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泄泻病症、治疗
葛根芩连汤、热敏灸命门八阵穴治疗小儿湿热型泄泻的效果
•临床研究•葛根苓连汤、热敏灸命门八阵穴治疗小儿湿热型泄泻的效果史腾莉(开封市儿童医院儿科,河南开封175000)[摘要]目的探讨葛根苓连汤、热敏炎命门八阵穴治疗小儿湿热型泄泻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1月该院儿科XY的湿热型泄泻患儿91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单双数法分为对照组(17例)与观察组(17例)对照组采用葛根苓连汤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热敏炎命门八阵穴进行穴位贴敷治疗,分析2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热型泄泻患儿行葛根苓连汤加减联合热敏炎命门八阵穴进行穴位贴敷治疗,可有效改善中医症候积分°[关键词]葛根苓连汤;热敏炎;命门八阵穴;小儿湿热型泄泻;儿童DOI:10.3969/j.issn.1009-5519.2021.10.035中图法分类号:R726文章编号:10095519(2021)10173003文献标识码:B小儿腹泻为多种病原相关性疾病,也为儿科就诊率较高的疾病,由于小儿大便频率较高、形态改变,止泻不当则会引发机体电解质紊乱或脱水,严重者甚至会危及患儿生命健康。
采用药物止泻和防治脱水为疾病治疗的重要方式。
西医治疗时主要针对细菌感染性腹泻,但由于存在抗生素滥用风险,使得整体治疗效果有限。
中医分析认为,小儿腹泻疾病治疗时以脾胃、理气为疾病治疗关键,有治疗安全性高的特点,且可从本质改善腹泻症状。
葛根苓连汤为腹泻经典方剂可通过调理胃肠道的方式恢复胃肠功能。
命门八阵穴为成都中医药大学依据道家八卦思想提出,主要原理为通过热敏灸、按摩和双重刺激的方式充分发挥脸穴自身功能。
联合热敏灸命门八阵穴、葛根苓连汤不仅可有效提升疾病治疗总有效率,也可缓解临床症状%1。
现选取本院91例湿热型泄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照研究,分析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
泄泻的中医疗法
生活家庭·医生Family life guide -221-曾道峰(成都市新都区清流镇卫生院)泄泻属于中医病名,即人们常说的腹泻,指的是由情志失调、饮食所伤、感受外邪、脾胃虚弱等多种因素引起的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或泻如水样为主症的病症,泄泻的症状表现见图1所示,该疾病可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不良影响,需积极进行治疗。
中医善于辨证论治,且在治疗泄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下面就来说说泄泻的中医疗法。
图1 泄泻的症状表现实证治疗根据辨证论治思想,中医认为泄泻具有实证和虚证,其中,实证主要包含以下四种证型:(1)湿热证:临床症候主要表现为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粪色黄褐而臭,对该类患者可采用葛根芩连汤治疗,组方为葛根15g、黄连9g、黄芩9g、甘草6g,加水煎汁,取汁温服,可清热利湿、解表退热;(2)寒湿证:临床症候主要表现为脘腹胀满,泄泻稀薄多水或如鹜溏、口淡不渴、不思饮食等,对该类患者可采用藿香正气散治疗,该药物由广藿香油、茯苓、厚朴、陈皮、苍术、白芷、甘草浸膏、紫苏叶油等十三味中药制成,具有邪祛正复、芳香化浊、散寒除湿、解表和里等功效;(3)伤食证:临床症候主要表现为胸脘痞闷,腹部疼痛,泻下臭如败卵,泻后痛减等,对该类患者可采用保和丸治疗,该药物由茯苓、半夏、六神曲、连翘、麦芽、莱菔子、山楂等中药制成,具有消食导滞、和胃等功效;(4)肝气乘脾:临床症候主要表现为嗳气少食,胸胁胀闷,腹痛,腹泻等,需采用痛泻要方对患者治疗,该方由白芍6g、白术6g、陈皮4.5g、防风3g 组成,具有补脾柔肝、调和肝脾、祛湿止泻等功效。
虚证治疗泄泻的虚证主要包含脾胃虚寒证和肾阳虚衰证两种,其中,脾胃虚寒的症候表现主要为腹胀腹痛,大便溏薄,泄泻时作时止,完谷不化,对该类患者可采用参苓白术散(主要由山药、白术、人参、茯苓、薏苡仁、桔梗、砂仁、甘草等药物组成)治疗,具有益气祛湿、补脾健胃等功效。
泄泻的辨证与治疗
22保 健医疗保健2019.05周满茹中医所说的“泄泻”,泛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稀,甚至如水样的一种病症。
古人将大便溏泻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注者称为“泻”,多是由湿邪过胜,留聚肠道和脾胃升降功能发生障碍,运化失职所引起的,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尤以夏秋两季最为多见。
其病因有多种。
感受外邪泄泻。
有的是感受寒湿或风寒,症见泄泻清稀,腹痛肠鸣,脘腹胀满少食,兼恶寒发热,肢体酸痛,呕吐。
治宜采用解表散寒、芳香化浊之法,用藿香正气散为主调之。
方用藿香解表祛湿和胃为主药;紫苏、白芷发散风寒,陈皮、厚朴行气祛湿、宽中,半夏降逆止呕和胃,共为辅药;茯苓、苍术健脾止泻,大腹皮行气利水消胀,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共奏解表、化湿、和中之功效。
