简单的 天然湖泊 —— 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了如图所示的 数据[单位:J/(cm2·a)],请完成以下分析:
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 能量 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 氧气 的 过程。
4.化能合成作用:少数种类的细菌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 某些无机物 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
5.在“草→兔→狼”这条食物链中,兔属于第 二 营养级, 初级 消费者;兔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 草 。
【情景导入】 电影推荐:请同学们欣赏《荒岛余生》电影。谈谈你的感想。
【活学活用】 3.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四川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
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请判断下列说 法的正误。
(1)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
() (2)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植物是主要成分( ) (3)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归纳提炼】 能量流动的极值计算 (1)能量在食物链中传递的计算 ①在一条食物链中若某一营养级的总能量为 n,则最多传 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 0.2n,最少为 0.1n。 ②在一条食物链中,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为 n,需要前一营 养级的能量至少为 n÷20%=5n,最多为 n÷10%=10n。 (2)能量在食物网中传递的计算 ①若一食物网中,已知最高营养级增加能量为 N a.求最多消耗第一营养级多少时,按最长食物链,最低传 递效率计算;

生态学李博版课件5

生态学李博版课件5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种间相互作用的基本类型
相互作用型
物种 1 物种 2
相关作用的一般特征
中性作用

○ 两个物种彼此不受影响
竞争:直接干扰型
-
-
每一种群直接抑制另一个
竞争:资源利用型
-
-
资源缺乏时的间接抑制
偏害作用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领域性
领域(territory)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它社群单位所占据 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它成员侵入的空间。 以威胁、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称为领域行为。 具领域性(territoriality)的种类在脊椎动物中最多,尤其 是鸟兽。 规律:
K1
· K2/β N1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不稳定共存
α>K1/K2

β>K2/K1
N1继续增长,N2也继 续增长
N2和N1出现不稳定 的平衡点
N2 K2
K1/α
·
K2/ β
K1 N1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植物的竞争模型
输 入 率 = 物 种 甲 ( N1 ) 播种的种子数/物种乙 (N2)播种的种子数
输 出 率
输出率=收获时物种甲
种子数/收获时物种乙
种子数
输入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要的领域,并逐步凸显出了其学科框架、理论体系和实际
意义。在国际上,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日趋成熟,昆虫与植 物的关系研究也渐趋深入和拓宽。化学生态学的一些研究成 果如昆虫性信息素已经进入开发应用阶段。
我国化学生态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化学生态学发展历史较短,起步较晚,研究水平
较低。但目前,政府部门已经认识到化学生态学的重要性,
蚂蚁是群居生活的,靠一种“化学语言”保持联系。这种
“化学语言”称为激素,它是由蚂蚁某一器官或组织分泌出的一
类化学物质。蚂蚁在觅食时,把激素信息散布在道路上,同伴便
可以顺着激素的气味跟着去觅食,而帮助蚂蚁分辨气味的重要 “工具”,就是那对灵敏的触角。
蚂蚁们总是一边行进,一边从身体内释放外激素,同时 用触角嗅着外激素气味进行活动。 同个巢穴里的蚂蚁,都有着与其它巢穴蚂蚁不一样的外 激素那样的气味物质。同一种类的蚂蚁在路上相遇时,要区
(d)
(e)
(f)
a:柑橘长卷蛾信息素 c:棉铃虫信息素
昆虫分泌信息素器官:
分泌昆虫信息素的器官称为信息分泌腺体。 这些腺体的着生部位、结构与功能随昆虫种类不同而异, 如亚洲玉米螟、棉红铃虫等其信息素腺体均位于第八和第九腹节
的节间夹膜上。野蚕的部位也是如此,但一般情况下收缩在第七
腹节内,到交尾期则显著涨大,腺体的腹面观为一长方形囊状物。
图:雌性鳞翅目昆虫腹末的信息素腺体 (a)家蚕 (b)紫罗兰螺钿蛱蝶(c)具条冬夜蛾
植物间的化学联系
