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位与下颌运动第1-5节颌位
颌位与下颌运动
一、颌位即下颌的位置,指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的位置。
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牙尖交错牙合时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的位置。
牙尖交错位的特点:①上下颌牙处于牙尖交错、最广泛、最紧密的接触关系。
②大部分人髁突在下颌窝基本处于中央位置。
此时髁突前斜面、关节盘中间带、关节结节后斜面三者之间保持密切接触③双侧口颌肌群收缩对称,有力,作用协调④牙尖交错位由上下颌牙的牙合面尖窝解剖关系决定,可重复⑤在人的一生中相对稳定,但是也是逐渐变化的。
随着牙尖交错牙合的存在而存在、变化而变化、消失而消失⑥该位置是咀嚼肌肌力闭合道的终点牙尖交错位的影响因素:①牙尖交错牙合,如缺牙、重度磨耗、错牙合等②肌功能异常,如咬肌③颞下颌关节异常,如髁突牙尖交错位正常的意义:①ICP是下颌的主要功能位,咀嚼、言语、吞咽等活动都与ICP 关系密切;②且ICP是最易重复的下颌位置,作为基准位;③有利于下颌各种口腔功能运动的协调与稳定。
④决定了下颌的闭口轨迹的终点二、后退接触位(retruded contact position,RCP):从牙尖交错位开始,下颌还可以后下移动约1mm,此时,后牙牙尖斜面部分接触,前牙不接触,髁突位于其在下颌窝中的最后位置,从该位置开始,下颌可以作单纯铰链开口运动,可重复。
后退接触位的特点:①双侧部分后牙牙尖保持接触而前牙不接触。
②髁突前斜面、关节盘中间带与关节结节后斜面保持紧密接触③颞肌后束和二腹肌前腹、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等舌骨上肌群收缩完成从ICP向RCP的运动④下颌从牙尖交错位向后下移动约1mm可达此位。
从RCP向ICP的移动范围内,双侧后牙均匀对称接触,无偏斜,称长正中。
但有人是“一位”。
⑤受盘髁复合体和关节结节后斜面的解剖位置和牙齿接触关系的制约,下颌从该位置开始可作铰链开口运动,可重复性较好,但不如牙尖交错位。
后退接触位的形成机制:(旧)①髁突后方关节窝内为软组织结构,具有一定的缓冲空间,使得髁突向后移动有可能。
下颌运动
教学大纲:一、三种基本运动开闭口运动、前后运动、侧方运动时下颌骨体及髁突的运动方向及肌肉的作用,上述各种下颌运动的正常标志。
二、下颌运动的神经通路三、控制下颌运动的因素1、解剖性控制因素:颞下颌关节,咬合接触,咬合的程序化作用。
2、生理性控制因素:神经肌肉作用。
四、下颌运动的记录方法和运动范围1、切点的边缘运动轨迹2、髁突在下颌边缘运动中的运动轨迹五、几个基本概念1、髁道斜度2、Bennett运动、Bennett角.RCP开口运动下颌从后退接触位(retruded contact position,RCP)开始,下切牙向后下方运动18-25毫米,在此范围内,髁状突在关节下腔作单纯的转动。
超出此范围,髁状突的运动形式改变为以滑动为主,伴有一定的转动运动,至关节结节的前下方以后,若继续开口,髁状突又表现为单纯转动,直到最大张口位。
2.ICP开口运动从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或下颌姿势位(mandibular postural position,MPP)张口至最大开口位,髁状突的运动一开始就是滑动兼转动,运动至关节结节的前下,若继续开口,则为单纯转动。
3.开口运动的力在开口运动过程中,下颌颏部向下后方运动,运动力主要来自舌骨上肌群,髁状突向前下运动,运动力主要来自翼外肌(闪烁表示肌肉),髁状突运动的距离与下颌颏部运动的距离之比约为1:3。
4.闭口运动在闭口运动初期,髁状突做单纯转动,随后沿关节结节后斜面滑动兼转动回到关节窝。
5.闭口运动的力颞肌、咬肌及翼内肌的收缩,牵引下颌向前上方运动,使下颌回到牙尖交错位,上翼外肌的收缩起稳定关节盘的作用(闪烁表示肌肉)。
