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痕”语文:我的教学主张(如东实验中学李凤)

合集下载

做一个有教育情怀的人

做一个有教育情怀的人

做一个有教育情怀的人作者:张晓梅来源:《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7年第12期教育情怀是教育者对教育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达到的一种心灵境界。

教育情怀就是给我们提供不竭动力的源泉。

自2016年9月12日从丰县到如东学习两个多月来,我更深深领悟到教育情怀的含义,也看到了如东的教育人对教育事业的执着。

不必说教师们伏案工作的身影,也不必说放学后教室内依然闪耀的灯光,单是对教育的研究探索就足以让我体会到他们教育情怀的深厚。

记得2016年9月20日,我随我的导师叶敬国主任去海门海永学校参加活动。

活动的内容是由李凤工作室、姜树华工作室、陈铁梅工作室、潘雪峰工作室联袂开展的“联合课程”研讨会。

“联合课程”是一种新型的课程开发,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多学科的一个大融合。

一堂课45分钟,围绕“穆桂英牵手花木兰,醉美中国风”的主题,分别有何雪芳老师、陈旦老师、金海滨老师各上一节语文课、美术课、体育课,各占时15分钟。

这是一种新型的课堂,它具有主体性、学科性、时代性、开放性的特点。

更令我惊诧的是,这样的团队领衔人物,有退休的老局长,有业务大腕,有青年骨干。

研究气氛之浓厚,更令我震撼。

至今耳边还萦绕着一位领衔导师的话语:“平时学科教学之外,有一个学科的大融合,找他们的旋律,让学习从四面八方而来,犹如夜里灯光从四面八方而来汇成美丽的夜空。

”我深深感受到这样的课程研发,是群策群力,是所有同行路上的教育人共同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们对教育的一种深厚情怀。

还记得2016年9月23日,随导师驱车到如东马塘中学参加“名师提高班与教育教学共同体研讨活动”,这次活动让我明白了名师要一直提升自己,青年骨干教师要在共同体中迅速成长的道理。

清楚地看到了教育教学共同体对区域的引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谓“区域共同体”是指以一个学校为中心,和附近学校连成一个区域,共同对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开展活动的团体。

一个共同体一年开展大型的活动5次,每次活动确定一个研究的话题,可以上研讨课、做讲座、校长论坛等,促使教育教学的提升与高效。

“无痕”无巅追求有径——探寻李凤老师“无痕语文”的三重境界

“无痕”无巅追求有径——探寻李凤老师“无痕语文”的三重境界

每 上 一 堂公 开课 , 要 写 一 篇 文章 , 语 文 ” 人 “ 都 给 山头林 立 , 寨旗 乱 舞 ” 之 到专家 瞩 目的舞 台供人 们欣 赏 、 评点
都在 30 字以上 , 00 而且都发 表了。 感 , ” 出乎 内容界 定 者多 , 概念 重合 、 模 和指 导而 已 。她 没有 “ 被培 养 ” 被科 “
态 。在 当前语 文界 , 人们 常常批 评泛


大 加 赞 美 。李 凤 来 自“ 真 ” “ 本 的 无
当代 社 会 很 多 “ 求 追 在
语文 、 中心拓 展 、 效讨 论 、 无 无 教师不 本 真 。不 少人 的“ 求 ” 上太 深 的 上 ,导演 ” 追 烙 “ 们也 为她科 学 地植入 时新
作 为 、 知 识化 、 去 多媒 体 化 等 教 学误 荣 誉欲 与物 质欲 的 印记 , 抹上太 深 元 素 , 她 不 断 提 升 理 性 思 考 的 深 涂 使 区 , 些误 区 的出现 , 这 究其 实质 , 是教 的功利 色彩 。这些 人没 有 了本真 , 有 度 、 论支 撑 的强度 和教学 视野 的 高 理 者缺 失哲 学思考 , 善处 理语 文教学 的是扭 曲 、 秀 , 了“ 追求 ” 不 作 成 被 一族 。 度 , 缩短 了经验 l 生教学 与专 业性 教 学 过 程 中 的各 种 辩 证 关 系 , 曾达 到 未 李凤对“ 痕语文” “ 无 的 追求 ” 却 的距 离 , 本真更 具有 生命 力 的 。 使

篇教 学 体 会 ,0 0 以上 , 取 发 人机 械叠 加 、 硬灌输 、 20 字 争 强 生硬生 涩 、 从 草原 田间搬到舞 台 上一样 , 凤 老 被 李
表 。开 始她 不很 理解 , ” 我说 :你 为这 动勉强的缺憾 。人们可能会欣赏李 师在 加 入 名 师培 养 第 一 梯 队 后 提 出 “

教育的理念──无痕教育

教育的理念──无痕教育

教育的理念──无痕教育滨海港经济区第二中心小学于豪在这次的学习中,我首次的听到了徐斌老师提到的“无痕教育”,在谈论中徐老师提出来几个简短的切身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无一不体现出无痕教育的优越性。

为此我特意买了一本书——《教育无痕》。

《教育无痕》是徐光通过总结12年的教子经验和亲身感受,从感悟童心、教育无痕、解放儿童、共同成长四个方面阐述了她的家庭教育观:要有儿童的心态,懂得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感受孩子内心的冷暖;要像珠宝专家发现宝石一样,发现自己的孩子,对孩子放飞但不放任,关爱但不溺爱。

在她先进的教育观念、有效的教育方法下,她发掘了儿子的才华、天赋、闪光点,有效地激励儿子取得了进步!让孩子在适度的爱中健康成长!为家庭教育做出了贡献!我为她那超然的心境和博大宽宏的胸襟,独特而卓有成效的教育,妙不可言的教育手段而折服!她把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的“无为”而教的教育境界诠释的那么具体生动!写作的最佳技巧应该是无技巧。