植物可以通过化学物质影响周围的其它植物,这种现象称 为植物他感作用。如胡桃树之所以可以毒害其树冠下的植物, 是由于胡桃醌的缘故。
胡桃树
胡桃树会分泌出一种化学物质——羟基胡桃苷,并附着在胡桃
树的叶子上,这种物质不稳定,可水解和氧化成胡桃醌。胡桃 醌对禾本科植物、西红柿、苹果树等植物有毒性,也可抑制真 菌和细菌的生长。但对产生这种化合物的植物则没有毒性。
《化学生态学》 课件
南京林业大学 化学工程学院
1、化学生态学概述
化学生态学的定义: 化学生态学(chemical ecology)是化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
科,是研究生物间的化学联系及其机制,并在实际中加以应
用的一门学科。
化学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化学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内容: 1)主要是以农药污染、病虫害抗药性和其它生态环境问题的反 思,开展生物间相互关系的根本原因的探讨; 2)同时在探索病虫害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合理利 用的指导作用和实际贡献。
2)对信息素化学结构、比例、浓度、抑制剂和促进剂与活性之
间关系研究,对了解昆虫化学信息联系的奥秘、揭示种间生殖
隔离的机制、指导田间应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昆虫信息素的组成:主要成分,次要成分,辅助成分等。
昆虫信息素化合物的类型:主要有醇类、酯类、醛类
常见昆虫信息素的化学结构
OH (a) OH (b) OH (c) OH OH O
化学生态学早期的研究,大多关于昆虫性信息素的分离、鉴 定、合成和应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技 术已经趋于成熟,并开始进行商业化阶段。在农业、林业和果园 昆虫的预测预报、交配干扰和大量诱捕方面度已经开始应用,而 且效果非常明显。
雌性棉籽象鼻虫用鼻子穿透棉花花蕾,然后在里面产卵,孵出幼虫。 幼虫靠食用花蕾的内部为生,最终导致花蕾枯萎、脱落。等幼虫发 育成甲壳虫后仍然以花蕾和棉核为生。之后,象鼻虫将卵产在棉核 内部,致使其幼虫吞噬掉整个内部,使棉花枯萎死掉。
化学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化学生态学涉及到:进化论、生态学、行为学、毒理学、
分析化学、电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神经生物
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技术手段,是学 科交叉与优势互补的典范,是不同领域科学家通力合作的大 舞台。
化学生态学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化学生态学已经成为生态学中非常
4.1 昆虫信息素的概念 昆虫信息素是由昆虫特殊腺体分泌的极微量的化学物质,是昆虫 种内只有同种个体或同种异性个体才能破译的信号物质,是昆虫 内部联系的主要手段。 昆虫种内联系的方式可分为:物理方式(如声、光、波等) 化学方式(化学信息素)
化学方式是主要的手段。
昆虫信息素的分类:性信息素(sex pheromone) 聚集信息素(aggregation pheromone) 报警信息素(alarm pheromone) 示踪信息素(trace pheromone)
指路的。它死后,同伴看到它身上留着“搬回家去”的纸条,
就不加思索地把它搬回去了。
蚂蚁图片
黄蜂蛰人时为什么会成群结队?——黄蜂告警信息素
黄蜂告警信息素(bee alarm pheromone)——是黄蜂受侵扰时
所释放的起传递信息作用的化学物质。
现已知工蜂能释放两种告警信息素。一种是工蜂行螫时,从
其螫针腺中释放出来的,成分比较复杂,已鉴定出来的,有乙酸
特殊的挥发性化学物质,吸引害虫的天敌。
植物是如何感知伤害的?植物如何区分不同类型的伤害而做出 不同的反应?受害信息是如何从一个部位传递到另一个部位的?这 些信息物质是什么?
5)转基因植物化学生态学的研究 转基因作物进入大规模种植阶段,转基因植物的生态学和安全 性评价研究就显得非常迫切。生物技术将远源植物的性状转到另一 个生物体内,对受体的生命活动和其它生物会造成什么影响等问题 值得研究和探索。
黄蜂窝
植物与动物间的化学联系
植物与动物和昆虫间也有化学联系。 如:i)蒿草的气味可以驱蚊; ii)除虫菊中提取得到的有杀虫活性的化学物质可作为
生物农药;
iii)从尾叶鱼藤根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鱼藤酮, 对害虫有触杀和胃毒作用; 这些都说明植物与动物或昆虫间也有化学联系。
CH2 H H O H MeO OMe O O CH3
息(互相触碰触角),于是它带有信息素的尸体就会被同伴当成
食物搬运回去。 通常情况下,那样的尸体不会被当成食物吃掉,因为除了信息素 以外,每一窝的蚂蚁都有自己特定的识别气味,有相同气味的东 西不会受到攻击,这就是同窝的蚂蚁可以很好协作的基础。
蚂蚁在行进的过程中,会分泌一种信息素,这种信息素会引导后 面的蚂蚁走相同的路线。如果我们用手划过蚂蚁的行进队伍,干
异戊酯、乙酸正丁酯、正丁醇、苯甲酸等20多种化合物,能迅速 传递告警信息,并激起其他工蜂的螫刺反应。不过,这些物质在 蜂群里存在的时间不长,它们一旦消失,“警报”也随之解除。
马蜂图片
另一种是由工蜂上颚腺分泌出来的。当工蜂利用螫针进攻
时,常用上颚咬住敌体,并将一些化学物质留在敌体上,以引 导其他蜜蜂前去攻击。这种化学物质的主要成分是2-庚酮。这 种告警信息素除了标志攻击目标外,还有驱避企图入侵的其他 昆虫等作用。
6)植物他感作用的研究
植物之间通过化学物质相互影响,这种现象叫植物他感作用。
植物的他感作用化合物是如何进入环境并运转到临近植物的?植物
是如何感知其他植物的化学物质的?
