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孟子》三篇及其他人教版知识精讲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必修三课文背诵篇目梳理

高三语文必修三课文背诵篇目梳理

高三语文必修三课文背诵篇目梳理你的努力换来的是成功,你的汗水换来的是收获,你的苦读换来的是美梦成真,高考到了,愿你考出好成绩,握住成功的手,实现梦想。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必修三课文背诵篇目梳理,希望大家喜欢!【单元一】1.蜀道难(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2.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从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3.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4.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单元二】1.琵琶行并序(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09《孟子三章》(教师版)-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基础巩固对比阅读拓展提升

09《孟子三章》(教师版)-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基础巩固对比阅读拓展提升

《孟子三章》第一课时:课内文言巩固一、文学常识《孟子》一书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名轲,邹人(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文意梳理【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注释】1〔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2〔环〕围。

【译文】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

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注释】1〔池〕护城河。

2〔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3〔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译文】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不锐利,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4】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注释】1〔以〕凭借,依靠。

2〔固〕巩固。

3〔威〕震慑;〔兵革〕泛指武器。

【译文】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注释】1〔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2〔至〕极点。

3〔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4〔畔〕同“叛”,背叛。

第23课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件

第23课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件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主题归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 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 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引申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 ,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第六单元 品格与志趣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2课时
统编版 语文 九年级 上
第六单元 品格与志趣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及用法,如“委”“域”“畔” 等,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够准确流畅地翻译全文,理解文章大意。 3.掌握古今异义词,学习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内容精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中心论点。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 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对比论证,论证本文中心论点。
结构梳理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提出观点 举例论证 再次强调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深入探究
作者在举例论证了文章的观点后,为什么还要写后面的内容?
“得道”实际上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 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这是在前面论述的基 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这一观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 的政治主张,使其更具有普遍意义。
结构梳理
整体感知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 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 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 ( s ù) /非不多 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 ( p àn )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 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文《〈孟子〉三章》知识点详解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文《〈孟子〉三章》知识点详解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文《〈孟子〉三章》知识点详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

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

2.背景链接《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二、字词句积累1.读准字音米粟(sù)亲戚畔之(pàn)域(yù)民2.重点词语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

至,极点。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军备。

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指粮食。

多:充足。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3.通假字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4.古今异义委而去之(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委而去之(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

今义:地域。

)5.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征服。

)6.翻译下列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重要知识点考点 梳理 汇总大全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重要知识点考点  梳理  汇总大全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重要知识点考点汇总大全【原著简介】《孟子》,“四书”之一,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显著特点一是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而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对后世散文写作产生深刻影响。

图片【孟子其人】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其主要思想还有“性本善”“行王道”“民贵君轻”等。

图片【主题思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引申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指出统治者站在正义、仁义方面,才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富贵不能淫》通过反驳景春的观点,指责公孙衍和张仪之流只顾顺从君主之意,不能称之为大丈夫,提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观点。

通过景公与孟子的对话,阐述了孟子对“大丈夫”的观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现了孟子对“仁”“礼”“义”的坚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由个人推及国家,论述了忧患的重要性:忧患使人奋起,使国家强大;安逸享乐使人萎靡,使国家灭亡。同时告诉我们逆境成才的道理。【重点词语】(1)兵革非不坚利也:泛指武器军备(2)委而去之:放弃(3)安居而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4)丈夫之冠也: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5)往之女家:这里指夫家(6)无违夫子:这里指丈夫(7)以顺为正者:准则,标准(8)与民由之:遵从(9)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10)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选拔、任用(11)百里奚举于市:集市(12)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乱:扰乱(13)而后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1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验、表现;了解、明白(15)入则无法家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1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匹敌、相当【通假字】(1)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2)往之女家:“女”同“汝”,你(3)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4)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一词多义】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锐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能够得志,与民由之:实现道:独行其道:道路妾妇之道也:原则,行为准则得道多助:道义戒:戒之曰:告诫必敬必戒:谨慎正:以顺为正者:准则,标准立天下之正位:正确的之:丈夫之冠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往之女家:动词,去,到居天下之广居:助词,的与民由之:代词,正道而:夫环而攻之:连词,表修饰而后作:连词,表顺承,然后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连词,表并列一怒而诸侯惧:连词,表顺承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发于声:显露、流露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生于忧患:处于……之中征于色:在士:管夷吾举于士:狱官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作动词,限制(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巩固(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作动词,震慑(4)丈夫之冠也:名词作动词,行冠礼(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惑乱(迷惑);使……改变(动摇);使……屈服(6)必先苦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7)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8)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经受饥饿(9)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财资缺乏(10)所以动心忍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使……坚忍(11)人恒过,然后能改:名词作动词,犯错误(12)入则无法家拂士:动词作状语,在国内(1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词作状语,在国外(1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生存;使……死亡(1)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2)亲戚畔之古义: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3)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真诚,诚实(4)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5)丈夫之冠也古义:行冠礼今义:冠军(6)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生命;命令(7)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喻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三章(人教版高三选修)