那么,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这种“不露痕迹”的无声教育——无痕教育,应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境界。

一、做孩子的朋友,感悟童心“教育孩子不是一种枯燥的责任和义务,而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富足。

”徐光同志强调要“感悟童心”,实质就是要尊重儿童,平等地对待儿童。

孩子一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的成长,他们的认识,他们的发育都有自己的规律,任何违背规律不符合孩子实际情况的“教育”都不可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我喜欢和孩子一起玩耍、奔放,做她的朋友,因此必须注重两点:(1)民主、平等尽管老师有教育学生的权力,但权力不是等级。

学生渴望受到尊重和理解,学生也呼吁民主平等。

(2)谈话、倾听和孩子谈话不仅能发展孩子的语言,而且还在闲聊中和孩子拉近距离,知道彼此,并让我们成为永远的朋友!如果一味地苛求、指责,不容倾诉和申辩,孩子就会离你越来越远,言语会越来越少。

这并非说明他不想谈,而是不愿谈,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不说比说更好,说出自己的观点后只会引来无休无止的“唠叨”。

走向无痕的哲学思考_散步_教学实录与点评_李凤

走向无痕的哲学思考_散步_教学实录与点评_李凤

5 yL wRn jiSn shF 2010.










访











24




生:摇着小尾巴的蝌蚪。 师:半亩方塘—— 生:(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师:你们看,小路怎样? 生:有意思——有美景,有生机,有活力。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一段,其他同学好好享受。 (一女生动情朗读,众鼓掌。) 师:有人喜欢这段文字吗? (屏幕显示)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 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树上的嫩芽也密了 ;田里的冬水 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生:我喜欢。 生:我也喜欢。 师:为何喜欢呢? 生:“新绿”“嫩芽”扣住了初春特有的景物特征,暗示熬 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生:它有声有色——深深浅浅的绿,“咕咕地起着水泡”的 春水,都是生命复苏的象征。 生:它不仅写大自然一年伊始,万象更新的景象,而且写出 了“我”希望母亲像大自然那样重新获得生命活力,能够健康 长寿的良好愿望。 生:“我”希望母亲通过散步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 师:很好!最是一年春好处,春日暖阳朗照,杨柳风轻拂。 淡妆浓抹的新绿、质地鲜嫩的芽儿、咕咕起着水泡的冬水……这 一切都显示出不可遏制的生命活力。这是生命的气息,是“我” 祈望母亲健康长寿的一片爱心。下面大家齐读这段文字。 (师生齐读。) 师:读《散步》,我们感受到什么? 生:生命、责任。 生:亲情、人性。 师:(屏幕展示) 尊老爱幼的亲情美 温暖和谐的人性美 阳光活力的生命美 含蓄深沉的责任感
生:正确。“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无痕”让语文课堂更真实

“无痕”让语文课堂更真实

“无痕”让语文课堂更真实作者:陈亚梅来源:《山西教育·教学》 2017年第3期特级教师李凤的“无痕语文”教学理论倡导语文教学更多的是在“熏陶…‘浸染”中积累,讲究的是平素涵养,让学生经常“泡”在“语言实践之吧”,沉潜涵咏,策划交际,养真气,练内功。

在不显露教学意图的前提下,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感悟文化魅力,在自然交流中体味交际,在和谐的人文氛围中进行伙伴化、生态化、开放化的探学,让学生在栩栩如生的语言学习环境中生成知识与智慧,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无痕”语文,讲究理想的语文素养实现方式是:教学相长,在教学交融中让“学”攀上“教”之栏,越攀越高。

一、借境导入,奏响美妙乐章创设一定情境导人教学,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获得共鸣,定能吸引、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创设与教材文本相似的情境,能使教材文本更有活力,更能使教学富有启发性,使情境更加丰富多彩。

以情境导人帮助学生开好头,让学生在深有同感的过程中找到“触发点”。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录音,要求学生闭眼聆听,并思考:从这澎湃的声音中,你获得了什么?待学生有所察觉和感知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1999年12月29日,180名安塞腰鼓手参加的陕西省“千面锣鼓迎接2000年”大型庆祝活动时的场景,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其粗犷、豪迈之感。

通过这样的情境导入,很多学生都有“未识其鼓,却有先闻其声”的相见恨晚之感。

有的学生通过聆听声音认为:这样的腰鼓有着如此不一般的声响,足见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让人感受到其魅力;有的学生认为:安塞腰鼓给了自己震撼心灵的启迪作用,让自己在聆听中感受了农民内心深处的心声,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精神世界,让自己更想与这些农民交朋友,与他们畅谈生活……这样的情境导入,让学生获得了更多新鲜感,让他们在深入探学中积累感知。

创设情境与文本教材相一致,能使学生在生动的环境中积累认知。

多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出发,给他们更多现实生活资源,让他们能够带着相同的感知主动阅读课文,丰富认知视野,激活思维。

你一定会听见李凤

你一定会听见李凤

《你一定会听见的》简案如东县实验中学李凤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思路2.品味文章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3.运用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二、教学重点1. 品味文章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2. 引导学生运用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三、教学难点启发学生理解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前置学习1.朗读全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2.圈画、评点你认为精妙的字词句段3.提出问题六、协进学习1.整体感知2.品读精妙(1)交流圈画、评点的精妙字词句段(2)朗读精妙的语段七、提出问题1.小组交流、整合问题2.全班交流各组疑问3. 给出建议4.学生互助,解决问题八、提升学习1.根据文本,说出感悟只要,你一定会听见的!2.聆听音乐,谈谈体悟《你一定会听见的》课堂实录江苏如东实验中学李凤2010年5月24日授课班级:如东县实验中学初二(9)班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阅读一篇文章,大家一起读课题:你一定会听见的。

