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王好战_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_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_请以战喻》教案《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主备:汤迪辅备:高二语文备课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2、把握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

3、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

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二)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的基础上把握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学习孟子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理解孟子对名誉、地位的正确态度,彻底抛弃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甚至置自己尊严于不顾的错误名利观。

3、揣摩文中寓言的寓意,用以指导现实生活。

教学重点:解析课文,了解孟子及孟子的思想。

教学难点:掌握譬喻说理的好处。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激发欲望孟子的门人曾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

” 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孟子》。

二、组内合作自学讨论1、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介绍孟子生平及思想2、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则:表示假设,如果…就…②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③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为动用法死:形容词作名词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树、衣:名词作动词⑤谨庠序之教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王:名词作动词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岁:年成三、班内交流确定难点1、孟子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是如何分析的?(小组讨论后交流)他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来设喻。

他通过设喻——设下了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分析论证方法,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把握论证逻辑。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联系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战争与和平哪个更重要?为什么?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三、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种论证方法进行阐述。

四、案例分析1.分析文章中“王好战,请以战喻”的寓意。

2.学生举例说明战争对人类的影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论证逻辑和语言特点。

2.学生跟随讲解,做好笔记。

三、课堂练习2.学生相互交流,互相批改,提出修改意见。

2.拓展话题:战争与和平在我国古代文学中的表现。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知识?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讨论战争与和平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三、案例分析1.分析我国历史上的战争与和平事件,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2.学生举例说明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2.拓展话题:战争与和平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知识?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三、口头表达训练1.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表达方式。

四、课后作业2.下节课分享自己的文章,互相学习、交流。

五、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战争与和平的重要性,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一 王好战请以战喻 教案5 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一 王好战请以战喻 教案5 Word版含解析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1无为县严桥中学钱之满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点。

2.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3.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学习孟子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理解孟子对名誉、地位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难点1.把握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

2.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

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教学方法:1讨论法2点拨法3。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要点:1解析课文,孟子及孟子的思想。

2掌握譬喻说理的好处。

教具准备:多媒体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2.朗读课文3.理解重点词句4.分析讽刺效果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导入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

二、了解孟子及其思想请学生根据预习先谈谈,教师再归纳。

1孟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幼年丧父,靠母亲抚育成人。

年轻时曾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学习。

他悉心钻研孔子学说,后来成为儒家第二位大师,被称为“亚圣”。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发展。

他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

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仁政”,反对“霸道”、“暴政”。

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

•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

认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孔子思想和政治主张的继承者、发扬者,也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大师和代表人物。

世人尊称为“亚圣”。

在中国,“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请学生谈谈“孟母三迁”的故事。

2关于《孟子》《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精选《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精选《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精选《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教案内容:目标学生:高中生教学目标:- 了解王好战这一历史人物及其故事;- 理解“王好战,请以战喻”这一典故的含义;- 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王好战的相关故事;- 投影仪或黑板;- 学生习题。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5分钟):1. 通过投影仪或黑板,放映或书写“王好战,请以战喻”这一典故。

2. 提问:“你们有了解过这个典故吗?”“有没有人知道它的含义是什么?”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讲解历史背景(10分钟):1. 简要介绍王好战这一历史人物,他是一位勇猛善战的将军。

2. 叙述王好战在战争中的经历和壮举,例如他保卫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等等。

展开讨论(15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王好战,请以战喻”这一典故的含义,例如勇于战斗、坚强不屈、不畏艰难等等。

2. 提出一系列问题,例如:“你们是否认同这一典故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3. 给予肯定和批判性的评价,鼓励学生就自己的观点进行表达。

拓展活动(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关于王好战的短剧。

2. 每个小组表演他们自己的小剧场,可以选择展示王好战的故事或是王好战这一典故的含义。

3. 其他小组观看并进行评价,包括演技、理解和创意等。

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王好战,请以战喻”这一典故的含义;2. 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3. 提问:“你能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什么?”让学生思考和回答。

