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战,请以战喻》

合集下载

《王好战,请以战喻》原文和译文演示教学

《王好战,请以战喻》原文和译文演示教学

《王好战,请以战喻》原文和译文《王好战,请以战喻》原文和译文《王好战,请以战喻》原文和译文1、【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1)尽心焉耳矣!(2)河内凶,(2)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4)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5)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6)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7)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8)数署不入挎池,(9)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10)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11)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12)鸡豚狗盘之畜无失其时,(13)七十者可以食肉矣;(14)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串序之教,(15)申之以孝悌之义,(1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7)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1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19)途有饿莩而不知发,(20)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21)王无罪岁,(22)斯天下之民至焉。

”(23)【注释】(1)寡人:朱熹《集注》云:“诸侯自称,言寡德之人也。

”(2)焉耳:赵岐《孟子注》(以下简称“赵注”)云:“焉耳者,恳至之辞。

”焦循《孟子正义》云:“当作‘焉尔’。

何休注:‘焉尔,犹于是也。

’然则此言尽心焉耳者,犹云尽心于是矣。

”(3)河内,相当今河南境内的黄河以北地区,《史记·晋世家》:“当此时晋强,西有河西,与秦凄竞,北边翟,东至河内。

”凶:荒年,《墨子·七患》:“三谷不收谓之凶。

”(4)移其民、移其粟:朱熹《集注》云:“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给其老稚之不能移者。

《王好战,请以战喻》参考译文

《王好战,请以战喻》参考译文

《王好战,请以战喻》参考译文1梁惠王说:“寡人对于国家,真是用尽心思了!黄河以北之地闹饥荒,寡人就把那里的一部分百姓迁移到河东(今山西西南部一带),把河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

河东闹饥荒也采用这种办法。

观察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谁像寡人一样尽心于国家。

可是邻国的百姓不愈加少,寡人的百姓不愈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孟子答道:“王喜欢战争,请让我用战争来打个比方。

咚咚击响战鼓使士兵进攻,敌我双方的刀剑戈矛等兵器已经接触,有些士兵却抛弃了护身衣,拖着兵器逃跑。

其中有的跑了一百步以后停了下来,有的跑了五十步以后停了下来。

如果拿自己逃跑了五十步来笑话那些逃跑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

只不过跑得不够一百步罢了,可同样是逃跑啊!”孟子说:“王如果知道这道理,那就不要期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役使百姓不违背农作时令、不妨碍农业生产(比如在耕耘收获时不征兵征工等),那就会五谷丰富,吃都吃不完了;不让百姓拿网眼细致的鱼网到鱼塘里去打鱼(鱼鳖就得以好好繁殖),那么打鱼时捕获的鱼鳖就多得吃不完了;让百姓按时节拿着斧头到山林里砍伐树木(古人常主张等草木零落后再去砍伐),那么木材就会用之不竭了。

粮食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使百姓供养活着的家人或者给死去的家人办理丧事都没有遗恨了(财物充塞,所以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百姓供养活着的家人或者给死去的家人办理丧事都没有遗恨,这就是王道的开端。

五亩宅地,在这上面栽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丝棉袄了(他们已经身体衰弱,穿丝棉袄可以保暖)。

鸡、小猪、狗、大猪的饲养不丧失孵卵或者交配、怀孕、下崽的时机,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

一个成年男子受百亩田地,不要因为徭役等耽搁他的农事,一个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

小心办好学校教育,反复向学生讲明孝敬老人、顺从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用头顶着东西在道路上行走了。

七十以上的人穿丝棉袄吃肉,庶民不挨饿不受冻,像这样却不能成就王业的人,还不曾有过!现在君王养的猪狗吃着人吃的东西却不知道约束,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去赈济饥民;人死了,就说:‘不是因为我啊,是因为年成不好啊。

古诗王好战,请以战喻翻译赏析

古诗王好战,请以战喻翻译赏析

古诗王好战,请以战喻翻译赏析“王好战,请以战喻”出自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翻译】梁惠王说:“我治理魏国,真是费尽心力了。

