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襄王

合集下载

《孟子见梁襄王》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孟子见梁襄王》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孟子见梁襄王》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孟子见梁襄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以孟子见过梁襄王之后,向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作品原文孟子见梁襄王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词语注释⑴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⑵语(yù预):告诉.⑶卒:通"猝",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⑷恶(Wū乌)乎:怎样,如何.⑸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一:统一。

)⑹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⑺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⑻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⑼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⑽人牧:管理民众的人,牧民之君,即统治者.⑾领:即脖子.⑿由:通"犹"⒀定:安定。

⒁孰:谁。

⒂嗜:喜欢。

⒃与:归附。

白话译文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他见了我之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孟子的原文和翻译

孟子的原文和翻译

孟子的原文和翻译如下:原文: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翻译: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以后,便对人说:“远远望去,那样子不像个国君;去到他那里,又看不出他有什么令人敬畏的气质。

”原文:或问文王之政。

子曰:“此之谓大统。

”翻译:有人向孟子请教关于文王的政治措施。

孟子说:“这就叫作实行大政。

”原文:王如施仁政于民,则王之徒也。

翻译:如果周王对百姓施行仁政,那就像孔子的学生所宣传的那样,是仁政了。

原文: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翻译:《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

”这就是说:用这种做法行事,反过来寻求它的根据,却觉得没法符合自己的心意。

原文: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而未知所以游也。

”翻译: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却不知道游说的方法。

”原文:曰:“取诸人则能知之,自为之则安能知之哉?”仁则荣,不仁则辱。

故其辱先焉,其荣乃后焉。

翻译:公孙衍、张仪难道一派是什么仁人吗?如按季孙的话做就够资格得到俸禄和爵位;反之则只能招致侮辱。

所以,他们先受侮辱而后得到荣华。

原文:今有谷,于彼无所重,此之谓不足;奉不可失,君臣皆有饥色,便以此为自身谋,不足以言也。

孔子言必称尧舜。

大舜岂欺人而取天下者乎?尧舜好货好色,其所以欲关本者又小,是不欺也。

可同人于国而不同乎?尧舜非不事诸侯也,而其所以事诸侯者亦小也。

得天下之士之心以于天下,圣人也。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天下之人皆舍百事而趋同于善。

同归而殊途,虑其愿哉!唯能择天下为可与让者,圣人也。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

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

”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是于我疏已异端矣。

”故子产智而认其疏远者也;校人愚而不知其养己者也。

使无智愚异则均矣。

均于均于其必归至乎仁也。

孟子见梁襄王读后感

孟子见梁襄王读后感

孟子见梁襄王读后感孟子去见梁襄王,这个梁襄王一出场就给人一种不太靠谱的感觉。

他见到孟子,开口就问:“天下恶乎定?”这就像是一个啥都不懂的学生,突然问老师一个超级大的问题,而且问得还特别直白,一点铺垫都没有。

孟子估计心里也有点无奈,但他还是很耐心地回答:“定于一。

”意思就是天下要安定就得统一啊。

这就像给一个懵懂的小孩讲一个最基本的道理。

然后梁襄王又傻乎乎地问:“孰能一之?”谁能统一呢?这梁襄王就像个好奇宝宝,打破砂锅问到底。

孟子也不客气,直接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这话可太犀利了。

在那个战火纷飞、诸侯互相征伐的时代,孟子这话就像给那些整天打打杀杀的诸侯们一个大嘴巴子。

你看,那些诸侯们都觉得靠武力能征服天下,拼命地扩充军队,到处打仗,搞得民不聊生。

孟子却认为,只有不喜好杀人的君主才能统一天下,这就好比在一群强盗中间说,只有善良的人才能成为老大一样,特别反主流。

我觉得孟子这时候肯定是带着点恨铁不成钢的情绪。

他看着梁襄王这个有点呆头呆脑的君主,就想把自己心中的理想政治模式灌输给他。

孟子描绘的“沛然下雨”的那种场景特别有趣。

他说如果有不嗜杀人的君主出现,天下的百姓就会像久旱逢甘霖一样,纷纷归附。

这画面感就出来了,就好像百姓们都在苦海里挣扎,突然看到了一个救世主,都争着往他那边跑。

这也说明了孟子心里明白,老百姓是渴望和平、渴望一个好君主的。

从这篇文章里,我还看到孟子的执着。

他明知道像梁襄王这样的君主可能不太能理解他的高深思想,但还是苦口婆心地给他讲这些道理。

这就像我们有时候想把自己觉得好的东西推荐给朋友,朋友可能还不太懂,但我们还是会不停地说。

孟子就是想把他的“仁政”思想推广出去,不管对方是聪明还是笨,他都不放弃。

这也有点像一场滑稽的闹剧。

孟子这么伟大的思想,在梁襄王这样的人面前,就像对牛弹琴。

梁襄王可能听完就听完了,根本没往心里去。

这也让我想到,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我们的好想法、好建议可能在一些不理解或者根本不想理解的人面前,就这么被忽视了。