有的是感受湿热或暑湿,症见泄泻腹痛,泻下急迫,粪便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小便短黄。
治宜采用清热利湿之法,方选葛根芩连汤治之。
方用葛根为主药,清热解表,又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治下痢;辅以黄芩、黄连清胃肠之热、燥胃肠之湿;甘草清热解毒,甘缓和中,调和诸药,以为使药,共奏解表清里之功。
还有一种为饮食停滞泄泻。
症见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痞胀,不思饮食。
治宜采用消食导滞之法,方药选用保和丸调之。
方用山楂消食化积,尤善消肉食油腻之积为主药;辅以神曲消酒食陈腐之积,麦芽消乳之积,莱菔子消食下气,宽利胸膈,四药合用,可消各种饮食之积;佐以陈皮、半夏行气导滞、和胃止呕,茯苓渗湿利脾,连翘清热散结,共奏消积和胃、清热利湿之功。
《古今医鉴》在保和丸处方的基础上,增减化裁为“越鞠保和丸”,方中增加黄芩、黄连、木香、当归、白术等药味,进一步增强和胃化滞的功效。
再有一种为脾胃虚弱泄泻。
症见大便溏薄,水谷不化,纳呆腹胀,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
治宜采用益气健脾之法,方药选用参苓白术散调之。
方用党参、山药、莲子肉健脾益气为主药;辅以白术、茯苓、薏苡仁、白扁豆渗湿健脾;佐以甘草益气和中,砂仁、陈皮理气和胃醒脾;以桔梗为使,宣肺,载药上行,共奏补气健脾、和胃渗湿之功。
泄泻的中医名词解释
泄泻的中医名词解释导言泄泻作为中医学中一种常见的病症,是指肠道功能失调,导致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薄,并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
本文将对泄泻的中医名词、病因与诊断、治疗方法等进行解释与分析。
中医名词解释在中医学中,泄泻被称为“利”,其病机主要涉及脾胃功能失调,湿热内蕴,肝郁气滞等。
从病症表现上看,泄泻可分为实利和虚利两种类型。
实利,又称为湿热泄泻,是指肠道内湿热郁积,导致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烂,呈黄色或黄中带腥气。
患者常常表现为腹胀、腹痛、口渴、舌苔黄腻等症状。
治疗实利类型的泄泻,常采用清热解毒、健脾燥湿的中药药物,如黄连、黄芩、白术等。
虚利,又称为脾虚泄泻,是指脾胃功能虚弱,消化吸收能力减弱,导致大便稀薄,甚至难以控制。
患者常常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舌苔薄白等症状。
治疗虚利类型的泄泻,常采用健脾温中、益气固表的中药药物,如人参、黄精、山药等。
病因与诊断泄泻的病因复杂多样,其中包括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寒湿内侵、饮食过敏等因素。
因此,在中医诊断泄泻时,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症状及舌脉等,以获取准确的诊断结果。
根据中医理论,泄泻主要与脾胃失调有关。
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其功能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如果脾胃功能失调,湿热郁积,造成湿热泄泻;若脾胃虚弱,消化吸收能力减弱,便会出现脾虚泄泻。
此外,情志失调也是泄泻的重要病因之一。
情志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影响,过度的情绪波动,如长期忧愁、急躁、焦虑等,会导致脾胃失调,进而引发泄泻。
治疗方法中医对泄泻的治疗注重调整脾胃功能,消除湿热积聚,平衡情志等方面的治疗。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疗法、饮食调理、针灸等。
中药疗法是中医治疗泄泻的主要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中医师会开具适合的中药方剂,以清热解毒、健脾燥湿或健脾温中、益气固表为主要治疗方向。
中药的疗效温和,且常常能改善整体脾胃功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泄泻的治疗中。
饮食调理在治疗泄泻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论述湿热泄泻病人的护治原则代表方及护理措施
论述湿热泄泻病人的护治原则代表方及护理措施湿热泄泻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湿热内蕴、大便稀薄、色黄、口渴、舌苔黄腻等症状。
护治湿热泄泻的原则包括清热利湿、健脾除湿、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
代表方面包括黄连富含黄连素,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泽泻丸具有利湿通便的功效;古方淡竹叶汤可清热利湿。
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控制饮食、保持适当的休息和注意个人卫生等。
