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战,请以战喻》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王好战,请以战喻ppt7 人教课标版精品课件
![高中语文王好战,请以战喻ppt7 人教课标版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a3561029b6648d7c0c7464e.png)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表推测, 大概
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之墦间,之祭者,顾而之他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宾语前置句
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讨论探究:分析人物形象(通过描写 角度)
寓意分析
齐 对比一:齐人自身行为的对比 人 坟场的“乞”妻妾面前的“娇” 有 对比二: 齐人与妻妾 一 人生准则的对比 妻 齐人乞食不知羞耻 一 妾 妻妾为丈夫行为痛哭
写法 探究
通观全文四则: 孟子说理的方法主要是什么?
• “寓言和比喻” • 关于“寓言”:一般认为,寓言就是
带有劝诫或讽刺性质的故事,通常是 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故事”是“宾”,“寓意”是 “主”,
• 如何理解全文四则中的“宾”与 “主”?
用了哪些譬喻?
• 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嘲笑邻 国国君
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 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 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 《孟子》。
孟子特点
• 善辩。孟子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 其门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 夫子好辩。”孟子回答说:“我岂 好辩哉?不得已也!”孟子确实是为 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付那班 见利忘义、嗜杀不仁的统治者,才 施展他的辩才的。
《孟子》 第一课:王好战,请以战喻
许青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 人物,后称为“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 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霸道”, 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 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 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 位王天下的君主。
餍( yàn ) 施( yí )从 讪( shàn )
《王好战_请以战喻》PPT
![《王好战_请以战喻》PPT](https://img.taocdn.com/s3/m/4a3513cfbb4cf7ec4afed017.png)
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生活在一 起。(她们的)丈夫出去,就一定吃饱了酒肉 才回家。他妻子问他跟他一起吃喝的是些什么 人,(他)就说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
2013-11-6 7
其妻告其妾曰: “良人出,则必 餍酒肉而后反; 问其与饮食者, 尽富贵也,而未 尝有显者来,吾 将瞷良人之所之 也。”
其:指良人。 未尝:不曾。 显者:有名望的人。 瞷(jià n)良人之所之:暗中看 他所去的地方。瞷,窥视, 暗中看。前一个“之”是助 词,消独,后一个“之”是 动词。所之,所去的地方。
蚤:通“早” 施(yí ):通“迤”,斜 行这里指暗中跟踪 从:跟随 国中: 都城内 国,国都、京城 卒,最后 之: 去、往 东郭:城之东门外 墦间:坟墓间 之祭者:走向祭祀先人 的人 乞其余:乞讨祭祀剩下来的酒 肉 不足:不够吃,没有吃饱 顾: 回过头看、环视 之他:走向其他人 其:大概 为:是 道:方法。
明确:社会地位低下,不与任何
人交往,是一个不知廉耻的乞丐。
2013-11-6 15
第三段是故事的结局,写了哪两 方面的内容?
明确: 1、妻妾的羞惭愤恨。 2、齐人恬不知耻的丑态。
2013-11-6 16
如果结尾改为齐人一到家就被妻妾 揭穿真相,臭骂一顿,这样改好不 好? 明确:不好。让良人浑然不觉,自 己蒙在鼓里却还以为别人被自己蒙 在鼓里,兴冲冲地继续吹嘘夸耀, 这就产生出强烈的戏剧效果,增强 了讽刺性。
4
第一则(略 )
2013-11-6
5
第二则
2013-11-6
6
齐人有一妻 一妾而处室者, 其良人出,则 必餍酒肉而后 反。其妻问所 与饮食者,则 尽富贵也。
处室:住在一起。 良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餍:满足、饱食。 反:通“返”。 所与饮食者:与他在一起吃喝 的 人。 富贵:形作名,富贵的人
《王好战_请以战喻》ppt课件_
![《王好战_请以战喻》ppt课件_](https://img.taocdn.com/s3/m/271837c584254b35eefd342f.png)
本则内容 是什么?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 皆引领而望之矣‛反映了孟子 主张要用‚仁政‛来获得民心, 从而统一天下的仁政思想。
写法 探究
通观全文四则: 孟子说理的方法主要是什么?
• “寓言和比喻” • 关于“寓言”:一般认为,寓言就是 带有劝诫或讽刺性质的故事,通常是 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故事”是“宾”,“寓意”是 “主”, • 如何理解全文四则中的“宾”与 “主”?