《孟子》三章(人教版高三选修)

《孟子》三章(人教版高三选修)《孟子》三章教学目的1.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顺畅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1)顺畅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朗读课文,尽量能琅琅上口。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

(结合P207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

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2、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分析课文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要注意正音,读得顺畅)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不如,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高三语文第六单元——孟子知识精讲

高三语文第六单元——孟子知识精讲

高三语文第六单元——《孟子》【本讲主要内容】第六单元——《孟子》以天下为己任孟子的思想是精神世界的一座高山,他充满思辨的语言为我们廓清了人性中混沌的迷雾,他睿智的思想为我们洞开了和谐的生存之门。

走进孟子的世界里,体悟生活中的真谛和乐趣。

两千多年前,孟子背着“以民为本”的行囊,积极奔走于各国的诸侯王公之间,不是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而是为了那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百姓们,争得一份“衣帛食肉”、“不饥不寒”的安乐与祥和。

他那独具慧眼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堪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文明宝库中的一枝奇葩;那机智敏锐的论辩艺术和独立高尚的人格魅力,更不愧为二千年来士大夫中的楷模。

在这一单元里,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那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

【知识掌握】【知识点精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活动于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他也曾周游列国兜售儒家学说,但和孔子一样,他的学说也百不一售。

关于孟子的详细情况,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本单元后面的郭预衡先生写的《〈孟子〉简介》一文。

《齐桓晋文之事》记叙的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

这是一次非常成功和精彩的游说。

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虽然事后齐宣王并没有付诸实施,但这恐怕要归因于当时的社会发展大趋势。

在以兼并战争为主要形式的动乱社会中,只有兼并才能实现社会的统一,才能结束战乱,因此孟子所说的“王道”和“仁政”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可文章却写得很有特色,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孟子的思想;而孟子在游说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高妙的论辩艺术,更使本文成了游说的名篇。

首先大家应该掌握以下重点词语。

【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此句中的“道”为“称道、称赞”意。

【王】无以,则王乎?/则可以王矣?/保民而王/是心足以王矣/(故王)之不王,非……之类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些句子中的“王”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的意思。

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 教材知识全解

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 教材知识全解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
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
【评析】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奉行的是“妾妇之道”, 不配被称为大丈夫,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舜从田地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任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
天下熄。” 天下便太平。” 【评析】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 孟子说:“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 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礼吗?男子行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







,
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
之利。得道者多助,
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
失道者寡⑧助。寡助之⑨
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
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第六单元
23 《孟子》三章
教材知识全解
教材知识全解
作家作品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 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 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 编著的。

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

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

修养与教育
孟子强调通过后天的修养 和教育,使人保持并发扬 其善性。
仁政思想
以仁为本
孟子主张政治应以仁爱为基础, 君主应关心百姓疾苦,实行仁政。
民贵君轻
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的观点,强调民众的重要性。
批判暴政
孟子对当时的暴政进行了严厉的批 判,呼吁君主实行仁政以得民心。
民本思想
重民思想
孟子的语言风格独特,既朴实无华又 充满力量,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
他的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意蕴深厚, 含义隽永,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06
学习方法与建议
注重文本阅读和背诵
仔细阅读《孟子》原 文,理解每句话的含 义和逻辑关系。
尝试背诵重要段落和 语句,锻炼记忆力和 语言表达能力。
多遍重复阅读,加深 记忆和理解。
05
《孟子》三章的艺术特色
雄辩滔滔,气势磅礴
孟子在论辩中善于运用逻辑推 理和事实论证,以无可辩驳的 力量说服对手。
他的言辞犀利,咄咄逼人,常 常以磅礴的气势压倒对方,展 现出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
孟子的论辩风格具有鲜明的个 性和强烈的感染力,使读者深 受震撼。
善于运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
孟子在文章中大量使用比喻手法, 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
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
目录
• 引言 • 孟子思想核心 • 《孟子》三章解读 • 孟子思想与现代价值 • 《孟子》三章的艺术特色 • 学习方法与建议
01
引言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 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 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阐述了“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强调了人心向背对于战争 胜负的决定性作用。