二、整体感知师:课前大家作了预习,说说看: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生:用心感受的各种声音。

师: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众多的奇妙的声音,这些声音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声音是自然的,第二类声音是——生:人们生活中的。

师:从时间的先后来看,先写的声音是——生:我们难以察觉的声音。

师:那后面呢?生:是我们经常听到,习以为常的声音。

师板书:声音难以察觉习以为常三、品读精妙师:在同学们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们来做一件有趣的事情——“品读精妙”,请把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标注出来,再用朗读把它的精妙之处表达出来。

学生自读,标注,约8分钟师:请大家交流。

生:第5节“当微风吹过树梢,当清风拂过明月,当狂风扫过巨浪,当台风横越山岭”,其中“吹”“拂”“扫”“横越”四个动词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强弱程度,它们是渐强的。

第6节“当小狗忙着啃骨头,小金鱼用尾巴拨水,金丝雀在窗沿唱歌,当两只老猫在墙头吵架,三只芦花鸡在啄米吃”,其中的“啃”“拨”“啄”三个动词也写出了不同动物的特征。

“无痕”语文:我的教学主张(如东实验中学李凤)

“无痕”语文:我的教学主张(如东实验中学李凤)

“无痕”语文:我的教学主张江苏省如东实验中学李凤“乌托邦远在地平线上,我靠近两步,它就后退两步;我前进十步,它就向更远处退十步。

无论我如何迈进,永远够不着它。

那么,乌托邦为什么存在呢?它存在的作用就在于——让我们前进。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无痕”语文,我的“乌托邦”。

二十八载扑朔迷离的寻觅,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在走向“无痕”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不时“感受到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马斯洛称之为“高峰体验”)。

那种感觉犹如站在高山之巅,海潮般的愉悦和满足感心灵深处释放、延展,伴随着高峰上的洁净、安详,和谐席卷了我。

我品尝到自己的生命与文本、孩子的生命相融的永恒与无限,没了阻隔,忘了自我,精神顿悟,心灵共舞,思想饱满而充实。

它成为我自由、自信、幸福、快乐的精神源泉,照亮了我的语文人生。

一、缘何提出“无痕”语文教学主张我的数学启蒙老师很严酷,对学生动辄大声呵斥、辱骂,拎耳朵,罚跪,用教鞭抽打。

上他的课大家总是噤若寒蝉,如坐针毡。

那时,正热播《地雷战》,同学们在他到校的必经之路上挖坑、灌水,躲在桑树林里看他摔得人仰车翻。

“仇”报了,但他彻底坏了我们学数学的胃口。

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特曾经说过:“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

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和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

”教育影响孩子,影响未来,教育伟大,教师责任感厚重。

语文,是精神的母体,文化的脉搏。

我希望用如水的柔情营造安全的课堂,让学生身心自由愉悦,兴味盎然,用语言、文字、文化的美润泽其心灵,此其一。

第二,当今社会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泛滥,人们的趋利动力远远超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追求。

语文教学功利性、实用性愈演愈烈。

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一个令人为之振奋的命题:“教育:必要的乌托邦。

李凤风格

李凤风格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2008年,机缘巧合,朝圣路上,南通市名师培养第一梯队向我开启了山门。

回眸三年虔诚修炼的成长之路,从心而出,外啄里啐,合契同情。

一、导师点拨凭心而论,我是用功修行之人。

二十多年教育教学实践,累积了不少经验。

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教育教学的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

此刻,我亟需高人在主张、方向上的指导、点拨。

“好雨随风”。

导师团云集了南通市教育界在全省乃至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德高望重的一批大师。

团队实行导师制,为每位培养对象安排了两名导师。

我的导师是曹津源先生,何广余先生。

导师团明确提出每位成员必须有自己鲜明的教学主张。

导师成尚荣高屋建瓴的讲座使我拨云见日,开始思考自己的教学主张。

迷茫中,师傅何广余先生耐心劝导,和我一起细细梳理,提炼。

基于对我二十多年语文教育教学实践的关心与了解,师傅曹津源先生提出“无痕”是我语文教学的显著特色。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团长朱嘉耀先生,导师郭志明局长,姚侃校长,严清主任,王学东主任……均对我“无痕”语文教学主张的确立给予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

导师团开展一次次听评课、个别访谈、集体会诊活动,帮助我确立了教学主张。

2008年5月,市教育局领导、导师率领一梯队培养对象亮相连云港。

我执教的展示课《散步》赢得满堂彩。

该堂课的教学实录《走向无痕的哲学思考》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建设》2010年第4期。

首都师范大学刘占泉教授为该实录撰写长篇评点,给予极高评价:欣赏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实验中学李凤老师执教《散步》的教学实录,心中漾满了幸福感。

这样教书,仿佛引领着孩子们到文字深处漫步,并经由作品的桥梁去和作者进行心灵会晤,教师与学生都是“带着幸福上路”,载着幸福归来,乃至于观课的人也受到感染。

这个教学案例,还带给我一份惊喜,那便是执教者对“无痕”的教学境界的追求……这堂课,第二个教学板块(步骤)相当精彩,集中体现了“无痕”的特色。

其主题是由学生“自由品读”,要求提取“妙词佳句”,体会“情趣”和“意蕴”。

创设优美情境开展互动学习

创设优美情境开展互动学习

量 让所有的生命 “ 各美其美,美美与 共”!
2 Ol 4 . O 3
( 向敏 浙江省长兴教师进修学院 3 1 3 1 0 0 )
爸载辱番 雹
画面 ,有利于学 生活跃思 维、开 阔视野 、丰 富精 神世界 、 培养创造 能力 。实践证 明,成功 的运用 联想和想 象 ,可 以 五 、联系生活,再现情境
课 的有 限时空内获得美 的熏陶、美 的净 化、美 的感 染、美 再读课文 时,总能捕捉 到 自己父亲 的影 子,从而获得 了更
的教 育 。

