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泄泻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泄泻系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致脾失健运,大肠传导失司,湿盛内阻,以大便次数增多,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范围】
西医学中急慢性肠炎、肠吸收功能紊乱、胃肠型感冒、食物中毒、过敏性结肠炎、肠结核等以泄泻为主要表现者,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外感湿邪,或汗出入水,或坐卧湿地,则寒湿内侵,困遏脾阳,脾失健运,或感受暑湿、湿热之邪,壅遏脾胃,下迫大肠,均可使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小肠泌别失司,大肠传导功能紊乱,以致清浊不分,相杂而下,并入大肠而发为本病。
2.饮食因素进食腐烂、变质、污染的食物,使脾胃受伤,或贪吃过量,食滞不化,宿食内停,损伤脾气,或恣食膏粱肥甘厚味,饮酒无度及嗜食辛辣香燥之物,致湿热蕴积于脾胃、肠道,或恣啖生冷瓜果等食品,寒食交阻,寒气客于胃肠,以上因素均可使脾运失职,升降失调,肠道泌别、传导失司,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形成本病。
3.情志因素肝为刚脏,性喜冲和条达,若忧郁忿怒,精神焦虑紧张,易致肝气郁结,木郁不达,横逆乘脾犯胃;或思虑过度,脾气受伤,土虚木贼,均可使气机升降失调,肠道功能失常,清浊不分,相杂而下,形成本病。
4.脏腑虚衰调摄失宜,或久病之后,或年老体弱,均可导致脾胃虚弱,脾失升
运,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脾失温煦,水谷不能腐熟,运化失常,致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滞内停,阻碍气机,升降失调,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走大肠遂成本病。
二、病机
1.发病外邪致病和饮食因素引起的泄泻多起病急,呈急性发病,而情志因素和脏腑虚衰引起的泄泻多起病缓,呈慢性发病。
2.病位在脾胃、大小肠,与肝、肾关系密切。
3.病性急性泄泻为实证,包括寒湿、湿热、食滞;慢性泄泻属本虚标实证及虚证,脾胃不足、命门火衰为本虚,湿邪为患是标,并夹它邪。
4.病势急性期属实证,以湿邪为主,久不愈由急转慢,慢性期属虚实夹杂及虚证,以脾胃虚弱、命门火衰为主,兼夹湿邪及其它邪。
5.病机转化泄泻的病机转化,决定于脾胃功能的强盛与否和湿邪的程度。急性泄泻属实,慢性泄泻属虚或虚实夹杂。虚实之间常因脾虚与否及湿盛程度而转化,如急性泄泻失治或停药过早,病未根治,可使病情迁延,或反复发作,病机由实转虚,形成慢性泄泻,久泻脾虚,则易感湿邪,或被饮食所伤,而呈急性发作,表现为虚中夹实。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以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为主症,可伴腹胀、腹痛等症状。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夏秋之季。
2.急性泄泻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有恶寒、发热等症状。慢性泄泻起病缓慢,病程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3.饮食不当、受寒凉或情绪变化可诱发。
4.便常规、便培养、纤维肠镜检查、x线腹平片、肠道钡剂检查有助确诊。二、鉴别诊断
1.痢疾以大便次数增多,每次量少,大便中杂有脓血或脓血并见为主要表现,腹痛多伴里急后重,排便涩滞难下,虚坐努责。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或粪便检查发现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泄泻以大便稀溏,甚或如水样,次数多为主,二者不同,实验室检查有助于鉴别。
2.霍乱以剧烈频繁的呕吐、泄泻并见为特征,呕吐物呈稀黄水或米泔水样,无里急后重,有饮食不洁史或病人接触史,呈地区流行。剧烈吐泻后,迅速出现皮肤松弛,目眶凹陷,下肢痉挛转筋,可伴心烦口渴,精神萎靡,少尿或尿闭,吐泻物标本涂片可找到革兰氏阴性霍乱弧菌,快速培养或血清凝集试验阳性。泄泻一般无此凶险症状,实验室检查有助于鉴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急性泄泻与慢性泄泻急性泄泻又称暴泻,突然起病,腹泻如倾,次频量多,泻下多水,或肠鸣腹痛,或不鸣不痛,可伴津伤气脱,病程在3周以内。慢性泄泻又称久泻,起病缓慢,腹泻间歇发作,伴倦怠乏力,泄泻经久反复,并因情绪因素、饮食不当、劳倦过度而复发,病程超过3周。
2.辨寒热虚实粪质清稀如水样,完谷不化,腹痛畏寒,喜温者为寒。粪便色黄褐而臭秽,肛门灼热,泻下急迫,小便短赤,口渴喜冷饮者为热。病势急,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小便不利者为实。病势缓,病程长,腹痛不甚喜按,
神疲肢冷,小便利,不渴者为虚。
3.辨泻下物大便清稀,或如水样,秽腥者,多寒湿证。大便稀溏,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者,多为湿热证。大便溏垢,臭如败卵,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者,多为伤食证。
二、治疗原则.