家庭作业:1. 学习笔记:整理自己在课堂上记的重点内容;2. 文章撰写:写一篇关于“王好战,请以战喻”典故的个人理解和观点。

教学反思:这节课旨在通过学习历史故事和典故,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通过引入、讲解、讨论、活动等多种形式,学生既能了解历史人物王好战的故事,又能理解王好战请以战喻这一典故的含义。

相较于传统的讲解形式,本课采用互动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王好战,请以战喻》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和观点。

培养学生对历史和军事方面的兴趣。

1.2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难点:对历史和军事知识的理解。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向学生介绍《王好战,请以战喻》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引发学生对战争和军事方面的思考。

1.4.2 讲解:讲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的意义和影响。

1.4.3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历史战争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战略和战术。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战争的问题。

1.4.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战争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1.4.5 总结: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战争的重要性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第二章:战争的定义和类型2.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战争的定义和不同类型。

培养学生对战争问题的深入思考能力。

2.2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战争的定义和类型。

难点:对战争问题的深入思考。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向学生提问:你们对战争的定义是什么?引发学生对战争问题的思考。

2.4.2 讲解:讲解战争的定义和不同类型。

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的基本概念。

2.4.3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历史战争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战争类型。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战争问题。

2.4.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不同类型的战争及其影响。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4.5 总结: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战争类型的特点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第三章:战争的原因和动机3.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战争的原因和动机。

培养学生对战争问题的深入思考能力。

3.2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战争的原因和动机。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选取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中的“战国纵横家”部分,旨在通过对王好战思想的学习,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王好战思想的渊源。

2.掌握《强法》《自立》两篇文章的主旨和要点,理解王好战的立场和观点。

3.培养学生分析、思考、比较的能力,探究王好战思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王好战思想的渊源和背景,把握其与周、汉思想的关系。

2.理解《强法》一文的主旨和要点,以及其中关于法律的观点。

3.理解《自立》一文的主旨和要点,以及其中关于人的自由和价值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1.通过对《先秦诸子选读》中“战国纵横家”部分的介绍,呈现战国时期政治、文化、社会的混乱和动荡。

2.通过《历史上的今天:公元前475年,少年已不再是太子》的活动,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对先秦诸子的思想产生的影响。

第二课时:《强法》的分析和比较1.让学生先阅读《先秦诸子选读》中的《强法》一文,并让他们在读完一遍之后,思考以下问题:–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王好战提出的法律观点是什么?–王好战对于“仁”、“礼”有何评价?2.分组讨论并汇报答案,班级共同归纳答案,形成对王好战思想的初步理解。

3.对王好战的法律观点进行比较和分析,探究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三课时:《自立》的分析和比较1.让学生阅读《先秦诸子选读》中的《自立》一文,并提出以下问题:–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王好战对于人的自由和价值的观点是什么?–王好战对于“仁”、“礼”有何评价?2.分组讨论并汇报答案,班级共同归纳答案,形成对王好战思想的深入理解。

3.以课堂辩论的形式,对“自立”和“强法”两篇文章的主旨和观点进行比较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王好战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评价1.组织学生进行王好战思想的小结,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一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3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一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3Word版含解析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领会孟子以寓言、比喻说理的妙处。

2、初步理解孟子宣扬的“王道”学说的基本内涵。

3、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成长着、收获着。

与同学相识让我们收获友情和感动,与孟子结缘让我们收获知识和智慧。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孟子的《王好战,请以战喻》的第二课时,学习孟子不仅对社会、人生有着独到的洞察,而且善于用生动、诱人的形式,把思想表达出来。

首先来看标题,前面我们学过孟子的《王何必曰利》、《民为贵》、《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几章,这些标题都涵盖了每一章的主要内容,“王好战,请以战喻”这个标题是涵盖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吗?对,它主要体现了孟子散文善用寓言、比喻来说理的特色。