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出去,就一定吃饱了酒肉 才回家;问他跟他一起吃喝的是些什么人,他说都是些 有钱有势的人,但我们家不曾有有地位有声望的人来过, 我要暗中看看他去些什么地方。‛
蚤起,施(yí) 蚤:通“早” 从良人之所之, 施(yí ):通“迤”,斜行这里指暗中 遍国中无与立 跟踪 从:跟随 谈者。卒之东 国中:都城内 国,国都、京城 郭墦间,之祭 卒,最后 乊:去、往 东郭:城乊 者乞其余;不 东门外 墦间:坟墓间 足,又顾而之 乊祭者:走向祭祀先人的人 乞其 他——此其为 余:乞讨祭祀剩下来的酒肉 不足: 餍足之道也。 不够吃,没有吃饱
的。如果有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 会伸长脖子殷切地期待着他了。果真像这样,老百姓 就归附他,就像水流向低处一样,哗啦啦的气势盛大, 谁又能够阻挡他们呢‛
战国时期,诸侯们“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 城以战,杀人盈城” “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 一部春秋就是一部战争史。在春秋三百年里,“战 伐侵功不可胜数”。在战国期间战争频繁,仅大规 模的战争即达222次。战国名将白起长平之战坑赵卒 40万,所到之处,杀人盈城,尸骨遍野,头颅成山, 血流成河。成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最残酷的杀害战 俘的行为。鬼谷子的弟子孙膑和庞涓两人的私怨, 使两国人民深受战火之苦。由此我们就可以想象得 出当时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孟子一针见血的指出“春秋无义战”连年的战 争导致人民流离失所,在宋国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 惨剧。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课件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cdfd28e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ac.png)
对于
黄河北部
到
这样
考察
荒年
第一段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很尽心了!黄河北部发生灾荒,我就迁移那里的灾民到黄河以东的地方,迁移黄河以东的地方的粮食到河内。黄河以东的地方发生灾荒,也是这样办。考察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用心的人。邻国的百姓不会更加少,我的百姓也不更加多,为什么呢?”
取独
国君谦词
语气词连用
介词,凭借
介词,用
以
词类活用
形容词活用动词
动词作名词
◆ 谨庠序之教 ◆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第二章
问题探讨
第三章
找出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句子
添加标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添加标题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添加标题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添加标题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是(我们)一生依靠的人,现在却像这样的!”(于是)跟他的妾一起大骂她们的丈夫,并且在庭院中面对面哭泣,可是丈夫并不知道这些,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傲视他的妻和妾。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添加标题
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01
添加标题
表推测, 大概
04
添加标题
之墦间,之祭者,顾而之他
告诉
通“猝”,突然
何、哪里
数词作动词:统一;
动词,亲附
然:形容词后; 之:动后助词,无义
夫:那;人牧:人君
期待
由:通“犹”; 就:流向
重点字词梳理
文中用了怎样的寓言故事?
遇旱而枯槁
遇雨而兴盛
百姓
禾苗
遇仁政而归之
大水流向低处
黄河北部
到
这样
考察
荒年
第一段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很尽心了!黄河北部发生灾荒,我就迁移那里的灾民到黄河以东的地方,迁移黄河以东的地方的粮食到河内。黄河以东的地方发生灾荒,也是这样办。考察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用心的人。邻国的百姓不会更加少,我的百姓也不更加多,为什么呢?”
取独
国君谦词
语气词连用
介词,凭借
介词,用
以
词类活用
形容词活用动词
动词作名词
◆ 谨庠序之教 ◆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第二章
问题探讨
第三章
找出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句子
添加标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添加标题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添加标题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添加标题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是(我们)一生依靠的人,现在却像这样的!”(于是)跟他的妾一起大骂她们的丈夫,并且在庭院中面对面哭泣,可是丈夫并不知道这些,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傲视他的妻和妾。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添加标题
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01
添加标题
表推测, 大概
04
添加标题
之墦间,之祭者,顾而之他
告诉
通“猝”,突然
何、哪里
数词作动词:统一;
动词,亲附
然:形容词后; 之:动后助词,无义
夫:那;人牧:人君
期待
由:通“犹”; 就:流向
重点字词梳理
文中用了怎样的寓言故事?