黄河以北收成不好,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迁移到黄河以北。

黄河以东收成不好也这样。

我考察邻国的政事,不如我用心。

(可是)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多,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请允许我用作战作比喻。

咚咚咚地击鼓进军,武器刀刃接触以后,丢弃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有的人逃跑五十步后停止。

凭借逃跑五十ORg步的人耻笑逃跑一百步的人,那么怎么样?”梁惠王说:“不可以。

他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既然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了;砍伐树木按一定的季节,木材就会用不尽了。

孟子选读《王好战,请以战喻——齐人有一妻一妾》

孟子选读《王好战,请以战喻——齐人有一妻一妾》

学习“寓言故事”,就要“剥离” 其“虚托”的故事部分,结合创作的 时代背景,领悟其“蕴涵”着的哲理 或启迪指导我们的生活和人生。
结合本课寓意,完成一篇议论文。
要求:1、观点鲜明,中心明确。
2、不少于800字。 3、论证分析不少于两种方法。
孟 子 是 棵 大 树
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齐人”吗?
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齐人”吗? 2007年9月13日《新京报》扮残疾行乞家中雇 保姆: 重庆一名20多岁的男子自称左腿残疾,每天与 同伴到市区行乞。记者连续跟踪调查两天后发 现,原来该男子并非残疾,行乞前先将左腿绑 起仅剩裤管,看上去颇似残疾以博得行人同情。 每天“下班”后,解开绳子正常步行回家。据 其养父称,儿子身体健全,除下雨外,他都要 出去装扮残疾人行骗,每天收获100多元。他 们请了一名保姆,除负责洗衣、做饭外,还跟 他们一块出门帮忙收拾行头,每月工资600元。
说 说 看
齐乞何能有妾妻
“寓言故事”说理
所谓“寓言”,往往虚构一个浅
显的人或动物的故事,传递较为 深刻的人生行为准则、价值取向、 事物因果关联等道理,对人事有 着劝谏或讽喻的作用。

寓言寓意
讽刺了那些以卑劣手段钻营富贵利
达、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甚至抛弃 人格尊严的人。
学习“寓言故事”,就要“剥 离”其“虚托”的故事部分,结合 创作的时代背景,领悟其“蕴涵” 着的哲理或启迪意义,指导我们的 生活和人生。
翻译课文,判断对错并修改。
1、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 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
译文:(走遍)整个国家,没有谁停下 来与他打招呼交谈。最后(他)走到东 门城外的坟墓中间,乞讨其他的。不 够,又四下里看看,到别的扫墓人那 里。

《王好战,请以战喻》原文和译文

《王好战,请以战喻》原文和译文

《王好战,请以战喻》原文和译文《王好战,请以战喻》原文和译文1、【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1)尽心焉耳矣!(2)河凶,(2)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4)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5)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6)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7)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8)数署不入挎池,(9)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10)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11)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12)鸡豚狗盘之畜无失其时,(13)七十者可以食肉矣;(14)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串序之教,(15)申之以孝悌之义,(1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7)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1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19)途有饿莩而不知发,(20)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21)王无罪岁,(22)斯天下之民至焉。

”(23)【注释】(1)寡人:朱熹《集注》云:“诸侯自称,言寡德之人也。

”(2)焉耳:岐《孟子注》(以下简称“注”)云:“焉耳者,恳至之辞。

”焦循《孟子正义》云:“当作‘焉尔’。

何休注:‘焉尔,犹于是也。

’然则此言尽心焉耳者,犹云尽心于是矣。

”(3)河,相当今境的黄河以北地区,《史记·晋世家》:“当此时晋强,西有河西,与凄竞,北边翟,东至河。

”凶:荒年,《墨子·七患》:“三谷不收谓之凶。

”(4)移其民、移其粟:朱熹《集注》云:“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给其老稚之不能移者。