基于这个了解,这节课我们主要完成以下三个教学目标(幻灯片展示)。

二、新知学习1.本章共有四则材料,第一则材料《寡人之于国也》在必修3中已经学过,请一位同学背诵来回顾一下。

这则材料中有两个比喻:一是“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政治没有本质区别,都是虐民暴政。

二是以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比喻统治者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推卸责任。

这都是在启发梁惠王想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反思自己,消除暴政,施行仁政。

(板书:寓言、比喻说理形象地表达主旨)2•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则材料,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诵这则材料。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所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推荐五篇)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推荐五篇)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推荐五篇)第一篇: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动的语言?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六、分析简答: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

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一、课文悟读孟子爽快、耿直,掺和着火辣辣的呛味,语出惊人。

对人语王“不似人君”“不见所畏”,对王言“今大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言下之意是梁襄王也在“嗜杀人者”之列。

其语言犀利尖锐均毫无讳饰遮掩之态,孟子对梁襄王的藐视也可见一斑。

读之,顿生快感,倍觉清爽。

孟子在转述他与梁襄王的对话时,三言两语就呈现出对话双方的内心世界,简笔勾勒,其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便活了起来。

梁襄王仅三句问话就已将其性格凸现于读者眼前了;其惶惑之态,在“卒然问”中流露出来,他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还伴有些许糊涂和怯懦。

三句问话还步步暗合了孟子严密的逻辑思路,即:施仁政一天下归附统一一社会安定。

两相对照中,更见孟子之儒雅风范以及挥洒自如的大气。

对答中的双重否定句“天下莫不与也”与强烈的反问句“其如是,孰能御之”“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等,其言辞中充溢着不容置疑、居高临下的气势。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王好战,请以战喻》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培养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3. 通过对文章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主题。

2. 生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的内容,分析课文的主题和观点。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找答案。

2.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王好战,请以战喻》为例,讲解战争与和平的问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王好战,请以战喻》这篇文章的作者和背景。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3. 生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的内容,分析课文的主题和观点。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

五、课堂小结1. 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分享彼此的看法。

3. 强调战争与和平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维护和平。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和团队协作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话题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战争与和平的问题。

七、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为学生推荐其他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文章,扩展他们的知识面。

2. 观看相关影视作品:组织学生观看与战争与和平相关的影视作品,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

3. 参观相关展览:组织学生参观与战争与和平相关的展览,丰富他们的历史文化知识。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思考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1课《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3课时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1课《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3课时7页)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把握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点1.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点||。

2.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

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三)德育渗透点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把握孟子的性格特征3、揣摩文中寓言的寓意||,用以指导现实生活||。

(四)美育渗透点欣赏文章寓说理于寓言中||,生动形象||,耐人寻味的特点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2、难点: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解决办法:1、课前通过网络查阅有关孟子仁政思想的资料||,课堂上可交流思想||,分组讨论||,形成学生自己对孟子思想的深入的理解||。

2、分类归纳文言知识||,注重词句积累||。

进行拓展训练||,使学有所获||。

3、在诵读中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构想:了解孟子及其思想||,复习选文1||,为后两节课的学习打基础||。

一、导入孟子的门人曾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

" 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孟子》||。

二、孟子及其思想1、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

幼年丧父||,靠母亲抚育成人||。

年轻时曾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学习||。

他悉心钻研孔子学说||,后来成为儒家第二位大师||,被称为“亚圣”||。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协助学生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把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能力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3、情感目标:传播孟子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理解孟子对名誉、地位的正确态度,彻底抛弃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甚至置自己尊严于不顾的错误名利观。

【教学重难点】解析课文,孟子及孟子的思想【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语】孟子的门人曾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