护治湿热泄泻病人的首要原则是清热利湿。
湿热泄泻患者身体内部湿气重、热气盛,需要清除体内湿热积聚,以达到治疗效果。
其中,黄连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富含黄连素,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泻的作用。
患者可使用黄连口服药物,或经医生建议进行黄连注射液的静脉输液。
这种清热解毒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湿热症状,促进身体内湿热因素的排除。
其次是健脾除湿。
湿热泄泻病人多伴有脾虚湿盛的情况,脾胃功能较差,不能及时消化吸收食物,导致湿气堆积,从而引发湿热泄泻。
因此,通过健脾祛湿的中药可以缓解病情。
例如,泽泻丸是一种常用中药方剂,主要成分是泽泻。
泽泻具有利水消肿、通利大便的功效,适合用于治疗湿热泄泻病人。
此外,芒硝石韦汤是一种古方,具有清热利湿、消肿解毒的作用,适用于肣湿热下注的患者。
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也是护治湿热泄泻病人的重要原则。
湿热泄泻患者的饮食应该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油腻食物,以减轻胃肠负担。
同时,患者应避免暴饮暴食、过量饮水,避免过度劳累。
保持适当的休息和调整生活习惯可减轻体内湿热因素的影响,有助于加速康复。
在护理措施方面,护理人员应对湿热泄泻病人进行全面检查,包括查看患者的舌苔、腹部触诊、体温、病史等。
护理人员应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等生命指标,并及时向医生汇报异常情况。
此外,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饮食情况,确保患者饮食清淡、易消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有营养的饮食建议。
此外,护理人员还应注意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保持病人的卧室整洁、室内通风。
饮食器具要做到消毒、清洁,以防止交叉感染。
泄泻中医辨证论治
七。
泄泻泄泻是因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古人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但临床所见,难以截然分开,一般合而论之.本病证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肠结核等消化系统疾病,以腹泻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病证辨证施护.【病因病机】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失调及脏腑虚损等均可导致泄泻的发生.六淫之邪侵袭人体,最易困遏脾阳,影响脾的运化,水谷相杂而下,导致肠胃功能失调,引起泄泻;凡饱食过量,宿滞内停,或过食肥甘,呆胃滞脾,湿热内蕴,或恣食生冷,寒湿交阻,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伤及肠胃,均可致脾胃运化失健,传导失职,升降失常,而发生泄泻;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木横乘土,脾胃受制,导致肝脾失调,气机升降失常,形成泄泻;脾胃虚弱,中阳不健,运化无权,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受限,清气下陷,水谷糟粕混夹而下,遂成泄泻;久病之后,肾阳损伤,或禀赋虚弱,先天肾阳不足,不能助脾腐熟水谷,水谷不化,而为泄泻。
泄泻的病位在肠,病变脏腑在脾胃,病理因素主要是湿。
脾病湿盛是导致泄泻发生的病机关键。
急性暴泻以湿盛为主,因湿盛而致脾病,病属实证;慢性久泄则以脾虚为主,因脾虚而生湿浊,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辨证施护】(一)辨证要点1、辨虚实急性暴泻,泻下腹痛,痛势急迫拒按,泻后痛减,多属实证;慢性久泻,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腹痛不甚,喜温喜按,身疲肢冷,多属虚证。
2、辨寒热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者,多属寒证;大便色黄褐而臭,泻下急迫,肛门灼热者,多属热证。
3辨证候特征寒湿泄泻,泻多溏薄;湿热泄泻,泻多如酱黄色;食滞肠胃之泄泻,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肝气郁滞之泄泻,每因情志郁怒而增剧;脾气亏虚之泄泻,以大便时溏时泻,夹有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肾阳亏虚之泄泻,多发于晨起之时,以腹痛肠鸣,泻后则安为特点,有时又称五更泻。