”并引氏说云:“移民移栗,荒政之所不废也,然不能厅先王之道,而徒以是为尽心焉,则末矣。

高中文言文阅读: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

高中文言文阅读: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

高中文言文阅读 2019.111,1.翻译下面短文中画线和课文中的句子。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1, 【答案】1.(1)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2)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

【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及翻译文言句式的能力。

本题为课本中的句子,意在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重点句的理解与翻译。

翻译时要注意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

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

第一句得分点:“或”:有的人;“百步”:名词作动词,跑了一百步;“五十步”:名词作动词,跑了五十步。

第二句得分点:“违”:违背;“胜”:尽;“谷不可胜食也”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是“食胜”,句意是:谷物就可以吃不尽。

参考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

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

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

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惠王说:“不可以。

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孟子》第一课《王好战,请以战喻》

《孟子》第一课《王好战,请以战喻》
《孟子》
选读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中 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伟大思想 家,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 东邹城)人。后称为仅次于孔子的 “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善辩”。
孟子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其门人公都 子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
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
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出去,就一定吃饱了酒 肉才回家;问他跟他一起吃喝的是些什么人,他说都 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但我们家不曾有有地位有声望的 人来过,我要暗中看看他去些什么地方。”
蚤起,施从良 人之所之,遍国 中无与立谈者。 卒之东郭墦间, 之祭者乞其余; 不足,又顾而之 他——此其为餍
足之道也。
蚤:通“早” 施(yí):通“迤”,斜 行这里指暗中跟踪 从:跟随 国中: 都城内 国,国都、京城 卒,最后 之: 去、往 东郭:城之东门外 墦间:坟墓间 之祭者:走向祭祀先人 的人 乞其余:乞讨祭祀剩下来的酒
肉 不足:不够吃,没有吃饱 顾: 回过头看、环视 之他:走向其他人 其:大概 为:是 道:方法。
由君子观之, 则人之所以求
由:介词,从 之:音节助词 则:那么
富贵利达者,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其妻妾不羞也, 所以……者:用来……的方法
而不相泣者,
利达:显达 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几希矣。
希:通“稀”,少。几稀,不
多,一丁点
译文:(如果)从君子的角度看,那些用来求
取升官发财的方法,使他们的妻妾不感到羞耻
戴盈之说:“让国君实行十分之一的税率, 让国君废除关卡和市场的征税,今年,请让我 不能做到,请让国君减轻赋税和关市之征,来 等到明年再全部废止,怎么样?”
孟子曰:“今有人 日:名作状,每天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协助学生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把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能力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3、情感目标:传播孟子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理解孟子对名誉、地位的正确态度,彻底抛弃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甚至置自己尊严于不顾的错误名利观。

【教学重难点】解析课文,孟子及孟子的思想【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语】孟子的门人曾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

" 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 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 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

"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孟子》。

【知识链接】1. 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伟大思想家,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2.主要思想孟子的主要学说包括心性论(性善与四端——道德价值的根源、义利之辨——道德价值的兵不可胜(sh mg )食衣(y )帛(b o )谨庠(xi eng )序之教涂有饿莩(pia o )讪(sh cn )施(yi )从嗜杀(sh i )苗槁g a o )沛然(p小组合作,翻译文章,并完成下列问题论证、养气与成德、道德天等),政治思想(民本说、法先王、仁政与王道、德治观念、反对霸 政、恢复井田制度等)、教育主张(人格和道德教育、自由发展、因势利导等)等;并启发了宋 明理学,形成了“道统”观念、“民本”思想等。

3.《孟子》与《论语》一样,《孟子》 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论语》文字简约、 含蓄,《孟 子》却以雄辩著称,文势磅礴,感情激越。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1)感情强烈,气势充沛,文笔犀利,论辩深刻有力;2)论证手法灵活善变,或开门见山,或迂回曲折,先纵后擒; 3)善用譬喻,形象生动,增强说服力;4)文辞富于铺陈扬厉,句式善用排偶,酣畅淋漓。