《孟子见梁襄王》原文及翻译

《孟子见梁襄王》原文及翻译

《孟子见梁襄王》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孟子见梁襄王》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孟子见梁襄王》原文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1《孟子见梁襄王》原文翻译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幺使人敬畏的地方。

(他见了我之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

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

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幺禾苗就长得茂盛了。

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

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幺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

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孟子见梁襄王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孟子见梁襄王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孟子见梁襄王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借鉴参考阅读下载,侵删。

您的努力学习和创新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孟子见梁襄王知识点作品原文孟子见梁襄王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2]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3]问曰:‘天下恶乎[4]定?’吾对曰:‘定于一[5]。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6]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7]作云,沛然[8]下雨,则苗浡然[9]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10],未有不嗜[11]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12]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13]之,由[14]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注释译文词语注释⑴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⑵语(yù预):告诉.⑶卒:通"猝",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⑷恶(Wū乌)乎:怎样,如何.⑸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一:统一。

)⑹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⑺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⑻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⑼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⑽人牧:管理民众的人,牧民之君,即统治者.⑾领:即脖子.⑿由:通"犹"⒀定:安定。

⒁孰:谁。

⒂嗜:喜欢。

⒃与:归附。

白话译文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高中语文古文翻译大全 孟子见梁襄王素材

高中语文古文翻译大全 孟子见梁襄王素材

孟子见梁襄王《孟子》作者:未知
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熟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如是,熟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旁人说:“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使人敬畏的表现。

他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统一才会安定。

’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回答:‘不喜好杀人的国君,就能统一天下。

’他又问:‘那有谁来跟从他呢?’我回答说:‘天下的人没有谁不跟从他。

大王懂得禾苗的情况吗?七八月间(夏历五六月间)长时间天旱,禾苗枯萎了。

只要天上黑油油地涌起乌云,哗啦啦地下起大雨,禾苗便又蓬勃生长起来了。

国君如果能这样,又有谁能对抗得他了呢?如今各国的君主,却没有一个不是喜欢杀人的。

如果有一位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果真这样的话,百姓们归随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样,浩浩荡荡,有谁能阻挡得住呢?’”。

古诗孟子见梁襄王翻译赏析

古诗孟子见梁襄王翻译赏析

古诗孟子见梁襄王翻译赏析文言文《孟子见梁襄王》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原文】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注释】⑴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⑵语(yù预):告诉⑶卒:通"猝",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⑷恶(ū乌)乎:怎样,如何⑸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一:统一。

)⑹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⑺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⑻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⑼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⑽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⑾领:即脖子⑿由:通"犹"⒀定:安定。

⒁孰:谁。

⒂嗜:喜欢。

⒃与:归附。

【翻译】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他见了我之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

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

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

孟子文言文翻译

孟子文言文翻译

孟子文言文翻译导读:孟子文言文翻译原文孟子见梁襄王。

出, 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注释(1) 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 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 年在位, 襄是他死后的谥号. 此处所说的事, 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2) 语(y ù预): 告诉.(3) 卒:通"猝", 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 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4) 恶(Wū乌)乎:怎样,如何. (5) 定于一:朱熹《集注》云:" 必合于一然后定." (一:统一。

)(6) 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7) 油然:朱熹《集注》云:" 云盛貌."(8) 沛然:朱熹《集注》云:" 雨盛貌."(9) 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 兴起貌."(10) 人牧:管理民众的人, 即统治者.(11) 领: 即脖子.(12) 由: 通"犹"(13) 定:安定。

(14) 孰:谁。

(15) 嗜:喜欢。

(16) 与:归附。

译文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 (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孟子见梁襄王读后感

