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襄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见梁襄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和本文生动语言

[学习重点]

常见文言词语的积累

[学习难点]

比喻手法的运用,“仁政”思想

[学习时间]一课时

[导学]

1.利用注解自主翻译全文。

2.勾划重点词语、句子。

[导练]

1.注音。

出,语人曰()卒然()恶乎定()渤然()嗜杀()枯槁()

2.找出本文中带有通假字的句子,并写出通假字。

①②③

3.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②天下恶乎定③定于一④孰能与之

⑤今夫天下之人牧⑥如有不嗜杀人者⑦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

4.翻译下面的句子。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导思]

1.文中出现的14个“之”字有哪几种用法?

3.从文中的对话可以看出梁襄王与孟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课后作业]课外阅读: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有什么好处?

2.这篇文章中的这种观点与哪一篇相同,具体说明。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

主备人:古维莹组员:林茂青、农志莹、潘瑾教学目标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孟子一段话中的比喻的运用。

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欣赏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说理艺术。

教学方法

练习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查(导学案)

1.卒然沛然渤然嗜杀枯槁恶乎定

2.通假字

3.重点词

4.翻译

二、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孟子的两篇古文《齐桓晋文之事》《庄暴见孟子》。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孟子给齐宣王开出了什么治国的妙方?

明确:保民而王,制民之产,与民同乐。

今天我们来看看《孟子见梁襄王》给梁襄王开出了什么治国药方。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课件出示全文翻译

四、练习

1.解释下列词语在各句子中的意思。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整个,全

②一

A谁能一之统一

B用心一也专一

C一鼓作气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一个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往

B金就砺则利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登上

2.文中出现的14个“之”字有哪几种用法? (导学案)

案:可归为4种用法:

①代词,如:“望之不似人君”,“孰能一之”;

②结构助词,如:“今夫天下之人牧”;

③补足音节助词,如:“则苗浡然兴之矣”;

④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如:“由水之就下”。

五、思考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答案: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2、从梁襄王的三句问话中可看出梁襄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君呢?(导学案)

答案:惶惑、糊涂、怯懦、不贤明、不够威严,不够谦虚。

3、孟子见梁襄王给梁襄王开出什么治国药方?

答案: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为什么?因为这样,天下莫不与也。

4、面对这样一个不似人君的梁襄王,孟子用什么方法让梁襄王更容易接受他的高见呢?

答案:比喻

5、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答案: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6、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答案: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六、难点探究:

1、文中运用了比喻说理,其本体与喻体是如何相联的?

答案:文中将人民盼望不嗜杀人的君主来解救这一本体比作七八月间的枯苗需雨。民如枯苗,君泽如雨,一旦仁君出现,百姓如同枯苗遇“沛然下雨”,便“浡然兴之”不可阻止;君施仁爱,民心如水,民之归附,则如“水之就下”不可抵抗。本体和喻体一一对应,运用自然界习以为常的现象,生动地阐述了统一天下的道理,二者紧密相联。

2、孟子见梁襄王后,出来对他人说:“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反映了孟子怎样的个性?他对梁襄王的态度是怎样的?

答案:在孟子犀利、泼辣、不留情面的言辞中,流露着鲜明的爱憎感情,孟子的率真、耿直的性格鲜活地表现了出来。他对这个国君印象不佳。

七、作业

(导学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