23 《孟子》三章【考点精讲版】

23 《孟子》三章【考点精讲版】
理解: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 君主则会失去民心。
事例: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一观点。文王姬 昌为西伯时,“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善养老者, 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 商纣王虽然天资敏捷,“材力过人”,却不行仁政,“厚赋 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 “民罔不欲丧”,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
委而去
从攻、守两方面具体论述,证明“人和”的重要性。
限制在疆域内,居住。 助词,的。
震慑。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
介词,凭借、靠。 巩固。
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

文 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 能靠武器的锐利。
① 委而去之 · (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② 委而去之
[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 的地方(跟“来”相对)。]
③ 七里之郭 ④ 池非不深也 ⑤ 兵革非不坚利也
(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古义:兵器。 今义:军人。)
一词多义
天时不如地利 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 时,各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统治者“庖(páo)有肥肉,厩(jiù)有肥马”,而人民却 “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xù)妻子,乐岁终身苦,凶 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 统治者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施行“仁政”“王道”。
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在疆域内、居住)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孟子》三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孟子》三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古今异义
1.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把事交给别人去办)
2.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3.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兵器;今义:军人)
4.丈夫之冠也(古义:成年男子;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5.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
6.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改正,纠正)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
《《孟子》三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文学常识
作者档案
作 者
孟子
生卒年
约前372—前289



子舆
评 价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品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等。
文言知识
生难字
公孙衍(yǎn)米sù(粟)
7.富贵不能淫(古义: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今义:过多,放纵)
8.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这些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方)
一词多义
1.利
2.之
3.戒
4.正
5.发
6.拂
7.于
词类活用
1.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2.必先苦其心志(使动用法,使……痛苦)
3.劳其筋骨(使动用法,使……劳累)
4.饿其体肤(使动用法,使……经受饥饿之苦)
5.所以动心忍性(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使……坚忍)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戒之曰。(省略主语“母”)
2.判断句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倒装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状语后置,“于畎亩之中”是修饰“发”的状语)

2024版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2024版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进一步说明得道与失道所带来的不同后果,失道者连亲戚都会背叛,而得道者则能赢得天下 的支持和拥护。
8
核心观点提炼与阐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是本文的核心观点,强调了在治理国家、进行战争等方面,遵循道义、得人 心的重要性。只有得道,才能赢得广泛的支持和帮助,取得成功;而失道则会 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导致失败。
提供了思想基础。
16
儒家学派在战国时期地位和影响
儒家学派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 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
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儒家学派强调仁、义、礼、智等道德观 和认可,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之一。 念,提倡以德治国、以礼制人,对于后
世的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都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21
分享交流
2024/1/25
分享讨论成果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包 括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的理解、相关事例的 分析等。
互相学习借鉴 其他小组可认真听取其他小组的分享内容,学习借鉴其思 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拓展自己的思路和视野。
教师点评和总结 教师可对各组的分享内容进行点评和总结,肯定学生的思 考成果和创新精神,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引导学 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讨相关话题。
20
提问环节:针对课文内容或相关话题进行提问
鼓励学生提问
教师鼓励学生就课文内容或相关 话题提出问题,可以是关于词句 理解、文本解读、思想内涵等方
面的疑问或思考。
2024/1/25
教师答疑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 文本主旨和思想内涵。
问题延伸
教师可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延伸 和拓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相关话 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 神。

高三语文必背必会知识点

高三语文必背必会知识点

⾼三语⽂必背必会知识点⾼三是忙碌的、⾼三是⾟苦的,⾼三也是最值得我们骄傲的⼀年。

在拼搏奋⽃的过程中⾼三学⽣还需要⼀些精神⾷粮来激励⾃⼰不断的前进。

以下是⼩编给⼤家整理的⾼三语⽂必背必会知识点,希望⼤家能够喜欢!⾼三语⽂必背必会知识点1(1)坚贞与反抗——《诗经·氓》、《孔雀东南飞(并序)》这是⼀⾸弃妇诗,描写了弃妇与负⼼男⼦从订婚、迎娶,⼜到遭受_、遗弃的经过,表达了弃妇对遭受_与遗弃不可以不深思⽽慎取之”的感悟。