泄泻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泄泻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泄泻是由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体虚久病等因素导致脾胃受损,湿困脾土,传导失司,临床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古代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二者只有轻重之分,但无明确区别,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
本病首载于《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有“飧泄”“注下”等病名。
并对其病因病机等有较全面论述,如《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素问·至真要大论》日:“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湿盛则濡泄”,“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指出风、寒、湿、热皆可致泻,并有长夏多发的特点。
同时指出病变部位,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为后世认识本病奠定了基础。
《难经·五十七难》谓:“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
”从脏腑辨证角度提出了五泄的病名。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中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至隋代《诸病源候论》始明确将泄泻与痢疾分述之。
宋代以后才统称为泄泻。
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泄泻叙论》中提出:“喜则散,恕则激,忧慢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致溏泄。
”认为不仅外邪可导致泄泻,情志失调亦可引起泄泻。
《景岳全书·泄泻》云:“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
”提出分利之法治疗泄泻的原则。
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泄泻》中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治泻九法,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泄泻的治法,这是泄泻治疗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清代医家对泄泻的论著颇多,认识日趋完善,在病因上强调湿邪致泻,病机上重视肝、脾、肾的重要作用。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泄泻》中提出久患泄泻,“阳明胃土已虚,厥阴肝风振动”。
泄泻(腹泻)中医护理方案
泄泻(腹泻)中医护理方案中医护理方案:泄泻泄泻是一种常见病症,中医护理方案可针对不同症状进行施护。
以下是常见的泄泻证候及对应的要点:1.伤食泄:饱闷恶食,暧腐吞酸,腹痛则泄,泄下不畅,苔腻、脉滑。
2.风寒泄: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
3.湿热泻:泄泻腹痛,泄下急迫,或泄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苔黄腻,脉滑数。
4.脾虚泄:久泄不愈,或时泄时止,食欲不振,神疲面黄,舌质淡,苔薄白。
5.脾肾阳虚泄:形寒肢冷,面色恍白,腰膝或腹部冷痛,久泄久痢,粪质清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浮沉无力。
对于腹泻症状,以下是中医护理方案:1.观察腹泻程度,包括大便次数、颜色、质量、量和气味等。
2.观察患儿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如果出现严重的腹泻、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或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便如稀水、脉微细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3.腹泻护理: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勤换尿布,便后用温水洗净、擦干。
避免并发红臀,若发生红臀可涂抹红霉素软膏、紫草油,保护皮肤。
4.遵医嘱予推拿、刮痧、捏脊疗法、暖脐膏贴脐部等治疗。
对于腹痛症状,以下是中医护理方案:1.遵医嘱予穴位贴敷,取神阙、中脘等穴。
2.遵医嘱予穴位按摩。
3.遵医嘱予药物治疗。
4.遵医嘱予艾灸治疗,取足三里、中脘、神阙等穴,温和灸。
中医特色治疗护理包括药物治疗和特色技术。
特色技术包括小儿推拿、艾灸、小儿捏脊疗法、刮痧、穴位贴敷等。
健康指导方面,应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整洁、定时通风换气。