6.开闭口运动正常的标志双侧髁突运动均匀一致关节内无响声,无跳动下颌颏部不偏,无前伸动作开口度为40毫米以上1.侧向咬合运动下颌从牙尖交错位开始向一侧运动(下颌所移向侧称工作侧,对侧称非工作侧),并保持该侧部分上下牙齿间的接触关系,至上下后牙颊侧牙尖相对应的位置,或先闭口到上下后牙颊侧牙尖相对应的位置,然后返回牙尖交错位的运动,称为侧向咬合运动,是后牙咀嚼食物的主要功能运动。
全口义齿颌位关系
垂直距离 = 息止颌位垂直距离 ( VD)-
(2)面部比例测量法: 指瞳孔至口裂距 (面中 1/3)等于鼻底颏底距 (面下1/3,即垂直距 离),此方法可作参考。
面
面
部
部
二
三
等
等
分
分
法
法
(3)面部外形观察法 垂直距离适宜时,上下唇自然闭合,
口裂平直,口角不下垂,鼻唇沟和颏唇 沟深度适宜,面下1/3与面部比例协调, 可作为确定垂直距离的参考。
方法
威利斯垂直测量尺(Willis bite gauge)
方法
方法
方法
3.建立正确垂直距离的重要性
上下颌垂直距离恢复正确,能够使面 部形态、表情协调自然,颌面部各组织 器官都处在生理和谐的状态下,咀嚼系 统能发挥最大的功能效果,全口义齿才 能正确地行使功能。
4.垂直距离不正确的影响
(1)垂直距离恢复过高 • 面下1/3距离增大,肌张力大,易疲劳 • • 义齿不稳定,咀嚼效能下降 • 加速牙槽嵴吸收
需要采取一些方法,引导患者下颌后退至 正中关系位。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 卷舌后舔法 • 吞咽咬合法 • 后牙咬合法
• 卷舌后舔法
舌尖卷向后上, 舔到基托后缘处的蜡 球,同时闭下颌,慢 慢咬合至合适的垂直 距离。此时舌骨肌牵 拉下颌后退 。
• 吞咽咬合法 正常人吞咽第一期的下颌位置较接近 。 患者吞咽唾液的同时,咬合到合适的
垂直距离,而且,医师此时也可以轻推 患者颏部向后,帮助下颌退回生理后位 。
• 后牙咬合法 通常,下颌在其生理后位时,能够 。
牙槽嵴的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处,让 患者咬至能用上力量,此时下颌处于生 理后位 ,然后再确定正中关系。
口腔生理—颌位(口腔解剖生理学课件)
下颌姿势位(MPP)
定义: 头直立,两眼平视前方,口腔无功能活动 下颌处于休息状态时的位置。
息止合间隙(free way space) 下颌姿势位时,上下牙无接触,上下颌牙之间 保持一个前大后小的楔形间隙。 垂直距离:鼻底到颏点之间的面下1/3高度 space)
前提:牙尖交错合存在(牙位) 正常标志: 口颌系统协调 合 肌肉 关节 正中合位(COP)
正常牙尖交错位的特点
牙尖交错合位于颌面部中央,牙列与咬 合都是很规范的,牙列中线与颌面部一 致,与唇系带一致。
两侧TMJ对称。 两侧咀嚼肌张力均等,下颌运动无偏斜。
牙尖交错位正常的标志。
正常牙尖交错位的特点
尖牙 3对¯34颊外展隙 ¯3对23舌外展隙
合关键:第一磨牙的咬合关系
牙尖交错牙合
正常标志:
1.上下牙列中线对正 2.每牙都与对颌的两牙相对应接
触(除8 ▔1) 3.尖牙关系正常 4.第一磨牙为中性关系 5.前后牙的覆合覆盖正常
牙尖交错牙合
异常情况 错合:形态学异常 安式I类错合---- 面型正常
关系正常
第一磨牙
安式II类错合
面型 下颌后缩 上下颌第一磨牙为远中合关系 II类I分类:上颌切牙唇向倾斜 II类II分类:上颌切牙舌向倾斜
安式III类错合
面型 下颌前伸 第一磨牙为近中合关系
牙尖交错合
乳牙期(2.5岁~6岁)
早期(2.5岁~4岁)特征:
1.牙齿排列紧密无间隙 2.牙冠直立,无尽远中向及颊舌向的倾斜 3.牙合曲线不明显 4.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成垂直平面(平齐末端)
4+5<IV+V 5.前牙轻度拥挤:4+5<IV+V 6.暂时性深覆合:5 7 建牙合,
颌位关系的记录
为何要重建正中关系
• 天然牙缺失后,正中牙合位丧失,下颌没有牙列 的支持和牙尖的锁结,会在各个位置移动,常见 下颌前伸和面下1/3距离变短.
• 上下颌关系唯一稳定的参考位是正中关系位.