⼈⾃然是智者,是哲⼈,是⽼师,留⼼观察⼤⾃然,你会满载⽽归,猛然顿悟!本⽂可为以下话题提供素材:⾃然与⼈⽣;意志与⽬标;治学态度;⼈⽣感悟。

的痛苦与悲哀,同时也表达了她对“⼆三其德”的男⼦的愤怒,尽管她也怀着对往事的⽆可奈何,但她对爱情与婚姻的忠贞⼜表现了坚决的_和“不思其反”的决⼼。

应是⼈性纯美的最早体现。

刘兰芝与焦仲卿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幸福⽣活的罪恶,热情讴歌了刘兰芝、焦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反映了⼈民群众对被_者的⽆限同情和追求婚姻⾃由、珍惜爱情⽣活的强烈愿望。

(2)追求与坚守——《离骚》两千多年前的伟⼤爱国主义诗⼈屈原在遭到⼩⼈馋毁被流放时,依然坚守⾃⼰的精神家园,依然热爱着⾃⼰的祖国,坚持对美好理想的追求,⽤⼀种磐⽯般的坚贞诠释⼈⽣的崇⾼,从⽽感动着世世代代的⼈。

他⽤⼀颗⾼贵的⼼灵挥洒出惊天动地的华章——《离骚》永远是⽂学宝库中的精品。

(3)追求与本真——《短歌⾏》短歌不短,意蕴深长。

诗歌抒发了诗⼈渴望招纳贤才、建功⽴业的宏图⼤愿。

⾔志的同时也抒发了诗⼈的感情:有⼈⽣苦短的忧叹之情,有对贤才的渴求之情,有既得贤才的欣喜之情,有对犹豫徘徊的贤才的劝慰之情,有坚信⾃⼰礼贤下⼠、天下贤才定会归附⾃⼰的⾃信之情。

(4)离苦与乡愁——《采薇》、《涉江采芙蓉》寒冬,阴⾬霏霏,雪花纷纷,⼀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

道路崎岖,⼜饥⼜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

【高三语文】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识梳理

【高三语文】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一、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家。

孔丘的思想言行见于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

传世的《论语》共有《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等20篇。

《论语》与《大学》《孟子》《中庸》合称“四书”。

)孔子曾任鲁国大司寇,后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晚年致力于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整理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自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二、背景介绍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

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

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的最终被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

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

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孔子就生活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他确立了自己“仁”“礼”的学术思想,并把这种思想在开办教育的过程中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后来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这些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流传至今的经典名著——《论语》。

三、知识点总结《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是《论语·微子》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如果天下有正道,我孔丘就不会同你们一道从事变革了。

孔子热心救世,遭到不少隐士泼来的凉水,像选文中的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等。

【推荐下载】高三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孟子见梁囊王知识点

【推荐下载】高三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孟子见梁囊王知识点

[键入文字]
高三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孟子见梁囊王知识点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系统化地学习高三语文上册的知识点,在这里归纳了高三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孟子见梁囊王知识点,希望大家认真学习!
 孟子见梁襄王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孟子》
 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全文翻译:
 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旁人说: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使人敬畏的表现。

他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统一才会安定。

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回答:不喜好杀人的国君,就能统一天下。

他又问:那有谁来跟从他呢?我回答说:天下的人没有谁不跟从他。

大王懂得禾苗的情况吗?七八月间(夏历五六月间)长时间天旱,禾苗枯萎了。

只要天上黑油油地涌起乌云,哗啦啦地下起大雨,禾苗便又蓬勃生长起来了。

国君如果能这样,又有谁能对抗得他了呢?如今各国的君主,却没有一个不是喜欢杀人的。

如果有一位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
1。

人教版八上《〈孟子〉三章》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八上《〈孟子〉三章》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八上《〈孟子〉三章》知识点梳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学常识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他主张“仁政”,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

《孟子》记录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二、词语归类(一)重点字词解释。

1.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2.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3.郭:外城。