陪护人员1-2名,探视者逗留时间不要太长,以免影响患儿休息。
饮食方面,注意患儿饮食及餐具卫生,适应四季气候变化,合理安排饮食。
最新资料推荐:夏季提倡母乳喂养,不要断奶。
1.伤食泄:建议食用具有消食导滞和胃作用的食物,如麦芽、大麦、山楂、葡萄干等。
不建议食用滋腻、油炸食品,如牛奶、鸡蛋、红枣、花生等。
什么是泄泻 有哪些治疗方法
什么是泄泻有哪些治疗方法*导读:泄泻就是人们常说的腹泻、拉肚子,是因为肠胃湿热、饮食不消化、身体器脏虚弱等引起的。
患者排便次数增多,大便质地稀溏并夹带未消化的食物,有腥臭之味,部分患者大便呈水样。
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和腹痛等症状。
……泄泻就是人们常说的腹泻、拉肚子,是因为肠胃湿热、饮食不消化、身体器脏虚弱等引起的。
患者排便次数增多,大便质地稀溏并夹带未消化的食物,有腥臭之味,部分患者大便呈水样。
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和腹痛等症状。
西医中的肠胃型感冒、急慢性肠胃炎、胃功能紊乱、食物中毒等多种病症都可称为泄泻。
泄泻患者的最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多于平时,大便稀溏而且夹杂不消化的食物,严重的泄泻患者大便呈水样。
引发泄泻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外邪和寒湿之气入侵,导致患者脾部运化失常,小肠和大肠功能受阻,所以引发腹泻。
2.患者食用腐烂或变质的食物后损伤肠胃。
或者患者饮食过量,导致消化不良。
患者喜食辛辣燥热之食物,导致肠胃过于湿热。
或过食生冷寒凉之物,导致寒气积聚于胃肠,肠道功能失调。
3,患者精神压抑或焦虑,影响脾胃功能运化,引发泄泻。
4.患者久病不愈,或者有的老年人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失常。
又或患者肾虚,导致湿滞内停,气机受阻。
泄泻有哪些治疗方法呢?患者可以通过服用中成药治疗。
香连丸,可治疗湿热型泄泻,藿香正气软胶囊,可以治疗外邪入侵导致的泄泻,健脾丸可用于脾虚泄泻,保和丸可以治疗伤食泄泻,四神丸可以起到温肾健脾止泻的作用等。
另外,使用生姜和陈茶叶煎水服用可以治疗水样泄泻。
用鲜藿香叶、鲜荷叶、鲜扁豆叶捣汁后冲服可以缓解暑湿泄泻症状。
除此之外,还要在生活中注意饮食卫生,不能饮食不节制。
变质和腐败的食物不能吃,生冷、油腻和辛辣食物不要食用,吃东西要尽量清淡。
慢性泄泻患者要配合体育锻炼,以求增强体质。
可以进行一些轻缓的运动,如体操、慢跑等。
气候变化时要注意保暖,不要让腹部受凉。
古方|葛根芩连汤:清热止泻,治腹泻的经典方
古方|葛根芩连汤:清热止泻,治腹泻的经典方葛根芩连汤【名方出处】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使用历史】约1900年。
【主要成分】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
【整体药性】寒凉。
【功能主治】解肌透表,清热解毒,利湿止泻。
【典型征象】用于湿热蕴结所致的泄泻腹痛、便黄而黏、肛门灼热,及风热感冒所致的发热恶风、头痛身痛。
【禁忌人群】有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便脓血等慢性病史者,患泄泻后应去医院就诊。
脾胃虚寒腹泻者不适用。
葛根芩连汤全名葛根黄芩黄连汤,出自名医张仲景《伤寒论》,被誉为中药抗生素,具有抗病毒、抗菌、清热、止泻、提高免疫的作用,对流感引起的鼻塞流涕、咳嗽、发热、头痛、喉咙痛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葛根芩连汤多效合一,具有抗病毒、抗菌、免疫增强的作用,而且可以同时治疗风热感冒和各种痢疾腹泻。
最重要的是葛根芩连汤安全性高,是纯中药方剂,不会像抗生素那样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等。
拉肚子别怕,葛根芩连汤来解忧葛根芩连汤由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组成,具有外解表邪、内清热燥的功效。
葛根是葛根芩连汤中的主药,甘辛凉,入脾经、胃经。
现代药理学对葛根研究发现,葛根总黄酮、葛根素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脑循环作用。
其中的黄连、黄芩是辅药,苦寒清热燥湿,厚肠止痢。
炙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
几种药配合在一起,充分起到湿解肌清热、止泻止痢的作用,特别用于泄泻痢疾,身热烦渴,下利臭秽,同时治疗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
症见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干作渴、舌红苔黄脉数。
《伤寒论》里曾描述,当邪热内陷于三阳经之里,阳明之腑,必须以芩连直接从里之腑而清泄,又恐怕残邪不能全部被清除出来,所以大量使用葛根透发邪热,让它发于表,由表而解。
葛根辛而不热、不燥,既能升津液输于太阳,又可清解内陷之邪热。
故本方证表邪未解,误下致邪陷阳明引起的热利,当以葛根为主,输津解热;配用苦寒之黄芩、黄连,清胃肠之热,燥胃肠之湿,如此表解里和,身热下痢诸证可愈。
【中医治疗脾肾阳虚,湿热中阻泄泻案】
【中医治疗脾肾阳虚,湿热中阻泄泻案】男,48岁,肠鸣便泻3年。