孟子见梁襄王读后感

孟子见梁襄王读后感孟子去见梁襄王,这梁襄王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不咋靠谱。

他一上来就问孟子:“天下恶乎定?”那语气就像是一个急于知道答案,却又不太懂得思考的学生,眼睛巴巴地望着老师,就盼着老师赶紧给个标准答案,好去交差了事。

孟子也不含糊,直接回他“定于一”。

这回答简洁明了,就像我们现在说“解决问题就一招儿——统一”。

然后梁襄王又接着问:“孰能一之?”这就更显出他的呆萌了,感觉就是在被孟子牵着鼻子走,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傻愣愣地问。

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的时候,我都能想象到孟子那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

在孟子眼里,梁襄王可能就是个啥都不懂的小娃娃,得一点点地教。

他想告诉梁襄王,你要是想统一天下,别老想着打打杀杀的,靠武力去征服,那样只能让百姓害怕你,而不是真心归顺你。

要做个善良的君主,不嗜好杀人,这样大家才愿意跟着你混。

我从这里面看到孟子真的是很执着地在推销他的“仁政”思想。

他就像一个四处推销自己产品的推销员,逮着个机会就跟君主们说:“看呀,我的仁政多好,你们得用这个。

”不过他这个推销员可不容易,面对的都是些心思各异的君主。

像梁襄王这种不太开窍的,他也得耐着性子慢慢讲。

同时呢,我也觉得这梁襄王其实代表了很多君主的状态。

他们虽然坐在那个高高在上的位置上,但是对于如何治理国家、如何让天下安定,并没有什么清晰的想法。

就知道有问题就去问这些谋士,自己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篇文章也让我联想到我们现在的一些情况。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像梁襄王一样,遇到问题就想找个简单直接的答案,而不愿意自己深入去思考背后的原因。

而像孟子这样有智慧的人,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就像是宝藏,但往往需要我们自己主动去挖掘、去理解,不能像梁襄王似的,只是被动地听,却不懂得去思考和运用。

这篇文章虽然简短,但是里面蕴含的东西还真不少,越琢磨越有趣呢。

20孟子见梁襄王①

20孟子见梁襄王①

20孟子见梁襄王①20 孟子见梁襄王①孟子梁襄王是梁惠王的儿子,庸碌无为。

孟子以禾苗遇旱枯遇雨兴为例,对梁襄王讲述了不嗜杀人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

学习本文,要注意体会孟子运用譬喻以增强说服力的方法。

课文: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②,就之而不见所畏焉③。

“卒然④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⑤?’“对曰:‘不嗜⑥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⑦?’“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⑧苗乎?七八月⑨之间旱,则苗槁10矣。

天油然作云11,沛然12下雨,则苗浡然兴之13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14?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15矣。

诚如是16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17,沛然谁能御之?’”注释: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②〔望之不似人君〕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

③〔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走近他,看不见有什么可害怕的。

意思是没有威严的仪表。

就,接近、走近。

畏,害怕、畏惧。

这里指作国君的威严。

④〔卒然〕即“猝然”,突然。

卒,通“猝”。

⑤〔孰能一之〕谁能统一天下呢?这句和下文的“孰能与之”都是梁襄王的问话。

孰,谁。

之,指天下。

⑥〔嗜〕爱好、喜欢。

⑦〔孰能与之〕谁能归附他呢?与,归附、跟随。

之,代指统一天下的君王。

⑧〔夫〕助词。

⑨〔七八月〕这里用的是周历(周代的历法),相当于农历五六月。

10〔槁〕枯干。

11〔油然作云〕形容乌云密布。

油然,兴盛的样子。

作,兴起。

12〔沛然〕水势很大的样子,这里形容雨量充足。

13〔浡(bó)然兴之〕禾苗茂盛的样子。

浡,同“勃”,奋发、振作。

兴,起、挺起。

14〔其如是,孰能御之〕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其,助词。

御,阻止。

15〔引领而望之〕伸长脖子盼望着他(来解救)。

领,脖子。

16〔诚如是〕如果真能这样。

17〔民归之,由水之就下〕老百姓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

由,通“犹”。

就,趋向。

孟子见梁襄王全文翻译

孟子见梁襄王全文翻译

孟子见梁襄王全文翻译
孟子见梁襄王,论及“仁”的道理,讲述了仁的重要性。

他说:“仁者,可以有物而不为,可
以不为而有物。

”这句话提醒我们,仁的根本是不求回报,只要做正确的事情就可以获得
回报。

孟子还讲到:“仁者,可以守其原则而不变,可以改变而不失其原则。

”这句话提醒我们,
仁者应该在遇到困难时坚持原则,而在遇到机会时也要改变自己的思路,从而使自己能够
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孟子还讲到:“仁者,可以在安宁中实行,可以在乱世中实行。