4.环:包围。

5.池:护城河。

6.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7.坚利:坚固锐利。

利:锐利。

8.委:抛弃。

9.去:离开。

10.故:所以。

11.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12.以: 凭借。

13.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封,划定。

封疆:疆界、边境。

14.固:使……巩固。

15.国:国防。

16.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17.威:威服,威慑。

18.以:凭借,依靠之意。

19.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20.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21.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22.寡:少。

23.之至:到达极点。

24.畔:通“叛”,背叛。

25.顺: 归顺,服从。

26.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27.有:要么,或者。

(二)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三)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四)古今异义1.城 古义:城墙 今义:城市2.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水池3.亲戚 古义: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4.去 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5.域 古义:界限,限制 今义:地域6.是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7.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8.然而 古义:这样却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五)一词多义1.利 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锐利2.之 三里之.城:的,助词 多助之.至:到 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代指这座城3.城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内城 城.非不高也: 城墙4.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 连词,表转折 委而.去之: 连词,表顺承环而.攻之而不胜: 连词,表修饰三、重点句子翻译1.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2课《孟子》三章知识梳理

22课《孟子》三章知识梳理

22课《孟⼦》三章知识梳理22课《孟⼦》三章⽂学常识作者:孟⼦:名轲,字⼦舆,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物。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和孔⼦⼀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了唐代已将孔⼦和孟⼦并称;元、明时孟⼦被称为“亚圣”。

《孟⼦》是⼀部记录孟⼦及其弟⼦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念和政治活动的书。

“四书”:《论语》、《孟⼦》、《⼤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周礼》、《易经》、《春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古⽂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时令,⽐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上作战中的⼈⼼所向、内部团结。

⼀座⽅圆三⾥的⼩城,有⽅圆七⾥的外城,四⾯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四⾯包围的⽅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时令⽐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供给也并不是不充⾜啊,但是,守城⼀⽅还是弃城⽽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不上⼈⼼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民定居下来⽽不迁到别的地⽅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的强⼤。

能⾏“仁政”的君王,帮助⽀持他的⼈就多,不施⾏“仁政”的君主,⽀持帮助他的⼈就少。

⽀持帮助他的⼈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持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要么不战⽃,战⽃就⼀定会取得胜利。

⼆、重要字词注释环(huán):包围。

城⾮不⾼也:城墙并不是不⾼啊。

⾮:不是。

池:护城河坚利:坚固精良。

利:精良。

委:抛弃。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封,划定。

封疆:疆界、边境。

固:使巩固。

兵⾰:本意是“兵器和铠甲”,⽐喻“武⼒、军事”。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者,什么的⼈,此处特指君主。

高三语文《孟子》三篇及其他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三语文《孟子》三篇及其他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三语文《孟子》三篇及其他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本周教学内容《孟子》三篇及其他通过对《孟子》三篇的讲解归纳建立高三古文学习的方法,并对课文内容加以补充,多读多想,拓展视野。

二教学重、难点(一)关于《孟子》三篇[原文]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梁襄王上》)[题解] 梁襄王是梁惠王的儿子,庸碌无为。

孟子以禾苗为喻,对梁襄王讲述了不嗜杀人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

学习本文,要注意体会孟子运用譬喻以增强说服力的方法。

[原文]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

”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孟子·离娄下》)[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题解]《孟子》中有很多诙谐幽默、耐人寻味的寓言故事。

本课所选的这两篇短文,故事情节紧凑集中,对话简练生动。

讽刺辛辣,寓意深刻。

学习时要注意领会这两篇短文的寓意,体会《孟子》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孟子》三篇及其他人教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孟子》三篇及其他
通过对《孟子》三篇的讲解归纳建立高三古文学习的方法,并对课文内容加以补充,多读多想,拓展视野。

二. 教学重、难点
(一)关于《孟子》三篇
[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梁襄王上》)[题解] 梁襄王是梁惠王的儿子,庸碌无为。

孟子以禾苗为喻,对梁襄王讲述了不嗜杀人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

学习本文,要注意体会孟子运用譬喻以增强说服力的方法。

[原文]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

”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孟子·离娄下》)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题解]《孟子》中有很多诙谐幽默、耐人寻味的寓言故事。

本课所选的这两篇短文,故事情节紧凑集中,对话简练生动。

讽刺辛辣,寓意深刻。

学习时要注意领会这两篇短文的
寓意,体会《孟子》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

此外,大家还可以参读课后所附郭预衡先生《〈孟子〉简介》一文,会有所收获的。

(二)高三古文学习方法
从高考对古文能力的要求和考查的形式来看,读懂还是最关键的问题!因此,高三学习古文的重点还应当放在语言层面,而不是文义层面,因此我建议大家从以下三个方面阶梯式进行复习和巩固。