遇旱而枯槁
遇雨而兴盛
百姓
禾苗
遇仁政而归之
大水流向低处
《王好战_请以战喻》ppt课件 (1)
![《王好战_请以战喻》ppt课件 (1)](https://img.taocdn.com/s3/m/f152501e6edb6f1aff001f69.png)
8、树之以桑
9、申之以孝悌之义 1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状 语 后 置
以
• 申之以孝悌之义 • 斧斤以时入山林 • 以五十步笑百步 介词,把
介词,按照 介词,凭借
• 王好战,请以战喻 介词,用
词类活用 1、填然鼓之 2、树之以桑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4、然而不王者 5、王无罪岁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名 词 活 用 动 词
◆
谨庠序之教
形容词活用动词 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憾也
◆
问题探讨
找出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句 子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孟子特点
• 善辩。孟子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 其门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 夫子好辩。”孟子回答说:“我岂 好辩哉?不得已也!”孟子确实是为 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付那班 见利忘义、嗜杀不仁的统治者,才 施展他的辩才的。
《孟子》简介
•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 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 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 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 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 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宋国君臣不施“仁政”,不关
心民生的道理
第四则
孟子
cù)沛然(pèi ) • 卒然( shì) 嗜杀( • 枯槁(gǎo) wū ) • 恶乎定(
战国时期,诸侯们“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 城以战,杀人盈城” “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 一部春秋就是一部战争史。在战国期间战争频繁, 仅大规模的战争即达222次。战国名将白起长平之战 坑赵卒40万,所到之处,杀人盈城,尸骨遍野,头 颅成山,血流成河。成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最残酷 的杀害战俘的行为。鬼谷子的弟子孙膑和庞涓两人 的私怨,使两国人民深受战火之苦。由此我们就可 以想象得出当时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孟子一针见血的指出“春秋无义战”连年的战 争导致人民流离失所,在宋国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 惨剧。
《王好战,请以战喻》经典课件
![《王好战,请以战喻》经典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68d6f66a45177232f60a2b3.png)
二、‚寓言故事‛说理
所谓“寓言”,往往虚构一个浅显的人或动 物的故事,传递较为深刻的人生行为准则、价 值取向、事物因果关联等道理,对人事有着劝 谏或讽喻的作用。 学习“寓言故事”,就要“剥离”其“虚托” 的故事部分,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领悟其 “蕴涵”着的哲理或启迪意义,指导我们的生 活和人生。
一词多义
孟 子 简 介
《孟子》简介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 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 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 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 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 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位儒学大师, 他发展了孔子“仁”的主张,提出了 “仁政”说。但对这位被后人尊称为 “亚圣”的大儒,《射雕英雄传》中的 东邪黄药师却颇有微词,请看他写的这 首诗; 齐乞何能有妾妻, 邻家安可日攘鸡。 当时尚有周天子, 何事纷纷说魏齐? 他对孟子所举事例提出了质疑,那 么孟子所举事例是否果如黄药师所言不 合情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 《齐人有一妻一妾》,来看看黄药师的 批评是否有道理。
本则寓言内 容是什么?
运用偷鸡者知道自己的行 为不符合道义却不能停止, 来讽刺宋国君臣知道赋税 苛重不符合道义却要等到 明年才改变,显示宋国君 臣不施“仁政”,不关心 民生的道理。
写法 探究
通观全文: 孟子说理的方法主要是什么?
“寓言和比喻” 1、关于“寓言”:一般认为,寓言就是带 有劝诫或讽刺性质的故事,通常是用假托 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故事”是“宾”,“寓意”是“主”, 如何理解文中的“宾”与“主”?
齐人有一妻一妾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 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 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 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 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 之也。‛
2 王好战,请以战喻(共17张PPT)
![2 王好战,请以战喻(共1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13f7f5aa1c7aa00b52acbd0.png)
▪第三部分
↓
王道
王道之始 王道之成
1.为实现“王道之始”要采取哪些措施? 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措施
效果
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
﹍﹍﹍﹍﹍﹍﹍﹍ , ﹍﹍﹍﹍﹍﹍﹍﹍﹍
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 ﹍﹍﹍﹍﹍﹍﹍﹍ ,﹍﹍﹍﹍﹍﹍﹍﹍﹍
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 ﹍﹍﹍﹍﹍﹍﹍﹍ ,﹍﹍﹍﹍﹍﹍﹍﹍﹍
轲 战国
子舆
仁政
孔孟 亚圣
民贵君轻
本文主要记叙了梁惠王 与的孟对子话。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 (1)梁惠王提出疑惑 第二部分(2-3)孟子分析疑惑 第三部分(4)孟子阐述“仁政”
课文分析
▪ 第一部分
1.梁惠王的困惑是什么呢? 2.梁惠王为什么想要使民加多呢?
3.梁惠王为了使民加多,他采取了哪些 措施呢? 4.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养生丧死无憾 ﹍﹍﹍﹍﹍﹍﹍ 王道之始也 ﹍﹍﹍﹍﹍
2.请从文中找出实现王道之成所采取的措施以 及实施措施后所产生的后果。
措施
效果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 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
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Hale Waihona Puke ▪ 第二部分1.孟子在说明梁惠王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 无本质区别时,为什么不直接回答,而是 以“王好战,请以战喻”作答?