深 刻 、更 验情境
二、激发想象,进入情境
爱因斯坦 说: “ 想 象 力 比 知 识 更 重 要 , 它 是 知 识 进 入
成 良好 的个性和健 全的人格 ,促进 德智体 美诸 方面 的和谐 中感 受到 了活生 生的形象 ,就会 对作品的思想 内容心领神 发展 。 ”可见 ,若想 提高学 生的综合素质 ,必须改变 以往 会 ,收到 “ 其义 自见”的效果。
“ 填 鸭 式 ” 的教 学 , 尊 重 学 生 在 学 习 过 程 中 的 独 特 体 验 , 学 生 感 受语 文 课 堂 的魅 力 ! 《 荀子劝学 》中 “ 蓬 生 麻 中 , 不 扶 自直 , 白沙 在 涅 , 语 文 阅 读 教 学 必 然 在 情 感 方 面 加 强 刺 激 , 从 而 引 起 学 生 的 注 意 和 兴 趣 。 开 卷 有 益 , 读 书 总 有 体 会 , 但 读 书 的 快 乐 来 自于 自己在 阅 读 中 的 发现 、 感 悟 和 活 动 。 在 阅 读 教
昂 ,委婉处 还它个委 婉。”启发学 生进行富有节奏 和感情 , 泛联想 和想象 ,把课 本的文学符 号变 为多姿 多彩 的主体

南通市初中语文学科基地暨名师李凤工作室教研活动在长江中学举行

南通市初中语文学科基地暨名师李凤工作室教研活动在长江中学举行

长江中学成功举办南通市初中语文学科基地(南片)暨名师
李凤工作室教研活动
近日,由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南通市初中语文学科基地(南片)暨南通市名师李凤工作室教研活动在长江中学顺利举行。

江苏省特级教师、南通市教科研中心教研员李凤及工作室全体教师、如皋海安启东的语文教研员、相关学校的语文老师共七十多人参与了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课程视野中的语文教学》李凤的“无痕教育”理念,其本质就是让全体学生在师生合作探究中参与互动,获得成就感与价值的体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也暗合了目前正在推行的高效课堂改革。

活动安排上午课堂观摩,四位老师上了公开课。

来自长江中学的陆健丰、如东县实验中学的吴丽华分别在八年级执教了《明天不封阳台》一课,惠萍初中的龚雷花在七年级执教了《七颗钻石》,海门市东洲中学的赵海燕在七年级执教了《只是一个普通人》。

下午的议程是评课交流与主题讲座。

来自如皋教研室的丁国林主任对上午的四堂课进行了点评,并结合自己的经验阐述了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

来自海安县城南中学的钱校长作了《诗意语文》、长江中学的杨杰主任作了《让我们的课堂简约一点》的讲座。

最后李凤老师作了总结发言。

她感谢李凤名师工作室成员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和孜孜追求,并鼓励全体语文老师献身改革、勇于进取,不断进步。

李凤推荐意见 - 如东教育网 首页

李凤推荐意见 - 如东教育网  首页

王继兵同志的事迹材料王继兵同志1991年6月大学毕业,同年8月参加工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行政管理硕士毕业,受聘为南师大硕士生导师。

先后担任如东县双甸高级中学、栟茶高级中学校长,现任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校长。

2006年至2009年兼任如东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如东县教育局副局长等职。

该同志为中学高级教师,中学教龄22年。

该同志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公正廉洁,作风民主,团结协作,深受教师职工和学生信任。

该同志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开拓创新的精神,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带动广大教师进行改革探索,在形成学校办学风格、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先后于1999、2002、2007年受到如东县政府嘉奖。

该同志注重学习钻研,积极参加在职专业进修和行政管理培训学习:2003年曾被选拔赴英国参加江苏省首批英语骨干教师培训者培训,2003—2005年先后参加江苏教育学院干部培训学院组织的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和校长提高班培训学习;2006年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组织的基础教育改革动态培训;2009年以来,连续四年参加如东县教育局组织的赴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陕西师大等如东县校长培训班学习;2010年,带领学校11名英语教师赴北京外国语大学参加英语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培训;2011年参加教育部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2012年,参加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组织的第三届长三角名校长高级研究班学习。

2011年被评为如东县教育系统“读书先进个人”;2009年,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之前,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我为纲要建言献策”征文,撰写的《立足农村发展实际大力推进农村教育》一文获得一等奖;该同志具有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科研组织管理能力,在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坚持一线教学,积极参加教育科研,其中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中学生态型德育的实践研究》已经结题并出版专著《生态型德育〃中学德育工作新走向》;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课题《普通高中非高考科目教师自主发展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高中语文生态课堂建设研究》均已开题,正在研究之中。

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主张

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主张

教学主张指教师个体在对教育哲学和教学理想有一定认知、对教育教学规律有深刻理解、对学科课程有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较为稳定、富有特色、高度统摄的,对教学是什么和怎么做的见解和立场。

教学主张是思想与理念的深度聚焦、学科与特质的准确把握、理论与实践的高度概括,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系统性、价值性、生成性和发展性等显著特征。

教师的教学主张是教师教学认识、教学情感、教学意志和教学行为的融合体,一般分为教学观念主张和教学行动主张。

教学观念主张包含教师对教学目的、价值、内容、过程、方法等方面的认知。

教学行动主张主要包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组织、教学交往、教学评价等具体的教学行动的看法。