二、颌位关系记录的 内容
(一)垂直颌位关系
(二)水平颌位关系
二、颌位关系记录的 内容
(一)垂直颌位关系
1、概念 2、确定垂直颌位关系的方法 3、垂直颌位关系不正确的影响
• 将面弓及牙合 托从口内取出
• 两侧髁梁分别 套在牙合架的 髁杆的梁上
• 调节面弓的高
6、固定上颌模型
• 将湿润的上颌 模型就位于牙 合托
• 调拌石膏固定
6、固定上颌模型
• 将湿润的上 颌模型就位 于牙合托
• 调拌石膏固 定上颌模型 于上架环上
7、固定下颌模型
• 翻转牙合架 • 石膏固定 • 捆绑固定牙合架
3、垂直距离不正确的影响 (2)距离过小
似未待义齿 鼻唇沟深 颏部前突 髁突压迫外耳道 息止颌距离过大 肌紧张度过小 咀嚼效率低
二、颌位关系记录的 内容
(一)垂直颌位关系
(二)水平颌位关系
1、确定水平颌位关系的方法 2、水平颌位关系的校正
1、确定水平颌位关系的方法
(1)哥特式弓(Gothic arch)描绘法
夹角)
交角)
(二)面 弓
一种将患者上颌 对颞下颌关节的 位置关系转移至 抬架上的工具
(三)转移颌位关系 的 方法
1、调整好牙合架. 2、标记髁突点 3、固定牙合叉 4、固定面弓于人体上 5、固定面弓于牙合架上 6、固定上颌模型 7、固定下颌模型 8、完成颌位关系转移
1、调整好牙合架
• 切导针上刻线与上颌体上缘平 • 切导盘面为水平位 • 固定两侧前伸髁导斜度螺丝 • 髁球紧贴髁槽前壁 • 扭紧固定正中锁 • 侧方髁导斜度定于15度
第十四章.颌位与下颌运动
ICP
乳牙初萌下颌开始探索其生理位置。
乳牙萌出前: 有牙合型? 有颌位? 答:有颌位,但不是ICP
ICP
替牙牙合期发生变化 恒牙牙合 经生理性磨耗又起变化,ICP随之变化 这些变化是在较长时间内缓慢进行着。
(二)ICP的影响因素
1.ICO异常 2.肌功能异常 3.TMJ异常
(三)ICP正常的意义
MPP
(二)垂直距离与息止牙合间隙 在姿势位时,正常情况下,牙自然分开,保 持前大后小的楔状隙,约 2~4mm,此间隙 成为息止牙合间隙。
MPP
垂直距离(vertical dimension)也称为下颌姿 势位时的面下三分之一高度,临床上以鼻底到 软组织颏下点之间的距离表示。
MPP
(三)姿势位的意义
第十四章 颌位与下颌运动
济宁医学院口腔系 步捷
颌位(mandibular position)
颌位:上下颌骨的位置关系,无论有无牙的接
触
颞下颌关节
下颌骨的位置
下颌骨的三种基本位置:
颌位
牙尖交错位 后退接触位
考察
姿势位
重复性 髁状突位置 牙合 型 临床意义
第一节 牙尖交错位
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 ICP): 牙尖窝交错最大面积接触时下颌的位置。
姿势位维持息止 牙合 间隙是口腔重要的生 理现象,对维持TMJ、肌肉、牙周等组织的健 康是有益的。
第四节 三个基本颌位的位置关系
(一)ICP与RCP (二)ICP与MPP
ICP RCP
MPP CR
下颌肌力闭合道
第五节 前伸牙合颌位与侧牙合颌位
(一)前伸牙合 颌位 1. 前伸牙合颌位指下颌相对于上颌位于ICP前方的下颌位置。 2. 对刃颌位指下颌向前运动到上、下颌前牙切缘相对时下颌 的位置,它是前牙咬切食物时下颌的一个功能性位置。 3. 最大前伸颌位指下颌前伸至最大前伸位并保持咬合接触时 的颌位,此时只有后牙接触,前牙不接触。
第三章-牙列、牙合与颌位(颌位)
RCP ICP MPP
下颌肌力闭合 道
四、下颌三个基本颌位的关系
(二)ICP与MPP
牙位与肌位一致:当下颌从姿 势位自然上升(无偏斜)1mm-4mm, 闭合至上颌牙接触,此时的接触 如果正好是正中关系牙合,即表 明牙位与肌位一致的,牙合是稳 定的。
牙位与肌位不一致:如果下颌 从肌位自然上升闭合过程中,遇 到干扰,仅有个别牙接触,要通 过下颌前后左右移动,才能进入 牙尖交错牙合,表明牙位与肌位 不协调,牙合便是不稳定的,存 在着ICP异常或肌功能异常,此类 个别牙的接触称为早接触。
⒉在前牙区切嵴间的_间隙为1-4mm
⒊此位置双侧髁突位于关节窝的中央略向前下的位置, 颞肌的电位活动最明显
㈢垂直距离与牙合间隙
垂直距离:鼻底到颏点之间的面下1/3高度称垂直距离。