(1)梁惠王喜欢打仗,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 喻,启发对方,使对方更易于接受。 (2)设喻作答,本体和喻体非常贴切,使比喻 充满了逻辑的力量,也使文字显得从容不迫, 机智而又风趣。
《王好战,请以战喻》课件
![《王好战,请以战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46b37e3102de2bd96058868.png)
子 骄:轻视。
由:介词,从
由君子观之, 则人之所以求 富贵利达者, 其妻妾不羞也, 而不相泣者, 几希矣。
之:音节助词 所以……者:用来……的方法 利达:显达 希:通“稀”,少。
译文:(如果)从君子的角度看,那些用来求取 升官发财的方法,使他们的妻妾不感到羞耻而相 对泣于中庭的人,是很少见的!
本则寓言内 容是什么?
译文:‚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那 禾苗生长的情况吗?七八月间(如果)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 (如果)天上乌云密布,哗啦啦地下起一场大雨,那禾苗就会茂盛 地生长起来。禾苗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档它的生长呢?
今夫天下之人牧, 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 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 之矣。诚如是也,民 归之,由水之就下, 沛然谁能御之?’”
夫:那 人牧:指统治百姓的国君, 引领:伸长脖子 而:表修饰
诚:果真 由:通“犹”,好像 沛然:气势盛大的样子
译文:现在那天下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如果有 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殷切地期待着 他了。果真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流向低处一样,哗啦 啦的气势盛大,谁又能够阻挡他们呢?‛
之祭者:走向祭祀先人的人 顾:回过头看、环视 其:大概 为:是 道:方法。
其妻归,告其妾, 仰望: 曰:“良人者,所 古:依靠、指望。 仰望而终身也,今 今:今指仰起脸来看 若此。”与其妾讪 讪:讥讽 其良人,而相泣于 中庭,而良人未之 未之知:“未知之” 宾语前置句 知也,施施从外来, 骄其妻妾。 施施(yíyí):喜悦自得的样
孟府
孟林亦称亚圣林,位于邹城市东北
孟 子 墓 碑
《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
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 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与《论语》相比, 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 也更细致。《孟子》比喻 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 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 透彻。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之一。 《论语》如饭,最宜滋养; 《孟子》如药,最宜祓弊。
由:介词,从
由君子观之, 则人之所以求 富贵利达者, 其妻妾不羞也, 而不相泣者, 几希矣。
之:音节助词 所以……者:用来……的方法 利达:显达 希:通“稀”,少。
译文:(如果)从君子的角度看,那些用来求取 升官发财的方法,使他们的妻妾不感到羞耻而相 对泣于中庭的人,是很少见的!
本则寓言内 容是什么?
译文:‚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那 禾苗生长的情况吗?七八月间(如果)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 (如果)天上乌云密布,哗啦啦地下起一场大雨,那禾苗就会茂盛 地生长起来。禾苗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档它的生长呢?
今夫天下之人牧, 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 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 之矣。诚如是也,民 归之,由水之就下, 沛然谁能御之?’”
夫:那 人牧:指统治百姓的国君, 引领:伸长脖子 而:表修饰
诚:果真 由:通“犹”,好像 沛然:气势盛大的样子
译文:现在那天下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如果有 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殷切地期待着 他了。果真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流向低处一样,哗啦 啦的气势盛大,谁又能够阻挡他们呢?‛
之祭者:走向祭祀先人的人 顾:回过头看、环视 其:大概 为:是 道:方法。
其妻归,告其妾, 仰望: 曰:“良人者,所 古:依靠、指望。 仰望而终身也,今 今:今指仰起脸来看 若此。”与其妾讪 讪:讥讽 其良人,而相泣于 中庭,而良人未之 未之知:“未知之” 宾语前置句 知也,施施从外来, 骄其妻妾。 施施(yíyí):喜悦自得的样
孟府
孟林亦称亚圣林,位于邹城市东北
孟 子 墓 碑
《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
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 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与《论语》相比, 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 也更细致。《孟子》比喻 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 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 透彻。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之一。 《论语》如饭,最宜滋养; 《孟子》如药,最宜祓弊。
【高中语文】王好战,请以战喻ppt精品课件
![【高中语文】王好战,请以战喻ppt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a17a01b3169a4517723a37c.png)
王好战,请以战喻
• 本节课所要完成目标: 1、了解孟子的思想性格。 2、了解孟子散文的魅力, 掌握譬喻说理的好处。
3、体悟孟子及其思想的现 实意义。
• 善辩。 • 孟子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其门 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夫 子好辩。”孟子回答说:“我岂 好辩哉?不得已也!”孟子确实是 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付 那班见利忘义、嗜杀不仁的统治 者,才施展他的辩才的。
譬喻论证法:用具体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道理的方法。