" 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孟子》。

【知识链接】1.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伟大思想家,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2.主要思想孟子的主要学说包括心性论(性善与四端——道德价值的根源、义利之辨——道德价值的论证、养气与成德、道德天等),政治思想(民本说、法先王、仁政与王道、德治观念、反对霸政、恢复井田制度等)、教育主张(人格和道德教育、自由发展、因势利导等)等;并启发了宋明理学,形成了“道统”观念、“民本”思想等。

3.《孟子》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论语》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以雄辩著称,文势磅礴,感情激越。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1)感情强烈,气势充沛,文笔犀利,论辩深刻有力;(2)论证手法灵活善变,或开门见山,或迂回曲折,先纵后擒;(3)善用譬喻,形象生动,增强说服力;(4)文辞富于铺陈扬厉,句式善用排偶,酣畅淋漓。

【课文探讨】1.朗读课文,教师正音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不可胜(shēng)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衣(yì)帛(bó)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谨庠(xiáng)序之教孝悌(tì)之义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餍(yàn)酒肉瞷(jiàn)墦(fán)讪(shàn)施(yí)从语人(yù)卒然(cù)恶(wū)乎定嗜杀(shì)苗槁(gǎo)沛然(pèi)2、分小节学习,合作解决相关问题第1节(梁惠王上)小组合作,翻译文章,并完成下列问题。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王好战请以战喻》是一篇以战争为比喻,阐述治国理政的短文。

本文将通过对比战争中的策略和治国原则,使学生理解和平与战争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治国过程中运用战争智慧。

1.2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了解战争与治国理政的内在联系,掌握战争策略在治国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战争与治国理政的关系2.1 战争在历史中的地位分析战争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了解战争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2.2 战争与治国理政的内在联系探讨战争策略在治国理政中的应用,理解战争智慧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2.3 和平与战争的关系强调和平的重要性,分析和平与战争之间的微妙关系。

第三章:战争策略在治国中的应用3.1 战争策略的基本原则介绍战争策略的基本原则,如“知己知彼”、“避实击虚”等。

3.2 战争策略在治国中的应用实例分析历史和现实中的治国实例,阐述战争策略在治国中的具体运用。

3.3 战争策略在现代治国中的意义探讨战争策略在现代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战争智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战争与民族精神4.1 战争与民族精神的塑造分析战争对民族精神的影响,了解战争对国家民族意识的培养。

4.2 战争中的英雄主义探讨战争中的英雄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学习英雄的品质。

4.3 战争与民族自豪感强调战争胜利对民族自豪感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国家荣誉感。

第五章:战争与人类文明5.1 战争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分析战争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了解战争对文化、科技等领域的破坏。

5.2 战争中的文化交流探讨战争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引导学生认识战争对文化的影响。

5.3 战争与和平时期的文明发展分析战争与和平时期人类文明的差异,强调和平对文明发展的重要性。

第六章:战争与经济6.1 战争对经济的影响分析战争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包括战争对生产力、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王好战请以战喻》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1.2 教学内容: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让学生阅读文章第一段,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引言部分。

1.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文章第一段,并回答相关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文章主题和引言部分的意义。

第二章:战争的本质2.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战争的本质和特点。

让学生掌握文章中关于战争本质的观点。

2.2 教学内容:让学生阅读文章第二段,理解战争的本质和特点。

分析文章中关于战争本质的观点。

2.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文章第二段,并回答相关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战争本质和特点的意义。

第三章:战争的原因3.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战争的原因和动机。

让学生掌握文章中关于战争原因的观点。

3.2 教学内容:让学生阅读文章第三段,理解战争的原因和动机。

分析文章中关于战争原因的观点。

3.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文章第三段,并回答相关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战争原因和动机的重要性。

第四章:战争的影响4.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战争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让学生掌握文章中关于战争影响的观点。

4.2 教学内容:让学生阅读文章第四段,理解战争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分析文章中关于战争影响的观点。

4.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文章第四段,并回答相关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战争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第五章:战争的预防5.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战争预防和和平的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文章中关于战争预防的观点。