处于牙尖交错位和下颌姿势位时的垂直距离不同,下颌姿 势位时的垂直距离包含_间隙。在全口义齿取模时,由于 患者无牙列,其牙尖交错位时的垂直距离无法确定,可以 通过患者完全自然放松的下颌,确定其下颌姿势位时的垂 直距离,去除_间隙的范围,即可知ICP时垂直距离。正常 垂直距离,颌面部诸肌张力适度表情自然发挥最大咀嚼效 能
⒍牙尖交错位与正中牙合位 :有些人其牙尖交错牙合不在面部中央,或是下 颌运动时,位置不正,偏左或偏右,表现为口颌系统功能的紊乱,此时牙尖交 错_及牙尖交错位不能称为正中牙合及正中牙合位。
㈣牙尖交错位正常的意义
①是下颌的主要功能位,咀嚼、言语、吞咽等功能活 动均与其关系密切 ②易重复,临床作为检查、诊断和治疗的基准位 ③牙尖交错位正常使双侧咀嚼肌均衡对称发挥收缩力
㈢后退接触位的意义
⒈由于此位置重复性好,当全口牙或大多数牙丧失后,牙 尖交错位也丧失,此位置仍存在,临床修复中以此来取得 牙尖交错位的参考位 ⒉是下颌的功能位
下颌运动
㈡咀嚼系统(masticatory system)的组成
咀嚼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通过咀嚼肌的收缩,使 颞下领关节、颌骨、牙齿及牙周组织产生节律性运动。
颞下颌关节
节
神经系统
咀嚼肌
颌骨
律
性
起支配作用
收缩
牙齿
运
动
牙周组织
55
大脑半球
模式发生器
颌骨
舌骨
舌
颊
运动 神经 核团
肌肉相应的节律性活动
下颌、舌等的节律性运动
熟悉:
✓ 咀嚼肌力、牙合力及牙周潜力概念及 意义;
✓ 咀嚼与牙齿的磨耗。
了解:
✓ 咀嚼的神经控制; ✓ 咀嚼周期及咀嚼运动中的肌电图。
复习:颞下颌关节结构
1. 髁突 2. 关节窝 3. 关节盘 4. 关节囊 5. 关节韧带 6. 关节结节
3
复习:口周颌面肌肉群
颞肌 翼外肌和翼内肌 咬肌 舌骨上肌群 舌骨下肌群 胸锁乳突肌 颈深肌群
4
复习:三个基本颌位
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 ICP)
牙尖交错合时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者颅骨的位置关系
后退接触位(retruded contact position, RCP)
下颌的生理性最后位
下颌姿势位(mandibular postural position, MPP)
的异常合
牵张 反射
伤害性 反射
逆转牵 张反射
牙周膜 反射
卸载 反射
腭黏膜压 迫反射
伤害性反射——开口反射
✓ 定义:当口腔组织遇到有害刺激时会立即发生反射性开口和闭口 肌活动的抑制
✓ 途径:感受器→三叉神经第2、3支的感觉纤维→三叉神经感觉主 核→运动核的开口运动神经元→降颌肌
16颌位与下颌运动第6-7节下颌运动及其记录方法
工作侧
非工作侧
(3)侧向咬合运动的动力
1)
工作侧髁突运动的动力主要来自该侧颞肌后束的收缩, 同时该侧的翼外肌上头收缩以稳定关节盘。
23)
非工作侧髁突向前、内、下运动的动力主要来自 该侧下翼外肌下头和翼内肌的收缩。
34)
非工作侧髁突返回牙尖交错位的运动动力主要 来自非工作侧颞肌和咬肌的收缩。
(4)侧方运动正常的标志:
(6)后退咬合:前伸咬合的逆运动
(二)下颌运动的范围及意义
下颌在各个方向上的极限运动 称为下颌边缘运动,通常下颌 的生理活动并不达到这一边缘 运动的边界,而是在边缘运动 范围内。
日常生活中的咀嚼、言语等功能性运动,均包含在边缘运动轨迹的
范围内。通常以下颌运动中切点的运动轨迹进行描述。为便于理解,
(4)前伸咬 合运动的力
下颌从前伸位返回时与前伸运动相反, 主要由颞肌后束和二腹肌等降下颌肌收缩完成
翼外肌上头收缩起稳定关节盘的作用
▲ 后退咬合运动的力:颞肌后束和二腹肌等降下颌肌收缩完 成,翼外肌上头也收缩以稳定关节盘。
(5)前伸咬合运动正常的标志:
▪ 双侧髁突运动均匀一致; ▪ 关节无杂音; ▪ 颌面部无疼痛不适; ▪ 运动对称无偏斜
2. 开颌 是一种受伤害后引起的保护性反射, 反射 其意义在于调节下颌运动的节律性。
2. 开颌反射
开颌反射的神经反射通路示意图
3.下颌卸 由于升颌肌活动的突然降低和降颌肌活 载反射 动升高产生的是一种保护性反射。
4.水平 颌反射
开颌反射较牵拉反射涉及更多地肌群,是多突 触反射,在开颌反射过程中,闭口肌群的活动 受到限制,而二腹肌和翼外肌的活动等增强。
叩齿运动 (tapping movement)