• 比喻用的材料可以是生活中人们 熟知的事物或现象,也可以是寓 言、传说等。 • 运用比喻论证法,能使文章说理 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 《孟子》的犀利 • 《庄子》的恣肆 • 《荀子》的浑厚 • 《韩非子》的峻峭 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
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 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 利益。(以德治国,诚信社会) 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 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 协调发展,实现“双赢”。(可持续发 展,绿色产业,和谐社会) 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 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科技是第一生产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 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17、教育能开拓人的智力。——贺拉斯 18、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19、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班主任广博的爱 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夏丐尊 20、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 本节课所要完成目标: 1、了解孟子的思想性格。 2、了解孟子散文的魅力, 掌握譬喻说理的好处。
3、体悟孟子及其思想的现 实意义。
• 善辩。 • 孟子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其门 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夫 子好辩。”孟子回答说:“我岂 好辩哉?不得已也!”孟子确实是 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付 那班见利忘义、嗜杀不仁的统治 者,才施展他的辩才的。
譬喻论证法:用具体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道理的方法。
• 比喻用的材料可以是生活中人们 熟知的事物或现象,也可以是寓 言、传说等。 • 运用比喻论证法,能使文章说理 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 《孟子》的犀利 • 《庄子》的恣肆 • 《荀子》的浑厚 • 《韩非子》的峻峭 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
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 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 利益。(以德治国,诚信社会) 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 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 协调发展,实现“双赢”。(可持续发 展,绿色产业,和谐社会) 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 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科技是第一生产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 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17、教育能开拓人的智力。——贺拉斯 18、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19、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班主任广博的爱 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夏丐尊 20、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王好战,请以战喻》优秀课件(带翻译)
![《王好战,请以战喻》优秀课件(带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fa4c332168884868662d60c.png)
说理方法?
旨在阐述统治者想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应反省 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
对比 比喻
狗彘食人食(贵族) 涂有饿莩(百姓)
儒家经典之一,现存7篇,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包括《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 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 下《尽心》上、下,七篇十四卷
篇名跟《论语》相似,摘取 每篇开头几个字眼,没有特 别意思。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 《论语》《大学》《中 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读《论语》《孟子》一类书,当分两种目的:其一为
修养受用,其一为学术的研究。为修养受用起见《论语》
如饭,最宜滋养;《孟子》如药,最宜祓fú除及兴奋。
读《孟子》第一,宜观其砥砺廉隅,崇尚名节,进退
辞受取与之间竣立防闲,如此然后可以自守而不至堕落。
第二,宜观其气象博大,独往独来,光明俊伟,绝无藏闪。
能常常诵习体会,人格自然扩大。第三,宜观其意志坚强,
《孟子》简介
•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 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 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 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 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 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战国时代的特点:
和春秋一样,天下无道,但是战国社会更动荡、 政治更腐败、战争更频繁、人民更痛苦。
百折不回。服膺书中语,对于环境之压迫,可以增加抵抗
力。第四,宜观其修养下手工夫简易直捷,无后儒所言支
离、玄渺之二病。
要之《孟子》为修养最适当之书,于今日青年尤为相
宜。学者宜摘取其中精要语熟诵,或钞出常常阅览,使其
精神深入我之“下意识”中,则一生做人基础可以稳固,
旨在阐述统治者想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应反省 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
对比 比喻
狗彘食人食(贵族) 涂有饿莩(百姓)