教师的教学主张通常可以用短语或一两句概括性很强的语言来揭示和表达,诸如李凤的“无痕语文”,吴彩霞的“幼儿积极体验式生长”,范永梅的“实验探究:回归物理学习的本真”,曹群的“诗意英语课堂”等。

教师生成自己的教学主张的策略、路径和方法很多,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冯卫东对教师教学主张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的“教学主张”“六种表达式”和“七种生成方法”,值得学习借鉴。

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二三四五”方略,供大家参考。

坚定一条信念教学主张蕴含着教师的理想、信念、情感和意志。

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占绝大多数的普通教师,只要勇于做实践的思想者和思想的实践者,以学生为对象,从行动研究入手,以理性精神观照自己的教学行为,努力丰厚自己的教学理论,就一定能生成自己的教学主张。

无论现在有没有自己的教学主张,教师都要有“主张自信”,要坚定行不行取决于“行不行”的信念。

克服二种倾向一要努力克服教学主张的无效性。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东教授强调,不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学主张没有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甚至会发挥严重的负向功能,把教师引到一条脱离实践的道路上。

只有当教学主张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有可能推动教学变革走出深水区时,教学主张才有生命力和不竭的活力,才能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同。

初中语文学科育德实践探索

初中语文学科育德实践探索

I 关注I本版主持/佩兰♦人物・封面李凤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初中语文教研员,南通 市区义务教育教研室主任。

正高级教师,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南通市 人民政府“园丁奖”获得者,南通市“226高层次人才”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南通市中青年名师李凤工作室领衔人, 南通市名师培养导师团实践导师。

2008年首创“无痕语文”教学主张,发表文章近200篇,出版专著《无痕教学 润泽生命》。

“无痕语文”研究成果,2013年荣获江苏省人民政 府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特等奖,2014年荣获教育部首届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二等奖。

初中语文学科育德实践探索◎李凤(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 南通 226001 )“立德树人”取树立德业、培育人才之意,是教 育家办学的初心,是教育本真的智慧实践。

语文学科 育德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达到教书与育人、知识与道德的统一。

蓦然回首,我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及研究已经37个年头。

前30年耕耘于如东县实验中学,后7年劳作在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 行。

37载初中语文学科育德,从阅读蔓延到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由个人零敲碎打到团队项目 推进,从无意到有心,从混沌到明晰,从感性叙述到数据分析,从他律到自觉,由生涩走向自然,从暗合 规律转而探寻规律……一路探索,一路成长。

细数阳光,我的37年初中语文学科育德实践大 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摸索期(1983—1998年)1983—1985年,处于学徒期的我跟着师父陈洁老师学习,渐渐领悟到了语文教材中富含的育人因 子,习得了一些学科育人的技巧,同时也敏锐地意识 到师父与其他语文老师在学科育人中的差异。

陈洁 老师精通教材,能够巧妙捕捉教育契机,通过丰富多 彩的语文活动,潜移默化地达成育人目标,不同于有些老师教知与育德油水分离,生硬生涩,不能入心。

历经十年锤炼,我在师父陈洁老师等诸多前辈,尤其是恩师曹津源校长的濡染教导下,摸索出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培育学生德行的方法。

基于“立学”践行“真学”

基于“立学”践行“真学”

基于“立学”践行“真学”作者:王美霞李凤来源:《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21年第04期【摘要】以《壶口瀑布》教学设计为例,探讨“立学课堂”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操作方略:设计“慧学”方案,自主先学;设计“适学”课堂,学导相融;搭建“共学”平台,互慧共生。

【关键词】立学课堂;学习行为;课例研究【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28-0011-04【作者简介】1.王美霞,江苏省南通中学附属实验学校(江苏南通,226010)教师,高级教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2.李凤,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南通,226001)初中语文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落实核心素养是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语文课堂该如何彰显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教学价值?语文核心素养视角下,语文课堂要注重学生的学,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文课堂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支架、搭建展示的平台、渗透德育的因子。

建构立学课堂倡导“从学科知识传授向利用学科知识促进学生全面成长”转型,倡导以素养的提升、人格的健全为旨归的“价值引领的学习”,锁定课堂生态、锁定学生成长,引领学生从“会学”到“慧学”,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紧扣立学课堂理念设计《壶口瀑布》这节课。

《壶口瀑布》是一篇经典的游记散文,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感、美学精神、文学特质,是中学生学习的典范之作;蕴含的语用价值、审美价值、情感熏染价值,又是丰富的教学资源。