牙列、牙合、颌位
2.前牙超 覆合的类型与意义
覆盖覆合的生理意义: 1、避免唇、颊、舌组织的咬上; 2、增加有效咀嚼面积; 3、个别牙缺失,短时间内防止牙移位。
3. ICO上下颌牙的咬合接触点
①解剖学观点:共有138个解剖接触点。 ②解剖生理学观点:有72个接触点。
影响咬合紧密接触的因素
72个点的计算: 1、前牙区 一般无接触 2、前磨牙 3(点)X8——24 3、磨牙 6(点)X8——48 全牙列 72(点)
三、纵、横牙合曲线及牙合平面
(一)牙合曲线 牙列合面的形态,有纵、横牙合两种曲线 1.纵牙合曲线 (1)下颌牙列的纵牙合曲线(Spee curve) 概念: 特点:曲线凹向上,12段较平,至6远颊尖处
最底,之后又逐渐升高。
(2)上颌牙列的纵牙合曲线(补偿曲线):其分前后两段,前平后凸。 特点:凸向下的曲线,其前段平(组成合平面),自第一磨牙起逐渐升高。
2.乳牙列 ( 半园形)
3、混合牙列
(二)牙列的生理意义:①利于发挥咀嚼效率 。②分散咀嚼压力,利于牙 的稳固。③避免食物嵌塞。 ④使面部丰满,便于舌并非垂直,而存在倾斜(两方向:近远中向和颊舌向)
(一)牙体近远中向的倾斜
上下颌前牙倾向近中,前磨牙、第一磨 牙较正,上磨牙倾远中、下磨牙倾近中; 上切牙与中线有15度交角
覆盖(over jet)。亦可称超合,正常 旨在3mm以内 ;超过者称深覆盖。
上牙弓改过下牙弓的水平距离称 覆合(over bite)。在前牙正常在 切1/3以内;超过者称深覆合。
覆盖覆合多用前牙作参照描述。
(正常覆盖在3cm以内,超过者为 深覆盖,3-5cm为Ⅰ°深覆盖;5 -7cm为Ⅱ°深覆盖,7cm以上为 Ⅲ°深覆盖。)
二、前伸牙合与侧牙合
牙列、牙合与颌位 颌位 颌位
正中关系(centric relation,CR)
CR是一个范围,而不是一个下颌颌位,RCP 是在其中的一个颌位(最上)
20mm
RCP与ICP
❖ 1、人群中有二位者占90%(协调性) ❖2、长正中:具有ICP和RCP二位的人, 一般从
RCP,下颌向前上移动1mm可到ICP,在移动过程 中下颌无偏斜或偏斜小于0.5mm,双侧后牙均匀接 触,这种两个颌位之间无偏斜前后为主的位置关 系为长正中。
下颌肌力闭合道
下颌三个基本颌位的关系
1mm
RCP
ICP
1~3mm
MPP
牙合与颌位
ICO与ICP是口颌系统功能正常与否的一 项重要标志。ICO正常 ICP正常 颌肌功能正常 TMJ功能正常;反之, 颌肌功能紊乱 ICO异常磨耗 ICP 畸变 TMD
稳定的最适颌位
下颌骨的三种基本位置: 牙尖交错位 (正中牙合位,牙位) 后退接触位 (正中关系?,后退位) 姿势位 (息止颌位,休息位,肌位)
2、髁状突的位置位于关节窝的中央,左右两侧的髁状突相 互平衡,使下颌骨位于左右两侧相互对称的位置上,下颌 运动正中不偏。
3、两侧咀嚼肌收缩对称、有力,功能均等。
ICP依ICO而定,随ICO的变化而变化
髁
状
ICP与正中牙合位是一致的吗?
突
冠
状
面
观
牙尖交错位的变化
ICP在人的一生中是相对稳定,但也是逐渐变化的
可以使上下模型通过一个简单 的铰链轴而进行开闭运动,但 是不能模拟下颌的功能运动
多用于正畸模型分析
架
分类
特点
均值 架 临床医生只提供了上下模型和颌位关系记录 时使用 可用于制作各种冠类修复体、固定义齿和可 摘局部义齿、全口和半口义齿 均值 架的前伸髁导值固定不可调
口腔解剖生理学---牙列、牙合与颌位
口腔修复工艺教研室 王红梅
18
封面
封底
目录页
过渡页
标题栏
牙列 牙合 颌位
牙合关系描述
牙合的建立
不同阶段牙合特征
口腔修复工艺教研室 王红梅
19
封面
封底
目录页
过渡页
标题栏
牙列 牙合 颌位
怎么对牙尖交错牙合 进行描述呢
近远中向关系 唇颊舌向关系 垂直向关系
口腔修复工艺教研室 王红梅
20
封面
封底
目录页
前牙区
上下颌前磨牙及第一磨牙较正
后牙区
第二三磨牙近中倾斜度增大
口腔修复工艺教研室 王红梅
8
封面
封底
目录页
过渡页
标题栏
牙列 牙合 颌位
唇舌向倾斜:以牙冠方向来表示
上下切牙唇倾,下颌<上颌 上下尖牙、上颌前磨牙、上下第一磨牙较正 下颌前磨牙舌倾 上颌二三磨牙颊倾,下颌二、三磨牙舌倾
口腔修复工艺教研室 王红梅
口腔修复工艺教研室 王红梅
11
封面
封底
目录页
过渡页
标题栏
牙列 牙合 颌位
牙列牙合面特征如何描 述呢?