儒家经典之一,现存7篇,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包括《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 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 下《尽心》上、下,七篇十四卷
篇名跟《论语》相似,摘取 每篇开头几个字眼,没有特 别意思。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 《论语》《大学》《中 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读《论语》《孟子》一类书,当分两种目的:其一为
修养受用,其一为学术的研究。为修养受用起见《论语》
如饭,最宜滋养;《孟子》如药,最宜祓fú除及兴奋。
读《孟子》第一,宜观其砥砺廉隅,崇尚名节,进退
辞受取与之间竣立防闲,如此然后可以自守而不至堕落。
第二,宜观其气象博大,独往独来,光明俊伟,绝无藏闪。
能常常诵习体会,人格自然扩大。第三,宜观其意志坚强,
《孟子》简介
•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 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 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 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 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 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战国时代的特点:
和春秋一样,天下无道,但是战国社会更动荡、 政治更腐败、战争更频繁、人民更痛苦。
百折不回。服膺书中语,对于环境之压迫,可以增加抵抗
力。第四,宜观其修养下手工夫简易直捷,无后儒所言支
离、玄渺之二病。
要之《孟子》为修养最适当之书,于今日青年尤为相
宜。学者宜摘取其中精要语熟诵,或钞出常常阅览,使其
精神深入我之“下意识”中,则一生做人基础可以稳固,
《王好战 请以战喻》70页PPT
![《王好战 请以战喻》70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2a68638df111f18582d05a8e.png)
《王好战 请以战喻》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课件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2234ffb9ec3d5bbfd0a7461.png)
蚤:通“早” 施(yí):通“迤”,斜 行这里指暗中跟踪 从:跟随 国 中:都城内 国,国都、京城 卒, 最后 之:去、往 东郭:城之东门外 墦间:坟墓间 之祭者:走向祭祀先 人的人 乞其余:乞讨祭祀剩下来
的酒肉 不足:不够吃,没有吃饱 顾:回过头看、环视 之他:走向其 他人 其:大概 为:是 道:方法。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 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 出“民贵君轻”、反对“霸道”,提倡以 “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 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
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 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 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夫:那 人牧:指统治百姓的国 君,人君 引领:伸长脖子 而:表修饰 望:期待 诚:果真 由:通“犹”好像 沛然:气势盛大的样子
译文:现在那天下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喜欢杀人
的。如果有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 会伸长脖子殷切地期待着他了。果真像这样,老百姓 就归附他,就像水流向低处一样,哗啦啦的气势盛大 ,谁又能够阻挡他们呢?”
第三段是故事的结局,写了哪两 方面的内容?
明确: 1、妻妾的羞惭愤恨。 2、齐人恬不知耻的丑态。
寓意分析
对比一:齐人自身行为的对比
齐 坟场的“乞” 妻妾面前的“骄” 人
有 一 妻
对比二: 齐人与妻妾人生准则的 对比
一 齐人乞食不知羞耻 妾
妻妾为丈夫行为痛哭
本则寓言内
容是什么? 指责社会上那些用 龌龊的手段谋求富贵显 达的人,连他们自己的 妻妾都感到无地自容。
孟子一针见血的指出“春秋无义战”连年的战 争导致人民流离失所,在宋国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 惨剧。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课件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8b275f008a1284ac8504399.png)
第三则
孟子
1、什一
十分之一
2、今兹未能
今年
3、请轻之
形容词作动词,减轻
4、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副词,名词作状语,每日 窃取
5、斯速已矣 则 停止
本则内容 是什么?
运用偷鸡者知道自己的行 为不符合道义却不能停止, 来讽刺宋国君臣知道赋税 苛重不符合道义却要等到 明年才改变,显示宋国君 臣不施“仁政”,不关心 民生的道理
答案:将人养起来,像牛羊一 样,驱赶他们去干什么?征战。今 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这 些君主太残暴了,好战嗜杀。
文中用了怎样的寓言故事?
禾苗:
百姓: 遇暴政而痛 遇仁政而归之
苦
百姓归附
大水流向低处
本则内容 是什么?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 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反映了孟子主张要用“仁 政”来获得民心,从而统 一天下的仁政思想。
从梁襄王的三句问话中可看出其形象如 何?
梁襄王的三句问话: “天下恶乎定?” “孰能一之?” “孰能与之?”
梁襄王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 者的威仪,精神状态低下,“卒然”问 话中流露出惶惑,表现出涉世不深的窘 态。
讨论:孟子是怎样说明“不嗜杀人 者能一之”这一道理的?
孟 子 的 比 喻 说 理
再 读 最 后 一 段 弄 懂
本则寓言内 容是什么?
指责社会上那些用龌 龊的手段谋求富贵显 达的人,连他们自己 的妻妾对此都感到无 地自容。
辩“齐乞何能有妾妻?”
• 这是一篇讽刺性很强的寓言故事,带有 浓厚的文学色彩,而文学的特征是合情未必 合理。如果从理上分析,这个问题是荒谬的。 但从突出主题和情节安排看,妻妾二人的互 讪互助,表达效果要比一个女人自怨自艾更 突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文中宾语前置句: 良人未之知也。 (2)曾学过的宾语前置句: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大王来何操 夫晋,何厌之有
第一段是故事的发生和发展。其中“良 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 者,尽富贵也”重复了一遍,为什么?
明确:突出这一现象,显示其不同
一般,令人生疑。
哪一句点出了齐人可 疑的关键?
对比二: 齐人与妻妾人生准则的对比
齐人乞食不知羞耻
妻妾为丈夫行为痛哭
本则寓言内 容是什么?