孟子十六篇全文

孟子十六篇全文

孟子十六篇全文1. 《孟子·梁惠王上》原文段落:“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2.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段落:“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3.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段落:“‘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4. 《孟子·公孙丑下》原文段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5. 《孟子·滕文公上》原文段落:“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6. 《孟子·滕文公下》原文段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7. 《孟子·离娄上》原文段落:“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8. 《孟子·离娄下》原文段落:“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9. 《孟子·万章上》原文段落:“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

”10. 《孟子·万章下》原文段落:“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11. 《孟子·告子上》原文段落:“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2. 《孟子·告子下》原文段落:“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王好战_请以战喻》

《王好战_请以战喻》

3

面对这样的局面,圣人之心在滴血。 在那个强者争霸,弱者受苦,生灵涂 炭的年代里,孟子心痛得四处奔走呼 唤,他在列国间疲惫地奔波,马不停 蹄从一个国家奔向另一个国家宣传他 的仁政主张。他想用他的仁政,开明 政治,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 来。本文就是记录了他不远千里来进 谏梁惠王的情况。
一、给括号前一个字注音。
5
6
第二则学习
齐人有一妻一妾
7

朗读全文,完成下列题目。 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餍:饱。 反通返,返回。 B. 与其妾讪其良人。 讪:讥讽,咒骂。 C.吾将瞷良人之所之。 瞷:暗中窥视。之:去。 D.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国:国家
答案: D(国:城。)
2
时代背景介绍
在战国期间战争频繁,仅大规模的战争 即达222次。战国名将白起长平之战坑赵 卒40万,所到之处,杀人盈城,尸骨遍 野,头颅成山,血流成河。成为古今中 外战争史上最残酷的杀害战俘的行为。 鬼谷子的弟子孙膑和庞涓两人的私怨, 使两国人民深受战火之苦。由此我们就 可以想象得出当时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 的世界。 孟子一针见血的指出‚春秋无义战‛连 年的战争导致人民流离失所,在宋国甚 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
8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 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 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2)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 立谈者。 (3)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
(4)其妻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 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3)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 (我)回答他说:天下没有谁不归顺他。

《王好战,请以战喻》优秀课件(带翻译)

《王好战,请以战喻》优秀课件(带翻译)
说理方法?
旨在阐述统治者想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应反省 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
对比 比喻
狗彘食人食(贵族) 涂有饿莩(百姓)
儒家经典之一,现存7篇,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包括《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 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 下《尽心》上、下,七篇十四卷
篇名跟《论语》相似,摘取 每篇开头几个字眼,没有特 别意思。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 《论语》《大学》《中 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读《论语》《孟子》一类书,当分两种目的:其一为
修养受用,其一为学术的研究。为修养受用起见《论语》
如饭,最宜滋养;《孟子》如药,最宜祓fú除及兴奋。
读《孟子》第一,宜观其砥砺廉隅,崇尚名节,进退
辞受取与之间竣立防闲,如此然后可以自守而不至堕落。
第二,宜观其气象博大,独往独来,光明俊伟,绝无藏闪。
能常常诵习体会,人格自然扩大。第三,宜观其意志坚强,
《孟子》简介
•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 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 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 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 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 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战国时代的特点:
和春秋一样,天下无道,但是战国社会更动荡、 政治更腐败、战争更频繁、人民更痛苦。
百折不回。服膺书中语,对于环境之压迫,可以增加抵抗
力。第四,宜观其修养下手工夫简易直捷,无后儒所言支
离、玄渺之二病。
要之《孟子》为修养最适当之书,于今日青年尤为相
宜。学者宜摘取其中精要语熟诵,或钞出常常阅览,使其
精神深入我之“下意识”中,则一生做人基础可以稳固,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教学目标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理解孟子一段话中的比喻的运用。