口腔修复工艺教研室 王红梅
12
封面
封底
目录页
过渡页
标题栏
牙列 牙合 颌位
牙合曲线 (curve of occlusion)
纵牙合曲线
横牙合曲线
Spee 曲线
补偿曲线
Wilson曲线
口腔修复工艺教研室 王红梅
主动法 主动法
• 卷舌后舔法 • 吞咽法 • 后仰法
口腔修复工艺教研室 王红梅
45
封面
封底
第3节--颌位
2021/4/9
3
一、牙尖交错位(ICP)
(一)定 义 是指上下颌牙列牙合面接触最广,牙尖相互
交错接触时下颌的位置,即牙尖交错牙合时 下颌的位置。
因此位是由牙来维持的,故又称牙位。
2021/4/9
4
(二)牙尖交错位正常的标志
1.上下牙弓中线相对应的关系 2.颞下颌关节运动正常 3.咀嚼肌两侧对称,开口度正常,下颌不偏
20
当下颌向一侧运动达到该侧上下同名牙尖相 对的位置时,称为尖对尖颌位。
工作侧的咬合接触有两种形式: 尖牙保护牙合(尖牙牙合)——青壮年多见 组牙功能牙合(组牙牙合)
2021/4/9
21
尖牙保护牙合:工作侧仅尖牙接触,后牙不接触
组牙功能牙合:工作侧有2对以上后牙接触,或1 对后牙和尖牙接触,其他后牙有或无明显接触
2.颞下颌关节韧带具有一定的可让性,它对髁突向后运动 有一定缓冲和限定作用,设想,如果该结构不是韧带, 而是骨性结构,那么这种硬组织结构是不能允许髁突 向后方移动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是颞下颌韧带 (主要是水平部)决定了下颌能够向后方移动,故有 人将下颌的后退接触位称为韧带位。
3.下颌从牙尖交错位向后运动到后退接触位的过程中,以 及该位置的维持,由肌肉的收缩实现。
是下颌的生理性最后位
此时,下颌与上颌之间的关系称正中关系(骨 对骨的关系);上下颌牙的接触关系称正中关 系牙合(牙对牙的关系)。
前、后牙接触关系?
从该位置开始,下颌可以做侧向运动
2021/4/9
8
(二)后退位形成机制
1.髁突后方关节窝内为软组织结构,具有一定的缓冲空间, 使髁突向后移动具有可能性。
2021/4/9
5
(三)牙尖交错位的特点
颌位与下颌运动第1-5节颌位.ppt
ICP
复习:牙尖交错牙合与正中 (centric occlusion,CO) 问题:ICO时下颌骨的位置?
在正中? 不在正中?
答:ICO绝大多数下颌骨位置都处于正 中!故ICO可称为CO
ICP
1. 牙尖交错位的其他概念
髁 状
牙列正中、肌功能正常--ICP正常
突
冠
状
面
观
观察牙列中线、下颌运动、下颌 骨位置的关系。
牙列中线、或ICO不在正中 ---ICP正常(红)或异常(蓝)
ICP
2. 牙尖交错位的变化 ICP在人的一生中是相对稳定, 但也是逐渐变化的
ICP
乳牙初萌下颌开始探索其生理位置。
乳牙萌出前: 有牙合型? 有颌位? 答:有颌位,但不是ICP
功能整体: 牙合 咀嚼肌 TMJ 神经系统等
下颌骨的三种基本位置:
颌位
牙尖交错位 后退接触位
考察
姿势位
重复性 髁状突位置 牙合 型 临床意义
第一节 牙尖交错位
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 ICP): 牙尖窝交错最大面积接触时下颌的位置。
ICP
复习:
牙尖交错 牙合(intercuspal occlusion, ICO):
ICP
替牙牙合期发生变化 恒牙牙合 经生理性磨耗又起变化,ICP随之变化 这些变化是在较长时间内缓慢进行着。
ICP
3. ICP决定了下颌的运动型 ICP依ICO而存在,一生变化 但相对稳定
ICP
通过牙的接触,由牙周、颞下颌关节及咀 嚼肌等本体感觉,为神经肌肉所记忆,反 复重复而加强,逐渐形成个体特定的下颌 运动型(开闭口),也叫记忆型。
13.颌位
3口颌肌的功能状态
4精神心理因素调节下的NS活动的变化
三个基本颌位的关系-
后退接触位与牙尖交错位
◆水平方向的关系
◆ “ 长正中”(long centric): ICP与 RCP之间移动过程中下颌无偏斜
的以前后向为主的位置关系。 即在双侧对称性运动过程中,下颌处于
正中的位置
ICP正常的标志
1.TMJ: ◆髁突的位置:下颌窝的中央
◆功能接触: 髁突关节前斜面/关节盘中带/关节结节后 斜面
◆双侧髁突形态位置对称
◆关节内压力正常
ICP的正常标志之一 TMJ
Articular Disc 关节盘