5.2 教学内容:让学生阅读文章第五段,理解战争预防和和平的重要性。

分析文章中关于战争预防的观点。

5.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文章第五段,并回答相关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战争预防和和平的重要性。

第六章:战略与战术6.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战略与战术的区别和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文章中关于战略与战术的观点。

6.2 教学内容:让学生阅读文章第六段,理解战略与战术的区别和重要性。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

课文讲解
01
02
03
背景介绍
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创作背 景和作者的生平和思想。
内容讲解
详细讲解文章的内容,包 括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 果,以及作者对战争的看 法和态度。
语言点讲解
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 短语和句型,帮助学生理 解文章的语言特点。
课堂互动
小组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主 题和思想,鼓励他们发表 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王好战,请以战喻
》教学设计
汇报人:
2023-12-29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步骤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学反思与改进
目录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王好战,请以 战喻》的文学背景和 作者思想。
分析《王好战,请以 战喻》中的修辞手法 和语言特点。
理解《王好战,请以 战喻》中的主要观点 和论述。
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考深 度和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 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作业和测验
通过布置作业和测验,了解学生对课 程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运用所 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
组织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团队中的 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 力。
自我评价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 程中的得失,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 自我提升。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他们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批判性 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通过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鼓 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 趣和动力。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资源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全面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全面版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卒然(cù)沛然(pèi)嗜杀(shì)枯槁(gǎo)恶乎定(wù)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四.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语:告诉
②天下恶乎定恶: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牧:统治
④如有不嗜杀人者如: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引:伸长
五.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整个,全
②一
A谁能一之:统一
B用心一也:专一
C一鼓作气: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一经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往
B金就砺则利: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登上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七.再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六.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2、关于《孟子》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认为他继承了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王好战,请以战喻》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寓意。

2. 培养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3.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孟子》及其作者孟子,了解孟子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地位。

2. 文章内容梳理:详细讲解文章的主旨、结构、观点以及论证方法。

3. 战喻的内涵:分析文章中出现的战喻,让学生理解战争与和平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背景、内容和战喻的内涵。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战争与和平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战喻,让学生深入理解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孟子》相关篇章。

2. 参考资料:关于孟子及其思想的资料。

3. 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孟子的生平和思想,引导学生对《孟子》产生兴趣。

2. 讲解文章背景:介绍《王好战,请以战喻》的写作背景。

3. 讲解文章内容:详细讲解文章的主旨、结构、观点以及论证方法。

4. 分析战喻:分析文章中的战喻,让学生理解战争与和平的意义。

5.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对战争与和平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战争与和平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阅读《孟子》其他相关篇章,加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战争与和平时的参与程度和观点表达,评估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阅读《孟子》其他相关篇章的作业,评估他们对孟子思想的理解程度。

3.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战喻内涵和战争与和平的思考,评估教学效果。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比赛,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战争与和平的话题展开辩论。

2. 邀请历史老师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从更多角度了解战争与和平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王好战,请以战喻》这篇文章。

(2)了解文章中的比喻手法,学会运用比喻表达自己的观点。

(3)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学会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手法,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运用比喻手法进行创意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我,敢于创新的精神。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现象。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整体理解。

2. 比喻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3. 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难点:1. 比喻手法的深入理解与运用。

2. 文章内涵的拓展与延伸。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文章内容、比喻手法分析、相关练习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文章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生齐读文章,感受文章韵味。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手法。

(2)每组选取一个比喻手法,进行分享和讲解。

4. 文章讲解:(1)教师针对文章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重点讲解比喻手法的运用和文章所传达的思想。

5. 练习巩固:(1)教师布置相关练习,让学生运用比喻手法进行创意表达。

(2)学生互相批改,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所学知识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7. 课后作业:(2)教师批改作业,进行反馈和指导。