1. 语法要成系统。

语法包括虚词、句式、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特殊用法。

目录如下: 18个虚词: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省略句活用:n.→v . n .→状语adj →v . adj .→n . v .→n . 使动、意动等其他:动量和物量表示法,互文见义,特殊句式,词义的引申和假借等。

对于本课,我们就可以就“之”字的用法总结一下:
(1)动词,往,到 例:卒之.
东郭墦间 (2)代词,他,它 例:望之.
不似人君 (3)助词,的 例:此其为餍足之.
道也 助词,不必译出“的”字 例:弈秋,通国之.
善弈者也 助词,取独 例:民归之,由水之.
就下 (4)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惟弈秋之.
为听 此外,还可以就本单元出现的句子总结一下“宾语前置”现象:
(1)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也 (2)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何由..
知吾可也? (3)介词宾语前置 例:是以..
后世无传焉 (4)“之”字作标志 例:惟弈秋之.
为听 这里只是简单地举两个例子,关键是同学们的实践,这种总结不要只做一次,要反复,要经常,不是走形式,而是要建立起一种总结的意识!见到某一语法现象就要把相关的系统回忆一下,长此以往,必有裨益!
多积累实词。

积累实词仿佛学英语背单词。

是学古文更进一步的阶梯。

注意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

这里面其实也有一个“总结的意识”的问题,我们要总结,不是漫无目的地收集,而要有筛选,有比较,尤其针对古汉语中有现代汉语中无的情况加强记忆!以本单元的句子为例:
辟⎩
⎨⎧)()(邪辟,不老实多无不为已苟无恒心,放辟邪侈,开辟,开拓欲辟土地,朝秦楚 诸⎩⎨⎧)()(兼词,之于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兼词,之乎不识有诸? 2. 古文化常识的积累。

古文化常识是文化状态,而不只是语言状态,进入古汉语境界的钥匙,其涵概的内容极其广博。

高中阶段的古文化常识比较初浅,高考选文往往也不会涉及太艰深的古文化常识,而越多的了解就意味着越高的能力!我们至少要初步掌握,如:
谦称法、尊称法、谥法、礼节,认识一些古代的人名、地名、官职、物名、历史沿革和大事、重要的思想流派和思想家等等。

3. 多做题,多读古文。

熟能生巧的意义我想就不必说了。

多读古文。

既包括做题,也包括回顾高一、高二学过的课文,尤其是自觉古文基础不好的同学。

【模拟试题】
翻译下面的语段:
(一)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襄王上》)
(二)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尽心上》)
(三)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
【试题答案】
(一)[参考译文]
孟子进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千里迢迢而来,将对我国有很大利益吧?”
孟子答到:“您(希望国家强盛)何必要说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行了。

假如王说:‘怎样才对我国有利?’大夫说:‘怎样才对我的封地有利?’那么,一般士子以至老百姓也都会说:‘怎样才对我本人有利?’这样,上上下下互相追逐私利,则国家便会处境很危险了。

在拥有兵车万乘的国家里,杀掉那个国君的,一定是拥有兵车千乘的大夫;在拥有兵车千乘的国家里,杀掉那个国君的,一定是拥有兵车百乘的大夫。

在兵车万乘的国家中,大夫拥有兵车千乘;在兵车千乘的国家中,大夫拥有兵车百乘;这些大夫的产业不是不多,但是,假若轻道义,重私利,那么,大夫若不把国君的产业完全夺去,是不会满足的。

没有讲仁德的人却遗弃他的父母的,也没有讲道义的人却对他的君主怠慢的。

王也只讲仁义就行了,何必一定要讲利呢?”
(二)[参考译文]
孟子说:“君子有三种乐趣,但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君子有三种乐趣,但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


(三)[参考译文]
孟子对齐宣王说:“您有一个臣子,把妻室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却游楚国去了。

假若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室儿女都在挨饿受冻。

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呢?”
王说:“和他绝交。


孟子说:“假若管刑罚的长官不能管理他的下级,那应该怎样办呢?”
王说:“撤掉他!”
孟子说:“假若一个国家治理得很不好,那又该怎样办呢?”
齐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补充内容】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