以健脾祛湿为基本治疗原则。急性泄泻治宜健脾、燥湿、化湿、消导、分利诸法;慢性泄泻治宜温补、升提;虚实夹杂者,宜补脾与祛邪兼顾;寒热错杂者,温清同用;久泄不止者,宜固涩。
治疗时须注意,急性泄泻不可骤用补涩,以免闭邪留寇;慢性泄泻不可妄投分利,以免耗劫阴液;清热不可过用苦寒,以免损伤脾阳;补虚不可纯用甘温,甘能生湿满中;久泻伤阴,切忌妄投腻补之品,恐阻遏脾阳。
三、应急措施
暴泻不止,耗伤气阴,成为危候,此时当急救为先,综合处理。
1.对出现津伤气脱病人,先灸关元、气海、天枢、足三里、神阙数十壮;并同时静点生脉注射液。
2.对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者,用5%葡萄糖盐水1000ml加入15%氯化钾lOml 作静点,1日液体滴入量不少于3000ml。
3.厥脱者,先静脉推注参附注射液和生脉注射液,待血压回升并稳定后,改为静点。
四、分证论治
1.寒湿困脾
证候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腹痛肠鸣,食少畏寒,或可兼见头痛、恶寒、肢体疼痛等表证,舌苔白滑,脉濡缓。
证候分析寒湿困脾,脾失健运,中阳不振,气机升降失调,肠道功能失职,使饮食物清浊不分,混杂而下,故大便清稀或如水样;寒湿内盛,肠道气机受阻,且寒主收引,故腹痛肠鸣;脾阳被遏则畏寒,健运失职则食少;若风寒湿束于肌表,营卫被遏,则头痛恶寒,肢体疼痛;舌苔、脉象均为寒湿之征。
治法散寒化湿。
方药运用
(1)常用方藿香正气散加减。药用藿香、白芷、苏叶、桔梗、茯苓、白术、陈皮、半夏、大腹皮、厚朴、炙甘草、生姜、大枣。
方中霍香辛温散寒,气味芳香,能醒脾快胃,振奋清阳,祛秽浊湿邪而助脾胃正气,理气和中,以升清降浊,为主药;辅以苏叶、白芷、桔梗辛香发散,芳香化湿浊,散寒,助藿香芳香化湿散寒,半夏、陈皮、厚朴燥湿健脾,行气化湿,和胃调气;佐以白术、茯苓健脾运湿,和中止泻,大腹皮行气利湿,生姜、大枣辛宣和胃;使以甘草益中焦,和诸药。
(2)加减有发热恶寒表证者,加防风、荆芥;便如泻水、次数多、小便不利者,加薏苡仁、车前子、砂仁;畏寒明显者,加草豆蔻、吴茱萸、砂仁。
(3)临证参考本证切勿妄投收涩、补益之剂。若以水泻为主者,改用胃苓汤。2.肠道湿热
证候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色黄褐秽臭,肛门灼热,发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证候分析湿热侵淫,伤及胃肠,阻滞气机,传化失常,湿热下注,故腹痛即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