3年来,⼤便稀薄难化,甚则肠中辘辘有声,便后则罢,每于遇冷、饮酒之后加剧。
不堪其烦,四处求医,或⽤“四神丸”温肾散寒,或⽤“痛泻要⽅”抑肝扶脾,或⽤“藿⾹正⽓散”芳⾹化湿,或
⽤“参苓⽩术散”健脾益胃,收效乏善。
平素神疲乏⼒,⼝苦⽽臭,脚丫湿⽓。
素有⾎脂偏⾼及脂肪肝史。
查体:⾯肤垢亮,腹壁脂肪肥厚。
⾆质淡红,苔薄微黄,脉细虚滑。
中医诊断:泄泻。
辨证⽴法:脾肾两虚为基本病机,湿
辨证⽴法分析、治疗经过:
《症因脉治·内伤泄泻》有云:“脾虚泻之因,脾⽓素虚,或⼤病后,过⽤寒冷,或饮⾷不节,劳伤脾胃,皆成脾虚泄泻之症。
”
患者3年以来,⼤便稀薄难化,甚则肠中辘辘有声,便后则罢,每于遇冷、饮酒之后加剧,神疲⽇增,⼝苦⽽臭,脚丫湿⽓,⾯肤垢亮,腹壁脂肪肥厚,此为脾肾两虚,湿热内蕴之证,前者
为基本病机,后者为兼夹病机。
患者初诊之时,适值暑热当令,内外俱湿,故予附⼦理中汤及⾁⾖蔻健脾温中、涩肠⽌泻,藿
朴夏苓及黄连、防风芳⾹化湿。
⼆诊时,其主病机未变,仅因饮⾷不节⽽有变化,故仅⼊炒扁⾖⼀味。
三诊时,患者内热⼤减,阳⽓复⽽未全,考虑迭进苦寒之品,有损脾胃之变,故去黄连,添补
⾻脂⼀味。
四诊时,脾肾两虚,⼟虚⽊乘为主病机,故见神疲、肠鸣之症,当予理中汤合痛泻要⽅善后。
前后四诊,始终把握基本病机,并根据兼夹病机之变化⽽有增减,药证合拍,故能药到病除。
治泄泻名医妙法专方
治泄泻名医妙法专方加味天水散治暑日泄泻不止,肌肤烧热,心中燥渴,小便不利,或兼喘促。
小儿尤多此证,用此方更佳。
生山药一两,滑石六钱,粉甘草三钱,作汤服。
加味天水散,为治湿热泄泻之主方,加白芍即为滋阴清燥汤,治暑日泄泻不止,肌肤烧热,心中燥渴,小便不利,或兼喘促。
小儿尤多此证,用此方更佳。
此方治小儿腹泻屡用屡效。
唯须辨其腹泻重者重用生山药,湿热重者重用滑石。
用大剂分服之法。
案例:张姓男,年五十七岁,腹痛日泻七八次来诊。
视其舌红紫暗,舌苔左侧薄黄腻,脉弦紧硬,面黄。
辨证为肝虚太过,肝脾失调。
且有气血瘀滞,瘀血明显。
肝主疏泄,今肝既虚,则疏泄功能大减。
故告知此泄与肝虚复感寒有关,然需先止泄。
今肝虚血瘀,肝气瘀滞,气化不畅通,复又感风寒是也。
因其肝脾阴阳俱虚,且泄又丢失水分,体内干燥,故当补肝疏肝健脾回阳为要,方用衡通汤回阳汤合滋阴清燥汤之意,处方:山萸肉60克,生山药60克,生白芍60克,炙甘草30克,滑石(布包煎)30克,黑附片30克,桂枝10克,山甲10克,三七粉(药汁送服)10克,生姜10克,二剂。
服一剂则痛止泻止,二剂痛泻俱止,又减附子量服三剂而愈。
一、临证要点一病有一病之主方,“湿”是泄泻主要原因,尤于久泻为甚。
泄泻之主方为加味天水散。
生山药为君,滑石为臣,甘草为佐使。
加白芍则为滋阴清燥汤。
二、释疑解难江医生:泄泻治法之要点是以通为用,通补兼施。
然我与临证每见诸多患者自购“补脾益肠丸”,始服有效,久则不效。
老师用衡通法治泄泻的要领是什么?您老是如何领悟运用与临证的呢?李静:泻泄,首选衡通滋阴清燥汤法,尤其是小儿。
有表证者,偏湿热重用滑石,再加白茅根,如是寒湿,辨证视其舌淡苔白润滑者,则重加桂枝、附子,减滑石量或去之。
舌红紫舌尖有红紫斑点高出舌面为瘀热,则黄连可加入,重用滑石。
气滞明显表现为腹胀者,可重用白芍,再加当归等药。
辨其是实热还是脾虚,实热者重用滑石,或葛根黄芩黄连汤。
毒热每用鸦胆子胶囊,脾虚者重用白术、山药。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泄泻,又称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疏或呈水样,并且伴有腹痛、腹胀、腹泻量大、肠鸣和肛门灼热感等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泄泻可以分为湿热泄泻、脾胃虚弱泄泻和肝郁气滞泄泻等不同的类型。
每种类型的泄泻都有不同的治疗策略和方案。
下面是针对泄泻的中医诊疗方案:一、湿热泄泻湿热泄泻主要是由于肠道受湿热邪气侵袭引起的。
其临床表现是大便黄色、味重、口渴、小腹胀痛、恶心、纳差、舌质黄腻、苔黄糙等。
治疗方案如下:1.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板蓝根、连翘等清热解毒药物,可通过清热泻热、祛湿化浊的作用来缓解湿热泄泻的症状。
2.饮食调节: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和油腻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肠道通畅。
3.生活调整:避免疲劳、保持充足睡眠,增强体质。
二、脾胃虚弱泄泻脾胃虚弱泄泻是由于脾胃虚弱,脾气亏虚导致的。
其临床表现是大便稀黄、无臭、腹胀、乏力、纳差、舌质淡白、苔薄白等。
治疗方案如下:1.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有人参、党参、黄耆、白朮等益气健脾的药物,可通过补气健脾的作用来改善脾胃虚弱泄泻的症状。
2.饮食调节:饮食宜温煮易消化的食物,多食用粳米、小米、薯类、禽肉、鱼类等,减少生冷食物的摄入。
3.生活调整: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增强脾胃功能。
三、肝郁气滞泄泻肝郁气滞泄泻主要是由于肝气郁结,导致肠道蠕动紊乱引起的。
其临床表现是大便稀绿、口苦、口干、嗳气、胸闷、胁肋胀痛、舌质红、苔黄等。
治疗方案如下:1.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香附、枳壳、郁金等疏肝理气的药物,可通过疏肝理气来改善肝郁气滞泄泻的症状。