”这句话提醒我们,仁者不
仅要在安宁的时期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且也要在乱世中坚持自己的信念,不畏惧困难,勇往直前。

孟子最后强调:“仁者,可以把握客观规律,可以改变社会现状。

”这句话提醒我们,仁者
要把握客观规律,不断改变自己,从而改变社会现状,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一句著名的名言,即“仁者,见仁智”,这句话提醒我们,仁者应
该既要有仁德,又要有智慧,才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实现自己的理想。

此外,另一句著名的名言是“仁者,尊重他人”,这句话提醒我们,仁者应该尊重他人,不
仅要尊重他人的权利,而且还要尊重他人的意见,让大家一起实现共同的目标。

最后,我们不得不提到另一句著名的名言,即“仁者,承担责任”,这句话提醒我们,仁者
应该承担责任,不管是自己的责任,还是他人的责任,都应该勇于承担,以此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总之,孟子见梁襄王时,论及“仁”的道理,讲述了仁的重要性,提醒我们仁者不仅要无私,要有智慧,要尊重他人,还要勇于承担责任,以此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孟子文言文翻译

孟子文言文翻译

孟子文言文翻译原文孟子见梁襄王。

出, 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那么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那么苗浡然兴之矣!其假设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那么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注释(1)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2)语(yù预):告诉.(3)卒:通"猝",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那么其中之所存者可知."(4)恶(Wū乌)乎:怎样,如何. (5)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一:统一。

〕(6)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7)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8)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9)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10)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11)领:即脖子.(12)由:通"犹"〔13〕定:安定。

〔14〕孰:谁。

〔15〕嗜:喜欢。

(16)与:归附。

译文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答复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我又答复:‘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

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

孟子文言文翻译

孟子文言文翻译

孟子文言文翻译导读:孟子文言文翻译原文孟子见梁襄王。

出, 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注释(1)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2)语(yù预):告诉.(3)卒:通"猝",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4)恶(Wū乌)乎:怎样,如何. (5)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一:统一。

)(6)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7)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8)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9)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10)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11)领:即脖子.(12)由:通"犹"(13)定:安定。

(14)孰:谁。

(15)嗜:喜欢。

(16)与:归附。

译文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

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孟子见梁襄王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孟子见梁襄王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孟子见梁襄王知识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孟子见梁襄王知识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孟子见梁襄王知识点作品原文孟子见梁襄王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2]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3]问曰: 天下恶乎[4]定?吾对曰:定于一[5]。

孰能一之?对曰: 不嗜者能一之。

孰能与[6]之?对曰: 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7]作云,沛然[8]下雨,则苗浡然[9]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10],未有不嗜[11]者也。

如有不嗜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12]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13]之,由[14]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注释译文词语注释⑴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⑵语(y 预):告诉.⑶卒:通猝,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⑷恶(Wū乌)乎:怎样,如何.⑸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

(一:统一。

)⑹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⑺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

⑻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⑼浡(b 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⑽人牧:管理的人,牧民之君,即者.⑾领:即脖子。

⑿由:通犹⒀定:安定。

⒁孰:谁。

⒂嗜:喜欢。

⒃与:归附。

白话译文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他见了我之后)突然问道: 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 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

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

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

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孟子见梁襄王》原文翻译及赏析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孟子见梁襄王》原文翻译及赏析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孟子见梁襄王》原文翻译及赏析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孟子见梁襄王》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孟子见梁襄王》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孟子见梁襄王》原文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原文翻译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他见了我之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

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

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

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

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

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孟子见梁襄王》原文注释⑴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⑵语(yù预):告诉.⑶卒:通猝,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⑷恶(Wū乌)乎:怎样,如何.⑸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一:统一。

《梁惠王章句上》原文、译文及注释

《梁惠王章句上》原文、译文及注释

《梁惠王章句上》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梁惠王章句上先秦-孟子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矣,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

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

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孟子见梁襄王文言文注解翻译在线看

孟子见梁襄王文言文注解翻译在线看

孟子见梁襄王文言文注解|翻译在线看赏析《孟子见梁襄王》赏析(徐应佩、周溶泉)清代刘熙载说:“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师执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费力者不觉自屈。

”(《艺概·文概》)我们读《孟子见梁襄王》也就可以得到印证。

这一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以孟子见过梁襄王之后,向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孟子处于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并要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因而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阶级对立,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

”孟子到处宣扬“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在当时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孟子首先到梁(今开封)谒见梁惠王,向梁惠王游说,在此并见到梁惠王的儿子,也就是梁襄王。