六、教学拓展:1. 比较阅读:教师引导学生选取其他文学作品,与《王好战,请以战喻》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其比喻手法的运用和文章风格的特点。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王好战,请以战喻》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让学生掌握战争与和平的概念。

培养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王好战,请以战喻》的作者和背景。

解释文章中的战喻及其意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座、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二章:战争的本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本质和特点。

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和不可预测性。

2.2 教学内容分析战争的本质和原因。

讨论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小组报告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三章:战争的伦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战争伦理的基本原则。

让学生认识到战争伦理在实际战争中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介绍战争伦理的基本原则和规则。

分析战争伦理在实际战争中的应用和挑战。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小组报告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四章:和平的价值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和平的重要性。

让学生认识到和平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4.2 教学内容讨论和平的价值和意义。

分析和平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小组报告和讲座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五章:战争与和平的平衡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平衡。

让学生认识到平衡的重要性。

5.2 教学内容分析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平衡。

讨论平衡的重要性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5.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小组报告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六章:历史上的战争与和平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重要战争和和平事件。

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对现实的影响。

6.2 教学内容分析历史上的重要战争事件及其影响。

讨论历史上的和平事件及其意义。

6.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小组报告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七章:战争与和平的心理学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战争与和平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学在解决战争与和平问题中的作用。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王好战请以战喻》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让学生掌握战争与和平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一理念。

1.2 教学内容简介《王好战请以战喻》这篇文章的作者和背景。

解释战争与和平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1.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文章开头部分,并回答相关问题,以引起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兴趣。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战争和和平的意义,并分享各自的看法。

第二章:战争的残酷与无奈2.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和无奈,以及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培养学生对和平的渴望和追求。

2.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中关于战争残酷和无奈的描述。

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包括人员伤亡、资源破坏等。

2.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文章中关于战争残酷和无奈的部分,并回答相关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和对和平的渴望。

第三章:和平的重要性和价值3.1 教案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和平的重要性和价值,以及和平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培养学生追求和平的态度和行为。

3.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中关于和平重要性和价值的论述。

引导学生思考和平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包括安全、发展、和谐等。

3.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文章中关于和平重要性和价值的部分,并回答相关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和平的看法和如何为实现和平做出贡献。

第四章:战争与和平的选择4.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战争和和平的选择,并认识到选择和平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坚定追求和平的决心。

4.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中关于战争与和平的选择的论述。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出选择,以及选择和平的意义。

4.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文章中关于战争与和平的选择的部分,并回答相关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出选择,并讨论选择和平的重要性。

第五章:结论5.1 教案目标培养学生对和平的追求和积极行动的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面)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教学目的: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动的语言?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六、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
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

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一、课文悟读
孟子爽快、耿直,掺和着火辣辣的呛味,语出惊人。

对人语王“不
似人君”“不见所畏”,对王言“今大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言下之意是梁襄王也在“嗜杀人者”之列。

其语言犀利尖锐均毫无讳饰
遮掩之态,孟子对梁襄王的藐视也可见一斑。

读之,顿生快感,倍觉清爽。

孟子在转述他与梁襄王的对话时,三言两语就呈现出对话双方的内
心世界,简笔勾勒,其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便活了起来。

梁襄王仅三句问
话就已将其性格凸现于读者眼前了;其惶惑之态,在“卒然问”中流露
出来,他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还伴有些许糊涂和怯懦。

三句问话还步步暗合了孟子严密的逻辑思路,即:施仁政一天下归附统
一一社会安定。

两相对照中,更见孟子之儒雅风范以及挥洒自如的大气。

对答中的
双重否定句“天下莫不与也”与强烈的反问句“其如是,孰能御
之”“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等,其言辞中充溢着不容
置疑、居高临下的气势。

这正是孟子文章“气充辞沛”的一种诠释。

孟子艺术化地宣扬了“仁政”的政治主张,既生动形象,又情理深至,令人信服。

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习以为常的事理来说明“仁政”(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