指责社会上那些用 龌龊的手段谋求富贵显
达的人,连他们自己的
妻妾都感到无地自容。
第三则
什一: 十分乊一 戴盈之曰:“什 去:除去,废除 一,去关市之征, 征:动作名,征收的赋税 今兹未能,请轻 今兹:今年 之,以待来年, 轻:形容词使动,使…轻 然后已,何如? 以:表目的 已:停止 戴盈之说:‚让国君实行十分之一的税率, 让国君废除关卡和市场的征税,今年,请让我 不能做到,请让国君减轻赋税和关市之征,来 等到明年再全部废止,怎么样?‛
解读两个比喻本体、喻体 禾苗——百姓 雨露——恩君
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
比作 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
解读两个比喻本体、喻体
“水之就下”
形容 天下人民归附不嗜杀者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施行仁政——获得民心——统一天下
本则内容 是什么?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 皆引领而望之矣”反映了孟子 主张要用“仁政”来获得民心, 从而统一天下的仁政思想。
由君子观之, 则人之所以求 富贵利达者, 其妻妾不羞也, 而不相泣者, 几希矣。
由:介词,从 乊:音节助词 则:那么 乊:定语后置的标志 所以……者:用来……的方法 利达:显达 希:通“稀”,少。几稀,不 多,一丁点
译文:(如果)从君子的角度看,那些用来求 取升官发财的方法,使他们的妻妾不感到羞耻 而相对泣于中庭的人,是很少见的!
大王您知道那禾苗生长的情况吗?七八月间(如果) 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如果)天上乌云密布, 哗啦啦地下起一场大雨,那禾苗就会茂盛地生长起来。 禾苗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档它的生长呢?
今夫天下之人牧, 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 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 之矣。诚如是也,民 归之,由水之就下, 沛然谁能御之?’”
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出去,就一定吃饱了酒 肉才回家;问他跟他一起吃喝的是些什么人,他说都 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但我们家不曾有有地位有声望的 人来过,我要暗中看看他去些什么地方。‛
蚤起,施从良 人之所之,遍国 中无与立谈者。 卒之东郭墦间, 之祭者乞其余; 不足,又顾而之 他——此其为餍 足之道也。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同 “猝”,突 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 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 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整个 全
②、一
A、谁能一之 统一 专一 第一次
B、用心一也
C、一鼓作气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经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
往 靠近 完成 登上
孟子特点
善辩。孟子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
其门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 夫子好辩。”孟子回答说:“我岂 好辩哉?不得已也!”孟子确实是为 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付那班 见利忘义、嗜杀不仁的统治者,才 施展他的辩才的。
《孟子》简介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 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 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 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 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 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文中用了怎样的寓言故事? 禾苗 百姓 百姓归附
遇旱而枯槁 遇暴政而痛苦 遇雨而兴盛 遇仁政而归之
大水流向低处
讨论: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动词,统一。
翻译: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讨论:孟子是怎样看待梁襄王的?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
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其妻告其妾曰: “良人出,则必 餍酒肉而后反; 问其与饮食者, 尽富贵也,而未 尝有显者来,吾 将瞷良人之所之 也。”
其:指良人。 未尝:不曾。 显者:有名望的人。 瞷(jià n)良人乊所乊:暗中看 他所去的地方。瞷,窥视, 暗中看。前一个“乊”是助 词,取独,后一个“乊”是 动词。所乊,所去的地方。
夫:那 人牧:指统治百姓的国 君,人君 引领:伸长脖子 而:表修饰 望:期待 诚:果真 由:通“犹”好像 沛然:气势盛大的样子
译文:现在那天下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喜欢杀人
的。如果有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 会伸长脖子殷切地期待着他了。果真像这样,老百姓 就归附他,就像水流向低处一样,哗啦啦的气势盛大, 谁又能够阻挡他们呢?‛
B、金就砺则利
C、指物作诗立就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重点字词梳理
告诉 ①出,语人曰 通“猝”,突然 ②卒然问曰 何、哪里 ③天下恶乎定 数词作动词:统一; ④定于一 ⑤孰能与之 动词,亲附 ⑥浡然兴之 然:形容词后; 之:动后助词,无义 夫:那;人牧:人君 ⑦今夫天下之人牧 ⑧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 期待 ⑨由水之就下 由:通“犹”; 就:流向
蚤:通“早” 施(yí ):通“迤”,斜 行这里指暗中跟踪 从:跟随 国中: 都城内 国,国都、京城 卒,最后 乊: 去、往 东郭:城乊东门外 墦间:坟墓间 乊祭者:走向祭祀先人 的人 乞其余:乞讨祭祀剩下来的酒 肉 不足:不够吃,没有吃饱 顾: 回过头看、环视 乊他:走向其他人 其:大概 为:是 道:方法。
战国时期,诸侯们“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 城以战,杀人盈城” “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 一部春秋就是一部战争史。在春秋三百年里,“战 伐侵功不可胜数”。在战国期间战争频繁,仅大规 模的战争即达222次。战国名将白起长平之战坑赵卒 40万,所到之处,杀人盈城,尸骨遍野,头颅成山, 血流成河。成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最残酷的杀害战 俘的行为。鬼谷子的弟子孙膑和庞涓两人的私怨, 使两国人民深受战火之苦。由此我们就可以想象得 出当时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孟子一针见血的指出“春秋无义战”连年的战 争导致人民流离失所,在宋国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 惨剧。
明确:而未尝有显者来
第二段是故事的高潮,揭示了齐人的本 来面目。他本来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社会地位低下,不与任何
人交往,是Leabharlann 个不知廉耻的乞丐。第三段是故事的结局,写了哪两 方面的内容?