孟子与梁襄王的应对,既鲜明地表明了他的观点,又表现出他高超的谈话艺术。

本文特点善辩孟子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

其门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

”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孟子确实是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付那班见利忘义、嗜杀不仁的统治者,才施展他的辩才的。

孟子对付梁襄王,首先在于善于察言观色而择言。

他见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个国君不像个国君的样子,就是接近了他,也看不出什么威严。

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佳,因而讲话直截了当,毫不婉转曲折。

其次在于围绕中心,逐步展开论述。

梁襄王的命题是“天下恶乎定?”怎样才能使天下安定,孟子回答以“定于一”,襄王不知“孰能一之”,孟子对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梁襄王的问话不如他父亲梁惠王能提出一些他面临的矛盾,步步追问的都属于治国的常识性问题,孟子也就以严密的逻辑联系,将启发与阐释相结合的言论,使之启蒙益智。

作为一国之君,只有使天下归附,才得人心,这就要爱民保民,绝不嗜杀好战,那么天下归于一统,社会也就安定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见梁襄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和本文生动语言
[学习重点]
常见文言词语的积累
[学习难点]
比喻手法的运用,“仁政”思想
[学习时间]一课时
[导学]
1.利用注解自主翻译全文。

2.勾划重点词语、句子。

[导练]
1.注音。

出,语人曰()卒然()恶乎定()渤然()嗜杀()枯槁()
2.找出本文中带有通假字的句子,并写出通假字。

①②③
3.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②天下恶乎定③定于一④孰能与之
⑤今夫天下之人牧⑥如有不嗜杀人者⑦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
4.翻译下面的句子。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导思]
1.文中出现的14个“之”字有哪几种用法?
3.从文中的对话可以看出梁襄王与孟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课后作业]课外阅读: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

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鹿者如杀人之罪。

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有什么好处?
2.这篇文章中的这种观点与哪一篇相同,具体说明。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
主备人:古维莹组员:林茂青、农志莹、潘瑾教学目标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孟子一段话中的比喻的运用。

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欣赏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说理艺术。

教学方法
练习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查(导学案)
1.卒然沛然渤然嗜杀枯槁恶乎定
2.通假字
3.重点词
4.翻译
二、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孟子的两篇古文《齐桓晋文之事》《庄暴见孟子》。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孟子给齐宣王开出了什么治国的妙方?
明确:保民而王,制民之产,与民同乐。

今天我们来看看《孟子见梁襄王》给梁襄王开出了什么治国药方。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课件出示全文翻译
四、练习
1.解释下列词语在各句子中的意思。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整个,全
②一
A谁能一之统一
B用心一也专一
C一鼓作气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一个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往
B金就砺则利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登上
2.文中出现的14个“之”字有哪几种用法? (导学案)
案:可归为4种用法:
①代词,如:“望之不似人君”,“孰能一之”;
②结构助词,如:“今夫天下之人牧”;
③补足音节助词,如:“则苗浡然兴之矣”;
④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如:“由水之就下”。

五、思考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答案: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2、从梁襄王的三句问话中可看出梁襄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君呢?(导学案)
答案:惶惑、糊涂、怯懦、不贤明、不够威严,不够谦虚。

3、孟子见梁襄王给梁襄王开出什么治国药方?
答案: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为什么?因为这样,天下莫不与也。

4、面对这样一个不似人君的梁襄王,孟子用什么方法让梁襄王更容易接受他的高见呢?
答案:比喻
5、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答案: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

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6、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答案: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六、难点探究:
1、文中运用了比喻说理,其本体与喻体是如何相联的?
答案:文中将人民盼望不嗜杀人的君主来解救这一本体比作七八月间的枯苗需雨。

民如枯苗,君泽如雨,一旦仁君出现,百姓如同枯苗遇“沛然下雨”,便“浡然兴之”不可阻止;君施仁爱,民心如水,民之归附,则如“水之就下”不可抵抗。

本体和喻体一一对应,运用自然界习以为常的现象,生动地阐述了统一天下的道理,二者紧密相联。

2、孟子见梁襄王后,出来对他人说:“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这反映了孟子怎样的个性?他对梁襄王的态度是怎样的?
答案:在孟子犀利、泼辣、不留情面的言辞中,流露着鲜明的爱憎感情,孟子的率真、耿直的性格鲜活地表现了出来。

他对这个国君印象不佳。

七、作业
(导学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