紧扣基于核心素养的立学课堂建设的理念,我的教学设计从最初的思考“老师教什么”到最终定位为“写景散文学生学什么、如何学”,以此为目标,设计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学案,设计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充分挖掘德育资源,努力夯实学生终身发展的根基,从而让核心素养成为具有生长力的“种子素养”,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无痕,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无痕,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细腻,富有情感的特点,教师可以这样展 插不进去来表现石块之间契合紧密特点
开教学:细节,是人物形象的重要组成部 的感受也会更加深刻。就这样,说明文具
分,在那简单,看似平淡的语言里常常蕴 有准确性的特点自然被学生所习得,踏
含着浓浓的深情,在这篇文中就恰当地运 雪无痕,润物无声。
用了这种描写方法,起到了茉莉般的艺术
后的故事,“紧握”的深情以及父亲与母亲 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更具温度。
各种不同的“怕”的背后隐藏的深切情意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光
等等,如此教学,在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 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还要重视对学生
悟品味中,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 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关注学生
解,起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只有融入文本个性, 是教学的内容,不是学生学习的对象,甚
才能真正把语文教活,因此,教师要善于 至不是语文课程本身的内容,而是学生学
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让学生在自然而然 习语文的一种凭借。”基于这点认识,语文
的对话中获得知识,这不仅是一种无痕的 教学就应让学生利用语文知识展开探究
对接,更是让阅读与学习相融共通的有效 体验学习,在探究中自然生成,以教出语
一、融入文本个性,教活语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课文都是由 一些名家名篇精心选编出来的,每一篇文 章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教师在教学的 时候,应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把这一篇 文章的写作风格、语言表达特点等方面的 知识自然地融入课堂,以真正教给学生一 些活的语文常识,这样的阅读将更容易被 学生所理解与接受。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桂 花雨》一课时,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主 要通过对家乡桂花树的描写,表达了作者 思念家乡的情感。在教学这一课时,为了 让学生体验到作者浓浓的思乡情,教师可 以以无痕对话的形式让学生去感受,去体 验。“家乡旧宅子里的金桂给作者带来了 童年的快乐……面对金灿灿、香喷喷的桂 花,母亲怎样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 比不得家乡旧宅子里的金桂,作者仅仅是 在写桂花吗?”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领学 生进行发散式思维训练:外地的水再甜,

“无痕语文”:从教学到课程

“无痕语文”:从教学到课程

统的理性压迫力。李凤试图在她的语文课堂里,引领学生去作中国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的愉快之
旅。她希望这种“旅行”尽可能让学生轻松一些,在不知不觉中对语文“美的历程”完成“幸福徜徉”。
要让语文课堂“无痕”,教师本人实在要“有心”。用心进行课前准备,用心谋划课堂设计,用
心关注课堂流程,更要用心搜集课程资源。想来李凤读的书甚多,经的事甚多,这从她在教学中根
我从此有了一个良好的心理暗示。 小时候,我的家境不是很好,但每逢有背着孩
子的妇女或衣衫褴褛的老者登门乞讨,外公外婆 哪怕自己挨饿,也把饭食省下来端给他们。家里 来了穷亲戚,他们总是笑脸相迎,倾其所有款待、 周济。清苦的岁月里,外公仍旧时常哼着唱着,给 村里老老少少添乐子。他总能魔术师般变出时令 美食,让我们解馋。亲人的慈爱、友善、达观,滋 养了我的心性。

借助课文外的课程资源,有时李凤倒并不拘泥于一文一课的当下用途。她出差去镇江,买回有
名的“恒顺”香醋,在课堂上和学生们一道品醋;她支教去陕西,买回临潼大石榴,和学生们掰开石榴,
︼|
每人几颗晶亮多汁的石榴籽,美美地品尝完再上课……我认为她的这些“另类”举动,至少有三大好
处,一是增进师生间的交往,亲师效应油然而生;二是领略中华文化中的美食文化,热爱生活和热
爱祖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三是为以后的课堂教学垫厚课程资源基础,李凤的学生会因为多有感性
的积累,而能较为顺利地进入相关的规定情境,从而更好地把握课文主旨。
李凤的文章,几乎全和她的课堂教学和课文研读相关,因此,就毫无故作深奥的理论伪饰,也
没有无病呻吟的矫揉造作,很是实在,很有心得。她告诉我说,曾经也很懒懈,是她的师傅,名师
赶海、放风筝。春游时,学生用野草、野花编织起
花环,套在我脖子上,邀我起舞! 1997 年教师节,

“无痕”语文:我的教学主张

“无痕”语文:我的教学主张

“无痕”语文:我的教学主张
李凤
【期刊名称】《江苏教育研究》
【年(卷),期】2011(000)003
【摘要】乌拉圭著名记者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在《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中写道:“乌托邦远在地平线上,我靠近两步。

它就后退两步;我前进十步,它就向更远处退十步。

无论我如何迈进,永远够不着它。

那么,乌托邦为什么存在呢?它存在的作用就在于——让我们前进。

”“无痕”语文,就是我的“乌托邦”。

【总页数】4页(P14-17)
【作者】李凤
【作者单位】如东县实验中学,226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3
【相关文献】
1.花开无痕落地有声——探寻阅读教学中"必要的语文知识"教学新策略 [J], 李晓琴
2.探寻语文教学的"无痕"境界——看名师如何彰显语文教学的无痕本色 [J], 李吉银
3.依托文本提升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张力——"张力语文"教学主张的实践探索 [J], 傅宝青
4.“无痕”教学主张的生动演绎--李凤老师《纪念白求恩》点评 [J], 郭志明
5.用童年生活的精神烛照语文教学——我的生活化语文教学的主张 [J], 蒋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无痕”无巅 追求有径——记李凤的无痕语文

“无痕”无巅 追求有径——记李凤的无痕语文

“无痕”无巅追求有径——记李凤的无痕语文
曹津源
【期刊名称】《教育家》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我1991年认识李凤老师,至今已有20年。

记得有一年她上公开课《十五的月亮》(歌词).上得轻松放开,很有灵气。

正在她踌躇满志,准备“松一口气”时,作为抓教育科研的副校长。

我却给她提出一个新要求:“写一篇教学体会。

2000字以上,争取发表。

”开始她不很理解,我又说:“你为这堂课投入那么多,【总页数】3页(P40-42)
【作者】曹津源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26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3
【相关文献】
1."无痕"和"有痕"并非一对死敌——由李凤老师的"无痕语文"想到的 [J], 张美丽
2.探寻语文教学的"无痕"境界——看名师如何彰显语文教学的无痕本色 [J], 李吉