教学难点: 在朗读的基础上,欣赏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说理艺术。

教法设计: 互动法、分析法、讨论法教学安排:三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

二.板书课题,介绍孟子生平及思想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一.检查自读情况1.齐读课文2.指名学生口头翻译,师生共同纠正误译之处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则:表示假设,如果…就…②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③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为动用法死:形容词作名词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树、衣:名词作动词⑤谨庠序之教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王:名词作动词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岁:年成3.内容讨论:①孟子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是如何分析的?(小组讨论后交流)战国时代,个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池,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他的“仁政”思想。

他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来设喻。

他通过设喻——设下了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趁机说出:“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梁惠望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好,但孟子却指出,梁惠王的政策虽好,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精选《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两篇《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之一教学目的: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挠镅浴?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四、分析简答: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

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五、课文悟读:孟子爽快、耿直,掺和着火辣辣的呛味,语出惊人。

对人语王“不似人君”“不见所畏”,对王言“今大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言下之意是梁襄王也在“嗜杀人者”之列。

其语言犀利尖锐均毫无讳饰遮掩之态,孟子对梁襄王的藐视也可见一斑。

读之,顿生快感,倍觉清爽。

孟子在转述他与梁襄王的对话时,三言两语就呈现出对话双方的内心世界,简笔勾勒,其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便活了起来。

梁襄王仅三句问话就已将其性格凸现于读者眼前了;其惶惑之态,在“卒然问”中流露出来,他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还伴有些许糊涂和怯懦。

三句问话还步步暗合了孟子严密的逻辑思路,即:施仁政一天下归附统一一社会安定。

两相对照中,更见孟子之儒雅风范以及挥洒自如的大气。

王好战请以战喻原文及译文

王好战请以战喻原文及译文

王好战请以战喻原文及译文《王好战,请以战喻》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注释:•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姓魏,名罃。

魏国都城在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所以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焉耳矣: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古人以中原地区为中心,所以黄河以北称河内,黄河以南称河外。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亦然:也是这样。

•无如:没有像……。

•加少:更少。

下文“加多”,更多。

加,副词,更、再。

•好战:喜欢打仗。

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热衷于互相攻打和兼并。

•请以战喻:请允许我用打仗来做比喻。

请,有“请允许我” 的意思。

•填然:拟声词,模拟鼓声。

•鼓之:敲起鼓来,发动进攻。

古人击鼓进攻,鸣锣退兵。

鼓,动词。

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

•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指战斗已开始。

兵,兵器、武器。

既,已经。

接,接触,交锋。

•弃甲曳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

曳,拖着。

•走:跑,这里指逃跑。

•或:有的人。

•以:凭着,借口。

•笑:耻笑,讥笑。

•直:仅,只,只是,不过。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够尽心的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如此办。

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哪个国家像我这样用心的。

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而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而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让我用战争作比喻吧。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译文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译文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译文寡人之于国也(先秦)孟子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