2.饮食调节:饮食宜清淡,避免油腻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减少咖啡、巧克力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3.生活调整: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和压力,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总结起来,中医治疗泄泻的基本原则是根据病情特点,采用针对性的中药治疗,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来提高身体免疫力和调节肠道功能。
苏国阳治疗泄泻经验总结
苏国阳治疗泄泻经验总结苏国阳治疗泄泻经验总结泄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它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和困扰。
苏国阳医生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内科专家,多年来致力于治疗泄泻疾病,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就苏医生的泄泻治疗经验进行总结。
一、辨证施治中医治疗泄泻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确定治疗方针和药物配伍。
苏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切合实际的辨证施治方法。
1. 脾胃虚弱型泄泻:治疗重点放在调治脾胃功能。
苏医生常用益气健脾的中药,如党参、黄耆、白术等,以及配伍调和的药方,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
同时,他还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避免油腻、生冷等食物,以减轻对脾胃的刺激。
2. 湿热蕴结型泄泻:治疗目标是清热与除湿。
苏医生会选择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如黄芩、黄连等,并根据患者的病情配伍应用。
此外,他还会推荐患者合理饮食,尽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保持充足的饮水,帮助排出湿气。
3. 肝郁脾虚型泄泻:治疗重点是疏肝理气,健脾养血。
苏医生常用柴胡、香附等药物来调理肝气,配合归脾药物,如白术、党参等,以及补血药物,如当归、熟地黄等。
此外,他还会指导患者合理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健康,减轻肝气郁结对脾胃功能的影响。
二、结合饮食调理除了中药治疗,苏医生强调结合饮食调理,以加强疗效和巩固疗效。
他总结了一些适合泄泻患者的饮食原则,包括:1. 粗细搭配:适量摄入粗粮和蔬菜,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帮助调整肠道功能,促进排便。
2. 限制刺激性食物:避免辛辣、油炸、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减轻对肠道的刺激,防止泄泻发作。
3. 合理饮水:保持充足的饮水量,有助于润肠通便,帮助排出毒素和湿气。
4. 忌食过量和暴饮暴食:避免过饱过饫,减轻对脾胃的负担。
三、坚持中西医结合苏医生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理念,在治疗泄泻时综合应用中医药和西医药物,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他强调针对病因病机进行治疗,同时关注患者的症状缓解和生活质量改善。
常见疾病与治疗泄泻
(一)、诊断依据
1.以大便粪质稀溏为诊断的主要依据。 2.常兼有腹胀、腹痛、肠鸣、纳呆。 3.起病或急或缓。暴泻者多有暴饮暴食或误食不洁之物的 病史。迁延日久,时发时止者,常由外邪、饮食或情志 等因素诱发。
(二)、病证鉴别 1、泄泻与痢疾
不 同
相 同
泄泻
大便次数增加,粪质稀溏,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
两者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
痢疾
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特征。
2.泄泻与霍乱
2、久泻 (1).脾胃虚弱证
主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食少,食后脘闷不舒, 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 兼证:面色萎黄,神疲倦怠 舌脉: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脾虚失运,清浊不分。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2).肾阳虚衰证 主证: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腹部喜 暖,泻后痛安, 兼证:形寒肢冷,腰膝酸软 舌脉:舌淡苔白,脉沉细。 证机概要:命门火衰,脾失温煦。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代表方:四神丸加减。