3.“无痕”无巅追求有径——探寻李凤老师“无痕语文”的三重境界 [J], 曹津源
4.李凤无痕语文教育价值研究 [J], 周维
5.“无痕”教学主张的生动演绎--李凤老师《纪念白求恩》点评 [J], 郭志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痕”语文:我的教学主张江苏省如东实验中学李凤“乌托邦远在地平线上,我靠近两步,它就后退两步;我前进十步,它就向更远处退十步。

无论我如何迈进,永远够不着它。

那么,乌托邦为什么存在呢?它存在的作用就在于——让我们前进。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无痕”语文,我的“乌托邦”。

二十八载扑朔迷离的寻觅,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在走向“无痕”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不时“感受到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马斯洛称之为“高峰体验”)。

那种感觉犹如站在高山之巅,海潮般的愉悦和满足感心灵深处释放、延展,伴随着高峰上的洁净、安详,和谐席卷了我。

我品尝到自己的生命与文本、孩子的生命相融的永恒与无限,没了阻隔,忘了自我,精神顿悟,心灵共舞,思想饱满而充实。

它成为我自由、自信、幸福、快乐的精神源泉,照亮了我的语文人生。

一、缘何提出“无痕”语文教学主张我的数学启蒙老师很严酷,对学生动辄大声呵斥、辱骂,拎耳朵,罚跪,用教鞭抽打。

上他的课大家总是噤若寒蝉,如坐针毡。

那时,正热播《地雷战》,同学们在他到校的必经之路上挖坑、灌水,躲在桑树林里看他摔得人仰车翻。

“仇”报了,但他彻底坏了我们学数学的胃口。

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特曾经说过:“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

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和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

”教育影响孩子,影响未来,教育伟大,教师责任感厚重。

语文,是精神的母体,文化的脉搏。

我希望用如水的柔情营造安全的课堂,让学生身心自由愉悦,兴味盎然,用语言、文字、文化的美润泽其心灵,此其一。

第二,当今社会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泛滥,人们的趋利动力远远超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追求。

语文教学功利性、实用性愈演愈烈。

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一个令人为之振奋的命题:“教育:必要的乌托邦。

”语文老师必须守望精神家园,回归语文教育本身,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让所有的生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只有当心灵忠实地拥护精神生活的事业,反对一种异己的或至少不令人满意的世俗的造作时,人的禀赋才能变成不只是一种被动的态度或单纯的劳动准备状态,而成为一种完整的行动,实际上,成为无论何种行动的真正灵魂。

” (鲁道夫.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想起马克思质问普鲁士当局的一席话:“你们并不要求玫瑰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形式呢?” 语文老师不能循着考试分数来教,而要因素养之别而为。

分数的蜗居里看不见知识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意义世界”。

同时拥有两个世界的人,才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人。

语文素养,很多时候是通过“熏陶”“浸染”完成的。

“无痕”语文,讲究平素涵养,让学生经常‘泡’在“语言实践之吧”,沉潜涵咏,策划交际,养真气,练内功。

理想的语文素养实现方式是“教学相长”:教学交融中‘学’攀‘教’栏,越攀越高。

其三,教学主张关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它就是生命度过的方式。

“无痕”不仅体现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更是渗透在我的全部教育生活中,生存状态中。

我和学生生命共度,喜乐相伴,休戚与共。

享受生活离不开享受语文,享受幸福的语文就是享受生活。

来自语文与孩子本身的巨大吸引力让我无法抗拒。

心存善良,心滚烫,情火热的我邂逅语文,在爱中找到快乐,在快乐中享受被爱的幸福。

率真而为、亲和力强、童心洋溢是我的真性情。

我和学生的关系亦师亦友,我不想控制他们,只是尊重他们,倾听其心声,与乐拔苦,于是我少了一般老师的琐屑的烦恼和莫名的痛楚,多了份潇洒与从容。

我引领孩子们到文字深处漫步,并经由作品的桥梁去和作者进行心灵会晤,教师与学生都是“带着幸福上路”载着幸福归来。

第四,“无痕”语文是契合教育本真的科学路径。

无痕语文能够做到低耗高效,促进全能发展,因为它遵行身心发展规律,契合教育本真,依据年龄特征,让心灵共勉。

初中生正处于向独立性转变,从少年向成人转变的过程中,这一群体不宜生搬硬套,没有明显的教育教学会产生抑制抵抗衍生情感障碍。

孩子在其中感觉不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越好,这就是无痕教育的真谛。

二、“无痕”语文教学主张的内涵“无痕”语文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教育理想。

庄子、孔子时代的不言之教,就是无痕。

让人去参悟,也是无痕。

在近代,叶圣陶先生明确提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说白了就是倡导无痕教育。

在西方教育思想中,“无痕”教育主张也是源远流长的。

柏拉图、亚力士多德倡导教育要协调心灵,形成性格力量,要利用让人觉察不到的方式自己观察,自己体会,让他们的悟性看到外面的世界,他们的心底升出一道活流。

语文无痕教育最贴近的理论,首推保加利亚的暗示教育。

他认为教学应该利用亲和氛围、语调色彩、人格魅力等诸多外部因素,使学生在无意识当中接受知识,开启智慧,促成发展。

“无”,不是什么都没有,“无”是潜在的“有”,“有”是显现的“无”。

“无痕”语文教学,即尽可能隐藏教学意图和目的,淡化教学痕迹,在伙伴化关系,生态化情境中不露痕迹地给学生以语文教育的教学方式。

自由,自主,自然,本真,和谐,灵动,共生是“无痕”语文教学的特质。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生成知识,涵养智慧,锻造精神,教学走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胸中有剑而手中无剑”的无痕境界。

它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学艺术, 一种充满人性化关怀的教育智慧,是语文教育的美学哲学境界。