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

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王好战,请以战喻》原文和译文

《王好战,请以战喻》原文和译文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很尽心了吧!河内饥荒,就把那里的民众迁移到河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去,河东饥荒时也这样。了解一下邻国的政绩,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邻国的民众不见减少,我的民众不见增多,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答道:“大王喜好打仗,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战鼓咚咚,交战开始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奔逃,有的跑了一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下了。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而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行不行呢?”
【译文】
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那丈夫每次出门,必定是吃得饱饱地,喝得醉醺醺地回家。他妻子问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出门,总是酒醉肉饱地回来;问他和些什么人一道吃喝,据 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但我们却从来没见到什么有钱有势的人物到家里面来过,我打算悄悄地看看他到底去些什么地方。”
4、【原文】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③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④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渤然⑤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⑥,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⑦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也同样是逃跑。”
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希望你的民众比邻国多了。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鱼网不入池沼,鱼鳖就吃不完;斧子、砍刀按季节进入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就使得民众的生、死都没有缺憾了。生、死没有缺憾,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宅田种植桑树,年满五十的人就能穿上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畜养,年满七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百亩农田不误了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能没有饥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斑白的人就不至于在道路上背物负重了。年满七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肉,老百姓能不受饥寒,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天下的还从未有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4-22
13
讨论: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 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王道 之始
• 不违农时 (农) 不可胜食 • 保护鱼类 (渔) • 按时砍伐 (林) 不可胜用 • • • • 鼓励养蚕 (纺) 繁兴六畜 (牧) 生产粮食 (农) 兴办教育
保 民
王道 之成
教 民
2014-4-22
• 使抽象的变为具体; • 使深奥的变为浅显; • 比直接说理更美妙、更诱人。
此外,孟子在结构故事、刻画人物、 叙述细节方面,都有相当高的造诣。
2014-4-22 33
探讨:你认为孟子的思想在当时在历史和现实中 有什么意义。 提示:在那个诸侯争霸的年代,孟子的主张不 会成功。仁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意味着排斥 战争。孟子似乎是个理想主义者,认为哪个君主 “明”,民自然就会归附他,天下自然就会归他 所有。这一点上,他未免过低的估计了战争的作 用,又过于乐观的估计了仁政的力量。兼并天下 本来就是一项残酷的政治斗争,必然要付出血的 代价。争霸,是国力、智谋、武力的综合较量, 乖乖在家等着,有谁会拱手送上土地?
2014-4-22
26
第四则学习
2014-4-22
27
讨论: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动词,统一。
翻译: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从梁襄王的三句问话中可看出其形象如何? 梁襄王的三句问话: “天下恶乎定?” “孰能一之?” “孰能与之?” 梁襄王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 仪,精神状态低下,“卒然”问话中流露出 惶惑,表现出涉世不深的窘态。