ICP正常的标志
2.咬合关系 ◆正常的咬合垂直高度
侧牙合颌位
定义: 下颌在保持一侧上、下牙接触的同时向该侧
运动,运动过程中下颌所有的位置。
种类: 可以重复的 1)尖对尖颌位
2)最大侧牙合颌位
侧牙合颌位
尖对尖颌位:该侧上下同名牙尖相对的位置
自然牙列工作侧咬合接触两种表现 尖牙牙合(canine protected occlusion):
下颌姿势位
下颌姿势位的形成机制 1 升颌肌的牵张反射调节(主要)
2 本体感受器 (牙周组织、颞下颌关节囊、 关节韧带)调节
3软组织的弹性、粘滞性
下颌姿势位
下颌姿势位的意义
1维持口颌系统健康 正常人: 上下牙接触 10 m/24h
2恢复ICP的参考颌位
下颌姿势位
下颌姿势位的影响因素 1头位的改变
3舌骨上肌群收缩
后退接触位
(retruded contact position, RC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下颌牙之间有一前大后小的楔形 间隙即息止牙 合间隙(freeway space),大约2~4mm。
MPP
(一)特点
1. 在牙尖交错位后下方约2~4mm处,无咬合接 触; 2. 受体位的影响,头前倾或后仰影响息止牙 合间隙 的大小; 3. 在人一生中可随咬合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相应 变化,但在一段时间内,该位相对稳定,具有一 定的可重复性。
ICP
临床意义:ICP决定了下颌的运动型,下颌肌力 闭合道的终点是ICO(ICP)
小结
牙尖交错位概念 牙 尖 交 错 位 牙尖交错位的变化 ICP与下颌的运动型的关系 牙尖交错位与咀嚼肌
ICP
第二节 后退接触位
定义:从牙尖交错位开始,下颌还可再向后下移动少许
(约1 mm左右),后牙牙尖斜面保持部分接触而前牙不
功能整体:
牙 合
咀嚼肌 TMJ 神经系统等
颌位 下颌骨的三种基本位置:
牙尖交错位
考察 后退接触位 姿势位
重复性
髁状突位置 牙 合型 临床意义
第一节 牙尖交错位
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 ICP): 牙尖窝交错最大面积接触时下颌的位置。
ICP
复习:
牙尖交错 牙 合(intercuspal occlusion, ICO):
乱病和磨牙症具有重要病因学意义。
RCP
关于后退接触位时髁突的位置,学术界存在较 大争议。后上?前上?
小结
后退接触位的定义 后退接触位特点 后退接触位生理意义
RCP
后 退 接 触 位
第三节 下颌姿势位
姿势位(mandibular postural position, MPP) 当人直立或坐正,两眼平视前方, 口腔无功能活动,升颌肌群保持轻 微的电位活动,以对抗下颌骨所承 受的重力;
1.下颌在保持一侧上、下颌牙接触的同时向该侧移动,
运动过程中所有下颌的位置都称为侧牙 合颌位,其中下
颌移向侧为工作侧,对侧为非工作侧。 2. 侧方运动中,尖对尖位是后牙发挥咀嚼功能的起始咬 合接触位。 3. 从尖对尖位下颌还可以继续向外侧移动至最大侧向运 动的位置,称为最大侧向颌位。
小结
前伸-侧向牙 合位
ICP依ICO而存在,又名牙位(tooth position)或最
大牙尖交错位(maximal intercuspation, MI)。
ICP
髁 状 突 冠 状 面 观
大多数人的ICP都处于正中!
ICP又名正中牙 合位
(centric occlusal position,
COP)
ICP
牙列中线、ICP正常的辨证关系
MPP
(二)垂直距离与息止牙 合 间隙 在姿势位时,正常情况下,牙自然分开,保 持前大后小的楔状隙,约 2~4mm,此间隙 成为息止牙 合 间隙。
MPP
垂直距离(vertical dimension)也称为下颌姿
势位时的面下三分之一高度,临床上以鼻底到
软组织颏下点之间的距离表示。
MPP
(三)姿势位的意义
1)姿势位维持息止 牙 合间隙是口腔重要的生 理现象,对维持TMJ、肌肉、牙周等组织的健 康是有益的。
2) In this position the teeth can be quickly and effectively brought together for immediate function.