三、“无痕”语文教学主张的实践成果(一)以人为本,乐享幸福的语文生活教学双方感到幸福与否,这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一把尺子,也是检测教学“生态”状况的一条标准。

“无痕”语文的核心追求是以人为本,从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师生生活的幸福感出发,以人性的方式对待每一个学生,度过每一堂课,师生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心灵舒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成长的快慰,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想象。

五月初读《散步》,作者莫怀戚先生的父亲在1985年清明节前不幸辞世,这时候,母亲最需要子女陪伴,于是便有了那一次初春田野上一家三代人的“散步”。

作家用简洁的文字描述散步的情形,给读者奉献出那种背负起“整个世界”的责任感和幸福感。

就在这年春天,我与家中老人一同漫步于故乡的山野江滨,亲历“尽孝”的人生体验。

这样,我与所教课文便具有了深层的“对话”。

然后,我将这种真实的体验和对话引入阅读教学,辐射出情感的热度,感化了学生的心灵。

整堂课,孩子们被教师与课文双重的真挚情怀感染着,激发着,在美好的阅读氛围里幸福地漫步,体验真善美的人生真谛和文学风采。

人在生活中,也便在语文中。

“无痕”语文强调和谐性,即没有一丝一毫的强迫,而是疏导,让学生主动融入,自主的体验和感受。

早春,读《世说新语》,请学生说说“撒盐空中差可拟” 与“未若柳絮因风起”那句更能状“白雪纷纷”,有学生误以为柳絮类似于棉絮而闹出笑话。

我当即决定带大家去对岸的公园会柳絮。

孩子们移步换景,惊喜过望:那似花非花的柳絮,因风而起,飘忽无垠,漫天舞蹈。

课堂中不解的意象就在眼前,有人伸出手遮挽,有人鼓起腮帮吹风,有人追着柳絮奔跑,甚是浪漫。

“您一直都是’人气指数’最高的老师。

我每上您的一堂课,便是一次享受。

哪怕是一次考试、一次默写。

您不像那种循规蹈矩的老师,那样的话,上的课也只会无聊、乏味。

虽然您的面容不如英语、数学老师年轻,但在我们眼里,您是一位活泼、可爱、常爱和我们嬉戏的小姑娘!我感到了您那股强烈的爱,让我温暖、感动。

全班同学一定都感到了这点!”(学生蒋陈鸣)教学的过程中伴随着让我们感怀的诸多细节,我在经意与不经意间与它们相与、想恋、相爱。

由是,我的爱,爱上了语文,我的心,交给了孩子。

零距离使人融,使人亲切,使人幸福,使人与人产生爱的火花,使心与心产生情的雨露,产生真实可掬的美妙感觉。

(二)以文化人,乐享丰厚的精神大餐有人说,“谦卑的强权,通过吸引别人而不是强求别人想要达到的目的,这就是文化。

”成尚荣先生认为,文化的实质是人化。

教师和儿童既是文化的体验者、享受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

所以,文化使者——教师对儿童的引领,更为重要的是,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创造文化、发展文化。

“无痕”语文主张教师以文化的、人文的、道德的教育方式引领学生。

语文学科背后是一个广博的领域,这里有足够多的美,足够多的智力历险,足够多的探索发现,吸引每一个学生。

顺应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兴趣爱好,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潜移默化,聚沙成塔,善莫大焉。

听流行歌曲《寂寞沙洲冷》,看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我们寻找流行元素的文化根脉,苏轼的《·卜算子》,黄巢的《不第后赋菊》自然进入孩子们的视野;受张艺谋意象系列启发,教学中我们的“白鹭意象”“杨柳意象”“荷花意象”“枣核意象”……渐成序列。

细雨如水,相融无痕。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无痕对接,使课堂丰盈多姿,精彩纷呈。

课堂教学与生活在我们是“联通公司”,在这个公司里我们拓展了许多业务,从这家公司里走出去的业务员们,语文素养自然胜人一筹。

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敢发言、敢思考、有个性的氛围,对学生的赏识的语言和口头评价充满机智和幽默,让学生备受鼓励。

这就是一个课堂的文化。

《口技》“妇梦中咳嗽”。

问及为何咳嗽,众说纷纭:“妇抚儿乳”“妇拍而呜之”,冻了;“微闻有鼠做作索索”,用咳嗽吓唬老鼠,不想起身对付,她带孩子,累了;“梦中咳嗽”,不是吓唬老鼠,她睡得很香,是自然咳嗽,我也有过。

咳嗽无意识,而老鼠被吓着,因此更有趣,敲山震虎,巧了;“忽一人大呼火起”,在此之前,妇人感觉到起火后的烟雾,所以咳嗽,呛了;以动写静,为救火场面到来蓄势,引渡,妙了……我们的课堂时常如此,火了!严清主任如是说:李凤追求的是“无痕语文”,这里的“痕”,其实指的是“雕凿”,是板着面孔的教化和符号系统的理性压迫力。

李凤试图在她的语文课堂里,引领学生去作中国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的愉快之旅。

她希望这种“旅行”尽可能让学生轻松一些,在不知不觉中对语文“美的历程”完成“幸福徜徉”。

近年来,我撰写的“无痕”语文教学实践的数篇文章见诸《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建设》《上海教育科研》等刊物,践行“无痕语文”教学思想的公开课及讲座在省内外产生积极反响。

(三)以智启人,乐享绚丽的创新之花“认知教育总得要传授知识。

但有一样东西比知识模糊,不过它比知识更伟大,在教育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

人们把它叫做智慧。

也许你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知识,但未必能轻而易举地获取智慧。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知识可以传授,智慧是靠内心生成的。

要让学生有智慧,就要打开心灵之门,让他敞开,让他快乐,让他自由。

在我班上,孩子们享有充分的自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