明确: 1、妻妾的羞惭愤恨。 2、齐人恬不知耻的丑态。
寓意分析 对比一:齐人自身行为的对比
坟场的“乞” 妻妾面前的“骄”
面对这样的局面,圣人之心在滴血。在 那个强者争霸,弱者受苦,生灵涂炭的年代 里,孟子心痛得四处奔走呼唤,他在列国间 疲惫地奔波,马不停蹄从一个国家奔向另一 个国家宣传他的仁政主张。他想用他的仁政, 开明政治,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 本文就是记录了他不远千里来进谏梁惠王的 情况。
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君臣知道赋税苛重不符合道义却
要等到明年才改变,显示宋国君
臣不施“仁政”,不关心民生的
道理。
第四则
cù)沛然(pèi ) 卒然(
shì) 嗜杀( 枯槁(gǎo ) wū ) 恶乎定(
望:从远处看 孟子见梁襄王。出, 语人曰: 语:告诉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 人君:国君 就:靠近,接 近 畏:使人敬畏 卒:通 见所畏焉。“卒然问曰: “猝”,突然 恶乎定:怎样 ‘天下恶乎定?’ “吾 安定。恶,何,哪里 定 对曰:‘定于一。’。‘孰 于一:安定于统一 孰:谁 能一之?’“对曰:‘不嗜 嗜:爱好 与:动词,亲附 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 之?’ 译文:孟子拜见梁襄王,出来,告诉别人说‚远远 看他不像个国君的样子(没有国君的威仪),接近他 也看不到使人敬畏的地方。‚他突然问道:‘天下怎 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 下。’‘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喜欢杀 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谁会归附他呢?’
第二天早上起来,(妻子)就暗中跟随丈夫,整个都 城里没一个人站着和他讲话的人。最后他到了东门外 的墓地里,走向祭祀先人的人,向他们乞讨祭祀剩下 来的酒肉;不够吃,又环顾四周,走向其他的人,这 大概是他吃饱喝足的办法。
仰望:依靠、指望。今指敬 其妻归,告其妾,曰: 仰而有所期望 “良人者,所仰望而 讪(shà n):讥讽 相泣:相 终身也,今若此。” 向涕泣,面对面哭 于中 与其妾讪其良人,而 庭:在庭院中,介词结构后 相泣于中庭,而良人 置 未乊知:宾语前置 施 未之知也,施施从外 施(yí yí ):喜悦自得的样子 来,骄其妻妾。 骄:轻视。
孟子曰:“今有人 日攘其邻之鸡者,或 日:名作状,每天 告之曰:是非君子之 攘:窃取,偷 或:有人 道!’曰:‘请损之, 是:这 道:道义,正道 月攘一鸡,以待来年, 损:减少 月:名作状, 如:如果 然后已。’如知其非 每月 义,斯速已矣,何待 其:代指国君征收苛税的 办法 斯:则,就 来年?”
“对曰:‘天下莫 不与也。王知夫苗乎? 七八月之间旱,则苗 槁矣。天油然作云,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 兴之矣!其如是,孰 能御之?
夫:那 槁:干枯 油然:云盛的样子 作:兴起 沛然:雨势大的样子 浡然:兴起的样子 乊:语气助词无义 其:禾苗 如:像 御:抵挡
译文: ‚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
写法 探究
通观全文四则: 孟子说理的方法主要是什么?
“寓言和比喻” 关于“寓言”:一般认为,寓言就是 带有劝诫或讽刺性质的故事,通常是 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故事”是“宾”,“寓意”是 “主”, 如何理解全文四则中的“宾”与 “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