Chapter 4 昆虫信息素
概述:
昆虫信息素的发现过程:
雌性昆虫能够吸引雄性昆虫,即使雌虫被移走后,雄虫依然被 吸引到雌虫呆过的地方。
卷叶蛾亚科和小卷叶蛾亚科的雌蛾产生性信息素的器官是一 种具有伸缩性的柱状腺体; 印度谷螟性信息素的腺体则呈折叠状,均位于第八和第九腹 节的节间膜处。 甘蔗黄螟雌蛾性信息素腺体位于第八和第九腹节的节间膜的 背面,为一折叠状物,通常连同第八腹节嵌入第七腹节内,在显 微镜下观察,其腺体细胞排列紧密。
但在鳞翅目昆虫中也有一些例外情况,如大袋蛾雌蛾的性信
别对方是不是自己昆虫,彼此通过身体发出的信息素来进行
交流沟通,当蚂蚁找到食物时,会在食物上撒布信息素,别的 蚂蚁就会本能地把有信息素的东西拖回洞里去。
当蚂蚁死掉后,它身上的信息素依然存在,当有别的蚂蚁路过时, 会被信息素吸引,但是死蚂蚁不会像活的蚂蚁那样跟对方交流信
由此推测:雌性昆虫呆过的地方可能残留有雌虫释放出的某些
气味,被雄虫的触角感觉到。在当时无法鉴定出其中的化学成 分,直到20世纪中叶GC、GC-MS、HPLC等仪器的相继发明 后,才检测和鉴定出蛾子用于性别间通讯的微量化合物,从而 开始了信息素研究的时代。
化学生态学的发展与信息素的研究紧密相连,昆虫信息素的研 究极大地推动了化学生态学的发展。
息素腺体主要位于胸部背板处。
4.2 昆虫信息素的化学:
昆虫性息素的研究历史:
始于20世纪30年代——没有进展;
1959年——第一个昆虫信息素的鉴定,家蚕醇,50万头家蚕雌 蛾; 目前——300多种昆虫信息素。
昆虫信息素的化学结构特征:
1)有着很大的特异性:活性与结构之间、活性与比例之间、活
性与浓度之间都有很强的相关性。
诱捕器架设
飞蛾诱捕器
棉铃虫诱捕器
柑橘害虫诱捕器
诱捕器图片
3)植物与昆虫关系的研究 植物和昆虫的关系研究已成为化学生态学中的热点之一,因为 农林和园艺作物存在诸多昆虫危害,对这些昆虫的治理,单纯依靠
化学防治会造成许多环境和社会问题,必须考虑利用自然控制的因
素,包括利用植物本身的抗性,也就是植物和昆虫的协同进化问题。 4)植物诱导抗性的研究 植物受害后会增强“免疫力”,表现为受害部位合成防御化学 物质,或从别的部位转运现有的化学物质到受害部位,有时还释放
化学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
1)化学感受机制的研究
生物间的化学通讯联系,离不开对化学信息的接受、传递、 加工和行为输出,这些过程,就是生物的化学感受机制。 人们一方面研究感受器官(如昆虫的触角)的形态和功能, 另一方面研究信号的传递过程及其机制。但这些研究多是关于神 经生物学的内容。
2)昆虫信息素的研究与应用
国家自然基金委明确支持化学生态学的研究,中国生态学会 专门成立了化学生态学委员会,在一些大专院校和科研部门 也纷纷开展了化学生态学的研究,也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人 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