命门火衰不能温脾化湿,因而引起腹泻,称为“肾泄”,主证为黎明时肠鸣作痛,泻下稀水,泻后即安,故亦称“五更泻”、“鸡鸣泻”,常伴下肢畏寒,腹部不耐寒冷,脉象沉细无力.治宜温肾厚肠,用四神丸加味,处方如肉果、补骨脂、五味于、吴萸、山药、扁豆、茯苓、炮姜。凡虚证腹泻,久泻不止,均可结合固涩法,如石榴皮、赤石脂、禹余粮等。 肝旺脾弱,亦能形成腹泻。主证为腹痛作胀,泻下溏薄,挟有矢气,常因情志不和反复发作,脉象多弦.治宜抑木扶土,用痛泻要方加味,处方如白芍、防风、陈皮、白术、枳壳、茯苓、香附、沉香曲、佛手。经久不愈,能使肝火偏旺伤阴,泻下如酱,粘滞不畅,口干口苦,胸膈烦闷,舌质红,脉细弦数,可加石斛、黄芩、竹茹、乌梅。木土不和而久利,寒热错杂,亦可用乌梅丸止之。
温中健脾法治疗泄泻病
温中健脾法治疗泄泻病泄泻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腹泻、腹部胀气、腹痛等,严重的话还可能出现腹泻后体虚、体重减轻、贫血等症状。
泄泻病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因为饮食不当、感染、药物副作用等引起的。
中医认为泄泻病是由于脾胃功能失常,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而发生的。
温中健脾法是治疗泄泻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一、中医理论认为泄泻病的发病机制中医认为,泄泻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脾胃功能失常,造成了消化吸收功能障碍,从而导致了肠道功能紊乱,出现了腹泻、腹痛等症状。
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脾主运化水谷,主液输化;胃主受纳谷气,主降精气。
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升造精血,使水谷营养物质转化为气血津液,并且将其中的废渣排泄。
所以,脾胃的功能决定了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和排泄功能。
脾胃功能失常,就会影响消化吸收和排泄,导致泄泻病的发生。
根据中医理论,泄泻病的发生还与外感风寒、湿热有关,因此在治疗泄泻病时也需要综合考虑外感邪气的因素。
中医治疗泄泻病主要采用的方法之一就是温中健脾。
温中健脾法的主要原理是通过药物的温热作用来温补脾胃,促进脾胃的功能恢复,调节肠道功能,从而达到治疗泄泻病的效果。
温中健脾法所使用的药物一般都是温热性药物,能够温补脾胃,调理肠道功能,达到治疗泄泻病的目的。
三、常用的温中健脾法药物1. 山药:山药性味甘平,入脾肺经。
具有益脾养胃,补肺益精的功效。
山药能温中益气,健脾益胃,对于由于脾胃虚弱引起的泄泻病有很好的疗效。
2. 白术:白术性味甘,平,入脾经。
具有健脾益气、祛湿化痰的功效。
白术能够温中健脾,促进消化吸收,调节肠道功能。
3. 肉桂:肉桂性味辛辣,温。
主要功效是温中散寒,活血通络。
肉桂能够温中散寒,用于治疗由于外感风寒导致的泄泻病症状。
4. 陈皮:陈皮性味苦,辛,温。
入脾、胃、肺经。
具有燥湿化痰,调中理气的功效。
陈皮能够健脾燥湿,对于湿热泄泻尤为适宜。
以上这些温中健脾的药物常常被用于治疗泄泻病,它们通过温补脾胃,调整肠道功能,达到治疗泄泻病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热泄泻
症状: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或身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肠利湿。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
该方是治疗湿热泄泻的常用方剂。
方中葛根解肌清热,煨用能升清止泻,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甘草甘缓和中。
若热偏重,可加金银花、马齿苋以增清热解毒之力;若湿偏重,症见胸脘满闷,口不渴,苔微黄厚腻者,可加薏苡仁、厚朴、茯苓、泽泻、车前仁以增清热利湿之力;夹食者可加神曲、山楂、麦芽;如有发热头痛,脉浮等风热表证,可加金银花、连翘、薄荷;如在夏暑期间,症见发热头重,烦渴自汗,小便短赤,脉濡数等,为暑湿侵袭,表里同病,可用新加香薷饮合六一散以解暑清热,利湿止泻。
·气虚
症状:粪质并不干硬,也有便意,但临厕排便困难,需努挣方出,挣得汗出短气,便后乏力,体质虚弱,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补气润肠,健脾升阳。
方药:黄芪汤。
方中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为方中主药,火麻仁、白蜜润肠通便,陈皮理气。
若气虚较甚,可加人参、白术,“中气足则便尿如常”,气虚甚者,可选用红参;若气虚下陷脱肛者,则用补中益气汤;若肺气不足者,可加用生脉散;若日久肾气不足,可用大补元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