小结
MPP
下 颌 姿 势 位
下颌姿势位定义
垂直距离与息止牙 合间隙
下颌姿势位生理意义
第四节 三个基本颌位的位置关系
(一)ICP与RCP (二)ICP与MPP
CR RCP ICP MPP
下颌肌力闭合道
(一)ICP与RCP的关系
1)一致性:
RCP=ICP(10%)
称为“一位”
2)协调性:可称为“二位” (90%)
前伸牙 合颌位
前伸牙 合颌位
对刃颌位 最大前伸牙 合颌位
侧牙 合颌位
侧牙 合颌位
最大侧向颌位
5. 可重复性较好。
RCP
一位与二位
1. 后退接触关系(从ICP能后退)
2. 牙尖交错关系(不能后退)
RCP=ICP
RCP
(二)后退接触位的意义 1. 后退接触位为下颌在牙尖交错位时承受的咬合 力提供了缓冲余地。 2. 是口颌系统疾病诊断和进行咬合重建的记录位。 3. 有学者强调ICP-RCP咬合干扰对于颞下颌关节紊
运动型(开闭口),也叫记忆型。
ICP
4. 牙尖交错位与咀嚼肌 升颌肌收缩,下颌上升,至ICO 。
下颌肌力闭合道(下颌运动型)的终点,即是
ICO,下颌的位置即是ICP。 因此: ICO的咬合接触与升颌肌收缩强度有关 ICP与升颌肌收缩强度也有关
小结
重复性:ICP依赖于ICO,依赖于牙的接触 牙 合 型:ICO,最大牙尖窝交错 合位 髁状突位置:大多数人居中,正中牙
长正中(long centric):RCP直向
前滑动1mm到ICP,此距离为长正中
3)不协调性:RCP到ICP有牙 合障碍,偏滑
(二)MPP与ICP的关系
小结
ICP-RCP-MPP
三个基本颌位的位置关系
ICP
RCP
MPP
一致性(一位) 协调性(二位)
不协调性:牙 合障碍
第五节 前伸牙 合颌位与侧牙 合颌位
(一)前伸牙 合 颌位 1. 前伸牙 合颌位指下颌相对于上颌位于ICP前方的下颌位置。 2. 对刃颌位指下颌向前运动到上、下颌前牙切缘相对时下颌 的位置,它是前牙咬切食物时下颌的一个功能性位置。 3. 最大前伸颌位指下颌前伸至最大前伸位并保持咬合接触时 的颌位,此时只有后牙接触,前牙不接触。
(二)侧牙 合颌位
ICP
替牙牙 合期发生变化 恒牙牙 合 经生理性磨耗又起变化,ICP随之变化
这些变化是在较长时间内缓慢进行着。
ICP
3. ICP决定了下颌的运动型
ICP依ICO而存在,一生变化
但相对稳定
ICP
通过牙的接触,由牙周、颞下颌关节及咀
嚼肌等本体感觉,为神经肌肉所记忆,反
复重复而加强,逐渐形成个体特定的下颌
接触,同时髁突也受颞下颌韧带水平纤维的限制,不能 再向后退,此时,下颌可以作单纯的铰链开口运动,具 有可重复性。
RCP
(一)后退接触位的特点
1. 双侧部分后牙牙尖保持接触而前牙不接触。 2. 髁突前斜面-关节盘中间带与关节结节后斜面保持紧密接触。
RCP
3. 颞肌后束和二腹肌前腹、下颌舌骨肌、颏舌 骨肌等舌骨上肌群收缩完成从牙尖交错位向后 退接触位的运动。 4. 长正中的概念 一位与二位。
髁 状 突 冠 状 面 观来自牙列正中、肌功能正常--ICP正常
观察牙列中线、下颌运动、下颌 骨位置的关系。
牙列中线、或ICO不在正中
---ICP正常(红)或异常(蓝)
ICP
2. 牙尖交错位的变化
ICP在人的一生中是相对稳定,
但也是逐渐变化的
ICP
乳牙初萌下颌开始探索其生理位置。
乳牙萌出前:
有牙 合型? 有颌位? 答:有颌位,但不是ICP
第十四章 颌位与下颌运动
兰州大学口腔医学院
康宏
颌位(mandibular position)
颌位:上下颌骨的位置关系,无论有无牙的接触
颞下颌关节
下颌骨的位置
颌位 颌位与牙 合的关系: 每一种牙 合 型均 有对应的颌位? 每一种颌位均有 对应的牙 合型? 颌位 牙 合
颌位 咀嚼系统(masticatory system) 口颌系统(stomatognathic system)
上下牙尖窝交错、最大面积接触,咬合接触最 密切和最广泛的牙 合 。属牙与牙的接触关系。
ICP
复习:牙尖交错牙 合与正中 (centric occlusion,CO)
问题:ICO时下颌骨的位置? 在正中? 不在正中?
答:ICO绝大多数下颌骨位置都处于正 中!故ICO可称为CO
ICP
1. 牙尖交错位的其他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