第一段是故事的发生和发展。其中“良人出, 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 重复了一遍,为什么?
明确:突出这一现象,显示其不同一般,令人生 疑。 哪一句点出了齐人可疑的关键?
明确:而未尝有显者来
2014-4-22 19
第二段是故事的高潮,揭示了齐人的本来 第二段是故事的高潮,揭示了齐人的本来 面目。他本来是怎样的一个人? 面目。他本来是怎样的一个人?
• 《齐人有一妻一妾》
• 本文为我们勾画的,是一个内心极其卑劣下贱,外 表却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形象。他为了在妻妾面 前摆阔气,抖威风,自吹每天都有达官贵人请他吃 喝,实际上却每天都在坟地里乞讨。妻妾发现了他 的秘密后痛苦不堪,而他却并不知道事情已经败露, 还在妻妾面前得意洋洋。
2014-4-22
的世界。
• 孟子一针见血的指出“春秋无义战”连年的战争导致人民流离失所,
2014-4-22 在宋国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 7
• 面对这样的局面,圣人之心在滴血。在那个强 者争霸,弱者受苦,生灵涂炭的年代里,孟子 心痛得四处奔走呼唤,他在列国间疲惫地奔波, 马不停蹄从一个国家奔向另一个国家宣传他的 仁政主张。他想用他的仁政,开明政治,将人 民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本文就是记录了 他不远千里来进谏梁惠王的情况。
明确:社会地位低下,不与任何人交
往,是一个不知廉耻的乞丐。
2014-4-22
20
第三段是故事的结局,写了哪两 方面的内容?
明确: 1、妻妾的羞惭愤恨。 2、齐人恬不知耻的丑态。
如果结尾改为齐人一到家 就被妻妾揭穿真相,臭骂一顿, 这样改好不好?
明确: 不好。让齐人浑然不觉,自己蒙在鼓里却还 以为别人被自己蒙在鼓里,兴冲冲地继续吹嘘夸 耀,这就产生出强烈的戏剧效果,增强了讽刺性。
齐人有一妻一妾
2014-4-22
17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 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 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 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 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 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 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 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2014-4-22 34
战争,本身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胜者为王败 者寇,不存在孟子所希望的那种和平的方式。毛主席 有句话极有道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秦始皇以 铁骑长矛完成了霸业,宣告了孟子的仁政某种意义上 的失败。但千百年来,孟子的思想一直被推崇备至。 以民为本,以仁治国,一直为统治者所重视,而且将 来这人性的光辉将会继续闪耀下去。尽管孟子的思想 主张与战国时代征战攻伐、崇尚强力的历史趋势不相 吻合,但孟子这种自承先贤、身任天下的人生精神, 却是值得称道的。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里,在那个 强权的社会里,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没有王道与仁 政的立足之处的。孟子,和他的“仁政”思想就诞生 在这样一个不属于他的社会里。
2014-4-22 36
在现代社会,当人类的精 神家园渐渐荒芜的今天,人们 越来越功利,蓦然回首,我们 发现了孔孟的精神超越了历史, 在熠熠生辉!
2014-4-22
37
再见!
2014-4-22
38
14
思考:最后一层用了什么说理方法?
对比 狗彘食人食(贵族) 涂有饿莩(百姓) 比喻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本体) 刺人而杀人归罪于武器(喻体)
2014-4-22
15
孟子在最后一 层旨在说明什 么?
旨在阐述统治者想使民加 多应有的态度:应反省自 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
2014-4-22
16
第二则学习
2014-4-22 9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 违农时,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cù)罟 (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 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 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 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 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 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 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 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 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 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 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014-4-22
4
2014-4-22
5
2014-4-22
6
时代背景介绍
• 战国时期,诸侯们“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 一部春秋就是一部战争史。在春秋三百 年里,“战伐侵功不可胜数”。在战国期间战争频繁,仅大规模的战 争即达222次。战国名将白起长平之战坑赵卒40万,所到之处,杀人盈 城,尸骨遍野,头颅成山,血流成河。成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最残酷 的杀害战俘的行为。鬼谷子的弟子孙膑和庞涓两人的私怨,使两国人 民深受战火之苦。由此我们就可以想象得出当时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
2014-4-22 35
孟子的失败,不是他个人的原因,而是历史的原 因。可以说,不是孟子的失败,而是历史的失败, 是历史的悲哀。正因为历史没有选择孟子,所以 战国才会如此硝烟弥漫,人民才会困顿不堪。历 史没有选择孟子,但是我们还是需要孟子。在当 今的社会,当美国人以暴易暴,无法从伊拉克等 中东地区脱身时,当朝鲜用发展核武器威胁美国 陷入战争的阴影之中时,当日本的军国主义开始 抬头时,我们需要孟子和孟子的仁政思想。
2014-4-22 2
孟子特点
• 善辩。孟子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 其门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 夫子好辩。”孟子回答说:“我岂 好辩哉?不得已也!”孟子确实是为 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付那班 见利忘义、嗜杀不仁的统治者,才 施展他的辩才的。
2014-4-22 3
《孟子》简介
•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 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 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 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 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 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23
本则寓言内 容是什么?
本文讽刺了那些无耻的为钻营 富贵利达而抛弃人格尊严、进 行狡诈欺骗的无耻之徒,揭露 -4-22
24
第三则学习
2014-4-22
25
本则内容 是什么?
运用偷鸡者知道自己的行为不 符合道义却不能停止,来讽刺 宋国君臣知道赋税苛重不符合 道义却要等到明年才改变,显 示宋国君臣不施“仁政”,不 关心民生的道理
写法 探究
通观全文四则: 孟子说理的方法主要是什么?
• “寓言和比喻” • 关于“寓言”:一般认为,寓言就是带 有劝诫或讽刺性质的故事,通常是用假 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故事”是“宾”,“寓意”是“主”, • 如何理解全文四则中的“宾”与“主”?
2014-4-22 32
“寓言”和“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2014-4-22
8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 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 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孟子对曰:“王好(hào)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â)兵而走,或百 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 则何如?” •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文中用了怎样的寓言故事? 禾苗: 百姓: 遇暴政而痛苦 遇仁政而归之
百姓归附
大水流向低处
施行仁政——获得民心——统一天下
2014-4-22 30
本则内容 是什么?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 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反映了孟子主张要用“仁 政”来获得民心,从而统 一天下的仁政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